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教育好還是美國的教育好?

現在高中留學美國,不時與母親展開激烈辯論。我認為中國的教育很難給我這類的「差等生」良性刺激,應試教育弊大於利;我媽認為美國教育建立在反智主義之上,學生很難自控。請問各位怎麼看?


本人現在在美國加州作老師,我想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覺得這個問題有點泛泛,首先讓我們先定義什麼是「好」的教育吧?是體制好?老師教得好?教學資源充裕還是什麼?
LZ提到「中國的教育很難給我這類的「差等生」良性刺激,應試教育弊大於利」;「我媽認為美國教育建立在反智主義之上,學生很難自控」。第一個問題討論的是教育體制的問題(應試教育),第二個問題討論的是教育理念或思想的問題(反智主義)。我們就先從這兩點聊一聊我的觀點和感受~

中國的教育體制

我覺得沒有一種體制或者理念是完美的,隨著社會的進步,體制和理念也在進步。如果說相對來講,哪種體制或者思想更適合哪類人的發展,或者你自己更傾向於哪一種。如果僅僅因為一種體制或者思想的弊端而徹底否定,或者僅僅因為其優點而大肆讚揚,都是偏激的,不客觀的。

首先說說應試教育的問題。我個人覺得,一個比較惡俗的理由就是:歷史問題。因為中國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是應試教育的開始吧。但是科舉制度的開始其實是歷史進步的一個體現。在科舉之前,中國是採取舉賢式,看誰孝順就讓誰當官。這一開始也是合理的,如果不尊重父母,何以治理天下,尊重人民。後來人們開始比賽誰更孝順,誰守孝的時間長。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為了當官,沒有人學習,沒有人幹活,大家都在家裡守孝。後來人們覺得,這樣不好,還是考試吧,於是有了科舉制。這在當時可算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因為當官也不是說人孝順就能治理好國家的,還是要有方法的。於是大家開始背四書五經,推動了文化的發展。這在一開始其實也是好的。

存在即合理,任何事物如果可以取代以前的事物,並且存活了下來,那麼肯定有其道理和意義。如果是在退步,那麼不會存在這麼久。但是事物隨著發展,也是會有落伍的一天,那便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時候了。那科舉到了什麼時候開始不好了呢?那就是八股文開始盛行的時候啊。人們為了寫好文章開始研究各種模板,就跟現在英文寫作考試一樣。本來模板的出現是為了幫助英文不好的人寫作的,結果後來被濫用,導致寫作水平下降。所以請不要一張口就否認科舉,它在一開始還是很好的,幫助政府挑選合適的人才,只是後來隨著歷史時代的發展,沒有及時革新,才導致各種弊端的出現。

這就好像大家一提到封建制就覺得很落後一樣。封建制最開始的出現是代替了奴隸制,這其實本來是歷史的進步,只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不再適應歷史潮流,而逐漸被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所取代。所以人在表態的時候要站在當時的歷史角度去看問題,站在社會主義階段回頭看封建制度是落後的,但是它最開始出現卻是歷史的進步。這就跟很多文學作品或者藝術作品的意義並不是現代人所能夠理解的,而是因為它在那個年代出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雖然我們現在看起來可能稀鬆平常。

好了,舉完了一個啰嗦的栗子,我來繼續說科舉的問題。我舉科舉的栗子是想說,後來中國就一直延續著這種「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的傳統。這其中的歷史可比很多國家的建國史都要久,比如美國,統共才300多年歷史,怎麼能跟中國幾千年的考試傳統相提並論呢?同理,一個國家上千年的傳統,又怎麼能說改就改呢?

我當年也是懷著一顆想要改變中國教育現狀甚至是教育體制的理想的,後來發現真的是太naive。這豈是一小撮人能夠實現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懈努力才能逐漸改變的事情啊!但是可喜的是,我這些年看到中國教育的改革,逐漸在向美國靠攏,雖然緩慢,但是在進步。比如高考英語改為參加社會考試,或者開始看重高中成績,參考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德智體的一些發展等等。因為美國是高考就是這樣嘛,SAT只考英文和數學,大學除了SAT還看你高中GPA,以及你的課外活動,老師的推薦信和你的個人陳述,通過這些方式來了解你整個人是什麼樣子,分數只是其中一項而已。

這本來是一件挺好的事情。但是中國如果照搬會出現什麼狀況?為了提高GPA而討好老師,為了追求課外活動而造假,等等。它會出現一些列的問題。但是別忘了,即便如此,歷史也是在進步的。因為這一點點的變革對抗的是背後幾千年的傳統。我不能說國內向美國學習是一件東施效顰的事情,我只能說,把任何一個國家的情況移植到另一個國家,都會出現不適。就好像嫁接植物一樣,人們總是想像得很美好,但是結果卻未必跟想得一樣。記得知乎上有誰寫過一個段子,說如果把蘿蔔和白菜嫁接,會不會上面是白菜葉子,下面的根是蘿蔔?結果有人回答:想得美,結果很可能是上面是蘿蔔櫻子,下面是白菜幫子。

