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在目前的心理學領域到底處於怎樣的地位?

有感於這個問題:為什麼精神分析會被現代心理學拋棄?

大多數對精神分析的攻訐都集中在弗洛伊德的身上,很多人都認為精神分析就是偽科學。但是在弗洛伊德之後,精分學派也出過很多大家,如霍妮、科胡特、溫尼科特等等,研究的重點也從性、力比多轉移到了關係上。

目前國內也有很多研究者在進行這方面的探索,像西南大學、澳門城市大學等高校的心理學系都對精神分析有深入的研究——所以我想問,精神分析真的被現代心理學拋棄了嗎?還是被拋棄的僅僅只是弗洛伊德……或是說,其實精分並不是偽科學?


我目前所學的課程非常以精神分析導向,所以忍不住反駁幾句 @清流 老師的答案。

總的來說,由於臨床操作的經驗性和案例的不可複製性,整個臨床心理學和心理諮詢學科的科學性目前在一定程度上都還受到質疑。比如美國對於學習科學博士的留學生有一定優惠政策,多數心理學學科包含在內,而學習臨床心理學和心理諮詢的學生不包含在內,也就是說事實上對臨床心理學和心理諮詢是否是科學還有質疑,而這也導致這類學科在心理學領域內,有時候是普遍遭其他心理學分支的學者擠兌的。

首先不懂為何能憑「學習科學博士對留學生有優惠政策,而臨床心理和心理諮詢的學生沒有優惠」就能推出「臨床心理和心理諮詢是否是科學還有質疑」。首先不懂什麼是「科學博士」,Doctor of Science?在美國,大部分的博士學位都是phD,哲學博士。不管是學軟體工程還是學臨床心理都是給這個學位(心理學還有專門的PsyD學位下面另表)。對留學生的優惠,直接取決與該校,該項目的funding有多少,以及該校的政策對留學生歡迎程度。有些學科如計算機,大企業紛紛撥款贊助,美國又基本沒人去學,各校紛紛對印度中國等地留學生張開懷抱。學臨床心理和心理諮詢對工業企業的意義不大,從大企業拿到funding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錢都是靠政府,醫療機構,或大型研究機構撥款而來,自然沒什麼閑錢;留學生又有著天然語言劣勢,在該領域競爭力較弱,不受優惠也是理所應當。從這一點來說臨床心理和心理諮詢受排擠真是委屈。要知道臨床心理的PhD是全美最擠破頭最難申請到的學位,沒有之一。錄取率低過MD幾條街。

其次關於臨床操作的經驗型和案例的不可複製性這一點,學習過實驗設計和社科研究方法會知道,有效性可不是通過複製案例這種方法來進行科學論證的。心理學,以及其他大部分社會科學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它很難被複制,所以科研上需要收集大量樣本,設立對照組,控制治療者和被治療者的個人無關變數,使用各種量表監測,統計顯著性等等。我們檢驗一種療法是否有效,不是檢驗它的具體操作是不是像一段程序那樣,換一台電腦(病人)使用,效果完全一樣沒有bug。而是檢驗在該療法核心理念指導下的因人而異的治療,有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並且這種效果是因該治療產生,而不是因為其他外部原因產生的。這種「模糊性」在某些「科學」研究者看來很難接受,但它是整個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前提。如果覺得這種研究「不科學」,大概一棍子打死社會科學半壁江山吧。

精神分析獲得大量臨床科學實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這裡,我們並不是討論精神分析本質上好不好,有效不有效,只是單說按照現在的科學研究範式,精神分析很難證實自己科學有效。)因此在注重科研實證的國家和地區,精神分析逐漸退出了科研學術舞台,成為了一個相對邊緣的流派,變成了精神分析師自己跟自己玩。
............隨著上一代精神分析師逐漸過世,由於精神分析目前缺乏科學實證支持,選擇學習這一療法的新治療師和諮詢師會逐漸減少,那麼沒有後繼者,流派自然而然也就逐漸走下坡路了

關於精神分析療法的有效性,如下圖所示,已經有很多學者進行過科學證實研究了。研究結果表明,比起CBT和藥物治療,精神分析的效果一點也沒差

以我參加的精神分析主題講座,工作坊場場爆滿的情況來看,起碼在美國東部,還是有很多人對精神分析抱有很大熱情的。我很喜歡的University of Colorado的 Shedler 教授寫過這樣的話:Some of the analytic institutes were arrogant and exclusive in the worst sense of the world and did an admirable job of alienating othe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一些精神分析研究機構有著最難以想像的傲慢和排外,在疏遠其他精神健康專家的方面作出了令人仰慕的成就)。精神分析的冷門,一定程度上也是該流派自己不願去迎合「學術界」,不去推廣的原因。畢竟精神分析的理論基礎偏於哲學,他們的期刊論文也多以案例的深層分析討論,思考為主題,而不是當下所推崇的滿篇數據、腦成像圖那種科學論文。

===================================

心理學上一段理論的流行程度、被大眾所接受程度,與社會時代背景是非常息息相關的。在美國,50年代的保守派廣泛推崇精神分析,到了60年代,理想主義者們擁簇人文主義;70年代的自戀狂們喜歡Gestalt和Primal Scream,焦慮緊迫的90年代人偏愛療程短,見效快的CBT。。。。學派潮流跟時尚潮流一樣捉摸不透,但不能因為今年不流行橙色,就斷言這個顏色已經被時尚圈淘汰了。

我剛到美國的時候,受二十年來唯物主義教育的影響,總覺得科學偽科學非黑即白,遇到分歧要辯個清楚。來了之後非常驚訝的發現,即使是在非常著名的學府,科學的界線都是很模糊的;有人窮其一生研究人到底有沒有靈魂,有人堅信可以通過道家修鍊方法控制神經系統,有人試圖證明嬰兒有自己的「溝通語言」。慢慢覺得,其實所謂科學方法,其實是一種標準化語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時候,有個標準能讓大家拿出來比較一下,這個標準並不一定百分百可靠。一種東西是「科學的」,也不代表它是絕對正確的;一種東西被批評「不科學」,也可能只是沒人成功的用科學的語言和標準來描述他。對知識的探索,該有點勇氣和想像力,不該反而「科學不科學」的框架限制住了。

愛自己心之所向,別愛科學。

參考文獻:That Was Then, This is Now: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Psychodynamic Therapy. J. Shedler, PhD,2006
Shedler, J. (2010). The efficacy of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American Psychologist, 65(2), 98.


