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否必須經歷痛苦才能成長?


不是必須經歷。

理解和分析別人的痛苦,也可以成長。


謝謝 @韋鑫邀請


題主希望了解,是否真的經歷痛苦才能成長。而我的理解是,只有真正成長的才能學會如何處理痛苦。


痛苦來自何方?一是來自外界的各種意外不測,二是來自內心愿望的失落和挫折。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充滿了各種意外不測。它們或許不是成長中的主動力,而是若隱若現的隨機因素。不過,我們的成長過程足夠長,為各種隨機因素留夠了空間。我們不知道它會何時何地發生,也無法評估它出現時可能的影響。就像風中的蒲公英,不知道會飄往何方。但是當它發生時,我們的注意力會被吸引。親身體驗時,我們會害怕。不確定的狀態下,我們更會焦慮。這些記憶,伴隨著情緒,會滲透到我們的自我中。


同樣,我們內心的各類願望,也會在與外界接觸中膨脹或破滅。在我們是嬰兒時,父母竭力滿足我們的各種願望。我們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無比自在。隨著我們慢慢長大,這種自在和全能感會越來越受挫。我們會發現,原來爸爸媽媽也無法滿足我們的全部願望。在社會交往中,我們的願望更是會受到漠視甚至打擊,被認為是不可能和不允許的。這種受挫的感覺,開始會讓我們憤怒,後來是悲傷,無助的感覺讓我們憂鬱。我們可能會順從社會標準,壓抑自己願望成為常人;也可能藐視社會標準,在自己想像中成為超人。只是無論是何種方法,自我在受傷中無法完整。

在心理諮詢師眼中,自我的完整是需要一定的挫折的。精神分析師科胡特認為,恰到好處的挫折,可以形成平衡的人格。挫折對於兒童是一種情緒事件。由於孩子的高敏感度和低防禦力,他們無法承受情緒事件的刺激。這時需要父母的援助呵護,讓這種挫折恰到好處,能夠區分願望和現實,產生現實中行動的動力,又不會形成過大的創傷。也就是說,父母成為了一個安全島。孩子在現實中的實驗出現挫折,他們可以立即回來暫避一會。等到挫折經驗吸收了以後,他們可以更加自信成熟地去繼續實驗,自我和本我的關係也會越來越融洽。


如果挫折的刺激過大,可能會產生創傷性挫折。在創傷性挫折中,由於過度的負面情緒(焦慮或絕望),壓抑的願望伴同記憶,一起被禁錮在意識的邊緣。這時,我們的內心狀態會出現固著,一直停留在過去(童年)的時代。我們為那個時代發展出各種防禦方法和適應策略。然而,無論方法和策略多麼精妙,那個時代終究是過去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差別越來越大,我們也成為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古人。也就是說,創傷性挫折對我們的最大影響,就是影響了我們對環境的靈活適應力。我們日後一生的行動,都在為過去的記憶主題奔波著。


喬布斯,或許是一個有趣的例子。在職業生涯中,他是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的開創者,自信強勢令人敬畏的蘋果老闆。但是在人際交往和個人生活中,他卻是一個苛刻冷酷讓人憤怒的暴君。他可以毫無理由地向員工傾瀉怒火和侮辱,也可以毫無負擔地利用完朋友愛人一腳踢開。換句話說,喬布斯為他的自我配備了巨型火炮裝甲戰車,接近他的人會遇到火力攻擊和無情碾壓。喬布斯的自我之所以布上厚厚的裝甲,或許和他童年被生父母遺棄的感受有關。儘管養父母儘力為他提供好的養育環境。但他的痛苦是不知道生父母在何處,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遺棄自己。無法控制自己出生命運的他,強勢有力地控制自己的產品、員工和友人。


