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屢次遭遇家庭暴力後仍然不選擇分手,在明知男友有性格缺陷的情況下仍然繼續交往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被殺害的這名女留學生名叫BiXixi(中文名還沒公布),24歲,出生於南京。殺死她的男友名叫約旦·馬修斯(JordanMatthews)比她小一歲。昨天,約旦在法庭上承認了自己的罪行,而他對女友「施暴「的原因是看到女友BiXixi有手機上另一個男人的信息。

中國留英女生被男友暴打致死 身上多處骨折

曝前雨潤集團總裁、現潤恆集團老闆的女兒畢希熙被國外男友打死-閩南網

可以推測出女方經濟上是獨立的,且未婚,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悲劇發生。

新浪新聞下的評論真是不堪入目,平權在國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謝邀。

在未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我們不對事件本身做任何評論。但是,題主的這個問題,「為何在屢次遭遇家庭暴力後仍然不選擇分手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的確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

在這類報道出現的時候,總是會有人指責受害者,認為ta們太過愚蠢,認為ta們是因為經濟或者物質上依賴對方才無法離開,甚至認為ta們是熱愛被虐待才選擇留在這樣一段充滿痛苦的關係里。可事實是,就像之前也有答主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的那樣,即使經濟獨立、心理上也無所畏懼的情況下,離開一段虐待關係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0年,福布斯報道的一份來自美國反家暴聯盟的數據表明,85%的受害者無法徹底離開一段虐待的關係。據2013年美國家暴熱線的統計,一個受害者平均要經過7次的努力嘗試離開,才能真正離開一個施暴者。在我們2016年做的一個關於家暴的訪談報道中,國內家暴援助機構的工作者們也向我們證實了這一現象的普遍存在——踏出尋求援助的一步對這些受害者來說已經很艱難了,但仍然有許多人在接受援助之後依舊回到了暴力關係中。

從諸多家暴相關的研究及具體案例與數據中來看,受害者無法離開一段虐待關係,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受害者可能遭到了心理操控

「煤氣燈光(Gaslighting)」效應,指的是受害者在暴力關係中常常受到的一種心理操控。

它由一部《煤氣燈下》的老電影情節得名,電影說的是一位丈夫通過操控家裡的煤氣燈光來控制家裡的環境變化,而當妻子說出那些變化時,他堅稱那是妻子的幻想,直到妻子開始懷疑自己的想法。此後,「gaslighting」 用來指代這樣一種通過持續否認、錯誤指引、自相矛盾、撒謊等方式,操縱他人,使得被操縱者對自身想法產生動搖和懷疑的一種行為(Wikipedia)。

這是一種試圖改寫他人對現實的認知從而改變他們腦海中的想法的行為。

在家暴關係中,這一心理操縱具體表現為:施暴方通過長期的心理操縱,使得受害方覺得自己是引發暴力的根源,或者是導火索。一種常見的語言邏輯就是:「都怪你沒xxx,我才(控制不住的)xxx」,比如「都怪你今天做的飯太難吃了,又太嘮叨,主動找我吵架,我才控制不住打了你」等等。這種長期的心理操縱下,當施暴者不斷指責受害者,將錯誤歸因於受害者,長此以往,受害者開始逐漸相信這個設定,認為虐待的發生是自己的錯。

2. 習得性無助

當受害者多次遭受暴力後,很可能會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心理,即本來可以採取行動避免不好的結果,卻選擇相信痛苦一定會到來,而放棄任何反抗。

20世紀60年代,Martin Seligman經過動物實驗,提出了習得性無助的理論模型:動物在先前的經歷中,習得了「自己的行為無法改變結果」的感覺,因此,當它們終於置身於可自主的新環境中時,也已經放棄嘗試。一直在籠子里被反覆電擊的狗,多次實驗後,只要電擊的信號音一響,即便實驗者在電擊前已經把籠門打開,狗也不會逃走。

