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PhD一年級新生有什麼建議?

針對專業的或是任何專業的都可以。如 原題主專業為計算機。


論文是改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
不要等完全準備好了再寫。

-----------------------------------------------------------------------------------------------------------------

說不更新了,但還是在這裡加一句吧。

我的專業屬社會科學,我寫的這些是對本專業的領悟。可能對其它專業不能成為參考。


既然有5個贊,我打算好好答一下這道題。

首先我覺得這道問題下 @子元 評論給出的鏈接很好,建議大家閱讀一下。

博士課程的學習是自己和自己的戰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需要面對下面這些問題。本人也正在撰寫博士論文,這些是我自己的一些領悟,希望對一部分人有幫助。


1)當我們看到自己的天花板

我想每個人入學的時候,都對自己充滿信心,堅信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順利拿到學位。

但博士論文的撰寫和以往我們所面對的考試不同,沒有人向你給出明確的範圍、題目。問題的發現以及怎樣創新地解決它,都需要我們自己的領悟。

在博士課程的學習中,你學會了讀論文,給別人的研究成果挑毛病,但同時也看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這種給人挑毛病和被挑毛病的日子裡,漸漸地你會感受到自己的極限,我稱它為天花板。

當看見自己的天花板時,有很多人選擇逃避。我有一個同學在國內讀博,沉迷於遊戲,暴瘦了好多斤,拒絕與朋友相見。她最近好像打算退學了。


還有一個常見的現象是拖延症。我本人就有這個問題,正在努力改變。我有一個朋友,從博一開始寫東西就很快,但她最初的稿子我看了以後感覺就是,你為什麼不再多學習學習,多想想以後再寫?但到了後來,這種感覺就沒了。她的工作速度還是很快,但質量上去了。我們只能通過寫論文來提高寫論文的技巧。輸出總是比學習痛苦,但當你有了一個雛形,別人才能給你意見,你自己也才能夠對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沒有人一下筆就會寫出好的論文,好的論文都是修改出來的。


我相信攻讀博士課程的大都是好學生。好學生一般對自己要求高,自己動手的學習能力也強,但遇到問題時,在自己努力之後沒有辦法解決時,要學會向他人請教。做科研的人,大都喜歡努力的人。即使對方位高權重,如果他在你發表中給出的建議,你不知道具體應該怎樣做,都可以和對方聯繫,向對方請教。

不要和別人去比較。和比自己差的人比較無意義,和比自己強的人比較,你也不會成為他。看到自己的成長最重要。


子元給出的評論鏈接里也提到了,其實完成博士論文,智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堅韌。

當我們看到自己能力的極限時,只是抑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解決一個問題的最好辦法是付諸行動去解決它,而不是逃避。

我回想自己的這兩三年,如果真的能和上班一樣,每天認真學習和寫論文8個小時,博士論文應該早就撰寫好了。每天8個小時,不是你坐在電腦前8個小時,而是真的認真專註于思考、分析、撰寫。專註和堅持,很重要。

2)抑鬱

有很多博士課程的學生都有心理抑鬱的問題,因為你對自己不是很有信心,你看不到頭。

因為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很多人的作息混亂,夜裡寫論文早上晚起。

網上看到過一個段子,一個姑娘問我,搞學術的為什麼都睡得那麼晚,難道只有到晚上才有靈感?不是,姑娘,搞學術不靠靈感,靠的是碌碌無為的白天引發的愧疚心。

這個段子是我們很多人的寫照。

改善自己的精神狀態,作息很重要。如果實在改變不了,就首先嘗試每天在固定的時間點休息。

堅持健身。運動可以促進多巴胺的分泌,會讓人感到快樂,對改變抑鬱狀態有效。

我們經常會因為任務沒有完成,不去參加一些社交活動,不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但結果是該做的沒有做完,也沒有很好的放鬆。不要以沒有時間為借口,你真的沒有用每一分鐘去思考和寫論文。

要嘗試對自己有信心,當我們認為自己會完成時,你的行為會積極推動它完成。


3)計劃性

這個可能是我自己的問題。我因為剛開始的時候論文撰寫比較順利,所在的項目組又有課題任務。我寫了幾篇論文,題目沒有關聯性。要組成博士論文,現在需要撰寫新的論文。

所以在這裡要建議的是,寫論文時興趣雖然也重要,但儘早地提交博士論文是最主要的目標,撰寫論文要圍繞一個大方向寫,要有計劃性。


4)外形管理

這個也不是普遍的問題,但存在。我有兩個朋友,順利畢業了,但胖了好多斤。再加上久坐造成頸椎和脊背也有了問題,整個人看上去很頹廢。這是一個看臉的世界,雖然學術界主要靠能力,但作為一個剛畢業的博士生,你的能力又能比你的競爭對手高出多少呢?再加上很多國家都少子化,大學生的數量在減少,教學崗位緊張。能夠給自己加分的要素都要注意。我們不參加選美,但要讓自己看上去讓人舒服。相由心生,外形其實也是簡歷的一部分。


最後,對於是否要攻讀博士課程,真的要確定自己的心意,想清楚了再入學。這條路有苦有甜,但在成功之前你會嘗到很多苦。不要因為一些自以為是的想法而入學。你看到很多人在這道題下勸人退學,其實也是這個原因。


先寫這些吧。


-----------------------------------------------------------------------------------------------------------------

謝謝大家的點贊。評論我就不一一回復了。

在這裡再補充一些想法。


5)關於量和質的問題

首先,井號鍵的總結是對的。想要在學術圈得到認可,找到好工作,質比量重要。但個人感覺他之後的一些論述不是很對,也略微有些自相矛盾。

要申明的是,我只是想表達一些自己的看法,沒有想要爭吵的意思。


下面是一些我覺得他的表述中欠妥的一些地方:

「讀phd最重要的是thesis,而不是論文
「phd的最重要輸出就是他的thesis。哪怕整個phd一篇論文也沒發,但是如果他/她的thesis足夠厲害,依然可以很輕鬆得拿到教職。」
「但是很少有人敢這麼賭,所以一個妥協的辦法是到寒暑假出去在工業界research做intern,在學校裡面做phd的thesis。做intern的好處是幾乎三個月都能整出一篇頂級論文,然後學校裡面的thesis就可以慢慢積累,防止沒論文輸出的窘境。」

我想他所說的thesis大概指博士論文。

能夠在頂級期刊發表論文,是再好不過的了。有些博士生靠著一篇論文找到了好工作,有些老師靠著一兩篇論文成功跳了槽,評了職稱。這些都有實例為證。


我不是很了解計算機科學,但一般來講博士論文中需要有已經發表的期刊文章。

想要讓別人知道你的博士論文好,其中收入的文章發表在哪一水平的期刊是一個簡單有效的訊號。

成功案例是一箭三雕。寫出好的期刊文章,得到高的評價。將其收入博士論文,拿到博士學位。將博士論文出版為書,獲個優秀科研圖書獎。

博士論文很長,你對別人說,我的博士論文寫得很好,沒有幾個人會願意馬上讀它。但就期刊文章來說,做研究大家都要讀論文,論文寫得好,會被人記住,被引用得多了知名度也會提升。

