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完美主義心態造成的負面效應?
想理東西,結果想到傢具很久了,不如換新的傢具再整理。上網看了半小時傢具,又想,屋子太小了,不如過幾年賺錢買了大房子再去換新傢具再整理。結果想了半天,還沒整理。
相交女朋友,結果想現在衣服不夠好看,買件好看的衣服再去。買好後又想不夠帥,換個髮型再去。換了後又想沒錢沒車,賺錢有錢有車再去,反正總是不能滿意自己。,
我不得不反對某些答案了。如果你自己不是完美主義拖延/懶惰者,就不要隨便拿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別人。這種做法跟對有憂鬱症的人說:「你幹嘛不想開點,不為自己想也要為父母想」沒多大區別。有人說憂鬱症是一種病,完美主義不是病所以不算。但是如果你連心理學上如何定義和分析完美主義都沒了解過,就憑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判斷別人是不是完美主義,是不是也不夠靠譜呢?
唯一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完美主義根本就不是什麼好事。如果任何人拿完美主義形容你,或者你打算用完美主義形容自己,你應該感到羞恥而不是得意。甚至應該感到悲哀,因為完美主義者即使成功也很難獲得生活的樂趣。(少部分例外,下面有)
請提問者觀看以下視頻:
哈佛大學公開課:幸福課_完美主義
這一段視頻我起碼看過三遍,現在我已經基本上沒有完美主義的問題了。
(發現前面有人貼過了,那我再把別人的筆記貼一些上來,部分省略,全文請看鏈接)http://www.smiloc.com.cn/html/xingfuxy/2012/1/12130218236586.html
追求卓越,但不要完美主義——哈佛大學泰勒博士幸福課筆記之五
張激志
一、「完美主義」和「最優主義」
法國18世紀聲望最高的啟蒙思想家、作家、哲學家伏爾泰說:「『完美』是『美好』的敵人」。
丘吉爾說:「完美主義讓人癱瘓」。
泰勒博士的研究表明,苛求完美恰恰是人們尋求幸福最大的障礙!泰勒博士發現,絕大多數人追求的生活不僅是要幸福的,而且是要完美的——而這正是大多數人不幸福的原因。
近年來,心理學家發現,完美主義其實是複雜的,並且指出完美主義在某些時候其實是推動人們努力工作並為自己設定高標準的重要動力。
渴望成功是人類的天性。許多人都會不斷激勵自己以實現越來越高的目標,這常常能夠帶來個人的成功以及社會的進步。較高的期望確實能夠帶來較大的成就。然
而,在追求一個成功並滿足的人生時,我們成功的標準必須是現實的,而且我們必須享受其中,還要對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需要把夢想建立在
現實上,並且欣賞自己的成功。
據此,當今的心理學家們將完美主義分為適應的、健康的「積極完美主義」和不適應的、神經質的「消極完美主義」。而泰勒博士將「消極完美主義」直接稱為「完美主義」,而將「積極完美主義」稱為「最優主義」。
二、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
完美主義者認為人生道路應該是一條筆直的直線;最優主義者則把人生看做不規則的、螺旋式上升的曲線。完美主義者恐懼失敗;最優主義者把挫折和失敗看做最好的自我成長反饋。
完美主義者教條、苛責、防備心強;最優主義者具有適應力、寬容、樂於接納意見。
完美主義者只關注結果,以致他們熱衷於設定過高甚至不切實際的目標;最優主義者在奔向目標的同時,還會享受過程中美好的一切。
完美主義者和最優主義者最關鍵的不同在於前者是拒絕現實的,而後者接受現實。
完美主義者 最優主義者
拒絕失敗 接受失敗
拒絕負面情緒 悅納負面情緒
拒絕成功 享受成功
拒絕現實 直面現實
三、「完美主義」和「最優主義」的案例(略)
四、摒棄完美主義者的極端思維完美主義的根源,是幼兒式的二分法思維模式。也就是 「要麼全有,要麼全無」(all or nothing)的極端思維。
完美主義者的世界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簡單:事情只分為對或錯、好或壞、最壞或最好、失敗或成功。他們的眼中沒有過渡環節,沒有偏差,沒有複雜的特殊情況。正
如心理學家阿瑟?帕克特(Asher
Pacht)所說:「對於完美主義者來說,連續統一體上只存在兩極,他們無法意識到還有一個中間地帶。」完美主義者的思維方式是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
對那些被這種極端思維所控制的人來說,在通往終點的直線道路上,任何一個偏差,無論是多麼微小、多麼短暫,對他們而言都是一種不幸的失敗。
完美主義對失敗有強烈的情緒。如果做不到最好的,那就是最差的。如果你不是完美無瑕,那你就是一無是處。要麼就是非凡,要麼就是平庸,沒有中間地帶。
最優主義者認識到,雖然這些標準是存在的(你在比賽中贏了或輸了,你
追求目標成功了或是失敗了),但是在兩個極端的中間還存在著許多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對他們自身而言是必要的,並且價值非凡。最優主義者在不算完美的表現
里也可以找到價值和滿足,也就是「幸福」。這是作為完美主義者所無法得到的。
五、「足夠好了」的生活
幸福存在於某一點上,這一點被當代人稱為「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點」。但是,平衡點到底在哪裡?在21世紀的現實世界對我們的壓力之下,什麼是最佳方法,可以真正幫助我們平衡我們所有的承諾和期望,幫助我們在所有需要做和想要做的事情上找到平衡點?
泰勒博士反思了自己整體的狀況,確定了對於他的生命而言最重要的五個方面:作為父親、作為愛人、我的專業、我的朋友以及個人健康。泰勒博士發現,雖然有的人在一些方面做得很好,但沒有一個人可以在五個方面都做得很好,甚至在大多數方面做得好的人都沒有。
要成為最優主義者需要做出極大的調整,泰勒博士採用了一整套全新的方法來管理他的時間和期望值。
第一步,接受一個現實———我無法面面俱到。
第二步,去問自己,在對於我而言非常重要的五個領域裡,每一個方面做到什麼樣子就算「足夠好了」。
在一個完美的世界裡,我可以每天花12個小時在工作上;而在真實世界裡,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對我來說就已經足夠好了。在一個完美世界裡,我可以每周6次、
每次花90分鐘練習瑜伽,並且會花差不多的時間去健身房;而在真實世界裡,每周2次、每次1小時練瑜伽,加上每周3次、每次30分鐘的慢跑,已經足夠好
了。同樣,每周只能和我妻子外出一次,每周只能和朋友們見一次面,只有剩下不多的晚間時光在家裡與我的妻子和孩子們共度,這確實和我完美主義者的理想相差
甚遠,但是這樣(只能是這樣)已經足夠好了。而這些在我看來就是最佳的解決方案———在各種各樣的要求和生活的限制下,自己所能做出的最好的安排。
泰勒博士說,採用「足夠好了」的思維方式後,我的壓力減輕了許多。我修正了自己一系列的期望值,一種未曾有過的滿足感替代了過去一貫的挫敗感。同時,出乎意料的是,我的精力更充沛,注意力更集中。
我從完美主義者的幻想世界走出,慢慢地轉變為一個最佳的、「足夠好了」的現實主義者。
「足夠好了」的思維方式背後的基本理念是,我們必須從整體上接納和遵從我們生命的限制,然後尋找最佳的或是接近最佳的方式來分配我們的時間和精力。
事實上只有「足夠好了」這種思維方式才真正可以引導人們做到最好——達到個人表現的最優水平。完美主義者的狹窄途徑試圖在生命的每一個方面都達到完美,最終只會導致妥協和挫敗:在現實中的時間限制下,我們確實無法什麼都做到。
摒棄完美主義者的極端思維,像最優主義者那樣更善於接受和適應變化和不確定性,才能學會悅納不完美和失敗,同時迎接成功並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請停止追求完美,現在就開始過一個更幸福的人生;做一個「最優主義者」,擁抱幸福吧!
去年同一時間,老公在家裡講,長假七天,我每天都要去打球(乒乓),不然瘦不下來。
我說:你這樣減肥,總是沒戲。試了這麼多年了,難道還不明白問題之所在么——你始終默認只有去球館打球才是運動,但只要出差了或在公司開會、見客戶搞晚了,你就沒法去球館打球了。不能單一依賴打球這一種運動方式,走路也是很好的補充。
老公不語。
我接著分享自己的經驗教訓:我以前也把堅持走路這件事弄得挺繁瑣,似乎只有跑步機上堅持走完4公里以上,或去操場上走路才算是鍛煉,啊,得有音樂相伴,得看得到藍天白雲....每每都會發現有條件沒滿足,就不堅持走路了。
後來想起了less is more的道理,立馬給自己做減法,讓走路這件事變得多種多樣起來:走路去買菜也算,走路去拿快遞去算,走路去澆花也算......在家裡,也一改以前那種一上跑步機就要走4公里的想法(這種想法會讓我產生耗時多體力消耗大且覺得單調的壓力,所以容易拖延著不走),變為到跑步機上走1公里再說。1公里對我來講,很容易堅持,而且走了1公里就停下來,這讓我獲得了自由的感覺:想走就走,想停就停,而不是被「一次必須走4公里才能停下來」的執念給控制住。
老公接受了我的建議。在外出差隨身帶球拍,酒店能打球就去打球,不能打球,撒丫子就在馬路上快步行走。不出差而開會回家晚了,吃過飯休息一陣子,就去跑步機上走1公里——哈哈,我們現在都是1公里派。而且我們都發現,走了1公里停下來之後,人的身體活動開了,會很樂意加速做好手上的事情,節省出時間,就又願意再去多走1公里甚至更多。而如果當天只有走1公里的體力,我們也毫無愧疚,畢竟堅持走了1公里啊,遠好過1米都不走。
今年長假,老公照樣去球館打球,但他不再嚷嚷不去打球就瘦不下來了。已經有了快步走習慣的他,長假里給我們家的跑步機裝了放iPad的架子,這下子,全家人都更加願意上跑步機走路了。
