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功利性的交際?

1.你會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讓自己和某人觸成某種關係嗎?
2.如何面對他人因某種目的而接近自己?


有的人跟你交往要的是事業人脈金錢,有的人跟你交往要的是安全依賴感情,
因為有需要才有動力,本質上,上述二者是一樣的。
承認人是自私的,並坦然接受這一點,你就覺得身邊的人沒那麼功利了,自己也會過得輕鬆些。
或者想想自己跟別人交往又是為了什麼,難道真的是一心付出別無所求嗎?
至於那種在物質方面,對你有所圖有所求的人,在你能接受的範圍內與他方便,也算是與己方便。


轉一篇傅佩榮先生的文章.

與人交往的原則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是道家《莊子》書中的句子。莊子以智慧出眾而知名,他說的話總比一般人的想法更為深刻些。問題是:如果朋友之間親密交往,分享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彼此互相支持打氣,沒事就約了吃飯喝咖啡,那麼這樣就該被視為「小人」嗎?
相反地,有些點頭之交的朋友,由於同學、同鄉、同事、同行等機緣而認識,幾年下來真是「淡如水」了,那麼這樣彼此反而可以升格為「君子」了嗎?我想,這當然不會是莊子的意思。他說「君子之交淡若水」,並不表示「凡是交往淡若水的人都是君子」;他說「小人之交甘若醴」,也不表示「凡是交往甘若醴的人都是小人」。
換言之,關鍵的觀念在於「不執著」。「淡若水」就是珍惜緣分但又不會強人所難。真正的友誼必須順其自然,以共同的興趣、類似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接近的生活圈為基礎,並且貴在長期而穩定,抵達「流水不腐」的境地。水要活潑流動,才可充滿盎然生機,所謂的「源遠流長」則是水的最佳表現。為了做到交友而不執著,不妨參考英國人類學家艾倫.麥克法蘭在《莉莉看世界》中,告訴他的孫女莉莉有關朋友的一段話。
他說:「友誼的本質在於平等。」這是指平等的心態而言,譬如,「忘年之交」是指不考慮彼此年齡的差距而成為朋友。類似的情況還包括「忘記」身分、角色、地位、財富等差異。事實上,人與人之間何嘗有過真正的平等?但是一切外在的距離都無法阻擋我們「平等交友」的強烈願望。那麼,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艾倫說:「友誼是需要經營的,它不會天生就存在,要用心才能維持。朋友就好像果園,必須細心栽種、修剪、保護,但又不能讓他成為自己私人專有的財產。」這裡正好說出了「不執著」的方法,要使朋友雙方保持獨立而平等的關係,同時又顯示高度的默契。他接著說出一句話,正好是我年輕時最常犯的錯誤。他說:「你會發現一生中最難的事情之一,就是與人分享朋友。這麼做,有時反而會失去他們。」
我年幼無知時,最喜歡約請自己的朋友一起聚會。一眼望去,都是我在不同時空的有緣之人,當時曾覺得人生的幸福莫過於此。後來我逐漸發現這些朋友彼此之間並不是我一廂情願所想的那麼投緣。隨著年齡漸長,我也覺悟自己不但執著,還是無可救藥地自我中心。因為,當我應邀參加好友主辦的聚會時,也經常不理解,甚至不喜歡這位好友的某些朋友。然後,我才逐漸明白莊子談起朋友時,會以「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這八字真言為最高境界。
艾倫這位英國學者也懂得這個道理。他說:「令人驚訝的是,朋友之間最好的溝通方式是沉默。友誼不僅與我們說了什麼有關,我們沒說的其實更重要。真正的友誼是『此時無聲勝有聲』,透過『字裡行間』反而能夠傳遞更多情感。」這就是默契。許多時候,朋友之間發出「會心的微笑」,所肯定的是「這一生、這一刻,有你真好」。
不過,這樣的朋友已經接近「知己」的水平了。我們平日生活又如何可能處處皆知己呢?依我淺見,朋友由低而高,可以大致分為四等,就是:酒肉之交、利害之交、道義之交、生死之交。這四等並非彼此隔絕,而是在適當的機緣下也可以兼顧並存的。比較麻煩的是,有時你把別人當成生死之交,而他卻只認定你是利害之交而已。這時也不必難過,除了機緣之外,還要自問是否心甘情願。
人很難做到「心甘情願」,但是交友是由於平等互惠才可能發展成功的,既然如此,又何必與何從計較呢?做不到「不執著」,就不可能「淡若水」。能交到這樣的朋友,才會體認「天地悠悠,人間有情」的深刻韻味。


淡然處之, 各取所需,勿以道德律人,勿以面子縛己。


首先我不會。
面對他們,我的辦法是,不冷對,也不深交,具體就是掏心窩的話,思想性的話題統統不會和他說,最多說些笑話啦奇聞異事啦。需要我幫忙的話,視情況而定。舉手之勞,沒問題;費心費力的活,找理由推脫。


功利應該是個中性詞,意指直接或間接,即期或預期,物質或精神,的交換或流轉。
如果細密梳理一下20歲之後的交際,又能找出多少非功利性的交際?
如果涉及戀愛,對才華,相貌以及與之糾纏的經濟條件社會地位的期待和仰慕,哪些能排除功利的影響?
功利性的交際,如果能自願達成,涉及各方都會感覺效用受益。