對先行研究的論文檢索,也主要以期刊文章的資料庫為主。

我不是很明白能寫出好的博士論文的人,為什麼會沒有發文章。

這種人不能說完全沒有,但他們能找到好工作,一般靠得是推薦和內部圈子的認可。因為簡歷太不漂亮了。


雖然學科不同,但對於三個月整出一篇頂級論文的論述,我表示懷疑。有很多人做了很多年研究也沒能寫出一篇頂級論文。雖說人各有異,但有些事不能表述得太理所當然。也有論文寫得又快又好的人,但那個人一般不是博士生,而是博士畢業幾年,科研輸出狀態正好達到峰值的人。他們知道怎麼寫論文,懂得技巧、基礎紮實、思維活躍,有想法。很少有人博士一畢業就是優秀的研究者。蛻變需要時間。

也有人是博士在學,退學去歐美從碩士開始讀起的,他們的起點相對要高一些。博士期間產出的質也相對高一些。


論文投稿後就是漫長的修改。理工科可能會快一些。文科一般最快半年,一年是常態,有很多需要兩年。這也是很多人不能三年就畢業的原因。

如果期刊論文不重要,「去年stanford有個女生,好像4篇論文就拿下uiuc的教職」,這個表述多少有些自相矛盾。


對於是應該追求量還是追求質的問題,就從儘快拿到博士學位的角度出發,一般會採取中庸的做法,先發幾篇評價還不算差的期刊文章,將其整理為博士論文。找工作,寫一篇優質論文,跳槽。

更好一些的做法是寫一篇受人矚目的頂級期刊文章,提交博士論文,一步到位找到好工作。

其實,論文投在哪裡,不取決於你最早的目標定位,而在於你寫出的文章可以投在哪個級別的期刊。不過論文的好壞也取決於你在撰寫過程中有沒有深思,撰寫它投入了多少經歷。撰寫博士論文靠的是堅韌,但能否寫出頂級期刊文章,夠不夠聰明,有沒有好的idea的影響力會相對大一些。


是應該追求質,還是追求量?這也是拖延症和抑鬱的根源。

具體怎麼做,需要對自己有良好的定位,找到合適的妥協點。


6)關於導師的問題

導師的知名度,對教育熱心與否,對整個博士課程的學習,在學期間可接觸到的資源,將來的就業都會有影響。


總之,和大家共勉吧。

關注這個問題的有很多博士,我感覺自己在獻醜。這個答案就更新到這兒吧。

祝大家好。

P.S.我好像做了道改錯題,還請井號鍵放我一馬。


很少有人是因為發論文多而知名的,大部分人是因為有一篇論文,或者一個工作特別厲害才知名。

每年選 top 35 under 35,入選者都是因為在一個問題上做的特別好,不是因為去年做了這個,前年做了那個,然後累計起來,讓人覺得好厲害。

厲害的項目,一個,就夠了。

以下言論僅限cs,我儘可能的把所有英文換成了中文。
-----
找能找到的最好老闆

一個好老闆帶給他學生的視野是完全不一樣的。特別在計算機裡面,每個領域都有幾個大學術家族,家族大說明整個體系的老闆都比較會教學生。趁早想辦法通過實習,post-doc和這些大家族傍上關係,近了對phd後半段有幫助,出去開個會,老闆之間互相介紹,幾乎把人能認全;久了phd畢業以後,找工作找教職都有幫助。

讀phd最重要的是thesis,而不是論文。

這是一個很大誤區,大家總喜歡以論文論英雄。

----
以引用論英雄 比 以頂會論英雄更令我反感,我只同意以 youtube 點擊量和鈔票 論英雄。
偶像 johnny lee 當年phd 畢業,簡歷(http://johnnylee.net/academic/johnny_lee_CV.pdf) 上寫的是

Through my projects and research, I have obtained over $600,000 in licensing fees and sales revenue for
their respective institutions.
Wii Remote Interaction
- Over 6.7 million unique views and 600,000 software downloads as of 3/25/08.
$14 Steadycam
- Over 1.2 million unique views as of 1/8/08 not including print and internet syndication.

----

這可能也是好老闆和一般老闆眼界的區別。
一般的老闆掙紮上頂級會議就已經開心得不行,而更好的老闆會想這個問題是不是適合他/她來研究,是否應該讓更適合的人來做。

記得多年前問第一次問實習時的大老闆,

什麼樣的phd才是優秀的phd?

大老闆是美帝某厲害學校的教授,說的很乾脆。

phd的最重要輸出就是他的thesis。哪怕整個phd一篇論文也沒發,但是如果他/她的thesis足夠厲害,依然可以很輕鬆得拿到教職。
但是很少有人敢這麼賭,所以一個妥協的辦法是到寒暑假出去在工業界研究院做intern,在學校裡面做phd的thesis。做intern的好處是幾乎三個月都能整出一篇頂級論文,然後學校裡面的thesis就可以慢慢積累,防止沒論文輸出的窘境。

憋大招真的很容易便秘, 張益唐當年就是phd憋大招,憋壞了。科研這種事情真的不是一個人能控制的,大神當年引用了一個錯誤的定理,大招就被打斷了。。

每個領域都有一些論文野獸,phd畢業有20-30篇論文。這些人很厲害,但是很多論文少的,並非就弱了。去年stanford有個女生,好像4篇論文就拿下uiuc的教職。
重複一句,
很少有人是因為發論文多而知名的,大部分人是因為有一篇論文,或者一個工作特別厲害才知名。

這圖是順手畫的,橫軸時間段,縱軸處理的問題深度。phd可能是這一輩子唯一一次機會用這麼長的時間來做同一個問題。
雖說問題並不一定深度越深越好,但是人生又有幾個5年能做一次這麼有深度的項目呢。PhD rewards for depth。

Research rewards depth. You have to keep coming back to a topic or question to eventually make progress in it. So the longer you take to pick something, the poorer you will do.

這句話來自於quora上布朗大學cs教授Shriram Krishnamurthi 的回答 。

很少有人可以只畫那根最長的thesis線,然後不畫那些短線。
所以大部分phd的研究一般是T字型,最長的那根線就是thesis。所以決定phd深度的就是thesis的深度。
右半邊是faculty副本,如果能開啟這個副本,那就是另一個不一樣的人生了。

You have, one hopes, a long, long life in front of you. Anything you don"t touch now you can return to later.

