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影響甚至決定了人對音樂的偏好?

或者說,到底是什麼讓人覺得「好聽」?我特別希望有心理學方面還有文化方面的分析。謝謝。
提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發現再怎麼努力也沒法享受京劇(以及其他傳統戲曲):我也喜歡演員的扮相和身段,也非常欣賞那些典雅的戲詞,但是著實無法喜歡上曲調。倒是西方古典音樂更容易入耳。
雖然是中國人,我們從小無意識接觸到的音樂大多是「西方」的,「現代」的,從小就習慣聽京劇的人恐怕是少數。所以我猜測,童年的環境是否會決定日後對音樂的偏好?


前些日子寫論文,正好寫到相關的題目。可能會與題目初衷有些偏頗,但是相信也會對你以及其他知友有所幫助,也算是對自己的研究做個總結了,稍微有些長,真心的希望各位能看完。

問題起源
其實我從初中就開始有這個疑問了,人們的音樂偏好究竟是由哪些因素影響的。我在初中時代,往往都是由音樂交上朋友的。在不斷尋找喜歡的音樂過程中,發現周圍的同齡人往往都是喜歡一個類型的音樂,而且喜歡的音樂類型的轉變也往往是一個規律或者說一個路線。這不禁讓我好奇,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大家喜歡的是一個類型的音樂。
高中時代的時候,每個人喜歡的音樂逐漸不同起來,但是很明顯地能感覺到一些人喜歡這類音樂,另一些人喜歡另一類型。這些人有共性,但這共性很模糊,那時的我根本描繪不出來。

初探
第一次開始研究分析,是在大二的時候,有一門課程叫多元統計分析,大作業是用SPSS軟體,利用多元統計的知識,自己找數據研究。當時剛剛接觸 google trends, 覺得很神奇,沒想到在網上搜索的關鍵詞,還可以被這樣記錄。於是乎打算用 google trends 作為數據源,做一項研究。當時腦袋一熱,想起了初中時候的問題,於是開始初探。通過檢索 「流行樂」,「搖滾樂」,「RB」,「電子樂」,「嘻哈音樂」,做了一個聚類分析。結果讓我震驚,發現上海單獨一類,北京與廣州是一類,其他省份歸為第三類。這個結果更加讓我覺得音樂的偏好是由一些因素決定的。但究竟是哪些因素呢,經濟?教育水平?我並不知道。

深入研究
之後的日子來到了英國,大三的時候修習時間序列這門課程,需要自己看書,自己找數據,最後出 dissertation. 看到別人做經濟,醫藥,自己提不起興緻來,於是又想起了原來做過的音樂研究,既然來到了國外,不如看看別人有沒有相關的研究。 經過幾番搜索,非常遺憾的並沒有在學校圖書館找到什麼書籍。似乎成書的音樂偏好分析都是與神經有關的,而我想尋找的是更為籠統的影響因素。在各大論文網站搜尋,大概有那麼10多篇相關的文章,研究人員非常少,大陸更是一篇都沒有,實在是令人感到遺憾。
下面是所找到的 Literature Review,相信可以對你的問題有不小的幫助。

Literature Review

一、 首推的是 Rentfrow Gosling (2003) 所發的 The Do Re Mi』s of Everyday Life: The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Music Preferences. 文章有21頁,他們首先使用因子分析,把音樂分為四類:
Reflective and complex: Blues, Jazz, Classical and Folk.
Intense and rebellious: Rock and Alternative.
Upbeat and conventional: Country, Sound Tracks, Religious and Pop.
Energetic and Rhythmic: Hip-hop, Soul, Electronica.
之後的實驗對象也是美國的各種人群,有African American, Asian, Hispanic and White. 經過一番調查後,他們利用chi-square test 得出了以下結論:

1. 開放度與reflective and complex和 intense and rebellious的喜好是正相關的。

2. Social Dominance是與Reflective and complex, Upbeat and conventional, Energetic and Rhythmic 負相關的。

3. Politically conservative 與Upbeat and conventional 是正相關的。

4. 智力是與Reflective and complex, Intense and rebellious 正相關的。

二、 C.North 和J.Hargreaves 發過不少文章。他們在2007年的研究發現人們不同的生活背景會影響人們的音樂偏好。性別、種族、年齡,都會有統計上顯著的影響。同時他們也關注了人們的經濟狀況。人們是租房還是有居住房,這同樣會影響他們的音樂偏好。