正是在這種學習西方先進國家的道路上,去逐漸摸索適合本國的方式,才是歷史進步的方式。這終歸是比固步自封要好的。所以在很多人說中國高考改來改去其實也是換湯不換藥,教育體制就是那樣,改了也沒用。我倒是覺得,要給國家時間去調整,找出最適合中國教育發展的一條路。雖然人都是急功近利的,但是這個過程,我個人覺得,不是一代兩代人的時間可以解決的。

我接觸的很多老師其實也是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全面發展的,但是因為指標的要求,學生要達到多少分,甚至和自己的工資獎金掛鉤,所以他們沒有辦法「浪費」太多的時間在考試以外的事情上,他們也感到十分惋惜。這個我完全可以理解。

美國學生里最受歡迎的不是學習最好的那個,而是體育最好,思想最酷的那一個。大家更看重的是你這個人有沒有意思。他們平時學校里三點就下課了,下課之後運動也好,學點什麼也好,玩也好,有更多的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國內的童鞋5點下課算早的,回家還得寫作業,上輔導班,哪有那麼多時間鍛煉身體和發展業餘愛好。所以LZ所提到的所謂的「國內的差等生」其實很多在美國還是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我個人這樣認為。

美國的反智主義

至於你媽媽認為美國教育建立在反智主義之上,學生很難自控這種觀點,我在之前的回答也提到過。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美國教師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 電影

美國的反智主義和教師生存狀態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學生素質的問題,學生是否反智和是否好教都和他們的素質息息相關。那麼學生素質的好壞的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就是該學校的社區好壞。因為美國的公立學校是免費的,每個城市的學區基本上只招收住在該城市的學生,不管你是租的房子還是買的房子。跟國內一樣,好的學區房就貴。其實這個邏輯是反的,應該是好的社區房價貴(無論是租還是買),所以住在該社區的人素質相對較高,對子女的教育也比較上心。美國人一般富二代的不如國內那麼常見,所以基本上有錢人都是靠自己的雙手白手起家的,富人家的孩子一般情況都比窮人家的孩子要有教養。我在公眾號美國教育漫(bā)談(guà)(USA_edu)里介紹過很多,比如洛杉磯的各個學區的好壞,以及有錢人家的子女教育情況如何。


反智主義在我去過的學校中其實不是特別明顯,因為美國孩子要不是不care學習成績,要不就是特別好的學區大家都特別努力。反智主義一般是出現在那種大家都不願意學習的環境下然後就這麼幾個人學習特好,所以會有人歧視。這種情況應該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明顯,比如高中。

老師的話當然是好學區最舒服了,因為學生努力,家長也配合,尤其是亞洲人(以中國人為主)多的學區,比如加州第一的San Marino學區就是基本上住的都是有錢的中國人和少部分有錢的白人,房子基本上都是200W美金起跳的。學區有錢請音樂、美術、科學和體育的專科老師,也有錢帶學生去美術館參觀,學生各種全面發展。學科知識就是一年級學三年級的東西,直接跳兩個年級醬。下課之後還去學各種課,吹拉彈唱。


爛的學區就是一幫你想扇死他們的倒霉學生。。。一群上課玩手機的崽子,讓他們收起來然後跟你站起來叫板人權問題。。。不聽課,沒禮貌,父母也不管,或者父母在監獄,入黑幫,販毒,等等。

結論

每個國家的教育體制和理念都有值得學習和值得改進的地方,沒有絕對好和不好的地方,只有更加適合某類人或者你更喜歡哪一種。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還是更喜歡美國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一些,更加的人性化和尊重學生的自由。

如果想了解更多教育的問題,歡迎關注公眾號:美國教育漫(bā)談(guà)(USA_edu)

轉載請私信我~


http://weixin.qq.com/r/enT17d3Et4DIrZmO9yFo (二維碼自動識別)


以前我很喜歡玩RPG遊戲,不同的遊戲有不同的設定,意想不到的情節,千奇百怪的道具,性格各異的人物,層出不窮的任務。


玩一個遊戲就像體驗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那麼多遊戲,體驗的人生該是有多豐富呀。


可是玩得多了,卻覺得無論情節怎麼設置、道具人物有多複雜,所有的遊戲都逃不出一個套路:打怪,刷經驗,升級,直到級別足夠了去pk大boss。


區別無非是,有的遊戲簡單直接,生命力、攻擊力攢得足夠高,就可以找大boss去pk;


而有的就花哨多了,生命力、攻擊力固然必不可少,防禦力、魔法值、智慧值、魅力值......都得刷得差不多,否則你就不可能見到大boss,即使一不小心見到了也不過是一個照面就被KO。


