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自我是心灵鸡汤吗?


谢邀。接纳自我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内容:一个人越能接纳自我(指的是自我的阴暗面),他/她内在的紧张感越少,与他人的关系越和谐。当然,接纳自我说说容易做做难,它需要不断经历自我探索和觉察的过程。

对于我们身上好的部分,比如自信、阳光、热情、友善,我们会感到满意、自豪,乐意去觉察或展示它们;对我们身上坏的部分,比如嫉妒、敌意、贪婪、恐惧、害羞,我们很难接纳,往往是会选择逃避,或者把它们扔给别人。所以,自我接纳主要指的是:对自我中坏的部分的接纳。

也许在育儿过程中,面对孩子的不合作,你经常会感到无奈和难过;也许你在工作或学习中不断产生失落和愤怒;或者在社会比较中,你经常会有被打败的沮丧感……所有这些与好自我不一致的经验,很可能会被排斥、疏远、遗忘——比如通过娱乐的方式来麻痹自己忘掉它们。你试图继续保持好自我的纯粹,但代价是增加了心理的紧张——那些被你压抑的体验会转变为紧张的情绪状态。

一个一心想给孩子很多爱的妈妈最近被自己吓到了,她会时不时地冒出把孩子掐死的念头。她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自己是那么爱孩子,一直努力给他最多的爱,她实在无法理解自己突然冒出的荒唐念头。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这位妈妈慢慢地觉察到育儿过程中对孩子潜藏的愤怒、无奈和不满意,因为一直想成为好妈妈,以往当这些情绪产生时,她会下意识地屏蔽它们,坚信自己非常爱孩子。慢慢地,她承认有时候确实不喜欢儿子,很讨厌他的某些行为,但她逐渐感觉到:“我现在能承认我喜欢他或不喜欢他,但我们的关系仍然是令人满意的”。她逐渐的修正了之前的自我概念——我对孩子很温暖,我要给他完全的爱;替代为——我和他相处很好,我努力做一个好妈妈,但我承认有时我不太喜欢他。这种觉察让她更放松了,内心的紧张下降了,掐死孩子的念头慢慢不见了。

对孩子讨厌情绪的接纳缓解了这位妈妈内心的紧张感,也改善了与儿子的关系,所以自我接纳往往伴随着与周围人关系的改善。你去观察生活中那些关系良好,理解他人的人,他们往往是高度自我接纳的人。当一个人对自己更少的防御态度,能允许自己去体验丰富的自己,他便能更加独立面对自己,更能对他人有全面的视角。

我曾在我们为什么讨厌一个人? - 俞林鑫的回答 一文中谈到:我们之所以讨厌别人,往往来自于对自身阴暗部分的投射,我们把对自身讨厌的部分放在别人身上并进行攻击,以此洗白了自己,保持了主观上的自我良好。所以,当一个人更能觉察和接纳自己的阴暗面,意味着这种投射会越来越少,与别人关系将会改善:他更能以客观准确的态度对待他人,把他人当成独立的个体。

正如@FuHouzhi所说,自我接纳不能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经历自我觉察的过程,光是对自己默念“接纳自己”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认识自己,认识自身的阴暗面。其实每一次负面情绪的产生(讨厌、嫉妒、愤怒…),都是一次认识自身阴影面的机会,通过反思去看看自己哪些部分被扰动了,慢慢地让它们见诸于阳光。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请参见:运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剖析式的自我审视? - 俞林鑫的回答

参考文献:卡尔·罗杰斯著等著,李孟潮,李迎潮译. 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第11章:人格和行为的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psychotherapist_ylx


一个字盯着看久了,你会认不出它。

一句话说多了,你会对它失去感觉。

接纳自我本没有错,但被太多人,用错误的理论诠释过太多遍以后,你就搞不清它说的是什么了。

人常说接纳自我,问题是自我是什么?

是那个一下班就葛优瘫的你?

还是那个刚办完健身卡的你?

是那个忍不住剁手买买买的你?

还是那个花了一整个周末断舍离的你?