Research

這一塊是自己的觀念,少發demo,poster,多發full paper,宜精不宜多。
很多人的research是這樣的,拚命發論文,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看見什麼好發就發什麼,只要是頂級會議就好。然後要畢業的時候,把最後5篇論文釘在一起,就是thesis。

而我覺得一個優秀的phd應該是這樣的,整個phd期間就發有限的幾篇,然後這幾篇文章就像沙灘上的腳印一樣,圍成了一個圈或者一個區域,這個圈是他/她的thesis。然後phd畢業以後,所有人都認可這個圈是你的。
如果做教授的話,就招學生把圈裡的坑給埋了。
如果去工業界,就把這個圈裡東西投射到真實世界裡。

--------------------------------------更新於一覺醒來發現多了好多贊。
爭議基本在於thesis的重要性是否被我誇張了。

phd的最重要輸出就是他的thesis。哪怕整個phd一篇論文也沒發,但是如果他/她的thesis足夠厲害,依然可以很輕鬆得拿到教職。
但是很少有人敢這麼賭,所以一個妥協的辦法是到寒暑假出去在工業界research做intern,在學校裡面做phd的thesis。做intern的好處是幾乎三個月都能整出一篇頂級論文,然後學校裡面的thesis就可以慢慢積累,防止沒論文輸出的窘境。

其實這段話,我標記了引用,是我從教授那裡聽來的,但是我是完全同意的。
這裡說的是極端情況下,「哪怕一篇論文也沒發」。要是真有牛人在thesis裡面證明了P=NP之類的問題,我覺得哪怕一篇論文也沒,可能也有很多學校搶著要吧。

@方大

如果期刊論文不重要,「去年stanford有個女生,好像4篇論文就拿下uiuc的教職」,這個表述多少有些自相矛盾。

以美國教職的競爭難度,以及uiuc的地位,4篇論文(其實是5篇,我印象中好像有一篇是journal的invited paper, 所以我就記得4篇,但是每一篇都讓我印象深刻) 能拿下uiuc的教職是非常難得的。這並不是靠著那四篇論文發表在頂級會議上,而是因為這個女生的研究就像四個鉚釘一樣,圈出了一個小圈,開拓了一個新的研究區域。

Her work is IMO cutting edge, as well as an inspiration to my own research. Look at her publication record: just 5 at conference or journals between 2008 and 2013 (when she was in grad school).
I personally could not care less about the length of someone"s overall publication record.
It"s not about papers, it"s about IMPACT.Yisong Yue"s answer to How many papers does a PhD student/postdoc typically publish to get a job at a top tier university in computer science?

@西林
thesis是綜述,但是不是漫無目的的綜述,而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計劃好的問題。
在計算機里,proposal和國內的開題有一些區別。proposal 並不是什麼工作還沒做,想到一個topic就說下計劃,而是大局基本已定,一旦proposal通過,表示再有一年半左右就可以畢業了。
麻將三缺一的即視感。 :)
貼了一個大牛thesis作參考,thad starner http://dspace.mit.edu/handle/1721.1/9543#files-area


身邊有個朋友,在美帝cs 四大里念phd,小伙長得又帥又會發論文。本科畢業的時候,就發了4篇頂級會議一作,然後橫掃了四大。
去年出去開會的時候,小伙拿了某厲害會議的best paper。
吃晚飯的時候,我說恭喜恭喜。
小伙說,it doesn"t really matter now。
屌絲羨慕到流口水,是因為這會不夠好么?
小伙說,這只是他的side project。他現在只關心他thesis的項目。
上周又遇到小伙,小伙這個夏天在微軟研究院做實習,說夏天實習做不一樣的topic,就像休息一樣,終於可以從壓得喘不過氣的thesis里逃出來一陣。
雖然小伙這幾年論文產量下降了,但小伙在我心裡的形象更高大了。
(好小學生作文的氣息)

======
update aug. 9
今天才發現原來quora上幾年前就已經有這個討論了,順手貼個鏈接。
What is some general advice for a new PhD student?


讀論文:一開始讀論文,一定要讀頂會頂刊的,以後也一直要這樣。如此,一方面保持了研究的水準,時刻提醒自己:我就是混這個層次的。另一方面,能夠發在頂級會議的文章,本身就是標杆。讀頂級文章,能夠讓你對好文章持續有感覺,自己也能潛移默化,寫文章慢慢向頂級靠攏。說句實在的,我們在人生最美好的幾年讀個PhD,當然要看頂級文章呀,幹嘛把時間浪費在那些不好的文章上?

當我們在讀論文時,我們在讀些什麼?

  • (入門)看別人都在幹啥:在不知道要做啥,也就是所謂的找方向時,要多讀文章,了解一下國內外牛學校牛人,最近都在幹啥;也了解一下,某一個方向,誰最牛;找方向一定要找國際主流的(能經常在頂會頂刊上出現的),不然你可能做多少年,這東西都只會停留在二流三流水平;
  • (初級)看別人是怎麼乾的:你知道了要幹啥,但是你一開始往往不知道怎麼干。這時候,讀論文可以讓你了解,別人大概是怎麼乾的。這個階段,一般來說你基本上看到一篇文章,覺得這個文章,哪哪都好,無懈可擊。心想:「我怎麼沒想到!真厲害!」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候的目標是:不僅知道他是怎麼乾的,還要看明白,理解,不要白看!對於重要的和自己感興趣的文章,盡量去推公式、跑實驗、透徹理解;
  • (中級)看別人為什麼這麼干:Motivation這個東西是做研究最重要的。看明白別人怎麼干以後,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這麼干?雖然motivation這東西,不像是提出了一個方法那樣比較吸引人,但是,這個才是做研究背後的道理。怎麼干是術,為什麼這麼干,才是道。也是在這時候,你之前看的那些所謂頂級文章,它們不管披著怎樣的外衣,不管寫得如何高深,你都能一眼看穿它們的本質;
  • (高級)看別人哪沒幹或哪沒幹好:到這一步,你基本上對於文章有了一個全面的理解,可以開始「填坑」了。看別人文章里幹了啥,啥沒幹;或者是有沒有可能擴展一下?這是最快出idea的時候了!當然,往往在這個時候,你再看別人的文章,就會有一種「不過如此」的感覺,一眼看過去,能找它七八個漏洞。
  • (神級)你們發過的文章都是渣渣,我是說所有!這種級別的您就別讀PhD了,您來指導我們讀吧):

讀練:不要只看不練。有代碼的文章一定要跑一跑代碼,沒代碼的,你覺得有意思的,也要自己試驗一下。

善於總結:在學習過程中養成總結的好習慣,文章,代碼,數據集,定期整理。像我,做遷移學習,整理出了一個大倉庫,與所有人共享。定時整理真的是個好習慣。

寫文章:通常老闆或高年級都會勸新人,第一篇投個級別低的吧,本來也是剛做研究,先探探路,萬一被拒了,豈不是很受打擊。我不同意。你要是想做好研究,想發好文章,每一篇都要衝著頂級去寫。如果中不了,再修改,再考慮是否要降級。這樣,在你被reject的時候,肯定會非常沮喪。但同時:你真真切切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你才會在接下來有飛速地提升。決不妥協![畢竟,你朝著頂會頂刊的目標投稿,雖然有不中的可能,但畢竟,也有中的概率呀!但是你如果只投二流三流,那你是斷然沒有中頂級的可能的!]