需要這麼多條件才去堅持做一件對自己很重要、明顯有好處的事情,會讓人變得脆弱。要想讓自己變得不那麼脆弱,只要問問自己:非得這樣不可嗎? 就會發現,原來完全不是非得這樣不可,而是有多條路可以選擇。越是選擇那所需條件較少的方式,你就越容易堅持去做好一件事。
(我的微信公眾號:七星灶八仙桌 )哈佛大學公開課:幸福課 專門一講講完美主義的。完美主義是什麼?我的定義是一種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對失敗的失能性恐懼。
摘抄附上:
第十五課 完美主義(全)
大家好,上節課我們學到了休整,時不時地放下工作,放鬆一下自己。我想邀請你們參加一項傳統並且有歷史淵源的休整節目,猶太安息日。這周五晚上,大家來Mac中心享用猶太安息日大餐,歡迎來到Mac中心的露天平台,和你的朋友們一起享用免費大餐,我們的Tal Ben-shahar教授將發表講話,中心將於六點半開門,晚上七點開始,如果想參加請迅速在http://Shiva1000.org上回復。所有人都歡迎前來。
每年只要我一講到完美主義的課,就有點壞事發生,第一年,我是記得我把電腦放在家裡,第二年投影儀有壞了。而這一年我忘了帶電源線了,把電源線放在家裡,所以希望這點電源支持一個學期。如果不行的話,我們只能面對不完美了。但是其實也沒關係的。這肯定是潛意識的問題。因為這也太巧合了,每次都有這些事情發生。
的確是這樣,那麼上次我們講到哪了,上次我們講到你們是如何學會走路的,我們講到你們是怎麼學會畫圓圈的,都是通過不斷的失敗。沒人喜歡失敗,失敗讓人受傷,讓人極度失望,讓人沮喪,也經常使人尷尬,但是那些最為成功的人,都會認識到失敗和從失敗中學習的價值。有一本非 常好的書《極客與怪傑》,他發現,有一些非常有趣而且很有意義的差異,存在於年輕的二十多到三十齣頭的成功人士和年長的成功領袖之間,其中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對於年老一代的成功人士,這幾乎就是外來觀念,因為他們總是處在工作中,在那個樣本中所有人都是男性而女性則呆在家裡負責生活的那部分,所以說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丈夫負責工作,妻子負責照顧生活。 在年輕成功人士的樣本里,男女都有,他們自然會談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兩代人之間還有其他的不同,但也有一個相同點,這一點對於兩代人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至少有一次,一般來說是多於一次,顯著的失敗。Warren Bennis稱之為考驗,一次災難。無論是一次重要的競爭失敗,或者失去工作還是受到了侮辱失去了親人。一些嚴重的失敗,一次失敗的經歷,這是兩代人共同 擁有的特點,他們都將失敗作為一個關鍵點,一個生活的轉折點,一些幫助造就今天的他們的因素。再說一遍,我不是說已經發生的是好事,而是他們能好好利用已 經發生的事,每個人都會經歷考驗,都會面臨困難和阻礙,但是那些極度成功的人,如Warren Bennis書里所寫到的那些人,和一般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能夠好好的利用已經發生的事情,他們將這些事情看成機遇,一種學習的經歷,一塊墊腳石,這就是失敗對於適應力和完善人格的作用。
我們繼續來定義一下完美主義吧。因為現在有很多的定義。我們經常提及這個詞,但我所要說的完美主義是什麼?我的定義是一種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對失敗的失能性恐懼。尤其是在我們最在意的方面,注意「失能性這個詞」,不只是對失敗的恐懼。好吧,我也不認識哪怕一個不害怕失敗也不會因為失敗而感到尷尬或沮喪的人。這是很自然的,這是人性,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但對失敗的失能性恐懼是一種讓我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裹足不前的恐懼。而我要在這個定義中強調的另一點是「尤其是我們 最在意的方面」。你們也明白,我在玩大富翁的時候可不是完美主義者,這也不是因為我的確很有競爭力,但對我來說勝敗不重要。但是完美主義確實是我生活的重 心,比如說,就如同我提到的壁球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學術對我而言也非常重要,和別人的關係對我來說也非常重要。在這些方面,我就體會到了完美主義。也是 在這些方面,我必須並且一直在努力。
在這些方面,讓我詳細說明一下,這是我們在面對人生的旅途的時候,也是我們從A點到B點的過程中,採取的一種方式,一 種認知和情感的基模。重點在旅途上面,一個最求卓越的人仍可能和完美主義者一樣。或者比完美主義者更有野心,兩者之間的不同,在於他們面對旅途的方式。我 來舉個例子,首先是完美主義者,他正站在A點,他想到B去,什麼是最完美最有效的方式呢? 就是直的路線。這就是完美主義者在面對旅途時所抱有的認知和情感的基模,怎麼從起點到終點?一個最求卓越的人,和完美主義者一樣雄心勃勃,也想從A點到B 點去,沒什麼不一樣。不同之處哪裡?對於這段旅途,認知基模上的不同。最求卓越的人明白,當他進步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遭遇失敗,一個最求卓越的人明白,有時候他不一定能拿他想要的分數,但他會吸取教訓,一個也明白在戀愛關係之中,根本就沒有完美的戀愛關係,所以他會犯錯,她也會犯錯,但他們都會不斷地吸取教訓,然後他們的感情不斷地變得更加牢固。最求卓越的人明白,他需要不斷的失敗,五次十次有時候一萬次,就如同我們了解的愛迪生的故事一樣。一樣的野心勃勃,但是基模有所不同。我必須畫出許多不好的圓圈,在你們畫出Vicent之前畫出的那個圓之前。
現在的問題是哪個才更現實?擁有這樣的基模是否現實(直線基模)?或者說這個(非直線型)才比較現實?我想這是很明顯的。要達到成功可沒有直線的捷徑。 要達成一段快樂的戀情也沒有捷徑。要發明電燈泡也沒有捷徑。學好心理學也沒有。想成為好的父母和朋友也沒有,我們會犯錯。而且自然的規則我們必須遵守。追 求卓越就是要克服困難,是啊,我也希望我能直線的從A到B。我希望我能做到,我希望我不必經歷失敗,我不喜歡不斷地失敗和打壁球輸掉,我當然也不會喜歡和 我的妻子意見不合,我甚至希望寧願沒有萬有引力定律,然後我就可以到處飛或者到處飄。而這就是幻想了。當我們的心中存在這個基模的時候,我們就 讓自己反抗自然規律,就如同我們不接受萬有引力定律的話,我們的生活就會充滿不可和沮喪,我們活著,那麼多人也活著,哈佛有不少人,不只哈佛,所以地方都 有,時常沮喪,因為在他們心裡一直有這樣的基模,再說一遍,這不是說我們該享受失敗,但但我們有這樣的基模的時候,同時又不享受失敗,我們就會因為難以接 受事實而沮喪,擁有這樣的基模也會有後果的,我就想討論一下這樣的後果,懷有擁有這種(直線)基模的人的一些特徵。根本就沒有 完美的完美主義者,就如我說的我們都存在一個閉區間內,確實有些人,確實有很多人更接近這個區間的這端,我想和你們分享這些特徵,都是那些記載 在文學作品之內的,有很多人都擁有這樣的特徵,你們大多或多或少都擁有一些這樣的特徵,而不是別的特徵,這也沒關係。所以這些特徵,除了都已被心理學著 作,詳述之外,我都有過體會,或現在仍有所體會,所以這些特徵對我來說具有一定的意義。他們本身也非常常見。
第一個是自衛性。在爭論和討論中,完美主義中都 有自衛性。為什麼?因為批評在定義上就是一種對於我們的直線方式的偏離,這就是不完美,這就是一種挑刺。就是我沒做到完美的事情,我們都不喜歡偏離我們所 持基模的東西,記住了,我們的心是不喜歡內在和外在之間的脫節的,我們需要的是平衡是一致,我們不喜歡橫生枝節,而如果我們心中抱有的是完美主義的基模, 而批評又是對其的偏離,我們就會變得有自衛性,這是我多次有所感受的。並且也是我一直在努力解決的。附帶一提,或者說正好相反,一個最求卓越的人是心胸開闊的。他會歡迎建議和批評,這不是說他或她喜歡這樣,而是他或她明白這是必要的。這是成長和發展的必要部分,完美主義者只注意到空著的那半個杯 子。為什麼?因為完美主義者為失敗所困擾,被對直線的完美方式的偏離所困擾。而不管是什麼,困擾我們的就是我們說關注的,他或她一直關注未能完成的東西, 關注潛在的可能失敗或者真正的失敗。追求卓越的人,則會關注已經滿的那半個杯子。為什麼?因為他或她既享受達成目標,又學會享受過程中的每一步,那就是旅途。即便是失敗也能是機遇。
完美主義者會過度一般化誇大化問題,非黑即白,要麼是完美的,要麼是一無是處。我 們等一下就能看到,這樣的「全部或沒有」的對立於現實的方法造成的後果。我們又談到了明白現實是怎麼樣的,明白事物的過程是怎麼樣的。對於完美主義者來 說,說沒有自我接受的;對於最求卓越的人來說,能夠接受現實中存在的各種彎路,而沒有一步登天的捷徑,能夠接受個人的失敗,能夠接受自己視作一個整體予以 接受。對於完美主義者來說,只有一種方式是合適的,並且是固定不變的,沒有任何提升的空間,沒有任何偏差,更沒有問題和錯誤,只有一種方式,而不是動態 的。更有彈性和自發性的過程和旅途,在行為中自我證實。完美主義者恐懼失敗,恐懼來自於內心的自己將自己視為失敗者的失敗,也恐懼他人將自己視為失敗者, 就是為了維持那完美的幻覺。完美主義者恐懼失敗,恐懼來自於內心的。自己將自己視為失敗者的失敗,也恐懼他人將自己視為失敗者。就是為了維持那種完美的幻覺!而不是將失敗視為反饋,不是說要享受失敗,我還沒遇到過享受失敗的人。而是要將失敗視為一種反饋和成長的機會。完美主義者只想著怎麼到達這裡,他們只關注這個,只針對目的!直來直去的,別的事情根本不重要,如果它不能讓我達到目的的話。但對於追求卓越的人來說,旅途和終點都是成功的一部分。這樣的基模上的差異,會導致很多的後果!
我在這裡列舉一些。第一個就是完美主義者只能感受到,最多也只是,暫時性的輕鬆!是的!他們會感受到持續的壓力,但當他們達到目的以後,他們感到了輕鬆!這就是典型的逐利者!
