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究竟是讓人類社會更加開放了,還是更加封閉了?

沒看到有人在知乎提這個問題,就拿出來問問。我想Google一下也能找到不少相關的答案,因為這是一個很老套的問題了。

不過大家有沒有覺得在知乎上問這個問題很戲劇化?


謝邀。

前幾天剛寫到這個。我覺得是日益開放了。

十年前,網上剛開始有「多圖殺貓」這話,電腦系統里都還是win95和win98,大家一邊忙著罵張紀中毀滅了記憶中經典的1983版《射鵰》,一邊利用BBS傳揚些段子。那時節,美國人911是活該的;日本人旗上的紅是衛生巾;某國哪個著名專家說過中國必將雄起於世界;諸如此類。
再往前兩年,趙本山在春節晚會上著名的《昨天,今天,明天》里自豪的(至少語氣如此)念順口溜:
大家好,九八九八不得了,糧食大豐收,洪水被趕跑。百姓安居樂業,齊誇黨地領導,尤其人民軍隊,更是天下難找。國外比較亂套,成天勾心鬥角,今天內閣下台,明天首相退朝。鬧完金融危機,又要彈劾領導。縱觀世界風雲, 風景這邊獨好!


2005年四五月間,網上在一邊倒痛斥日本。我在上海,某天沿延安西路走,看見一群人遮天蔽日的行進,每到一個路口,就對周圍人喊「加入吧!」人太多,我騎不了車,只好下車推行,到仙霞路時才脫出人流,拐上另一邊。隔著馬路,我能看見人群圍住一個地方,朝裡面喊「出來!出來!出來!」有人攀牆,朝裡面扔東西。有朋友後來跟我說,人民廣場附近有味千拉麵被殃及了。
那時代,大家都在傳播類似的笑話:日本人為什麼有井上、松下這類姓氏?因為日本女人放蕩,願意在這些地方懷胎受孕,要不然哪來的愛田由、蒼井空、小泉彩、松島楓們哪。只要抵制日貨一年,日本就會亡國滅種沉入太平洋,所以國貨當自強。那時除了日本人,大家跟韓國人仇也不淺;台灣政客們又打架了;總之依然「國外比較亂套,成天勾心鬥角」,但大體上,最大的目標,依然是踏平東京。

2008年春天,網上一邊倒的要抵制家樂福。「要讓法國人看看中國人的決心」。但也開始有人說,抵制家樂福這事,最後倒霉的不是給他們打工的中國員工嗎?」但主流聲音依然是「不能被法國人欺負了!」「反正給家樂福打工的中國員工可以換工作嘛!」「如果連這點犧牲都付不起,你們真的只配做亡國奴!」那時,我周圍有幾個上網不多的朋友,反應可以如此總結:好像大家都要抵制家樂福?法國人一定欺負我們很厲害;我也不太知道,不過我也抵制吧……

2012年的秋天了,大家能用手機、平板、PC隨時隨地刷網路了。你可以看到,比如昨天,許多暴力新聞,但你同時能聽到一些其他聲音,比如盲目抵制這事是有利弊的,比如渾水摸魚的暴徒們是該譴責的,比如我們應該聽一聽全面的信息。你沒法再聽到眾口一詞的「啊?美國人挨炸啦?活該!」一如去年那次地震後,你在「日本人活該」聲里,還是能聽到「平民是無罪的」這樣的論調。你能夠聽到許多不同的聲音,許多人參與討論——非常混亂,但至少是不同的聲音。這比以前流暢但整齊的一邊倒謾罵,要可貴得多。

看看十年前、七年前、四年前對暴力和反智的,對比現在有那麼多聲音對暴力的反對和質疑,我們真的進步了。

十年前,網路的使用者還偏少。學生、商務人士、專業IT男。這個時代,網路是全民產物,草根的滲透力量極為驚人(參考貼吧)。所以,總會有人說,網上魚龍混雜,笨蛋越來越多,真是今不如昔。但實際上,笨蛋雖然在增多,但明白人的數字也在相應提高,而且眾口一詞的情況日益減少。把同樣一段反智宣傳放在論壇上,2002年可能引發一片贊聲,2012年的回應則可能是「LZ高端黑」、「LZ釣魚」——這個時代,大家都學得聰明些了,不那麼好騙了。