每个人都有许多自相矛盾的愿望,大部分人沉溺于行为的表象,忽略其内在的联系,也就从未认识过本质的自我。

有人可能会说,我身上的缺点都是真实的自我啊。

那么,那个想改正它们的你,不是你吗?

有人会说,自我是用行为来定义的。“我”,就是我已经做到的事情的总和,我做到了什么水平,我就是什么样的,我想到的那些不算。

按你这说法,马云没发迹之前,他的自我价值等同于中国任何一个英语老师,他脑中的所有宏伟蓝图奇思妙想都不算他的“自我”。

边界在哪里?你该如何定义?

在弄明白自我是什么之前,我们无法妄谈接受,因为我们无法接受一个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

而只有一遍遍的反问,拿互相矛盾的事实和证据不断思考,寻找答案,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的自我。

而那个时候你差不多也已经接受它了。


@心理学哈士奇 在之前说自我接纳在心理学专著里并不怎么常见,我想就此说点我的想法。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接受与承诺疗法,作为基于正念的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的代表之一,其核心治疗过程中就有接纳这一点。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辩证行为疗法,其核心的辩证正是在接纳与改变之间的微妙平衡。甚至还有研究者认为接纳是正念的核心之一。

所以,接纳是心灵鸡汤吗?就鸡汤是“听说营养胜过鸡肉而实际上却没鸡肉营养多”的名不符实的品性来说,接纳并不是鸡汤。

只是,不知道如何去实现接纳,不论是无常的世界,还是无常的生活。
当痛苦成为一条必经之路,很多人都陷入自己给自己创造的恐惧、焦虑、无助,陷入折磨。
对,痛苦不等于折磨。
因为我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会了言语、学会了判断、学会了评价。我们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人无完人,总会体验到一些我们并不想去体验到想法、感受、身体感觉。我们无法接纳,所以我们要么试图控制试图解决,要么解决不了直接逃走,就像遇到一道难题,不是想方设法解开就是直接不做。然而这样解决外界难题的方式并不适用于我们内在的问题。不想要的想法只能暂时被抑制,终究会反弹;不想要的感受只能暂时忽略,终究会触发;不想要的身体感觉,还记得你的头痛吗,怎么可能逃开。

当你不再想逃开的时候,当你可以平静地与之共处的时候,当你承认了它们的存在的时候,你就实现了接纳。

References:
Bishop S R, Lau M, Shapiro S, et al. Mindfulness: A Proposed Operational Definition[J].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Practice, 2004, 11(3):230-241.
张婍, 王淑娟, 祝卓宏. 接纳与承诺疗法的心理病理模型和治疗模式[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5):377-381.
曾祥龙, 刘翔平, 于是. 接纳与承诺疗法的理论背景、实证研究与未来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7):1020-1026.
王蕾. 辩证行为疗法治疗策略应用探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 23(6):381-384.


接纳自我不是心灵鸡汤,但是接纳自我四个字却是心灵鸡汤。

因为接纳自我不是一句道理,而是一套具体可操作的方案。这套方案没有模板,必须去针对每一个人量身打造。

就像“少吃多运动”是减肥的方法,但绝大多数人都无效甚至做不到。这就是因为它没有量身打造。

因此一个人跟你说接纳自我,他就是在灌鸡汤。
但是他如果充分的了解你,然后告诉你如何接纳自己,并且陪着你操练,就不是鸡汤,
而是叫心理咨询。


看心理咨询师如何把鸡汤变成干货,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心理小厨 Tianjinpsy。


如果希望自己独立,自由,就要接纳自己
如果希望自己过的有价值,就要接纳自己
如果希望自己和所爱的人终生幸福,更要接纳自己
至于是不是鸡汤,有考虑的意义吗?


