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他們最後的結局都是什麼樣的?
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精神沒有大問題,可正常交流並養活自己,不犯事,智商正常甚至多數高於常人.
僅因童年經歷的缺失,或留下過心理陰影.
他們缺乏部分社交能力與信任他人的能力.無法像他人一樣自然的融入社會,略微邊緣化.他們的結局都是怎樣的呢?或有什麼較好的建議?
希望大家幫助,如有實際的例子更好.
謝邀 閃電球、邁克爾法斯賓德
要麼世界衝進來征服了他,要麼他衝出來征服了世界。
故我覺得題主是吧「社交能力有問題」的原因歸結在了「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上面。很明顯這是一個邏輯錯誤,因為並不是所有人天生社交能力就好,但總不能說社交能力有問題的就是特別的人吧。而從題主問了「被邊緣化」怎麼辦的問題上又可以看出,其實你是想融入社會的。
我認為題主先不要把精力放在我與別人不同的重點上去怎麼調和,而是可以具體地從改善社交的手段做起。就像那位心理學的答主說的那樣,學會重建對他人的信任,學會起碼接受自己與他人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MARK……
我還沒死,等我快死了,我再來回答我的結局……謝邀……
基友說看掌紋,我屬於命長的那種……
等我四五十年之後再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
好吧,假設童年的不安全經歷對經歷者產生惡劣影響,我傾向於其結果是存在於對陌生人的「危機預警」 和不熟悉事物的抗拒心理,因為這不可控制的因素,他者是絕對超越的,每個人都是無限可能的集合,所以面對人群當一隻大透明對我來說比較有安全感,別的答案里有「融入人群」 的想法也是
至於結局,和個人志向有關,像接輿這種當時活的就應該挺不錯的,隨性,豁達,懂得順勢而為,明哲保身,量力而行
孔子……當時混的似乎就不怎麼好,畢竟凡事不可強為之,必有難嘛
自我預測的話,根據目前形式來看,很有可能成為一名 魔法使
以上呆死其實有相當大一部分比例的人都有過童年陰影,缺乏部分社交能力與信任他人的能力.無法像他人一樣自然的融入社會,略微邊緣化.只是輕重問題。而成長的課題就是:從不信任到重建信任,從邊緣化到融入。這個課題當然每個人努力的程度不同,結果也就會不同。這裡說的融入和信任,不是你費盡一生去要融進別人圈子裡,而是我們最終取得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合解與圓滿。
你不信任他人,其實根源在於,因為那些童年的陰影,你並不信任自己,不相信自己是被愛的,是有價值的,在過去的關係中,你未獲得愉悅的認同和投射。
如果這個和自我的關係,最終也未得到改進,那麼結局其實也就是和你現在所呈現的狀態差不多。如果自我關係改善了,他人關係也必然改善。
有些人能清楚的聽見來自心靈的聲音,他們依著那聲音作息,這種人最終不是瘋了,就是成了傳說。
我覺得現在這個社會,過分的抬高情商的重要性,可有些情商大家都知道,不是什麼對社會亦或是對和人交往(我不喜歡人際關係這個詞,太功利)有好影響的東西。我認為就因為這個『情商「,很多有能力的人的可能性被埋葬了,這不僅是個人的損失,也是社會的損失。社會要那麼多只有情商沒有能力的人幹什麼,發展社會嗎?關鍵是那些自認為情商很高的人,90%根本沒有德行,一個慾望走在能力和德行前面的社會。情商的初衷是,與人友好合作,發展自己和社會,可是現在人的情商完全功利性的,根本沒有人性在裡面。社會的整體素質就被那些「情商」高的人局限了。這些人帶領社會的話,那社會的整體三觀會偏執狹義成什麼樣?那很多人就會認為,如果要上位,就得像那些人那麼做,因為是主流思想。結局就是惡循環。或許有人會說要辯證的看待這種趨勢,但在我看來根本百害而無一利。就像審美觀有潮流一樣,人的交往方式和價值觀也有潮流。現在被社會排擠的人,並不是他們自身有絕對性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的大部分不是那種人,所以少數自認為格格不入的人才會被排擠。多元化的社會,可是在接納各種思想,不同交往方式上的問題,這個社會承受能力還是太偏執且狹義了。
他們成了ACGN的忠實粉絲
謝 @閃電球 @林家聲 邀。
」社會「這個概念太抽象了。請問什麼是社會?
