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茶葉無法做成標準化產品?

為什麼煙酒可以做成每個批次味道一致(除紅酒),而茶葉不可以。茶葉做成沖劑的話,消費者接受程度有多大?
消費者為什麼消費茶葉?茶葉滿足了消費者什麼需求?

大家不用糾結茶文化的問題,就像咖啡,既有雀巢這種沖劑、也有星巴克這種現煮的咖啡,更有種類繁多的可以回家自己磨製的咖啡豆;面對的消費者是不同的。

感謝茶葉行業內的人給予的專業回答,能否標準化是一個行業能否做大做好的前提,謝謝你們的見解。


1、可以做。

2、立頓的成功,第一要鍵不是標準化,逆推得證。

3、立頓的成功,是「產值」的成功,是受眾面的成功。對於它的「成功」的認同,要看判斷者的價值觀取向。

4、很多領域的高端產品都無法量產,也難以標準化,具體事例成年人自尋,未成年人退散。

5、現在中國茶業的問題是,大量茶商聲稱自己的的茶是④種的奢侈品,但實際品質連立頓的標準化產品都不如。所謂「眼高手低」是也。

6、茶葉有做成沖劑的,消費者接受度,,,,基本沒有(我知道的品牌好像是黃了o(╯□╰)o)

7、為何消費茶葉?大白話一些,飽暖思淫慾——你吃飽了還想吃好,穿暖了還想穿美,不上班的時候還想著看電影聽音樂出門旅行之類。這些超過維持你生存底限的物質精神享受,與飲茶一樣,都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淫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7.22增補:


發現鄙視立頓的逗逼還真不少。
我不喝立頓,不妨礙我承認其商業的成功。
我喝傳統式茶葉,特別偏好普洱和白茶,也不妨礙我承認傳統茶葉自有其缺陷。
有沒有缺陷的東西么?
好像沒有。
我喜歡它的優點,同時願意承受它的缺點,就夠了。
對於立頓,它的缺點我無法接受,它的優點對我而言沒有意義,所以我不喝——僅只限於我從我個人品飲取向出發。
立頓能夠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就靠你們口中質量低下的、擺不上檯面的、連茶葉都不算的東西?這樣的跨國集團你再給我找第二個出來?
我喝的茶里沒有甲醇,我眼不瞎,心也不瞎,自然也就不會違背良心說瞎話。
承認立頓的優點和長處,並不妨礙我反感立頓的茶品。前者基於產業,後者基於我個人的品飲取向。
問題是關於茶葉的標準化,能或不能,why,就夠了。
逢「立頓」必反,幾乎就是中國茶業的「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式通用口號了。
說到這個,想起個笑話來,插播一下:
曾有一京城茶城老闆,宣傳自己曾去立頓當地考察云云,我提了一下立頓是其品牌創始人人名。她言之鑿鑿的說不可能,因為她是去實地考察的,同時將後續話題中的「立頓」全部換成了「lidton」。。。。。。⊙﹏⊙。。。。我說,這是立頓的英國拼音版么?後,被拉黑o(╯□╰)o
逢「立頓」必反的各位高人,您確定您說的是荷蘭去的不是河南么?
」看待立頓的態度,可以作為判別某人在茶產業中眼皮深淺的試金石——注意,是最基本的。


謝 @韋昌明 韋爺邀。不好意思拖這麼久才來回答。

這個問題很大,所以我打算用最宏觀的角度來評說。

首先,關於茶葉,我國是有完備(不是完美)的標準的。關於茶的重要國標和行業標準如下(乾貨):

(都是手機拍圖,將就看)

行業標準

有興趣的話可以自行百度各個標準的詳細內容,比什麼淘寶店主介紹要乾貨得多。

也就是說,茶葉在我國確實是一種標準化的商品。但是為什麼除了立頓,就不覺得其它國茶是標準化的產品呢?
因為中國的產茶區太廣,而每個大產茶區中的茶園又都是小片式的,每個茶農所有的面積並不大。除了幾大品牌定向收購的那些簽約茶農,85%的茶農都是自家種了賣給收茶的茶販子,個體經營,這個導致市面上流通的茶葉不達國標率非常高。具體我也沒有數據,但我相信超過七成。其中不達標的重要原因是農約殘留,摻入陳茶,外山茶充本山茶等等。

內銷茶的現狀有點像十九世紀的法國紅酒,交通發達後,原先本來較多是本地消費的葡萄酒,爭相外賣,這個過程中如何分辨酒的優劣也是問題。AOC法例管制是1935年出台的,AO VDQS是1949,至於VDP和VDT等到1979才出現,所以估計中國的茶也要走過這樣一段路才能上軌道。

改革開放前,茶葉都捨不得內銷,當時各大茶廠的任務是做出供外銷換外匯的茶,以及滿足邊疆少數民族同胞需求的日常用茶(這個需求足以影響民族團結和穩定,有很多有趣的料,有機會再展開)。直到2000年左右,中國年產茶量才到達70萬噸,70萬噸折每年每人1斤茶。也就是說中國的茶產量至到2000年才達到人均500克這樣的水平,之後的十幾年就是快速增長,到2013年大概是200萬噸,比2000年翻了三倍。這個量級的含義是首先國人終於是有足夠的茶可以喝了,然後有一部分人開始追求更好的品質。