而暴力中的受害者就是習得性無助的「高發人群」,對於受害者來說,當ta在「反抗」這件事情上曾付出多次努力,並反覆失敗之後,便會形成一種「行為與結果無關」的信念,而ta們可能就會將這一無助的感覺過度泛化到新的情境中。他們開始接受「嘗試是無望的」這樣的暗示。不僅如此,當ta們離開長期受虐待的環境時,也會經歷一段非常痛苦的適應期,那種無望感與無助感可能會持續蔓延——對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感到無助和絕望,如日常的工作與社交等。

3. 還有一種常見也讓人倍感無奈的,是因為愛

因為愛,受害者會更傾向於相信,暴力行為是由於虐待者的失控。很多受害者在受到一次暴力後,不願意相信ta與伴侶間還會出現下一次暴力。Ta們往往有這樣一種心理:「我們是彼此相愛的,我不願意離開ta,而這次只是個意外」。

但事實上,我們不得不強調,暴力是施暴者們蓄意的選擇,目的就是受害者獲得完全的控制。

之所以說是「蓄意」而非「失控」有這麼幾個因素。首先,施暴者選擇受害人。他們不會侮辱、威脅、傷害他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讓他們不爽的人;其次,施暴者也會謹慎地選擇何時、何地施虐——暴力往往發生在ta們單獨相處的時候;最後,而當對ta們自己有利的時候,施暴者有能力停止自己的虐待行為。絕大多數情況下,施暴者都不是真正失控的。一旦警察出現,或他們的老闆打來電話,他們可以立刻停止虐待行為。

此外,受害者是可以感受到來自施暴者的愛的。施暴者可能在關係的開始並不表現出暴力的一面,Ta們也許有過甜蜜的過往,並決定要長期共同生活,還組建了家庭。而且通常施暴者在施暴之後會道歉,會做出愛的舉動和姿態,讓受害人覺得「ta這次是真的知道錯了」,「ta一定會悔改的」,「ta還是愛我的」。

4. 最後,是一些現實的桎梏

現實中因為對進一步傷害的恐懼心理,也導致很多受害人不敢輕易離開這段關係。比如,面對施暴者的威脅,恫嚇,害怕進一步的傷害或報復行為,或者波及家人等等。

另外,也的確有些人會因為經濟或物質,社會文化(如認為「離婚」會帶來家庭的恥辱)等原因無法離開一段關係。

在回答的最後,我們呼籲大家更多地關注家暴問題本身,而不是貪圖一時痛快對熱點事件中的受害者或施暴者評頭論足。我們也懇請大家將這篇回答更多地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離開一段受虐的關係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簡單。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2016)的數據顯示,全球大約每3名女性中就有1人(35%),在一生中曾遭受過一次來自於親密關係伴侶的身體暴力和/或性暴力,或曾遭受過非伴侶的性暴力。如果包括了精神上、經濟上、言語上等不同類型的暴力 ,這個比例與人數還會更加龐大。很有可能,在你身邊,就有家暴的受害者。而對所有和我們一樣反對暴力的人來說,我們都希望讓你們對家暴有更清晰、全面的認識,而不是對受害者橫加指責。對於那些已經處於危險中的人,我們鼓勵大家尋求朋友、家人、以及專業的幫助,離開這段關係是你能幫助到自己的最重要的一步。


以上。


有知友留言詢問世衛組織的數據,這裡貼出原文鏈接:Violence against women


相關文章/回答:為什麼男性也會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 心理學 - 知乎

中國首部反家暴法通過 | 科普:虐待離你比想像中更近

讓你一事無成的魔鬼:習得性無助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山魯佐德情結。

《一千零一夜》的女主角叫山魯佐德。 故事裡的皇帝,每天都要召個少女入宮,每個少女,第二天都躲不過被殺戮的命運。而作為宰相女兒的山魯佐德,卻認為她能終止殺戮,於是自願進入皇宮,去陪伴皇帝。她有絕活,她給皇帝講故事,一回書接著一回書,每到緊要關頭就打住,留待明天再說。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夜,終於消滅了他的殺心,成了他的愛人。

