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常生活里其實並沒有發生什麼大事,也常常令人覺得疲憊?
有時會感到自己的生活其實很普通,發生的一些負面事件也很「大眾」,比如和鄰居、同事不睦,比如對現在的工作不滿意,比如被好友誤會,被小偷偷了手機……遇到的這些事情,其實都不是什麼非常要緊、非常嚴重的事,但也很難用「這是小事,無需在意」的心態去對待。
遇上這些事……找人大倒苦水很難,畢竟都是小事,為什麼往往這種事堆在一塊兒就讓人覺得非常疲憊?要怎麼做才能夠調節遇到這類事件時的心情?
來,我們先做個計算題~~~
我們通常認為,如果正常的精力是1,而事件消耗的精力是a,那麼剩餘的精力
E=1-a
然而,事件在心理層面上並不是孤立的。與事件相關的情感性記憶會自發的激活,佔用部分的認知資源和精力。這並非沒有意義,對相似事件記憶的搜索,有助於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事件解決策略。如果事件以層次網路的方式聯結,而每層聯結的係數是b,那麼剩餘的精力
E=1-a(1+b+b^2+b^3+…)=1-a(1+b/(1-b))
同時,事件發生在情境中,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都屬於影響事件的情境。對情境自發的加工同樣會佔用部分的認知資源和精力。而這個過程的意義在於,只有對事件的情境有清晰準確的認識,才可能做出最有效的解決。如果情境伴隨著事件出現,而情境捲入的係數是c,那麼剩餘的精力
E=1-a(1+b/(1-b))(1+c)
進而,解決了事件後,我們會對解決情況和未來的預期進行評估。評估本身會佔用一定的認知資源,而且評估會提升或者降低當前的精力水平。評估是對完成結果和意義的總結,是對事件興趣的強化或者消退。如果忽略佔用的認知資源,而評估的影響係數是d,那麼剩餘的精力
E=(1-a(1+b/(1-b))(1+c))*d
更為重要的是,之前事件的情感狀態同樣會對當前事件造成不自覺的影響。尤其是之前的消極情緒會明顯的造成當前對負性事件或者細節的注意偏向。從進化來看,這是一種保守而穩妥的注意策略,可以免於受到接二連三的風險。如果當前事件之前就處於消極情緒,而耗損的精力指數為n,那麼剩餘的精力
E=((1-a(1+b/(1-b))(1+c))*d)^(1+n1+n2+…)
理論推導就到這裡,我們看看能得到什麼樣的結論呢?
如果現在有兩件事情,一件是「接二連三的小事」(以辦公室同事不睦為例),一件是「突發的大事」(以丟失5000元現金為例,壕請自動加零,學生黨請自動減零)。
a:和同事的小爭執很容易煙消雲散,事件本身沒有消耗太多精力,消耗10%;丟失現金會在短時間內出現焦慮、抑鬱等情緒,並且投入較多的精力進行尋找,認知和情緒捲入都比較高,消耗50%。
b:和同事的爭執經常發生,而且在當下爭執的時候很容易翻出舊賬,尤其近期的事情可能會如同再現,聯結係數接近0.5;丟失現金的經歷不會太多,有的一些也比較久遠,更多的是一些二手見聞,聯結係數可能只有0.1。
c:辦公室需要處理的人際關係非常複雜,而且辦公室環境通常意味著高壓力或者無聊,這意味著更加複雜而且難以捉摸的消極捲入,消耗在情境加工的認知資源並不會比事件本身少太多,情境捲入係數會有0.5;丟失現金首要會關注事件本身,即使考慮到環境也僅僅會與小偷、警察等發生聯繫,情境相對簡單而沒有壓力,捲入係數大概只有0.1。