不是鸡汤,是鸡大腿儿。
你自己都不肯接纳自己,又怎么说服别人来接纳你呢。


谢邀
1.自我接纳其实太他娘的难了,相反不自我接纳非常容易,每个人都会。

2.自我接纳并不是鸡汤,鸡汤至少尝几口会让人觉得豁然开朗,或是捡到钱一样高兴,或是占领智商高地。但是自我接纳你听到这四个字,只有一脸蒙逼,还是不知道咋办。

3.自我接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接纳某一点,或是某个时间段接纳自己是可以的。

了解自我接纳,至少要知道自我是啥吧,很多人是不清楚。自我呢,就是你区分自己个他人的一个范围,你不会认为自己是别人,也不会认为别人是自己,你也不会和别人融合在一起,你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意识,不受他人控制。

自我也像是一件容器,你往里面投入很多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比如成就呀,学业呀,一些好的坏的品质,一些经历,一些你所经历的,一些能够代表你的。这些东西的塑造下,你变得不一样,你变得和周围人不一样,你不再是别人,而是自己。

但容器里面装的并不都是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也有让我们不能接受,不包容,不能接纳的往往就在这里。但也有一些看起来还行,但达不到我们理想预期的。

面对不能接纳的,要么去改变,要么去承认无能为力,在无法达到自己目标的情况下,你能谈到的对自己说一句,“如是而已”吗?


当然是鸡汤啦!
现代医学有麻醉剂,所以开胸剖肺都变得可行,病人不至于因此疼死!
人郁闷了,失落了,喝两碗鸡汤,付个软,认个输,自己安慰一下自己才不至于钻入牛角尖,精神崩溃。
鸡汤怎么了,麻醉剂怎么了,自欺欺人又怎么了,不谈具体情况只谈是非好坏都是瞎扯淡!
什么是心理强大,心理强大不就是善于自欺欺人吗?
你要做事情,鸡汤有害!因为客观世界不以你的意志转移!
你要活得有意义,鸡汤对你有利!因为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用鸡汤来哄自己,用冷静客观来对待别人,基本上也就和谐了。

至于接纳自我,呵呵,反正我不到穷途末路是不会祭出这句话的!


我觉得接纳自我不是心灵鸡汤。这是我这几年的经历告诉我的。现在的我不能说完全接纳了自己,不过,相比较以前,我没有那么自卑了。之前大概有三年的时间,我非常自卑,任何我身上的特征,即使是优点,我也不会大方承认。遇到挫折,我想的是尽快结束生命,曾经想过自杀,但因为胆小,因为父母,没敢实施。平时基本不跟同学交流,因为觉得自己不配害怕出丑,觉得自己的一切都是错的,所以我一边羡慕,一边痛苦。我知道这是我的原生家庭带给我的印记。
转变发生在最近几个月,因为找工作,情绪跌到谷底,过年的时候,一觉得难受就会用头撞墙,然后一个人默默哭泣。每天都只想睡觉,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也许是因为已经一无所有,所以我有意识地找一些相关的心理方面的书来看,关注一些心理学专家。他们带给我最大的认知是我的父母也有错的时候,他们只给予我物质上的满足,却没有在精神上爱我。让我可以把压抑在心底对父母的不满表达出来,得到自己的承认,知道自己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堪。那段时间,我把小时候的事再次回忆了一遍,找到了现在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原因。于是,一切迎刃而解了。我开始拥有自信,学会自爱,慢慢接纳自己。现在我走路抬头挺胸,懂得欣赏花草,即使是下雨天,也会觉得雨很可爱,对身边的一切充满好奇,也不再不停责怪自己。


没有方法地鼓励别人接纳自我是心灵鸡汤
鸡汤不是看说法,而是看有没有给勺子

我认为接纳自我是真正开始改变自己的认知前提
很多人就是一边焦虑一边不行动,觉得要改变,但是又无所适从
还没能够接纳当前的自己


虽然很想用很学术的词汇来探讨这个问题,可惜我一贯是个没文化的。
接纳自我,并不是心灵鸡汤。
当然如果只是这句话,其实你并不是很清楚什么叫做接纳自我呢。
在我过往的与自己斗争的经历来看,接纳自我的定义更像是认识你自己,把你扭曲的虚构的内在世界和真实的残酷的外在世界调整到同一水平线。
把自己当成人。
允许你成为你。
怎么说吧,人如果失衡,往往会处于两个极端,过度高看自己和过度低估自己。
自卑或者自负,就像是天秤的两端,无法平衡。