也許所謂的「與社會」格格不入的意思,僅僅只是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或者與某個「傳統觀念」格格不入,再或者與某個所謂」主流價值「格格不入。
此外,世界上曾經有過、正在有著、還會繼續有很多頗有建樹的人,都經歷過」缺乏部分社交能力與信任他人的能力.無法像他人一樣自然的融入社會,略微邊緣化「的過程。
這樣的人,有些終其一生都未被」社會「接納,比如梵高;有的卻成為現如今最受矚目的人,比如扎克伯格。
所以很難說這樣的人最終的結局會怎麼。不過我能知道的是,如果這個」社會「足夠寬容,或者這個人自己的內心足夠強大,這樣的人也能活得很好,甚至有可能比」正常「人還要更精彩。
如題主所說,父親就是這一類人,家中排行老三,七八歲的年紀 因爺爺奶奶無力撫養於是寄養在別家,當時父親是記恨奶奶把他送走的,後來發生了什麼事不得而知,在我印象里父親也是老實人,他覺得掙的錢夠我讀書,也能養活自己就好,他幾乎很少出門,釣魚也是一個人,因為他會修理家電,街坊鄰居也都會找他,他也樂意幫助別人,口碑不差,像題主所形容的這一類人的生活應該是安逸的,不會有太多煩擾,人各有志 而他們選擇安逸也是一種生活,為何有人會覺得不妥?
流落街頭或者生命結束在五十歲之前。
因為我爸就是這種人
我爸是個遺腹子,也是左撇子,他二十二歲在我們市的第一酒樓做大哥,現在做廚房的人我相信沒人能二十二歲做到這位置。
但他二十四歲後的人生都在醉酒中度過。
小時候我害怕他,想他去死。可我長大後發現我理解他,因為中國人討厭聰明人,而我爸是倒在一個人生的拐點?太想融入大眾的圈子
(初中沒讀完,讀不通見諒)
有個不完美的結局的例子,《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中講到一個名叫Christopher Langan的人。他智商高達195,愛因斯坦也就150,可想而知他驚天動地的天賦了。可惜他出生貧困,在成長過程中因為一些學校的刁難事件,沒有父母提供的幫助,沒有機會在大學裡展示自己的天才。當書的作者最後見到他時,他只成為一個農民,時常看書但也難掩飾落寞。這對人類社會來說也是個浪費,他原本可以做出更卓越的成績的。
我有一個比較近的親戚就是這樣的人。
不過他有一點兒被害妄想症。
不發作的時候就是正常人。
他還算好,至少有妻子和孩子,而且母親給他留了一套房產,並保留一份工作交著社保和養老保險。
他大約在我小升初的時候完全不上班了,辦了病退。
他的作息大概是,上午十二點或一點起床打遊戲或者看電視,直到第二天的早上八九點睡覺。
他幾乎不做家務活,家裡老婆做飯,做家務。
可能因為人很老實基本不吭聲,大家居然都莫名的忽略了他成天都是遊手好閒的狀態,沒有任何一個人罵過他,抱怨過他。
他的社交很窄,沒有朋友,除了家裡人就是親戚。
偶爾會和家裡人出去走。
不過80%的時間是和電腦在一起。
就這麼生活了十幾年,今年五十齣頭。
很可惜,很好的一個大人。
沒有脾氣。偶爾幽默。人其實挺聰明的。只是這麼麻木活著讓人難過。
題主的標題之外還添加了
僅因童年經歷的缺失,或留下過心理陰影.
他們缺乏部分社交能力與信任他人的能力.無法像他人一樣自然的融入社會,略微邊緣化.、
限制……
如果真的如同題主所說,後天的。那麼只要沒精神分裂沒意外死亡什麼的,老了一般是會好的……
榮格是梨子,阿西莫夫是栗子……還有不少……
不能碾壓別人就被社會碾壓吧
或者你根本不在乎
很多,生前寂寞,死後榮耀
比如很多哲學家
孔孟
梵高
蘇格拉底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的人喜歡把性經歷當做炫耀資本?
※優秀的人是否很難變得更優秀?
※知乎的女裝大佬們都有哪些共同(或者高頻)的特點?
※討厭一個導演,一個演員,一個作家,卻還是去看他們的作品然後破口大罵的人,到底是什麼心態?
※成就感這種東西是不是必須得到眾人的認可才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