我來給你們講一個這樣逐利者的例子!一個人,我們姑且稱他為X先生,去上學了。在那之前,他一直很享受學前的生活,而他上學以後,就開始有壓力了。 因為他明白,他必須很努力地讀書。並取得非常好的成績來上一個好初中。因為他父母想讓他進的那所初中,競爭很激烈 非常不好進。他確實進了一間不錯的小學。但是現在他要為初中而努力了,所以他有了壓力,他並不享受小學生活。但他確實感受到輕鬆,在假期到來的時候,在全 家去度假或者考試結束的時候,在他可以不用擔心考試和朋友玩的時候,他經過了小學階段,卻不怎麼喜歡。他感受到輕鬆,卻絲毫沒有感受到在他還在幼兒園的時候感受過的那種:對於學習的熱情與喜愛。他後來進入了夢想中的初中。那所他一直想要進入的初中,他做到了,他只在前兩周里感覺非常高興。因為他要開始考慮,他夢想中的高中了。為什麼?因為那所高中,是進入全國最好的那些大學的墊腳石。他也很想進入間全國最好的大學。所以他在初中又很努力地學習!他並不怎 么享受這樣努力的過程.但是他成功了,他進入了夢想中的高中,他很興奮,從來沒有這麼高興過!因為他已經是全國最出色的孩子中的一員。進這所高中不容易, 但是他做到了。然後他又開始學習,他又只開心一周,壓力又來了。因為這所高中裡面競爭非常激烈。他必須加入兩個運動隊,還有三個學生組織,因為他必須充實 他的簡歷好讓自己進入夢想中的大學。他過的很掙扎,一點意思也沒有。但是他對自己說:「這只是暫時的,痛苦是短暫的,等我進入了全國最優秀的大學就會有回 報的」然後他付諸行動。在4月2號,一封信來了!信的信封很大,他打開信知道自己成功了。他又感到非常的興奮,甚至比進入高中時還高興,然後他說:『現 在,我終於能放手,好好的放鬆一下了。因為我已經進了這間大學,我的人生從此穩定下來了!』接下來他十分享受高中的最後一年,還有假期以及進入大學的第一 周,他很興奮,這位X先生。但是在第一周過去後,壓力又出現了,因為很快就會到其中考試。而很快又會出現激烈的競爭。並且每個人都和他一樣努力,因此他也 必須非常的努力。因為他想得到他的夢想中的工作,他在大一暑假的時候得到了理想的實習機會,但是壓力又繼續出現了,他感受過輕鬆,也感受過愉快的時光。但 是這些都是在考試結束以後。或者假期即將到來之前,或者是在假期期間。但是每次都一樣,壓力又出現了,他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他不開心。因為這一切都是他想要的,他非常想要這些,多於別的一切。他說:「好的,只要我得到這份工作就好了!為什麼?因為那份工作能讓我進入最好的商學院。這能讓我在一千六百個一同 畢業的人中脫穎而出!」所以他繼續努力,繼續充實他的簡歷!他是三個學生組織的成員,擔任兩個的部長!是兩個大學運動預備隊員,一個正式隊員。還要加上每學期五門甚至六門課。為什麼?因為這很困難,競爭很激烈。這就是適者生存,不付出就沒有收穫!大學最後一年到來了,他又有壓力了。但是他得到了那份工作, 他很高興!這就是他想要的.這就是他所預想的。現在他很高興,然後8月3號到了。是他正式開始工作的第一天,他上班去了。他周圍的所有人都是最高等學府的。畢業生都是最優秀學校的學生。他覺得已經功成名就,卻只高興了兩周,因為在兩周以後,他又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壓力!比大學裡的壓力還要大。他沒有時間再 像大學裡面一樣在飯堂里悠閑地吃飯。他每周工作八十到九十小時,一點也不享受!但是他會做到的,他會做得很好的!他會得到一封很好的進商學院的推薦信。在 從商學院畢業以後,找到一個真正的理想工作並享受生活!然後他真的進了最高的商學院,也找到了他最好的工作。工作上,作為一個員工,他很高興!事實上他甚 至不敢相信自己的好運!他賺錢賺的很多,那三年前看起來難以忍受的助學貸款,現在一下子就還清了。他感覺很棒,他有了一間很不錯的公寓.他成了員工,他很 興奮。他很高興,「我終於做到了!」但是過了幾個月,壓力又回來了.因為他只是一個員工。他非常非常想成為合伙人。但當他成為合伙人以後,當他獲得了「終身任期」以後,他的生活就可以安頓下來了。他繼續努力工作,奮力拚搏。他不怎麼喜歡他的工作,只要再努力多一點,在忍耐多一點痛苦,然後就會有真正的回報 了。在艱苦努力了五年以後,他有做到了,他成為了合伙人,事實上,也是那個公司歷史上最年輕的合伙人.他很興奮。他休了一個長假,然後回來工作。鬥志滿滿,因為他現在是所有者。是這個著名的公司的所有者之一。現在他也已經成家了。他買下了市郊的一所大房子,非常貴。但他輕易買下了,他也買了一輛豪華車。 他還有了一個司機,他感覺真的功成名就了。他感覺良好地過了3個月,壓力又來了!因為他只是一個初級的合伙人,他能成為高級合伙人嗎?這可能嗎?好吧!只 有努力工作才可能。因為沒多少人能爬到金字塔那麼高的位置!越來越難了,但是他會成功的。他掙扎著,忍受著,一點意思也沒有。但是他成功了,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這一次,他在Hamptons區買了一棟房子,用來度假和休息。還有一輛新車,更大也更快!然後他說:「我終於,終於能夠放鬆了!」然後他開始放 松自己,過了兩個半月,壓力又來了,因為他只是個高級合伙人,但是常務董事只有一個,想得到那個位置是非常困難的。但是他決心要當上常務董事。他一直是明星級人物,沒理由止步不前,這對他來說沒什麼樂趣可言。他沒有花多少時間和他愛的人在一起,而因為他心中的焦慮他必須證明自己。足足花了七年時間,在這七年里,他在物質上已經很富足了,只是愈發缺乏時間,他不斷的奮鬥,最後終於成功了!董事會發表了人名聲明,他登上了華爾街日報的頭版新聞。X先生成為了這件傳奇公司的常務董事,他的朋友祝賀他,他感到萬分自豪,他很快樂。但是隨後焦慮回來了,有一天他走進辦公室里,坐在椅子上,腳搭在桌子上。他已經成了老 板,成了掌門人,他回頭就可以看見中央公園,那景色實在是太美了。他真的是而不是修辭的說,他真的站在了世界之巔。然後有人敲門了,他被敲門聲嚇了一跳, 因為一般來了人他的秘書會向他通報,訪客不會就這麼過來敲門。畢竟他是站在世界之巔的人。於是他走過去開了門。來人是董事會主席,他們倆互相打了個招呼。 然後董事會主席說『今年的盈利記錄,非常棒,不可思議,您做的太好了!我們都為您而驕傲,感謝您的存在!但是,您應該退休了,您已經72歲了。』這就是逐利者的生活。
最佳情況下,當然這只是大概的描述。我只是著重描述了幾個特殊的階段,這也不是要麼全部,要麼沒有,但是,總的來說,這就是逐利者的生活。只關注從 A點到達B點。然後輕鬆半個到一個月,然後 ...B點又變成了新的A點。然後就像一直不斷向上爬的老鼠,你們必須現在就問自己,不!現在問那還要等多久?你們必須現在就問自己,「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我 給的是一個生意場上的例子,其實對於其它領域也一樣!不管你是想成為一個醫生,是因為能否上到最好的學校而有壓力?是想要最好的公寓?最好的實習機會?最 想要的好的,最高的職位等等!或者你是打算為非盈利機構工作。無論你是留在學術界,還是成為律師,都一樣,都是在不同領域重複X先生的故事。這樣的情況適 用於任何方面!問題就是「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要記住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追求卓越的人,不會放棄自己的雄心!但是,一個追求卓越的人,也不會放棄整個旅途!我 們很快也會講到,追求卓越的人,不僅僅不會放棄整個旅途或者結果,他們常常會獲得更高的成就!我們很快就會講到,追求卓越的人,並不只關注短時間的放 松,還關注長久的滿足,是的,生活中會有起起伏伏!但是,也能夠享受旅途中的每一天!在大學裡的經歷,和朋友們美美的吃了一餐的經歷,閱讀名家的作品的經歷,上有趣的課,參加有趣的課外活動的經歷,並且重視這樣的經歷,而不是忽略它們。不是把這些看做普通的,為了成功的最終目的。
我們必須經歷的事情,你或許會非常渴望成功,但是你所在的卻是此時,此地,不是別處。我從來沒有遇到過完美的人,我認為這樣的人不存在,換句話說,如果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人,那麼對每個人來說,失敗都是不可避免的。為失敗所困惑的完美主義者,只是專註於失敗。而追求卓越的人,則會發現路途上每一步都有成功的機會!甚至在失敗中也有這樣的機會。完美主義者常常講時間浪費在必須讀清楚每個字,「我要做到最好,拿滿分!」要麼全部要麼沒有,要麼我交上去一份完美的論文,要麼我就乾脆不交論文,要麼我就拿到A,要麼我就一無是處。要麼全部,要麼沒有,有時候這是合適的,有時候追求卓越的人也會持有這種態度!比如,如果你是一個醫生,你想做一場完美的手術,你不會說「好吧!沒關係啊!我切對了八塊應該切的東西」沒錯,在有些場合,你會需要完美主義,但是在我們生活中的其它方面,都不必要!甚至會傷害我們。
完美主義者往往傾向混亂!我是指多方面的混亂。比如進食問題,我來給你們提供一個,個人的例子吧!在我還在打職業壁球的時候,我必須控制我的食譜,要吃的健康吃的好!但還是產生了問題。我的生活中 有一項重大的挑戰!這挑戰就是我母親是完美的大廚。她做的蛋糕尤其誘人.於是就有了這樣的,我在長大的時候,常常遇到的狀況,痛苦的童年!我在壁球訓練過 後回家,餓的要命的打開冰箱,然後那裡面有一大塊蛋糕,實在是非常誘人!我根據以往的經驗知道,這很好吃。我看著這塊蛋糕,然後關上了冰箱門。因為我不能吃,當時我正在為一個重要的巡迴賽訓練。但是在三分鐘以後,我回到冰箱那看蛋糕還在不在,為什麼?你們 中認識我兄弟的都明白,我兄弟的塊頭比我大多了,他對我母親的廚藝的喜愛,一點不在我的之下。所以我去確定蛋糕還在那,確實還在。過了十分鐘,我必須再去 檢查一遍,因為我兄弟在我視線內消失了幾分鐘。我以為他到冰箱那去了。所以我又打開了冰箱一次,蛋糕還在,然後我感到一陣輕鬆,大約五分鐘以後,我又回到 冰箱那裡。我打開冰箱們,兩分鐘以後蛋糕就不見了。要麼全部,要麼沒有,要麼我不碰,要麼我吃完。這就是完美主義者持有的基模。不會說「好吧!我就吃一塊」要麼不吃,要麼吃完!所以這就是完美主義者的基模。我要麼成為超級模特,要麼超重。要麼全部,要麼沒有,這是很有破壞力的,這會對我們產生各個層次的 嚴重傷害!相對於健康的方式而言,好的,我就吃一小塊。好的,我重了幾磅,這算大事嗎?我是人!我不是機器人,也不是芭比娃娃。
這很傷自尊。為什麼?因為Nathaniel Branden寫過很多關於自尊的文字,我們在未來三周內將會更多的講到他。
自尊的第一個基礎就是自我接受!要記得完美主義者是不接受自我的!
第二個傷害自尊的原因是,完美主義者總會遇到長期且不可避免的失敗!因為根本就沒有完美的人。而如果我一直失敗或者視自己為失敗者,那我還會有較高的自尊心嗎?當然不會!
另一個完美主義者容易自尊心受傷的原因,是他們更不願意去嘗試。而如果我不願意嘗試的話,其後果就是,更加低的自尊心。還記得自我知覺理論嗎?相對的事持續的自我提升!不是一條直線直上去的,而是旋轉向上的!