三、 F.Pettijohn II 和 F.Sacco,JR. 在2009年發表了一個針對美國普遍音樂偏好的研究。他們收集了1955年到2003年的billboard 的冠軍單曲,並且發現在普遍經濟狀況不好時,人們更加地喜歡歌詞有意義的,時間更長,更浪漫的歌曲。

四、 也有些針對中國的研究,但是非常稀少,這些研究來自港澳台。Wai-chung Ho (2001) 發現高中的男女生有不同的音樂偏好。女孩更加喜歡聽西方古典音樂以及中國的民俗音樂。 Hui-Ling Lai (2004) 的調查發現對於不同的樂器演奏,台灣人是沒有偏好的。

上面的研究主要是橫向研究,也就是針對同一時間的音樂偏好的研究。縱向的研究,也就是針對不同時間的音樂偏好的研究非常非常少。不知道各位朋友有沒有感覺,其實天氣,季節,也是有可能會影響自己那一時刻的音樂偏好。接下來的這篇文章就是講這個的。

五、 F.Pettijohn II, M.Williams 和 C.Carter 在2010年進行了針對季節因素的一項研究。他們的研究是基於 Rentfrow and Gosling的因子分析的研究,也就是我所提到的第一篇那被分為四類的音樂類型。他們總共進行了兩項實驗。第一項實驗,參與者來自美國南部的大學。這些參與者被要求閱讀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描繪了當地某個季節時的常見景象,以此來模擬季節因素。讀完後參與者要報告這文章與他們所經歷的是否相符,並選一種他們想在那個季節所聽的類型。第二個實驗與第一個實驗類似,只不過參與者由讀一篇文章改為寫一篇文章來描繪自己在那個季節看到的景象。
對於第一個實驗,他們發現參與者在冬天更喜歡complex and reflective music,但是在夏天他們更喜歡 energetic and rhythmic music。對於另外兩種類型,參與者在夏季與冬季並沒有區別。非常遺憾的是他們第一個實驗的結果在第二個實驗中卻並不行得通(統計上不顯著)。這可能是由於他們這種模擬季節的方法並不合適。不過要長期的調查人們對於音樂的偏好確實在人力物力上都較難實現。

以上幾篇文章是從社會因素尋找不同音樂偏好的,對於從生物學和心理學上的研究,本人暫時還沒有那個能耐去進行總結。較為專業的是以上幾篇,如果各位還有興趣看我的研究的話,那麼請繼續閱讀。

由於上面的對於季節性的研究還不太明確,並且對於中國的研究太少,於是乎自己又想利用時間序列分析研究中國普遍音樂的季節性因素。這次是利用Google Trends 和百度指數,兩個搜索引擎的結合應該較為全面,數據是從2006年到2011年的月度數據,非常明顯的發現對於電子樂,流行樂,搖滾樂,古典樂,最受歡迎的季節是不一樣的。在不同的季節人們的確是會喜歡不同的音樂的。並且更為奇妙的是,對於古典音樂,Google Trends 和百度指數都顯示出了非常強的6個月的周期性。其實原來就有這種感覺,當自己有一些日子不聽古典樂時,會在某段時間突然想聽,沒想到這次的數據證實了這一點。

對於音樂偏好的研究大致就是這些,總結下來,有人們的性格(性格有詳細的描述分類,詳細見Rentfrow and Gosling的那篇文章,寫的又長又好。),年齡,性別,種族,個體經濟狀況,普遍經濟狀況,季節。這些文章依據參看文獻在網上都搜的到,管我要也可以,希望喜歡研究音樂偏好的人們越來越多。

最後的最後,喜歡這條答案請猛擊贊同。

參考文獻:

Hargreaves, D. J., Timothy Teo June Lee. (2008). Musical Preference, Identification, and Familiar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56, 18-32.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

Hui-Ling Lai, (2004). Music Preference and Relaxation in Taiwanese Elderly People. Geriatric Nursing, 25, 286-291.