喬布斯曾經說過,這件事形成了他獨立的性格。他遵循著另外一套行為方式,這是因為他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與他的生長環境截然不同的世界。被遺棄成為他生活中永遠的記憶傷痕。他年輕時沉迷於禪修冥想、尖叫療法、互助農莊,其深層目的也是擺脫這個記憶給自己的創傷。創傷的最終化解也很有意思。一度被趕出蘋果公司的他,開始更多的時間尋找生父母。在洛杉磯他找到了生母,還發現他有個同父同母的親妹妹。在見面中他也改變了生母有意遺棄自己的看法,更多理解了她在當時承受的痛苦和無助。他也由此消解了對生母的怨恨,和妹妹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被遺棄的記憶很大程度上被化解了,他對待他人的態度也變得更加友善。


這個故事,或許說明了痛苦與成長的關係。我們的生活中會出現各種意外或失望。如果它們引起的痛苦恰到好處,就會平靜被處理而過去。如果它們過分強烈形成創傷,我們會無法繞開深陷其中。我們的精力和適應,都會困擾在此處。這時,只有真正意義上的自我成熟,也就是所謂的自我成長,才能真正有效地處理痛苦。這需要我們重回引起痛苦的情緒和記憶,去誠實地面對和理解它的全部,去評估它對自我的撕裂和傷害。這個過程或許需要心理諮詢師的協助,來訪者可以更好地緩解情緒,詮釋記憶,重塑自我,承諾行動。


馬斯洛曾經這樣評價他心目中成熟的自我(自我實現的人):他們能夠看清現實,友好地接納現實,同時看透和避免欺騙;他們能接受自己和別人,能夠誠實地自我表露,寬恕別人的缺點;他們能夠自主地思考、感受行動,展現出真正的才華和自信;他們能夠處理問題,而不是單純迴避問題;解決問題是他們關注的焦點,但問題是外在於他們的;他們賦予自己艱巨的人生使命,但不時收穫成就的愉悅感和意義感。需要達到這樣成熟的自我,需要痛苦給我們足夠的磨礪。這或許就是痛苦對於成長的意義。


適當的痛苦,的確是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成就動機。但是,一個人要有成長未必一定需要痛苦,其實合適的困難就夠了,痛苦毀滅掉一個人的機會是遠大過成就一個人的機會。

這是我經常會對抱著讓生活的痛苦去歷練孩子的家長常說的一句話:

不要把篩選機制,當做了製造方法。

不要把名人故事,當做科學樣本。

==========================================================================
針對評論區的提問,我覺得這個圖表足夠說明清楚了。


是這樣的:

  • 人必須經歷失敗,然後反思,然後成長。

問題在於:

  • 我們小的時候:失敗了,不會感到痛苦,會在潛意識裡反思。(例如,我們2歲的時候試圖畫一個圓圈,結果畫出個雞蛋,但我們不氣餒,不痛苦)
  • 我的漸漸長大: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多,害怕失敗,害怕失去擁有的東西,害怕丟人、被嘲笑,所以我們越來越怕失敗。但是我們應該理性地告訴自己:當我第一次做這個事情,犯錯是難免的,關鍵在於如何從錯誤中反思、成長。

最後,分享一個我看過50遍以上視頻:Achieving_Success_Through_Failure.flv_免費高速下載。


最近我們再次聽到有人說:「感謝我生命中的那些苦難,它們讓我更加堅強。」

影視劇中也常常會有人專門刁難主角,讓他們吃盡了苦頭,最後洗白的時候說一句:「不經風雨怎麼見彩虹?你受的這些苦都會是你人生寶貴的財富!」


這種「痛苦就是財富,我們應該感謝它。」的論調被大家理所當然的接受和欣賞著,似乎覺得苦難是個好東西,是我們成長所必需的,甚至是值得追尋的。

但柴靜曾經說過一段話:「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今天我們想跟你聊聊,苦難真的是成長所必須的嗎?它值得追尋嗎?我們真的有必要去感謝苦難嗎?

苦難使人成長,所以我們要感謝苦難?