完美主義傷害人際關係!回想過去,我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很難捉摸,我基於完美主義,在人際關係中所犯的錯誤的類型,為什麼?第一,自衛性!如果我一直是處於自衛性的位置,如果我不能接受或者處理批評,那我就很難和別人形成親密的關係。這樣的情況喜愛怎麼可能建立親密關係呢? 另一個完美主義傷害人際關係的原因是,我們經常,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和對自己的看法一樣,如果我是完美主義者那我期望的就是完美。對我來說是一條直線,對他人亦是如此。不論是對於我的伴侶還是對我的孩子和朋友。沒有完美的人,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可能感覺 是完美的,在度蜜月的時候也是完美的。他或她是完美的。但是突然,我們開始發現對方的缺點了,那不是我一開始以為可以在一起的那人。當然,如果我期待的是 芭比娃娃或KEN的話,完美的。但是對方可是人。如果我從對方身上期待的是完美的,我肯定會失望的。這也會引起沮喪,對自己的伴侶不認可,也常常會傷害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相對於持續成長的關係來說。這是我們會在談論人際關係的時候談論到的理想的人際關係,不是一個沒有失敗,沒有不和的關係。理想的人際關係在包含眾多積極因素同時也會包含不和,失望和爭吵。那才是健康的人際關係。這讓人際關係隨時間變得更加穩固。
關鍵是其中的度,你在人際關係中包含的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各是多少?這裡的關鍵不是只有積極而沒有消極的因素,這樣的關係是不健康的,這樣的關係有過多的抑制與壓抑。完美主義會導致焦慮和壓力。總會有對於失敗的恐懼,而不是 興奮。這就是Perter Senge所說的「創造性張力」。 但是表現如何?那句已經鐫刻在我們心中的「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的真言呢?我是說我們很清楚地都知道我們必須要努力才能成功,那難道我不應成為完美主義者 嗎?而人們不願意放棄這種方式的一個原因是:他們認為這是最快的方法,是最為有效的通往成功的方法,但是最後事情往往都不是那樣的。
長久來看,追求卓越的人 往往會取得更好的成就。在這方面有很多研究進行了闡釋。我來舉出一些成果,一些原因。
現在說說少一點付出多一點收穫。首先,以終極貨幣的形式,用幸福來進行衡量。追求卓越的人遠比完美主義者要更快樂,這很好,也很棒。但也不僅僅是在終極貨幣價值方面,在硬通貨等物質方面也是同樣的。不管是工作上的成功,還是體育上的成功,還是處理人際關係上的成功。
為什麼,其中有很多原因。首先,追求卓越的人享受更加持續的成長。 記住了,這個我從環保方面引用的詞——可持續增長。不是關於創造富饒的環境的,不是關於回到以狩獵與採集為主要生活方式的時代去的。是關於以現代生活方式生活,是關於享受進步與現代性。與此同時,不從環境中索取過多,讓發展得以持續下去。 放到個人層面上也是一樣的,完美主義者不會享受持續性的成長。因為他 們不允許休整和偏離。所有東西都是不變的,如同一台機器。至於追求卓越的人,有所偏離,有所中斷,也有休整,想做起來更加可持續。如果我受傷了。我的壁球 生涯就結束了。因為要麼全部要麼沒有,要麼我就完全不訓練,要麼我就像世界冠軍Jansher khan那樣訓練。
同時追求卓越的人所擁有的固有動力也比完美主義者高很多,當我們有固有動力的時候,我們就能更好地再一段時間內持續地付出努力。如果所有的動力都是固有不會減退的,那就能上升到另一個層次獲得嘉獎或者能得到升遷。丘吉爾說完美主義讓人癱瘓。當我們被失敗所困擾的時候,我們就更不會付諸行動。完美主義是事情耽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對失敗的失能性畏懼。因為只要我們不行動,我們就不會失敗,就如同我之前說的,追求卓越的人的自尊相比起來更高,而且 如Nathaniel Branden所說,自我覺知是終點,而信念變成自我實現預言。如果我相信我自己,如果我認為我能成功,如果我的過去有跌倒之後又爬起來的經歷,那我就更 可能成功。
你們讀到了「運氣的因素」英國的Wiseman教授極為優秀的作品。他所說的是, 比別人有更多運氣的原因似乎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但其實也是可以用科學方法解釋的。其中一個有更好運氣的方法,便是嘗試新事情,小事情,即使是你課後去食堂的路上,找一條和你每天所走的那條路有些許不同的路線。而她說,這些小事就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 這些小小的對於直線方式的偏離實際上能帶來更多的幸運,因為我們開始看見以前沒見過的東西。完美主義者只有一條路。沒有偏離,沒有進步,沒有自發性。這些 時常都讓我們變得不那麼「幸運」。
說到創造力。Simonton說,那些歷史上最成功最有創造力的科學家和藝術家都是那些失敗得最多的。他們都不是完美主義者。他們都追求卓越,非常有雄心,都明白要成功沒有別的方法。John Updike一位非常有創造力的作家,說過「完美主義是創造力的敵人」。
我們會談到另一個作家。他對於我們如何克服這種完美主義有非常好的建議,他叫Samuel Coleridge。80/20規則。這條規則。了解這條規則並將其應用在時間管理上改變了我在哈佛的學習經歷。
那帕累托法則是什麼呢?帕累托是100年前的義大利經濟學家。他得出了這樣的法則,並將其命名為帕累托法則。這法則表示,在大多數社會中,百分之二十的人擁有百分之八十的財富。他們也將這條法則應用於商業組織,那就是你百分之二十的客戶給你帶來了百分之八十的收入。這也被用於經濟學的許多領域。而到最近被用於時間管理方面。比如說,在我們百分之二十的時間裡,我們可以完成百分之八十的工作。
而當我明白這一點的時候,它改變了我對學術的態度。為什麼?因為我意識到我不必將那些材料完全讀完。再說一遍,這點別學我。我交論文前不必確認每一個t都寫 好了也不必確認每一個i上面都點了點。我開始遵循更多的愉悅原則,或者說快樂原則,於是我說「好的,這才是我感興趣的東西」。比如說,文學與藝術學院課程C14「英雄」,這是我本科時候最喜歡的課程。而且這課程還不算太難。我完全可以不怎麼努力也得到好成績。但是我在這科的期末論文上花了50個小時。因為我寫的主題是我非常關心的。但是我沒有得A,對我來說毫無道理。但我仍然在上面下了大工夫。因為這實在是太有意思了, 至於其它課程,我只投入了能讓我得到足夠成績的時間。不是要麼全部要麼沒有。不會說要麼我就得A,要麼我就不學習。另一門課,還 是文學與藝術,Maria Tatar教的「神話故事」,。我本科時看見她第一眼就愛上了她。我真不敢相信我就這麼說出來了。那麼,她拒絕了...其實我沒有問她...也是在那門課上,不算太難的課,在許多層次上來說非常享受的課。又一次,我花了許多時間在這篇最終成為一篇以自尊為主題的專題論文之上。所以再一次問自己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除了要麼沒有要麼全部外,我還在乎什麼。我的成績確實下降了一點點。但是只是很少一點點。因為我在應用這條20/80法則。將百分之二十的注意力放到重要的東西上然後把百分之八十的工作做好。而我在學術的其它領域卻獲得了更多的成功,因為我有了更多的時間來打壁球來享受壁球練習。我有了更多時間來和別人交流。有時間去坐在法學院里吃一次五點開始的,持續兩個半小時的晚餐。就是這樣的基礎上實現的。
另一個對於80/20的應用:我們每人在一天中都有不同的最有工作效率的時間。實際上,在一天中百分之二十的時間內,我們完成了百分之八十的工作,這取決於我們是早起的鳥還是夜貓子。有的人早上6點或7點就起來了,然後他們立刻就可以工作了。我也是這樣的,我很早起床,對我很簡單。我可以直接開電腦工作或去給孩子換尿布。很早的早上直接去工作沒問題。但是到了晚上9點到10點就完全不行了。有人卻是截然相反的他們可以熬夜到凌晨2點3點4點,那才是他們最有幹勁的時候。這和我們內在的生物節奏有關,和我們的生理節奏有關。因為基本上沒有人的周期是正好24小時的,大多數人都是23到25小時之間。對於周期是23小時的人來說,他們到 了晚上就會非常疲勞。但是他們早上卻會精神抖擻地起來。那些周期是25小時的人早上需要多睡一會。就是因為那些人我才將這課調到11點半。我知道是很早但是感謝你們的到來。我上大學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學到很晚。我的室友就學到很晚,從晚上10點開始然後學到12點甚至凌晨2點。這才是他們最有效率的時候。 可我不是。我寧願早上早點起來,我在晚上會很累,根本無法集中精神。我聽說了這樣的效率時段後,我改變了作息。我早早睡覺。在我的室友開始學習的時候,我上床睡覺,然後在我的室友還在睡覺的時候起床,然後在早上早早地把工作完成,做完以後去上11點的課。在早上的那3個小時內,我完成了更多東西更有效率更有創造性,比我在晚上熬夜有效率得多了。我剛才說到的那兩樣東西真的改變了我在這裡的經歷——在更短的時間內學到更多。不是完美主義的方式,是追求卓越的方式。
大家都了解過「流動」了,Mihaly Csikszentmihalyi談論過流動是我們最良好的感受,最出色的表現,也就是「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我們什麼時候感受到流動?我們焦慮的時候感受不到,就如完美主義者那樣,我們無聊時感受不到,只有我們樂觀愉快,興奮的時候感受得到。追求卓越的人更容易感覺到流動,
我來談談完美主義的根源吧。因為一旦我們明白它是怎麼來的,我們就更能克服它——完美主義的根源。第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社會影響。我們都不是天生的完美主義者。 你們在錄影帶中看到的孩子,他們天生比我們更能享受學習的過程。我們畏懼失敗,他們卻不斷跌掉了又爬起。所以是社會的影響導致了我們對於失敗的畏懼,確切地說,是這樣一種在我們心中烙下的並且幾乎從出生開始就不斷被加深的基模,那就是,成果才是真正重要的。當我們得到了某個成果的時候比如學會走路,做得好。我們的成果受到了獎勵。過了沒多久,我們就開始內化這種基模並且我們也開始相信我們接受它。當我們達成了某種成就的時候,這樣的事在我們生活中一直延續著。我們什麼時候會得到獎金?在4月3號嗎?當然不是。是在12月31號。或者說是聖誕節之前,年末。今年大 家都幹得不錯。很好。我們什麼時候會得到分數,還被別人輕拍後背表示做得不錯?是在學期末,或是在考試後,我們完成了某些事的時候。不會在旅途中得到。換句話說,整個旅途都沒有受到獎勵。於是我們也就開始認為它是無關,是不重要得,只是到達終點的一種方式。只有非常少的教師,家長,組織,還有學校會獎勵旅 途,獎勵旅途中的愉快。當然,也有很少的人會獎勵失敗,可這是旅途中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覺得這不好,這一點也不好,我們必須儘可能地追求直線。一種直接的基模。我們內化它的時候也付出了代價。這就是我們出生所在的社會環境,我們成長所在的社會環境,而這樣的社會環境很難以改變。我也知道我家裡也有孩子。 這太難以改變了,因為我自己也時常對孩子說並且專註於「Shirell學會走路了,做得好。你學會走路了」,而不是獎勵其中所付出的努力,我們等會會講 到。
獎勵付出的努力,甚至獎勵失敗應對與整個過程非常難。這當然也和准許為人有聯繫,准許看到人類本性的限制,而不是理想化,孤立地,分離地看待生活。因為這不可能。如果不是准許為人,而是要求完美的話壓力是持久存在的。存在於媒體中。存在於工作中。存在於教育機構中。這無處不在。我們也為之付出了代價。