讀書的時候前幾年都沒有文章錄用,是很正常的事情。這時候你就開始緊張了。這種狀態在你知道你同班同學又中了某個頂會時,基本達到了頂峰。我要說的是,千萬沉住氣!文章早晚會有的,你早晚都會畢業的,不要為了暫時的幾年沒有文章,天天憂鬱沮喪,使得自己身心俱疲。更有甚者,熬夜加班,毀壞身體!說句不當講的,90%的PhD發的文章,扔在scholar的大海里都濺不起一點水花。早早晚晚,誰都會有文章的。

做研究:絕大多數老師和高年級都會建議新生,搞研究一定不要單打獨鬥啊,要沿著實驗室的積累緊跟師兄師姐腳步來做。這固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過我要說的是,單打獨鬥未嘗不可。很多時候,自己跳出實驗室的圈子,把自己放到更廣闊的一個天地里,你會發現不一樣的精彩!這時候你的合作對象,就不會僅僅是實驗室的人了:天南海北,無所不包。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我核心要表達的是:絕對不要依賴任何人,不管是和誰合作,能學到東西,能合作出成果,都是可以的!

找一個人品好的、學術成就高的合作者,是很重要的。退一萬步講,你想發頂會頂刊,而你的合作者/指導者卻從來沒有發過,你覺得你能發的概率有多高?

聽講座見世面:絕大多數看起來高大上的講座,都不會講什麼實質的問題。那這樣的講座還有必要去聽嗎?有。去聽講座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聽聽大牛(特別是你領域的、你一直關注的大牛,比如周志華老師)是怎麼講概念的,怎麼娓娓道來給人說明白的,這是本事。你可能說,他們的PPT肯定都是學生給做的。這無妨,他們肯定會自己整理,按照自己思路講。這是要學習的。二是和大牛走得近一些,可以想辦法要聯繫方式什麼的,以後有問題直接問。這方面你要用最短時間給大牛留下好印象哦!

實驗室關係:千萬不要得罪老闆。但是要跟老闆好好聊,說話有理有據,不卑不亢。在與實驗室同學相處時,不要做實驗室里的好好先生,學會說「不」。沒有人會為了你發文章畢業上心的,除了你自己。

時間安排:最好還是不要熬夜吧。身體是自己的,年輕的時候別不知道珍惜。你畢業以後還有家要養,有父母要孝敬,有小孩要教育,有個好身體太重要了!大多數人做的研究都只是發了文章,然後石沉Google Scholar。所以如果不是特別必要,不要熬夜。自然規律不可違!

最後貼上以前的一些回答:

王晉東不在家:科研搞不出來的時候,大家一般都會幹啥?

王晉東不在家:計算機碩士研究生做科研壓力大,覺得智商被碾壓,睡不著覺,怎麼辦?是否還有必要堅持科研?

王晉東不在家:誰體會過熬夜的害處?

王晉東不在家:2016 年你在科研上有哪些值得分享的進展和感悟?

王晉東不在家:PhD 第三年還沒有發 paper 是怎樣一種體驗?

王晉東不在家:發表人生中第一篇論文是什麼體驗?

王晉東不在家:研究生課題組太冷漠怎麼辦?

我的一系列科研總結文章:

1.ResearchGo:研究生活第一帖——文獻檢索與管理

2.ResearchGo:研究生活第二貼——文獻閱讀

3.ResearchGo:研究生活第三帖——閱讀輔助

4.ResearchGo:研究生活第四帖——文獻調研

5.ResearchGo:研究生活第五帖——文獻綜述

6.ResearchGo:研究生活第六帖——如何講論文

7.ResearchGo:研究生活第七帖——專利檢索與申請


謝邀。

我本身不是非常優秀的博士生,現在也面臨著延期畢業的窘境,雖然現在看來明年一定能畢業了,但比起我們學院那些能正常畢業的寥寥幾個大神來(比如 @余景升 ),還是太弱了。

不過我倒是可以結合我和這位能正常畢業的大神的情況談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對於經濟學的一年級PhD新生,我覺著最重要的就是,打好基礎,打好基礎,打好基礎!(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按照我們學校的情況來看,碩博連讀一年級和博士一年級的六高課程都是在一起上的,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課程。應該說第一年的課程是非常無聊的:你根本不知道學的這些東西會有啥用!似乎第一年的課程都是一些數學課,什麼動態規劃、GMM啥的,都是看起來非常boring的東西,這些東西看起來都是些數學的東西啊,跟經濟學有毛線關係?

但是負責任的告訴你,這些東西在你日後的工作中,不論做什麼方向,都是可能碰到的。因為第一年你還不確定你會做哪個方向,所以無論是宏觀、微觀還是計量,打好基礎是非常關鍵的。而且,不要以為做微觀就不用計量了,做宏觀就不用微觀了,做計量就不用動態規划了,做宏觀就不用GMM了,其實這些東西等你要做研究的時候時常會打破方向之間的界限的。

一般來說我們這邊第一年下半年到第二年博士生會修一些特定方向的課,比如勞動經濟學、IO、微觀計量、金融計量、宏觀專題、微觀專題等等,為了讓自己不在基礎上就否定掉一個可能性,打好基礎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隨著以後的學習,個人越來越覺著經濟學各個方向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了。

比如樓上那位能正常畢業的大神,當時研一結束資格考的時候,Jimmy的高微I試題,兩個最難的題目,他做對一個,我做對一個,而更多的人是兩道題一道也沒有做出來。而他正是憑藉紮實的基本功,在JET上發文一篇,順利畢業。

而最近一個小故事則印證了打好各個科目基礎的重要性。前幾天新一期的AER上有篇論文,是關於匹配的,他剛好是做這一方面。我問他看過那篇文章沒,他說後面的計量部分看不懂。我說我是前面的理論部分看不懂。因為計量是我的強項,匹配的微觀理論是他的強項,缺少哪一部分都很難做出這樣層次的研究:可能連看都看不懂。

所以這也就是不要偏科的重要性,打好基礎的重要性。

從這點來看,讀經濟學phd跟練習武術很相似:高手都是從扎馬步開始一點一點練起來的,否則就是花拳繡腿,中看不中用了。

有一些博士生來到學校之後很急於發文章畢業,我覺著這不一定是什麼好事情。當然,我們學院要求一篇《經濟研究》的要求的確有點太高了,因為《經濟研究》很多時候也不是你有水平就能發的。不過畢業難度大並不是急著發文章的理由,如果phd畢業之後還想繼續留在學界做學術的話,忽視第一年的基礎學習,後面做起研究來限於基礎知識水平,並不能保證有高質量的研究。如果為了急於發表一些國內非頂級的期刊耽誤了基礎的培養,我覺著是得不償失的。

當然,經歷了第一年的基礎培養,從第二年開始,文章還是越快做越好,learning by doing是一個非常推薦的策略,經過第一年之後,越早動手越好,哪怕只是從一些課程論文開始都是非常有益的。

當然,這個答案是以我們學院的培養方式為背景的,每個學校、學院都不一樣,請相應調整。


擺好心態 端正態度

儘早進入研究者的思維,擺脫學生模式

至於怎麼發論文怎麼畢業怎麼找工作明顯是case by case,不同學科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導師會導致結論截然不同,你乎這些也沒什麼參考價值