成長有很多條路徑,你讀的書、走的路、見到的世界、對自己的反思都可能會帶來成長。為什麼唯獨「從苦難中艱難的成長」這條路這麼受大家歡迎?甚至抱著沒有苦難創造苦難也要上的念頭啊。

苦難能帶給人成長是因為它有時無法躲開,我們不得不去成長,去克服它。

可以順風順水自然的成長,是超級幸運的事情。如果你因面對苦難不得不變得更加堅強了,那為什麼要感謝苦難?

應該感謝你自己啊。

既然苦難不值得感謝,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以前一直過著苦日子人在宣揚「人就是要吃點苦」呢?


以前王小波曾經說過一段話很有意思,他說:「人是一種會騙自己的動物。我們吃了很多無益的苦,虛擲了不少年華,所以有人就想說,這種經歷是崇高的。」

但在這背後隱藏著的可能是人們在想盡辦法合理化自己受到的苦難,覺得這些苦難都是對他的磨練,這樣才能暫時逃離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那種無助感。


弗洛伊德對受虐狂也有過如下的解釋:假如人生活在一種無力改變的痛苦之中,就會轉而愛上這種痛苦,把它視為一種快樂,以便使自己好過一些。

經歷了苦難就一定能成長嗎?

我們聽了太多在苦難中掙扎,最終堅強的克服困難成為人生贏家的勵志故事。

但這其實可能是一種倖存者偏差(Survivor Bias)。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可以說明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熊不吃死人,所以在野外遇到熊只需要裝死就能逃過去!」

「這話是那些逃回來的人跟你說的吧?」

意思是你所看見/聽見的都是活下來/成功了的,失敗者根本沒機會讓你看見,不是所有人都能因苦難而成長,很多人可能就倒在苦難之下了。身在苦難中的人想躲都躲不開,我們為什麼還要去追尋它呢?


此外我們想陳述一個觀點:我們沒有經歷過別人的痛苦,痛苦這東西本身是很主觀的,它沒有可比性。

我們不應該以自己的立場來判斷別人的經歷夠不夠痛苦,就像沒有抑鬱症的人不應該跟抑鬱症患者說:「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堅強點兒就好了。」

不輕易的去斷定別人沒在苦難中挺過來是因為他們不夠「堅強」,是對人起碼的尊重。

跳出心理舒適圈去吃苦真的有必要嗎?

心理舒適圈,更多地被人們熟知為Comfort zone,雖然沒有心理學意義上的嚴格定義,卻成為各種雞湯文中用來說服大家去追尋苦難的最好的借口。

很多人宣揚要跳出心理舒適圈,去挑戰自己,故意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來「進入更廣闊的天地」。

這個理論乍一聽十分勵志,可仔細想想,卻不是那麼回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我們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努力地做著擅長的事情,同樣可以過得很好,同樣是為祖國建設奮鬥在第一線的優秀公民呀,為什麼非要逼著自己跳出舒適圈去,去感受挫敗,才覺得沒有辜負人生呢。

舒適圈、社會期待和自我追求,這三者是互有重疊三個圓,只有當三者得重疊最大時,個人體會到的幸福也是最大的。


與其去鼓勵人們跳出「心理舒適圈」,專門去挑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來挑戰,去尋求苦難。

倒不如鼓勵大家去發現更多自己擅長的事情,去擴大自己的「心理舒適圈」,在舒適圈裡過的更舒服,也許更可能增強個人的幸福感。

吃太多苦,人真的會變傻

ACE(Ade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研究表明小時候「吃太多苦」是會影響身心發育的,然而,這多麼理所應當的事實,卻被我們大多數人硬生生地忽略了。

小時候物理上、生理上甚至是心理上的「吃苦」,都會對孩子今後人格的發展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這些人會比其他人,更多地經歷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疾病。

不要吃沒有意義的苦,不要刻意去被磨練。


所謂的吃苦,都是因為你在從事違背本心的活動。當你是自願「吃苦」的時候,就成為了努力,而不是吃苦了(吃苦和努力本質上是有區別的,不要把他們等同起來)。從這個角度來看,主動吃苦這句話,根本不成立。

最後,回答一下文章開頭提出的三個問題:苦難真的是成長所必須的嗎?它值得追尋嗎?我們真的有必要去感謝苦難嗎?