d:人際關係很難獲得滿意的結果,進而影響對未來的評估,有可能進一步的影響工作效率。總的來講,小事很難獲得成就感,更多的是無聊和缺少希望,即使解決了這次爭執,情緒的評估也可能走向消極,影響係數可能只有0.75;丟錢大部分情況很難追回,結果通常不能滿意,然而損失的現金可能只會對短期的生活質量產生影響,並不會造成長遠的消極預期,姑且影響係數為0.8。
n:接二連三的小事意味著辦公室事件發生之前就存在著消極情緒,我們可以假設之前事件導致的負性注意偏向較大的影響了當前事件,耗損指數為0.5,而再向前的事件以相似比例的衰減為0.25和0.125;突發的丟錢事件則不認為有前攝的消極情緒。
剩餘精力計算可得:
E(小事)=0.299
E(大事)=0.311
怎麼樣,雖然看起來小事消耗的精力只有大事的20%,然而還原到心理層面,我們可以發現小事消耗的心理能量還要多於大事,無怪乎即使是接二連三的小事也會令我們疲憊不堪了。雖然以上使用的是未經驗證的公式得到的結果,可能有一些槽點,不過我想闡釋的是:
除了我們花在處理事情本身的精力之外,我們的過往,我們的環境以及我們對事件意義的評估都會影響我們實際的體驗,而之前的消極情緒更有可能加劇這種體驗。說白了,生活中讓我們感覺疲憊的,並不是什麼繁瑣小事,而是時時背負的、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更何況,很多朋友並不是以100%作為每天的出發,各種慢性生理和心理疾病的困擾,讓很多人的能量槽從來沒有回滿過。如果你超重,有高血壓、心臟病,有頸椎、腰椎疾病,每天只有三個小時的睡眠,而又缺少健身計劃,你辦件簡單的小事就疲憊不堪,又怨得了誰呢?
謝邀 @劉柯 ,寫的我好疲憊。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意思。題主描述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非常稀疏平常的小事,然後提出了自己的問題:我覺得自己沒有以一個足夠闊達的心態去對待這些小事。
是的,Virginia Satir有一句名言:
Problems are not problem,Coping is the problem
問題不是問題,應對才是問題
這裡兩個問題說的雲里霧裡的,不如我們把它的概念分開為:
「困難」、「問題」
但當困難得不到恰當的對待和處理的時候,甚至是這些困難被錯誤定性的時候,可能就會一步步成為死結,這就是我們說的問題。
面對困難,我們可以去克服它,而當我們面對的是問題,能做的,只有去解決它。我們的生命中困難是不可避免的,一定會出現的,但問題不是,問題是可以儘可能避免的,理論上更是可以不出現的。
對工作不滿意、被朋友誤會、被小偷偷手機、和鄰居同事不和睦這些事情,更接近於我們對「困難」的定義。這些困難當然會使人苦惱、生氣、內疚、著急,這些讓自己不舒服的情緒伴隨著困難出現而出現,但它們也會隨著困難被克服而緩解,最後離開。
- 焦慮
在專業里,我們更多地視這些不舒服的感覺為焦慮。伴隨著困難而來的焦慮若在合理的程度,就如同一根鞭子,鞭笞著我們去克服困難去停止這種難受的感覺。題主正是從這些困難裡頭體驗到的非常疲憊非常糟糕的感覺,當然這些感覺裡頭有一部分是合理的,能給予人積極作用的,還有一部分焦慮是溢出的,消磨人的精力和自信。
在處理後一種,就是溢出的,消磨人精力和自信的焦慮之前,我們還有一步非常重要的步驟,就是:
分清我哪些焦慮是合理且有益處的,是我們可以借力可以合作的?而哪些想法會讓自己產生多餘無益甚至有危險的焦慮,那些想法是什麼?在什麼時候會出現呢?
