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是否有道理?


劉快腿是個風一樣的男子,每天穿梭在南直隸的大街,他是個送快遞的。這天他像往常一樣跑過大槐樹衚衕,王二小剛好騎著馬經過。王二小的馬膽兒小,看見跑得快的就慌了把他也掀了下來。王二小一把薅住劉快腿,讓他賠錢。劉一看不好,趕緊躺在地上,說自己腿被撞瘸了,這輩子就靠著王二小養,王二小一聽傻了眼。
二人僵持不下,周圍圍了很多人,七嘴八舌的看熱鬧。李秀才從這經過,知道了來龍去脈,小聲咕噥了一句:「《大明律》規定,應該走人行道。」劉快腿聽見了,梗著脖子說:「老子走了一輩子馬道都沒出過事。我家裡上有老下有小,全指著我這條腿吃飯。老子不知道啥《大明律》不《大明律》,反正老子就靠這條腿吃飯,今天誰犯嫌,老子讓他養一輩子。」李秀才一聽脖子就縮回去了。
善良的群眾一聽,劉快腿說得有道理,哪能讓人家劉快腿一家喝西北風,出這餿主意的真不是東西。還是個秀才,我呸,讀書都讀到狗肚子里去了。讀書人真壞,負心多是讀書人。有幾個正義感強的當時就開罵了。
張屠戶在附近做買賣,看見有熱鬧拎著刀就來了。看了半天看倆人都不打架,早都不耐煩了。他吼了一嗓子:「他腿也傷了,你也摔了,他靠腿吃飯,你還買得起馬,你賠他300文錢,你們倆扯平不就完了。」
王二小不同意,但看看張屠戶胸口的黑毛,缽大的拳頭,還有拎著的殺豬刀,打了個哆嗦,沒說話,看劉快腿也不講理,今天認倒霉算了;
劉快腿正得勢,也不同意,但看看張屠戶胸口的黑毛,缽大的拳頭,還有拎著的殺豬刀,打了個哆嗦,想想今天也不虧,沒說話。
善良的群眾一聽,張大哥講話真有道理,殺富濟貧,比那個狗屁窮酸秀才強多了。人啊,不能看讀書多少,還得是要仗義,仗義每多屠狗輩。有正義感強的,都說:「還是張大哥公道。」
人群這就要散去,這時候國子監朱博士下班經過,看見這事兒,趕緊說:「按《大明律》,劉快腿應該走人行道,違法在先,驚馬於後,該劉快腿賠償王二小。」
劉快腿還想再鬧,一看朱博士的一身官袍,心裡有點怯。
眾人一聽恍然大悟,今天要不是朱博士在場,險些就冤枉了王二小,朱博士真是青天大老爺,到底是做官的人,就是見事明白。

這樣的故事,無論是明代,還是什麼朝代,甚至直到今天,無數次在發生,只是換換名字。人們講「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看起來很敬畏讀書人,很敬畏書里的道理。可臨到事情,我們不講道理的,我們講「拳頭」,這拳頭可能是暴力,也可能是權勢。

俠以武犯禁,俠何能犯禁,有武而已。所以屠狗輩們仗的「義」,也許有理,也許沒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手裡那把屠狗刀。

《儒林外史》里說五河縣的惡俗,「因五河人有個牢不可破的見識,總說但凡是個舉人、進士。就和知州、知縣是一個人,不管甚麼情都可以進去說,知州、知縣就不能不依。假使有人說縣官或者敬那個人的品行,或者說那人是個名士,要來相與他,就一縣人嘴都笑歪了。就像不曾中過舉的人,要想拿帖子去拜知縣,知縣就可以叉著膊子叉出來。總是這般見識。余家弟兄兩個,品行文章是從古沒有的;因他家不見本縣知縣來拜,又同方家不是親,又同彭家不是友,所以親友們雖不敢輕他,卻也不知道敬重他 。」

合縣裡只知道趨炎附勢,討好一個姓方的鹽商和姓彭的進士,所以如余家兄弟這樣,讀書而不能為官,地位就尷尬了。讀書人喜歡講道理,卻不知道人們要的是順心。講的道理若順了心意還則罷了,若是不遂了心意,那不是黑了良心是什麼?

而讀書人一旦官袍在身,說得話也有道理些,沒有道理,也只能腹誹。

在鄉土中國的人情社會裡,處處都是五河縣。中國夢歷來有三個,明君夢、俠客夢、清官夢。要麼是盼著所謂俠客劫富濟貧,要麼是祈望青天大老爺明鏡高懸,要麼明君微服私訪,三者都是以一個超強的外在力量,以看似講理的不講理方式解決問題罷了。

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通常人們不喜歡自強,只是不喜歡以理服人,喜歡以力服人罷了。
這力,在自己這邊,就是仗義,在別人那邊就是負心。

以下為推廣,我的微信公眾平台

http://weixin.qq.com/r/OUM9JcvEw5a8rY9G9xYr (二維碼自動識別)


胖虎效應罷了。
讀書人仗義也不見得人人稱頌,但凡有一個不仗義的,馬上會被人噴「還知識分子呢,一點不講義氣。」
屠狗輩橫行鄉里,負心惡行的多了,大家也不過習慣了而已。哪天偶然有一個流氓仗義了一回,大家就會說「別看他那樣,真有義氣!」
令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反常的。如此而已。