雖然有進三步、退兩步的可能;雖然許多人還是有群體非理性+站立場黨同伐異的愛好,但畢竟,比起十年前,許多概念被普及了。這過程非常緩慢,但畢竟是在前進的。雖然會有許多新問題,但至少有那麼一些概念成了必備素質,比如認定暴徒是混蛋是臭流氓,比如相信完成判斷需要更多信息而不能專靠一面之詞。


一個大人總會想辦法去哄孩子,但孩子是會長大的。當孩子還一無所知的時候,大人可以隨便欺哄他,比如指鹿為馬,說隔壁吃的海參黑糊糊其實是坨狗屎;但孩子長大了,知道得越多,大人就越難哄住他。如是,大人也得想辦法、耍手段來哄住這個孩子。但你知道,謊話越多,被戳破的機會也越大。所以總會有孩子大了,瞞不住的那天。

這一切過程很慢,慢過一頭蝸牛慢悠悠爬上樹頂。但看看過去十年,你會發現,蝸牛畢竟在前進,在看到越來越廣闊的天地,有更多的對比、思考、選擇。能看到問題,好過沒機會看到問題;對現狀再失望,你都得相信,陽光能照到的、我們能看到的越多,烏七八糟的暴徒張牙舞爪的機會就越少。總有些傢伙試圖製造「天下大亂、越亂越好」的景象,但你得對進步抱有信心。反智、愚蠢、偏激、狹隘的東西會始終存在並壯大,而且他們特愛虛張聲勢,特別希望讓你相信,世界就是這麼糟糕。但相應的,對他們的敵視也會水漲船高。最後,孩子總會長大到不吃哄不吃騙、撥雲見日看到真相的那一天。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哪怕慢,哪怕曲折。只要你相信,只要時間過去。


大概去年的這個時候,我的一個老師上課時跟我說,在我們學校,就歷史學而言,其實是不具備足夠的研究條件的。

為什麼?我們學校沒有足夠的歷史資料,學校圖書管理最早的資料是民國報紙的合訂本,據說藏有一些清代的雕版,可是從來也沒見過,江西省圖書館和檔案館是在南昌,可是從我們學校坐車去省圖要1個小時,就算這樣,在其中也只能看到江西本地的資料,更多的沒有。

這倒不是貶低自己學校,要知道,國內大部分大學,條件甚至還不如我們學校。國內最好的學術資源,首先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然後分散在全國各個圖書館高校研究機構,再好的學校,其直接掌握的學術資源也是有限度了。

那麼,難道要讀歷史,或者其他需要大量資料的學科,就只能在那些有得天獨厚的學校里了么,其實不然。

我前一段時間不想待在南昌,到深圳暫住,剛到這裡的時候,最受不了的,就是離開了學校的教育網環境。教育網體系,在速度和開放性上一直受人詬病,卻有一點是不能缺少的,就是很多非常好的資料庫,都只對教育網內特定的ip開放,離開了學校的ip,萬方、知網、維普三個國內的論文網站的資料全都用不了,高等院校合作計劃里的圖書無法打開,對我來說,就如同廢掉了視力一樣,在知乎答題都只能憑感覺了。

互聯網對我們生活的改變,我這種已經泡在網上太久的人,如果不是離開自己習慣的網路資源,是絕對體驗不到的,這個東西現在就跟人的器官一樣,正常運作時你根本意識不到它在工作,等到那一天它鬧一下,疼得就是我們了。

所幸的是,互聯網必然是越來越開放的。在學校的時候,網上能夠找到的資源越來越多,資料庫越來越全。

http://www.cadal.zju.edu.cn/Index.action 這個網站我一直認為極為簡陋,卻成為我平時最常去的網站之一,只因為在這裡,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資料,很多都慢慢的被人添加進來。

而現在,就算我在深圳,通過一些代理軟體和網站,也可以輕鬆的訪問教育網內所有的資源。

但是,我同樣認為,就算在這樣的環境下,封閉仍然存在,人為的封閉也更加嚴重,只是,在個人而言,我絕不認同,看到一點封閉,或者感覺到一些封閉,就認為這個社會封閉。想一想先代的那些大師們,他們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生活工作的,我們現在用一台電腦、一根網線(連網線現在都不用了……)得到的東西,可能是他們一輩子夢寐以求上下求索的,若還認為社會更加封閉了,那就與非洲拿著鑽石當彈珠的孩子們沒啥區別了。