在我们的认知中坏的,就应该被摒弃。
我们把自己认作了神,我们的标准是完美,而实际上没有人可以到达完美,我们只能是无限接近然后靠近它,却永远没有办法到达那个境地。
可是实际上所谓的好或者坏,都是就个人的特质。
我是个人。
是人就一定会犯错,可是在很多的时候,好像是不允许犯错的。
第一次做到最好才是聪明的,第一次错的多就是傻瓜,没有给予一个改进的空间。
人看事物渐渐也变成一种静态的思维,看自己同样是如此。
好像只要掩盖了弱点,就意味着不存在,同样意味着完美。
真是掩耳盗铃啊。

我认为认识自我,是看到了缺点,发现了不足,知道了弱点。
这并不是停下再也不去行动了。
而是了解了现下的状况,根据具体的损坏报告,针对具体部位开始维修。
而且有的你所认为的坏,并不是意味着不好。
你要去学会接纳自己,看清楚自己。
哦,我原来是这样。
正是因为知道自己不经诱惑,才要摒除诱惑,远离诱惑。
这大概才是接纳自己的意义所在。
而不是任由一种无意识的骚动,来残害自己的心灵。
如果可以比喻成看病,那么接纳自己就意味着诊断,它并不是万能的,可是它是必须的那一步。


接纳自我是指正面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无论这个“我”是号是坏都承认“他”就是“我自己”。而不是说把自己坏的错的一面认为是好的对的,无条件地接受。

好比我上厕所尿到自己裤子了。这时我把头望向天花板:“刚才啥事没发生。”——这叫自我逃避;我在心里大喊:“那不是尿,是水!”——这叫自我欺骗。我清楚地意识到:“我不小心尿到裤子了,但这不代表我尿尿的技术不好,更不代表我很脏。”这叫自我接纳。唯有自我接纳,随后我才能准确地找到尿到裤子的原因,同时克服这个过程产生的心理抗拒,下次我才能尿得更有水准,才不会一错再错破罐破摔。

可见自我接纳是为了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又不使自尊受到损害。本质上自我接纳是为了更好地与自己和这个世界相处,让生活更美好。

而把接纳自我当做自己缺点的借口, 嚷着我就这样了我“接纳”自己的坏毛病,那的确就是在给自己喂毒鸡汤了。


是正常做人的基本。

你自己都接受不了自己,你还怎么愉快地活下去?


我回答过另一个问题,觉得和这个有点关系,就贴过来吧: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一个大众眼中很糟糕的人也应该悦纳自我吗? - 匿名用户的回答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首先我觉得糟糕的人有很多种情况吧。有些人可能属于“反社会人格”,没有通常人的良知。这种人本身是一种病态,他们肯定是没有内疚的,可能自我感觉非常好,很“悦纳”自己。但是我很怀疑他的主观幸福感。如果一个人和他人没有正常的情感联系,他恐怕感受不到正常人的“意义感”,这个人的内心很有可能是非常非常无聊的,以至于必须靠虐待他人,或者干一些非常冒险的事才能排遣。这是一种病态,我们没必要痛恨他。不过他该不该悦纳自己可能也用不着我们来操心,他大概会觉得自己的需求应该凌驾于所有人之上。

但是我觉得很多糟糕的人,他之所以变得这么糟糕可能就是因为他无法悦纳自己。

其实我天性是一个缺乏责任感和自控力的人。冲动,懒惰,有成瘾倾向。经历过从小时候大家眼中的神童和骄傲,变成母亲的负担,这么一段过程。有一段时间比较抑郁。网瘾,性瘾。现在大概走出来了。但是我觉得成为一个健康幸福的自己大概是一个终生的过程。