然後少聽那些天牛的senior忽悠,都是老害——什麼寧心靜氣自由生活工資至少夠自家活。他們畢業時候一年多少崗位,畢業phd才幾個;現在一年還是多少崗位,但是畢業phd都多少了;多和剛找到工作的ap/pd交流才有點價值,人家至少能打破你對科研神聖的幻想——說到底也還是份工作,要有技巧有目標的。發的出文章,神;發不出,shi,很經典很簡單的

也別老想著張益唐一樣暮年動江南,讓你畢業了去快餐店賣幾十年身你願意啊


謝喵請。我不是很擅長給正經的建議,最想給大家說的只有一句話:

當你覺得自己是一坨屎的時候,不要縮成一團、封閉自己,反而要多跟同事交流:

這樣你就知道,原來大家都是這麼想的。


PhD個體能力的差異並不足以彌補他們導師的差距


如果發現不愛科研,或者日子過的比較痛苦。請馬上拿master走人去工作賺錢。千萬別給自己灌雞湯,千萬別用所謂的『再忍兩年就好了』這樣的精神毒藥傷害自己,也千萬別在乎別人的看法。自己的生活最重要,要是落了個depression就不好了。


謝邀。

針對純數學專業:上課做作業、考qualify/oral exam 等等,這些事情都不是讀PhD的主要任務;讀PhD的主要任務是做研究、寫thesis;上課是為了學習研究所需的基礎知識和工具;qualify是為了證明你有資格做數學研究,它對你數學研究能力本身的提升並沒什麼幫助;所以qualify越早考越好,省得浪費時間。你想做研究的話,第一年就可以問教授要題目練手,做不出也沒關係,權當一次試錯成本。數學PhD和實驗學科PhD不同,數學PhD可能前面兩三年都在上課,導致學生們可能都「忘了」自己讀PhD的目的是做研究的;所以自己腦子裡面一定要分清主次。上課當然不能說不重要,但是呢,和本科不一樣,PhD上課如果你選了一門和你方向關係不大的課,然後發現有些地方你想不明白或者需要花很多時間/精力才能想明白,那就不要去想了,直接向任課老師求教,或者乾脆放棄;相信我,花很多時間去訓練你方向以外的專業能力,對你自己的研究幫助不是很大。

另外再說說TA這種事情。眾所周知美國的數學PhD都是要做TA的,不同學校的區別只是在於時長和任務量不同。TA這種事情呢,主要考驗的是你的語言能力和交流能力,和你的數學能力沒半毛錢關係;系裡不會讓你去教泛函分析或者拓撲,他們一定會讓你去教微積分或者線代這種基礎課程,還是非數學專業的——因為基礎課程才是對TA需求量最大的課程。所以不要指望在教學中有什麼數學上的收穫,讓學生聽懂、讓學生滿意才是最重要的;為達到這個目標,你可能還需要向一群不懂數學但是懂怎麼教課的人——比如teaching center的那些人,學學怎麼教課。

另外還有學術會議這種事情;自己方向的學術會議多去參加,這可能比上課意義更大。聽學術會議,一方面是學知識、了解學術動態,另一方面也是在學術圈social的一個機會;很多高年級PhD以及postdoc,ap等參加學術會議,也有推銷自己的工作的想法,這種事情你越到後面越明白。


每周給導師發周報


博士第一年

1 把時間利用起來,哪怕走彎路也不要不走路。
2 不要眼高手低,把一件事情做起來,你才能看清一件事,往往它和你預想的不一樣。
3 把基礎打好,同樣的方法,基礎不同,說出來的方式和見解便會不同,說服力就會隨之不同。
4 不要浮躁,與其給自己時間放空糾結,不如用這些時間把3做好。
5 觀察並體會如何有效地提問和討論,這些是日後展開高效合作和成功展現自己工作的基石。

6 相信自己,不要畏懼。你真正面對的是浩瀚的未知世界,它們只會等待你,不會打擊你,打擊你的永遠是你自己。
7 什麼博士都是哲學博士,想看看你是否具備獨立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博士是否真有能力,談吐之間自然會有答案。因此,不要抱著刷論文的心態讀未來的幾年,哪怕是頂級論文。
8 博士的title不是勳章,應該是你人生中的一朵小紅花。看輕一點,真心沒有興趣就丟棄它,用一年的時間了解一下自己不是浪費時間。

加油,祝 順利畢業 / 開心肄業~~


有機化學方向,monash uni 的phd,8.21 第一年考核,剛剛完成第一篇paper的draft,完成年終考核報告的撰寫。
由於之前是選礦背景,並且從來沒有寫過文章。所以。。。比較痛苦。
關於paper:
1.平時實驗步驟實驗記錄冊即使整理成電子文稿;
2.平時數據,直接做成適合paper的圖標形式存好;
3.多讀paper更新自己的introduction;
4.做draft的時候,逼著自己先寫出框架,有了1,2其實就是整理了
5.寫完多讀,i:邏輯性是不是夠了;ii:分析討論的是不是足夠了

關於實驗:
1.一定要頭腦清晰,對自己要做什麼有個清晰的把握,不要浪費時間。
2.不要幾個部分一起做,做個階段性計劃,一部分一部分慢慢完成

最好跟老闆每周彙報下進展。

應該差不多了。。。


個人認為對於PhD一年級新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儘快入門,找好方向。所以,大概有以下幾點建議:

1. 鞏固基礎
我接觸過的PhD新生(包括我自己),絕大部分本科或碩士階段跟博士導師做的方向都不太一樣,因此鞏固基礎知識是第一要務(否則很可能一篇論文看下來不知道在講些什麼,或者遇到很多不懂的術語)。這一方面個人建議找一兩本這個領域的權威教材或課程(對CS來講,盡量選英文的)學習。不要怕花時間在鞏固基礎上,這個時間付出絕對是值得的。

2. 多問多討論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把這個領域所有的東西都自己去了解一遍。這個時候,多問多討論就顯得非常重要。多和導師以及實驗室的師兄師姐討論有助於你初期快速的起步。在對你將要研究的領域有了較深的認識之後,國內外的同行都是你可以找來討論的目標(比如對論文的某一點有疑問,可以直接郵件論文的作者等)。在討論過程中,你可以1)了解更多的知識,擴展自己的知識面;2)發現自己沒有考慮到或忽略的地方;3)可能激發出新的想法或思路。這些對於你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想法/研究都非常有幫助。另外,給其他專業的同學講明白你的想法,對於你整理寫論文的思路非常有幫助。

3. 儘快確認自己的方向
這一點可能比較有爭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剛開始讀博的時候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有想法了就先做這個方向,然後不行就又換。這樣可能有幫助你快速出論文,但是對於你研究的深度其實並沒有什麼用。理想一點的應該是對每個方向都有一個評估,結合自己的興趣和該方向是否能深入研究,找出自己的方向,然後深入研究下去。