沒有互聯網,就絕對沒有今天的我!
毫不隱晦的說,在1993年的某一段時間,身無分文,衣著襤褸的我,餓著肚子,在武漢大學的湖光山色之中,用最後的零用錢,買了一本綠色的書《多媒體計算機技術》,足足看了一天,雖然裡面有好多的東西我不懂,但是那本書告訴我,電腦有聲音,有圖像,有超鏈接,有網路。
當時,我只有小學時間接觸過的Basic語言和AppleII電腦的殘留概念,還有就是學校的286電腦,黑洞洞的DOS命令行。
那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我第一次上網,是在1996年北京地質大學的一個Internet Cafe,我記得當時好像連WWW都沒有,我註冊了我的第一個郵箱。
1999年剛剛大學畢業,北京是網路泡沫,到處都是.COM公司,我去了一個叫CMR的網路公司,第一個月沒有工作,於是在電腦裡面看NASA網站的挑戰者失事報告看,還有JPL的網站,足足看了一個月,然後被開除,白拿了一個月的泡沫工資。
給在澳大利亞的前女友打電話的IP卡堆積如山之後,才知道MSN有語音功能,於是攢錢買電腦,為了安裝一個網卡,我居然一天去了四次電腦城。
後來就是小熊,大雜院,知乎……
總之,沒有互聯網,我17歲到現在的生活不可想像。


-
我是八零年代末,九零年代初大學畢業,進的社會。

那個時代,作什麼都得戰戰襟襟,進圈子拍戲,幹活,打工,十次有九次半,你會拿不到尾款,但,還得硬著頭皮,跟可惡的影視公司老闆賠笑臉。暗著說,是膽怯,圈子小,不敢得罪人。明著說,是巴不得人家下次把你叫上,再強姦你一次。

總之一句話,巴不得給人欺負。不為什麼,因為世界就那麼大,我們自己又那麼小,誰也不認識,誰也不知道。人家要給你機會幹活,你才能在圈子內存活,少給點錢,你幫老闆,老闆心裡惦著你,其實也會幫還與你。

記得那時有本電話簿,前兩年整理舊物,還被我翻了出來,破爛到極點的手寫電話簿呀,上面的台北市電話號碼,還是七位數的,多早的年代?這麼多年一直捨不得丟,其實說穿了,當年哪敢丟?

因為,那薄薄一本 ,幾百個人,就是你的全部人際關係圈。

要說網路有多重要,不用看別人,看我就行。

我是台灣人,我家大陸沒有半個親戚,繼父的侄女婿,我的堂姐夫,幾年前是廣西某市的市長,但,畢竟是繼父家的人脈,根本不可能去搭理。所以,我在大陸的交際關係,就三種,一種是拍戲衍生的人脈,一種是娶妻帶來的親戚圈。

最後一層,全是網路上多年認得的朋友。

要問我網路重不重要,說實話,沒這些朋友,日子不知怎樣過下去。

剛才,就這個傍晚,我和一群人,在西安一家百貨公司的餐廳吃飯,遠遠商場傳來的音樂,我聽的鼻子都酸了,那是 vangelis (范吉里斯),為萊德利.史考特的「銀翼殺手」作的配樂,聲音很淡很淺,遠遠傳來,在吵雜的餐廳裏,我不禁心想,這個商場數以千計的人,不知有幾個知道?

當年羅大佑和楊德昌,為了追張艾嘉而成為情敵,痛苦萬分,兩人約到詹宏志開的爵士咖啡廳「談判」,詹宏志把音樂放上,楊德昌說,「這咖啡廳裏,懂得這音樂來路的,恐怕只有我和你了。」羅大佑笑道:「還要加上詹宏志吧?」

網路的重要,不在於別的,而在於你可以找到跟你一樣的人。

在這茫茫人世,要找見和你一樣的人,那有多難?

聽搖滾樂也好,打鼓也好,學佛也罷,看電影,讀書,追漫畫,玩重車,甚至跟人討論歷史,我在工作以外的全部生活,都能在網上找到同道之人。是這些人,讓我的生活,除了工作之外,還有許多個遼闊的世界,這世界,有十四億個機會,十四億個懂你寫的中文的人,只要找見方法,你都有接觸認識的機會,他們的資源,他們的知識,他們的友情,你可以隨意取用。

有了網路,更讓我可以每天打一通電話給台灣的老母親,可以在西安或者太原,用最低的成本,和北京上海廣州的編劇,組成團隊,開會寫作。完成的劇本,不用像九零年代,得用 DHL 一份幾百人民幣發到台灣。要交電視台審核,有網路,經過 E-mail ,你的通信成本,跡近於零。

更不要說,在網上你可以認識許許多多,會和你的職業發生關係的重要人物了。

網路重要與否?