  1. 心理學是一個有很多分支的學科,精神分析總體上屬於臨床心理學和心理諮詢裡面的一個流派,所以不能說心理學拋棄不拋棄精神分析,至多這只是某個分支學科下面發生的事情。像認知心理學、工業心理學之類的,壓根從頭到尾就沒沾過精神分析,或很早就與精神分析無關了。
  2. 總的來說,由於臨床操作的經驗性和案例的不可複製性,整個臨床心理學和心理諮詢學科的科學性目前在一定程度上都還受到質疑。比如美國對於學習科學博士的留學生有一定優惠政策,多數心理學學科包含在內,而學習臨床心理學和心理諮詢的學生不包含在內,也就是說事實上對臨床心理學和心理諮詢是否是科學還有質疑,而這也導致這類學科在心理學領域內,有時候是普遍遭其他心理學分支的學者擠兌的。
  3. 在科研方面,臨床心理學和心理諮詢為了提高自己的科學性,目前主要方向是在療法研究上向臨床醫學研究看齊,在病理研究上向神經科學研究看齊。而在大多數心理療法之中,精神分析由於其理論抽象哲學的特徵,操作上的靈活性,以及治療的長程特點(雖然精神分析後來又有多位大家,但總體來說治療理論手法都具有以上特點),使其基本上無法放在現代硬科學範式下進行研究,連搞個臨床醫學trial都有難度。因此短期內,精神分析獲得大量臨床科學實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這裡,我們並不是討論精神分析本質上好不好,有效不有效,只是單說按照現在的科學研究範式,精神分析很難證實自己科學有效。)因此在注重科研實證的國家和地區,精神分析逐漸退出了科研學術舞台,成為了一個相對邊緣的流派,變成了精神分析師自己跟自己玩。
  4. 在臨床應用方面,由於人具有自己的年齡周期和學習周期,一般主修某個流派的治療師和諮詢師在未來的個人實踐中徹底轉變手法的概率並不是很高,因此過去接受了精神分析訓練的治療師和諮詢師,如果還在世,一般還會繼續進行精神分析治療。但隨著上一代精神分析師逐漸過世,由於精神分析目前缺乏科學實證支持,選擇學習這一療法的新治療師和諮詢師會逐漸減少,那麼沒有後繼者,流派自然而然也就逐漸走下坡路了
  5. 當然,精神分析在國內會如何發展還要再看。因為國內總體來說比國外落後,且早期國內心理治療師多搞精神分析出身,還有幾十年可以搞精分;從商業角度來說,精神分析在國外主戰場競爭不過其他流派,到中國這樣相對歐美而言的次級市場尋租,投入的發展力度很大。因此精神分析還可能在國內紅很長時間,如果在這段時間裡精神分析的科研實證出現突破性進展,即使在歐美主戰場,精神分析也可能再度興起。但若一直沒有科研進展,精神分析即使在心理諮詢和臨床心理學科中繼續生存,也只會是作為歷史上著名,但現代邊緣的流派存在了。

如果要以「心理學」來說,現在的心理學領域不care精神分析。現在的心理學care的是神經科學與腦成像,care的是實驗的結果,是量表的數據。
心理學裡面有非常小的一個應用領域叫做「心理諮詢」,精神分析是心理諮詢的起點,然後成了心理諮詢幾番揚棄的對象,最終也成為揚棄的結果——作為心理諮詢各種流派中的一種保留下來並自我發展。

換門學科來比喻。
「語言學」這個學科里,有一個非常小的應用領域叫做「英文」,其中有一個研究領域叫做「英國文學」。語言學不care英國文學,語言學care的是語音、語義和語法,但英國文學是語言的應用,而且對一些人來說,這是他們接觸語言的最重要途徑。

( 感謝評論中指出我對英文學科的理解偏差,所以換了一門學科比喻。但自己對語言學也只是直覺理解,可能存在對語言學的認知偏差,大家看看就好 )


在各位大牛面前就不班門弄斧了~你可以讀一讀《這才是心理學》,是一本心理學正三觀的入門書籍。解釋了心理學的科學性,說明了何謂偽科學與偽心理學,又對精神分析法為何被邊緣化做了比較細緻的分析~我覺得寫的不錯~


謝邀 @劉柯 。
我想我的學識並沒有到達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地步。在我看來,這個問題涵蓋了太多的方面了。要討論這個問題,必須要對「心理學」、「現代心理學」、「精神分析」這三個概念有明晰的理解。而關於地位,坦白講也輪不到我去評判。