所有的人,都有這種自我豁免心理,認為自己是山魯佐德,最終成為那個特別的人。她們總會以為,自己是能使青蛙變王子的那個人,是能使得浪子回頭的那個人,是能使得皇帝終止殺戮,一顆心重新變柔軟的那個人。這種崇高感和使命感,讓人無法自持,特別是對於涉世不深、思維單純的小女生,具有很深的誘惑力。


綜述:那是因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絕望」是一座怎樣恐怖的心理監獄,家暴是一種超越生理的精神虐待。很多人身體能逃之前,靈魂已經被殺死了。

感謝評論區對翻譯的指正。

作者:龍窩裡的倪納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516714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很多新聞都會報道:某女被男朋友或丈夫屢屢家暴,持續數年,最後致死。最近女留學生被外國男友打死就是一例。和往常一樣,我又看到了對於家暴的「經典論調」:你不離開他,是你的問題啊!被家暴這麼多年了,你自己選擇不分手,那就是你自己找死。

我只能說:那是因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絕望」是一座怎樣恐怖的心理監獄。

什麼構成家暴?家暴如何判定?

我在英國讀兩性精神分析的時候,老師曾經給我們一個小冊子,裡面是「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 (National Health Service)的一個宣傳冊,裡面清楚定義了「什麼是家暴」(domestic violence). 其中,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就屬於家暴一種。那什麼構成情感虐待?

如果你的伴侶不斷的告訴你:除了我,誰也不會要你。長期持續這種言行、明示或暗示,就屬於情感虐待的一種。

原先英國人也認為貧窮是因為懶惰,是種罪孽,比如《貧困法》要求接受救濟的窮人必須在貧民工廠(Poor House)幹活,工作條件比普通工廠惡劣得多、獲得的薪酬也低得多。直到後來社會學家做了研究,發現貧窮家庭出生的孩子,在教育、社會資源、機會等等方面在起點上就面臨了社會不公,他們才認識到,是制度的問題,貧窮不是原罪。一個窮到沒有受教育機會的人,從出生就被剝奪了「離開這個環境」的機會,因為他們從沒有真正了解身處的這個環境到底是什麼樣子,貧窮或者富裕,對他們是一個像海市蜃樓一樣的概念,一個無法理解也無法戰勝的概念。

很多人誤會了家暴就是身體摧殘,這是個絕對的誤解。在已經有家暴的世界裡面,身體摧殘和精神摧殘總是雙雙出現的。也許精神摧殘可以單獨成立,但是身體摧殘不可能不伴隨精神虐待。而這種精神虐待,就是「靈魂禁錮」。

禁錮的方法有這麼幾種:

  • 精神貶低,用各種詆毀的語言打擊你的自信,讓你自卑到骨子裡
  • 精神囚禁,用各種恐嚇的行為和語言讓你有恐懼感,連離開他的念頭想都不敢想
  • 精神威脅,用孩子、家人、財產或者其他可以做leverage的東西威脅你,讓你不敢承受離開後對身邊人和事帶來的傷害
  • 精神安撫,語言暴力和身體暴力後,用「愛」合理化一切的虐待,讓你覺得他是你唯一的依靠,唯一活下去的源泉。

當一個人長期經歷以上的精神家暴,身體上的家暴已經不是最折磨人的了。身體上的傷是看的見的,精神上的虐待你看不到也摸不著。身體的上可以擦藥癒合,精神虐待你無處求醫。

你可以試想一下,心愛的人「以愛之名」語言上慢慢的灌輸:我打你是因為愛你,除了我這麼愛你世界上不會有任何一個人能這麼愛你了,我是你孩子的父親,你父親心臟不好如果知道我們吵架肯定會發病,你弟弟的手術費用我才剛剛打過去,我過命交情的武警哥們昨天空手制服了3個搶劫犯,我公安局的小叔知道個名字無論是誰上天入地都查出來,你老家的地址我記得很清楚哦,你身上都傷成這樣我還要你證明我多愛你啊……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你敢逃嗎?