有的人喜歡簡單直接,有的人喜歡花樣翻新。但是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既然進入了一個遊戲,想要通關,就要遵守遊戲規則。

從一個遊戲里去看另一個遊戲,當然會覺得難度簡直可怕。但是每個遊戲都是面向特定的玩家設置的,遊戲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難住所有的玩家。


教育無非如此,無論選擇哪一種教育方式,既然參與了,那麼其中的過程就是按照規則去打怪,升級,刷經驗值。


再說說總被拿來比較的中國和美國的教育。


中國和美國的教育確實有很多不同之處。


我正在微信裡面寫的走近美國的夏令營和美國的小學生在做什麼,介紹美國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教育的不同已經寫了很多。我也就不浪費篇幅在這裡寫更多了。


中國和美國的教育又有很多相同之處。


美國的教育依然重視成績,雖然不像中國那樣唯成績論;

中國的教育開始重視活動,雖然這些活動仍然不如主課那麼重要。


在美國,當你申請名校時,SAT或者ACT的成績必須要提供,而且至少要在2000以上,只要你不是非裔、不是出自同性戀家庭、不是戰爭難民(這是哪部美劇誰說的「兩個同性戀收養的越南難民小女孩,這無論是以後申請學校還是申請工作,簡直是開啟了無敵模式」?)。


而且美國名校錄取標準之一還有選修AP課程的門數。學生能在高中修習AP課程也並非是想修就能修,每門課程都有自己的進入標準。譬如某高中的某項生物AP課程就有要求:「學生的科學類課程需要達到GPA3.5,並同時在9年級選修代數1或更高水平的數學課」。

成績並不能代表一切,但是處處都能看到成績的影子。


中國的教育裡面開始增加越來越多素質教育的內容,鼓勵孩子在學習語數外之外,參與更多的社會實踐,學習超越課本內容之外更廣闊的知識。


固然,素質教育能開闊孩子的視野,讓孩子從狹義的學習轉為廣義的學習,去獲取那些自己所不具備的技能、經驗、知識。


但是,只要素質教育的內容不列入高考選拔,那麼就很難真正深入人心,很難真正獲得學生、家長、學校的重視,最終只能流於表面的皮毛。


之前朋友圈裡有媽媽給我留言說,看了我寫的美國小學生的學校生活,感慨萬千,自己的孩子在學校里也參加了一些活動,但是最後只有老師點評誰做的好誰做的不好,沒有人在意中間的過程,因為這樣,孩子交上去的成果往往是家長代勞的,大家追求的也只是老師的評判結果而已。


素質教育不流於形式,除非它被納入高考的考核。可是我又並不希望看到素質教育被列入高考的考核。


我一直覺得,中國的基礎教育非常非常好,因為它給任何階層的孩子都提供了廣闊的可能:只要你學習夠努力,成績夠好,你就能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我的幾個堂兄姐至今仍生活在中國北方貧困的山區,他們其中有的人的孩子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試圖改變命運。只有在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他們才能有這樣的機會。


如果有一天,中國真的以素質教育的標準來進行高考選拔,那麼無數這樣貧困山區的孩子將不會再有機會去接受高等教育。因為他們永遠不可能有條件像城市裡的孩子那樣去培養素質。


即使是一般的中小城市的孩子,他們也不可能有和大城市的孩子一樣廣闊的眼界,豐富的見聞。

即使是大城市裡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的孩子,他們也不可能像富有家庭的孩子那樣,有父母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去培養各種各樣的愛好和特長。


富人永遠是富人,除非他破產;窮人永遠是窮人,除非他中彩票。


這就是階級的固化。


正如不同的遊戲有它們不同的創作目的,因此也就有著不同的情節和主題設定,不同國家的教育體系也脫離不了這個國家的歷史和現狀。


美國的經濟和科技地位使得它只需要維持現有的社會結構,階級固化對它來說並沒有什麼不好,社會分工更加專業細化而已。


而中國的飛速發展需要教育的更加普及,階層間的流動激勵人們更努力地奮鬥。中國近四十年的發展,正是由於這種流動帶來的活力。


不同的遊戲有它不同的特點,也有它自己存在的意義。


一個遊戲放棄自己的特點去模仿別的遊戲?可是你們的玩家根本就不同呀。


談到中美教育異同,不得不提到前段時間風靡一時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和常青藤的綿羊》。


從某個角度說,我很喜歡這篇文章,因為它描述了美國教育中的一些現實,讓美國教育的神話不那麼耀眼,將美國的教育還原成和中國的教育並行、難分優劣的一種教育方式。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說,我又非常反感這篇文章,因為它將中國上清華的小明、美國讀耶魯的Joe,統統歸為利己主義者和綿羊,字裡行間傳遞著這樣的信息:追求名校的他們都只是各自教育體制下的犧牲品,他們是沒有理想的人,他們不能推動世界的進步,名校不能教給你人生的價值觀和思考能力。


這是不是讀書無用論的一種變體?