我自己覺得中國茶葉比較好的方向是朝著法國紅酒的分級制度去走,至於分幾級可以再討論。
像西湖龍井、太平猴魁、君山銀針、大紅袍等原產地小的名優茶,受限於產地面積,可以走五大(八大也行)名庄的線路,像名庄酒一樣設計原產地保護,製作方法和製作過程以法定形式推行,對違規用外山茶冒充的茶農茶企取消資格。

然後產區內次一級的茶青做出來的茶給個類似VDQS的認證,證明確實山場品種都是不錯的,只是達不到一級庄的標準。

最後那些不是知名產區的茶葉,達到國家標準的,規定只能寫個品類和品牌。比如說江浙非原產地保護區的茶葉,如果按綠茶的方式做出來,都叫XXX牌綠茶,或者更進一步,XXX牌炒青綠茶,不允許叫龍井、碧螺春等名茶的名號。等於法國的VDT餐酒級別。這樣品牌之間會有大約同起點的競爭,消費者可以更好的辨認。法國現在餐酒做得好的,賣得比AOC還貴的都有,所以普通產區的品牌如果願意提升管理和製作水平,完全有可能賣出好價錢。

以現狀而言,最少還得亂個10年。食品安全肯定是糧油奶粉等性命攸關的先搞,剩下的不是生活必需品的排在後面。這段時間內,如果喝茶,盡量喝較大品牌的茶或進口茶。


-


1.可以做。茶葉標準化基本上來自於茶湯的顏色、香氣、味道等幾個方面。不同產地批次的茶葉在這裡方面自然不同,但是通過拼配,就能實現每包茶的最終成果差不多。
其實中國有茶商是一直做拼配的,以保證品質的均一,但不會言明,一般都說自己是特定產區特定年份茶,因為不這樣就顯得不「高級」。這是市場決定的。
2.人們消費茶葉,自然有幾個層次,不能一概而論。中國人喜歡動不動說茶的藝術,但實際上,大部分茶葉消費不過是為了提神、解膩或是僅僅是出於習慣。品茶的,也有,也多,但不是大部分人,也不是大部分時候。
3.沖劑不看好,一直有廠商做茶晶,但貌似沒氣候,主要是因為速飲茶市場里茶包做得太好了,散茶的茶渣也可以通過飄逸杯什麼的輕鬆解決,所以茶晶的優勢不明顯。


其實是性價比差的茶很容易標準化,性價比高的我們想喝的茶難以標準化。比如天福的茶就挺標準,但性價比就比普通好點的茶攤差;而茶攤的茶就每批不同。

標準化是需要成本的,又要標準又不要出錢?


中國茶葉最有趣之處,在於其多樣性。這個多樣性既體現在種類上、地域上,也體現在口感上。所以,對於 @Joy Cai 所說的,「這段時間內,如果喝茶,盡量喝較大品牌的茶或進口茶」,我持反對態度。喜歡大品牌,無可厚非,最多就是貴一點,但進口茶……真的和中國茶葉不是一種東西。而且大品牌也未必就能保證品質的可靠啊。就說奶粉和牛奶吧,前些年,大品牌到了幾乎全軍覆沒的境地啊。如果說大品牌尚且如此,雜牌品質就更加不能保證,按照思維定勢,是可以這麼說,但是無法進行邏輯關係上的證明,所以暫時可以存疑。

經常有人拿中國的茶與西方的咖啡、紅酒進行類比,我自己也經常這麼搞,我還參照紅酒的評酒標準自創了一個簡易評茶原則,專供新入門的茶友參考。但這並不能代表可以參照咖啡、紅酒的生產模式來進行茶葉市場的規範化運營。

今天我就不講生產工藝的複雜性了,從另一個角度談談為什麼茶葉「標準化」很難操作。

較高等級的中國茶葉,「個性化產品」是其永遠無法改變的屬性。個性化指的是沖泡方式、品飲習慣的個性化,這種個性化也是開頭我提到的中國茶葉的「多樣性」的另一種體現。咖啡和紅酒,無論品飲習慣多麼個性化,也得按照基本套路來,喝紅酒就是要用紅酒杯,最佳品飲溫度就是有嚴格限制,這個沒商量。但是茶就不一樣了。你喜歡用壺就用壺,習慣用蓋碗就用蓋碗。嫌麻煩就用玻璃杯,如果比較個性,用個印著切格瓦拉頭像的搪瓷缸子喝也不影響茶味。紅酒咖啡能這麼喝?茶之高雅,正在於其本質並不高雅。柴米油鹽醬醋茶和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是同一種東西。

茶葉發燒友和紅酒發燒友相比,茶友比較幸運的一點是可以撿漏。比如,正岩產區的岩茶。如果按照紅酒的名庄思路,嚯,正岩肉桂,統統要五千起(真要完美複製名庄思路,可能五千都不止)。這讓我們情何以堪啊。但是,如果足夠會撿漏的話,兩千的肉桂未必比兩萬的肉桂差。酒友想撿個羅曼尼康帝的漏,能撿到嘛?