現在的八零、九零年代小孩,從小生活在網路的世界長大,網路像空氣一樣,多了,就不在乎了。

天可憐見,他們學不會這個道理。

他們不在乎在網上跟人結怨,不在乎在網上與人惡言相向,他們在網上交不到朋友,他們整天跟人說,網路世界是虛幻的,網路上的任何交情都是騙人的,他們的活在網上,甚至比在真實生活還要孤獨,所以他們痛恨網路。

他們整天罵人裝逼,比如在知乎,你看不慣他人無私奉獻,那你上問答網站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知乎,我它媽最看不慣長回答了,操。寫那麼長,裝啥逼呀?」

可是,對我們這些活過網路前時代的人,「網路是封閉?還是開放?」,這是偽命題。

要沒有網路,我就只剩那本薄薄的爛電話本了。
-


互聯網解放思想,封閉行為。


@yolfilm 講得到位,再稍微講一點我的故事。
我是90年生人,8歲左右就接觸互聯網,11歲家裡面就有寬頻,應該算是接觸網路較早。
再說說我的人際,其實90後的小孩大部分是獨生,所以雖然現在外界看起來我們很吃得開,情商也沒什麼問題,但至少,我自己在小的時候比較孤僻,家裡面出於保護的目的很少願意讓我一個人出去玩,直到現在,我一個人出門之前,我媽還會問清楚去哪,並且時不時打電話過來。
在這種環境下,其實很難與學校找到的朋友,高中時住校,所以高中的夥伴關係都不錯。而初中走讀的那段時間,是我最為孤僻寡言的一段時間。
想想看,是不是自己的班級中經常有一個沉默寡言,存在感為0的同學?初中的我就扮演那個角色。

初一時,每天回家沒有朋友一起走,初二終於有一個,他後來和我一所高中,成為我人生的摯友,這是後話。
告別這一個朋友,回到家裡面,面對作業、書桌和忙著做家務的母親,自己基本上是很茫然的摁下電腦開關。當時自己的愛好是玩網路遊戲,以及看動漫。而現在網路遊戲已經退出我的生活,動漫依舊健在。那會兒在網路遊戲圈認識一撥人,動漫圈也認識一撥人,如今網路遊戲圈的人不知所終,動漫圈倒是始終安好,其中甚至有發展成摯友者。

網路遊戲,當時酷愛亞聯的百戰天蟲,其實自己技術一直很菜,但還是一頭扎進17173的論壇里混吃混喝,當時論壇斑竹的名字現在印象依然清晰:Cool519,不知名的雜草。這兩人,加上一些論壇內的前輩給我很多遊戲技術指導,儘管最後我也沒有練得很出色,而這款遊戲很快就不再運營了吧。當時身邊的人多在玩傳奇、奇蹟一類網遊,身邊壓根沒有嘗試百戰天蟲的人。
動漫,也包括Galgame,一開始是櫻花大戰,這款遊戲的1代很小就玩過,但弔詭的是,問我周邊的同學,他們確實都知道這款遊戲,但從未試圖去玩,彼時單機是國產武俠遊戲的天下,之後有了網友,單機們逐漸被遺忘,而另一方面,同班的男生們當時覺得為什麼這遊戲里都是女人……男人就應該玩男人的遊戲,因為這樣ORZ的理由,截至到高中畢業,我只跟兩個女同學交流過櫻戰的心得。
之後高中有接觸各種Galgame,如秋之回憶之類,這些更加小眾。

如果沒有網路,至少在這些小眾興趣上,我只能成為班級角落中,那個沉默寡言的同學而已。
而現在,我卻基友遍天下。
你說網路是使人更開放了,還是更封閉了?


