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為什麼在餐館很吵,而在咖啡館相對安靜?

問題範圍太寬泛,


有人講中國人都很吵。外國人都不吵。我不這麼看。

我在美國一些餐館吃飯的時候注意到,美國人也很吵。在國內一些西餐廳里吃飯也不覺得有多吵。

具體吵不吵,我覺得有幾個基本的要素。

第一,同桌用餐人數。如果2-4人以方桌用餐,一般不會太吵。大家離得比較近,音量不必太大。如果5個人或更多,並採用長條桌、圓桌,自然需要的音量就比較大,否則對方聽不清楚。

第二,桌子的間距。聲音強度與音源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換句話說,兩個桌子距離2米時感受到的聲音強度,就是距離1米時的1/4。國內很多餐廳,要麼桌子大,要麼人坐得非常密集,這就讓人感覺到非常的吵。

第三,背景噪音的強度。噪音本身其實是有一定「自激效應」的。當背景非常安靜的時候,人就會趨向於小聲說話,如果背景非常吵,人就會趨向於大聲說話,讓對方聽清楚。

由於上面幾個原因,餐館裡桌子的布局對噪音的影響其是非常大。人數越少的桌子,放的就可以越密集。

舉幾個例子:

可以注意到照片右邊的座位比左邊的要密集很多。部分原因是,在右邊吧台用餐的,都是一個人,不會有很大的噪音(當然,主要原因還是上菜的方便)。而左邊的都是2-4人,所以不能放得太近。一般2人桌的密度就可以比4人桌大一些。

國內餐廳一般桌椅非常密集,餐桌大。中國人吃飯是一個社交活動,很多人一起吃,而語言交流非常多,這就導致人們傾向於大聲連續說話。背景噪音又使得說話聲音不得不進一步加大。這樣就使得餐館裡非常的吵。另一方面,中國人口密集,餐館就餐時顧客的密度一般也比美國大。

咖啡館裡,一般不會一大堆人一起喝咖啡,一般就是2-4人,桌子小,參與說話的人距離近。這就使得所需音量不必太大。但是美國一些爆滿的咖啡館一般音量也不低。

當然,還有兩個因素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第一,習慣。如果長久地在比較吵的餐廳里吃飯,就會養成大聲說話的習慣。偶爾在不需要那麼大聲說話的餐廳里,也會很大聲的說話。

第二,座位安排。一般咖啡館在安排座位時,都盡量把人安排到距離比較遠的座位。如果是自行挑選座位,人們也往往不會願意挨著別人坐,而至少要隔一個隔間。所以這樣感受到的音量就大為減小。如果咖啡館爆滿,那麼音量一定也會比較平時高。餐館也是一樣的道理。

另外,高靠背的隔間對噪音削減似乎也很有幫助。

而一些高檔餐館裡柔和低調的背景音樂,其實也起到一定的提醒說話人音量的作用。當你聽不清背景音樂的時候,多半音量就有點高了……


因為來咖啡廳都是圖個安靜的


前天和我麻麻吃飯還聊到這個問題,當時餐廳的環境就非常吵鬧,導致我倆面對面吃飯也不得不用吼的方式……
我覺得,拋開那些酒館大排檔(就是好多人圍一桌喝酒划拳的,這種地方我平時和媽媽閨蜜什麼的吃飯也不會去)和酒店包間(向來很安靜)不說,其他的大部分餐廳(無論中餐西餐快餐)整體都很吵鬧,如果吃飯的時候話多常常會覺得聲嘶力竭
但我還是覺得這和國人不國人關係沒有那麼大(誠然還是有一定關係的,國內同胞有很多人在公共場合說話仍然不減音量,不止在餐館,地鐵飛機公共建築物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外國人絕對也有這樣的人只是平心而論比例上可能低一些),如果能安安靜靜低聲說話誰會費力氣吼著說呢,所以這有點是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很多人坐下吃飯的時候背景環境已經很嘈雜了,於是只好也加大說話的音量,總之有點惡性循環的意味吧。

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吧:
1、(樓上已經分析的)座位間隔太小,很多餐廳為了多招待顧客,桌子安排非常密集,不注意環境和情調,當然你可以說高檔餐廳就好很多,付什麼錢享受什麼東西,話是沒錯,但是國外的餐廳即便是平價小館子也大多比較注意環境氛圍情調什麼的,這一點上國內餐廳確實做得比較不足;
2、(這一點是我老媽說的,我也同意)在那些環境吵鬧的餐廳里,往往服務員之間講話音量很高,國內很多餐廳服務員相互之間傳話聲音都非常高(比如某某桌打掃一下啦某某桌上水啦某某桌空了以及一下他們互相之間喊的我們也聽不懂的術語),總之常常是隔著好大一段距離就中氣十足得喊過去,很少見有服務員走到另一個服務員身邊低聲講的,我們覺得這可能是造成一開始用餐環境比較嘈雜的一個原因……

P.S 其實我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因為常常吃飯被吵得頭疼,但是到底是為啥捏,我也很想知道……