如你所見,朋友圈裡常見這句話,通常都是不讀書的在轉。工地搬磚、街頭賣肉這種事,我也干過。總的來講,所謂底層的勞動人民,卑鄙起來並不比讀書人遜色。仗義不仗義,卑鄙不卑鄙,和讀不讀書完全是兩碼事兒。看了個有關郭沫若的評述,讀了個有關周國平的逸聞,就在評論裡邊兒即興朗誦一句這個,除了讓人知道你不讀書之外,真的沒有其他作用。

好吧,街頭賣肉是留了照片的: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如果只讀圖的話未免可惜。

@Kaiser 提到了一點,這是是明代曹學佺的對聯。這裡提示我們,這兩句話是以明清社會為背景的,換而言之,這其實是明清許多社會風貌的一個縮影。當然,這個時段我讀過的文獻實在是非常非常有限,只是說一些印象。

明中期以後,商業城鎮已經非常發達了(De Weerdt, 2013)。江南自然如此,新近的許多研究表明,在四川、陝西(Ong, 2008),乃至邊遠的雲南貴州(Yang, 2008)等地,都有許多新興的市鎮湧現。相應的,城鎮中的許多產業也就發展起來。

肉食品加工業(屠狗),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新興的城鎮居民,這些肉食品加工業的個體經營者(屠狗輩)並沒有許多的資金。他們的生存或者說勢力,更多的來自於他們社會關係,以及他們的公共形象。在這其中,仗義,是他們行為準則的一部分,是他們的社交關係的紐帶,也是他們獲得同儕認同的核心。這種紐帶和認同可以迅速地轉化成權力,當然,也許,在文人寫成的小說中,這樣的屠宰者會以惡霸的形象出現。無論如何,做一個仗義的人,這不僅僅是一種內心的道德衝動,更是一種適應新的生活的需要。

而這一時期,讀書人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大體南宋後期以後,由科舉而入仕變得越來越不現實(Chaffee, 1985),但有趣的是,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把他們的子侄投入到科舉大軍中(Ho, 1962)。這裡便有一個問題:這些家庭到底是怎麼考慮的呢?明明不太有希望,為什麼要投資自己的子侄去參加這樣一場考試呢?近來的學者們似乎認同以下這樣的觀點:即,推送子弟參加科舉本身意味著什麼;或者說,即使不能高中進士,能獲得一個舉人乃至秀才的頭銜也足夠好了。這一文化身份可以幫助整個家族在地方上獲得更大的威望(Elman, 2013),甚至,和地方官建立多一重的聯繫。換而言之,讓子弟參加考試,是地方精英家族們競爭地方控制權中的一個環節。

因而,這些讀書人、這些秀才們,就勢必為另一種倫理所左右了:家族的生存與發展。對他們來說,保全自己有別一種意義。某種意義上,他們是整個家族推送出來的一手棋,如果因為一時衝動、仗義出手,固然在某時某地贏得了一種名聲,但這種聲譽卻無助於家族的長期發展。因之而斷送了科舉的前程,也就辜負家族的諸種投資了。換而言之,在這個階段,他們的倫理是以自保為中心的。但這也會發生改變。如果一個讀書人考上了進士、做上了京官,那麼,情況就不同了。尤其在明代,他需要能夠在君主面前堅持原則,甚至不惜以主動挑釁的方式,吸引君主的懲罰,甚至不惜為此犧牲生命。這樣,他獲得的好名聲是具有全國性的,他會被作為道德的楷模傳頌,他的家族在其所在的地方上,就會獲得別一種尊重。他,也就完成了家族交給他的使命了。

這其中的社會背景決定了,仗義是屠狗者的行為準則, 而苟且定義了秀才在許多公共生活中的角色。

要之,曹學佺的對聯是以明清社會為基礎的,也是明清社會的一個窗口。其他時代其實未必然。比如今天,讀書人依然無行,屠狗輩也失去了往日的仗義。為什麼呢?來吃狗肉的多半是遊客,以後就不會來了,能斬一刀是一刀,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了。

可以補充的是,在這個回答中,我主要採取了兩種社會科學的視角,所謂「符號互動」,所謂「理性選擇」:我假設了每個行動的單位(人或家族)是理性的,我假設了他們是在互相的認同中理解自身的。因之,可以說明一些問題,當然也有其局限。我們需要更多的史料來豐富各中的理解。


隨便來句俗話來句詩,就要把全世界往這非黑即白的句子里裝,那世上之人未免太單純,世上之事也未免太無趣了。所以,問題的重點似乎不在於句子本身怎麼有道理,而應該問問什麼是「屠狗輩」的仗義和「讀書人」的負心吧。

有一位兼司法官的縣長曾和我談到過很多這種例子。有個人因妻子偷了漢子打傷了姦夫。在鄉間這是理直氣壯的,但是和姦沒有罪,何況又沒有證據,毆傷卻有罪。那位縣長問我:他怎麼判好呢?他更明白,如果是善良的鄉下人,自己知道做了壞事決不會到衙門裡來的這些憑藉一點法律知識的敗類,卻會在鄉間為非作惡起來,法律還要去保護他。我也承認這是很可能發生的事實。現行的司法制度在鄉間發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壞了原有的禮治秩序,但並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 ——費孝通《無訟》