比如說,對工作不滿意的時候,會出現很多不同的念頭。合理的焦慮的念頭,讓自己去重新審視自己的處境和優勢劣勢,想辦法找到合適自己的環境與出路,調整自己的Career發展之路並且積極尋找機會。但也有可能出現絕望、消耗和厭惡自己的感覺,覺得鬱郁不得志,或者對外界環境的厭惡、對周圍人的輕視敵視等等,這些想法和感覺很輕易地可以製造一個結局:孤立與退出社會。
榮格有一句話我非常喜歡:
如果不讓潛意識走進意識里,你的潛意識將會控制你的一生。
就像潛意識一樣,我們的想法植根於我們的文化背景、整體壓力、所處的位置、家庭關係、成長經歷,以至於想法的生成自然到讓人察覺不出我們其實有選擇其他想法的機會,最後被想法所控制,作出反應,那就是我們的應激反應。
但這也如同打牌賭博老千慣用的技巧,被識破之前所向無敵,但一旦被識破,就再也無法用同樣的騙術騙人。我們一旦看透了這些想法是如何控制自己的,就可以反控制這些想法,甚至選擇、利用不同的想法,重獲自己反應的控制權。
有一位想處理自己恐懼的來訪者告訴我,每次自己的意見和家人有不同的時候,他都會感覺到巨大的恐懼,感覺自己是不被尊重的、被瞧不起的,然後委屈且服從,從來沒有提出過反對意見,耶沒有提出過自己的想法。但是每一次服從後都會心生怨恨,直到現在,他對家人除了不想理,還是不想理。當然,他這種恐懼的感覺非常耐人尋味,但以一個更簡單的框架去看,他的應激反應,即委屈並服從和怨恨,是受控於讓他感到恐懼的那些想法。到現在他才慢慢發現,其實他還可以爭取機會提出不同意和表達自己的感受的。他越隱藏自己,就越恐懼、厭惡,越恐懼、厭惡,就越隱藏。深深受想法所控制,最後選擇退出與切斷,不再聯繫。
恐懼不是問題,厭惡也不是問題,這些都是困難。但我們沒有去克服這些困難,反而認為這些感覺的發生是絕對唯一的,就是問題了。
和題主的情況貼近的是:
生活中的困難所帶來的焦慮不是問題,它們提醒著我們去克服這些困難,輕輕地敲著警鐘讓我們注意自己待人接物或生活習慣有沒有不足之處需要改進。而強迫自己要去忽視這些焦慮,認為這些困難過於微小不該在意,反而認為自己不夠闊達才是問題,這樣的想法更容易造成的結果是對自己的否定,而對自己的否定並不能提供給自己任何的行動力,只有消耗。
不如,我們用放大鏡,重新去審視這些生活上的衝擊與困難,帶給我們直觀感受的點點滴滴,不著急去處理它?
其實說白了,讓我們感覺疲憊的,從來不是什麼繁瑣小事,而是生活在這樣的生活中,看不到任何希望。
-----------------------------------------------------------分割線----------------------------------------------------------------------
早上醒來用手機答的,編輯了很多話,最終只保留了這麼一句,晚上忙完回來,還是想把它答完。
首先我來說說自己的情況吧,以前的我對事物、對未來滿懷憧憬,但現在對什麼事物都沒有感覺,對什麼事情都沒有激情,怎麼辦? - 蒼青的回答,這裡,是我以前經歷的一部分。
那麼之後的我是什麼樣子呢?男士如何提升自身形象? - 蒼青的回答
這些,應該是比較大的事情了吧,感覺那個時候的心態,是真的好。
那麼現在呢?
