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容易對家人發脾氣?
事後又自責,對其他人卻不那麼容易生氣這是為什麼?
跟家人發脾氣最安全,獲得原諒的成本最小。
原因一:我們有時並沒有意識到我們對親人的期望過高。
相對親人來說,我們往往對「別人」更有耐心,更不容易發火。因為我們假設「別人」是不了解我們的,要取得「別人」的了解和配合是需要充分溝通的。但面對家人,我們的耐心就很有限,因為我們認為家人應該是最了解最支持我們的。一般來說,確實是越親近的人會越相互理解和支持。但其實家人並不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點對點的和我們達成充分的理解,這是不現實的,我們自己也並不能夠時時理解和支持親人的需要和想法。但是一旦碰到什麼事情不順利,我們常常會想:「別人不理解我也就罷了,怎麼你也不了解我呢?別人不懂得配合我支持我就罷了,怎麼你也不懂得呢?」這樣越想就會越生氣。這都是因為我們對家人期望過高,而有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
原因二:面對親人的要求和期望,我們感受到的壓力更大。
相對於不相干的人來說,面對親人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我們感受到的壓力更大。這是因為我們心裡更在乎他們,我們不希望他們不開心。所以當我們意識到親人期望的時候,我們如果做不到就產生了讓他不開心的風險。如果他不開心,我們也不會開心,這就好像在事情一開始發生時,就預訂了結果。我們要奮不顧身的投入進去,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於是我們成功的願望也更加迫切,由此產生的壓力也更大。而且這些壓力往往是一件一件事情漸漸增長慢慢積累的。單拿其中的某一件事情看,可能都不是那麼要死要活的。但是當最後一根稻草壓上去的時候,我們可能一下就爆發出來,這是壓力的瞬間過度現象。但在家人看來,我們好像就是對當前的一件事情發火,這樣家人就更加不理解我們的行為了。家人的不理解會讓他們無法與我們更加深入的溝通,所以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反而越積越深,我們就越加頻繁的爆發,惡性循環。
原因三:面對親人,我們往往存在放肆性。
家庭中,特別是關係親密的家人之間,是一個相對安全包容的環境。有些時候,我們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承受一些壓力,沒有辦法發泄出來,只好到家中進行宣洩。這是我們對待家人的時候存在著放肆性,就像孩子面對母親,這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令人擔憂的是,往往這種宣洩是通過非秩序溝通實現的。在壓力下的我們,往往忘記了怎麼好好說話。我們在宣洩過程中對家人使用嘲諷、歪曲、誇大、貶低、晦暗等等的語言。最後我們的壓力得到一定的釋放,給家人卻帶來了傷害。如果家人對我們的傷害進行反彈,家庭的衝突就會愈演愈烈。良好的家庭氛圍就毀在了我們的放肆性上。
所以我們總是溫柔待陌人,苛刻待親人?
人們大多數只對有安全度的人發脾氣。因為在那個安全度之內。你潛意識知道對方不會離開你。胡鬧是一種依賴。
真正脾氣壞的人,面對同一種情況時,對誰都一樣,而不會區別看待。
之所以區別看待,其實不過是雖然使我們生氣的事情差不多,但是發生的情況卻不同。
對家人脾氣壞的原因出在家人處理問題的方式上。如果家人之間沒有正確地處理矛盾,甚至任由或主動激化,長此以往積累下來,就會出現題主說的這種情況。
舉個例子。
比如在某個家庭,父母屬於那種偏執型人格,也就是說,喜歡專牛角尖,認死理,即使錯了也「死不認錯」。 他們處理事情的方法是簡單粗暴的,往往要求孩子絕對服從。那麼,當他們與孩子發生矛盾時,可能首先佔著自己的身份,總是要求孩子認錯,當孩子拒絕認錯時,就施壓,甚至動用暴力。
這時,迫於壓力,孩子可能會妥協認錯。但是,心中必定會積壓不滿。當這種不滿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爆發(我們把這個爆發的閾值稱為A)。——如果你是家長,面對孩子的第一次爆發,你會怎麼辦?