按照中國的基本國策和現行政策,雖然土地歸屬集體所有,但土地上出產的茶是完完全全歸個人所得的,尤其在各類茶的核心產區,寸土寸金,就更是如此。茶園面積比較大的茶農,往往就自創茶廠,註冊個品牌;茶園面積不大的茶農,就是直接賣茶青。在近十年茶業經濟爆髮式增長的背景下,許多茶農的平均收入增長了幾十倍、上百倍。茶界也早就出現了類似於紅酒的名庄概念,有一些灸手可熱的品牌,推出幾個「金獎產品」,成品茶賣到幾萬一斤,這樣算下來,茶樹鮮葉也要大幾千塊錢一斤。要知道,目前的白銀價格,一公斤不過四千塊錢。你從茶樹上摘幾片鮮葉,比同等重量的白銀還貴。

就這價格,喝啥茶啊?喝上一壺茶,下個月得喝西北風了。

說了這麼多,好像表現出我很反對茶葉「標準化」的樣子。事實正好相反,我十分支持中國茶葉走「標準化」的路子。但是我也很擔心,等有朝一日中國茶葉真的全面「標準化」了,那些專挑國產商品毛病的朋友,是不是又得整出點新的幺蛾子來?身為行業內人士,我完全敢這樣說:在中國的食品行業裡頭,如果還有那麼幾個行業,良心沒有完全讓狗給吃掉,那麼茶行業絕對算一個。不過如果你要拿淘寶九塊九半斤包郵的鐵觀音說事,那我就無言以對啦。

總而言之,茶葉就是滿足了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有人為了裝,有人不是為了裝。有人不講究,喝茶就為了給白開水添點茶味,有人很講究,把超市裡的桶裝水試了個遍才找到最適合的泡茶用水。

這不挺好的嘛。標準化個啥勁。


首先回答題主問題:茶葉能做成標準化產品。解釋(本人不從事茶葉相關工作,但從事工業管理工作,所以角度主要從經濟產業的角度考慮):
茶葉可以標準化,之所以目前市場標準化產品不多,是因為市場並不需要大量的標準化茶葉產品。茶葉的生產過程相對並不複雜,從茶葉的採摘到製作過程並不繁雜,工序在十道以內。這樣簡單的工序,在當前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水平來看,要製作一套從採摘到儲存的機械設備,在技術上完全沒有問題。但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首先要回答標準化的目的是什麼?標準化的目的是為了產業化,產業化的目的是為了生產的規模化,提升產量和質量穩定的滿足市場需求。可是我們的茶葉市場的供給目前不滿足需求么?NO。我們的茶葉市場需要提供單一品質的茶葉產品么?NO。所以,個人認為,茶葉不是不能標準化,而是標準化的利益驅動不足。


作為唯一一個有開標準化管理碩士點畢業的人。只想說什麼東西都可以標準化,但是除了軍隊任何管理我們的標準化都做不好的原因主要是文化。中國永遠是人治大過法治的社會。最可怕的是日本人,日本的蔬菜茶葉飾品標準有個制度叫百項列表制度。就比方說我們是規定裡面不能有什麼不能超過多少額度。但是他是規定你只能有什麼,這就防止了比如食品的添加或者轉基因等技術的發展有很多新的元素出現來不及更新標準,比如十年以前你哪能知道奶粉里有三聚氰胺。凡有新東西出現他就會截留不準上市然後慢慢研究有沒有副作用毒害。但這種標準規定的細緻度和執行力我想只有日本可以做到。