教育不是萬能的,教育不能教給你了解這個世界。但是教育給你提供了一扇窗,雖然打不打開這扇窗全憑你自己。


當然,看世界的途徑不止一種,除了找到這扇窗,你還可以選擇打通牆壁往外面看。


只是打通牆壁往往需要比找到窗戶花費更多力氣。況且,牆上打出來的這個洞也許通向的並不是外邊的廣闊天地,而是地下室呢。


至於理想……我覺得上名校的理想,找一份好工作的理想,都值得尊重。


因為他們是在踏踏實實地建立目標,並且為這個目標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理想從來不是海市蜃樓,而是腳踏實地。


昨天你解開了一道物理題,萌生了研究物理的理想;今天你立定目標,去申請麻省理工的天體物理專業;後天你大學畢業,進入NASA探索外太空的奧秘。


一個一個小的理想,一步一步小的努力,真的在改變世界。

清華的小明,耶魯的Joe,他們都是在用自己的小小的理想和努力來改變世界。


滿口情懷的人,往往是最沒有情懷的人;從不談理想的人,卻可能是在默默實踐的理想主義者。


這個世界可能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好,但是也絕不像你想像的那麼壞。


首先,這個題目太大。就像問「中國好還是美國好?」 沒法籠統回答。中國的小區熱鬧,美國的房子大。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沒法一句話說清楚。

教育這個東西牽涉到理念,牽涉到社會的遊戲規則。中國的應試教育是中國社會的產物,美國」放羊「式教育是美國社會的產物。討論孰好孰壞,勢必牽涉到兩個社會的比較。只能說是各有優劣。更何況美國的教育系統非常local(受當地社區影響很大),有壞學區老師害怕學生,靠保安維持秩序;有原教旨主義盛行的學區不想講進化論;更有很多好學區能出未來的比爾蓋茨,Steve Chu這些改變世界的人。

所以我還是用一個在中國長大,在美國中產的親身體驗來講一下我的體會。要我選,我還是會選美國的教育系統。

對孩子的期望值

兩國教育的不同從孩子一生下來就開始了。美國社會認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中國的傳統是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走同樣的路。美國社會對孩子的期望是「Be yourself」,「Live to your fullest」,「As long as you are happy」。大家看過Dead Poet Society?「Carpe per diem」 就是「抓住今天」。這個今天不是美國的今天,不是社區的今天,不是父母的今天,是每個人自己的今天。如果人是一艘船,這個座右銘沒有告訴一個人她應該往哪裡開,而是說「使勁開,別停!」。並不是美國教育沒有愛國的概念,沒有社區的概念,沒有尊老愛幼的概念。但它的第一宗旨是「You are a unique person in this whole world. There is only one you, and you only live once. Don"t waste that." 美國小盆友從小就會被問:「你長大想做什麼?」答案經常是「我想當獸醫」 ,」我想當教師「, 「我想當廚師」, 」我想當芭蕾舞演員「 ,」我想當總統「 ,」我想當警察。「 我記得我的孩子說的是「我想開SBC的工具車。」 (SBC是當地一個電話公司,街上經常會看到它的工具車到處跑。) 反正是很不高大上。不管孩子說想當什麼,父母老師都不會去說:「你做這個有什麼意思?你應該做。。。」 或者「這個不適合你,你應該做。。。」

中國社會對孩子的期望往往是趨同的。一句話概括可能就是」學而優則X「。X代表了所有現行的價值觀-權,錢,人上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本身就是說這是一條路上的大賽,我不能輸給鄰居的張三。小小的孩子,本來上樹捉個知了就美得屁顛屁顛的,卻一定要坐得規規矩矩地去做別人也都在做的事情,而且還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國社會對孩子這條船的指令是:「彼岸就在那個方向!趕緊往那邊開!一定要比別人先到!」

為什麼會有這個不同?除了物質條件,和文化傳統也有關。西方基督教傳統的社會,孩子是屬於上帝的,父母只是「牧羊人」。父母不應該替上帝去主宰孩子的未來。中國的傳統是孩子是屬於父母的。父母為了孩子好當然要規劃她們的未來。