Karl F. Schuessler. (1948). Social Background and Musical Tast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3, 330-335.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North, A. C., Hargreaves, D. J., Jr. (2007a). Lifestyle correlates of musical preference: 1. Relationships, living arrangements, beliefs, and crime. Psychology of Music, 35, 58–87. UK

Pettijohn, T. F., II, Sacco, D. F., Jr. (2009). Tough times, meaningful music, mature performers:
Popular Billboard songs and performer preferences across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in the USA.
Psychology of Music, 37, 155–179.

Pettijohn T. F. II, Williams, G. M., Carter, T. C. (2010). Music for the seasons: Seasonal music preferences in college students. Current Psychology, 29, 328-345.

Rentfrow, P. J. Gosling, S. D. (2003). The do re mi』s of everyday life: the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music prefer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 1236–1253.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Rentfrow, P. J. Gosling, S. D. (2006). Message in a Ballad.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 236-242,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2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Wai-chung Ho. (2001) Musical learning: Differences between boys and girls in Hong Kong Chinese co-edu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B. J. Music Ed. 41-5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剛才在今年6月的美國《人格和社會心理學雜誌》(JPSP)上看到一篇關於音樂偏好的研究
  
  來自德州大學的心理學家Rentfrow和Gosling從大眾偏好的角度將
  音樂分為
  
  反思-複雜型
   其中包括了古典、爵士、藍調、民謠
  激烈-叛逆型
   其中包括了另類、搖滾、重金屬
  樂觀-傳統型
   其中包括了鄉村、流行、宗教、原聲
  能量-節奏型
   其中包括Rap/hip-hop、soul/funk 、電子/舞曲
  
  他們的研究發現
  
  偏好反思-複雜型的人
   對新事物比較開放,反對保守,想像豐富,崇尚審美體驗,認為自己智商較高,語言能力較好,政治上傾向自由主義,對人比較寬容,但不怎麼喜歡運動。
  
  偏好激烈-叛逆型的人
   對新事物也比較開放,尋求刺激和體驗冒險,認為自己的智商和語言能力較強,愛好運動,有趣的是,喜好這一類型的人並不會因為這些音樂中的消極情感表達而變得神經質和很難相處。
  
  偏好樂觀-傳統型的人
   外向,容易和人相處,喜歡幫助別人,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比較保守。自己認為自己相貌和身體條件不錯,比較喜歡運動。但是不夠開放,遵從社會規則,不喜歡自由主義,表達能力不是很好。
  
  偏好能量-節奏型的人
   也比較外向,隨和,健談,崇尚自由主義,認為自己有魅力,喜歡運動,對社會規範和保守主義不是很贊同。
  
  可惜這些是對美國人做的
  
  不知道適不適合
  
  中國人


家庭影響也有關係。比如我父親喜愛京劇,在家也會唱,母親喜歡越劇滬劇,有播必聽,在他們的熏陶下,這幾樣我都愛聽。小時候有段時間父親弄到些巴洛克音樂的磁帶,那段時間就常聽,所以非常喜歡這種類型的音樂,別的興趣就一般

還有各人的審美取向和道德觀、價值觀。例如金屬樂、說唱樂、歌詞中有粗口的,我就是喜歡不起來


音樂是生活中離不開的「調味品」,其實,一個人的性格也會從他愛聽的音樂中流露出來。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家詹森·倫特福羅與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心理學家山姆·高斯林甚至表示,找出他最愛聽的10首歌,就能大致了解一個陌生人的性格。

喜歡爵士樂、古典音樂等複雜、深奧的音樂的人,通常聰明,講究生活情調,有些「陽春白雪」,有時讓人難以接近。相反,喜歡鄉村音樂、流行音樂,比如大眾排行榜上歌曲的人則通常較為循規蹈矩,做事風格相對保守,相處起來比較真誠,容易親近。
喜歡舞曲、迪斯科等表達強烈情感音樂的人,思想活躍,情緒控制能力較弱,容易衝動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喜歡歌劇、戲曲等帶有完整劇情音樂的人,通常較為內向、敏感,容易受到劇情的影響,有時愛鑽牛角尖。