4. 論文選擇和閱讀
PhD初期可能會感覺要讀的論文非常多,但其實值得精讀的並不多,一定要有選擇。對於近三五年的頂級會議上和你方向相關的論文,一定要精讀。然後選出這些論文的共同引用或者反覆提到的相關工作,找出來精讀。這樣很快你就對這個方向的發展脈絡有了認識。之後比如你有想法要看看是否已經有相關工作的時候,搜到的論文絕大部分只讀摘要就可以了,只有和你的工作非常相關的才拿出來精讀。這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個人覺得博士最重要的收穫還是對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自己的成長。要是能有拿得出手的成果,那當然更好。如果沒有,至少你讀完博士之後拿到一個新的topic,應該能夠快速的入門、掌握並進行研究。


不同學科很不一樣。樓主千萬不要被誤導。


既然發在計算機這 那就當你是cs的吧。以下的建議完全基於我觀察本校cs(全美top10) phd而得。
首先,不管牛不牛,cs phd第一年都是上課為主,而且選課範圍要廣(學校要求cover computer arch,data base,algorithm,ai等重要方向)所以第一年上課會佔去大部分時間(我們學校cs出了名work load大,要不然ms畢業也不會那麼多人去flag)
我們學校cs的phd基本都是確定導師的,所以第一年也會involve進科研(我認識的某ece牛人,作無線通信協議,老闆也在cs掛名,所以算半個cs吧,第一年若干篇mobicom之類的二三作,第二年已經兩篇mobicom之類的一作了(羨慕)。
再來點不管專業的個人經驗,第一年除了上課之外,給師兄幫幫忙,了解下組裡做的東西(一般大牛都是自己想做什麼和老闆談),然後結合自己興趣愛好和老闆商量課題(不過更多時候 是老闆接到什麼樣的項目 你就幹什麼樣的活)。別急著發paper(當然有了也別藏著),phd路還長著,昨天碰到一剛發了牛paper的哥們,給我說自己實驗有個地方卡了兩年,到phd第四年的時候才做了出來。這樣的例子周圍一抓一大把,所以我想說的是,上了phd這條賊船,那就要有點耐心,不要老瞅著別人paper一篇接一篇,要踏踏實實做自己的科研,心一定要平靜,畢竟這是一條漫長的路。


不請自來。

科研這條路

本來是打算交了博士論文之後才開始寫這篇文章,但是之前讀過網上別的博士寫的一些書籍和資料,自己也一直不停的在寫blog,所以感覺這篇文章已經基本成熟,再加上最近科研毫無進展,故寫一篇文章來紀念一下自己的博士生涯。


1. 專業選擇。

可能很多選擇本科讀數學的人都有這種經歷,在高中的時候就有一種所謂的偏科,會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數學物理上面,而且參加各種競賽也能夠順利拿獎,對於語文英語就是得過且過。拿競賽獎狀之後,要麼就開始保送各個高校的數學系,要麼就開始準備高考。高考完了之後面臨著選專業的問題,對於一個高中生來說,怎麼可能知道大學裡面的專業是學什麼,幾乎就是瞎選,高中擅長學什麼就開始選擇什麼。


2. 本科生涯。

剛進入大學的時候,身邊的人要麼是競賽保送的,要麼就是高考高分考進來的。在第一年的時候,基本上就開始分成兩類人在走。一種是天天努力學習的,一種是幾乎不學習的,就靠考試前突擊過日子。也不知道是不是高中生活的延續,在第一年的時候非常認真,在數學分析和高等代數上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也做了不少的數學習題。在C++之類的重要課程上面繼續不花時間,繼續著自己高中的偏科日子。這件事說來也巧,正好在大一的數學分析習題課上認識了張老師。有一次碰巧遇到張老師,他給我說打算下個學期辦一個討論班,講一下他最近關注的一些書籍和論文,並且說這些書籍只需要大一上學期的內容就可以了。當時聽上去很有吸引力,就滿口答應下學期開始著手這件事情。到了第二個學期,討論班果然開始了,再加上廖老師,當時也湊了幾個努力學習的同學,就開始讀張老師想讀的那本書 「One Dimensional Dynamics」。第二個學期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張老師在講,堅持了一個學期,終於把那本書的第一章差不多講完了。其實當時自己也就是在下面聽,但是什麼都沒聽懂,聽來聽去就感覺在用Lagrange中值定理,確實只用了大一數學分析的內容。說實話,堅持讀一本書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一邊還要寫論文,還要教學。到了本科第二年的時候,張老師就問我們幾個學生,有沒有興趣自己試著講,當時可能也是想挑戰自己一下,就自告奮勇上去講了一次,雖然自己也只有大一的知識儲備量,但是讀那本書,一行一行看其實只要花時間還是沒問題的。在下面自己花了很多時間,準備了一次,因為都是涉及一些基本的計算,最多涉及到級數求和,所以第一次試講就非常成功。這樣就在無形中極大的激勵了自己,堅持這個討論班堅持了兩年。後來到了第三年結束的時候,正好有一個研究生的暑期學校,在尤老師的大力幫助下,推薦我跟著那些研究生一起學習,聽一些講座。就在當時的暑期學校上面認識了現在的老闆。


3. PHD生涯。

NUS的第一個學期就收到一篇90頁的論文,不過論文裡面有個巨大的漏洞,希望自己能夠找出來並且把它補上。第一個學期選擇了太多的課程,分析,代數,拓撲,PDE,導致自己也沒啥時間弄這篇論文。第一個學期的唯一收穫就是把博士生資格考試順利通過了。到了第二個學期,開始讀論文了,雖然自己之前也讀過論文和相應的書籍,但是給PHD的課題怎麼可能那麼容易就完成。如果那個漏洞那麼容易就補上了,怎麼可能十幾年沒人做那個問題。查一下網上的資料,2006年有人做出了類似的一個問題,不僅順利發了Annals of Mathematics,還給了國際數學家大會45分鐘的報告。相比之下,可想而知自己的這個博士課題有多難。在這個時候自己也沒多想,也沒想過換一個容易一點的問題,總想著自己一定能夠做出來,然後當時辦公室位置緊張,沒分到辦公室座位,於是自己天天都去圖書館呆著,就帶著自己的這篇論文,在圖書館裡面一頁一頁的看。


後來到了第三個學期,就要開始博士資格考試的口試了,需要做一個關於自己的研究方向的一個報告,然後系裡面會讓一些老師來給博士生打分,不行的話就要重新再來一次。在閱讀一開始的那篇90頁的論文的時候發現需要另外一篇文章作為基礎,於是博士資格考試的內容就以另一篇文章作為主要的框架。這個時候我又再次查一下這篇新的文章,同樣是發在Annals of Mathematics上面,而且自從1996年之後,關於這個課題也是幾乎沒有新的結果出現。這個時候開始覺得壓力很大了,就去找老闆,老闆說:課題不能輕易換,你要堅持做。不過這次的資格考試還算順利,口試一次通過。但是過了之後並不是輕鬆的開始,反而帶來了更大的問題。如果博士資格考試不通過的話還可以拿一個碩士學位走人,但是通過了考試就沒有選擇了,只能爭取博士畢業。苦海無涯,回頭已經看不到岸了,只能夠竭盡全力地游到對岸。游到對岸就意味著自己需要把論文的課題搞定,需要把一個非常難的問題攻克。於是這個時候就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非常痛苦的過了一年。