實際的效果


理念不一樣執行就不一樣。最終教育還是要為社會服務的。哪個系統的效果好?只能說各有利弊。

  • 從孩子的角度-孩子們普遍喜歡美國系統。沒有什麼壓力,自由。首先一年只上180天左右的課,每天2點至3點就放學。夏天10周的假,春假1周,冬假2周,感恩節再放一周。一年也就上9個月的課。我們在加州最好的學區之一。從小一直上的是公立學校。小學沒有家庭作業。比起中國的小學書本學的不多,動手的做得很多。塗鴉,捏泥巴,做手工,每周拿回家的作品一摞一摞的。特別是四年級哪個「Mission Project」,學生自己想辦法做一個加州Mission教堂的複製品。自己找材料,自己設計,自己做。沒有父母幫著,學生自己做下來還真不容易。從中學開始就沒有固定班級了。初中三年基本上沒有家庭作業。學校每隔兩三個月組織party,邊跳邊吃,也是學生組織募捐的好機會。美國高中就像中國的大學,有各種社團,各種體育隊,學生自己辦報,自己選課。每年有兩個主要的舞會,一個以男邀女為主,另一個特別講究要女邀男。最近幾次我的孩子所在學校的舞會租的是舊金山的市府大廳。學生成群結隊租Limo去的。SAT之類的升學考試哪個年級都能考,可以考很多次。沒有高考的孩子真幸福!
  • 從學習成績的角度-用數理化這個尺子衡量,美國K-12學生和中國比基本上是學渣。但是,一個社會真的不需要大家都是學霸。百分之一的學霸就足夠了。美國的學霸可以很牛x,因為他們都很清楚自己將來想做什麼,沒有什麼比自己推自己更有動力的。當年比爾蓋茨深更半夜從家裡溜出來跑到華大計算機房編程,靠父母是逼不出來的。在人文社會學科,美國的學生學的比中國學生學的多,學的廣。高中有很多人文社會課程可選,文學、語言、外語、心理學、歐洲史、美國史、世界史。所以美國學生普遍比較能說能寫。
  • 從人格培養角度-美國教育理念下美國孩子有更多的空間探索。探索的結果自然是有好有壞。很多孩子15歲就開始打工,掙最低工資,但是接觸了社會。男孩子最盼望的就是16歲可以開車帶著女朋友到處跑。17歲基本上就有了性經驗。中學生懷孕是個社會難題。好學區的高中最大問題是毒品。孩子所在高中的校報做過調查,10-25%的學生用過大麻。壞學區的高中最大問題是犯罪。不過整個社會對青少年是相對寬容的,犯錯誤是成長的一部分,只要不犯大錯。中美相比,美國學生普遍要成熟一些,主動性、創造性強一些。

對美國精英來講,美國教育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數理化技能。所以最近的趨勢是美國的學校里考試也越來越多。中國社會也意識到讓孩子自由成長的重要性,課外活動也越來越多。但是兩個系統的理念並沒有根本的變化,一個認為每個人都是造物主的獨特產品,應該任其發揮;另一個認為每個人都是社會和家庭的一塊梁,應該努力站好自己該站的位置,走好自己該走的路。教育系統的不同,其實是社會理念不同的體現。哪個更好,就看你更認同哪個理念了!


因人而異。我也在國外留學,高一。個人認為比國內好。我理科不行,國內課程太無聊,實在沒法學。但我在國外可以選自己喜歡的科目。雖然英語不好學drama很艱難但因為是自己喜歡的東西所以願意去付出努力。國內只是硬性的背東西。感覺我一出國念就傻眼了,電腦什麼根本不太會用,每天帶著lap top到處跑各種powerpoint 和 easay要寫。但感覺也還不錯,寫完了會很有成就感,而且老師對international student很寬容,不會做也不說啥 主要是比國內輕鬆很多,可以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


最近正好讀了本美國大學的教材《認識商業》,也在思索這個問題。從這本書里我讀出了一些差異和可探討的點,供討論。

1 始於迷茫VS始於目標

第一個要聊的是我國大學生普遍的迷茫感。這種迷茫感包括:不知道為什麼上大學,不知道如何讀大學,不知道以後自己要做什麼,不知道如何應對學校外的世界。如果說個人的迷茫根源在於性格的弱點,那麼一個群體的迷茫可能就是教育的盲點。

我們要知道,迷茫源於無知。很多人來找我諮詢找工作,其中最難回答的問題是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沒有目標。這時候真得很難給具體的建議,因為我太清楚了,這些同學臨到畢業才發現對各種工作充滿了未知,而這時候才發現自己「迷茫」,已經有些晚了。為了提前預防這種迷茫,我寫了一系列的文章,希望傳達的不僅僅是找工作的方法,更是推廣為自己樹立職業目標的意識,為的就是學弟學妹們不要走我走過的彎路。然而這些方法論已經被系統且詳細地寫在美國大學生入學的必修課里了。《認識商業》的導言中就寫到:「這本書的主要目標,在於協助你選擇對自己而言有趣又能成功的領域,你將學到經濟、國際商務、倫理、企業家精神、管理、營銷、會計、財務等相關知識。課程結束之後,你應該更了解哪一種職業更適合你,哪一種不是和你。」……這不就是許多人迷茫的癥結所在嗎?!如果你能在大學伊始就對社會分工有清晰的認知,怎麼會等到畢業還對社會一無所知?!更不要提,導言中還系統闡述了商業禮儀、學習方法、時間管理、求職策略、簡歷撰寫、求職信撰寫、面試準備等一系列實用技能了,它甚至連轉行跳槽都科普到位了。