我想充其量只能回答和精神分析發展進程相關的事。
------------------碎片1-----------
如果我們接受大多數心理學教材的觀點,那麼我們可以說,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擁有悠久的歷史背景,卻相當年輕。
這樣的話,「現代心理學」的說法就很有意思了。為什麼很多時候人們喜歡增加「現代」呢?在我看來,這個和心理學嘗試成為一門「科學」有關。
(拓展閱讀:哪些心理學理論/學派可以稱作科學?)
--------------碎片5------------------------------------
作為一名醫生,弗洛依德一直有「科學」情結。終其一生,他都認為自己自己在努力嘗試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整理和解釋他在臨床工作中觀察到的種種現象。
而在精神分析建立的年代,什麼是科學?波普爾出生於1909年,他的證偽理論又誕生在哪一年呢?
這個是弗洛伊德的悲劇,也是他身處年代的局限性。
--------------碎片6-------------
但精神分析並不是弗洛依德一個人的。
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和興趣去研究和學習精神分析,你可以發現:精神分析可以很科學,也可以很「不科學」。
--------------------碎片7(08.16)-----------------
或許這個關於地位如何的大問題,還有一層意思:現在,人們需要精神分析么
C.G.榮格為此專門寫了一本書,叫《尋找靈魂的現代人》。與此類似的,弗洛姆寫了一本《逃避自由》。
按照榮格的觀點,諸多宗教和民俗之所以產生,是人們面對自然、面對自身的諸多難題下尋找的解決方法,而解決的核心在於「共處」。但「共處」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意味著人們先要從「共生」的狀態下跳出,獲得獨立的能力,然後再投入到環境中去。而隨著文明進程的發展,宗教的地位日益崩壞,在西方慣常處理人們精神問題的牧師,也不再有能力去面對社會巨大變化下的新問題。而心理諮詢的實質,是解決現代人靈魂問題的替代工具。因此,心理諮詢無可避免帶有宗教的特點
(拓展閱讀:人類為什麼需要儀式?)
弗洛姆給出了一個類似又不同的視角:弗洛姆提到了西方中世紀時期的人們生活特點:木匠的兒子是木匠,裁縫的兒子是裁縫,一個村子裡面不會出現兩間商店,每個人安於自己的位置,過著刻板而平靜的生活。但是近現代的發展進程將這些統統打破了。人獲得了各種的可能性,人不再被自己的出身所束縛,人獲得了「自由」。但同時,安全感和安穩的生活也被打破了,人在獲得自由的同時,不得不面對自由帶來的恐懼。心理諮詢解決的問題,實際上是人與社會之間的問題
---------------------------碎片8-----------------------------
過去弗洛伊德認為,精神分析療法的效果是因為領悟。後來的研究發現,弗洛伊德只對了一半。另一半是關係。
由此可以看到精神分析的兩極:一端寫著「領悟」,代表著個體對自身狀況和生活的覺察,覺察到自己的願望、模式、覺察到過去對現在的影響,過去對將要發生事物的影響,理解到自己的狀態在過去是如何保護自己的,現在又是如何限制自己的;另一端寫著「關係」,在精神分析當中,個體有機會去感受各種關係,感受到過去自己是如何與家人、朋友、愛人聯繫的,這些關係如何滋養自己的同時如何讓自己受傷,並在分析中感受一種可能的全新的關係,一種與分析師平等尊重的關係,尋找到真正適合自己、讓自己舒服的關係位置,並獲得傳遞到現實生活的能力。
---------------------碎片9---------------------
或許我們可以聚焦在精神分析所關注的終極話題:對精神健康的追求。
只要有人朝著這個問題前進,那麼就必須找到前進的道路,而作為眾多道路的一條,精神分析會保持著自己的生命力存在下去。只因不存在一條每個人都能通過的道路。

(本回答僅針對精神分析自身的狀況進行闡述,至於對精神分析存在的刻板印象和誤讀問題,則不在此回答討論範圍。)
*編輯於2014年8月18日,針對原答案作大幅度刪改。


精神分析並不是偽科學,而是心理學的其中一支。對於精神分析學的鼻祖弗洛伊德,大多數人都有所了解,甚至可以說,他是最為普通大眾所知的心理學家,因此很多人甚至把精神分析等同於心理學。

的確,精神分析學說對於心理學產生了很大影響,但實際上更大的影響在於文學藝術方面激發了巨大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真的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的話,精神分k析由於它的「不可證偽性」這一硬傷,一定程度上近期發展緩慢,作為一種科學對心理學產生的貢獻也不大,而且很多心理學家也不認同。

所以我覺得精神分析作為心理學的其中一個流派自然有存在的意義也有被認可的貢獻,但它顯然被過分抬高了,我們不能對它迷信,事實上美國心理學會裡面認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沒到10%。

建議樓主去看一本書《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可能會對你有所幫助,以上觀點也是引用其中的,對作者表示感謝啦


這個問題@劉柯 很早就約我回答了,我之後忘記了,今天不小心看到了 @清流 的回答以及她的回復,覺得心裡很不快。在她的回答中,看似客觀公允,其實有大量的偏見,以及不恰當的引申。為澄清事實,我一一加以駁斥,權當學術討論,不當之處請海涵。

1、「短期內,精神分析獲得大量臨床科學實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個論斷已為 @楊瀟 所附上的那篇參考文獻「Shedler, J. (2010). The efficacy of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American Psychologist, 65(2), 98.」里的證據所駁斥了。精神分析的臨床實證其實是不證自明的,這樣的研究也有,雖然不多,已經不證自明的東西一定要做研究來證實,看似科學與講證據,但其實是浪費時間與資源。學術界為了糾結於精神分析有沒有療效大半個世紀了,很多時候只是為了發一些看似振耳發聵的文章而已,或者試圖把精神分析置於死地,諸如艾森克關於精神分析實證研究的文章,最終都被發現研究本身便存在著嚴重的失誤。

2、 @清流在回復 @楊瀟 的答案中支持精神分析療效的證據時靈活地自辯說:「我在說精神分析的時候就是說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沒在說心理動力學(psychodynamic),我不認為這兩個東西是完全相等、可以互相指代的。」 輕易地把文中的精神分析局限於psychoanalysis,以為有了這樣看似合理的說明便可以掩飾觀點的武斷。但你這個說明恰恰表面你也承認心理動力學的療效是得到實證的。精神分析與心理動力學兩者除了療程上的差別之外,在理論觀點及治療方法上都是一脈相承的,並不存在本質差別,所以精神分析就是心理動力學,心理動力學就是精神分析。你的說法正如有的人自稱做的是心理治療而不是心理諮詢一樣的讓人貽笑大方。如果你以經典精神分析治療的日漸式微(這是由於時代的局限,現代人太過忙碌以至於沒有時間接受傳統的每周4-5次的精神分析,並非精神分析本身的問題)來說現代精神分析(也就是心理動力學)日漸式微,這是在混淆視聽,是一種偏見主導下的誤導行為。