從進入2015年開始到4月份,我達到了人生的又一個瓶頸期,工作很平順,單子很多,預期範圍之內,都比較光明。
我以為我以前的努力,已經開始得到了回報,我應該能按照計劃之內的那樣,順利走上人生的巔峰,然後我就成了以前不喜歡的那樣,每天睡12個小時,睡醒了去打球,然後喝啤酒,吃燒烤,各種玩,畫沒畫,書沒看,吉他沒練,,然後體重飆升到接近150,這些,我都沒有察覺。
然後就開始了黑色的4月份。
晚上正在電腦上看電影的時候,父親打電話告訴我,外婆去世了。從小在外婆家長大,也許是這個世界上除了我媽之外最愛我的女人,去世了。
通宵處理好工作,買最早的票,十幾個小時後,看到了躺在床上已經喚不醒的她。
情緒崩潰,失控哭成淚人。
在家待了一個星期,安葬她之後,又回到了工作的地方,沒想到一切已經不是以前那樣。
合作夥伴在我走的那個星期里,把事情搞的一塌糊塗,別人對我們喪失了信心,直接導致有幾個之前已經談妥的單子流失了(口頭承諾,沒簽合同,所以沒有違約金),而且跟客戶關係幾乎崩潰了(以後諸位找合伙人,千萬不要找嬌生慣養的獨生女孩子,尤其是你們從事服務業的話),這個時候,我想,想必是該好好想想怎麼做了。
開會,提出問題,政治鬥爭,在4月19號開始,全權接手所有項目。
每天六點鐘準時起床,七點半準時到場,客戶的每一句話,都記在本子上,用心揣摩背後的意思,爭取每一件事情都盡全力做好,晚上回去寫總結,寫計劃,讀書,整理得失,爭取明天可以做到更好。
十天之後,跟客戶的關係已經很融洽了,這十天,每天睡不到六小時,飯不甘味,瘦了十一斤。
然後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現在。
到寫下這篇文字的這十一天里,處理完大大小小無數件事情,不僅保住了原有客戶,竟然又接到幾個新的單子。
而且一個曲子的前半部分已經彈的比較熟練了,又找回了畫畫的感覺,重新開始打籃球,每天洗衣服洗澡,床鋪也是每天整理,為自己買了一束花,放在桌子上,很好看,生活似乎又回到了正軌:每天日程排的滿滿,卻還有時間做很多事情。
當然,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其實並不是無所謂,我跪在外婆面前哭到快要窒息的時候,也不會想到若干天后,會如此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被客戶罵得狗血淋頭的時候,會感到難過。
有時候第二天會渾身癱軟不想起床,咬著牙起來流著淚穿好衣服走出房門。
這些疲憊、絕望、如同深陷泥沼的時刻,也伴隨著我每天的很多時間。
但這又能怎樣?我知道我為何來此,也知道這些東西,必將要伴隨我整個生命的進程,所以這些對我來說,就像呼吸一樣正常。
所以,至親離世,事業受挫,信念崩塌,這些可以長時間控制人的情緒、甚至可以改變一生走向的、在別人看來所謂的「大事情」,和你說的,丟手機,處理不好關係比起來,實際上是一樣的,它們都給我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麻煩,帶來了一段時間內情緒上的一些波動,僅此而已。
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且心存希望,為之奮鬥不止,那麼別的東西對我們來說,就會輕微的像春風吹過花蕊,落葉掃過紅日。
今天的一個新項目又開工了,在外邊跑了一天,然後晚上去一個大學打完球騎著摩托車慢慢走在大橋上,感覺自己充滿了活力,這感覺,很美。如果發生了一件超出日常生活經驗的大事,那叫創傷事件。創傷事件是一次性產生震撼性後果,但隨時間推移人們會慢慢恢復。
如果發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我們叫生活事件。生活事件不同於創傷事件之處在於,它是日常性的小事,所以每天都可能發生。而生活事件的影響力具有累積效應。
最早研究生活事件對個體身心健康影響的學者是 Holmes。Holmes Rahe(1967)開發了著名的生活事件量表,其核心假設就是任何生活改變都需要個體動用自身資源去應對,所以變化促使人產生緊張感。
他們標定「喪偶」為100分,「結婚」為50,以此為錨,讓人們為生活中發生的生活事件給予評分,從而形成了一套生活事件及其相應分數。
他們進一步的研究就發現,如果在一定時間內生活中出現的「小事」累計到300分以上,個體有極大的風險罹患身心疾病。
因此,日常生活里發生的小事並不起眼,可是它們不斷地出現,促使人們總是需要調動資源去應對,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很快個體的資源會耗竭,感到身心疲憊。