這種赤裸裸的差距,不由得讓人反思:我們的高等教育讓大量的學生迷茫度日,其原因之一就是學習脫離了個人發展和個人追求,難以形成激勵。而美國的高等教育,反應的就是一種以終為始的方法論,在早期就讓你對商業社會形成認知,尋找個人定位和目標,並為之付諸努力


2 為考試學習VS為自己學習

聊完目標,自然反映出來的就是學習出發點的不同。工作以來多次查閱大學課本,是真心發現工作上遇到的問題,答案就在當時的課本里。舉例來說,作為產品經理,對需求的挖掘和分析跟《市場營銷》中的消費者心理極其類似,而控制項目進度的執行力,又多次需要《管理學》中的生產管理。更不要提我每天都在實踐的自我管理,完全是基於德魯克的目標管理理論和滾動計劃體系。這些當時覺得對個人「毫無用處」、只是應付考試的知識點,時隔多年就真的應用到了實際的工作中。

為什麼不能把這種現實提前傳達給學生呢?《認識商業》以學生未來的發展為出發點,從卷首就營造了參與感,又用大量身邊的品牌、企業和商業名人的案例營造代入感,讓人覺得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和自己息息相關,簡直迫不及待要讀下去。如果能在早期就領悟這些學習都是為了自己,不僅能少走彎路,更是在早期就能培養主動獲取知識的習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種學習的主動性,難道不正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嗎?


3 仇視財富VS創造財富

再說到對財富的態度。令我非常感嘆的是,《認識商業》中至始至終在強調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創造財富對社會的價值。書中寫到美國的高水平生活來自於企業所創造的財富,企業創造越多財富,為每個人的生活質量所帶來的影響就越大,並剖析了僱員和企業家的成功路徑差異以及想要成為企業家的因素。在後續的章節里,更是詳細解釋了不同的企業經營模式,系統介紹了如何從小公司開始起步。

反觀我們的教育中對於金錢的態度。在絕大部分地區,學生所被灌輸的還是一種被妖魔化的金錢觀。我清楚地記得大學班級里,全班瀰漫著一種誰窮誰光榮的氣氛,每年到了助學金的時候就各種講故事,故事裡誰家最窮,誰就最光榮。而更匪夷所思的是,老師對這種氣氛非常滿意,似乎只有艱苦作風才能便顯出學生的優秀品質。……可問題是,憑什麼呢?憑什麼不能創造財富去解決問題,用財富給自己更好的生活、更多的選擇呢?追求財富就沒有優秀品質了嗎?

學生的觀念是家長的延續,學校的風氣則是社會的縮影。不知道是出於面子、自我保護還是可笑的大鍋飯思維,很多人渴望金錢又不願正視金錢,自己不具備創造財富的能力,反而拿著弱勢群體當盾牌詆毀創造財富的人群。然而,如書中所說,這群被妖魔化的創造財富的人群,提供了保障公共福利、公共設施的稅收,為他人提供工作機會,影響著個人和國家整體的生活質量。我最信奉的一句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既然這種決定社會法則的理論已被認證,為什麼就不能好好正視金錢呢?

自從餘額寶喚醒了整個中國的理財意識,財商教育才開始漸漸得以重視。據說上海一些中學裡已經開始對學生設立財商課程(只是聽說,誰知道真假請告訴我~),我希望未來有越來越多這樣的課程可以出現,錢很重要,早期樹立正視金錢的態度更重要


4 因壓抑而放肆VS因了解而有底線

我國教育中對商業的忽視和金錢的壓抑,造成的問題不僅僅是上述聊到的這些彼端,更嚴重的是因為壓抑造成了步入社會後過渡的釋放,從而越過底線。

圈裡人都清楚:前兩年風光一時的一批90後CEO,有多少就是為了拿到風投的錢就開始揮霍?還有去年開始幾個著名的P2P跑路事件,哪個剛開始做的時候不是高端人才、模式創新?我在想,國人一直深惡痛疾的各類經濟犯罪,這就是一種扭曲的金錢觀,其根源不就是無法控制對金錢的渴望嗎?而這種渴望金錢的控制能力,有嘗試過培養嗎?