值得注意的是,愛聽搖滾或說唱音樂的青少年,並不一定是離經叛道,有時他們可能更加內向怯懦,想逃避現實,需要更多關注。(原文來自:http://www.lansin.com/weekly/detail/114766)


Music as Biology: What We Like to Hear and Why - Duke University | Coursera

Music as Biology: What We Like to Hear and Why - Duke University | Coursera


和見識有關,人生經歷,年齡,還有是否學習過音樂有關。
比如一個五線縣城的少年,從未去過看過爵士樂現場,live house的搖滾演出,陰暗的地下電子俱樂部,他不會真的很喜歡這樣的音樂。
比如一個60歲的大媽不會太喜歡skrillex,實驗噪音,蒸汽波。
沒有系統研究過爵士理論或者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不會很喜歡自由爵士個無調性音樂。
良好教育環境里長大的孩子,沒有經歷過校園暴力,不會特別喜歡滿臉都紋滿紋身的金牙黑大哥唱著販毒,走私,搞姑娘,口活兒好,就是干這樣歌詞。


恰巧我也有這個困惑,我無數據,無從分析,僅僅提供個人感覺。
1.同齡,來自相近經濟水平地區的人,容易有同一偏好。
例如我和我的高中大學同學(由於學校原因,大學同學全部是上海人)對流行音樂的喜好十分類似,老如四大天王,近一點的話如張信哲,無印良品,張宇,再近一點的陳奕迅,梁靜茹,蕭敬騰都是大家比較喜歡的。
有幾次網友聚會,來自廣州、北京、杭州的朋友們,基本上也都是在KTV唱差不多風格的歌。
還有幾次和媳婦家的家長們一起去唱K,他們唱的《套馬杆》、俄羅斯風格歌、紅歌,對我來說就相當有距離,但是貌似他們都非常享受……
這幾天出差深圳,和我的助理住一個房,那是一個比我大一歲的小夥子(哈哈,我也是小夥子),來自陝西農村,本科學歷畢業三年,剛來上海三個月。我正百度隨機放歌,看到李宇春的就切歌了……他問我為啥切歌,我說我不喜歡春哥,他有點生氣,表示李宇春、何潔、周筆暢是最棒的,只是沒有人給他們寫好歌……港台歌手,他不喜歡孫燕姿,聽阿妹的歌也毫無反應,唯一知道的是梁靜茹(吐個槽,實際上她不是港台人……),而且僅僅覺得還可以。實際上我立馬就覺得咱們的音樂價值觀差距好大……出於興趣,我問他是不是喜歡聽《求佛》……他表示那是民工聽的,他一點都不喜歡……好吧……

PS:剛剛給助理放了《天馬的幻想》,他表示沒聽過,我表示很驚訝,他告訴我他家99年才有電視,04年就離開家讀大學了,動漫也好,足球籃球運動也好,他都沒什麼概念……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真的好大,很大程度影響了我們對問題的看法。

2.有同樣興趣愛好的人,容易因為興趣愛好對音樂有同一偏好
我03年就開始混星光字母組的柯南探夢論壇,和當時論壇里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混得賊熟賊熟。他們常常來上海聚會,唱K也是必須的,通常大家看到《天馬的幻想》,《好想大聲說喜歡你》等等,都會非常HIGH,這些歌在我大學同學聚會時,是不會有人點的……

大學時候玩WOW,老是鑽研vurtne,saerdna這些大神的視頻,後來就發現很多一起玩的同學,MP3里都是sum41,yellocard,林肯公園的歌,由於同一愛好,我們在音樂上面也找到了共鳴點。

3.類似性格的人,容易對音樂有相同偏好
我比較屬於奔放外向的人,目測跟我差不多的同學都會喜歡外向一點的歌,例如《忠孝東路走九遍》、《倔強》會被經常點到。
而幾個內斂一些的室友,會更悶騷和小清新一點(當然和我們的交集也非常多),他們會喜歡張信哲、陳綺貞之類的更多一些……


先天後天都有,有性格的原因,也有人生體驗的原因。

如同有的人就喜歡貝多芬,有的人則喜歡舒伯特。貝多芬有點逞才使氣,舒伯特有超凡的情感表達能力,就像有的人喜歡李白杜甫的豪放,有的人則喜歡李清照的婉約小詞。我沒有那麼豪邁的情懷,毛澤東李白的是不喜歡的,舒伯特的李清照的還不錯。

