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為了人際交往來改變自己嗎?

與人交往顧慮太多,不會開玩笑,沒有自信。對朋友很好但害怕沒有回報,所以不想付出。


首先問自己,你是一個勇往直前的人嗎?

這個問題的意思是,你在做一件事情時是否以自己的意志為中心。或者說,當你做一件事情,小至出門的打扮,大到對於人生方向的抉擇,有多少時刻你想的不是自己想怎樣,而是想著是別人會怎樣看你做出的決定。

我們有一種心境是時常需要獲得別人的認可或是贊同的,這種認可或是贊同不是實質上會發生的,而多是我們想像著「如果我這樣做」,別人應該會比較喜歡的這種心態,這是我們不斷持續關注別人如何想的心態。

這種心態不一定不好,你或許會很在意別人怎麼想的,所以好處是你或許會因為這樣的考量讓自己變得更靠近別人,但壞處是你可能會變得時常問自己:「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為什麼總是在乎別人怎麼想」,「為什麼我無法做自己」,那種面對自己也感到真實所在的心境很難在這種一直尋求別人認可的心態中出現,而總是感到不真實的自己也是我們總是感到生活困頓的根源之一。

「別人到底怎麼看我」這件事情,會用跟自己對話的方式一直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我們經常會想對方喜不喜歡我,看到我會不會很驚艷,聽我說了這些會不會很佩服我,或是覺得我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我們不想要被別人忽略、看輕、也不想要被人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所以真實的生活中,即便我們時常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在我們的內心永遠住著那些圍繞在自己身邊的人——把這些人趕出內心,顯得過分自私與自我中心;但過分地讓這些人佔據自己的心裡,我們也會變成逃避、焦慮不安、依賴、沒有自我主見的人。

為什麼我們總是渴求別人的認可,或許是對自己的決策缺乏信心,也或許是過去的人際互動給予自己太少決定事物的機會,也或許是我們被慣習為一個凡事需要權威指示的個體,或許是逃避因為反抗而可能遭遇的負面責怪,也或許再決定事物上的依賴能夠為自己換取更多的注目與疼愛。不論是什麼樣的心境,可以確定的是這種一直渴望獲得別人認可與贊同的心境,著實讓我們無法腳踏在地上,心如懸空般的不安,你很難想更遠的未來,面對當下也總有一種懸而未決的困惑與難受。

我們可以想想看一些無法獲得認可的場景,想想看在沒有別人的認可下自己的生活會是如何?你沒想之前,你會直覺式的覺得很恐怖,但充分思考後,你或許會發現當別人不喜歡你時,不代表對你個人的否定,而你依然需要在不被喜歡之下獲得尊重;而即便不被喜歡,日子會因此獲得什麼呢?也或許其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麼恐怖。再想想看當你沒有獲得認可時,你的未來會如何被影響,你或許以後無法再依賴對方了,你或許無法再獲得過去輕易能獲得讚賞的來源了,但你又因此獲得了什麼,或許你獲得更多自主的決定,以及讓自己更成熟的成長過程,你現在或許會很困擾於沒辦法得到別人的關注,但過了一年半載後,你依然會如此在意嗎?也許也不一定。

在任何時刻不被認同,其實是應該很稀鬆平常的,你想想看人與人互動總是那麼多衝突,我們有何嘗能夠持續地滿足別人,讓別人覺得讚揚呢?而不被認可我們同要會不爽心情難過,但這也不代表我們就必須犧牲我們持續往前的動力與追求,因為不被認可是多麼稀鬆平常,我們如果要做為一個獨立心境的人,我們也很難避免這件事情。

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意見,有時候需要練習,但堅定地展現自己的目的性,也不代表我們要失去考量別人觀感的心態,而是如何在展現自我與考量別人之中尋求一個平衡狀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也時常會想要學習如何溝通,因為溝通是為了傳遞自己的想法,但溝通也是為了通過多考量別人的狀態來友善地維繫彼此的互動關係,畢竟關係斷掉了,你也很難再傳遞什麼。

需要注意的是,堅持自己不一定是說要放棄社交,所謂放棄就是他跟人的互動關係,從客觀來說開始追逐一種最低品質、缺乏質量、且最好邁向毀滅的狀態。

聽起來好奇怪,我們竟然能夠忍受低品質的回饋。或許你會覺得我因為不爽、我行我素,不合自己的意思、也不如自己所想像預期的,所以不想要付出資源,所以給了一個最低限度的內容。但有時候我們內心還是有點期待,即便自己丟了個爛東西出去,會不會對方會行行好,還是正常的回復你,給個自然稱頭的互動方式或實際資源。這樣的內心預期雖然聽起來有些偷雞,但還是期望有好事發生,即便自己在搞破壞;但真正能稱為『放棄』的原因,是一種惡性循環,我們仍『好』的回報都不期待了,我們根本覺得我這麼爛地對待關係、工作或是代辦事物,別人回給我很『爛』的關係,工作與協助也是剛好而已,我們可以接受,也可以接受事情就是這樣運作的,生活就是如此,這不管是否是可以帶來好處,我們就是如此喜歡用這種方式互動。