3、在注重科研實證的國家和地區,精神分析逐漸退出了科研學術舞台成為了一個相對邊緣的流派,變成了精神分析師自己跟自己玩。精神分析其實並沒有真正進入科研學術舞台,精神分析採取了與現代心理科學不一樣的路子,現代心理科學大都以大樣本統計的方法來比較差別,而精神分析是以個案研究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理論概括作為主要的方法,這是一種前科學的方法。因為個案研究缺乏可重複的特點,所以往往被主流心理學所排斥(斥之為不科學),所以精神分析的研究從未正式進入科學舞台,也從未廣泛地被學院派所承認(關於個案研究及理論概括的文章很難在主流雜誌上發表出來)。但精神分析是充滿著科學精神的,在閱讀弗洛伊德的文獻時,能感受到他根據臨床案例嚴謹又大膽的思辨作風(當然這些思辨和假設中存在錯誤或武斷的內容,但哪個理論家能保證他說的句句是真理呢?)弗洛伊德的後繼者們也試圖將個案觀察和動物實驗納入研究範圍(關於依戀的研究,以及英國客體關係學派關於嬰兒觀察的研究)。精神分析的一些理論假設越來越被實證研究所支持,精神分析與實證研究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兩者相輔相成越來越能使對人類心理的研究走向深入,比如最近十來年精神分析與神經科學的結合。相反,有些看似嚴謹的主流心理學文章,除了臆造一些脫離實際的模型之外,並沒有多少實踐的價值,而且心理科學研究的可重複性是很底的。我曾經看過一篇發表在國際著名心理雜誌上的論文,8毫秒反應時的差距讓那位作者洋洋洒洒寫了一大堆,作為支持他假設的證據,但他完全忽略了這個研究結果的可重複性及穩定性,似乎他想當然的認為只要結果出來了就支持了他的假設,而不屑於對結果本身的可靠性做出檢驗。但精神分析在這方面恰恰比科學心理學家謹慎很多,弗洛伊德和布洛伊爾在得出癔症的性創傷理論時可是積累了足夠的臨床案例的。「變成精神分析師自己跟自己玩」,隱含的意思是精神分析是傳銷了,指的是精神分析中廣泛存在的自我體驗。但自我體驗作為心理治療師是必須的,而精神分析之所以不是傳銷,在於他有真正的顧客,並具有療效,精神分析師也主要是靠為顧客做心理治療謀生的,因此,雖然在形式上與傳銷有類似之處,但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你的這句話完全是對精神分析的偏見所致,並非是客觀公允的。

4、隨著上一代精神分析師逐漸過世,由於精神分析目前缺乏科學實證支持,選擇學習這一療法的新治療師和諮詢師會逐漸減少,那麼沒有後繼者,流派自然而然也就逐漸走下坡路了。精神分析在發展變化著,所有的流派均如此,馬斯洛也從最初的人本主義過度到晚年時的超個人主義。精神分析也從弗洛伊德時代的驅力學說過度到之後的客體關係學說及自體心理學,但精神分析本身核心的成分並沒有變化,只是解釋的立足點和處理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所以不能以精神分析內部理論及實踐的發展變化來說精神分析在走下坡路。從客觀上來說,流派的消長變化與時代背景有很大關係,跟科學不科學反倒關係不大。認知行為等短程流派之所以現在很火,主要的原因不在於它們的有效性高於精神分析,而是它們的短程取向(保險公司可不願意為長程的精神分析付費呢)。

5、因此精神分析還可能在國內紅很長時間,如果在這段時間裡精神分析的科研實證出現突破性進展,即使在歐美主戰場,精神分析也可能再度興起。我不知道您所謂的「精神分析的科研實證出現突破性進展」指的是什麼?是指她有效嗎?這也算是突破性進展?一個流派的興盛與科學實證並沒有多大關係,而是與時代背景及國與國之間的博弈有關。積極心理學如果不是因為在美國發展起來,她會有國際的影響力嗎?正念的研究和實踐如果不是因為當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競爭與焦慮,她會有廣泛發展的空間嗎?


我曾經問過我Theory老師這個問題,她的回答極好,我覺得我照搬一下就行了。
以任何一個Case的效果,結論甚至前景去對某種心理諮詢理論下判斷都是不客觀的,認識到人的獨特性,也即沒有一種心理諮詢的理論和手段會對所有人起作用,是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對人最起碼的尊重。
這當然不是說CBT就一定比Psychodynamics要好,或者要不好。脫離具體的實踐去純粹比較兩個,心理諮詢是基於判斷的實證科學,判斷本身就帶有主觀色彩,單純的追求客觀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意義的。
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就不去考慮科學性的價值,對於心理諮詢的科學實踐的意義更多程度上不是為了證明如何最有效,而是如何最安全,就像醫生會選擇安全有效相平衡的療法一樣,CBT等等具有大量科學研究基礎的理論比Psychodynamics這種相對缺乏科學研究實證的優勢就在於,研究的多了,不是太容易出錯。


謝邀!