你可能會安撫,可能會跟孩子講道理,你可能會有很多種解決的方法。但是對於偏執型的父母來說,他們早先並沒有學會處理問題的方法,他們只會一種,那就是施壓。
於是,再次迫於壓力,孩子的爆發被壓下去了,表面上的暴風雨暫時平息。
又過了一陣子,當父母的壓力越過了那個閾值A時,孩子又忍不住爆發了。同樣地,他也再次遭受鎮壓。於是漸漸,他對環境適應了,他的閾值提高到了B,當再次遭受同樣的刺激時,他學會了忍受(因為反抗是沒有用的,會被鎮壓)。
但是又過了一段時間,當他和父母的矛盾再次來臨時,這次的壓力到達了閾值B。於是他再次爆發了,反應比之前更加強烈。那麼相對的,他得到了比之以往也更為強烈的鎮壓。於是,他再次屈服了。
如此循環。
但這個閾值總會到達一個頂點,我們設它為N。這次他不再妥協,他決定硬抗到底。於是,作為父母的一方第一次妥協了,衝突又一次迎來了穩定。但不同的是,這次是孩子的一方的「第一次勝利」。
這個閾值從此被固定下來了,它不再往上升級。每當到達這個閾值時,問題總是能得到解決。
到這裡,應該說雙方終於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但是,問題沒有這麼簡單。
因為孩子很快會發現,既然到達N時問題就能得到解決,為什麼我不在事情發展到N-1時就採取N的方法呢?——事情的發展應該可以想見了,當以後雙方發生衝突時,即使只是A級別,孩子也總會傾向於用N的方法來解決,因為它最有效。
而這,就是「你」總會向家人發脾氣的原因。
換句話說,如果別人也用同樣的態度對你,相處久了,你也會用與對家人同樣的方式對他——你之所以用不同的方式對同樣的問題,表面上看是因為一個是家人,一個是外人,實際上是因為這兩類人在處理問題上的方式不同,以及你與他們相處的時間長短不同罷了。
至於什麼家人更容易原諒你云云,看起來好像說得通,但仔細想想,至少並不足以說服我——也就是說,可能是一個原因,但我認為並不是主要原因。
以上。因為你們熟
有時候,「總是對家人發脾氣」,是一直在同一件事情上糾纏不清。比如家人對你有要求,而你自己覺得無所謂,那麼三番五次之下,矛盾就容易升級。
這樣的情況隱含著一種現象,就是事實上你和家人在價值觀上是有分歧的。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一些年輕人都不願意早結婚,有些甚至不願意生孩子,這與父母的價值觀很容易抵觸。特別是父母以愛你的名義三番五次地勸說,甚至採取一些措施,這時候容易發火實乃人之常情。
這種價值觀分裂的情況在飛速轉型的中國非常容易出現,而三觀這東西並不是誰一句話就能改變的。之所以我們容易對外人客氣而對家人嚴格,很可能是有這麼一種心理:
我對外人不滿意可以避而不見,但是無法一輩子對親人視而不見。
對於這種情況,建議無論如何先深呼吸把怒火降下來,避免說出一些氣話傷到家人。
遇到矛盾先從自己身上找找問題,並設身處地為家人多考慮。
一個簡單的方法:告訴自己,家人的出發點是好的。(無論最後辦的是好事壞事)
如果實在無法調和,那麼只有兩種選擇:
1 本著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原則,在自己這一代把苦果吞下,並在教育自己子女的時候極力避免。
2 慢慢改變家人的看法,這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
對於像美劇里那種與家人決裂的例子,不太符合當前國情,所以不予考慮。
1,因為覺得可以隨意,潛意識很清楚,錯誤成本太低了,總會被原諒的。
2,惰性,習慣了低成本,自然選擇低成本的方式。考慮家人感受這個步驟總會被延遲或者忘記。
如果希望扭轉,必然需要打破這個慣性。