好大的問題。

小學接觸電腦後走在街上經常覺得神奇,覺得每個公交車都是一個 icon,然後點開這個 icon 裡面每個乘客是一個又一個的 link,然後每個人點進去又有諸如同事工作地點個人喜好等亂七八糟的鏈接。如果我是操縱自己的滑鼠,我接觸 A 就是點進去了一個鏈接,跳出來新的網頁,然后里面有 A 的女朋友 B,然後我看 B 這個鏈接是漂亮的 gif 就又點進去看,於是看到了更多的東西。同時接觸很多人其實就是你同時打開了很多網頁。

可是人總是會受制於自己的身體就那麼幾平方的局限性。沒有互聯網的時候,在 SYD 的你接觸不到 NYC 的他,因為空間的限制你壓根都不會想到去接觸對面半球的一個人,所以你繼續在 SYD 點著周圍的各種鏈接。而當網路出現,你被給予了更多的選擇,你可以打開一個新的網站去點新的 link。在逛盡了一個特定網站的所有鏈接後,這是一個打開 new page even new life 的機會。

互聯網給予人類的是「更多的選擇」,面對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究竟是去嘗試那一個個新的選擇,還是始終堅持第一個看到的 link,這完全是蘿蔔青菜的事情。封閉的依舊封閉,開放的也肯定不會蜷縮在角落。互聯網沒有改變世界,世界還是那個樣子,只是互聯網讓它呈現在人類眼前的模樣徹底變了。你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和你通過望遠鏡看到的其實都是一樣的看到,你通過網路認識的和你通過現實認識的也是一樣的認識,它們本來就存在在那裡。至於那些發現,也本就終有一天會被發現。


這個問題實在是太開放了,互聯網在當今社會涵蓋的面之廣,三言兩語實在難以說清。
所以不妨用幾個例子來說明。
1、「世界是平的」。最近看了湯馬斯·弗里曼(Thomas L. Friedman)在MIT的演講。似乎就在闡述21世紀世界被互聯網拓開成為一片廣闊而平坦的舞台的現實。網路讓人們享受到更多開放的資源,當然我所看到的MIT Open courses項目正是我所享受到的優質而開放的網路資源之一;網路讓人與人之間聯絡更方便,不再受到距離所限,非同步信息逐漸向同步信息即時信息轉變,更為小到人與人的交流聯絡,大到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溝通媒介、平台。


2、展現另一個自己。我發現有這麼一個現象,身邊有些朋友在現實里很嚴肅,可是在網路上很活潑;在現實里很沉悶,而在網路上又很幽默。我想大概是現實里性格原因或者周圍環境因素很多人交際過程中多少會有些防備或顧慮,於是很多話或者狀態於他心裡存在,卻又難以表達或表現出來。或者說有些話他確實覺得寫著還好說著就噁心了,於是互聯網無疑就成了人們展現另一個自我,或者說更全面真實自我的一個平台,這對友人間的進一步了解很有幫助,對陌生人而言也是一個尋找共鳴的途徑。


而再把這個角度放大,就可以上升到網路上的輿論為政務公開與民···主····法····制所帶來的點點進步,網路的開闊開放迫使zf不得不開始重視活躍於其中一股強大力量——民意。

3、用濾鏡看世界。這一點,我想表達網路也讓人與人更加封閉的意思。如今讀圖時代到來,instagram這類拍照應用不說,facebook、google+、weibo、騰訊的空間等社交平台都具有照片實時分享以及濾鏡美化等功能。對,因為用戶需要,所以圖像處理功能才如此普遍。但是,我常想,當你忙於拍照時是否就佔用了全心全意身臨其境享受風景的時光?當你拍照時是否消耗了與朋友認真投入分享喜悅或心事的興緻?當你想拍照記錄某個瞬間時你的視線卻與那個瞬間被眼前的屏幕所隔離……而留住瞬間的心情也被「趕緊抓拍」的急迫所佔據。
這無疑是一種出現在社交平台上的矛盾現象。我本來想與人分享,但是一心為了美化自己在網路上的形象卻忘了留意現實生活里的情感和美麗,漸漸地,面對面的人寧願在濾鏡下的網路了解對方卻不願意在現實里敞開心扉。


開放是網路內在的精神;沒有開放,就沒有網路。但由於網路上各個局部的發展很不平衡,因此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帶圍牆的「花園」。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封閉恰恰是開放帶來的結果:由於開放,網路的規模變大;而任何一個大而複雜的系統,內部都不可能是勻質的,必然會出現各種自治的子系統。這些自治的子系統能夠在其內部進行更靈活的調整,從而使得網路可以更好地包容區域間的不平衡。
此外,這些「花園」並非是完全封閉的,它們在不停地與外部環境進行各種各樣的交換。所以說,封閉是開放中的封閉;開放並不意味著一個勻質、沒有內部邊界的系統。