費先生研究中國傳統社會至深,僅是這一小段的文字,似乎也能看出「屠狗輩」和「讀書人」的影子來。我以為,所謂「屠狗輩」的仗義,大多是「禮治」千年的遺產,哪怕是販夫走卒、目不識丁,只要生活在傳統的時空內,必然受到強大的「禮治」的規範或束縛或壓迫。田裡種地的老農,誰明白什麼環保理念,但都明白輪耕休田的道理,違背了這祖傳的規矩,就會地力枯竭,自食其果;村間無知的老嫗,誰會懂得什麼物權法,但必然知道欠錢要還的道理,否則小小鄉村內,信譽一旦受損,也許就會終身淪為話柄。所以,別看「屠狗輩」們沒有什麼我們所說的「文化」,但千百年來,鄉土社會能夠運轉如常,莫不是靠著這份禮治的秩序,它不依著什麼外在的權力,而全仗著教化之中帶來的敬畏感,並由此而形成自然的服膺。「屠狗輩」,從某種層面上說,不是混亂,而是一種天然的秩序,從老子小國寡民的理想,到古典經濟學裡自由競爭的理念,其實多少都有些這樣的影子,對應的不是文盲,不是沒有文化,而是正應了子曾經曰過的:「克己復禮為仁。……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屠狗輩們沒幾個人背得出這句話,但恐怕都明白這個理。

再說「讀書人」,古代能夠改變個人乃至家族命運的方式,除了造反,恐怕唯有讀書。可那些讀了書的人,好比《鶯鶯傳》里的張生,一無所有時引得崔鶯鶯拋棄一切以命相隨,可高中狀元後卻免不了成為讀過書的負心漢。歷朝歷代,類似的故事綿延不斷,無不帶著尖銳的刺刀直指那些無辜躺槍的讀書人們。教化固然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但多少也能看到,這些憑藉自身的某種能力或優勢得以暫時擺脫某一強大傳統束縛的人,很多都選擇了拋棄舊有的「禮」而遠走高飛去了。這麼想來,古代的讀書人雖然大體上也還是生活在整個傳統的禮治秩序之中,但多少不必再守著小小鄉土那點時空範圍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了,有機會突破鄉土枷鎖的他們自然更有機會見識廣闊的世界,而全然固化一成不變的傳統是無法應對個人視野之變革的。尤其在轉型的社會之中,就更是這些讀書人的舞台,每當社會變革、戰爭、騷亂,多少都看得見讀了幾本書的敗類借著自己的能力或權勢,來負一個國家民族的心,甚或負世界歷史潮流的心,倒不是只有「讀書人」才會負心,而是「屠狗輩」們未必有負心的能力。

最後,還是再援引費先生的一段文字。

我自己在抗戰時,疏散在昆明鄉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醫生,只有請教房東老太太。她一聽哭聲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種寄生菌,吃奶時就會發痛,不吃奶又餓。她不慌不忙的要我們用鹹菜和藍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兩天果然好了。這地方有這種病,每個孩子都發生,也因之每個母親都知道怎樣治,那是有效的經驗。只要環境不變,沒有新的細菌侵入,這套不必講學理的應付方法,總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問理由了。 ——費孝通《禮治秩序》

費先生做學問,眼光銳利冷靜,內心卻總是充滿溫情的。「這套不必講學理的應付方法,總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問理由了。」可追問背後理由的,畢竟不是那些對這套方法再熟稔不過的「屠狗輩」們,而是一個搞社會研究的「讀書人」。換個情境,進入現代社會的我們,給孩子看病時,誰還真的願意去找個「屠狗輩」般的鄉間游醫而不要去看「讀書人」出身的正經醫生么?

至於感嘆世風日下,嘆讀書人都把書讀到狗肚子里去了,藉此來反讀書,甚至反智,那就還是省省吧。世人對「屠狗輩」和「讀書人」的期待本身就天差地別,傳統到現代的演變也全然不可逆、不可阻,諸位還是乖乖做個有良知的讀書人,趁著禮治已壞、法治又還沒健全的時候,傳承一下「讀書人」的祖訓和理想吧。古訓「修身」為先,這點覺悟都沒有,也就別張揚自己是讀書人了。

以上的回答,也許扯得遠了些,但這個問題的癥結必然不在通過你舉一例我舉三例來論證或互駁。當然,如果硬要回到這句話本身,無論去論證其充分性還是必要性,明眼人都看得出其中的荒謬。可俗話老話,太多是這種非黑即白、劃陣營、貼標籤的套路,也自然特別迎合受了些什麼傷害的人們在痛定思痛之後念之嘆之、奉為圭臬,大嘆其乃「人生真理」了——畢竟,對號入座比就事論事容易得多。


這又是一句類似「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樣,在廣泛的流傳過程中發生意外,變了味的所謂民間俗語。

在歷史上,這句話是有原型的,這在明代著名學者汪思拓的《蘭淮遊記》中,有著較為詳盡的記載。

三年前在淘舊書時,正好淘了一本,看到了這個故事,大家且聽我娓娓道來。

話說淮安塗氏,雖然不是歷史上排得上號的大家族,但自宋朝起,家族中人才輩出,雖然沒出現過影響中華歷史的大人物,但知名顯赫人士,還是不缺的,其中最有名的,是那位因請朝廷恢復元佑年間之政,而被歸於邪黨的宋朝名臣塗大經。

後來家族分支,各有衰興起伏,到了明朝,較為有名的兩支分別由塗陽和塗盛頗領銜。

塗陽何許人也?