2013年4月份的時候,一件事情直接把自己從痛苦中敲醒,那就是年過半百的張益唐在孿生素數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且向Annals of Mathematics投稿,三周後被編輯確認無誤並且接收。他的生平經歷對年輕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鼓勵,至今記得他在youtube上面接受採訪的時候與記者的對話。「唐詩宋詞?我就說兩句,不想說它的出處。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看過他的生平事迹都清楚他為什麼喜歡這兩句詩,因為這兩句詩正是他一生的寫照。做數學研究的人都知道,過了45歲幾乎就不太可能有什麼特別大的突破了,45歲以後的體力和精力和20多歲的時候相比都嚴重下降,很少有人在接近60歲的時候能夠完成華麗的逆轉,但是張益唐做到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完成了質的飛越。回到自己,在PHD的期間確實走了不少的彎路,領略了很多艱辛和苦澀。正是張益唐成功的事迹激勵了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夠讓自己順利畢業。


再次回到自己的科研上。痛定思痛,決定努力一下重新攻克之前的問題,此時已經是PHD的第三年都快結束了,自己還沒有任何結果,辦公室的哥們都已經三四篇文章了,師門的師兄們也已經有了自己的paper,而且老闆明確表態,畢業的標準就是把自己的論文發表在Ergodic Theory and Dynamical Systems這個雜誌上。對於當時沒有任何結果的自己,壓力山大。於是,為了讓自己能夠順利畢業,就逐漸開始奮發圖強,再次從那篇錯誤的文章入手,重新從別的角度來審視那篇文章,看看能夠從哪些地方尋求突破。在那篇文章裡面,作者著重於研究一個叫做Fibonacci的多項式,在和老闆的交流中,發覺可以把Fibonacci多項式做出推廣,以尋求新的結果。終於,在PGP宿舍獨立工作一個月之後,搞出了自己畢業論文的第一步,也就是Real Bound Theorem。當時總算感覺放鬆了一下,可是告訴了老闆這個結果之後,悲劇再次發生。被老闆告知有兩個人已經差不多寫好了一個的結果(後來我知道他們發表在了Nonlinearity這個雜誌上),這就意味著自己不可能憑藉這個結果拿到博士學位,需要把原來的問題攻克才能畢業。這個時候PHD的第三年已經結束。


到了第四年,需要輪到自己真正攻克問題了,這個時候必須要做出來才能畢業,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導師給的論文課題是關於實係數多項式的迭代。在這個問題下,沒有任何額外的條件,這和那些每次科研遇到障礙就開始加條件的方向截然不同。做科研好比一支部隊在打仗,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風格。有的人就喜歡在一個鬼都打不到的地方亂放槍,把別人的論文改改條件就變成自己的文章,甚至連自己的條件是不是相互矛盾都不知道。但是有的人立志就是要做難題,這個時候就好比這支部隊接到的任務是攻下山頭,首先就必須打掉山頭上面的碉堡,就需要集中所有的人力和火力來攻取,就必須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排除其他所有障礙物。當時為了集中注意力,在第四年的時候自己每天晚上都在系大樓的四樓教室裡面呆著,因為安靜並且沒有人來打擾,特別適合思考問題。除了每天晚上到四樓獨立思考問題,每周還要和老闆討論問題,不停的看看有沒有新的辦法來做原來的問題。單調的生活就這樣持續了PHD的第四年。到了PHD的第四年快結束的時候,終於找到方法來突破原來的問題,至少看起來成功的希望非常大。不過悲劇再次發生,用這個方法來研究問題有一定的局限性,是不夠完美的,心情再次從大喜到大悲,感覺離畢業又再次遠了一步。不過這個時候要是放棄了就前功盡棄了,必須努力向前,作為一個第四年的PHD已經沒有時間用來彷徨了。經過兩周的不懈努力,終於做出來了,這個時候感覺離學位再次進了一大步。


4. 經驗總結。

漫長的故事講完了,這個時候希望那些覺得自己在數學方面很有天分或者覺得對數學很有興趣的本科生們長一個心眼,學數學考高分離真正的科研還差得遠。一個嶄新的科研題目在所有的PHD面前都是人人平等的,都是未知的領域,需要PHD花很多的時間去研究和探索。下面列舉的是一個博士生做數學科研需要注意的一些基本事項,當然我也只能夠在自己的領域裡面說說,別的專業的博士其實和數學還是差挺多的,可以作為參考。


(i) 極強的心理素質:之前高中,本科遇到的練習題,努力一下,和同學討論一下,說不定都能夠搞出來,花上幾個小時,幾天,甚至幾周,基本上就能夠搞定。但是對於一個博士生來說,沒有任何課題是在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之內就能夠搞定的。以前在高中和本科的時候都能夠不停地做出數學難題,於是就能夠給人帶來快感,讓人越來越有動力,越來越想研究數學。但是在讀博士的過程中,這種感覺肯定會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長期做不出來問題,讀論文帶來的痛苦,思考問題帶來的絕望。無論一個學生的本科成績多麼的優秀,在有科研經驗的老師面前,真的是不算什麼。被老闆bs很正常,科研成功一次就可以畢業了,甚至就能夠功成名就了(參見張益唐)。在這個非常漫長的四年,五年,甚至六七年的歲月里,一個學生要是沒有這點心理素質就不要混下去了。正如圖片所示:讀博士之前一直以為讀博士努力下去就會一帆風順,按時到達。結果實際的情況確是第二種,道路崎嶇不平,各種意想不到的艱難困苦,只有克服了這些困難,才能夠在PHD這條路上走下去。


(ii) 從開始PHD的那一刻開始,就必須忘記之前自己取得的所有成績,一切從零開始。以前很輕鬆的寫一下本科畢業論文就可以獲得優秀,能夠講討論班,甚至足夠在所謂的SCI雜誌上發表,這些只能夠說明在本科生當中屬於佼佼者。但是開始讀博士之後,這些就變得不算什麼了。好比你一開始住在五層小樓裡面,身邊都是平房,自然顯得很強。但是後來隨著自己的成長,坐標系也就悄悄的發生了變化,身邊的人也跟著變化,對手已經不是本科生,而是從本科生中間選出來的優秀者,難度顯而易見的增加了許多。