你是否知道自己正在被家暴?

著名的家暴案件「Ray Rice家暴」的受害者Mrs.Rice是美式足球運動員Raymell Mourice Rice的妻子。在2014年爆出家暴時間後,她接受媒體採訪,當被問到為什麼她不離開丈夫,她回答:

"Why did I stay?" she asks in her Ted Talk. "I didn"t know he was abusing me. Even though he held those loaded guns to my head, pushed me down stairs, threatened to kill our dog, pulled the key out of the car ignition as I drove down the highway, poured coffee grinds on my head as a dressed for a job interview, I never once thought of myself as a battered wife."

我為什麼沒離開?我根本就不知道他在家暴我。
- Mrs. Rice

就算是她被丈夫從樓梯上踢下來,被丈夫用槍指著頭,她還是認為丈夫生病了,或者丈夫有心裡疾病,她想迫切的幫助丈夫治療。她從來也沒有想過「家暴」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就好像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很聰明,有很棒的朋友,但人生中一定有好朋友背叛你這種事情發生。什麼人能背叛你?你信任的人才能背叛你。

人沒有那麼聰明,很多時候,面對大事,我們往往後知後覺。

恐懼讓你想走也走不了

Over 70% of domestic violence murders happen after the victim has left the relationship.
70%會家暴導致的謀殺,發生在受害者離開後,
- 美國數據

我們看災難電影常常會笑話主角,《2012》裡面男主角為什麼看到地都裂開了還站著不動?《釜山行》裡面為什麼有人看到殭屍撲過來了還不趕緊跑?請你回憶一下,你自己有沒有身處在巨大的震撼和恐懼中,然後覺得邁不開雙腳?

恐懼讓人顫慄,讓人不敢妄動。我們都看過《別和陌生人說話》,最後女主角逃出來了,但是她經歷了一個家暴被害者完整的心理過程,她也是高知識女性,但這樣的婚姻她也維持了好多年。

從一開始,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被家暴 - 感覺不對但是因為愛想幫助先生 - 身體被禁錮(腿被打瘸,被先生雇的阿姨天天軟禁)- 精神被禁錮(恐懼死亡)- 精神崩潰(全世界沒有一個人相信她儒雅的丈夫會動手打人)- 覺醒、逃亡

她是幸運的,逃出來了。還有太多人,根本逃不出來,因為在身體能逃出來之前,靈魂已經被殺死了。

今天你被家暴了嗎?今天你家暴別人了嗎?

Domestic violence, also called domestic abuse, includes physical, emotional and sexual abuse in couple relationships or between family members.
家暴,也稱作家庭虐待,包括生理、情感和性虐待

中國的家暴,絕大部分根本連當事人都不知道自己被家暴,施暴人也不知道自己在施暴,中國還處在這個初級階段。

舉個例子,sexual deprivation/性生活權益剝奪,這就屬於性虐待的一種,又有多少人知道呢?marital rape/婚內強姦,屬於強姦也屬於家暴,又有多少人明白呢?

再說個簡單的,情感施暴。

Emotional or psychological abuse can be verbal or nonverbal. Its aim is to chip away at the confidence and independence of victims with the intention of making her compliant and limiting her ability to leave. Emotional abuse includes verbal abuse such as yelling, name-calling, blaming and shaming. Isolation, intimidation, threats of violence and controlling behaviour.