那可是跟著朱元璋打過天下的,只是性子暴烈,為人所不喜,且對功名利碌沒興趣,因而始終升不了官,不過據說此人心理是有點變態傾向的,別人清場時,是割人頭邀功,他則熱愛剁人陽物,然後炒著吃,聽著都磣得慌……

不過善泳者溺,善干者痿,古話誠不我欺。塗陽一生,始終奮戰在前線,刀風血雨不能奈他何,最後卻死在了女人身上,原因也很搞笑,他一日逛窯子,估計是身體累了,沒發揮好,於是窯姐們背後嗤笑他,原話無從考證了,大概是說了些「喲,別看他人高鳥大的,本以為是精壯之輩,沒想到,老娘還沒感覺呢,就泄了,中看不中用啊」之類的話。

總之,事實證明,背後說人壞話是要遭報應的,這話不知道怎麼就傳到了塗大爺耳朵里,塗大爺不幹了,把窯姐們打得不成人形,雖說這個行當,是靠下面吃飯的,但沒了上面也不行啊。

不僅如此,塗陽還一巴掌扇得老鴇出了血,老鴇嚇尿,趕緊把壓箱底的頭牌拿出來供塗大爺享用,但老鴇也不是吃素之人,想你姓塗的壞了老娘生意,也不能叫你好過,於是暗地裡在塗陽的酒里下了葯。

於是,洪武元年,塗陽卒於馬上風。

再來說塗盛頗,雖然帶個頗字,可是與「尚能飯否」的廉頗不同,塗盛頗是個文化人,動筆杆子的,他沒什麼名氣,不過他的老大可大大的有名,正是威震天下,被拜為征虜大將軍的明代趙子龍——藍玉!

不過塗盛頗端的是個精明人,後來藍玉案牽連人數達一萬五千餘人,而身為謀士的他竟然全身而退了,能在朱屠夫的刀下活命,也是奇蹟。

不過,塗盛頗畢竟心有戚戚,於是隱姓埋名,改姓為屠,別以為屠這個姓不咋地,其實在歷史上的名人還是很多的,比如屠遷和屠睢,還有我們熟悉的,來自惡人谷的著名變態屠嬌嬌。

說了這麼多,我們的主角終於要登場了,他就是塗盛頗的四子:屠勾北!

塗盛頗基因優良,生了四個,全是兒子,換到現在,肯定很受富婆歡迎,光撕路邊「高價求子」的小廣告賣精,估計就能趿身為壕。

塗盛頗不愧是文化人,四個兒子分別叫:屠勾東,屠勾西,屠勾南,屠勾北。中間這個勾字取勾踐之意,看得出,老塗野心不小。

只可惜,天不遂人願,在一次元宵看花燈時,發生了踩踏事故,屠勾東西南三兄弟,竟然被人活生生踩死了!塗盛頗的夫人受不了打擊,投湖身亡!

人間杯具啊!花燈夜三子夭折,老母親悲慟自絕!

別看塗盛頗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知識分子,關鍵時刻,還是有些男兒本色的,他強忍悲痛,獨自扶養著小勾北,看著他茁壯成長,並且教授他孔孟之道。

小勾北也是爭氣,生得濃眉大眼不說,文才也過人,鄉試會試都考了第一名,眼瞅著要創造歷史記錄,連中三元了,這時候,杯具再次發生!

塗盛頗患惡疾,不治身亡,小勾北悲痛欲絕,彼時正好家鄉鬧饑荒,當然餓不著小勾北,塗盛頗雖然談不上家大業大,但生財有道,家境還是很殷實的。

這時候,小勾北做了件驚人的善舉,散盡家財幫助父老鄉親度過難過,而且散的徹底,連進京趕考的盤纏都沒留下。

大家對小勾北深為感激,大家茶餘飯後,一聊起小勾北,滿嘴都是「仗義啊,仗義啊」的佩服之語,於是,小勾北便在家鄉贏得了「仗義屠勾北」的美名。

現在淮安市還有個叫勾北村的小村子,前幾年我去過,村裡好多老人家的家裡,都供奉著一個長鬍子老頭,大家管他叫勾北爺,有意思的是,勾北爺旁邊,通常都會有隻給他獻桃子的小猴子,大家猜猜那是誰,沒錯,正是齊天大聖孫悟空。

這是為什麼,我向老人家打聽,他們都說不出個所以然,大家都說吳承恩家和塗家,也是有些淵源的,這倒未必是空穴來風,因為吳承恩,正是淮安人士!

讓我們回到歷史。

話說小勾北進京趕考,雖然沒盤纏,但是因為鄉試會試皆為第一名,所以過路的大戶人家,都願意給予一定資助,按今天的說話,他們可以算是小勾的天使投資人。

不管怎樣,小勾北過的倒也不算差,尤其是快到順天府時,更是遇上了一戶好人家,遠今有名的杜員外——杜子同。

杜子同歷史上沒名兒,不過他的一個遠方親戚是大大的有名,就是那位怒沉百寶箱的杜十娘!