我看到這個題目的和時候個人覺得精神分析 在社會處於如何的地位 比心理學領域怎樣的地位這個更加適合,因為它(特別是自我、客體關係、自體、主體間性等後期發展)在社會工作,在理解社會和人際,媒體,商業中也都有大量的運用。

這個問題先要精神分析這個詞。 用的是經典精神分析,就是Freud的,還是廣泛包含了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其實我覺得很多人說句美國人性解放(或者美國人比中國人性解放)就結束了,但是裡面有美國清教徒和美國那些收入與教育相對低下的人對性的態度之間是有很大差異的。
所以題主還需要描述你認為的「精神分析」 和「現代心理學」是什麼。


李孟潮等應該能算是國內,或者說從華語角度對這個最有權威的高手之一,他曾說過類似 很多反對精神分析,就是『偽精神分析』 還是之類的。 (具體忘了,哪天找找,反正就是如果一樣東西不觸動到你,你是不會有興趣的,無論是同意還是反對都是注意力或者說意識的灌注,但是是什麼會讓意識關注到甚至不可遏制地去探討,甚至帶上情緒,這涉及到很多人的集體和個體意識與無意識。)
題主,是什麼讓「精神分析真的被現代心理學拋棄了嗎?還是被拋棄的僅僅只是弗洛伊德……或是說,其實精分並不是偽科學」 這個問題出來的?
比如你想拋棄它,所以……?
其實這很正常,我一開始學是從行為,認知,現實和焦點這些角度從事心理諮詢,也沒比較深入了解過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在國內開始中德班還沒有那麼有名的時候都沒想去讀,而那個時候某機構的負責人告訴我是因為我沒這個困惑和沒有這些需要。
隔了五六年後,我才開始覺得系統學還是蠻好的,這還是先從我參加了曾奇峰老師的高級督導班,榮格派的分析心理學年會和工作坊等才開始的。 而接下的這幾年,我覺得不單是從業,更是在個人生活和養育孩子上有很大很大的幫助。
所以如果是2004年的我,我也會覺得這個是不是被別的拋棄了,我也不需要……
Freud講了很多東西,其實最早看他的talking cure角度(was later adopted by Sigmund Freud to describe the fundamental work of psychoanalysis -Talking cure) 這位還沒講到性壓抑。(好吧,其實這有很多翻譯或者說斷章取義要不得的功勞) 很多事情講出來就好了,包括憤怒,包括悲傷…… 我們能送自己和他人最好的禮物之一莫過於承認真實的情緒。 所有的問題或者說苦難的解決第一步是講出來,命名naming,talk。 從這個角度Freud永遠不會被『拋棄』。 (至少在我們人類還是用語言,說言語來表達溝通;而不是什麼超感應腦神通之類的情況下)
至於偽科學「到了二十世紀中葉,卡爾·波普爾將可證偽性視為科學和偽科學的標準可證偽性意味著結果可以被證偽。例如,論斷「上帝創造了宇宙」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但沒有相應的實驗可以被構架起來;它乾脆被列在科學範疇之外。波普爾使用占星術來作為偽科學的例子,用相對論來作為科學的例子。他進而將非科學分為哲學、數學、玄學、宗教,並將偽科學區分開來,但他並沒有清晰地提供明確的評判標準。」
從歷史角度,心理學_百度百科從1879年德國學者馮特受自然科學的影響,建立心理實驗室,脫離思辨性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哲學分出來的,它定義於非科學,不是偽科學!!!!
(你要不要說說你個人有什麼情結,讓你把非和偽混淆?!) (是,你要多學點精神分析和它的後期發展你一定知道為什麼的: b)

曾奇峰(另外國內華語角度最有權威高手之一)類似於說過(反正不一定原來的字句,但是大致意思要是他不同意他說過,你可以讓我改)
精神分析是到目前為止對人心描述最細膩,甚至直接,也可以說是剖析的一個存在。(或許有別的描述系統去用別的字句內容描述;但是至少目前我沒見到。如果是我孤陋寡聞,我也很樂意從你這學習。)

…… (好多要寫)

精神分析在目前的心理學領域到底處於一個基礎的地位,如果類比,大概是造房子的木頭,或者說框架或者說全部的描述在建構人的角度上來說。

或許就好像房子,每個人都以各自特有的方式使用,居住,接觸著不同的房子;或者說建築物;但是當嘗試去了解和認識的時候,精神分析(因為它講到,意識/無意識…… )是心理學很重要的部分。

比如所有基礎心理學裡面必然講到它,在不同的學科交叉中也會涉及到它的相關具體理論或者對人類心理和行為的某些描述。

精神分析可以在一個人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不一定被人意識到。 (為什麼!?)
因為它講到性 (哈哈哈哈哈,我發覺兜了半圈回來講這個還是蠻好玩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從不同的(因為可以區分性方式等等)性生活中誕生。 (當然隨著科技發展這個方式越來越多,而且是不是很多年後我們可以知道爸爸生的孩子和媽媽生的孩子之間是否有明顯的區別…… 來理解『造物主』)
而如果我們把性涉及到 (我搜索了性 百度的定義太局限了 悲觀點講,簡直是pathetic;哪位可以補全下) 人類的性 人類的生殖、情感與社會等相關議題。這個定義好 「以生物學的觀點來看,人類的性指的是人類的生殖機制;情感層面的探討則包括了性行為中強烈的情感及其相關的社會關係的影響;物理層面的探討則包括醫學層面、生理學層面、心理學層面甚至社會學層面的探討。」

(…… 發現要寫的好多好多好多,從最後一個炸雞到現在超過三個小時,我要去睡覺了,哪天有興趣來繼續寫。)


推薦看些記錄片:
比如 為什麼黑Freud,如果我能找到的話,中學的時候曾經看過BBC還是什麼紀錄片講到
*Freud的不良影響,很多幼年亂倫是置入的錯誤記憶。
很多描述對母親的傷害……
*BBC 精神分析 的商業妙用
*他侄子的影響
* 類似說他洗腦的…… 反正有興趣找找,還是很值得看的。
(找找好慢,哪天碰到再貼出來)


