人在回憶一件事的時候為什麼是以第三視角?

人在經歷事情的時候都是以第一視角經歷的,為什麼回憶的時候就變為第三視角?這個視角究竟是誰的視角?


是當下這個我的視角。

過去我和當下我在時間的連續性上是同一個人,但在事件上是不同的兩個獨立個體,因為時間中的一切都在不停變化,變化=分化=差異,通常時間跨度越久,差異越大。

舉個栗子,翻開自己的小學日記本,看到過去的自己為應付作業寫的流水賬,是不是有種在烈日之下被曝晒的感覺?汗流浹背不忍直視… 因為人的表意識只存在於當下,一般來說,表意識只能以當下的視角去審視過去的事情,雖然小學生自己也是自己,但因為時間過的夠久,思想和各方面的成長導致的自我認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事件中,可以把小學生我看作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個體,所以當然會以第三人稱來回憶過去了。
這是線性時間的本質決定的。

第一人稱的體驗也可以,比如說通過瑜伽的合神。


首先謝謝提出這個問題的人。
以下是個人的一些觀點,可能不夠科學,但有思考在裡面。
首先。應該認識到的是運用第三視角在生活中很常見。像許多影視作品和文學創作中經常使用的手法一樣,我們的大腦也經常進行著這樣的活動。在我們需要一些信息時,大腦就像一個搜索引擎,開始從我的記憶庫里尋找相關信息,這個過程其實也是一種最為常見的應用記憶的功能。也是一種不一樣的視角。可以被廣泛地稱為第三視角。
至於這個視角的產生的結果和引起的情感體驗,跟這個回憶到目前為止這個過程中的經歷有一定的關係。

例如綠色的點代表當時進行時你的主觀感受,經過一段時間後,你再次回想到當時的情景,可能會產生的不同感受,而決定視角的切入點其實是每個人的主觀意識。
由於記錄和回憶都是大腦皮層,即負責儲存又負責輸出。關於大腦的記憶、思維、夢、心理等功能的奧秘,到目前為止仍是一個未被完全認知的領域。大腦要認識大腦,思維要理解思維,這本身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

佛教里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一朵花就是一個宇宙。一個人身也是一個宇宙。萬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觀世界或者宏觀世界,都是一個世界。對於生長在花里的細菌來說,哪就是他們的地球。對於生長的地球之外的比我們更宏大的生物來說,我們的地球只是一個皮球。

當你心中有了佛性,就不必糾纏於佛的外表,不會以聲色行為等見佛。
萬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只是自己沒有發現,平凡人不具備那個能力看見罷了。所以說一樹也是一個菩提。

當你有了微觀和宏觀隨時轉換的眼界時,你就想開了許多事情,不計較許多事情。你會發現自己不過是大宏觀世界的花朵上的一隻螞蟻。
當你有了萬物都是平等和具有佛性的想法,當你意識到萬物和自己的歡樂與痛苦時,你就會寬容與滿足,不會計較哪小小的利益得失了。


因為長時記憶的重構啊。。。


我有時侯會有被別人盯著的感覺
看到這個問題我猜大概就是未來的我正在回憶現在的我吧。


正想問這個問題呢……但是其實再想想會發現第一人稱視角也是可以也是有的,所以也不是總是第三吧。這種切換視角我也非常想知道怎麼回事,感覺很像遊戲。等一個好回答吧


回憶嘛,就是假設回到過去,我做了另外一個決定,是不是現在我的未來會有不同?


你還是當初的你嗎?


這個問題真是棒極了!

以往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覺得好像很順理成章。看完這個描述後認真的調出了兩個記憶場景
一個是前兩年的,大街上因為吵架擁抱男友的背
另一個是小學時代的,被老師責罰站在講台上

視角真的變了!我怎麼自己出現在畫面里了!!難道是被題主洗腦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的大腦強迫我忘記一件對我來說特別痛苦的事情?
和人見面留名片後過幾天就不記得長相了,怎麼增強這方面的記憶力?
技術上來講人類的記憶可以移植到電腦里繼續思考嗎?
為什麼我們在回憶以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時,都是第三視角,而不是第一視角?
人為什麼會丟失童年的記憶?

TAG:回憶 | 人體 | 大腦 | 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