現在我來給你們看幾個例子。在那前先給你們介紹一下。你們都知道,學術研究賺不了多少錢。進入學術圈的人,大多都不是為了錢。有很多學者,我也不例 外,必須額外賺取收入。我也有額外的收入,而我希望和你們分享一下我額外做的事。(老師在雜誌上只穿四角褲的腹肌封面照...)我的眼鏡掩飾了我有腹肌的事實。那麼,他是真實的?部分真實。這照片修過不少地方。但是沒錯,確實有人長是這樣的。但是我們在雜誌會看到什麼?這些就是封面上的人物。十分完美,完美的存在,甚至更加。我們的KEN還有芭比娃娃都更加完美,不是么,看這個:「性愛女神的秘密」,這甚至不是「性愛人類的秘密」,那還不夠好,看看我們為自己定下的這些標準吧。我怎麼才能變成那樣,「如何快速進步」,要多快有多快,對吧,時間不多,永遠不長痘痘,「我都37歲了,還有痘痘」他們怎麼做到的,又是不現實的模型。Anita Rdddick在女性和自尊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其中一個項目,她在1997年策劃的,叫做Ruby的洋娃娃,用來取代芭比娃娃,那次活動是這樣的:「有三十億女人長得不像超級模特只有8個才像」。或者:「媒體們,在我們家鄉,文化與生理的多樣才是標準,那裡就是地球。」這次活動非常成功,也很重要。因為我們今天文化中的模型就是這樣的,要麼全部要麼沒有,要麼你大吃大喝,要麼就是不吃不喝,我們從電影中得到了什 么,誰能達到《壯志凌雲》裡面的標準,湯姆克魯斯和凱利麥吉利斯,他們擁有的那種完美的愛情,但這是我們所有的模型,等我們談到戀愛關係的時候會講到,誰又能度過《愛你九周半》那樣的九周半呢?更不要說過一輩子了,那電影里的激情,都是不可能的標準,還有那些自助的書,比如《思考致富》, 只要思考,就能致富,這本書賣了幾百萬本,這裡還有一本書,這本書不錯,但我沒有讀過,但先看看《小步邁向幸福》,我們又迫不及待了,說的是專註於目標,而不是專註於努力、旅途、人格,還有所需的改變。
還有別的導致完美主義的因素,這是一個你們已經讀到過的研究結果:不是所有的讚美都是好的,對於一個孩子說,你很棒,你狠出色,不乏讚美之詞。你太聰明了,我的小愛因斯坦,這也不總是好的,長期來看著可能也是有害的,這也會導致完美主義的基模。
研究所做的就是找到一些十歲的孩子,然後把他們隨機分成兩組,第一組孩子都做了道題,到最後,對 每一個完成的孩子說:「你真聰明伶俐」當然,孩子們都感覺不錯,第二組做的是同一道題目,做完了,做的不錯,到最後,她說:「你真努力,你很認真」這隨機 分成的兩組孩子,一組是「聰明伶俐」,一組是「努力認真」。然後她開始第二部分的研究,第二部分,兩組孩子要選兩道題,他們被告知其中一道很簡單,另一道非常之困難,但是他們能夠從其中學到很多,第一組被稱 贊為聰明伶俐的孩子中有5成孩子選了簡單的題目,5成孩子選擇了可以學到很多的難題,另一組孩子九成孩子選擇了能學到很多的難題,這就是研究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這次她讓孩子們做一道非常難題目,這題基本上是無法解答的,她想看看這兩組孩子的反應,被告知聰明伶俐的那組他們沒有堅持多久,並且非常沮喪, 並且很快就開始放棄了。與此相反,被告知努力認真的孩子他們更能堅持並且享受解題的過程,雖然到最後他們都沒能解開這道題,但是他們享受了這個過程,並且 更加努力。
看看這微小的操作帶來的結果。簡簡單單的一個句子:「你真聰明」「你真努力」一句話帶來了這麼明顯的不同,用她的話來說,「重視努力讓孩子擁有一個他自己能掌控的變數」這能讓他們認為自己能掌控自己的成功,強迫自然的天賦,讓孩子們無法掌控成功,這不會給孩子們提供面對失敗的方法,事實上當你僅僅注重於天賦的時候,你就是在製造完美主義的基模,而不是專註於旅途當中,努力的基模,她繼續說道,「如果你稱讚孩子的智力,當他們失敗時,他們會認為自己不再聰明」然後失去對於眼前工作的興趣,相反,那些被稱讚為努力孩子,在困難面前不會氣餒,甚至更有動力。這兩種方式造成了多麼明顯的不同。被稱讚智力的人會產生這樣的基模,要麼我很聰明,要麼我就不聰明,我很畏懼不聰明,所以我就選擇容易一點的任務吧,當我無法做到的時候,這就是攻擊,是對於我的基模的侮辱,沒錯吧?這是對於直線的偏離。
相對的,如果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好吧,讓我試試吧」,「我學到很多,這真有意思」;因為一個是「既定思維模式」如Dweck所說,而另一個是種可拓展的,時刻改變和發展的思維模式;一個是畏懼失敗,因為我想聰明,被人稱讚聰明很有意思,我不想威脅到這個基模,相對的是:努力的、重視過程的,當追求卓越的基模,成為慣常的做法。
那麼我們如何克服完美主義呢?如果我們確實有這個問題怎麼辦?要記住,根本就沒有完美的完美的主義者,也沒有完美的追求卓越者,你們必須選擇你能快樂的生活方式,不會有現成的答案擺在你面前,對你而言可能只是有趣的學術理論,或者是非常個人化的原因。
那麼我們該怎麼更多地採用卓越的基模呢?首先,是自我認知,在於自我了解。 對我來說,明白「我太過於有自衛性了」,我不想再這樣了,「是一個大突破」。因為我知道這會傷害人際關係,並且從那時候我開始在這上面努力,並且在 將來仍將繼續提升我的人際關係,或者「看看我有多麼畏懼失敗」我有多麼害怕聽到那個不字,看看我有多麼害怕被拒絕,看看我有多害怕應對與嘗試,就應該意識 到它。如果你想讓你的網球技術進步,你必須首先明白你想要進步的是什麼,這就是第一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來給你們介紹一個簡短的例子,是關於一個不 完全了解自己的弱點的人的。
視頻:威爾和格蕾絲,第三季第十集片段。
不管是要應對上癮問題,還是對於生活中別的問題,完美主義還是要改善什麼,第一步就是要有意識,第二步是專註於努力的嘉獎,Carol Dweck向我們展示的就是當我們專註於努力的時候,我們就能夠改變那種根深蒂固的基模,即便這種基模已經存在了多年,所以對於我們自己,或者對別人,我們應專註於旅途。專註,並不一定是嘉獎自己成功,甚至是嘉獎自己的失敗 自己的嘗試, 在幾個小時內,如Carol Dweck所見,告訴人們他們的心是可以擴展的,告訴他們神經可塑性,並非已經定型,我們仍可以做出改變,積極的接受。我認為Karen Horney她是幸福學創始人之一,她在恐懼症領域做了很多工作,她研究所得的其中一點是恐懼症,它從來不會消失,它是我們的一部分,它會變得更加可控制,但是總是存在,而極度的完美主義也是一種恐懼症,所以關鍵就是接受它。
我總會有完美主義傾向,但是這沒關係,但是在以前,我有著極度的完美主義,現在 我更加接近追求卓越的極致,這是持續一生的,是不斷進行的一個過程,所以現在的關鍵就是接受,它一直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這一個事實,然後問:「好的,那 我該怎麼辦?」,換句話說就是採取行動,所以舉例來說,就是怎麼應對,把自己置於線上,我最初所做的,在我留意到我的完美主義與自衛性的時候,我會撇開我 的做法並且請求批評,我會問別人「給我點反饋吧」,當我收到反饋的時候,和我的直線有所偏離的時候,我就阻止自己回擊。你們也知道,對於完美主義者來說, 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慢慢地我就習慣了,我沒那麼有自衛性了,我得以創造更高層次的親密關係了,或者我開始嘗試別的領域,那裡我可能會遭到否定,讓我以一 個故事結尾吧。
我覺得題主是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這也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者的拖延症所致,結果導致一事無成,心情還因此不好。
要克服完美主義造成的懶惰,需要立即行動,同時不要太苛求結果。
我最近寫了一篇有關完美主義者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分割線——————————————————————
為什麼人們不喜歡跟完美主義者合作?
2016-05-26
文/溫雅
「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當一個人這樣說自己的時候,他的語氣里一般都會帶有很強的優越感。這句話的信息,一方面告訴別人,他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所以他成為了今天的自己;另一方面提醒別人,在滿足他的要求時,要拿出高水準的東西,接受他挑剔的檢驗。
如果這個人就是你本人,那麼,你的完美主義不會輕易放過你,你總是為無法達到「完美」的結果而陷入沮喪和懊惱;如果這個人是你的朋友,他會總愛挑你的毛病,教訓你應該怎樣怎樣,讓你懷疑自己是個「笨蛋」;如果這個人是你的合作夥伴,你要準備好隨時配合對方修改你們的工作方案;如果這個人是你的直屬上司,那你的日子就不太好過了,每天你的心都要被無數細節的苛求碾壓成粉末。
1.努力洗刷「失敗」的恥辱感,證明自己是優秀的完美主義者對一切追求完美,注重細節,對人對己都有嚴格的要求。不少完美主義者,從小生活在要求嚴格的家庭,父母對自己寄予很高的期望,自己也能通過努力,取得不錯的成績,隨之是父母更高的期望。完美主義者會把這樣的心理期待複製到自己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一旦達不到期望的狀態,他們就容易將「不完美」和「失敗」等同起來,心理上產生挫敗感,然後會付出更多的努力洗刷「失敗」的恥辱感,從而證明自己是優秀的,整個人活得特別累。
我的整個學生時代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尤其在我的中學時代,我不能容忍自己有一門功課達不到優秀。我在各科功課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我的付出也得到了回報,但就是在體育這門課上,無論我如何努力,都與優秀無緣。
中學時的我個頭矮小,體質一般,體育成績總是在及格邊緣。我獨自去操場練習投擲鉛球、跳遠、翻雙杠,練了很多次,進步很小,最後體育考試的成績只比及格線高出一點點。儘管體育課當時並不計入總成績,但是它從此成了我的陰影,導致我害怕上體育課,總覺得各種競技項目都會讓我出醜,無比自卑。
工作後,我發現有些同事有非常耀眼的學歷,有些同事有出類拔萃的業務能力,有些同事有專業水準的業餘愛好,有些同事有神通廣大的人脈……但這些優點很難全部集中在一個人身上,而有一些方面是你如何努力都難和別人比肩的,就像我那該死的體育成績。意識到這一點,我才逐漸放下對於完美的執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在這個基礎上,逐漸地改善、提高,用一頓美餐、一個懶覺、一件新衣服來獎勵自己的小小進步,逐漸擺脫了不完美給自己帶來的無力感。
2.毫無瑕疵的人不能打交道,因其沒有真性情
其實,世界上從來不存在「完美」的標準。誠然,追求完美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對於事情的結果,對於你所相處的人,則不要苛求完美,否則就像水中撈月一樣讓你失望。
在這一點上,古人看得很通透:「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如果在你面前真的出現一個十全十美、無可挑剔的人,你反而不相信那是真實的人了,因為這樣的人更像神一般的存在,一點都不接地氣。
在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心目中,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可交的,他說:「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這句話的意思是,一點瑕疵都沒有的人是不能打交道的,因為他是沒有真性情的。
經典電視劇86版《西遊記》播出後,豬八戒成了繼孫悟空之外最受觀眾喜歡的角色。豬八戒又丑又懶,有時還有壞心眼,為什麼會有人喜歡他?因為他很真實,他是原著中最接近人的角色,他有很多人性的弱點:貪婪、懶惰、好色、愛說大話,一遇到困難就嚷嚷著分行李、散夥;他也有一些人性的閃光點:風趣幽默,有時還表現得比較耿直、仗義。
想想你的朋友或者愛人,是不是都因為有一些小毛病而顯得更可愛呢?這些缺點的存在讓你們互補,從而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讓你在處理友情或者親密關係的時候才能學會包容。而若他們沒有一絲缺點,完美得如同一座座聖潔的雪山,讓你敬畏到不敢接近,讓你很難用一種平等的心態維繫彼此的關係,而平等正是友誼乃至婚戀的基石,沒有平等的心態,就無法真正參與彼此的生活和成長,你們的關係也會名存實亡。
3.無限度追求完美會誤事,增加做事的成本
與完美主義者合作很痛苦,無異於一種折磨,無論他是你的老闆、同事,還是你的合作夥伴。
一個完美主義者,一定是苛刻的、挑剔的。他對自己如此,對別人很難有例外。想想你那些信奉「完美主義」老闆吧,是不是因為一個無關大礙的細節上的瑕疵,都要勃然大怒,把你罵得狗血噴頭?為了達到完美的效果,哪怕約定的deadline迫在眉睫,也要將deadline一改再改,不惜付出失信於人的代價?無論手下的人如何改進工作,到他那裡總是差一層意思?