你或許會覺得很奇怪,如果這樣的互動方式沒有好處,那為什麼我們普遍的時常對待彼此如這樣的現象。事實上這樣的互動確實對很多人來說充滿好處,給予低品質的互動,我們有太多事情可以歸咎於這樣的互動,以至於我們可以降低彼此的標準,雖然長時間看起來這種『放棄』下的氛圍,讓人很難受,但至少我們避免追求高品質時所產生的爭端,資源付出、壓力與無法預期的回報狀態。我們可以覺得就是因為彼此的『放棄』,你看我就是這樣過生活,對方也不在乎,我生活中少了一件事情,好像時間變多了、好像壓力變小了、我不再因為自己的付出可能沒有收穫而感到不安與難受了。

這是一種類似於『逃避』風險的狀態,你要說不理性也很難,因為事實上『放棄』確實讓我們少付出一些、少一點風險上的擔憂、也少一點注意力在爛的事情上面,因為反正『爛』是常態,『好』才是變態。也因為過份的『放棄』狀態,因此會形成一種劣幣驅除良幣的狀態,我們甚至會責怪那些追求卓越或是進步的人,打破了這個行之良好的賽局,「你如果總是想要高品質的回饋,那你不就是在找我麻煩嗎?」。

本質上『放棄』還是看起來在動機中是偏向逃避的,是一種風險趨避的心智框架。我們在逃離某些東西,逃離面對要求,逃離面對責任,也可能逃離面對生活中的待辦事物。既然時常在逃避某些人事物,那不安的生活是必然的,我們或許迴避了因為付出未獲得應有收穫的失落,但卻必須面對低品質互動下所產生的『厭世』、『困頓』、『了無生氣』、『屌絲氣息』,最終你時常感嘆:「人生就是那麼爛!」。

所以回到源頭,『放棄』就是如此的心境狀態,那你是不是就是時常因為不合自己的意,不是自己喜歡的,就用這種狀態來鋪陳自己的生活呢?這很弔詭,為什麼當我們不喜歡自己的生活狀態時,我們不是要尋找解決方案改善生活,而是會選擇『放棄』作為我們回應非自我應許的生命氣氛呢?或許是因為這條路徑比尋找更好的改善方案,來得『短』,來得『簡單』,來得更容易達到『平衡』。

任何改善與改變都是會長時間破壞慣習與習以為常的生活的,『放棄』快速地把彼此間的互動、作業方式降到最低標準,因為逃避了付出,而也馬上取得彼此的默許與共識(這種共識通常不會說出口的),在短暫的時間之中,我們確實營照了某種空洞,讓自己的生活突然出現了更多想像的可能,但這些想像卻會因為你必須維持某種低品質的交換關係,而根本上無法有其他太多的可能(想像看當你在某件事情放棄,卻在其他事情充滿動力時,你馬上可能就會接受到原先放棄對象的反撲,因為你根本上還是破壞了彼此『放棄』的協議,讓對方開始可望你有高品質的回饋,即便他可能沒有實質的互動品質提升),生活就因為你時常有這種內心的『放棄』,導致你生活的空洞會無限維繫下去。不論你在任何別的地方努力補回來,『放棄』好比是你一種人與人互動的潛在模式,如影隨形,你想擺脫都很難擺脫的掉。所以,你或許可以因為不喜歡,而開始『放棄』,但你鐵定也會因為『放棄』所創造的生活,而感到更不喜歡。


謝邀。

人的一生,其實最大的成功,就是人際關係的成功。

無論是富可敵國,還是學富五車,無論是權傾天下,還是著書立說。

其實都是為了一件事,就是人際關係的成功。

我們能夠想到最幸福的事情是什麼呢?

是不是都和關係有關呢?

如果我們形容一個英雄的悲哀,是不是也從關係入手呢?

人在當下,活在關係里。

所有人都在向著理想的關係努力,無論成功還是失敗。我們都在為了關係而在改變自己。


是為了自己的需要改變自己,不是為了別人。


固守本心,順時而變,眼光高遠,生活明晰。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開玩笑需要高情商甚至是一定的智商,不是想改就能改的——需要積澱——各種積澱。

沒自信要改,至少從裝得很有自信。這東西,裝著裝著能成真的。如果願意讓自信由內而外地散發出來,就沒事泡圖書館去——由內而外的散發,才能高純度、真自信。

對朋友好是好習慣,怕沒有回報是焦慮。懷揣著一顆希望回報的心而去付出的心態需要改。如果不能做到高尚,至少隨心而為——喜歡ta就對ta好,不喜歡就迴避——就夠了。


自我完善,與人為善,人情練達即文章……還有什麼?


不用
理所當然的做自己就好了
這不是你的錯


需要保留自己又做出改變。


其實不需要刻意的去改變自己 逞強做到什麼樣的自己 因為你總會改變的 開朗的自己 會交朋友的自己 慢慢來 時間和經歷會把你該學的 該改變的都教給你
你要做的只是接受而已


我之前也是這樣一個人 好像習慣對別人好 但有時不被理解
有天一個朋友跟我說 請繼續對別人好 他們會看到你的好的
現在有一個特別好的朋友 對我很好 不會把我對她的關心當理所當然
這就很好了
所以請繼續對別人好吧
你會遇到了解你的那個人的
不用改變自己 做你自己就好
有人會喜歡真實的你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一放假在家待著就會變得頹廢,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在家不頹廢?
該做些什麼事情讓自己振作起來,讓自己開心起來,讓自己自信起來?
海歸抑鬱症胖子求助該如何改變自己?
因小時候常被否定,導致非常自卑,沒有主見,常常被別人的感受所左右,總想著別人的感受 該怎麼辦?
怎麼尋找內心的寧靜?

TAG:心理 | 人際交往 | 自卑 | 改變自己 | 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