《科技是生命的進化》——Kevin Kelly http://old.dongxi.net/b14pX


精神世界更加開發,現實世界更加封閉。


來點反調:即使沒有互聯網,人類社會也會更開放。

從某種角度說,「開放」在歷史舞台露臉的時間不長,只不過是人本主義思想泛濫帶來的一個附加詞。實際上,今天「開放」概念的中堅力量,比如《1984》,朋克,搖滾,性解放,女權,民權,新紀元,都出現在互聯網之前。冷戰結束、蘇聯解體、***這些大事,都沒沾互聯網什麼光。

另外再假想一下,沒有互聯網,但出現了更快的飛機和車輛,電話電腦的廣泛普及,人的接觸範圍也會更廣。同時,更密集高效的物流,使得報紙等印刷品更加泛濫。「去中心化」同樣會成為主流思想。沒有互聯網,黑客的力量只會更大,不會更小。

互聯網帶來了信息爆炸,並且加速了這個過程。而開放,無論社會還是個人,都還差得遠,需要努力,用盡蛻變的力氣。


直擊「互聯網+中國」峰會,聽Pony講互聯網+

從來沒有一場力量如「互聯網+」這般,自上而下、全面開花。

4月29日,中國釣魚台國賓館,主題為「勢在?必行」的2015「互聯網+中國」峰會在此隆重召開,全國超過500名官員,中央部委、地方執政者匯聚一堂,商討如何搭乘「互聯網+」戰車,推進地方經濟轉型與城市轉型,融入到「互聯網+」的生態圈中,發展生態經濟實現彎道超車。

峰會中,「互聯網+」業內率先實踐者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全面闡釋了「互聯網+」思想內涵,並強調「互聯網+」是連接一切,而不是簡單的「加法」;在騰訊為全國各地搭建的「互聯網+」解決方案平台中,15個省市地區與騰訊簽署戰略框架合作協議,進行全面的「互聯網+」合作;騰訊宣布,公司四大業務線互為搭配,為全國各地政府打造的「互聯網+」平台準備就緒、一切蓄勢待發。


「互聯網+」 一場深刻的自上而下的變革


「『互聯網+』絕對不是簡單的累加,不是簡單地把傳統產業電子商務化,把支付手機化,也不是上雲硬體建設和數據的簡單一家聚合。」這是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多個場合強調的,「也不是中心控制式的,吸收聚集數據為一個節點」,而是要「催化數據流通運轉激活信息能源」,成為「連接一切能源的發動機」。
2015年,作為兩會人大代表,馬化騰提交了四份議案,其中一份名為《關於以「互聯網+」為驅動,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作為互聯網資深從業者,馬化騰在議案中表達了希望國家能夠重視「互聯網+」的作用,使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願望。
恰好正是此次兩會上,總理的政府報告中首次提到「互聯網+」:「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從這一層面來看,國家頂層設計更多希望互聯網能成為一個連接器,帶動其他產業的創新、發展。
民間智慧中與國家頂層設計不謀而合,很快掀起了「互聯網+」之風,而各地政府也搭乘「互聯網+」快車趁風起舞、趁勢而上。
此次峰會,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對「互聯網+」思想進行了更為全面、深度的解讀,他認為,「互聯網+」最像是電的發明,一種新的能源的普遍應用,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提升了人類改變世界的能力。「『互聯網+』就是一種能力,而產生這種能力的能源是什麼?是因為『+』而激活的『信息能源』」。
作為推動社會、生產發展的主要動能,信息能源是靠「互聯網+」激活,「互聯網+」的核心是「連接」——連接一切,才能徹底引爆和激發信息能源的力量。「互聯網+」的三大特徵是「連接性、開放性以及去中心化」。