削弱你自信、削弱你獨立、不斷減少你能離開的機會、語言虐待包括喊叫、喊名字侮辱、強行歸責、讓你感覺恥辱、孤立、恐嚇、威脅、控制等(我粗略的翻譯了一下,見諒不準確性)

- NHS

請不要再victim-shaming,讓我們快速的成長起來,度過這個最初級的階段吧。我就都不想抨擊中國的家暴法多麼的軟弱無力了。我們幫助不到受害者就算了,還要指責她們「自找」?我們在社會中都是一部分的受害者、一部分的施暴者。讓我們從最基礎的「了解」家暴開始,還給「被害者」她們應得的同情和同理心。這就是「鍵盤俠」們能做的最大的善舉了。


很多有著致命短板的男人,他們總會在其他方面超出常規地補償自己的女友。

愛好賭博的人可能平時很捨得對女朋友花錢,跟他相同層次的人捨不得請女友一頓吃幾千、捨不得給女友買瞎鬧包包,但是他捨得。

喜歡家暴的人可能是個很會哄女友的人,他可以毫不猶豫地給女友當眾跪下,哭著喊著說自己離不開女友。跟他相同層次的人做不出這種折損自己尊嚴去跪舔女友的事,但是他做得出來。

這些男人給了女人一種錯覺:他的優點是可以跟他的缺點相抵的,所以我其實不虧。而且如果我留在他身邊,幫他改正缺點,那麼我不是甚至能賺到一個更優秀的男人了嗎?

人或多或少都是有些賭徒心理的。


上課的時候講過。
好像是因為施暴者的施暴會讓受害者陷入一種不安的情緒、但是施暴後又對受害者態度溫和起來的話、這種不安情緒會得到緩和。長期以往、形成一種只要陷入不安就會覺得自己的這種不安情緒只有施暴者可以緩解的迷思。然後就會反覆的去找施暴者複合。
看了幾個回答竟然說受害者適應能力差,以為對方還愛自己blabla 有點責怪受害者的意思。我想說 再怎麼樣 也全都是施暴者的錯!!!!


對於屢次家暴還不分手的原因,有的人也許會說這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但其實這不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這只是對新環境和新的人心理適應能力差,所以因循守舊,不想改變,懶得換伴侶導致的悲劇。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會使受害者產生一種情感,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乍一看這好像就是被家暴卻不分手的人的心理啊,其實還是有差別的。

斯德哥爾摩綜合征,通常會有下列幾項特徵:

1.人質必須有真正感到加害者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2.除了綁匪的單一看法之外,人質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訊息。


3.人質必須相信,要脫逃是不可能的。


但是被家暴的人,其實是不符合這幾點的。

首先,被家暴者其實通常只是挨打,但是絕對不是每次都感覺對方要殺了她。施暴者大多數也是一時失手,而不是鐵了心要殺她,暴力傾向的家暴者和有預謀殺人是不同的,前者是喜歡打老婆(下雨天打老婆,閑著也是閑著),後者是真想要命。所以,被家暴的一方,內心是不相信自己的伴侶會殺死她的。

其次,被家暴者一般不會被禁錮人生自由,還是和外界有很多接觸的。

最後,既然沒有被限制人身自由,逃脫也是很簡單的。

所以,被家暴者的心理,嚴格上不能稱作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被施暴者選擇和施暴者繼續沒羞沒臊的生活,根本原因還是被施暴者心理適應能力差。

心理適應主要指各種個性特徵互相配合,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表現在一個人能否儘快地適應新環境,能否處理好複雜、重大或危急的特殊情況。


被家暴者雖然有很多機會可以逃脫,可以選擇換一個伴侶繼續生活,但是由於她心理適應能力差,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伴侶,只好選擇和施暴者繼續生活。

試想一位適應能力很差的女士,對於自己的伴侶,她花了很多時間,適應了他的經濟能力、適應了他的性格、適應了他的尺寸、適應了他喝咖啡就大蒜……

此時你讓她換一個人,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重新適應其他人,對於她來說,每一步都是對精力巨大的消耗。

這種現象其實會或多或少的表現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

你適應了一座城市,即使它全是霧霾,你也很難轉移到另外一座城市生活;

你適應了一種工作節奏,即使它不合理,你也很難改變自己的作息習慣;

你適應了一種食物,即使它不是最好吃的,這一段時間可能都在吃這種食物。

所以說,真正讓被施暴者淪陷的,是自己的適應心理。

情感和經濟上的轉移成本,會使我們作出一些並不是最好的選擇,甚至是不理智的選擇。

懶,真的會死人的。


只有當事人自己最清楚,讓其他人回答無非就是亂猜瞎說罷了。
基於已知條件,也就能得到學習工作能力都不錯,不缺錢。
性格什麼樣,家庭環境怎麼樣等什麼都不知道。
什麼都不知道怎麼說人家心理?