杜子同的精子質量就明顯差老塗一等,雖然妻妾成群,但只生了一個女兒,名叫杜淑仁,取賢良淑德,仁愛慈和之意,恩,是個好名字。

名字取得好,人也生得不錯,當時正是豆蔻年華,久藏深閨,除了家僕,沒怎麼和年青男孩接觸過,如一切的民間愛情故事,這杜淑仁一見屠勾北,一聽他的善舉,再加上過人的才華,立馬天雷勾動了地火,一顆心就交付了出去。

可是沒想到啊,這小勾北竟然是個傻小子,不知道是情竇沒撬開還是咋地,竟然對杜小姐的秋波熟視無睹,害得杜小姐鬱悶成疾,飯都不怎麼吃了,幾天工夫就消瘦了許多,人比黃花瘦。

愛女莫若父,杜子同看到這一幕,心裡著急啊。

不過更讓他著急的是,這屠家小哥要是看不上女兒,可咋整,他是有眼力勁兒的人,知道屠勾北用不了多久,必定飛黃騰達,別看杜員外這名號好聽,說破天也就個小財主,有點錢而已,可是能攀上屠勾北這等註定飛升的人物,杜家可就要祖墳冒煙了。

不過,杜子同畢竟是過來人,人情世故上,對付個毛都沒長全的小處男,還是有些手段的。他的手段倒也不算高明,可是,招不在高,管用就行。

屠勾北在杜子同家住了兩三天,準備要上路了,杜子同大方的送了他銀兩,還擺了一席酒,座上只三人,杜子同父女,還有屠勾北。

杜子同還算識大體,飯桌上沒多說什麼,只是不停地敬酒,興之所至,還行起了酒令,這小勾北哪是老酒痞的對手,幾個回合下來就醉的不醒人世了,等他醒來,已經第二天的清晨。

宿醉讓人頭疼,不過此時此刻,有讓小勾北更頭疼的事。

在他身邊,竟然還躺著一位姑娘,姑娘赤身裸體,乳翹臀圓,臉面桃花初開放,含情脈脈地看著他,這姑娘不是別人,正是杜淑仁!

Duang!

屠勾北一下子傻了,愣了半天才反應過來,原來自己也沒含糊,是「坦誠相見」的,而且坦誠的徹底,那話兒直立如棒,堅硬如鐵!

小勾北連忙拿衣物掩住下體,結結巴巴半天沒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來,倒是杜小姐很懂事,纖纖玉手按在小勾北的嘴上,示意他無須多言。

「屠郎,從今以後,我就是你的女人了。」

屠勾北再次死機,待到重啟時,眼前多了一個人,杜子同!

更貼切的說法是,怒髮衝冠的杜子同!

「你……你們……」杜子同滿面赤紅,相信這時候他手裡但凡有把刀,肯定會上去把小勾北閹了。

「爹,你要打要罵,只管沖我來,都是女兒的不好,不關屠哥哥的事。」

屠勾北生性純良,可不是那種拔屌就走的渣男,既然事已至此,豈能讓姑娘擔責,於是當即表示他犯了一個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中間扯皮的情節略過,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當即訂了婚,只等小勾北金榜題名,便洞房花燭。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

本來被視為種子選手的屠勾北,竟然名落孫山,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誰也不知道,按理說小勾北不至於如此的,所以史學家的觀點是,不排除有人故意陷害。

但不管怎樣,事情發生了,苦果只能和血吞。

再次見到杜員外時,屠勾北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杜員外是善解人意之人,不忍心看屠勾北尷尬的樣子,直接就把他往門外攆,滾粗去!

至於那樁親事,呵呵,我女兒都讓你白睡了一次,還想咋地,沒打斷你腿就已經很客氣了,還想高攀?

小勾北人生愛情兩失意,倒也不糾纏,這就要走人,可是杜淑仁不幹了!

杜小姐從小讀聖賢書,知道禮義廉恥,當初也是因為愛屠勾北心切,才答應和老爹共同設局,現在怎能因為屠勾北發揮失誤,便翻臉不認人!

可是小女孩再厲害,也還是拗不過老油條,結果還是沒變,屠勾北回到家鄉,而杜小姐絕食了好幾天,最終也還是想開了,半年後便嫁了人,生活幸福美滿,一直活到了九十九。

至於屠勾北,回到家鄉後,倒也沒有一蹶不振,認真備考,期待來年高中,可是命運就是愛跟人開玩笑。

再一次,屠勾北落榜了。

這本來就是個打擊,但更讓人痛苦難受的是,在京城,屠勾北遇上了杜淑仁,彼時的杜淑仁已為人婦,但美艷風華絲毫不減,反而有加,還生了一對漂亮女兒,這還不算什麼,最重要的是,杜淑仁已然忘了他,連一絲殘留的愛意都沒有了,待他如同陌路。

雙重打擊下,屠勾北頹了,回到家鄉後,心氣全無,一個風雨交加夜,揮筆寫下了他和杜小姐凄美痛人的愛情故事,上吊自殺。

善良的鄉親厚葬了屠勾北,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眾把氣撒在了杜淑仁的身上,於是便有了「仗義每從屠勾北,負心皆是杜淑仁」的句子。

誰想這個句子和這個凄美的故事,在歷史的年輪中磨擦摩擦再摩擦,竟然變得面目全非。

這是對屠勾北的不公,是對歷史的嘲弄,是對人間正道的侮辱!


I"m angry!!!