我看过大量的书,所有主要宗教的比较重要的经典,哲学,各派别心理学,精神病学,比较杂,反正有点瞎看的感觉。这也证明我对这个领域的知识有需求。我一直在思考。

我现在比较认同存在主义哲学。我觉得,人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存在,他的生命存在是无条件的,是无比幸运的产物,是上天白白赠送给他的礼物。从这个本原的意义上说,一个人应该无条件地悦纳自己的生命。但是人的存在比较特殊,他不是一个现成的自己,而是一个成为自己的过程,他必须成为自己,才能真的变成他自己。比如爱因斯坦,我们认为他是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他并不是先天就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并不是说他刚出生的时候脑子里就有广义相对论。他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最终变成了那个我们认为的爱因斯坦。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他的一生是一个成为自己的过程,而在起初的时候,他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方向,他需要花费一生的时间去寻找自己的意义,搞清楚自己是谁。

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静止在无所事事的状态之下,他一定要去做什么,寻找什么,这样他才能健康地活着。如果他由于某种原因(比如陷入逃避现实的困境中,自己又不自知)长期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或者从事他身边的人所反对鄙视的事情而他自己又没有明确的理想和目的,他一定会陷入极度的无聊,空洞感,低自尊。他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在被掏空,因为他没有去做符合自己身心幸福的事情。他如果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便会寻求改变。

但他之所以变成这样,正是因为他没有悦纳自己。他不知道应该怎么爱自己。他其实在贬低自己的生命意义。有个青年问王阳明,人为什么要克己?我做不到克己。王阳明回答他说,人只要知道克己才是真的为自己好,就自然会克己。你以为纵欲是为了自己,其实不是,其实是在害你自己。选择纵欲,是因为不知道真正的快乐该如何得到。

懒惰,放纵,拖延,挥霍,成瘾,啃老,颓废……这些人可能分很多种,其中有一种,他内心是抑郁的,是自我贬低,自我羞辱的。其实很多这种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是为了缓解他的抑郁,虽然实际上是饮鸩止渴。

其实宗教有时候很能揭示本质的东西。有一句话说,耶稣为赎回你而死在了十字架上,你如果贬低自己的价值,你就是在侮辱他。反正读到这句的时候,我流泪了。我觉得我是宝贵的,我值得让一个最圣洁的人用命来拯救。而这种自尊的感觉就是自爱和自我救赎的动力。


十分感谢知友@周红桂的对我答案的补充,不过针对于这些补充我想要做一些说明。


首先,的确如果把治疗领域的理论包括进来的话,“自我接纳”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我思考再三还是没有借用治疗的理论:


1、心理治疗的理论部分是不可证伪的,而可证伪的部分有很多还存在着争议。

治疗领域与科学心理学的区别就在于治疗更强调实用主义和实践性——有用性而非科学性才是治疗的根本。至于说这种有用性本身也是相对的,对于某些轻车熟路的治疗师来说很有用的理论和手段,在另一些治疗师甚至在一些新手眼里可能并不是适当的方法。所以针对于这些更倾向于“情怀”的理论,我会慎重引用。


2、心理治疗的理论的普遍性也存在争议,特别是对于非专业人士,其内涵和适用范围很难把握。


正是因为治疗的理论部分存在科学性的困境,所以不同流派间的隔阂并没有被完全打通。特别是当我们在接见来访者的时候,虽然是同一种障碍,但很可能会因为不同来访者之间的人格差异等等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因此,除非是对来访者量身定制某一方案,否则我很少会提及跨流派的理论对某一问题的不同分析——因为这个更多是需要专业的治疗师来把握,而不是把所有的选项一股脑的抛给来访者让他随便挑。


——————————————原答案分割线——————————————

谢邀,自我接纳这个提法在心理学专著里不怎么常见(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而相对使用比较广泛的、与自我接纳的意思比较相近的应该是自我同一性,所以我就针对自我同一性粗浅的谈一谈。


所谓自我同一性指的是对自己身份(包括社会角色)的一种稳定的知觉,它不仅包括了不同群体成员身份的整合,还包括了这些身份在时间上的继起和连贯性。简单来说,自我同一性就是一种比较完整的、稳定的关于我是谁的一种知觉(或者是信念)。当然,知觉和信念本身不能混为一谈,但因为是关于自我的所以会涉及到主客体的问题,在这里因为与主题无关所以不再赘述。