最初的生活事件量表適用於成人群體,包含三個部分:家庭生活方面,工作學習方面,社交及其他方面。我們每個成人的日常小事總體來說來自於這三個方面。
早上和家人發生了小爭吵,出門上班堵車導致遲到,到達公司被領導一頓說,一上午的工作需要應付幾個頭疼的客戶,中午午餐時同事們各自炫耀者老公的禮物、新買的衣服、小孩的成績。這每一件「小事」都在增加我們的緊張感,一天下來晚上回到家,很容易就疲憊不堪。
後來有研究者擴展了量表的使用範圍,開發了青少年版。問卷如下:
1 被人誤會或錯怪
2受人歧視冷遇
3考試失敗或不理想
4與同學或好友發生糾紛
5生活習慣(飲食、休息等)明顯變化
6不喜歡上學
7戀愛不順利或失戀
8長期遠離家人不能團聚
9學習負擔重
10與老師關係緊張
11本人患急重病
12親友患急重病
13親友死亡
14被盜或丟失東西
15當眾丟面子
16家庭經濟困難
17家庭內部有矛盾
18預期的評選(如三好學生)落空
19受批評或處分
20轉學或休學
21被罰款
22升學壓力
23與人打架
24遭父母打罵
25家庭給你施加學習壓力
26意外驚嚇,事故
「未發生」計1分,「沒有影響」計2分,「輕度影響」計3分,「中度影響」計4分,「重度影響」計5分,「極重度影響」計6分。
這26項包含5個部分:人際關係、學習壓力、受懲罰、喪失、健康適應。這是大學生、中學生們面臨的日常生活的小事。當你對26項計均分超過3.5分時,你應該會感到比較疲憊。
我覺得是因為身體不夠好,精力不夠足。但是也不是有什麼病,就是那種身體的亞健康狀態。
我前兩年身體不太好,動不動就覺得很累,做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一件事還沒開始做,就開始有了悲觀的想法,事情要是發展不順利,更是有種無奈和無力的感覺。
精力充沛的時候,心態也會變得很積極,應對事情更加主動,更願意動腦筋。哪怕結果不好,也能很快化解負面情緒。
這兩年才深深體會到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狀況決定一個人的情緒、精神狀態,甚至智力發揮水平。看了很多名人傳記,發現他們成功的共同點就是精力格外充沛。身體素質真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素質之一。
年輕的時候也許都不懂這一點,覺得運動太累,養生太婆媽。隨著年齡增長,漸漸才會意識到學會保養身體有多重要。「找人大倒苦水很難,畢竟都是小事,為什麼往往這種事堆在一塊兒就讓人覺得非常疲憊?」
題主的這句描述,其實就是問題所在。
社會學對於人口精神健康的研究發現,影響人們精神健康狀態的兩個主要因素,一個是壓力,另一個是社會支持。壓力是促就因素(mediating factor),也就是壓力越大,精神健康狀況越差。社會支持是調節因素(moderating factor),就是社會支持越多,越能夠緩解精神健康的問題。
題主提到了很多事情堆在一起,是社會學研究中定義的日常困擾(daily hassle),這種日常困擾相比於創傷性的刺激,不足以對精神健康造成直接的影響,但是一旦堆積,壓力的總量可能非常大。比如研究發現所有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收入較低的人群會比收入較高的人群更容易產生精神健康問題,因為收入低帶來的是相對更多的日常困擾。
另一個點就是「找人大倒苦水很難」,你會這樣講,我想我可以理解為你的日常困擾和心理的不愉快比較難找到合適的人進行溝通、傾訴並獲得情感支持,而且看上去並不是因為缺少社會支持,而是你不允許自己獲得社會支持。社會支持又包括了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比如手機丟了,找人安慰是情感支持,找人幫忙尋找就是工具性支持。
壓力不斷堆積,社會支持卻一直有限,自然會影響精神健康狀況。而至於要怎麼做,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減少壓力來源的同時,儘可能多地為自己獲取社會支持。
參考閱讀:Aneshensel, C., Phelan, J., Bierman, A. (2013). 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Mental Health. Springer Netherlands.