題主這裡所說的標準化,其實可以理解為兩個部分:
其一是生產工藝的標準化
其二是成品品質的穩定化
~~~~~~~~~~~~~~~~~~~~~~~~~~~~~~~~~~~~~~~~~~~~~
其實對於第一點,生產工藝的標準化,大多數具有一定規模的茶企,都是可以做到的。
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單純手工制茶無論是在成本還是產量上都無法滿足大規模生產的需要,而制茶機械的引入,則有效的推進了生產工藝標準化的完善。
但是,對於茶葉來說,並非只要生產工藝標準化了,就能夠得到品質穩定的產品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茶葉是農產品!!!!
即使不考慮年景對於鮮葉品質的影響,其實茶葉在種植過程中,關於田間管理的標準化、規範化做的還相當不到位。
而當前中國的現狀是,茶葉種植基本上是由零散的農戶完成。
這就使得,當茶葉企業規模沒有大到可以控制種植環節的前提下,無論在加工環節做的多麼標準、規範,如果拿不到品質穩定的原料,怎麼保證生產處品質穩定的產品?
這裡也說一下立頓,為什麼立頓能夠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
因為立頓通過大規模的廉價收購,將原料品質穩定在一個極低的水平,有了這些原料,再加以標準化的加工工藝,最終得到了穩定的低品質成茶。
~~~~~~~~~~~~~~~~~~~~~~~~~~~~~~~~~~~~~~~~~~~~~~
正是因為這一點,稍微有些追求的茶企,都開始向著上游的種植環節擴展,但是,除了極少數的企業,在控制茶葉的種植環節上,都是做的非常之差。
不得不承認,其實大多數茶企,對於提高整體茶葉品質並不是十分關心,所以,即使是拿到了上游的資源,也鮮有能夠真正用心在種植環節加強品控的。
許多都是插塊牌子,然後就開始滿世界忽悠去了……
~~~~~~~~~~~~~~~~~~~~~~~~~~~~~~~~~~~~~~~~~~~~~~~
做茶葉,其實就是做農產品
農產品原本就不可能提供高額的利潤
但是,在中國,想賺快錢、賺大錢的人實在太多了
而想要在農產品上賺快錢、賺大錢,提升(穩定)產品品質肯定不是最好的方法。
我和一個在我們這裡賣茶的杭州人聊天,提到某一近年內在淘寶崛起的茶葉品牌(我就不說是哪個牌子了),他告訴我,那個人當初帶著兩千塊錢到杭州(本身不是杭州人),就是靠收購當地沒人要的茶葉在淘寶上賣起家,如今,做到了月銷售額過千萬。
中國就目前來說,依然可以算是一個人傻、錢多的市場,當一個企業發現,說得好聽是靠營銷,說的不好聽是靠忽悠、靠信息不對稱、靠騙來賺錢,還有多少人會認認真真的去做產品?
即使真的有人去做產品,誰又能保證這個非理性的市場不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事情?
~~~~~~~~~~~~~~~~~~~~~~~~~~~~~~~~~~~~~~~~~~~~~~~
現在,再來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茶葉可不可以做成標準化產品?
當然可以,而且以後,也必定會走到這一步上去,除了某些高端的定製產品外,各個檔次都會有相對標準化的產品
但是很顯然,這個願景不是短時間內實現的,它有賴於規範管理的田間作業、標準化的加工過程以及一個理性、成熟市場的認可。
而如今的現狀,能做到的最多也只有中間那個加工過程而已。
至於題主提到的沖劑
其實日本已經走在了前面,不過他們不是做沖劑,而是做茶飲料(當然不是咱們那種統一冰紅茶之類的偽茶飲料)
大概是去年還是前年,日本茶業產值中茶飲料的產值,已經達到了60%,也就是說超過了茶葉的產值。
我不敢說中國也一定會接受類似於茶飲料這類的茶類快消品,但有了日本成功的經驗,這條路也未必就一定走不通。
~~~~~~~~~~~~~~~~~~~~~~~~~~~~~~~~~~~~~~~~~~~~~~~~~
最後,說一下為什麼喝茶
我想這恐怕會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回答
在我20多歲的時候,是根本不喝茶的,上班忙,下班也忙,既沒時間也沒興趣坐下來泡杯茶慢慢喝。
但當年紀到了3開頭的時候,上班雖然也忙,但下班變得沒那麼忙了,唱歌?太吵,喝酒?頭疼,吃飯?減肥,平日里和同學、同事聚一起,剩下的也只有喝喝茶、聊聊天了。
泡一壺好茶,約幾個知己,有的沒的聊聊,中年人的休閑時光……


茶葉已經是標準化產品了,但是茶葉不可能是「標準「的產品(詳情請看下面)

至於茶沖劑,你去買包雲南天士力的普洱茶沖劑喝就知道了。

消費者為什麼消費茶葉?因為茶葉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茶葉滿足了消費者什麼需求? 對享受的需求,對茶葉帶來的文化享受和茶葉中各種香味及品茶過程的複合享受。

為什麼不能是完全標準的商品,附贈乾貨:
另外你覺得煙酒就那麼標準么...其實是工藝問題...
香煙我不是特別清楚,但煙葉卷出來的煙每根味道都不同啊
白酒中酒精和香精的配比容易控制罷了...現在酒都是勾兌工藝批量製造的..

--------------------------------------------------------------------------------