可以看出,自我同一性无非是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一个回答而已,但是这样的一个答案的获得却并不容易——埃里克森在他的心理社会理论中就已经指出,青春期的个体将经历自我同一性危机——相信各位如果还有印象的话应该就能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那种不断试图“寻找自我”,却似乎一直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的那种迷茫。这部分是因为青春期的个体的个体更倾向于从他人的评价里获得对自我的认识,一种关系自我价值;同时也会伴随着“形式运算期自我中心意识的觉醒”,一种他人与自己在观念上具有一致性的错觉。另一部分也取决于父母的影响、老师的教育以及社会文化带来的种种不确定。


说到自我同一性达成,大家还应该警惕所谓同一性早闭(foreclosure)。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同一性达成”,简单的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因为我爸爸是木匠,那我干脆也就做个木匠好了,反正我也不知道我能干什么。这种同一性早闭可能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同一性混乱的痛苦,但是由于这种“达成”本身是个不稳定的平衡——比如我当木匠当着当着就发现我其实更喜欢放牛,这时候就牵扯到我如何放弃我原来的生活方式,转向一个全新的领域的问题——最终还是逃不过重新建立自我同一性。


相比于草草了事的同一性早闭和保持混沌而痛苦的同一性混乱,一种被称为延期偿付(moratorium)的策略似乎能暂时的缓解压力而不至于造成其他的副作用——简单来说就是把同一性问题放在一边,让它在我的生活和实践中慢慢形成。比如:我还不知道我是否想要做木匠,我可以一边跟我父亲学手艺,一边去尝试其他的东西;如果找不到我更喜欢的事业,那么说明我还是最喜欢做木匠。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所谓的接纳自我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过程,只不过因为每个人走的路有所区别,而导致这种接纳来的有早有晚而已。至于说是为了安慰受到挫折的人,让别人接纳自我——这本身算不上鸡汤,在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的眼里看来这个充其量和“没关系,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下次再努力嘛!”是一个性质的。与此同时,这种自我接纳不应当与自甘堕落等同,因为毕竟这种接纳还包括了对未来的期望,也就是关于”我要到哪去?“的回答,所以不应该被扣上“误人子弟”的帽子。


接纳自我是不是鸡汤我不知道,
我知道的是
经常有人利用拒绝自我做鸡汤。


在同一个语言体系中,如果我们要从同一种角度去描绘同一个事物,那么就不会用到两个不同的词语。“接纳自我”和“心灵鸡汤”这一个名词一个动词,描绘的甚至不是同一件事。

心灵鸡汤是一种真理假说、一种来自公共生活的外来物。这些心灵鸡汤,大多关于生活、工作、情感,任意一个话题拿出来都包含着太多太多的内容。作为个体的人,我们虽然能够通过现在越来越发达的信息获取手段,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但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体认过程却并没有如前者一样爆炸性增加。

如今,我们能够躺在床上了解到公众人物的生活内幕、走在路上和同事处理工作事务、不出门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这些信息和知识,就像是为我们参与公共生活(包括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工作学习等等)所准备的常规武器,我们能够以此为参考去处理一般性的公共生活。但是我们不光是生活在公共空间、用普遍的道理能够概括的人。个体的独特性中同样显示着我们的“真实”。

这就造成了我们即使知道再多的大道理,仍然会在面临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状况时手足无措,印证了那句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但是公共生活连这一点也给我们提供了标准化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心灵鸡汤。这是公共生活提供给广大人民,去处理各自内在独特感受的方案。既然是一个方案,那么每一个方案都会有一个结论,而面对“生活”和“心理”这种无所不包的话题,每一个结论也都只是某一种“真理假说”。心灵鸡汤有治愈的,也有致郁的,有关于远方的,也有关于脚下的,总之总有一款适合你。

面对心里鸡汤,更多采取的姿态也就是一种选择的姿态,某种程度上来说,和挑选超市货架上的商品类似。有时候,这样标准化的解决方式,配合我们的文化环境对我们的塑造,也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能够帮助到我们去调整不适应的状况。