很多事處於說了矯情,不說憋屈之間。
因為看不到改變的希望。
讓人難過的不是現在溺在百般難受的日子裡,難過的是根本不知道如何解決,不知道要多久。
真正的勇士是勇於面對自己慘淡的人生,私以為真正考驗人的不是所謂的大事而是平淡無奇到想哭的生活……因為這種生活會一天天蠶食一個人的思想和他所有的信心。
和遊戲關卡一樣,我們打BOSS時總是精神高度集中肌肉繃緊瞪大雙眼面目猙獰而不自知,心中興奮;但升級過程中為增長等級一路各種小妖小怪打下來自己都覺得是最難熬的。人的一生能遇見幾件真的大事?真的遇見大事無非就是要麼打雞血般迎戰硬撐,要麼消極無視、自我麻痹、轉移注意力...而生活里的瑣事,是我們基本能看到結果,但又要不得不面對並會反覆面對的事情。疲憊感更多的來自心裡的厭倦、看不到改變的擔憂吧。
因為無聊才會感到累,因為你清楚那是沒有意義的事,因為那沒有價值。
如果你做的事情是真的用大腦思考的,你會感到時間過得好快,而且思考的過程很快樂。
解決辦法:轉移注意力,當你的大腦在想另外的一件事的時候,你的情緒模塊的活動就會被壓抑,你就不會關注這些鬧心的小事了。
其實吧,要我講,你就是閑的,找事情讓自己忙起來沉浸其中問題就自行消失了。
注意自己是不是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在經常性習慣性的譴責自己。譴責自己特別消耗能量槽。
我們真正的痛苦、來自於因耽誤而產生的持續的焦慮、來自於因最後時刻所完成項目質量之低劣而產生的負罪感、還來自於因為失去人生中的很多機會而產生的深深的悔恨、——尼爾·菲奧里《戰勝拖拉》
上頭心理分析挺多,不摻合了。直接說怎麼做吧,一是多交朋友,幾乎可以肯定題主性格內向朋友不多,別那麼挑,真心朋友也往往是從酒肉朋友里釐清出來的,何況酒肉朋友未必無用,長遠來看咱是得做個高尚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但境界不到還刻意獨善其身很容易鑽牛角尖,解個悶逗個樂吹牛打屁找點膚淺的樂子還是行的,人的骨子裡畢竟是群居性的。二是多運動,肉體運動疲憊感卻往往能讓人精神愉悅,是不是很神奇?!就算萬一你還不開心,相信疲倦也會讓人趕緊洗洗睡了。三是別事事問個為什麼,凡事肯定有因果但你沒必要都得弄明白,要學會放下。就醬
1.太累了所以不去運動:如果因為覺得累而不去運動,反而是不對的。根據喬治亞大學的研究,每星期有3天的時間、每次運動20分鐘,較不容易感到疲勞,而且6星期後依然覺得精神飽滿。運動可以讓心血管系統運作得更有效率,將氧氣和營養素傳送給肌肉組織。所以,當你感到體力不濟時,更應該起身運動。
2.水喝得不夠多:如果體內水分不足,就會導致血量下降,血液變濃稠,進一步影響心臟的運作,降低運送氧氣和營養素到肌肉組織與器官的速度。3.鐵質攝取不足:體內如果缺乏鐵質,會容易感到疲倦、沒精神、無法專註。如果攝取足夠的鐵質,就能降低貧血的風險。一般而言,瘦牛肉、堅果、深色蔬菜、蛋、花生油等,都含有豐富的鐵質,同時可搭配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
4.過度完美主義:完美主義的性格,往往會太過要求自己,而且超時工作。而且,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常常設定過高的目標,很難達成,最終反而讓自己不開心。