看了雞湯文而前途盡毀的例子有哪些? - 張兆傑的回答


我的推測

這種話在當時通常是從士大夫階層說出來的
對於「屠狗輩」的道德要求較低 所以做一件「仗義」的事情就顯得很特別
士大夫階層對自己同一階層的人的道德期望較高 所以肯定又許多達不到的


另一方面
「仗義」這個詞通常與自身條件有關係的
「屠狗輩」相對處於社會底層 需要顧慮的比較少
「讀書人」經過多年教育 顧慮的比較多

寫到這決定匿了
---------------------------------------------------------------------------------------
以下是吐槽:

北大學生賣糖葫蘆 就說北大墮落了
幾億農民出了一些企業家 就說讀書無用

一概而論的都是大傻逼(是說這句話有點把自個繞進去了是么)


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女人都是蛇蠍心腸

任何太極端的評價都不是對的,包括這一句。


我認為這屬於典型的倖存者謬誤。
同意kaiser的答案,也就是反差。
「屠狗輩」中仗義之人比較讓人記憶深刻,而「讀書人」負心也同理。
君不見多少屠狗之輩忘恩負義,而讀書教育使人正直仗義。
所以我認為這句話從統計的角度來說,沒什麼意義,甚至與真實情況正相反。
我認為一般來說,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和ta所受的教育(包括但不限於讀書學習)是正相關的,我也沒有切實的根據,只是來自於平時生活的體悟感受。

以上

附錄:

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另譯為「生存者偏差 」或「存活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謬誤」而不是「偏差」),意思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這東西的別名有很多,比如「沉默的數據」、「死人不會說話」等等。
舉例:空戰的例子簡單介紹:
簡單來說,專家根據返航飛機翼部和尾部等位置中彈最多的特點,判斷出,如果要強化飛機裝甲,應該強化翼部和尾部。但如果僅僅根據返航的飛機上的彈孔分布,來研究該加強飛機的哪部分時,就忽略掉了「飛機被擊落」這個篩選的過程。也就是說,能返航的飛機都是躲過防空炮火篩選的、沒有受過致命傷的。他們多中彈於翼部和尾部,而油箱和駕駛員倉位完好,這恰恰說明翼部和尾部不是致命傷,不應該加強;而油箱和駕駛員倉位受傷的飛機,基本沒有活著回來的,因此油箱和駕駛員倉位才是真正致命的地方,這些部位受傷的飛機卻因為被擊落而被篩出研究樣本,從而變成了「不會說話的死人」,或「沉默的數據」。
詳細故事: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打得如火如荼。
  有一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統計學 家沃德 教授(Abraham Wald)
  遇到了一個意外的訪客, 那是英國皇家空軍的作戰指揮官。
  他說:「 沃德教授,每次飛行員出發去執行轟炸任務,
  我們最怕聽到的回報是: 『呼叫總部,我中彈了!』
  請協助我們改善這個攸關飛行員生死的難題吧!」
  沃德接下這個緊急研究案,他受委託分析德國地面炮火擊中聯軍轟炸機的資料,並且
  以統計專業,建議機體裝甲應該如何加強,才能降低被炮火擊落的機會。但依照當時的
  航空技術,機體裝甲只能局部加強,否則機體過重,會導致起飛困難及操控遲鈍。
  沃德將聯軍轟炸機的彈著點資料,描繪成兩張比較表,
  沃德的研究發現,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部位,
  而飛行員的座艙與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部位。
  沃德詳盡的資料分析,令英國皇家空軍十分滿意。
  但在研究成果報告的會議上,卻發生一場激辯。
  負責該項目的作戰指揮官說:「沃德 教授的研究清楚地顯示,聯軍轟炸機的機翼,
  彈孔密密麻麻,最容易中彈。因此,我們應該加強機翼的裝甲。」
  沃德客氣但堅定地說: 「將軍,我尊敬你在飛行上的專業,
  但我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我建議加強飛行員座艙與機尾發動機部位的裝甲,因為那兒
  最少發現彈孔。」
  在全場錯愕懷疑的眼光中,沃德解釋說:「我所分析的樣本中,只包含順利返回基地
  的轟炸機。
  從統計的觀點來看,我認為被多次擊中機翼的轟炸機, 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而飛
  機很少發現彈著點的部位,並非真的不會中彈,
  而是一旦中彈,根本就無法返航。」指揮官反駁說:
  「我很佩服沃德教授沒有任何飛行經驗,就敢做這麼大膽的推論,就我個人而言,過
  去在執行任務時,也曾多次機翼中彈嚴重受創,要不是我飛行技術老到,運氣也不錯,
  早就機毀人亡了,所以,我依然強烈主張應該加強機翼的裝甲。」這兩種意見僵持不
  下,皇家空軍部部長陷入苦思。
  他到底要相信這個作戰經驗豐富的飛將軍, 還是要相信一個獨排眾議的統計學家?
  由於戰況緊急,無法做更進一步的研究,部長決定接受沃德的建議,立刻加強駕駛艙
  與機尾發動機的防禦裝甲。不久之後,聯軍轟炸機被擊落的比例,果然顯著降低。為了
  確認這個決策的正確性,一段時間後,英國軍方動用了敵後工作人員,搜集了部份墜毀
  在德國境內的聯軍飛機殘骸,他們中彈的部位,果真如沃德所預料,主要集中在駕駛艙
  與發動機的位置。
  看不見的彈痕最致命
  乍看之下,作戰指揮官加強機翼裝甲的決定十分合理, 但他忽略了一個事實:彈著點
  的分布,是一種嚴重偏誤的資料。
  因為最關鍵的資料,其實是在被擊落的飛機身上,
  但這些飛機卻無法被觀察到,因此,布滿了彈痕的機翼,反而是飛機最強韌的部位。
  空軍作戰指揮官差點因為太重視「看得見」的彈痕,反而做出錯誤的決策。
  這個案例有兩個特別值得警惕的地方。
  死掉或被俘的人無法發表意見
  第一, 搜集更多資料,並不會改善決策品質。 由於彈痕資料的來源本身就有嚴重的
  偏誤,努力搜集更多的資料,恐怕只會更加深原有的誤解。
  第二,召集更多作戰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來提供專業意見,也不能改善決策品質,因為
  這些飛行員,正是產生偏誤資料過程中的一環。他們都是安全回航的飛行員,雖然可能
  有機翼中彈的經驗,但都不是駕駛艙或發動機中彈的「烈士」。
  簡單的說, 當他們愈認真凝視那些「看得到」的彈痕,他們離真相就愈遠。
  信息界有所謂「Garbage In, Garbage Out」,
  前提(或假設)若是錯誤,再漂亮的統計算式或方法、再多的資料,也不能讓後面的
  推論變得正確。
  在管理實務與日常生活中,許多關鍵的資料, 也像上述轟炸機的個案一樣,會因為
  「失敗」而觀察不到。
空戰例子的引申含義:

  1,在大樣本下,倖存者出現的概率*基數而大幅提升,而此時倖存(成功)會被認為是倖存者的個人能力或和失敗者的差異而導致的必然結果
  2,基於上一條,對於倖存者的錯誤評估,會導致「成功者有更大概率在之後獲得成功」的誤解
  第一條的例子如下:
  假設我們有一個公平證券交易市場,其投資風險和收益相當,只需進行普通的買賣
  那麼,我僱傭512隻猴子,給他們兩個按鈕,一個買,一個賣,讓他們每天隨機亂按——每年檢查一次猴子們的收益,將賠本的剔除出工位,只保留那些盈利的。
  於是,第二年我還有256隻猴子,第三年128隻,第四年64隻,第五年32隻
  這32隻猴子只是「倖存者」,可是,我們通常會給他們帶上「成功人士」的標籤,事實往往如此。
  如果將證券市場的環境改為「抽牌比大小的賭場」或者類似的環境,很奇怪,這32隻猴子只配得到「幸運兒」的頭銜。
  而接下來,就是對32隻猴子的採訪,對他們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飲食結構,作息規律,哦對,還有按下買賣按鈕的規律的總結,並且結冊為「成功人士所必備的xx個習慣」的名字,翻譯成32種文字,大賣500萬本。
引用自百度百科:倖存者偏差_百度百科


其實一個人善良不善良,和讀沒讀過書並沒有直接關係。就像善良與否和性別、階層、年齡、種族等等因素沒有關係一樣。男人女人中間都有人渣,富人窮人裡面都有惡棍,老人青年裡面都有混蛋,白人黑人裡面都有變態…我們又怎能將人格的優劣與知識程度簡單掛鉤?

有人類的地方就有惡,有人類的地方就有善,有人類的地方就有勾心鬥角。小破單位辦公室里幾個同事的關係,也可以和甄嬛傳里的宮斗大戲對號入座。文盲有文盲的善惡,知識分子有知識分子的善惡。

人類本性的惡是無法通過變性、種族滅絕就消除掉的。同樣,也不能通過教育或者反智就消除掉。

那麼我們為什麼需要教育而不是反智?

因為文明雖不能根除惡,但至少能夠讓人類的惡變得含蓄一點。

上面認同這句話,舉出種種知識分子作惡例子的童鞋,你們換一個環境,換到屠狗輩中間,會發現他們一樣會作惡的,說不定其罪惡更出乎你們的意料。不要看了點《鶯鶯傳》《圍城》就以為醜陋是讀書人的專利,你們可以再看看電影《盲山》,或者看看這個問題下面的故事如何看待「山東招遠麥當勞女子被毆致死」事件?

人對自己所在的環境不滿之時,就會把希望寄托在自己所處環境的對立面。就像很多男性作家把女性想像成藝術的化身、純潔的天使;很多對自己國家失望的人把外國想像成天堂;很多對現狀不滿的人把古代美化。左派知識分子把民眾想像成正義的化身,其實也是如此。說出這句話的人,應該是個對士林風氣很失望的讀書人吧。可惜,人類在何時何地都是會令人失望的。


屠狗輩若想流芳百世,多半只能靠仗義行事。

而讀書人至少還多一個選擇,那就是遺臭萬年。


除了 @紐太普 所指的胖虎效應,還有抑揚效應吧,一時忘記更准那個詞。
讀書人讀書,好陳高義,結果臨了優柔寡斷,糾結私心,剪不斷理還亂,成了欲抑先揚;
屠狗輩殺豬,混跡腥穢,趕上事也不多費心,手起刀落,就壯膽出個頭,仗義疏個財,欲揚先抑。

所以教給我自己的就是,你這輩子也混不進去屠狗輩了,就還是讀書。弄清楚自己幾斤幾兩,偶爾借酒使性就隨便玩玩,吹牛反正不上稅。但閑時一定沉默。於公於私,負心都不是一遭了,早該閉嘴。


這關乎人性,與讀書無關。
可能沒有受過教育的人感性多於理性,更衝動些,讀書人則理性多於感性,更冷靜些,不過奸詐的文盲和血性的讀書人,也很常見。


沒道理
因為人們期許讀書人就是該做好事的
所以一旦有一兩個讀書人做了壞事就會有有強烈的負面反差
人們大多認為屠狗輩粗俗無理耍流氓
所以一旦有幾個做了好事就會有強烈的正面影響
就像老實人出軌和浪子回頭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一樣
個體或許很聰明
但群眾永遠是愚蠢且盲從
包括我


一般來說這樣的話我們不應當淺顯地從字面意思去理解,金句之所以能流傳都是有其深意的,這句話傳達的真實思想是教育人們不能憑一個人的社會標籤就去斷言他的品性,而是應當就事論事,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形象看內心,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內容,也是反差萌。


再讓你們馬哲課的時候都睡覺!