苦難不是成長所必須的,它不值得追尋,我們沒必要去感謝苦難。

如果你因苦難而成長了,感謝你自己。

我們也有公眾號喔~

簡單心理(janelee1231)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簡單心理


成長的必要條件是思考,而不是親自經歷痛苦。

有些人,一輩子經歷過很多大風大浪,但是不思考,都是白經歷。

有些人,也沒經歷過什麼大風大浪,一輩子順順噹噹地過下來,但是他會通過讀書或者觀察別人的生活來間接經歷,但最重要的還是加入自己的思考,照樣成長。

所以說,痛苦並不必然使人成長,痛苦也不是什麼寶貴財富,關鍵在於思考。


成長是必須要經歷痛苦的。

很多人問過我:為什麼我感覺你那麼成熟,懂那麼多?
我只是笑笑說:我只是一個寶寶,沒有你想像中那麼牛逼,我只是比你會看待問題和挫折而已。

世間的問題和挫折都是中立的,之所以會讓人痛苦,只是因為人與人在看待它的角度不一樣罷了。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聽過這樣的話,但那時候的我並不懂,而如今,我算是懂了。

當我在經歷很多問題和挫折的以後,我終於學會了從一個於大眾不同的角度客觀看待問題,我相信痛苦都是自己照成的,而不是問題和挫折造成的,更不是他人或者命運造成的。

很多時候的我們喜歡逃避問題,推卸責任,於是當我們逃避一個問題的以後,就會伴隨其他更多的問題出現,而這些問題會繼續使我們痛苦,其實是我們自己使自己痛苦,人不管是不是需要成長,都是需要經歷問題和挫折的。

直到有一天,我們真的學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學會處理痛苦這種情緒,我們就成長了,一天學會不會,就會痛苦一天,越是逃避,問題越多,痛苦越強烈,一直到學會為止,痛苦是問題和挫折帶來的一種鞭撻個人成長的警示,是內心渴望成熟的吶喊,是在提醒我們需要思考,需要學習,,需要進步,一個人只要會感覺到痛苦,就證明他還需要成長。

這種成長就是要我們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成長是必須經歷痛苦的。

我是廣告,我是廣告,我是廣告 ,不喜歡不要點開
====================================================
歡迎大家關注我個人公眾號:GFML233(怪你們過分美麗),有連載、公開課、答疑錄音

http://weixin.qq.com/r/U0VxaQbEr1vQrUIK9xBB (二維碼自動識別)


人必須經歷痛苦才能成長!

大家先思考一下,人是怎麼來的,我們不考慮物種起源哈。

我們是從媽媽肚子裡面來的,但是當我們出生的時候就伴隨著痛苦,媽媽的痛就不說了,我們自己也是很痛的,雖然你已經忘記了,但凡一個生命的誕生就是痛苦的開始!

當你開始學走路,就會跌倒,但你不跌到就永遠不會走路。

當你要參加比賽,你平時就必須刻苦的去訓練才能最終打贏比賽。

當你打架打不過小夥伴的時候,你也必須要忍著疼痛,回到家發憤圖強的訓練,你才能打過他。

當你追不到小女孩的時候,你勵精圖治,發奮努力,通過做各種挑戰和突破讓自己不斷成為了一個優秀的人,過五關斬六將才可能追到她。

比如你曾經怕和人接觸,結果你後來選擇天天去和陌生人接觸鍛煉膽量;比如你曾經不會說話,你就天天找一些人際關係的書籍學習,再加上時間不斷的反思和摸索你才慢慢的領悟了為人處世的真相;比如你做事情做不好,通過跑步、健身、自律等方式來增強意志力好讓自己不斷增強做事情能力。

你不斷的變強,變得優秀,變成你想要成為的人。

但這需要付出巨大的痛苦!