首推「互聯網+」生態圈 15城搭乘快車


長沙、無錫、大連、常州、湘西、鹽城、襄陽、咸寧、開封、焦作、鶴壁、桐鄉、臨安以及湖南省經信委與騰訊簽署戰略框架合作協議,成為互聯網+生態圈中的一員。
實際上,互聯網+生態圈正在悄然形成,河南、重慶、上海率先加入到互聯網+生態圈之中。這些城市都嘗到了互聯網+帶來的便利。
上海,作為華東地區首個搭乘互聯網+快車的直轄市,通過微信服務「城市入口」,所有上海市民通過微信,即可享受查詢天氣、支付生活賬單、預約護照辦理、違章查詢等14項便民服務。微信「城市服務」在上海上線一周,服務人次近100萬,在14項服務中,「挂號、電子違法、駕照非法計分、天氣、電費繳納」佔據排行榜前五位。
通過與騰訊的進一步合作,上海市民還將享受到,醫療、酒店、餐廳、百貨、快遞、票務、高校、景區等服務的便捷。這是騰訊運用移動互聯、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助推上海市政府優化城市管理方式和公共服務模式,完善政府公共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作為中原地區首個全面與騰訊進行合作的省份,河南省居民將在手機上通過微信已經實現一鍵搞定交通出行、醫療、社保、交警、戶政、出入境、旅遊等多種政府服務。「互聯網+政務」,為政府探索社會治理新模式起到試點和示範作用。
而河南省也通過此次與騰訊的合作,試水「互聯網+智能電動車」。通過河南省政府的相關支持,騰訊、富士康與和諧汽車三方將發揮各自優勢互補,以合作促進創新,探索「互聯網+智能電動車」的商業模式及產品。
在西南省份重慶,騰訊設立「互聯網+」試點研究院、工程院,先選擇一批試點區縣和企業進行合作,促進創新成功轉化,並逐步擴大試點範圍,逐步實現「互聯網+」從第三產業的融合向第一產業的融合。
騰訊研究院研究發現,在我國351個城市中,都已經或深或淺展開了與「互聯網+」的探索實踐。而未來,後來者亦會明白,只有全面擁抱「互聯網+」才能實現彎道超車。

「互聯網+」服務網路首次完形 騰訊四大業務提供全面服務


如果說微信打通了城市入口,那麼騰訊雲則為地方政府搭建了一個調度中心,騰訊開放平台則是全面打造眾創空間,全面啟動當地創新、創業生態環境,而qq則垂直深入的挖掘城市熱點需求。
根據騰訊研究院和微信團隊聯合發布的《「互聯網+」微信政務民生白皮書》,截至2014年底,全國政務微信總量達到40924個。全國政務微信呈現出逐漸從「發布」升級為「服務」、「查詢」升級為「辦事」、「分散」走向「統一」的特點。移動的服務型政府正在微信平台上構建,電子政務藉助微信已經邁出了一大步。
民生方面,微信的「城市服務入口」目前已經在廣州、深圳、佛山、武漢和上海五個城市上線。戶政、交通、醫療、水電煤繳費等十幾項民生服務,全部被集成在微信的入口中,就像一個掌上的辦事大廳,動動手指就能夠完成這些業務的辦理。「微信城市服務」目前已經覆蓋6000萬人,累計服務用戶超過1100萬次。
在連接商業方面,微信通過開放二維碼、Wifi和「搖一搖」三大入口,提供卡包功能和微信支付功能,連接線上、線上,使得整個購物流程更加輕便。無論是已經在市場上取得成功的巨型企業,還是剛剛踏上征程、快速成長的初創企業,都通過微信的開放能力實現了與客戶和合作夥伴更為有效的連接。除此之外,微信的通訊功能、媒體屬性,以及企業號、智能硬體平台,都為各行各業的「互聯網+」升級儲備了資源、開放了介面。
傳統經濟的核心資源是水和電,新經濟的則是運算力、帶寬和數據。如果把「互聯網+」視為水和電,則與「雲計算」的本質不謀而合——按需取用的雲端計算資源,將給傳統行業的業務流程和商業模式帶來化學變化。對於傳統行業來說,基礎設施變成了IaaS服務,平台變成了PaaS服務,應用變成了SaaS服務,核心都是服務。
最為典型的案例是,2015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的「搖紅包」活動。當晚總計110億次的搖一搖互動,峰值互動達到8.2億次/分鐘,這一堪稱史上最繁重的伺服器並發請求,騰訊雲應對自如,完美化解。
作為新加入到騰訊搭建「互聯網+」平台中的業務線,騰訊開放平台旨在協助各地政府打造創業生態環境。目前,騰訊眾創空間提供的資源包括:騰訊雲全國15大城市的機房資源和超過400個加速節點、超過1萬個API介面、日均曝光達到8億次的廣點通推廣,以及全國最大的應用分發平台應用寶;線下方面,規劃中的創業基地或產業園將會覆蓋全國25個城市,總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與此同時,支撐線下服務體系的還有人才、金融、法務和相應政策。
與微信不同的是,QQ會重點覆蓋QQ活躍用戶最多的幾個細分場景,如互聯校園、互聯公交、城市便民生活,讓更多市民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生活。

騰訊公司表示,未來,不排除更多的資源及業務條線融入到「互聯網+」整體解決方案平台,在「互聯網+」時代,騰訊的願望是做好「連接一切」!