以偏概全。


當他們為了利益殺掉第一個兄弟時,後面就會殺掉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
……………………………………………………………………………………………………………
原答案為輸液時左手打出來的%&>_&<%現在重新排一下版。
讀大一上中華文化哲學篇的時候,一位清瘦可敬留著絡腮鬍子頗有文人氣息的老師細細講過這句話。
不幸的是,我不記得了。
談談自己的理解:
書讀得越多的人可能將問題看得越透徹。他們深知世間陽光照不到的黑暗和起伏跌宕的意外實在太多,深知人都是色澤不勻的多面體,深知世事無常最叵測倒不是敵人,而是人心。比如說今日為朋友兩肋插刀,日後朋友很有可能為了利益不顧你的利益插你兩刀。前段時間看《竊聽風雲3》,影片開始時兄弟五人合謀殺死第六個兄弟,場面極其兇殘,我問朋友:剩下的幾個後面會反目成仇么?一向不算很靈光的朋友說:當然,殺了第一個就會殺第二個,這種事有了第一回就會有第二回。後來果不其然。
人能有多麼善良,就能有多壞。所以在這基礎上,讀書人瞻前顧後權衡再三,願意仗義去幫助的人也只有幾個。
舉《legal high》里狂拽酷炫冷帥臭美的古美門為例,他……仗義么?不。不仗義么?這個倒不好說。
屠狗輩往往要麼對他人寄託很大期望,要麼抱著團地互相幫助,你來我往,成為生存之道。古代多有群豪,對稱兄稱弟的朋友舉杯痛飲豪情萬丈,轉眼又打家劫舍強搶民女。就拿張飛來說,他是粗獷豪氣仗義漢子的代表,當年當陽橋頭一聲吼,喝斷橋頭水倒流,誰能說他不仗義?可他對下屬嚴苛無比,從不寬容。
說到最不仗義,非政治家莫屬。舉袁世凱為例,前腳答應人譚嗣同一定大力支持維新,後腳走出門就跑去慈禧那兒告密了。
不過仗義這種事情很難以一下子在一個人身上展現出來。往往遠遠的便籠罩著仗義俠氣的絕代光環的,走近了卻只能看到一平凡之人。記得小時候看《隋唐英雄傳》時,對裡面使得一手好鐧風華絕代的秦叔寶佩服得五體投地,那時候真真覺得他是當之無愧的英雄!可後來看歷史書籍才發現,秦叔寶對細節和人情世故的在意,遠遠超乎裡面的徐道長、單雄信、王伯當、羅成等人。單雄信是真具有風骨,配得上仗義二字,秦叔寶情商卓越,卻難以稱得上仗義二字。
往往一看就是一貪利好益的商賈之輩的,也許隨著時間流走越品越品出了滋味。即使一個人無時無刻都想著自己的利益,那也不能說他不仗義,比如古美門君=_=。
讀書多識人心的君們,若明哲保身,可以。若利用人心來謀取利益,如全能神教,則該碎屍。若能長袖善舞為人民建更好的制度,那就更棒啦。大家不覺得從古至今,隨著人類文明和物質的進步,人確實仗義了許多麼?至少現在人不會殉葬了吧。
若能知道人心叵測,但依舊快樂活著去幫助別人,好吧,你是天使喔。
孔子老爺爺說這話的初心估摸著是料到了掌握了越多知識的人,若是心術不正,便是最大的禍根,所以才說這句話讓我們無論讀再多書,都要盡全力保持初心。
他早料到最危險的潛在犯罪人是精通法律的人。


屠狗輩太多太多太多,所以這句話廣為流傳。諸位覺得有道理的,要不要上個山下個鄉跟著屠狗輩學學如何仗義? 前段時候有個泰國的視頻朋友圈瘋轉,題目是「爸爸撒謊了」,每每看到這種視頻,我就在想,如果現實中一個父親有這個境界,他必不至於如此貧困。而觀看這個視頻的人也大概都會自動忽略這些而把這份辛苦自動代入進去。 當然你問我看了感動不?感動。 但是我知道這絕對不會發生在屠狗輩身上。讀書人都不會被一時所謂高尚的行為而感動。這是讀書人跟屠狗輩的差別。所以很多家族親戚發生一些內部矛盾,有些就是一部分人是讀書人而另一部分卻停留在屠狗輩。屠狗輩就會說我幫了你呀,你怎麼不記恩?平時的惡習並不能因為說放個大招仗義了就可以無限使用一輩子。


有道理,這句話反過來說一樣是真理


有道理有道理。

因為人們記住的,多是仗義屠狗輩和負心讀書人。

不仗義的屠狗輩和不負心的讀書人司空見慣,沒啥好說的。


推薦閱讀:

那些沒有底線沒有良心的人會不會有報應?
關於善良,你遊走在中間,你選擇怎麼走?
怎樣理解日本的「毀三觀」與高素質並存的現象?
讓座小事情,到底誰的道德標準是對的?
你記憶最深刻的道德綁架的例子是什麼?

TAG:教育 | 道德 | 典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