其實茶葉的生茶與加工一直在國家標準控制之內
老樣子 &<...&>內是我的註解,方便大家理解
&<都是正兒八經的乾貨哦&>
我解析一下2006年的茶葉標準:
---------------------------------------------------------------------------------
一、茶的標準&<究竟什麼是茶?&>:

」茶「是包括所有以茶樹鮮葉為原料加工製作的茶葉&<就是咱們平時認為的茶葉分類像是綠茶、紅茶、烏龍茶、黃茶、白茶、黑茶、花茶、袋泡茶、緊壓茶等等&>和邊銷茶&<就是指黑磚茶、花磚茶、茯磚茶、康磚茶、金尖茶、青磚茶等等&>的製品統稱。
果味茶、保健茶以及各種代用茶&<例如菊花茶、三泡台茶&>不屬於茶&<這些其實叫做代用茶,所以親們不要拿檸檬茶說事啦&>。
---------------------------------------------------------------------------------
二、茶生產的標準&<茶葉的命名規則&>

(1)鮮葉加工流程&<鮮葉到茶葉&>
鮮葉-殺青-揉捻-乾燥-&>綠茶
鮮葉-萎凋-揉捻(或揉切)-發酵-乾燥-&>紅茶
鮮葉-萎凋-做青-殺青-揉捻-乾燥-&>烏龍茶
鮮葉-殺青-揉捻-悶黃-乾燥-&>黃茶
鮮葉-萎凋-乾燥-&>白茶
鮮葉-殺青-揉捻-渥堆-乾燥-&>黑茶
等等等等
&<栗子太多,不寫了&>
&<以下進一步,將茶葉加工到各種形態的茶包、茶磚等&>
茶葉-制坯-窨花-復火-提花-花茶
茶葉-拼切勻堆-包裝-袋泡茶
...等等等等&<毛栗子太多,不寫了&>
----------------------------------懶得看標準的看下段分割線------------------------------------
三、茶葉標準
綠茶:GB/T(國家標準) 14456.1卷
1.範圍
本部分適用於以茶樹的芽、葉、嫩莖為原料,鮮葉經殺青-揉捻-乾燥等工序製成的綠茶
2.引用性文件&<一大堆各種理化指標,有人對指標非常反感,我簡單的寫一下,主要是做解釋&>

食品中污染量的限量&<首先我們得保證茶葉安全吧&>
食品中的農藥最大殘留量&<安全第一、安全第一&>

茶葉鑒定的取樣方法 &<你是每種茶稱5g呢還是用手直接抓一把,既然要標準,那就必須統一取樣方&>
含量測定&<測定的方法&>
水分測定&<直接影響到茶葉的保存和對口味的影響&>
水浸出物的測定&<簡單的說,一定時間內,浸出物越多,茶就越濃&>
總灰分的測定
&<灰分就是無機物,簡單的說就是鍛燒後的殘留物。但灰分一定是某種物質中的固體部分,無灰分的話,茶葉沖水後就會得到一杯水,當然,理論上無灰分的茶葉是不存在的,&>
水溶性灰分和水不容灰分的測定&<水溶性灰分是可溶性的KNaCa等的氧化物和鹽類的量,水不溶性灰分是FeMg等氧化物及鹼式磷酸鹽的測定&>
下略


---------------------------------------------------------------------------------
&<這樣,我們就得到了最安全的,能喝的綠茶,下來呢?就拿綠茶中我比較喜歡的碧螺春舉例&>

例如:碧螺春
首先規定茶產地、摘取、土壤要求等等....

然後大家關心的標準呢?其實是這樣的。

&<有木有覺得嚇一跳,尼瑪這不是坑爹嗎?什麼叫鮮醇、濃厚、醇厚,什麼叫嫩香、清香&>
沒錯,我要告訴你,就是這麼坑,而且現在只能這麼坑!

茶葉香氣是幾百種不同香味成分由於比例含量不同在不同溫度下而表現出的不同味道。
繼續拿綠茶說事,在殺青過程中,鮮茶葉中低沸點的青葉醇、青葉醛揮發,同時使部分青葉醇、青葉醛異構化生成具有清香的反式青葉醇(醛),成為茶香的主體。然後開水沖的時候,高沸點的芳香物質如苯甲醇、苯乙醇等,隨著低沸點物質的揮發而顯露出來,形成了沖泡以後的味道,而有的時候因為水溫的問題,又有新的味道,總之,太複雜。

那麼,我們已知了這麼多影響茶葉的香氣、滋味的因素,為什麼不把他們列出來,然後規定,xx醇和xx醇在xx度的時候能夠析出總質量的x%的為嫩香,特級茶,xx到xx的為清香、二級茶。

不能!!!!
&<你要累死在實驗室里洗試管的實習生嗎?&>

-------------------------------以下是為什麼不能完全標準的解釋------------------------------------

首先,幾百種香味成分,工作量太大。

其次,就算我們重點標準化 ,每個人嗅覺不同,我說xx醇大於4%的是嫩香清鮮 ,小於的是嫩香清高,你聞了3.9%的和4.1%的說嫩香清鮮和嫩香清高根本沒區別,這標準化有意思嗎?

退一萬步講,假設上述問題都不存在,茶葉製品在生產過程中,既然要評級評定,那就得分批進行檢驗才能評定,首先我們假設以下狀況:

有足夠多的經評定認證檢驗機構(實驗室也要達到標準化的、要大筆錢!)
假設檢驗機構有足夠的人手(持續的要錢!)
機構有足夠的時間(沒有其他食品檢驗任務)
機構能完全做到公正公平公開(這已經不可能了吧)
那麼檢驗機構人吃馬嚼的電費水費瓶瓶罐罐各種儀器設備試劑所需要的費用誰來出?

國家不可能出錢啊,肯定是茶農或者茶葉生產企業負擔,就算生產者負擔了,其生產成本肯定會大大提高,那麼最終只能轉嫁到商品,那麼普通的茶葉價格肯定要翻數倍,我們根本喝不起茶了。

就算每個人都是土豪,不存在錢的問題,那也有史為鑒:
我們規定了牛奶中蛋白質要達到N%,就有人給裡面加三聚氰胺來讓蛋白質達標。&<這個我們就不點名了,同學你注意點!&>
茶葉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那隻會整個茶葉文化都會受到致命打擊。


---------------------------------------------------------------------------------
所以,茶葉的標準~
就兩點:

1.是茶樹上下來的葉子
2.這個葉子經過加工是安全且能泡出味道的

其他的就用品味生活的心去量吧


上面答案實在太長,作為從業者都沒有耐心看。


我嘗試簡單回答題主問題
首先,茶葉是能標準化的,可以靠拼配。但是為什麼不能標準化呢?
1.茶葉產業鏈短,但是茶葉生產基座大,君不見名優茶產地,每逢茶季節,很多人都會說,我有一個朋友/親戚種茶的(不排除做生意的話術)。
2.茶葉種類多,茶葉能惠及本地千家萬戶,各地都想一統江湖,但誰也不能動彈誰
3.茶葉產供銷分工不明顯,早年自產自銷產供銷一體都是口號,分工不明確對行業發展是阻礙。
(我自己現在都是又要茶園管理,又要茶葉生產,還要自己管銷售)
4.飲茶習慣,我接觸大多數茶客沒有人願意拼配,我自己理念也是好茶絕不拼配。另外飲茶有地域性,一般本地茶本地銷,輻射到周圍幾個省市已經很了不起了,行銷全國的強勢茶又有幾個呢
5.茶葉的營銷目前來說還是很落後,剛起步有被食品安全問題打折了腿·。

茶行業有幾篇新聞稿曾經引起轟動,可以找來一看《七萬茶企抵不過一個立頓》
我當時看後感想,人從建茶園那一天就是規模化工業化的思路,我們現在還在討論手工茶,茶葉機械化,他們當時已經通過茶葉市場,茶葉經紀人,航運全球行銷了,我們現在還在內銷上苦苦搶份額。

綜合上述
基礎不同,格局不同,視野不同,結果各不相同

感興趣的朋友推薦書目《茶葉全書》
《茶葉全書》分上下兩卷,茶史方面記錄翔實,放眼全球的大局觀,上卷從茶起源延續到茶傳播路徑,下卷從技術、科學、商業、社會、藝術等多個維度講述茶的故事.


茶葉是否能夠標準化,這個問題我們在學校中也探討過多次。
茶葉能否標準化?歷史上是否有過標準化?那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在50年代計劃經濟年代,茶葉分級制度實物標準樣的實行,全國茶葉生產皆是標準化的,散茶嘜號5位,緊壓茶、再加工茶4位。茶葉毛茶生產篩分號級茶,然後精製廠精製,切鍘,拼配,分級。例如炒青茶分眉茶,珠茶,雨茶等,每種茶等級特級1~5級。名優茶如碧螺春等分到9級,產量很少。
在改革開放80年代市場經濟後,原本由初制廠毛茶加工精製廠精製格局被打破,小茶廠粗精製合一,實物標準樣制度消失,此後雖有廠想做廠內產品標準化,然而由於不執行實物標準樣制度,雖有制定標準,寫一大堆文字,無法執行。
在90年代末,茶產業開始發展名優茶戰略,以多樣性作為企業產品競爭力,特別是以禮品茶形式作為主流時期,為了「面子」大量產品開發又不注重內質,僅依靠三公買單。
在如今進入茶產業由誰都賺錢黃金時期進入競爭時期,必定會慢慢發展成寡頭壟斷,形成產品標準化,當然時間是漫長的,至少10年往上,現在茶葉還處於產品品牌時期和店招品牌時期,顧客多是人茶類而不認企業品牌,但總會因品質高且穩定而消費發生轉向。
當然,在客觀上茶葉標準化確實是有一些困難,茶葉要考慮外形、湯色、滋味、香氣、葉底5個指標,指標越多約不容易操控標準,立頓做成袋泡茶,就減少了外形葉底兩個因素,使標準化成本大大降低,又有如白酒僅僅考慮滋味和香氣,所以各廠均實現了企業標準化。且白酒的香氣類型教茶葉少的多,僅有濃香、醬香、清香、曲香、兼香幾種類型,而茶葉僅香型就分毫香型、清香型、嫩香型、栗香型(火香型)、清花香型、甜花香型、果香型、甜香型、陳醇型等,因素較多,操作複雜。


我喝咖啡,不喝茶。
但是別來說茶葉不能做出一個標準化的評級體系,任何食品都可以套用現代的評級體系,為什麼茶葉不能?因為一旦套用這個體系,大家會發現自己被騙了很多年,會造成一個產業的大幅度衰退。
即使這是一個建立在「炒作」和「欺騙」上的體系。
別吐槽立頓、各類英式茶的飲用加工方式,你們沒「資格」,因為你們現在喝茶的方式,在我大中華真正的歷史上,是蠻夷的飲茶方式。
我大漢族的飲茶,請參見日式茶道。


本人做茶葉行業。道行尚淺,不喜勿噴。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葉的國家,也是產茶大國,卻不是茶葉強國,不產一片茶葉的英國卻出現了立頓這樣聞名國際的大品牌,其每年銷售額要比中國所有茶企加起來還要多,說起來好讓人汗顏……

中國有至少七萬家茶企,但絕大多數都停留在家庭式小作坊的生產模式中,始終沒有走上規模化生產的道路。除了是因為,許多產好茶的地方都在偏僻閉塞山清水秀的「窮鄉僻壤」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出現一些能夠整合中小企業,制定標準化生產流程和統一銷售營銷渠道的大企業大平台。

因為茶葉的生產包括土壤,氣候,種苗,化肥,農藥,採摘,炒制,揉制,拼配,發酵,晾曬,保存,包裝,銷售等等多個方面,要將這些方面都列入統一軌道並非易事,基本上現在各家各廠都有自己的原料產地和傳承下來的製作工藝(很多都是保密的)導致了風味各有千秋。這也就是為什麼你去街上同樣花500塊錢去買一兩同品種鐵觀音,泡出來絕對是五個味道。