(iii) 對於一個普通的博士生來說,自己想獨立搞科研幾乎是不可能的,想脫離老闆而獨立搞科研完全是自尋死路。一開始讀博士的時候由於本科的習慣,總自以為自己的想法很牛逼,很可能做出大東西,後來發現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作為老闆,在科研領域已經打拚了十幾年,在經驗和能力上面通常都在博士生之上。通常一個博士生自己提出一個東西,要麼是別人做過了,要麼是根本沒有什麼意思,沒有人在乎。如果讓博士生自己選擇論文課題,要麼選擇得太難,根本不可能完成,要麼就是別人已經做過了,根本沒有繼續研究的必要。對普通的博士生來說,奉勸大家,基礎不夠就老老實實從底層做起,從老闆推薦的論文和書籍一點一點的慢慢開始,千萬不要想自己去選擇一些論文課題來做。往往一個領域有著自己非常難的問題,通常這些問題是不能夠直接留給博士生來做的。這個時候不能夠從正面去攻取這些題目,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迂迴,而這些迂迴往往依賴於導師在本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經驗。此時導師給學生推薦的書和論文會從側面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研究問題甚至解決問題提供非常大的幫助。在這個過程中,導師很可能根據學生的科研進度提出階段性的題目,以降低學生科研的難度。通常來講,老闆提出的問題和想法,博士生有的時候哪怕只是取得了部分的結果和進展,都會遠遠高過自己獨立選擇的題目。


(iv) 在博士的生涯中,曾經見過有的老闆會幫助學生寫論文,甚至送論文給學生,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老闆都會做這些事情。博士生自己做不出來問題,很多老闆通常是不會給予非常直接的幫助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博士生自己想辦法來解決問題,克服障礙。在學校裡面,通常的觀點是:寫不出論文是學生的問題,不是老闆的問題。對於一個數學系的博士生來說,即使你的論文想法已經非常成熟,細節全部都能夠過去,要把它寫成一篇能夠發表的論文也是一條非常艱難的路,而且這條路也很不好走。之前本科的時候,一般的關注點都是學生學了多少東西,懂得多少東西。到了博士階段,已經沒有人在乎學過多少東西,在乎的是做出了什麼結果,能夠發表什麼樣的文章。要發好的雜誌,就需要一個好題目,這個問題通常都是難題。在這些問題前面,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一個一個獨立的靈魂在奮鬥。此時此刻就需要博士生自己克服很大的心理障礙,想畢業就要一直堅持做自己的課題,堅持下去才能夠知道自己能不能夠成功,才能夠知道自己究竟能夠走多遠。在這個過程中,根本不敢去想能夠走到哪一步,只能夠咬緊牙關堅持走下去。科研這種只有一個人在走的路十分考驗一個人的忍耐力和承受力。跟別的事情不一樣,比方考試什麼的,都是大家一起混,怎麼混一般都不至於混到最後。但是科研這種事情,就和一個人到海裡面游泳一樣。游著游著,猛一回頭,尼瑪就只有自己一個人在游泳,而且已經看不到岸了,只能夠一個人努力往前游。做科研難題的時候,只有自己能夠幫助自己,只能夠一個人竭盡全力地往前走。


(v) 對於數學系的人來說,由於不需要像別的專業一樣做實驗,所以時間非常自由,除了干一些教學工作,剩下的時間都是自由安排。這種自由職業者如果時間安排不當,很容易產生拖延症,陷入PHD的時間陷阱而不能自拔。對於搞純數學的PHD來說,一個PHD的課題絕對不是在幾個月之內就可以完成的,一定會有一段時間沒有任何的進展和突破。這個時候由於要克服自己的心理壓力,很容易在自己的科研課題上面產生拖延症,好比牛頓第一定理,在沒有外力的催動下,自己的課題一定會停滯不前,能畢業日期也就離自己越來越遙遠。如果出現這種問題,需要及時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戰勝拖延,免得造成更大的困擾。


最後一條,如果一個人在本科或者碩士畢業的時候在工作和讀博之間搖擺不定的話,這個時候選擇工作基本上是正確的。如果本科或者碩士論文都寫得要死要活的學生,是非常不適合繼續讀下去的。哪怕博士生涯剛剛開始,這個時候立刻逃離也是非常明智的決定。做科研的時候需要把它當成一份事業,而不是當成一份工作。世界上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為什麼選擇一條那麼艱難的路來走呢。其實,要做一番事業,無論是任何領域的,都需要一個人不計回報的付出,不能夠像干工作的時候那樣計較加班費和休息時間。只要一個人在做的是自己的事業而不只是工作,無論這份事業本身能夠帶來多少的收入,無論在別人的眼光裡面這怎麼也算不上一個成功者的案例,在堅持做這個事業的過程中,就已經成功了。看著張益唐的視頻,想想也覺得「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賬號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即可添加關注)


一年級,我覺得其它建議都是虛的。

一年級最需要的是勇氣。什麼意思,就是說如果發現老闆很坑,一定要有勇氣quit,不要畏首畏尾,不然到了二年級、三年級,更難受。


1.找個好導師。導師決定了你是否能畢業,是否能發好文章,是否能讓你畢業後有個理想的工作。
2.多看文獻,多實驗。站在別人的肩膀上看得遠一點,但是得動手才能做出你自己的貢獻。
3.第一年,多熟悉環境才是重要的。熟悉了環境,往後好開展工作。沒必要太要求自己出成績,後面幾年好好乾才是正道。
強調一下吧,找個好導師。
再強調一下,找個好導師。
最後強調一下,找個好導師。

———————————————
如果是國外,當我沒說,因為不了解情況。


多看文章!!!!


讀了兩年多計算機系博士。我可以給你打打預防針。

你可能需要不斷得尋找油膩得師姐, 不對,不斷得尋找動力。如果找不到,就編一些:比如我就是愛科研,說不定我可以改變世界等等雞湯。稍微喝一點還是有利於度過低谷期。

思考問題的時候需要遠見。

準備好走上一條屬於自己的PhD可持續發展道路。每個PhD畢業時都很不一樣。有的人硬實力很強,有的人軟實力很強,有的人能一陣見血的抓住別人的重點,有的人談起天來侃侃而談,有的人一周工作八十小時實力強勁,有的人一周工作40小時生活美滿,有的人寫論文如滔滔之江水,有的人寫程序又快又准,有的人會思考走捷徑,有的人就是要日最野的狗。最後大家不同並不是大家又太多能力上的差異,而只是大家的選擇不同。每個人願意把時間花在自己想花的地方,都是選擇。與其說是選擇不如說是犧牲。是犧牲一點社交換來研究成果,還是犧牲一點研究成果換來一點社交的快樂。就像賭桌上這局打多少籌碼真難想明白。

最後讀完PhD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過程中千萬不要害怕自己是個彩筆,更不要害怕別人說自己是個彩筆。或者稍微害怕一下也行,不要折騰太久就行。否認和過度感知自己是個彩筆根本對問題解決毫無幫助。制定一個可行改變計劃,然後該吃吃該玩玩就好。因為自己菜真的只是PhD期間比較不起眼的負面情緒(比較起眼的是毫無選擇和被遺棄)。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開心就好。


推薦閱讀:

您覺得一個人什麼樣的特質最能體現他/她?
有哪些有名的自黑?
怎麼看待一些姑娘憑著長得漂亮而到處放肆?
遊戲音樂巔峰的代表有哪些?
你們看懂《白日焰火》了嗎?

TAG:調查類問題 | 科研 | 學術 | 留學 | 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