總之,當音樂和詩詞能夠引起人共鳴的,人們就覺得好聽。


我覺得是心境,當一首歌的歌詞和旋律符合你當時的心境時,你就會覺得它好聽。失戀的人聽不懂歡快的歌,快樂的人也難以領悟悲傷的歌詞。


先天的基因+後天的成長環境+性格+條件制約+其它 :&>


歌以詠志。一個人喜歡的歌是屬於七情中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哪一種,和TA的性格有關,性格則受到先天和後天造成的身體體質的影響。音樂的五音對應五行,七情對應五行,人體的臟腑也對應五行,所以具有互相關聯。


而歌曲的本身的層次高低,則和TA的文化修養和智力有關。但是從更深一層來看,一個人對於音樂的辨識力和耳朵的聽覺有關,如果無法聽出音調的微細區別,則自己唱歌時會跑調。耳朵是腎之竅,腎水不足的人,則聽力差。腎水又主智,主創造力,所以智力低的人喜歡節奏感強烈的比如黑人音樂。


就像選女朋友一樣,就是時機

例如你現在很喜歡一個人,為這個人付出很多,十年後可能會覺當時的行為很幼稚。

又或者現在你很不喜歡一個人,但當你聽到人家說她好的時候;或都當你有一天很失落,她就在你面前開解你的時候,你就會突然間愛上她。

當然,我同時覺得跟性格有很大的關係,不是你所有喜歡的音樂都能說"這就是我的音樂!"


性格決定,環境只能影響,有人性格樂觀在極差的狀況下也不會聽悲觀的歌


因為喜歡柔軟,所以很難客觀地評價豆腐的味道。因為喜歡堅硬,所以很難客觀評價香蕉的味道。如果你問為什麼喜歡豆腐和香蕉,他多半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討厭coldplay。
我從小比較野,思維發散,喜歡接受新鮮事物,隨意崇尚自由,所以,我從小比較喜歡搖滾民謠和布魯斯。但我不是什麼叛逆憤青。我有自己的理性思想。大概就是這樣。
成長的環境,所在地經濟發展水平,個人的性格特徵,最重要的是個人的思想三觀。
我接觸很多鄉鎮的同學,由於思維,經濟,和新鮮事物的局限性,音樂種類偏向於大眾流行甚至網路歌曲,覺得很好理解,直達心坎,不用費腦袋得像做閱讀理解一樣,還要分析思考。
像城市的同學,由於成長環境,和思維模式較開放,音樂種類會比較多樣化一點,我身邊的朋友就聽得比較雜,流行,朋克,民謠,搖滾,都會聽,但大多數人都只是因為這首歌好聽,甚至分不清這首歌屬於什麼流派。
我最近認識了一個女孩,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青年,致力於發展中國的教育事業,她就喜歡民謠,純音樂,古典樂為主,不喜歡搖滾朋克過於浮躁的音樂。
我喜歡看著她,笑,然後給我端上一杯枸杞茶,整個心,都覺得好平靜


首先,對歌曲偏好的影響因素是:成長環境、生存環境以及在這樣的環境下你形成的性格,以及對自己的期望值……
其次,歌曲是一個對話過程,可以把歌曲分成兩類:一類,歌曲是獨白;第二類,歌曲與你交流。所以對應之前的影響因素。
再次,「好心情聽歌,壞心情聽詞」,就對應了你的生存環境會改變你對歌曲的選擇和理解。


屬於你的旋律,你的味兒。這就是主導因素。但每個人的情感表達都不同。這就成了差異。


一線城市土著青年(是指小學初中人格定型期間在一線城市)聽得音樂相對而言西化很多吧,喜歡搖滾的偏多
而下面的鎮、縣、農村中長大的人,似乎更多的人會更加喜歡周杰倫一類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受不了別人吃東西吧唧嘴?
讀書的人是不是看不起不讀書的人?
如何從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分析兒童嘩眾取寵的行為?
為什麼不想在別人面前學習?請問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TAG:音樂 | 文化 | 心理 | 日常心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