咖啡館是外來物,國外的咖啡館賦予了咖啡館所具有的「安靜」的屬性。


在咖啡館明明也很大聲……去了斯達巴克斯感覺跟進了KFC一樣……
相反
在門可羅雀的沙縣小吃
可以安靜的品一碗香濃的茶樹菇排骨湯,愜意的吃一籠熱騰騰的蒸餃,和心愛的人一邊小聲聊天一邊一起吃一份金黃色的炸餛飩


對於到達咖啡廳的一個人來講:環境本來很吵,為了說話聽清楚,那麼就得大聲說,因此就變得更吵了。
但是,這裡,也有一個文化氛圍的問題。中國人吃飯多少講究個熱鬧,似乎特別安靜就有些尷尬,討論的都是生活的家長里短,特別容易興奮。
外國人可能都是閑言碎語之類,並不強調自己語言的真正意義。強調內容的可以有演講和會議。
中國人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代替這種演講與會議。
這就有些像Twitter與新浪微博的區別。Twitter上140單詞一般兩句完整的話都會放不下,他們還是很喜歡。中國人卻在不斷發展長微博之類。


就我的個人體驗,國人在哪裡都很吵,無關吃飯,或喝咖啡
在公共場所喧嘩,已成為特權或優越感的體現。
「以剝奪其他人權利的方式,彰顯自己的權利」,恐怕是喧嘩者的底層心理需求。


我覺得另外有一個原因,你說的去餐館的國人群體與去咖啡館的國人群體是不一樣的。試想,路邊普通麵館的消費者與星巴克里的消費群體能一樣嘛?


我覺得這就是一個習慣問題。生活在農村裡,走在土路上,肯定覺得隨地吐口痰沒有任何問題,如果尿急了也就到路邊的茅草叢裡尿一泡。到了城市裡,因為擁擠,於是大家達成了妥協,放棄一些自己的方便,來達到共同方便的目的。

另外,很贊同 @宮生 所說的:
「以剝奪其他人權利的方式,彰顯自己的權利」,恐怕是喧嘩者的底層心理需求。
很多時候,不許別人喧嘩,不許別人公眾場合打手機,不許別人公眾場合吃東西,這些都打著「道德」的旗號,其實最終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抑或是「彰顯自己的權利」。


餐廳桌子大,人可以聚到一起嘰喳
咖啡廳桌子小,就只能自己一個人裝。

但說回來,即使圖書館,大聲罵娘的人也時有出現~


這問題問的。。。電影院更安靜好么。。。大多數人都知道在哪裡該干撒的


這要看人的素質,在餐館裡大聲說話的人,到了咖啡館,說話的聲音也不低。


你見過8,9個人一起喝咖啡的么?


環境影響人。在一些高檔餐廳(人均至少消費400元以上),我可沒見到有人喧嘩,相當安靜。為什麼會這麼安靜,一方面可能跟吃飯的人素質有關,經常是老外就佔一半,國人看老外安靜,自己說話聲音也小了。另一方面,高檔餐廳里幽暗的燈光優雅俊美的侍者都會讓就餐者感覺自己也要保持同等的格調,在這裡不應該大聲說話。
生活中我經常有類似的經驗,手錶西服白襯衫裝備起來後走路說話的狀態,跟短褲背心在家裡的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
普通餐廳為什麼吵?桌子多,生意好的話擠滿了人,服務員忙不迭的跑來跑去,還經常有人喊「服務員,我的菜怎麼還沒上」「「服務員,服務員,媽的服務員怎麼還沒來,老子點單」,你說這樣的地方靜得下來么?
咖啡廳么,我只喝星巴克,以星巴克舉例。喝咖啡的普遍都是一個人或兩個人,巴掌太少,拍不響啊。很多在座的,要麼用ipad、iphone、macbook,要麼看書,沒人說話,似乎有個默契,去星巴克是看書上網的,咖啡是次要的,說話是不必要的。


咖啡館是從國外引進的,帶給國人的體驗是:私人時間的一個概念。讀一本書,品一杯咖啡,享受屬於自己的閑暇時間。


和是餐廳或者咖啡廳無關,和環境或者聚餐目的有關。如果聚餐目的,本來就是一桌人熱鬧一下,這種聚餐目的的場所,無論如何,都不會安靜。
這更用不著上升到素質,一張大桌子,一幫朋友,你想安靜,大家都悶頭吃飯?或者壓低聲音說個話,其他12個人能聽到?但同一個人, 一個西餐廳,一男一女坐著吃飯,會大聲喧嘩?
那些說大聲說話是,特權或優越感體現,以及裝B的。。太囧了。大聲說話,能體現什麼特權或者裝什麼B呢?


氛圍很重要……


呵呵,「因地制宜」,「隨遇而安」


餐館需要大聲說話裝逼,咖啡館需要不說話來裝逼


咖啡館是外來物,餐館裡面包含著各種各樣的中國文化,但也不是所有的餐館都吵鬧,西餐廳很吵么?


推薦閱讀:

如何排除假期焦慮的心情?
如何面對功利性的交際?
為什麼人剛剛醒來的時候說話讓人感覺比較萌?
為什麼總有人寧可被推上高地也死不投降?
哪些因素影響甚至決定了人對音樂的偏好?

TAG:咖啡館 | 心理 | 社會學 | 日常心理分析 | 社會心理 | 餐館 | 人類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