鮑德利亞認為,正在慢慢陷入絕境

在弗洛伊德的啟發下,精神分析的唯性主義隱喻可以用來破譯各種問題:社會的,倫理的,政治的實踐,用壓抑和性幻想確定性的詞項來破解一切話語。
然而,在過去,性本身是對於道德欺騙和社會欺騙的批判性簡約化,但現在變成了一個問題的合理化方式,這個問題處於社會關係的「全面象徵摧毀」的層面,這是唯性主義話語在給人安全感的代碼中界定的問題,比如我們可以輕易推斷出,一個女人性冷淡是因為她們對父親過度迷戀,因此通過禁止自己快樂來懲罰自己。這種精神分析的「真理」成為文化和社會合理化的構成部分。
而當性在政治社會道德中被升華被合理化的時候,當象徵在占統治地位的性語言中被審查被升華的時候,欺騙就產生了


心理學分為好多方向,與精神分析最有關的大概就是心理治療方向了,我們就談這個。

精神分析在不同的國家和文化背景下,地位也會有所差異。現在我只說在中國。

如果說作為心理學,其實各大高校基本上都不會怎麼講精神分析,除非你跟的導師自己做精神分析,不然,你基本上不會在學生生涯接觸過多的精神分析(自學除外)。

社會上的心理學培訓,精神分析的還是蠻多的,但是精神分析的系統培訓,沒有一定的專業背景,可能你都報不上名。所以如果不是在心理諮詢的圈子裡面混的話,估計你也不會了解到太多的精神分析。

當然,作為最早在中國科普的心理學流派,很多概念對於一些關注心理學的人來說還是耳熟能詳的,像「戀母情結」、「性驅力」等等。但是這並不是精神分析,或者說這並不完全是精神分析。很多人了解到的精神分析大概是弗洛伊德建立的精神分析學派下的冰山一角,這不能代表精神分析。建議可以看看《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精神分析除了弗洛伊德,還有很多很多的心理學家。至少在精神分析以及心理動力學的體系中,我此刻能想到的就有好多:榮格、阿德勒、安娜弗洛伊德、溫尼科特、克萊因、科恩伯格、拉康等等等等……

對於這個問題,好像好多人都在分析經典精神分析的地位,但是經典精神分析並不能完全代表精神分析,首先弗洛伊德建立的精神分析是符合當時西方的環境的,但是在現代來說,經典精神分析的理論並不能完全契合我們的社會背景,所以才會有新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和許多科學與非科學一樣,都是在與時俱進的。

於是,我們可以說,精神分析或者是心理動力學理論在現代的中國心理諮詢環境中,依然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另外,其實對於心理諮詢來講,不管諮詢師是什麼流派,最重要的都是諮詢關係。嗯,這是重點。


看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在學術界的地位不能只看,甚至說,不能看心理學(psychology or psychiatry)。
舉個例子,emory university有一個psychoanalytic studies,作為一個interdisciplinary department,裡面的教授彙集了從心理學到文學,媒體文化研究,哲學,臨床心理學,人類學等等學科的教授。
心理學的本科生當然早已不讀弗洛伊德,但文學,哲學,歷史的本科生多多少少都讀過。
最近受媒體關注較多的adam philips除了是精神分析師跟作家,還是文學系的客座教授。劍橋文學系很出名歷史悠久的clark lecture,還請過adam philips做lecturer,講的就是freud,出版了書。
精神分析是否偽科學根本是一個偽命題。弗洛伊德以為自己弄的是科學,現在的共識是他其實是個哲學家。就如,大概aristotle當年也把自己當科學家來看的吧。
既然已經說了這麼多就再補充一下弗洛伊德的時代背景吧:Though fin-de-siècle Vienna is commonly known nowadays as the birthplace of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there were two other branches of psychiatry existed at the time, clinic psychiatry and the branch that focused on therapeutic institutions such as asylum and sanatorium.


這個問題很大。弗落伊德,大多數都是根據經驗,進行假設。並沒有實踐操作。後來很多跟實際不符合。但是,弗是第一個在西方提出有精神,心理過程這個概念的人。
第一個捅破窗戶的人。
而國外心理諮詢師,早就不提精粉了。國內落後而已。應該說,國際上的主流心理,還比較落後。而國內大學跟進這個主流,所以,就更落後。不能跟進最新的發現。時尚界,主流是動力。科學界,主流都是落後十多年的古董。扮演者被打倒的角色。
科學,首先只是工具,卻被誇大成了無所不能。比如,科學是什麼?實驗室測量。這個不是真理,而是測量而已。也算不上什麼高深。拿心理研究講,把小白鼠關在籠子里觀察如何找路,對記憶反應如何?能稱為科學?為什麼不叫動物學呢?現在最前沿是意識研究,神經系統也已經到了無可進步的階段。卻解決不了抑鬱症原理。