心理咨询中提到的接纳自我,则是一种对独特自我的探索过程,是对内在之物试图保持诚实的态度。

接纳自我,这里提到的自我更多的是指在公共生活中、在大文化(社会)、小文化(家庭)中不被接受的那部分自我。我们都会用带有个人色彩的方式,去隐藏那些不被接受的自我部分,比如用带强迫色彩的方式去隐藏对于严苛要求的抗争和对自身的羞耻,用带抑郁色彩的方式去隐藏对自身价值的愤怒、对他人的愤怒等等。但仅仅停留在对这些可能的解释上面,那么所谓接纳自我和心灵鸡汤的区别就不会那么明显。

弗洛伊德曾经在给荣格的信中提到,“分析性治疗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爱而治愈的方法”,在这一点上,自我接纳和爱一样,不是单纯的文字、声音能够解释表达的,而是一个全身心投入、体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是对自己的内在保持诚实,诚实优先于其他任何的目标。这个自我接纳的过程,通常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比留在原地,或是挑选一个适合自己的心灵鸡汤更显得困难和痛苦。

但接纳自己带来的收益同样是独特和巨大的。在这个前进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属于自己的“真实”,“真实”的自己,“真实”的生活。这种属于自己的“真实”会带给我们丰富的意义。


首先说不是。
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有来生,你愿意选择你今生的性别么?

当你心中有了答案之后,我先声明,仅是个人观点,且无对错好坏之分。
从精神分析流派的的角度说,你不认可自己的性别反映了对自己的不认同。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i,想想自己,有的时候真的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撑不起这个性别角色所带来的各种责任。也从侧面反映了,我活得很累。
但当我自己开始尝试接纳自己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有时候,生活还是很美好的。你不需要去证明什么,你想怎样,你就去怎样(这里指在一切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题主问是否算鸡汤,我以为,鸡汤喝完了,它还是鸡汤,对于喝汤的人来说,只是一时的温暖?以后不可能靠着这此时此刻喝的这口汤活下去。
可当我们开始试着接纳自己的时候,或许你的生活没有改变,但我自己体会到的是心理上的解放,前所未有的轻松。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文笔,想法都不成熟。希望对看的人来说有那么一点点的扰动,我就很知足了。


不是心灵鸡汤。接纳自己是很好的认识自己的表现,也可以说成「与自己达成和解」。窃以为认识自己的平凡和普通恰恰是幸福的开始。


存在即合理。
印象比较深的是小时候,语文老师讲课文,会用带有贬褒的情感去介绍文章的精神内涵。例如赞美奉献,歌颂智慧,提倡忠诚等等。可是与之相对的自私,愚笨,不忠似乎就相形见绰了,是不好的,可耻的,拿不出台面的。但自私是人的天性,愚笨与智慧是相对的,所谓的忠诚又怎么不会是精神控制。在不同的人眼中,不同的人生时期,对这些词的理解可能不同。人是群居动物,被群体接纳很重要,但大众所认可的价值观不一定适合个体。这样个体就会觉得有不安全感,这就难以接纳自己,自己这样做真的对吗?
以前觉得性是可耻的,贫穷是令人难堪的,成绩不好是自己的错。人人都追求美丽精致,丑陋似乎在与其比较下变得让人难以接受。大家明知道这是个坑,却发现我们自己都很无奈。打个比方,两个男孩,一个帅、成绩是第一,一个是长相平凡、成绩稍次之,他们同时追一个喜欢的女孩。女孩选择了其中一个,这是一个既可以令人高兴又可以令人伤心的故事。
所以接纳自己是不是鸡汤,你可以认为是也可以认为不是,经历不同、感受不同、用处不同,没有对错。
认识到自己的不好(好),不足(优点),不完美(完美),同时意识到这不是一个固定的自己是挺重要的吧。


推薦閱讀:

男生和你聊天的語氣很萌是為什麼?
在貼吧水經驗是一種什麼心理?
工作上對人說一些明顯的恭維話真的那麼有用么?
性格外熱內冷是什麼樣的感覺?這樣的性格會讓人喜歡嗎?
什麼是「巨嬰心理」?

TAG:心理治疗 | 心理 | 心理分析 | 心灵鸡汤 | 反鸡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