因為人最大的敵人就是懶惰。

只有克服懶惰的人,不斷跳出舒適圈的人,才能不斷成長和成熟。

其實這個惰性不是你自己的力量,而是宇宙那個叫做熵的力量,它是一種要把所有有序能量拉回無序能量的一種宇宙力量。

只有愛才是能夠和它對抗的力量,只有愛自己的人,才會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隨波逐流,讓熵擺布自己。

人生就是痛苦不斷,困難重重。

最終我們還是逃不過熵的力量,因為就算我們通過愛讓我們生命誕生了,但是終有一天我們還是會被拉向死亡。

但是在生和死的過程中,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的愛更多一些,更快樂了一些,更精彩一些,更成熟一些!

這樣不枉來人世間走一遭!

當我們逃避痛苦我們只能止步不前,當我們面對它的時候其實就是邁向了成長之路,因為當克服了困難和痛苦,心才會變的更成熟以及獲得真正的快樂


我不知道你所謂的成長的定義是什麼? 如果從情感、心智的層面上看,是的。人要去直面自己生命當中一些令人痛苦的真相,如此才得以成長。

並非只要是痛苦都讓人成長,也看什麼痛苦。

有很多的痛苦是因為我們避開了一些我們生命深處,構成我們命運的核心痛苦,我們避開了這個能夠給我帶來真相的痛苦,才會去自找出許多本來可以無謂的痛苦的。

是真相讓人痛苦,但真相是成長所必要的。然而時常我們為了避免觸碰到這些讓人痛苦的真相,不得不去構建很多幻象以抵禦它。但是幻象總是導向虛妄的結局的,當我們不可避免地認識到,看到,充分地感受到這些深重的痛苦的的真相的時候,我們就會從原先的那些幻象當中解脫出來,看到關於自己的真相之後就會更加認清生活、搞得清楚狀況。等等,這是我所謂的痛苦與成長的關係。

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或許乞丐應該是最成熟的人吧


「痛是不可避免的,但感受痛苦卻是一種選擇」


「pain is inevitable,but suffer is a choise"

我很喜歡這句話。

這句話含義很多,在這裡,我的解釋是:
你一定會遇到痛苦的事情,但是如何面對它們,卻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這個正是人人要面對要學的。

每個人的痛苦定義都不一樣,有的人生活富足,家裡的寵物去世了,覺得非常痛苦;有的人吝惜財物,家財萬貫,卻因為掉了10元而覺得痛苦;有的人身居高管,卻因外調兒覺得痛苦。以上這些所謂痛苦,可能在吃不飽飯的人眼裡簡直是天堂般的生活。

快樂的事情,人人都喜歡,人人都能處理;而痛苦卻是人人討厭,卻又必須面對的,所以決定了人的成長課程之一就是如何面對痛苦了。


是的

經歷血淚斑斑才能看清現實



看別人經歷痛苦也能成長
前面有個坑 有人掉進去了 你看見了
你還會往裡跳嗎?


理論上不一定,實際上誰也跑不掉,必須的。

首先,咱們都沒有被老虎咬過,遇到老虎肯定也知道要跑。人會模仿,也天生具有同理的能力,看過的事情夠多,或者作為旁觀者深度體驗過的事情夠多,不一定要自己受苦,也一樣能獲得成長。

其次,小時候我們受的教育生活的環境,直接影響著長大以後是否會經歷某些痛苦。心理諮詢在做關於家庭,愛情,親子的諮詢時,都會問及當事人童年的經歷,就是因為童年留下的感覺記憶,會固話成某些東西讓我們不斷重複一些行為模式,如果這個模式不好我們很容易經歷痛苦。(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模式較好的人身上,他們可能可以無痛處理好,顯然對他們來說,這部分不是成長,而是已經不需要成長就通過了)

最後,然而生活不可能只是看,我們只要有希望,就會經歷失望的痛苦,只要有喜好厭惡,就會經歷執著的痛苦,佛說三毒,耶穌說七宗罪,都是人性,人也是動物,有自己的天然的習性,沒有誰能天生超越這些東西,就連佛家子弟的修行,也要經歷身體和意志的雙重歷練,說白了就是痛苦後的反思,才能所謂開悟。所以痛苦到成長這事,只能是多少,深淺的問題。


人是否必須經歷痛苦才能成長?


