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影視工業之中,聲音部門的工作流程是怎樣的?

問這個問題來自於最近導演課上的一個說法,大陸影視工業之中對於聲音太不重視。並且本人作為影視專業的本科生以後希望向聲音部門發展,所以各位解答一下關於聲音部門的一些情況。包括聲音部門的實際狀況和工作流程,個人對這些不是很了解。謝謝。


@希辰 先贊下SounDoer的文章,一直都有關注,對所從事的專業都非常的受用!


然後就題主問的「現代影視工業」流程中,根據自己上學期間學到的東西做一個簡短的回答

首先當然是同期錄音師(Boom Operator和Location Mixer)啦,顧名思義就是在片場拍攝現場錄音的話筒員和錄音師,此環節視調度難度,規模可以由一人(簡單的話一人可完成)或幾人完成(錄音師+錄助,桿兒爺什麼的),主要任務是拾取對白與環境聲,環境聲是一個地方特有的,並且大部分時在需要表現某地特色或者有特殊風格偏好時,素材庫的環境聲是無法滿足的(當然還有各種實地錄音師Field Recordist在不斷為素材庫事業添磚加瓦);而拾取對白則最為重要,因為語言承載了大部分電影信息量,而演員在片場的情緒與語言是最為合適的(根據我的經驗,有些演員演技確實棒,但後期補錄台詞幾乎永遠找不到當時的情緒。要考慮到你國影視現狀下要請某明星重新進棚錄音的開銷,檔期難度,以及自身台詞水平。所以綜上所述同期還是非常重要的!

同期錄完了,以對白,台詞為工作重點的流程就進入了ADR錄音階段
所謂ADR(Automatic Dialog Replacement),可以簡單理解為去彌補同期錄音的不足,比如某段詞錄的不好,或者片場有干擾造成錄音不能用。這時需要把演員叫來,努力找回情緒去補好這一段詞。而ADR這個環節與同期環節所佔比重,孰好孰壞有爭議,有些人覺得米帝動不動就什麼80%是純後期的表現=perfect我覺得有待商榷,畢竟這是和投入預算,演員台詞水平,拍攝方式都息息相關的。每部片都選擇適用於自己的拍攝,錄音方式,做到效果最好即可。

所以關於對白的錄音可能露臉的職位有:同期錄音師,ADR錄音師,錄音助理等。
然後進入後期編輯的階段

經過上面的環節,對白其實該有的都有了
然後對白編輯出現
其主要任務是把上述所有的對白替條(在多條素材里選擇最合適的),修硬傷(唇齒音之類的),接平(響度,對口型,台詞流暢度,搭戲等),這些就不一一具體描述了,都是比較細的編輯操作。

然後是音效SFX
也可以看做國際聲軌,就是拋去語言放任何地區發行都通用的
具體分法看個人工作方式,比如環境聲,動效等,其來源有:
1.同期錄音師錄的,對白條中那些可用的音效
2.廣大素材庫,合成器製作等
3.擬音師
這幾個環節都是視各部門能力水平,影片風格要求,來分配工作多少。比如擬音師,一般最基本的會要求做腳步,衣物Rustle這些東西(純貼素材會累死....)並且好的擬音師會將需要表達的情感,通過這些擬音表現出來。所以擬音與貼素材最大的不同我覺得自己掌控「音效聽起來的情感」
一般來說,除了擬音師,剩下這些工作可能是由一個人完成,將所有音效素材同對白一樣編輯。當然如果有很多人分工不同,那就會看到各種職位稱呼。(也就是可能看到動效製作,特效製作,擬音師,後期編輯等瞬間合為一個後期編輯的頭銜帶過)

最後進入混錄階段
到此環節基本上聲音內容都是基本完整的了,這一步就是在一個標準的監聽環境下去完善
因為題主說了工業二字,所以需要著重強調下標準;各國各地都有自己的標準,比如影視聲音行業里認可的Dolby。如果你想要達到工業化標準去上市,則必然要在一個有標準化認證,硬性技術指標規定的環境中去完成這最後一步。這裡不著重談論。
這一環節需要做的基本上就是內容上只減不增,在標準監聽環境下做各種效果處理(前面編輯階段也可以做,但肯定需要在這一環節做出最準確的處理)各部分的音量比例的控制。可以說這一階段是混音師,聲音設計,編輯等站在前面無數具體音頻工種的肩膀上,做到藝術處理與技術指標兼顧的環節。

最後按照制式要求得到混錄的母帶丟給下家基本就完成了一個流程,然後可能會延伸出的問題有:

1.論聲音製作流程進行中改剪輯改畫面後如何撕逼
2.流程開始前怎麼簽合同,流程完工後是先給母帶呢還是先討薪呢,我的尾款去哪裡了呢

等等

(只根據自己經驗,歡迎補充)


感謝邀請!

附上一篇我在15年年首寫的文章,其中談到了一些你說的問題,僅供參考:
#SounDoer Viewpoint# 寫在新年伊始:我所理解的聲音設計

歡迎交流!


先配對白,然後動效,之後是音樂,再之後混音,最後成片放映。一圈之後發行


前期,同期,後期


推薦閱讀:

TAG:影視 | 聲音 | 影視製作 | 聽覺 | 聲音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