最後實在不能再拖延了,這樣的老闆才對團隊的作品勉強點頭:「就這麼著吧。」語氣中還流露著不滿,整個團隊的勞動得不到老闆的肯定,每個隊員都為自己達不到老闆的要求而懷疑自己無能。
信奉完美主義的同事和合作夥伴雖然不見得對你耳提面命,但你們是一根繩子上的螞蚱,他為了達到完美而糾結於細節,你就不得不陪著一起加班。若不是到了非加班不可的地步,不顧及別人的時間安排,影響別人正常的休息時間,說得嚴重一點,是自私的表現。這樣的人,不會成為受人歡迎的合作對象。
而無限度地追求完美,必定會在一定程度上耽誤工作,增加工作成本,甚至給團隊造成很大損失。
我之前在一家日報社工作的時候,每天的工作節奏都像打仗一樣,每個版面都有固定的簽版時間,人與人的工作環環相扣,如果這個環節晚了,就會影響下一個環節,最後影響整個簽版時間,進而影響報紙的印刷、出版時間。不能按時印刷,就意味著不能準時將報紙推送給讀者。而日報的生命只有一天,領導告誡我們不能過於執著地追求完美,每篇報道都是有遺憾的作品。如果不能按時出版、發送,再完美的報紙都沒人買、沒人看,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整個團隊的勞動都白費,所以,新聞界信奉一個普遍的規則——「一快遮百丑」。
4.接納全部的自己,追求可能的卓越
完美主義者的做事習慣一般和強迫症、拖延症有關。他們在處理事情時,對自己的選擇不確定,總是懷疑自己做得不夠好,然後重新來過。然而,重複的結果未必會使他們滿意,從而陷入否定再否定的惡性循環。在這個過程中,就浪費了不少無謂的時間成本。
當完美主義者看到別人的一些瑕疵,會感到遺憾、憤怒、厭惡,甚至憎恨。這在心理學上就是一種「投射」效應。這說明他在別人身上看到了與自己類似的缺點或者是被自己壓抑的品質,因為要求完美,所以不能接納這些缺點,就把這些不接納投射在別人身上。
網易公開課幸福講堂講師、哈佛教授TalBen Shahar曾說過:「完美主義其實是一種對失敗的失能性恐懼。」據他解釋:「所謂『失能』是因為害怕失敗而徘徊不前的畏懼,尤其是在他在意的事情上,會保持某種執著的態度。」
Shahar認為,完美主義者有較強的自衛性,害怕他人將自己視為失敗者,他們渴望以走最快的捷徑到達成功,世界對他們來說,總是非黑即白。
這位教授建議人們將自己「追求苛刻的完美」變成「追求可能的卓越」 。苛刻的完美要麼遙不可及,要麼虛無縹緲,不如把自己的目標變成一個個階段性的、可操作性的小目標,從完成小目標的過程中,積累信心和成就感,肯定自己的進步,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彌補自己的不足,既對事情的結果有要求,又能享受做事的過程。
更重要的是,要接納全部的自己,用平和的心態改善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讓自己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長進。經過一段時間,你會發現,自己留下了很多讓你或欣慰或感慨的回憶,這比你想要的「完美的自己」更能打動你的心、豐富你的生命。
來源:十里堡打卡(ID:shilipudaka),本文已獲授權發布,如需轉載,請與@十里堡打卡 取得聯繫。
謝邀。
完美主義其實沒壞到一無是處。
一旦當完美主義者開始行動,他們總能交出耀眼的答卷,他們不是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斤斤計較,苛求完美,只是對於在意的事情,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到最好。
相信大家身邊都不乏這樣的人,每堂課他都要預先了解必要背景和知識,而在課堂結束時一定要明白所有的知識點,否則就會尋求各種方法直到弄懂為止。
工作中極其專註,對於別人突如其來的打斷,會感到厭惡;組織活動或者會議時常常思考周全,條理清晰,而解決問題時,他會不停地想,換一種方式是不是會更好。
他們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了如指掌,對進展有把握,對結果有信心。交付他們的事情可以說是九分放心了。
還有一分沒給不是因為怕他們驕傲,而是扣在他們往往不知道怎麼開始。
完美主義的缺點其實就兩個:
1. 因為害怕失敗而無法開始,眼裡只有失敗和成功兩個結果。
2. 只在乎目標結果,忽視過程,難以獲得幸福感。
他們設定了一個無法一次性企及的非理性目標,然後發了瘋似的煎熬自己。
在完美主義的表現特點中還有一點與拖延症相似:往往因為無法做到完美,而不願開始。他們害怕失敗,失敗是不能被接受的,失敗意味著毫無意義。
完美主義者最擅長的就是否定自己,而最吝嗇的就是鼓勵和表揚自己。
他們會覺得,我能成功是因為:我早已設想好了所有的可能並為它們預留了妥善的方案。只要能開始行動,成功在他們眼裡必然的,因此沒什麼值得稱讚。
當完美主義者為了減肥而控制飲食時,常常會因為一時的貪吃而認為是整個減肥失敗,進而破罐子破摔,把能吃的都吃進肚子,因為在他們眼裡只有兩個結果:
1.滴水不漏地嚴格執行,直到體重達標。(成功)
2.有破功的行為,哪怕是一小點。(失敗)
他們無法獲得美好的感受和幸福,無論在過程還是結果上。
他們跋山涉水,翻山越嶺,不過是為了來到藏寶圖的終點,找到寶藏,而路途中的風景,遇到的人,發生的事他們都不太在乎。最驚訝的是,他們竟然不是要享受寶藏帶來的利益,也不是要獲得其他探險家的羨慕和認可,他們只是單純地為了得到寶藏而得到寶藏。
寶藏帶來的成就感在它出現的那一刻就開始慢慢地在他們心裡消逝了。
電影《人生遙控器》(Click)就講述了這樣一個關於結果和過程誰更重要的故事。主人公邁克為了達到自己的職業目標,忽略了一切與工作無關的事情,利用一個萬能的遙控器控制自己的時間,選擇隨心所欲地快進到自己想要的人生巔峰。
他迅速地成為了公司的高層,但也錯過了很多事情,他的妻子因為他只顧工作而離開了他與別人結婚、父親逝世他不在身邊、沒趕上兒子結婚等,這些過程都被他快進掉了,他站在山頂,卻沒有感覺到快樂。
針對完美主義的缺點,我們可以做哪些動作來改善呢?
01. 改變對失敗的看法,卸下一次性達到非理性目標的包袱。(主要針對缺點1)
之前我在《如何跳出每天都很「喪」的精神狀態》中提到過埃利斯的情緒abc理論,它告訴我們,真正引導情緒反應的是b(看法、想法)而非a(發生的事實)。
多做五欄記錄表的練習,能幫助我們重新理解失敗:失敗不是一件事的終點,而是到達成功這條必經之路上的節點,你所看到的一切一次性的巨大成功,背後皆有大量的失敗經驗積累。
同時我們可以給失敗畫等式:失敗=成長=進步,於是,失敗=你離成功又近一步,這也就是為什麼厲害的人選擇屢敗屢戰,越挫越勇,因為他清楚地知道離成功越來越近了,能不興奮嗎?
愛迪生一生有1000多項發明,但還是有人嘲笑他失敗的次數比成功的多多了,但愛迪生卻說:「我沒有失敗,我只是發現了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
02. 悅納負面情緒,是化解它的最快辦法。(主要針對缺點2)
情緒是大腦操作系統中的底層代碼,不能被剔除,也無法被修改,否則大腦就無法正常運轉。
心理學裡有個白熊理論,說的是你越告訴自己"不要去想白熊","白熊"的形象就越會在你的頭腦中時隱時現。也就是說,主動壓抑一個想法,反而會讓這個想法更強烈。
對待負面的情緒和對待積極的情緒其實一樣,不要壓抑抗拒,而是要承認它,接納它,讓它們通過自己,正確地表達出來。具體的方法可以分為說和寫。
將負面情緒用語言描述並說出口,或者寫在紙上,這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它的由來,這就是在進行承認-接納-通過-表達的步驟。當我們看清情緒的一瞬間,它就開始消失了。就跟「我們意識到自己很開心時,開心就會開始消逝」是一個道理。
03. 刻意練習感恩,主動讓幸福感倍增。(主要針對缺點2)
有實驗證明:感恩越多,美好的事物就越會增加,反之如果認為周圍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那麼身邊美好的事物就會貶值。
那如何練習刻意感恩呢?
1. 在剛開始的時候因為還不習慣,我們可以給自己想像出一個分身。
2. 以旁觀者的視角來看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人事物的另一面。
3. 告訴自己:我現在要開始感恩生活中遇到的人事物了。
4. 刻意地把它們用嘴念出來給自己聽,或者用筆記錄在紙上。
5. 如果有明確的感謝對象,最好把寫下來的內容寄出去。
這樣做,不論多少,都能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曾經我是絕對的完美主義,我很愛它,把它當做驕傲,後來我才明白:相比作為性格,完美主義更需要成為我們能夠隨時調用的一種狀態。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1990年12月15日】,希望與你持之以恆地共同成長。
關注公眾號在後台回復【知乎】,贈你三份關於成長學習的驚喜,作為小小的見面禮。
把要求放低,告訴自己,只要去做就OK。不要求結果,只重在參與。因為,我也有過這種毛病,我來講講我克服它的心路歷程。
我曾經心中有很多計劃,遲遲沒有去實施,因為總覺得要集齊天時、地利、人和才可以,其實就是懶!
比如,我工作明明不很忙。可是前幾年,總在心裡YY:等我辭職以後,一定要好好寫作,我要寫長篇小說,我要成為短篇故事女王……結果等等等,一年又一年,365天荒廢掉。有時候,我偶爾寫一下,那也是被編輯逼得沒辦法。有一年跟騰迅簽約,一個月要交兩篇專欄,一年交二十四篇稿,結果最後才寫出五六篇。慚愧。我一邊放縱自己的懶散,一邊被自己的負疚感折磨。
直到某一天,突然發現,以前一起寫稿的作者,有的出了二三十本書,快著作等身了。有的做了編劇,電影上映了好幾部。時間就像大蛋糕。吃一塊就少一塊,但是你不吃,它也會壞掉。那些年我錯過的蛋糕,別人都吃得很好,而我卻在碌碌無為中悔恨。然後我突然之間醒悟,決定奮起直追。
於是,年初的時候參加了一個連續寫作的小組(熟人間自己組織的,你們可以自己找搭檔互助),說好了每天都要寫,不寫罰款。嗯,應該說來是有效的,一開始,其實狀態很差,天天寫的都是流水帳,製造了很多我永遠不會發給別人看的文字垃圾,以前寫不出來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眼高手低,對自己的作品不滿意。那段時間,我也不管自己寫出什麼鬼,只要天天能完成作業。倒不是因害怕罰款,是我這個人愛面子,如果連自己承諾的一天500字的任務都沒法完成,那麼在同伴面前也太丟臉了。
於是硬著頭堅持下來,堅持完60天之後。不再需要別人監督,也可以堅持天天寫了,寫作狀態突然之間就回來了,每天都能順暢地寫得出來,質量越來越好,我一邊給雜誌寫,一邊給公眾號寫。
5月到現在,我寫了十幾萬字。目前在談出版合同,或將會成為我第一本隨筆集。我以前是寫小說和故事的作者。
我很感激我幾個月前走出那一步,忍受了自己寫那麼多不完美的作品,否則,此刻我仍會是在原地空想未來、一事無成的傻瓜。
我對朋友說,只要打出一個字,就有一個字的成功,打出一句話有一句話的成就。哪怕寫的是垃圾,都比不寫好很多。凡事只要去做,就會有收穫的,不要先想著完不完美,先克懶病,再去解決提升的問題。千萬不要自欺欺人的以為,只要自己不去做就不會錯。習慣放棄才是人生最大的缺憾,因為在放棄的那一刻,意味著你已經失敗了。你是個懶蟲+懦夫,更別談什麼完美。
前一段時間,有位知乎的網友私信我:就是為什麼我總覺得自己有思路,但是到下筆時寫到一半卻又寫不下去了?