· 首先需要定義一下,什麼是成長

成長用最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可以看透一個事情.
運用在愛情里,就是不會被愛情的幸福沖昏頭腦,不會迷失,隨便交出自己
運用在交際里,就是不會輕易認可別人,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認為感情是很可貴的,不會隨便給
運用在工作里,就是你不斷再進步,廢話少.做實事,因為落後二字對你而言是深入骨髓的恐懼.

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

第一種人,叫幸福的人.

這種人要求很低.有口飽飯吃.有個床給他睡.他可以不講究吃.不講究生活品質
這種人很容易獲得幸福感.
當在他的生活中發生了因為他能力不足而失控,或不如意的時候.
他會說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總結一句話,因為他們對自己的需求奇低無比.所以他們自己感覺自己過得比較幸福.

第二種人,叫永遠不幸福的人


這種人會不斷地給自己目標.
我要一罐可樂.當他們獲得一罐可樂.他就會要一箱可樂.
我要一輛20萬的代步車.當他獲得了這輛車,他就會要一輛40萬的車.
永遠只有在獲得的瞬間得到快樂.然後瞬間飢餓。


這種人當遇到自己目前完全沒辦法做到的時候的時候.
會有兩個情況.
第一個情況,怪別人,怪大環境,絕對怪不到自己的頭上,最後年紀太大了,能力太小了
這種就是典型的LOSER


而我們這裡要說的成長型的人,就是第二個情況的
當他想要一個他現在階段根本沒有辦法得到的物品的時候
他不斷地讓自己變強.用各種各樣的手段.
而在這個變強的過程中.
99%都是痛苦的,1%是他獲得成功的那一瞬間的喜悅.
然後又開始了下一個目標.


成長,成熟,變強.

為什麼要一直變強,即使不斷成長,也是不斷的痛苦.
因為這一類人.他們永遠飢餓.一生人最受不了的就是停下了腳步,變成自己眼中的那個LOSER


這好比問——人是否必須生病才懂得珍惜健康,不是絕對,但往往是這樣


在成長的過程中,
有的人假裝頓悟,
有的人恍然大悟,
有的人大徹大悟,

總而言之都離不開一個「悟」,
賞別人的歌,
看別人的戲,
聽別人的話,
我們能產生同理心,
但這樣的同理心只是淺層次的「悟」,
真的成長是你在這歌中、這戲中、這話中,
會有什麼樣的感受、什麼樣的行為、什麼樣的收穫。

能讓你成長的,
不一定非得是痛苦,
卻一定得親力親為。


一般意義的成功是超過絕大多數人

如果靠市場競爭成功,那一般要經歷痛苦的磨練才能超過大多數人;如果靠繼承財產或者天賦就未必。


如果有人讓你在100斤鮮魚和捕魚技術中二選一,絕大多數人一定選捕魚技術,因為老師教過,魚不如漁。但真正的現實卻是,幾乎所有人都最想解決眼前的問題,要100斤鮮魚。經常收到留言,偽磚家我過的很苦,你說我以後怎麼辦?偽磚家我的工作業績很差,看不到前景怎麼辦?偽磚家你說了那麼多廢話,你直接告訴我怎麼發財!都想直接要100斤鮮魚,真正捕魚的技術誰都懶得仔細思考。魚不如漁的道理為何在書本上誰都懂,一到現實就不會用?更進一步,為何看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1,道理全錯了

第一,道理都有前提條件和適用範圍。一般的道理為了顯示偉大深刻,只拋出個看似牛逼的結論,且不說應用到現實中問題重重,就道理本身隨便就能舉出無數互相矛盾的道理,比如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嘴是兩塊皮,說話會有改——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其實,給互相矛盾的道理加上前提條件和適用範圍,每個道理都對,比如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主要適用階級固化的社會,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適用於劇烈變革的社會。光懂似是而非的道理遠遠不夠,還要深刻理解道理的前提條件和適用範圍