逐漸被邊緣化吧。只說缺陷
1.誇大無意識的作用和性本能的意義。忽視了理性和社會性對人心理發展中的作用。

2.理論主要建立在主觀觀察、假設和推斷上,而缺乏科學實證。也很難用實驗來驗證。

待修改


首先,精神分析在做什麼呢?
弗洛伊德並不是簡簡單單的把以前的老古董挖出來,而是在尋求一種人和這個整體的聯繫,古董本身並沒有多少價值。
之前,人們對於心理問題的處理只是簡單粗暴地將他們歸為異類,有什麼火燒、電擊、水療、催眠之類的。大家只是把這個問題當成了一個問題。而弗洛伊德是第一個把病人的種種表現聯繫起來,找到了一條全新的路,人們開始尋找這一個個表象之間的聯繫、人癥狀背後的意義。以致於創造出了這麼一整套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個貢獻遠遠大於任何理論本身。想驗證這一部分,答案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
精神分析最大的研究莫過於個體潛意識的發現。人們發現人的行為背後反映了人的情緒、認知,而所有這些表象背後又存在一個決定上面的系統,就是個體潛意識。這部分幾乎讓行為、情緒、認知三個層面的工作的無效性找到了一條大道,也為治療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弗洛伊德對於他自己的精神分析給出的定義是:一切有關移情和阻抗的研究都可以被歸到精神分析的體系。……這些在心理諮詢或者心理學裡地位如何呢?
目前幾乎所有心理流派的產生都和精神分析有關,幾乎所有心理治療流派的創始人都有非常深厚的精神分析功底(精神分析本派的除外:榮格的分析心理學,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羅傑斯的人本主義,歐文亞隆發展的存在—人本主義、團體治療,埃利斯、貝克的認知療法,梅里鮑恩、米紐慶的家庭治療,伯恩的溝通分析學派(TA)……加上市面上的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小流派都是以精神分析為基礎的
它還很不完善卻是學習心理諮詢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首先,精神分析是做出來的,是自己活出來的,如果只是一個概念,那麼它在諮詢里僅僅是一種理論的偏見罷了,說出來的精神分析理論僅僅是一種智力遊戲。精神分析幾乎是所有心理流派中最難學也是最重要的一門,很多對弗洛伊德的的攻擊都是建立在偏見和不理解之上,真正知道弗洛伊德在說什麼或者說有價值的並不多,如果用所謂的」新精神分析運動「或者榮格等人對弗洛伊德理論的研究來否認弗洛伊德,很大一部分是在「用真理的一部分否定真理的另一部分(弗洛伊德語)」
接下來談談在學習中:精神分析目前對我而言最大的作用是用於自我清理,覺知當下,自我分析,一步步發掘內在潛意識的創傷以及他們對我的人生,我的關係、我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我這個樣子會對我現在和以後產生怎麼樣影響,以及整合和修通內在人格。 我很難想像如果省略了這一步或者用別的東西代替了這一步在像心理諮詢這樣高危險的職業中怎麼繼續,就像一個盲人赤身裸體,手裡拿著各種武器(各種心理技術)在南極找企鵝。精神分析的研究成果是建立在對人類心靈運作規律的假設、驗證、和整理上,我們學習的不只是精神分析的理論,更重要的是精神分析的方法論。
弗洛伊德最大的貢獻恰恰是他被人攻擊的原因:他的研究傷害到了所有人的自戀(「我打擾了世界的睡眠」):人的心靈活動絕大部分是潛意識的,意識和理性只佔很小的一部分,人的心理能量也大多來源於此;於是:人的大部分不是受理性控制的,人和其他東西的區別進一步縮小了(上兩次拜哥白尼和達爾文所賜)。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里注重還原,以致於最後它看起來是那麼簡單那麼普通,但如果只看結論,那麼它對心理治療幾乎沒有任何意義。
轉載一段前幾年歐文亞隆對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評價,我認為對題目有重要意義的部分用粗體標記:

批判弗洛伊德已經成了一種時髦。當代的讀者經常會看到尖刻批判精神分析的文章,說精神分析理論已經是明日黃花,就像其發生髮展時所處的文化一樣。精神分析被認為是在一種過時的科學範式上發展的偽科學,在神經生理學對夢的研究以及遺傳學對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礙的研究的對照下,已經黯然失色。而且,批評家聲稱精神分析作為一種男性主導的對人類發展的幻想,充滿了對女性的歧視;精神分析建立在被扭曲了的個案史和不準確的、甚至有些時候是想像出來的觀察基礎之上。
對於精神分析的批評是如此廣泛和嚴重,以至於治療培訓項目都受到了影響。對於構成了心理治療基礎的理論,整整一代心理衛生工作者對其完全缺少認識,其培訓均是批評性的。
不僅僅弗洛伊德只手創建了心理治療的領域,而且其創建的過程十分迅速。在1895年(與約瑟夫?布洛伊爾(Josef Breuer)共同寫作的《歇斯底里研究》,他撰寫了富於前瞻性的關於心理治療一章,這一章預言了許多在隨後一百多年出現的心理治療的重大進展。弗洛伊德提出了這一領域的基本假設:頓悟以及深刻的自我探索和自我表達的重要性;阻抗的存在;移情;被壓抑的創傷;使用夢和幻想;角色扮演;自由聯想;除了癥狀之外強調個體性格的需要;彼此信任的治療關係的絕對重要性
我認為這些非常有助於對治療師的教育,幾十年來在斯坦福我一直開設一門弗洛伊德賞析的課程。在這門課中,我強調兩點:閱讀弗洛伊德的原著(而不是二手資料)和理解他所處的歷史背景。
一般來說普及性著作對於學生閱讀那些沒有能力將自己的思想清晰表達(或者選擇晦澀寫作)的作家作品是有幫助的。例如,在哲學中像黑格爾(Hegel)、費希特(Fichte)、甚至康德
(Kant),在心理治療中像沙立文(Sullivan)、費內哲(Fenichel)或者費耳拜恩(Fairbarin)。不過這可不是弗洛伊德的風格。雖然弗洛伊德沒有因為其科學貢獻獲得諾貝爾獎,他卻因為其文學上的成就獲得了歌德獎。即使經過了翻譯,也能從其作品中感覺到其閃耀的才華。實際上許多臨床案例的陳述就像偉大的文學作品一樣。
在我的課程中,我會尤其關注早期的作品,例如《歇斯底里研究》、《夢的解析》節選、《性慾三論》,並且會簡要介紹其歷史背景,換句話說,介紹19世紀晚期的心理學時代精神,使得學生足以意識到弗洛伊德的思想在當時具有多大的革命性。
此外,我們不應該在倡導精神分析的多個學院所推祟的立場之上評價弗洛伊德的貢獻。弗洛伊德有許多追隨者,他們渴望一種儀式化的正統學說,因此許多分析性的學院都採用了一種保守的和靜止的觀點,這與弗洛伊德本人創造性的、富於開創性的立場完全不同。
在我自己的職業發展中,我對傳統精神分析培訓學院一直持矛盾的態度。我認為保守的分析性思想過度強調頓悟的重要性、過度強調性發展的相關問題,而對於在治療過程中人和人接觸(humanencounter)的重要性隻字不提。(TheodorReik寫道:「魔鬼對許多分析師造成的恐慌還趕不上使用「我」這個詞)。結果,我選擇不進入分析性的學院,現在回頭來看我的職業發展,我認為這是我一生中做的最正確的決定。雖然我體驗到了很強烈的職業孤立感和不確定性,但是我有自由去追尋我自己的興趣,並且能夠沒有限制地思考。
你只要從屬一個流派,在享受這個流派理論和方法的殊勝之處時,也必定要接受他的限制和束縛。
我對精神分析傳統的感覺到了今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對於許多精神分析學院的象徵符號及其思想立場我很不喜歡,但是這些學院也通常是我們領域最優秀的、最聰明的治療師討論嚴肅的動力學技術問題的唯一場所。而且,在我看來,近些年來分析思想和實踐表現出來了一些有益發展:對於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和對治療過程中基本的人際接觸的意識出現了飛速增長的分析性興趣,並且湧現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在很大程度上,精神分析師力圖在與病人的關係中達到更多的真誠和自我暴露。
醫療保健鼓勵更短的培訓(繼而通過給治療師更少的報酬降低開支),治療師比從前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額外的研究生臨床培訓。廣義的精神分析學院(包括弗洛伊德、榮格、人際、存在主義的各個學派)提供到目前為止最具思想性的和全面的動力學治療培訓。而且,這種學院文化提供了一個由一組面對相似知性和職業挑戰的治療師組成的社區,從而削弱了治療實踐中根深蒂固的孤立性。
我可能是一個過分杞人憂天的人,但是在我看來,分析性學院可能是今天對心理治療領域的漫天攻擊中最後的堡壘。分析性學院蘊藏並積累了多代治療智慧,就像幾個世紀以來教堂是哲學智慧的儲藏室一樣,只有在分析性學院里,藏能探討一些存在性問題——生命的意義、價值觀、倫理、責任、自由、死亡、共同體和連結感。精神分析學院和過去的宗教學院有些相似之處。對於我來說,重要的是不要重複一些宗教機構壓制其他思想和規定人們思考何種問題的傾向