我回答她:對自己要求太高所致,不要追求寫得好,開始只追求寫出來只追求字數。總想著自己要寫多好,反而欲速則不達,當你寫得足夠多,自然就會寫得很好。
我想,其它的事情也是,想要完美,必須先勇敢走出不夠完美的第一步、第二步、在一次一次的試錯中,進步。…百事只在熟,熟則精,精則巧。不完美是我們抵達完美的必經之路。你永遠無法繞過它,一步登天。
我今天出去走了很多路,回來已晚,好累,真的很想滾到床上看書,很不想再打一個字,毫無狀態,但是今天1000字的寫作任務還沒完成。自己許下的承諾,含著淚也要打完。於是我打開電腦,找到這個問題,堅持寫下我這不夠完美的答題。能做的事,只要時間允許、條件允許,一刻也不要去等,人要對自己狠一點,才有可能接近完美。不斷告誡自己:把"完美"放在"完成"後考慮
上學的時候,突然有一天朋友推薦給我一個去百度參觀+面試的機會,面試過了可以去實習。
第二天就是活動,要準備簡歷,我跟朋友說:我不去了,我沒有任何經驗,簡歷都是空的,下次吧,等我把簡歷準備好。朋友說了句讓我一輩子都會記得的話,她說:下次你的簡歷還是空的啊。這位大實話朋友一直被我視為良師益友。
說這個故事不是為了煲雞湯。我們可以一起看看在我們退縮並把問題推向未來的那一刻,什麼情緒主導了我們。
大家都有過這種經驗,寫作文或者畫畫的時候,如果有人站在旁邊看著,會渾身難受,一筆也無法繼續。我們會把身邊人推開,說一句:還沒寫(畫)完呢。
後來我突然意識到,這兩個情景下我們的感受是多麼相像。空白簡歷的我(以及不夠帥不夠有錢的題主)和沒有完成的畫作是一樣的,它沒有達到我們心目中(完美)的樣子,所以它不應該被看見。
不應該被別人看見,比如未來的女朋友;甚至不想被自己看見,比如迅速想到逃避的我們。題主最後一句話說到了點上,不滿意現在的自己。完美主義這個詞太好了,多少人在用這個詞美化自己的逃避。問題出在對自己的不接納。
我意識到完美主義深層的情緒是恐懼。我們害怕的是失敗和被嘲笑,不完美是我們自己的歸因。沒有達到完美標準的我們,失敗了很正常,甚至,在完美之前,它根本不應該參與比賽。題主不滿意現在的自己,所以在「完美」之前,他的選擇就是「不參賽」(不行動)。
那完美主義應該可以好好完善自己。但悲傷的是完美主義更難行動,也就是拖延症。因為它們有一個相同的內因:恐懼。我們害怕努力做完一件事,卻沒有好的結果。所以我們拖著讓結果晚來到一些。
比起沒有努力過的失敗,我們其實更害怕努力過後的失敗。因為後者是對我們更根本的否定。一周做出來的論文,不好,但也值得慶幸歡喜。其實給我們3個月,我們也做不出更好的論文了。
大家都知道,拖延症,解法是我們應該先做出一版最差的demo,然後修改優化。這個解法的前提是要敢於面對第一個不完美的demo並接受意見批評。
完美主義也是同一個邏輯,我們首先去接納眼前這個不完美的自己。不管是否離完美相去甚遠,我們這個demo已經展現在世上了,有優點值得被愛,也有缺點可以完善。不用把他藏起來,不用再躲在完美的幻想後面,讓現在的你去接觸真實的世界。
敢於讓現在這個demo版的你去參賽,去迎接失敗和批評,是行動的第一步。類比一個例子,所有相聲演員和所有相聲段子,都是在舞台上(而不是想像中)日臻完善的。不出場,包袱永遠不會響。
真正接受這個demo版的你後,任何一個優化,都是進步。
完美主義者內心深處有個聲音在說:只要我不去做,就不會面對不完美的結果。
它的根源,是幼兒式的二分法思維模式,也就是 「要麼全有,要麼全無」的極端思維。心理學家阿瑟?帕克特說:「對於完美主義者來說,連續統一體上只存在兩極,他們無法意識到還有一個中間地帶。」
有些以「完美主義者」自居的人,認為這是自己追求專業的一種體現。其實真不是,完美主義與專業精神只有一線之隔。這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你是否願意基於現狀、盯緊目標、繼續往前。
完美主義並不是我們在工作中追求的目標導向,只要有1%的不完美,完美主義者就把它歸結成99%的失敗。
對於完美主義者來說,幾乎沒有任何進步和收穫能持續地提供激動人心的滿足,這樣,也就不可能在我們身上發現激動人心的自我激勵。
所以,在意識到完美是一種虛幻的假設後,我們要做的就是,
1、放低自己的初步期待值,從已有行動中汲取下步行動的能量。
我第一次寫作時,覺得太難太難一點也不簡單,所以遲遲不肯動筆,拖了一個月之久都不願意開寫。最後,導師讓我不管好壞,先寫出最差的大白話交上來就行。我照做了,然後竟然發現自己寫的竟然還不算太差,起碼結構還是十分清晰的,潤色過內容後竟然也收到了不少好評。當然,初稿最終和終稿還是有差距的,比如說,初稿只是馬馬虎虎地寫了1500字左右,但這卻給了我不少的鼓勵。
2、別瞎想自己完美主義了腫么辦了,把關注點放在要做的事情上
推薦使用加布里埃爾·厄廷根提出的心理對比WOOP模型來轉換視角:設定一個內心的願望(wish),如果完成最好的結果(outcome)是什麼,在實現願望過程中遇到的障礙(obstacle)是什麼,為了克服障礙,你計劃(plan)怎麼做。
Amy是個完美控,領導讓她做個項目總結PPT,她很糾結: 「目錄怎麼設置比較好呀,我橫著不順眼,豎著也不好看;列表式太單調,循環式又不太合邏輯…… 真特喵不想幹了!「
最後,一天過去了,她的PPT架構還沒成型。
我們試著用WOOP模型來幫Amy解決下她的問題:
Wish:她希望能夠在今天下班之前把做好的PPT交給領導,並得到領導的認可。(劃重點,你做PPT是來滿足領導需求的,不是展示PPT技巧的)
Outcome:如果完成了,最好的結果是領導認可了她的工作;而且自己可以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做其他讓自己能力提升或放鬆心情的事情。這簡直是一舉兩得。
Obstacle:在實現願望的過程中,最擔心發生的障礙是自己會反覆糾結於PPT的格式,A、B、C……多種版本。經過深層次分析一下,你會發現無論哪個版本都是自己給自己設定的限制,而不是從領導的需求出發。
Plan:一旦你又糾結PPT的格式,你就想:花費太多時間在PPT的外觀格式上,在領導看來這可能是一件多麼浪費時間的事情,不會得到認可不說,反而會因為效率低而受到批評。
如果一句話建議的話就是:天天別琢磨著自己有完美病呀,懶惰呀,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問題本身,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
微信公眾號YouCore,一個只寫乾貨、專註個人能力發展的平台,加微信youcore_6,備註上知乎,歡迎交流
在工作中有一個普遍存在的「二八定律」,
這個定律是指:觀察一個人的工作過程,你會發現,完成一項工作的主體,也就是這項工作的80%,只耗費了這個人20%的時間。而完成剩餘的20%(主要是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部分),卻要耗費這個人80%的時間。
簡單來說,一個人大部分的時間,是消耗在了對完美主義的追求上面。
這個事實可怕不可怕呢?太可怕了!
一個人居然要花費80%的時間,用在那些細節、瑣事的力求完美的處理上面,而這些時間,本來可以用來休閑、放鬆、吃喝玩樂,調整狀態,或者開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的!
我們的大部分精力,是被完美主義吃掉的。
而且你越追求完美,越執著,你被完美主義吃掉的精力越多。
你的空閑時間就越少,放鬆的時間就越少,你就顯得越忙,越不快樂。
然而產出呢?不好意思,並沒有更多。
一定要剋制你的完美主義衝動!
一定要剋制它!
因為它在吞噬你的時間,吞噬你的精力,吞噬你的大好光陰!
一隻老虎緩緩地走過來了,完美主義者還在磨刀。
你說磨刀好不好呢?好啊!刀磨得時間越長,豈不是越鋒利?
那我對抗老虎,豈不是勝算更大?
所以我要把刀磨成世間第一鋒利!
額,說的好像有點道理,可是老虎已經走到你跟前了哎。
老虎已經撲上來了,完美主義者還在磨刀。
你說磨刀好不好呢?好啊!刀磨得時間越長,豈不是越鋒利?
那我對抗老虎,豈不是勝算更大?
所以我要把刀磨成世間第一鋒利!
額,說的好像有點道理,可是老虎已經咬住你的喉嚨了哎。
老虎咬住了完美主義者的喉嚨,完美主義者還在磨刀。
老虎咬破了完美主義者的喉嚨,喝下了完美主義者的鮮血,完美主義者還在磨刀。
畢竟他要把刀磨成世間第一鋒利,不磨成世間第一鋒利,怎麼能以最佳的狀態對抗老虎呢?