5.凡是總往壞處想:如果做任何事情,都想到最壞的情況,只會讓自己裹足不前,而且心理負擔過大,感覺疲憊。
6.不吃早餐:晚上睡覺時,你的身體仍在持續消耗能量,因此第二天起床後必須進食,才能補充接下來工作需要的能量。早餐最好選擇含有全麥、蛋白質和健康脂肪的食物。
7.吃太多垃圾食物:含有大量糖分和單一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會導致血糖飆高,如果血糖瞬間上升、又快速下降,無法維持穩定,便容易感到疲累。
8.沒有勇氣說「不」:不要想著討好所有人,對任何要求都來者不拒。你必須務實地衡量自己的時間和能力,對於無法負荷的要求,要勇敢地說「不」,否則只是在消耗自己。
9.辦公桌雜亂無章:辦公環境太過雜亂,會讓你無法專心,影響大腦處理資訊的能力。因此,每天結束工作後,不妨花幾分鐘的時間,整理一下桌面和辦公環境,第二天進公司時,看到整齊的桌面,心情也會跟著變好。
10.放假時不好好休息:當你在休假時,仍忙著處理公司的事情,你的身體勢必無法好好休息。放假時就該好好地放鬆,讓身體和心理都能獲得足夠的休息。
11.睡前習慣喝酒:一開始,酒精會抑制中央神經系統,產生鎮靜的效果。但經過身體代謝後,卻會導至腎上腺素升高,這就是為何睡前喝酒容易在半夜醒來的緣故。根據醫師的建議,睡前3~4小時,就不要喝酒。
12.睡前檢查email:平板電腦、手機或筆電螢幕的背光會抑制褪黑激素,這是促使身體的生理時鐘正常運作的荷爾蒙。因此,最好是在睡前一到兩個小時,不要使用這些科技產品。
13.整天咖啡喝不停:如果每天喝咖啡超過3杯,就會影響正常睡眠,因為咖啡會阻斷腺甘酸(Adenosine)的生成,妨礙睡眠。因此,醫師建議,中午過後就不宜喝咖啡。
14.周末晚睡晚起:如此一來,星期日晚上便很難入睡,到了星期一早上,為了趕時間上班,結果是嚴重睡眠不足。如果精神不佳,可以在中午休息時間小睡20分鐘補眠。轉因為只有創造和毀滅才能讓人產生愉悅
太窮了
獨生子女
看不到希望原本我以為自己是風一樣的男人,不會被生活瑣事所困擾,但畢業,工作,才發現這就是生活!
簡單重複的工作讓人容易疲勞。簡單重複的人生也一樣。
這明顯是你的生活方式出了問題。
估計你有點小懶又不適應快節奏的生活,隨大流又沒心眼,但情緒又敏感起伏不定。關於情緒,要不去醫院檢查一下甲狀腺功能,希望最好能沒事。
至於生活可不是普通不普通而一言敝之,多少是有學問的,根據你的描述來看明顯是生活打理的不夠好,又不會交際好嗎?當然,我可不是說你幼稚,像這樣的情況多是內向的人,知乎里可海了去了。
就這樣吧。推薦閱讀:
※下一代會不停延續循環上一代的命運嗎?
※精神分析在目前的心理學領域到底處於怎樣的地位?
※我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努力,朋友說我對自己太苛刻,可是我覺得我只是用自己心中的標準看待自己的,覺得自己壓力不夠,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夠堅定,做的不候認真不夠好,這是什麼心理?
※社交恐懼的大學女生應該怎麼辦?
※你在自負的時候,是怎麼讓自己保持清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