在中國,你可能知道十大名茶有西湖龍井,六安瓜片,信陽毛尖,雲南普洱,但是真正集種苗繁育,茶葉種植,製作保存,銷售渠道,品牌運營為一體的企業,本來數量寥寥,家喻戶曉的就更少了。著名的可能有龍潤,八馬,潤思,一笑堂,白沙溪(這些也都是單做專一茶類)等等。而立頓能做到全球茶品牌第一,就像麥當勞肯德基模式,對原材料要求不高(茶包基本是碎茶),製作流程標準化,品牌經營完善。

關於茶葉能否製成咖啡那樣,答案是肯定的。表示已經嘗鮮過湖南華萊(新晉名茶企,風頭強健)研製出的速溶金花黑茶,號稱「東方咖啡」,口感相當好,功效也保留下來,攜帶方便,冷水可沖泡。不過心理上有點像在喝板藍根沖劑的趕腳…
還有潤和茶業生產的罐裝黑茶,號稱無添加,原汁原味茶葉沖泡而成,但是怎麼說呢,有種王老吉的感覺,哈哈…當然,跟娃哈哈康師傅統一這些茶粉和甜味劑調出來的飲料相比簡直是業界良心了…

不過話說回來,飲茶的風雅有趣之處不正在於賞茶,沖泡的過程之中嗎?若脫離於此,茶道和茶文化也無從談起了…


因為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樣的樹葉。


錯誤前提下回答得頭頭是道是什麼情況。

大部分茶葉有標準化產品。有批次,有牌子,口感穩定,價格穩定,這些都有,只不過知道的人不多,或者說,知道的人多,有這個概念的人少。
普洱,有大益下關等老牌子,幾十年同樣嘜號的茶品是老茶客最愛。
滇紅,鳳牌是個做大眾化市場做得很好的牌子,出來的茶蠻不錯,中規中矩,我最愛58直條松針,口感醇厚,價格低廉。
岩茶,更不用說了,武夷星,海堤牌,福建和潮汕地區大部分人都很熟悉。就算不知道海堤這個名字,只要你一提紅罐的大紅袍(海堤AT103),沒有一個人不知道。
茉莉花茶,北方人都知道的張一元,猴牌卷珠,幾十年如一日。
綠茶這一塊確實有影響力的大牌子比較少,名頭太多,需要用心找才能喝得舒心。
小眾茶葉不說,我覺得上面這些足夠說明存在標準化的茶葉。

茶道衰落,和文化方面的重視程度有關。日本人消費最多的飲料,就是烏龍茶,不加糖的那種。
說是習慣也好,我們國家現在的年輕人在喝茶方面確實比不上日本。

有人回答標準化的茶葉喝不出逼格,我想說的是喝茶的逼格和人有關和茶葉無關。普洱,最普通的7572也要開茶醒茶洗茶泡茶,紅罐大紅袍要退火,泡的時候要淋壺...做到這些,泡出最理想的口感,才是逼格所在。

現在也有東方樹葉這些牌子,我去超市買飲料也是首選這些,茶包的話,大益也有在出普洱袋泡茶,慢慢在嘗試。但是更重要的是宣傳,是讓大伙兒在觀念上接受茶葉文化。「我只喝咖啡不喝茶」這種話我同事經常說,很是自豪。我總覺得我們要做點什麼來改變。


國內的很多東西是不希望標準化的。你要是吧茶葉蛋流程和質量標準化了,怎麼會有秘制、祖傳、特色等,就沒有大師,也沒法宣傳了。包括中餐、中醫、傳統技藝,都強調老師傅老專家,或者獨一無二。


有什麼難量化的? 鑽石都能量化。
主要是因為中國人就是這種消費習慣,越是故弄玄虛的東西越能賣出好價錢來,煙,酒不都是這樣?

想像個場景:第一次去見對方父母。

二逼的碼農:**好,我給您帶了兩斤茶葉,專門從淘寶買的,網上比商場里的便宜多了,下次你們喝茶,我幫你們買。
**:客氣啥,還帶著茶葉來。壺裡有水啊,想喝就自己泡,千萬別客氣。

--------------------------碼農的分割線--------------------

猥瑣的產品經理:**好,我給你帶了兩斤茶葉,這是我專門找人從茶場買的明前茶,手工炒至,不用化肥的,市場上幾千塊一斤都不一定能買到。
**:哈,咋還這麼客氣,來來,趕緊休息下,今晚吃了飯就別回去了。。。


剛無意中看到這個問題,作為一個比較深入了解過茶葉知識也曾經在茶行業謀過職的我,快速瀏覽了上面比較長的兩三個答案。都回答很不錯,我從品種、種植、生產加工、工藝、品質控制、市場情況或消費者層面等方面談下這個問題,都是我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先直接回答題主問題:茶葉可以做成標準化產品,只是中國的茶葉現階段沒有做成知名且大規模(一個公司或一個企業控制的品牌產值過十億或百億為準吧)的標準化產品,以後有可能,但不會是現在茶葉市場上普遍看到的大部分體現出來的干茶產品形式,不過儘管有可能,但我覺得這種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這裡就算是答案了,後面很多關於標準化產品的探討和這裡沒有必然邏輯,僅個人希望從各方面提供一些思路一起參考討論。
一、品種:中國茶自古以來,就沒有形成過佔據比如全國30%以上的某一品種的茶樹種植,當然這個數字是我估的,但我個人感覺應該是自古就沒有過,就拿現在比較火的安化黑茶產地——安化,除了可能隨著黑茶熱起來很多人曉得的雲台大葉種外,其實安化還種植過的茶樹品種有如:雲南大葉種、貴州苔茶、廣東鳳凰水仙、安徽一號和九號、浙江鳩坑種,福建福鼎大白茶、湖北宜紅早、櫧葉齊、湘波綠、白毫早、江華苦茶等,當然其中有的品種本身也是從安化的群體品種裡面選育出來的,這個繼續深入下去可以是個專業論文了,我就點到為止。而不同品種茶葉性狀本來就不同,而農產品的標準化(這裡沒說深加工那種如茶飲料、提取物)一定是取決於原材料的統一的,只好差別不能太大。儘管可以分級,物理性質層面分級或許尚可,但內含物或生物化學層面分級可能就不太好去放在一個序列裡面了。