本文來源:互聯網 信息提供:會點網袁帥


我想你們都把樓主的意思理解偏了,樓主(包括我)應該是覺得現在我們天天上網,鄰居都不認識,除了同學同事很少交到新的朋友。如果沒有網路一切會不會就不是這樣了!


互聯網將我們與熟悉的人拉遠,又將我們與陌生的人拉近,互聯網對人類社會(尤其是社交關係)的影響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轉述一下我母親的觀點…
這個問題要分兩方面看,一方面來說,互聯網讓人足不出戶就能了解世界,更加開放了。另一方面來說,互聯網讓一些人變得足不出戶,更加封閉了。


記得我初中的時候看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就對網路上的人有一個簡單的認識,可能一個平時見人臉就紅的宅男可以通過網路展示他的才能,泡到大美女。。那些平時在流水線上工作的屌絲,那些平時端盤子的小妹,都可以通過網路變成一個另一個人。。可能是網路遊戲裡面的大俠,可能是精通某一個技能的強人。。

人們不會關注你的學歷,你的容貌,你的高矮胖瘦。。找到共同愛好的人。。這其實很神奇。。這其實也是我們大家都喜聞樂見的網路故事。。

事物的另一面,現在有另一種網路。。
比如水木社區worklife版已經要求入門50W年薪了。。還有很多可能是同學,或者老鄉的實名社交網路,上面除了炫耀去哪裡玩,就是去哪裡吃東西。。更不要說微博上各種炫富男男女女。。真的會讓人覺得很無聊。。

不過現在社會就是這樣。。電視裡面是到處是相親,找工作,發財致富,改變自己的命運。。
以前網路那種培養自己的愛好,然後找人分享好像很落伍哦。。

不過。。還好。。我們有知乎,我們有豆瓣。。只要我們願意還是可以找到可愛的人。。

回到你的問題。。我的意見是,網路增加了人們的維度。。以前大家都是面對面的,一個平面上,有距離,耗時間。。現在突然出現了一個蟲洞,可以「咻」得一下到你面前,連接人與人。。這其實加快了人與人的交流頻度和力度。。原來好的會更好,差的當然也會更差。。

如果你指的人類社會就是指人與人的交往來說,我覺得網路肯定是增進了人類的交往,網路設計的初衷也是這樣。。網路沒有錯。。是這個社會越來越讓人壓抑了。。


我覺得是讓人們在一個封閉的世界裡更開放了。


互聯網把感情交流屏蔽掉了,所有才會覺得越交流越孤單,越交流越寂寞。


我覺得現在的社交網站更多的加強了聯繫自己已經認識的朋友,卻沒有好好挖掘陌生人的價值。有時候我們在網路上搜尋的正式那些能夠和你志同道合的人。至於親友,我覺得更多的是線下聯繫,線上的意義在於不受時間空間的隔閡,這是認識遠方陌生人的絕佳方式。

我感覺網路在可以預期的時間內仍舊代替不了現實,現實中人與人面對面言語交流的快樂仍然無法通過網路模仿。線上只是一種交流手段,代替不了真是的生活。我不希望網路脫離生活,或者讓生活依附於網路,而恰恰應該是相反的,網路應該為生活服務,它終究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想到了《機器人總動員》中的人類,每人綁在座椅上看一個類似ipad的東西,人與人之間沒有言語交流。我覺得那不是一種好的生活方式。

至於網路讓人類更加開放還是封閉,我覺得只有在足夠開放的網路環境下,你才能找到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封閉圈子,在這一點上我覺得開放與封閉並不矛盾。大背景是開放的,但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屬於自己的封閉小環境。


聖經說過,新世紀降臨時,所有人都會同時談天及行走。


推薦閱讀:

目前互聯網中的社交模式,對人們現實中的人際交往有怎樣的影響?
聖母婊和女權婊哪個禍害更大?為什麼?
怎麼克服緊張時的手抖啊!?
為什麼總是無法控制自己,把時間浪費在社交網站上?
Linkedin 印象是什麼?

TAG:互聯網 | 社交網路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