沒準當事人就是初戀喜歡的緊。
沒準男朋友就是活好。
沒準當事人有什麼把柄讓人握住了,離不開了。
沒準當事人覺得投入太多,捨不得了。
沒準當事人習慣這樣的生活了,離不開了。

不知道的事多了,就這麼亂猜瞎總結唄?
發生了點事兒,有些人就覺得當事人智商低、情商低,不可理喻,無法理解。然而事情的發生的因素實在太多,當事人的選擇是基於自己的經歷、性格以及各種各樣的因素,這些因素當中有大量的隱形因素,這些隱形因素有一部分甚至她自己都有可能不知道。
輕易就批判他人選擇一點都不好,也不禮貌,尤其是在好多未知的情況下。

所以這種新聞看看就算了,以後找老公的時候注意一下有沒有暴力傾向就完了。
總分析人家什麼心理幹什麼,何況你也分析不出來。


因為她選擇相信在惡魔的身體里還有愛情


其實心理很複雜,未必都是一樣的心理,我覺得可能有幾種心理:

1.覺得自己是特別的,可以拯救改變人渣。這種心裡很常見,變種也很多,比如聖母病之類的。其實根本就是沒認識到自己和別人的本質是什麼,改變人渣的方法可以有很多,但你能不能做到就不好說了,看不清自己的能力,去挑戰自己無法完成的任務,最後可能會得到悲慘的結局。

2.無法做到當機立斷,及時止損。其實這個是個投資上常常會提到的心理,就是因為自己前期投入太多,現在什麼都不要就撤出太虧了,感覺再等等也許會有轉機,能撈一筆。但這個轉機在很多時候並不會到來,下行的東西很大可能會繼續下行,而人渣可能一輩子都是人渣。及時止損離開才是保護自己利益的最好辦法。

3.畏懼。因為對方的暴力或者其他手段要挾,而不敢離開,怕對方的報復行為。這種心理上的畏懼幾乎無葯可醫,因為這種畏懼一旦形成就是極為穩固的,你要說多穩固,動物中很多都靠這種畏懼來維持族群的長治久安,並且一直沿用到今天,就知道這個畏懼有多厲害了。這個我真的想不出解決辦法。


如果你的伴侶不斷地貶低你的人格、否定你的能力、侮辱你的一切興趣愛好,並試圖掌控你的社交圈,

一旦符合上述所有條件,無論對方條件如何、曾經對你做過什麼(哪怕為了救你命斷了一條腿)請立即分手並遠離。這是企圖對你實施全面控制的表現。如果你繼續忍受,那麼對方將從語言暴力升級到實質暴力,並讓你出現自我懷疑以至於在思想上無法離開他。

以上不僅適用於伴侶,還包括親人和上司,對於前者我同樣建議分居、遠離,僅保持法律上的最低義務,對於後者,建議立刻找下家並設法離職。


男人不壞女人不愛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過適用於戀愛期,大家不要說什麼門當戶對,因為除非是結婚,否則女生在談戀愛時根本不會去考慮男方的家境的,而是去找那些「壞」男生,這裡的壞指給女生那種刺激新鮮感,所以老實人無法提供女生想要的情感體驗,不過什麼事都有極端,既然找的是那種具有一定攻擊性的男生,誰也不能保證男生的「壞」不會發展到一個極端。所以希望女孩子在選擇對象時,不要輕易對他們身上那些「壞」的特質吸引,要從各方面考慮人品性格,就像很多娛樂產品,體驗的過程是爽的但最終沒有什麼積極意義,搞不好還對生活造成負面影響


在我還要再年輕一點的時候,認識一對情侶,女方聰明可愛,男方也對她呵護備至,多麼般配的一對,所以女方提分手的時候,男方來找我做說客我就應了。

我說,他對你這麼好呀,你怎麼就沒一點捨不得?