二、種植:中國地大物博,茶葉生長環境肯定也各不相同,就是同一品種茶葉,你放在不同環境下養育,時間稍微長點,就會有各種變化,這裡還沒談天災等導致的減產無產——這因素會影響到商業層面的一旦標準化後的產品規模,所以即使是全國統一種植一種或幾種茶葉品種,最終不可能像日本一樣,收貨基本性質接近的鮮艷原料,且還有巨大的量。
三、生產加工:中國茶葉生產加工從原來的原始手工方式,現在逐漸過渡到了基本上可以是純機械化生產,至少有部分品類產品可以做到。但中國國內的技術還很難做到完全標準化,以前接觸過的茶葉加工項目(我接觸的時候其實已經告一段落),國內沒有一家科研機構敢承諾可以加工磚型茶基本標準化,尤其是計量達到國家標準的劑量範圍內,但日本可以,日本的公司承諾可以達成這目標,但有一個先決條件,模具必須用他們的,用中國模具他們不能保證計量不出問題。所以,有些技術,或許真不是差一點兩點,這裡想起來那個圓珠筆芯的事兒,貌似我們高端的圓珠筆芯必須從德國進口吧。
四、工藝:工藝這個可能是中國最標準化的,尤其是傳統茶產品基本上都對工藝非常熟,新型產品如內含物提取這種深加工茶粉或茶飲一類的,或許工藝不如傳統茶產品加工工藝那麼標準化,傳統的你一絲一毫出入,可能對最終成品影響不大,但新型產品出現工藝上或處理上的偏差,可能產品質量就是成品與次品的區別吧。這個留待更懂行的人來多談談吧,我沒具體接觸過,只是一些茶葉內含物提取還是有很深的技術含量的。
五、品質控制:產品質量控制,在國內成體系尤其是在農產品包括茶葉產品控制很好的,系統化控制的,本身就沒達到標準化,當然這個在進步,這個和生產加工也相輔相成,加工條件不標準化或不自動化,品質變化就很可能就會出現各種問題,結果的固定是需要由一個個的標準程序來控制的,如果各個環節很多手工程序,很難保證每次都操作一樣,儘管手工茶是很貴,但可以有很大利潤空間的手工茶,不等於是標準化產品,如果真正按照理化指標檢測,我想這其中就是一個人做的,也很難得到保證。當然,要達成標準化產品的如銷售過十億的量,那靠手工那更不現實了。
六、市場或消費者情況:先談內貿,國內消費者早就教育成了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的,貌似沒有哪個省哪個地區的人所,我們就是要喝龍井綠茶,我們就是要喝雲南普洱,我們就是要喝安化黑茶,我想即使是杭州本地人、普洱市的居民、安化縣的百姓,也沒說我們就要和自己本地這個茶吧,而是自己喝自己喜歡喝的茶。當然形成這個市場情況的,或許就是因為從古至今中國的茶葉品種各異,中國的茶葉產品多樣。沒有一個廣大的市場支撐,如何會有一個標準化產品出台?如果一個產品量很小,又有何經濟基礎可以支撐他一些列標準化的工藝和品質把控?這些管理都是需要成本的,這些改造也需要成本。
七、發問:中國很多人談茶必說立頓,我想問問:立頓的產品是標準化產品嗎?或許這裡也是一個問題,相較某些產品,他家的是比較標準化了,如他產品是一個個地區集中供應的原料,如他家請了拼配水平很高的師傅,如他家肯定有各種檢測程序做保障。但相較我們生活中的其它產品,茶杯、電風扇、大米等等,他會有那麼標準嗎?我不認為。不過確實他比中國茶標準,這個比較還是成立。
八、利弊:標準化一定是茶產業發展方向?在未來個性化發展越來越受人歡迎的大趨勢下,越來越講究求同存異的大背景下,世界文化領域可能會添加和而不同的中國元素下,我不覺得工業化時代的標準化對傳統茶產業或茶產品是好事。我們自己做得這麼好的個性化茶產品,為什麼不想辦法深化下去,而必須是採取標準化方式去擠壓其它品類空間?或許那是物競天擇、你死我活的冷戰思維產物,而不是未來知識時代、智能時代的理念。我們應該超前看,理解時代每個階段的不同。標準化無疑會適合茶葉深加工的產品,也適合茶飲料市場,還適合茶產業中很多環節如種植、生產、質量控制等環節,但不一定必須體現在傳統茶產品上面。曾經的立頓很風光,但我更看好未來的中國高端茶會更風光,只是這個風光只是中國茶或中國的地區品類茶這個名義,而很可能不會是某個茶廠的茶葉品牌。


你好,因為中國的產茶區太廣,而每個大產茶區中的茶園又都是小片式的,每個茶農所有的面積並不大。除了幾大品牌定向收購的那些簽約茶農,85%的茶農都是自家種了賣給收茶的茶販子,個體經營,這個導致很難控制市面上流通的茶葉質量是否達標。
由於我國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茶葉標準化體系,因此無法建立茶葉價格信息採集系統,也無法建立茶葉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
鄉土鄉親深信 壞的制度催生人性的惡,好的制度讓壞人做不了壞事;採取與農作藝術家契約種植的合作模式,率先提出生產者實名制、透明供應鏈和社會化監管。鄉土鄉親每一款發布的作品都建立了農人檔案、生長履歷和61項風險評估,並且通過最嚴格的歐盟標準GSG198項重金屬和農殘檢測,堅持遞到消費者手中的每一杯都是無農藥的安心好茶。


這麼來說,茶葉自身的特殊屬性決定了差異化的定價才能更多地剝削消費者剩餘,而且這樣的行為消費者也樂於接受,兩者一拍即合。


推薦閱讀:

快速消費品的銷售,每天跑店能學到什麼?

TAG:產品 | 消費心理學 | 茶葉 | 快速消費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