我在一定程度上認可高考制度,高考前學生的升學壓力是一種現實的妥協。然而問題是進入大學後,我們仍然沒有實現通識教育,反而讓學生繼續處在壓抑中。這種壓力源可能是考試,可能是競爭,也可能是對於未來的未知,目前我們普遍的疏導方式是心理諮詢,但對待這種壓力,更根本的方式則是消除壓力源。如何消除?正視社會,正式金錢,正視自己。

反觀美國的教育方式。書中很認真地討論商業道德以及對社會負責的行為,經營企業要秉承倫理,肩負社會責任——並且這一章是在創辦和管理企業的內容之前。為什麼我們出現不了美國那些偉大的科技公司?為什麼google和度娘同樣是做搜索,公司境界高下立現?為什麼2016年蘋果發布會公布其環保項目,宣布蘋果公司在全球的材料回收率已經高達93%,而在美國本土的材料回收率已經能做到100%?我相信這裡面有共因。拋開什麼國家/企業不談,只說個人,一個人想要達成偉大的事業,那麼永遠不要逃避問題,壓抑只會讓爆發更徹底,正視並解決才能讓自己跨入新境界。


5 禁錮意識VS大局意識

其實上述這些討論,都可以歸結到這一點:中美高等教育的差異其實根植於不同的意識。我國的教育自小就是培養一種禁錮性的意識,被動接受父母安排,被動接受老師安排,被動接受大學的安排,而這數十年的被動導致的就是自主性的喪失和獨立思考的禁錮。而美國教育的核心就是獨立思考,展示個性,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形成自己對世界的認知,這種認知則必須從樹立大局觀開始。

通觀《認識商業》一書,它所科普的可不僅僅是美國的商業社會,而是一個商業世界。科技發展之迅猛導致企業環境面臨變化,國際化進程中又該如何應對,這些話題的探討都是幫助學生站在更高的位置統攬全局,訓練有大局觀的思維模式。

然而大局觀是多麼重要。所謂認知的廣度和思索的深度,都離不開思維模式的大格局。而盛行浮躁的實用主義的當下,這種大局觀實在難能可貴。還是從身邊的事出發,一個產品經理如果沒有大局觀,直接導致的可能就是發展方向的失誤導致浪費開發量,甚至是錯過產品的最佳發展時機;一個僱員如果沒有大局觀,每天計較公司的人情世故和工作量,那麼他將永遠無法領悟公司運轉的方式和公司決策的意義,自身境界也就止步於那些雞毛蒜皮。

中美教育這種話題當然不是根據一本書就能聊透的,然而這本《認識商業》彷彿是美國高等教育的一個縮影,它不是盡善盡美,但其意義和價值已足夠我們思考和學習。教育體制的改革不是我們能控制的,然而我依然希望你能通過某些方式,主動探索這些我們可能缺失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而這種主動獲取的行為,大概就是改變的開始。

我的微信號是關於互聯網求職和自我管理的,想看其他文章可以關注下


大家好!我叫包國豪。我住在牛津。牛津在美國的南部。我是密西西比大學生。我學中文學了一年了。我的中文水平很低,所以我想提高中文水平。要是我寫錯了,請你們改我寫的。謝謝你們!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的回答可能不太簡單,可是我要試一下。一般來說,中國最好的學生比美國做好的學生聰明。另外,在世界方面,中國的教育水平看起來更高,可是中國的教育還有一些很嚴重的問題。比如說,第一,美國的農村和城市的受教育機會一樣,可是在中國肯定不是。因為中國的農村生活條件很糟糕,所以沒有很多人願意去農村當老師。在農村,有錢的父母讓孩子去城市上學校,所以也沒有那麼多好學生。第二,雖然美國的教育有的時候不太好,不過美國學生的生活比較輕鬆。中國的高考讓學生有太多壓力,對生活有壞處。


中國的教育好還是美國的教育好?我其實不知道。我覺得這就要看你覺得哪一個看法是最好的。


美國教育的第一要義不是「興趣」、「個性」,而是——「毅力」。
許多國內家長一直推崇的教育理念——孩子的「興趣」最重要——卻是美國教育界最近在反思的一個教育誤區。不得不承認:作為世界強國,美國是從不吝惜修正自我的
一個由美國教育學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調查了很多企業高管,發現他們最關鍵的成功秘訣——既不是高智商,也不是高情商,更不是「興趣」,而是「毅力」。

性格教育的追隨者、美國KIPP學校的創辦人David Levin將Grit做為教育的核心理念。

何為「Grit 」

Grit一詞在古英語中的原義是沙礫,即沙堆中堅硬耐磨的顆粒。它是對長期目標的持續激情及持久耐力,是不忘初衷、專註投入、堅持不懈,是一種包涵了自我激勵、自我約束和自我調整的性格特徵。

Grit 七大秘密武器

Grit 堅毅

zest 激情

self-control 自制力

optimism 樂觀態度

gratitude 感恩精神

social intelligence 社交能力

curiosity 好奇心

一、把挑戰擺在孩子的面前

讓孩子有機會去追求至少一個很難的事情,最好是一件有嚴格紀律和規則,需要長期練習的事。比如鋼琴、芭蕾。做得怎樣並不重要,儘可能去努力才是重點。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許會很焦慮,但是當她克服障礙時,她就會真正愛上這件事,並且找到發自內心的堅持下去的動力和自信。