自己很討厭這種關係,對於身邊那些為了某些目的天天阿諛奉承老師只為了多加幾分的人或者是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傷害同學之情的人很是看不慣。但是這也就是一個矛盾點,任何人都喜歡聽奉承,任何上級也喜歡積極的下屬,也許只有很有經驗上了年紀的領導才能真正有發現人才的眼光,在目前這樣的社會中也許你不這樣做就會失去很多機會。對於第二個問題,我就比較敏感而且比較反感,一直喜歡單純美好的交際。可能這樣的人在現在的社會中比較難以相處也比較不佔優勢吧。


一般為了某種目的才與別人觸成某種關係的話,都很難達到原來的目的。

我對朋友的定義是「在他有困難的時候我願意幫助他」,而不是「在我有困難的時候他能幫上我」。


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功利的,你只不過是不願意接受那赤裸裸的功利而選擇接受那種指向性相對模糊的功利,本質上是因為你的逃避心態在起作用。當然人人都有逃避心態,只不過程度不同,你要做的只是和大多數人保持自欺的程度差不多。太直接了不行,別人接受不了,太委婉了不行,別人嫌啰嗦。


以上回答大家都說的非常不錯,也有些如Lost Shadow的答案已經說得非常殘忍但明白了。我想補充點題外話,但希望不是廢話。
如果我們一直在注意和介意那些因為功利目的而接近我們的人的時候,事實上我們已經表現出一種對於自身價值的擔憂,一種不自信的心裡訴求。
擔心別人一旦達成他們的目的之後就不再需要自己,這可能是社會競爭的結果,也可能是心理依賴的產物,總之這樣的認識本身就是需要反省和被懷疑的。
試想,如果一個人因為我們願意或者不願意的幫助而「成功」了,取得了巨大的成績。這時候他依然願意和自己維持好友關係,依然願意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我們是不是也會改變自己的態度?
我覺得這是我自己反省所想到的一些問題。


人際交往大部分如是,眼光放長久的"人情投資"我是不反感的。
今天約你吃飯明天求你辦事的人基本不用理
場面話不要當真,另外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吧


說句殘酷的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呵呵 ,關鍵還是看自己的態度及看法、、、誰又能說自己和別人交往 沒有一點點的利益關係?呵呵、、


某人因某種原因而接近你,就說明你身上存在有別人可利用的價值,現在這個社會大多都是在利益上有直接往來的關係,別說普通的朋友了,有時連親戚甚至身邊的好朋友也不例外。就看個人如何處理和對待了。這也叫相互利用,各取所需吧,只希望別被利益熏昏了頭腦而做出違反社會道德的事情。


該參加也得參加 不能過於清高 要不以後很可能就逐漸被排斥了。。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一句話,坦然接受。

人家接近你就說明你有價值。其實除了我大中國是人情社會,其實全世界擅長用政治和能力做生意的國家,都是人情社會。例如美帝。

智商可以賺錢,情商也可以賺錢。

對於交心的朋友就不要計較太多,「君子之交淡如水」;對於為利靠近的朋友就淺交,但不可怠慢。如果你有一顆想走得更高的心,更加要處理好為利靠近你的朋友。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我覺得現在交往多少都有點功利性。你付出就會想要得到回報,這是人之常情。哪怕是父母,也不能完全無私奉獻。在一個合適度,我覺得就行。


你不知道什麼是偽裝嗎?
做商人不去賺儘可能多的利潤就是罪惡的。而交際只是其中的一環,讓我們相信彼此有穩定的橋樑。你要以環境作為背景,若是大饑荒,我不去把你殺了然後吃你的肉(假設我對此沒有反感)就已經算是不錯的了。或是我沒有把你的食物全偷掉也一樣。

但在一個文明的,利他性的群體內,我會很欣然向你提供各種幫助。
你要看一個怎麼做,而不是說什麼。而且他到底處於哪種環境之下。


我記得《老友記》上有一集是在說我們很難找到一件不是功利性的事情,即使是善心的捐款或者是好心幫助別人,你也會在裡面發現一些自私的成分,比如我們想要在這件事里獲得表揚和別人的肯定,或者從最小方面來說是想得到滿足和欣慰感,或許有些絕對,但是面對一些「功利性」的事情或者是人的時候,我們應該去理解去冷靜對待,畢竟人都是自私的么,在當這件事情對自己有益的時候,人就會不自覺的想要更積極的參與進去,所以我覺得以一種理解的視點去看待即可。


等價交換


在中國這種交際很常見,也是具有東方傳統的人際交往模式吧。我想有時候其實這種點頭之交並不一定背後就具有明顯的功利性,比如一年就見一兩次的親戚朋友還有在聯繫人列表裡躺了好久的同學等,他們上來第一句話大多是問候你的學習、職業、經濟等很實際的東西,不是他們不想和你深交貪心,而是已經生疏了,不知道如何開頭而已,那種看似功利性的打交道就是為打破沉默尷尬。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剛剛醒來的時候說話讓人感覺比較萌?
為什麼總有人寧可被推上高地也死不投降?
哪些因素影響甚至決定了人對音樂的偏好?
為什麼很多人受不了別人吃東西吧唧嘴?

TAG:職場 | 人際交往 | 日常心理分析 | 社會心理 | 交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