女孩子只對我說了一句話,那是因為他不好的一面你根本發現不了,我又發現得太晚。

直到經歷了敏感多疑又自私的前男友,我才能真正體會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所謂當局者迷,身處其中的我自己都時常為他找借口說服自己他做的一切都有苦衷,更何況只看得到他表面功夫的旁人呢。再想一想他對我的關懷備至,我就可以把自己都騙過了,其實哪來那麼多的苦衷,女孩子總是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是不同的,哪有什麼不同,分手之後再回頭看,當初的自己腦殘的自己都怕。

這種男盆友留著不分手的理由大抵有三種:

1.失望的還不夠多

2.騎虎難下,自己談的戀愛跪著也要堅持

3.聖母想拯救世人

其實談戀愛挺累的,社會這麼發達了,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何必強求呢


這是新浪新聞下的評論,有時候時常會疑惑中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價值觀的國家,這些點贊的人是否就包括平日里的同學好友


我也找過家暴男。

我賺錢比家暴男多,學歷可以說很多男人都比不上。家暴男住在我家裡。基本就是我養家暴男的節奏。我性格也很強勢,絕對不軟弱。

每天回家的路上都心裡很煩,最好不要回家。如果哪天他碰巧不在家,我會高興很久。哪怕這家是我自己的。

所以並不是我地位或者學歷低下。也不是我養不活自己。也不是我人格不獨立。

而家暴男,表面看起來也很光鮮,學歷不差,喜歡他的妹子也不少,在外面為人處世也很有一套。

家暴男不一定都是社會定義上的loser,他可能就是你身邊善良幽默的同事,學校里誠懇老實的同學。而被家暴的人可能是衣著光鮮的成功女性,是職場叱吒風雲的女強人。

為什麼不分手?你以為我不想分手?有的賤男人,一旦讓他進入生活,和你的世界產生聯繫,再讓他走是要付出很多代價的。就像螞蝗一樣,撕下來扔掉,自己也要掉一塊皮肉。

為了分手跟他吵了不知多少次,他又是下跪又是寫保證書,後來死皮賴臉說你給我X萬塊分手費,在我的圈子裡說我是潑婦,欺負他,欠他錢不還等等。

人至賤則無敵,人家就是硬不離開,你能怎麼辦?報警?呵呵。

就這麼拖了好幾個月。後來還是給了分手費,把他勸出門了。至於他在我圈子裡到處說我壞話,只能算是扯下螞蝗帶下來的皮肉之一。

我算是女性裡面非常強勢的了,我自己收入足以養一大家子,學歷地位收入都比他強,我父母也比他家有錢,分手費就是他們出的。房子是我的,他的生活是我養的,我受過高等教育非常獨立,對男人完全沒有依賴心理,也不害怕一個人生活。

即使這樣,也不能做到一被家暴就立刻能把對方趕走,還得出一筆分手費把人家哄出門。

這世上有多少人能經濟上做到生活完全自己支付,心理上做到不怕孤獨也不怕周圍人的閑言碎語。性格上能當斷則斷,有及時止損的覺悟,哪怕被對方生命威脅也堅持分手。並且父母也很開明強勢,能夠提供情感和經濟支持,不怕對方的生命威脅?

不是每個人都心理健康,談不成就能分手的。一個人要有什麼樣的性格才能殺掉自己老婆,這種變態人的行為和風格,你站在一般社會邏輯上是不能夠理解的。


---
評論區有人說因為我找了外表光鮮的男人所以就是虛榮,有欲求,活該。

我不找外表光鮮的男人,難道要特意挑矮窮矬來喜歡么。

我結婚不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求難道是為了做慈善?