二、不要在感覺糟糕的時刻結束

在遭遇挫折的那一刻就立即放棄,可能意味著你將錯過最棒的時刻,比如最終打進了制勝一球或在演出結束後聽到雷鳴般的掌聲。盡量要求孩子每做一件事都要堅持到底,這樣的鍛煉使她們認識到,學習過程中需要克服一些不適感和障礙,這是很自然的事


三、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與其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直接給他一個解決方案,不如抑制住想要幫他的衝動,看看他自己能否想出辦法解決。如果很明顯他正處於迷茫狀態,可以這樣和他談談:「看起來你真的遇到困難了,你覺得有什麼辦法能解決嗎?」啟發他自己思考解決方案,而不是直接告訴他怎麼辦。這樣的鍛煉讓孩子養成一種自信——「嘿,我自己能解決。」

四、適時必需的推動

適當督促有助於讓孩子知道你的期望,並且可以幫助他做到最好。當孩子學習任何新技能時,適時地推動孩子:制定時間表,然後鼓勵孩子堅持,反覆練習。雖然你的孩子可能會抱怨,但如果你很堅定,他的抱怨會日漸減少,練習的樂趣反而會與日俱增。

五、分享自己的失敗經歷

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孩子:失敗沒什麼大不了,爸爸媽媽也曾經受過挫折。從失敗中站起來繼續前進,這是孩子所能學到的最好的能力。

六、擁抱挫折

成功是一段相當漫長的旅程並且布滿艱難險阻,困惑、沮喪,甚至無聊透頂,這些都是旅程的一部分。如果孩子能讓明白,學習遇到困難並不意味著他們很笨,他們就會更有毅力堅持下去。


中國的教育鑄造了學生鐵一般的抗洗腦能力


從學業測評成績看,中國好。
從投入產出比看,中國好。
從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看,中國好。
從培養學生的幸福感上看,中國好。
以上觀點可從pisa測評報告得到數據支持。文件太大穿不上。
其他方面沒有數據,都是靠腦洞,不說。


美國的教育體系里有一套隱形的分級系統,但是老師又不能說出來,否則就是政治不正確。基本上孩子從五年級開始的成績就決定了老師對他的教育等級如何了,而教育質量和家庭條件等很多方面都有關係。孩子從五年級就開始為大學做準備。

而在中國的教育里,只要努力,成績好,就能進入更好的學校,獲得更好(相對)的教育資源,學習改變命運。高中最後幾年如果發奮圖強,是可以進入排名高的大學的。而美國基本沒可能。


只有適合不適合,沒有好不好,因人而異,根據自己的情況找准自己想要的教學模式,畢竟人都不願意跟自己不喜歡的人學習的


你要是有錢的話,絕對是美國


脫離國情、一味照搬就是不好的。之前借鑒蘇聯的方法的教訓還不夠嗎?
美國教育制度不適合中國國情,再好也不能直接放在中國實行。
不然,我們把外語課取消唄?美國就沒有中國這麼繁重的外語課。
不過高考外語分值降低,似乎表示中國變強了?所以外語教育就降低了要求?


改為美國私立學校和中國學校更好些


美國教育沒見識過,可你媽說美國教育反智,我就有疑問了,那為什麼美國有那麼多的諾貝爾?


什麼時候美國的經營階層把孩子送到中國留學了,我們在來探討吧!


不想學的不想努力的,都不好。


這種問題還有必要問?


有的只是借口。


脫離教學內容來說,僅針對你媽媽的話。

「自控」二字是應當從小學起,成人應當掌握的技能。不能說學校管的不嚴你就喪失自控,那不管在什麼教育環境下你都成不了大才。這是一個家庭環境言傳身教的技能,和學校的培養有點關係,但上升不到中美教育環境差異這麼大的命題。


個人認為
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的教育都有其優缺點
但不可否認的是二者都是符合自己國情需要的教育
所謂入鄉隨俗
作為一個共產主義接班人
我站中國~


美國人用不用考盧梭基本原理,華盛頓思想,羅斯福理論?


各有千秋。不然為什麼會有人來中國留學,也會有很多中國人去美國留學。就像不能完全定論,男人好還是女人好。


推薦閱讀:

一個人優秀與否最根本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很多人提出教育改革,但並沒有太大的實際行動?
公共場所管教不住自己孩子哭鬧是沒有公德的行為嗎?
在你記憶里,你老爸或老媽影響你最深的一句話或一件事是什麼?
因為家境而自卑,怨恨父母,正常嗎?

TAG:教育 | 留學 | 應試教育 | 反智主義 | 中美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