我個人覺得心理學的存在是為了讓人們更加了解自己,過的更開心而已。對於我們這種平凡人來說。而對於心理疾病導致個人自理都產生問題的人來說,怎樣的療法都不為過。至少我用佛洛伊德的理論給自己解決了很多問題。而不是用那些心理學的教科書。當然我只是一個學習理科出身的上班族。


對於那些認為心理學是用來讓自己開心的人來說,精分和手淫的作用是一樣的。而就業務上,無論是心理問題還是神經症,精神分析基本是無能的,那些交錢做長程諮詢的諮詢效果無法驗證,就算有效也無法複製,說白了和嫖娼沒啥區別。

但國內絕大多數的心理學市場並不處理實際問題,大多數還是靠忽悠同行來」培訓」為生計,

因此精分這種不講究數據支持,不依靠長期思維訓練,不依靠邏輯思辨能力,只憑」頓悟」,」修通」,或交錢進高階培訓班就能成」大師」的所謂心理學流派和這片土壤一拍即合。

不信你可以觀察一下,任意兩個自稱精神分析流派的」諮詢師」討論問題,總會以」誰先投射誰」的問題開始,最終以誰接受過更高級的精分大法真傳或在精分神教里階級更好而終結,他們既沒能力,更不關心如何把經驗成果造福大眾。

精神分析的實際地位就是如此。


沒考慮過這個問題,有的東西會根據當前文化市場等等因素髮展變化或者淘汰,諮詢師掌握了哪種方法我個人經驗是,適合的,有效的,被自己吸收消化轉化了的,掌握不了,實施效果不佳,自己不理解不接納的,那就換個方法,方法反正很多,哪個都是局部而已,看自己特點適合運用哪種。


精神分析從誕生到現在一直不受待見
《精神分析引論》中弗洛伊德自己也說了
至於原因?精神分析所提出的觀點已經撼動了文明社會中倫理道德的地位
以前,現在都一樣
另一個原因則是其不可考證性,若只有假說與理論,治療方式模糊不清的話遲早要被替代
當然了精神分析的治療成果與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精神分析在心理學的地位,就如最高票的兩個答案,一句話來說就是充滿爭議。有人覺得過時,有人覺得沒有過時,高票兩個答案綜合起來看,或許可以代表北美的情況。但在歐洲可不一定如此,像法國這樣的地方,精神分析可是可以在高校獨立成院系的。


處於非主流。


在讓我想起了腦髓地獄。大概精神分析一直被人認為是一種意淫出來好無實證的科學吧。但是,人生何必如此較真呢,有趣才是最重要的


現在大部分心理諮詢都是以精神分析為基礎發展來的吧。不還是童年決定,環境決定這些?心理學發展百年了,不可能完全按照最初的觀點和模式繼續,也不可能不發展,一直依靠前人的理論,前人畢竟時代久遠,科技和知識有限。就像生物學,從原子和分子化學爆發後,不也是往微觀領域發展,和最初的進化論有別,但是基礎是從以前而來。現在的權威些的中德之類的心理進修不都是精神分析為基礎的?何談淘汰?是如日中天吧。


推薦閱讀:

我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努力,朋友說我對自己太苛刻,可是我覺得我只是用自己心中的標準看待自己的,覺得自己壓力不夠,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夠堅定,做的不候認真不夠好,這是什麼心理?
社交恐懼的大學女生應該怎麼辦?
你在自負的時候,是怎麼讓自己保持清醒的?
焦慮症的根源是什麼?
如何克服幸災樂禍的心理?

TAG:心理學 | 精神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