後來完美主義者就被老虎吃掉了,渣都沒剩下。
旁邊留下了一把,磨得很鋒利的寶刀。
————————————————————————
知乎專欄: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有些技巧,只被少數人掌握,從未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新浪微博:秘傳心理學 Sina Visitor System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公眾號「秘傳哲學」
秘傳哲學、心理學,為你解讀世界的元規則
樓主跟我以前很相似啊~不過比我嚴重那麼些
我曾經也是這個樣子的,比如我寫個程序,然後我就會構想該這樣,該那樣,結果半天不動完全止於構想中了,然後就把時間給耗過去了...還有什麼writing要完美啊什麼之類的~
就我自己說下我是怎麼改的吧
首先就是明確下我的確有哪些事兒要做的,這個很多人說了,也就寫下就ok~
然後直接把這個單子擺在一個明顯的位置上去,比如我直接丟家裡客廳,學校就是貼在寢室書桌旁的~
每次我看到之後我就給自己說:"我靠你個混蛋!給我立馬做去!!"然後我就會強逼著自己去做,剛開始肯定有點小惱火的,比如寫個程序還上網什麼的來著~後來就直接把網線拔了~反正這樣反覆的次數多了自控能力就感覺要好了不少了~
另外還有個支撐我做下去的原因,就是我有個室友也差不多跟我有同樣的情況,關鍵是他就每次玩遊戲,期末也在玩遊戲,然後說"這科我不複習了,要不另外一科我就沒時間複習了",結果就是他兩科都沒複習然後每天12點還在床上玩手機,下午起來就開始玩遊戲,我看著這種說一套做一套肯定不爽~但畢竟他的事我也不能說些什麼,不過就像看到自己壞的一面的影子了一樣,因為厭惡這種惡習,所以就能更好地靜下心去告訴自己怎麼努力調整了~
------------------------------我的想法----------------------------
反正無論如何我想朝著完美的方向走~
但是我得一步一步來著,至少我開始做了並且持續做著絕對比我一個勁地空想好~
快滾去做呀滾去做呀~浪費在其他事兒上就什麼都達不到啊~
-----------------------------------------------------------------------
Anyway怎麼做都比不做的好,所以我逼著自己去搞~
完美主義多數是因為早年遭受炮火般嚴格的洗禮。通常有極愛吹毛求疵的父母或對你影響重大的長者。不像助人型的人和成就型的人被讚美所包圍(助人型因幫助他人、成就型因有所成就而受讚美),完美型的人在違犯規則時,飽受皮帶鞭笞或嚴苛斥責。
完美型的人通常是嚴肅、努力不懈而乖巧的孩子,他們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憤怒,並將自己麻煩的需求擱置一旁;他們選擇認同一套方針,摒棄自我感情,而有時他們乾脆就認同施壓者。原則性強,不易妥協,黑白分明,常說「應該」及「不應該」。他們對自己和別人要求很高,追求完美——他們希望把每件事都做得盡善盡美,希望自己或是這個世界都更進步,但他們的感情世界較為薄弱。
他們經常反省自己是否犯錯,也會糾正別人的錯。具有完美型人格的人追求事物的完美,對自己和別人的要求都很高,他們原則性較強,遇事喜歡先制定遊戲規則,並要求團隊成員都按規則嚴格執行,對破壞規則的人嗤之以鼻,甚至深惡痛絕。
完美型的人一般來說表情冷酷,內心孤傲。這種性格的人目光犀利,言詞簡潔,罵人能一針見血,打人能擊中要害。在生活中,完美型的人也是循規蹈矩,一絲不苟,物品家什,擺放整齊,井然有序,或許他們還有潔癖。完美型的人對別人辦事不太放心,喜歡親歷親為,所以,往往把自己累得疲憊不堪。
【主要特質】忍耐,有毅力,守承諾,貫徹始終,愛家顧家,守法,有影響力,喜歡控制,光明磊落。
【世界觀】希望每件事都做得最完美,使自己和世界變得更完美。
【行為動機】做事力求正確完美,有原則,有標準,常有自我批判並要求他人按自己標準去做事情的傾向,理性正直,時常壓抑自己人性中不理性的一面,怨而不宣。
【潛在恐懼】受自己良心責備或遭他人責備。【潛在渴望】事事力求完美,做對事情。
【生活風格】愛勸勉教導,逃避表達憤怒,相信自己每天有干不完的事。
【人際關係】因為他們事事追求完美,所以很少講出稱讚別人的話,很多時候只有批評,無論是對自己,或是對身邊的人。又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超高標準,給自己很大壓力,所以很難放鬆自己去盡情地玩、開心地笑。
【性格傾向】內向,被動,批判。關注錯誤,糾正錯誤。持續監測,急於把事情辦好,努力達到完美,有責任,獨立,勤奮工作。有理性,成熟,有目標,有原則,有標準,且看中效率,喜歡批評,沒耐性,吹毛求疵,先工作,後享樂。壓抑衝動和渴望,將高尚作為自己的報酬,是一個合理、實際、腳踏實地的人。
屬於完美型人格的人,常有憤怒、不滿的感覺,這都是源自他們超高的生活要求。當遇到什麼不順意時,就很容易感到憤怒、不滿,覺得事情不應該這樣發生……這種情緒不單是對自己,還有對周圍的環境和人,都是一樣,因為他們對什麼都帶有超高的要求。
作為他們的朋友,要承受他們的憤怒情緒的確不容易,也會有一定的壓力,所以完美型的人要多加註意。同樣因為他們事事追求完美的態度,讓他們在生活里常常感到碰釘子、不如意。除了對外發泄憤怒情緒,內心也不斷經歷挫敗,不斷經歷失望。這些情緒對他們並不健康,必須積極處理。最根源的方法不是讓自己做得更出色,而是調節對事情的看法,以便輕鬆面對。
首先,學會放鬆。在自己身上花一點時間,不要總覺得每件事情都需要由你來處理,如果你不去完成,就會導致混亂或嚴重的後果。對自己寬厚點,即使你有時候覺得這個世界不能缺少你,但拯救世界也不能單靠你一個人。你有很多東西可以教給別人,或許你也是一個好老師,但不要期望別人會立刻改變。對你來說顯而易見的事情,對其他人來說不一定那麼一目了然,特別是當他們還未習慣像你這樣願意自律,目標明確時。很多人也想做正確的事,或許在原則上也贊同你,但由於許多原因,他們難以立刻改變。事實上,他們不能馬上依照你的說話行事,並不等於他們將來也不會改變。儘管別人可能要花更長的時間來聽從你,模仿你,但你還是應該耐心一點,因為你的言辭和榜樣仍然做了不少好事,甚至比你所知道的更多。
其次,學會去認識你「超我」的攻擊性,看看這種攻擊性是怎樣挖你的牆腳,而不是幫助你自我提升的。因為別人的錯誤,你很容易讓自己滿頭大汗,焦躁不安。有時候,別人確實是錯了,可是這跟你又有什麼關係呢?你的焦躁不能幫助他們看到其他的可能性。同樣地,要注意你的「缺點」也經常讓別人怒氣沖沖。你那嚴厲的自我批評真的幫助你改善了自己,還是僅僅起到了讓你神經緊張、自我懷疑的作用?
再次,時常關注你的感覺,特別是你下意識的衝動。你可能對自己的情感、生活,或者冒犯別人的衝動等等亂糟糟的「人事」感到不安,但這些恰好是構成一個人的特質。有些事情或許會有好處:記日記、參加某種集體課程或者其他集體活動,既能開發你的情感,也能提高你的人際交往能力。
此外還要認識到,你的弱點就是你的義正詞嚴。你常常認為別人都很頑固,不願意做正確的事情,並為此怒氣沖沖。試著退一步看看,你的憤怒讓別人疏遠你,他們也聽不到你想告訴他們的滿肚子好主意。更糟糕的是,如果你壓制自己的憤怒會容易導致潰瘍和高血壓,而這只是更加嚴重的事情的前奏而已。
總之一句話,過度追求完美是一種病態心理,完美主義者要降低標準,學會偷懶。直接搜「拖延症」就好了。
傳送門:
如何解決嚴重的拖延症?
作為一個輕度的完美主義者,我想來給大家說下我的故事。(嘿嘿)
以前的我做事的時候心裡想的是「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高中的時候,老師布置了一份作業,我首先想的不是去把他做完,而是去想我做這份作業對我有沒有用,我是否能夠通過這份作業得到進步,我要是把這份時間花在別的事情上會不會收穫更多,
老師布置的這個作業真的有價值嗎,好多題我都做過好幾遍了,然後就想啊想啊想,怎麼能做的更好,然後一事無成。
然後大學的時候,我曾經下定過多次決心去裝扮一下我的宿舍。我就在想,壁紙是貼這個好看,還是貼那個好看,是把自己的這面牆貼了,還是全貼了(全貼了,要花多少錢)。買盆花是不是會更好,可是每天澆水是不是會讓寢室變潮。買個書架是不是能更好,可是還會佔地方。然後就想啊想啊想,怎麼能做的更好,然後一事無成。
甚至,再出去玩的時候,我都會想半天,今天天氣不好,太熱;今天精神不好,出去玩也沒啥意思;現在錢太少,出去也買不來啥東西,然後就一直宅在寢室。然後就想啊想啊想,怎麼能做的更好,然後一事無成。
突然間,有一天我發現自己天天想了很多,但貌似啥也沒做。所以我開始有點慌了,或許這些想法是為自己的懶惰找的借口,或許自己真的是一個完美主義者。
所以,現在每當我做一件事時,我都會努力提醒自己「先做60%,然後再去完善」,60分就及格,你這輩子又有幾次考過一百呢,高考準備了三年不也是那樣差強人意,並不完美嗎。
所以我想到了「二八法則」,花20%的努力就能完成80%的事情,而最後的20%則需要你80%的精力。
所以,慢慢的我不去在苛求每一個細節都完美無瑕,先去做,做了再說。然後每一點小的進步或收穫都會讓我很開心(而以前是每一份小的瑕疵都會使我不開心)。然後,我體會到了說走就走,說干就干的樂趣。然後我的寢室現在比之前漂亮了很多。
所以,明知道這個回答並不完美,我依舊好不猶豫的來答了,嘿嘿嘿。應該能得個60分吧,你們說呢。
。。。。。。。。。。。。。。。世界觀
王國維:自然中之物相互關係,相互限制,故不能有完全之美。 我們都學過生物圈的概念,牽一髮而動全身,假設所有之物都可以用橡皮圈來表示,許多橡皮圈拼在一起,肯定有空虛的部分,想拉拉橡皮圈,把空缺的部分補上,其他的橡皮圈又變的不完美……
方法論
除非可以跳出這個輪迴,自然法則如是。這裡不是被動接受命運的意思,反倒是讓我們從宏觀上,認清自己作為一個生物圈裡的個體的渺小。之所以把自己無限放大,是因為沒有走出自己的世界,只接觸那麼多人,看那麼多書,在那條路上來回奔波……
小處的自身呢看看書也是自我救贖,幫助別人也是自我充實啊!當你讀到小說里的無奈和鬥爭,見到世間那麼多不完美,這個問題早就被你忘記了~~
願你心甘情願的參與這場輪迴,並愛上這世間萬物。
謝邀。
我男朋友是極度完美主義者+懶癌的天蠍座。
所以他的解決辦法,就是愛上我,然後啥病都治好了。
我從不強求,啥都樂呵,隨遇而安,臉皮厚,拿來主義,實用至上。
不苛求自己,不逼仄他人。
最重要是行動力強,執行力爆棚。
他是我的腦子,我是他的四肢。
他說嘴巴淡,中暑沒食慾。我立馬燒個孜然肉片山藥,毛豆乾子肉絲,蒜泥蒸茄子,冰塊葡萄酒,粘米飯。他能吃三大碗。
他愛乾淨,又拖延,我給他洗澡擦背么么噠。
他潔癖,又懶癌,我讓他每一件衣裳都香噴噴噠。
他唯一符合完美主義天蠍座的是,大男子主義,愛拿錢砸人。么么噠,我每天都賺紅包。先完成,再完美
大家都成為了研究完美主義而不是怎麼解決問題的答案了,讓我說兩句吧。
樓主那題目出錯了,根據你的內容,解決方案應該是只思考三層連鎖反應,這樣你就踏實了。
超過了三層,對樓主思考的原問題影響將會有極大的減少,成功率與投入精力才會成正比。
以上是解決樓主問題的結論
以下是例子
買家私
思考是否需要
確定了需要(例如心情需要,購物慾望,或者原傢具損壞)
再考慮買了有什麼用(是否有足夠地方,是否與之前傢具配搭,是否實用)
最後考慮買了會對以後有什麼影響(是否會造成短期資金不足,是否會給訪客不良影響,最重要的是會不會後悔)
然後便可以購買了,找女朋友的例子就不再舉例了
接下來是為什麼題目出錯了
樓主的情況屬於多慮,不屬於懶惰也沒屬於完美主義,起碼我看見的情況是這樣的,所以樓主應該做的事情是讓思考能止步,也就是要有個度就行了,很好解決,想通了樓主就只剩行動了,再不行動那隻能剩懶惰的情況了
以上不含任何已論證的科學理論,純屬個人意見僅供參考這裡一枚高中生,一個弔兒郎當放假的時候總把作業拖到最後一天的高中生。
每在深深深夜寫完作業以後都會想,下次放假要把作業在第一天就寫完。
然後每次放假第一天都會因為起不來或者狀態不好延誤計劃幾小時,然後就頹廢的再也寫不了作業,直到最後一天。
不過這次國慶我過得還挺好。第一天幹勁滿滿地寫了一天,雖然寫的不多,但那種專心致志的感覺讓我覺得自己發生了改變,第二天,幹勁更足了。
總結一句話就是,不要因為過去的錯誤怪罪自己,先從一步開始走,當你發現你的改變之後,驚喜的心情會讓你走的越來越好,越來越快。
慢慢來,不急。
行動前的完美主義發生的時間段是在一個人行動或者工作之前,所以不是人們一般認為的任務完成後的那種盡善盡美。行動前的完美主義是拖延的借口、是過度的思考。這裡並非不倡導思考:適當的思考能避免盲目的行動,但是過度的思考反倒會使一個人花大量的時間在完成任務的準備工作上。
行動前完美主義表現在工作上,為了讓工作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不願馬上行動、匆忙開始工作,於是不斷地增添進新的內容進入計劃里,力求萬事俱備,以致拖延。某種程度上,自己是被自己制定出的準備工作所嚇到的。孰不知,一旦步入行動的軌道,一些自己不懂的問題自然會在處理任務的過程中解決,即便沒有得到解決,「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