PS:

我現在老公溫柔幽默帥氣海外留學經歷身高185公主抱毫無壓力每天宅在家家務全包從不沾花捻草。我也配得上他。


有個答主已經回答了,心理學上的經典問題:承諾一致性

具體化一下,就是人不自覺地(或者說無意識地)要保證她自己所做的決定是正確的,即使客觀上不正確,也要組織一個理由讓自己之前不正確的決定(在現在)看起來是不那麼蠢。

比如遭遇家暴這個,如果受害者第一時間就提分手,就會覺得自己之前答應交往或結婚是很蠢的行為,而人傾向於不承認自己曾經很蠢,所以怎麼辦?努力找出一個繼續一起過的理由唄,說得簡單點就是保持自己在承諾或決定方面前後一致——是不是賤兮兮的?事實上這種情況很常見,不止於渣男問題,我們每天也在經歷「承諾一致性」的困擾,以至於走不出自己所設的藩籬。

PS1,斯德哥爾摩綜合征跟這個還是有點差別的,不過不排除這個例子有類似傾向;

PS2,我們有時候的行為看起來很真善美,但其實是受困於承諾一致性(也就是其實本質是自私、自我說服的),所以不要輕易說真愛無敵之類的,按時下的話說,你愛渣男,有時候是為了感動自己而已(獲得承諾一致的自我獎賞);

PS3,「承諾一致性」往往會被人利用,這個才是最需要我們看客警醒的。


佛門無不可渡之人心理。畢大小姐其實就是活佛濟公轉世。濟癲原本是天上的降龍羅漢,因為堅信佛門無不可渡之人,甘願變作凡人來渡九世乞丐,九世妓女和九世惡人。

畢大小姐原為潤恆集團總裁之女,富甲一方,生活富足,就像天上的降龍羅漢一樣法力無邊。而她放棄了國內富裕安逸的生活,不遠萬里踏進蠻夷英格蘭的土地,像降龍羅漢一樣來到凡間解救世人,也同樣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理念,完成自己的夙願。

在2017現實版的濟公的傳說(這裡可以叫畢母)中,畢大小姐無需渡三個人,只需渡九世惡人約旦即可,奈何九世惡人約旦比前世更為頑固更為暴戾,而且他的主子已經不是黑羅剎這樣的小怪了,變成了撒旦那樣威力無窮的惡魔。

畢大小姐同時也沒有伏虎羅漢(保鏢)的保護,終於在約旦的一次毆打中,為了她一生堅持的信念失去了寶貴的生命,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這種捨生取義的精神,像一把沉重的巨錘,無情地敲打著那些被網上有害網文和毒雞湯洗腦了的少女們的狗頭。

「浪子回頭金不換,他現在只是貪玩,任性,不懂事,結了婚就好了。」
「老實的男人一旦有了機會,比誰都要心狠!」
「一個男人如果愛你,他會為你改變。」
「男人長得帥的話其他缺點可以忍!」
……

她不是第一個殉道者,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殉道者。阿彌陀佛。


人很多時候會進入很奇特的心理狀態。

某些獨特的心理狀態在沒有進入這種狀態的人群來看是無法理解的。


類似可能導致此類情況的常見心理狀態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至於這個女孩子具體的心境是什麼,內心追求的又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國內外都有這樣的事情吧,應該是一種人類自有的性格問題,不是專業人士不敢強答,等專業人士回答


這屬於「承諾—一致」原理的典型案例。
——《影響力》


外人都看到了他的壞,當事人卻記得他的好。


推薦閱讀:

出國留學,生活工作過的人回國的理由有哪些?
一個人留學在外沒有安全感一個人內心孤獨怎麼辦?
科研沒有方向,沒有老師指導,做的工作總是直接被導師在組會上面批評,已經產生厭學和抑鬱的傾向,怎麼辦?
大二學生,如何從零開始準備出國?
出國給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TAG:性格缺陷 | 心理學 | 留學 | 家庭暴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