第二,紙上得來終覺淺。道理是現實的總結,道理可以指引一個方向,但現實有萬千境遇,無數情況,具體應用需融會貫通、隨機應變,光看幾句道理在現實中蒼白無力。且不說複雜的人生,就是嚴格量化手把手教你的菜譜,看完也做不出合格的菜,從菜譜到做菜,再從做菜到寫菜譜,每一階段都是完全不同的境界,看幾句道理只是人生牙牙學語的階段

第三,道理往往都是碎片化的思想,片面性很強。真正的人生往往一環套一環,前後互相連貫,橫向互相影響,只有抓住核心,了解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機制才能有實際的指導意義。道理往往都是拍腦袋來一句名言,只強調了所有因素中的一方面,而且往往不是核心因素,至於整個系統的相互作用機制,更是屁也說不出來。比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看似有理實則狗屁不通的道理,片面相信道理,不挖掘道理背後的邏輯和局限,往往被忽悠誤導。

所有道理都「錯」了,把這句話想透就真正理解了道理。


2,讓將軍干士兵的事

道理是戰略,用的時候是執行。戰略和執行最大的區別在於戰略說長期,執行說當下。戰略、策略、執行,是完全不同層面的問題,側重點和要求完全不一樣。戰略主要分析長期核心因素和演化路徑,策略主要分析實現的節奏和具體計劃,執行主要分析一個具體的事情怎麼做成。比如將軍主要運籌帷幄,統領全局,軍官主要部署兵力,制定作戰計劃,士兵主要衝鋒陷陣,執行命令。將軍幹不了士兵的事,士兵更當不了將軍。具體的例子誰都懂,但一放到複雜的人生中,大多數人都不懂。道理在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從長期戰略看,總體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很多人,看了道理就要解決當下的問題,結果發現道理完全用不上,屁用沒有。把戰略用於執行,相當於讓將軍做士兵的事情,必然過不好這一生。


道理主要有長期指導作用,道理提煉出整個人生的核心要素,但很多人很容易被短期誘惑帶到溝里。舉個例子,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理誰都懂,但真正在錢的面前,人性是如此的脆弱,早已把道理拋在腦後,短期看可能賺了小錢,長期看往往大虧。再比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個道理誰也懂,但實際上,很多人走著走著被燈紅酒綠,高朋滿座迷惑了雙眼,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忘記了為什麼出發,走火入魔,轟然倒塌。不忘初心和取財有道本質是讓人有信念,堅持善良本真,雖然短期可能會吃虧,短期會捨棄誘惑,但長期的信譽和利益卻是最大的短期和長期的衝突,以及長短期不同的側重,絕對多數人不懂,所以看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3,心智稚嫩浮躁

誰都懂魚不如漁,但很少有人懂捕魚技術很難學,需要忍受寒風,需要在水裡泡透,需要不斷的思考,需要不斷的試錯磨練。心態浮躁,急於求成是整個社會的通病,提高自己的道路漫長,布滿荊棘,痛苦難熬,真正願意沉澱自己的人少之又少。

誰都想走捷徑,誰都想成為幸運兒,殊不知磨練成熟心智才是最大的捷徑。心智稚嫩浮躁,看再多的道理也過不好這一生。


更深入的分析可以關注我微信公號:偽磚家說經濟

最敢說真話的中國經濟原創乾貨

版權歸屬微信公號:偽磚家說經濟。轉載務必註明出處。


痛苦沒有任何價值,痛苦就是痛苦本身,對痛苦的深層次思考才有價值。


推薦閱讀:

日常交談中語言上妄自菲薄本質上的壞處是什麼?
infp適合選什麼大學專業?
你是從什麼時候發現自己變了?
如何讓生活變得有趣?是認識有趣的人嗎?
INTJ為什麼不願意相信別人?

TAG:人生 | 成長 | 日常心理分析 | 年輕人 | 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