1,邏輯上所有人都知道,家人是最重要的,我們只是以為低成本,其實成本的大頭都是被罵的那一方扛著呢。
2,與人溝通會有慣性,看到某個人就會說某種話是本能,和動物的條件反射沒區別,要改進,也和訓狗狗沒區別。訓練說話前有考慮感受,考慮結果這個環節,就可以打破慣性。
3,當然還有一個底層信念需要建立:說話是一件重要而非隨意的事情,謹慎為之。
可以不顧及自身形象可以不承擔後果
一半原因是家人更容易原諒自己,
一半原因是家人更容易激怒自己。
其實我一直有個疑問。別人說我,我都不會掉眼淚。但是一被父母說就很容易掉眼淚。是不是一個道理呢
讓我們假想一下,幾個質子和中子,如果在一個大的空間里漂移,它們之間很少會產生交集,更談不上衝突和碰撞。但是如果將它們在一個原子里壓縮其距離,由於原子核與質子和中子之間距離越來越小,碰撞的幾率越來越大,將產生巨大的衝突,壓縮到一個極限,甚至會產生能量驚人的原子核反應。
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關係越親密,距離越近,越容易發生矛盾衝突,親人間容易發脾氣,就是極近人際距離產生衝突的一種表現形式。
我們做兒女的,都想對父母和氣孝順;當夫妻的,都想對配偶溫柔體貼。但是,「我們所願意的善,我們反不作。我們所不願意的惡,我們倒去作。」這段話深刻的描述了對家人發火、然後內疚,再發火的屢教不改的狀況。
其實,我們夫妻也有這個壞毛病,特別容易對家人尤其是我媽發脾氣。和大家分享最近的一件事吧。這件事情對我們觸動很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就在昨天,冬至過節,廣東叫做」過小年「,我和太太請了幾個家庭來我家吃飯。吃完飯後,大家圍坐在一起,分享2016年最感恩的事和對2017年的期許,我們的很多分享都集中在如何建立和諧的家庭上。
其中一個家庭,妻子叫做小谷。小谷是湖南妹子,一看就是個性子急,脾氣很大的人,但她很多年來,都沒有向丈夫、父母和公公婆婆發過脾氣。我們都為此感到奇怪,好奇她怎麼可以做到這一點的。
小谷說,她是個性子很急的人,以前脾氣非常暴躁,對丈夫、父母和公公婆婆特別容易發脾氣,很多親戚朋友都勸她要改改性格,但多年來她都聽不進去。但她大哥兩次簡單的談話就改變了她的一生。
大哥的第一次談話
小谷以前經常對丈夫發脾氣,大家也勸了不少,但是沒有效果。平時很少說話的小谷的大哥,有一次針對這件事情很嚴肅地對小谷說了兩句話。
第一句是「男人都喜歡小鳥依人的女人。」
第二句是「你種下什麼種子,就收穫什麼果實。」
小谷之後總是想起這兩句話,不斷領悟其中的含義,對丈夫的態度和行為也慢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大哥的第二次談話
小谷對父母和公婆常常因為一些小事情大發雷霆。小谷大哥看在眼裡,又和她說了一番話。
小谷大哥對她說:
「我們做兒女的多活一天,我們的父母就少活了一天。我們孝順父母都來不及,怎麼好去對父母發脾氣了?父母辛苦把我們養大,如今還要照顧我們的孩子,難道得到的就是被兒女訓斥?」
小谷一聽這話,眼淚馬上就涌了上來。以後,遇到任何自己想發脾氣的事情,即使是錯在父母公婆,自己比較在理,想起這番話,也就忍住了。每次忍住了後,都慶幸自己沒有說出傷害父母公婆的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就徹底養成了對父母從不紅臉發脾氣的好習慣。
小谷分享完了後,她一旁坐著的11歲的女兒豆豆脫口而出,媽媽真是變了好多,我的媽媽性格真好!
聽完這番經驗之談後,我和太太決心向她學習,徹底改變自己的行為。這個答案也作為我們夫妻對自己的一個勉勵和提醒吧!
……更新……
2016-12-23今天聖誕節交換禮物的路上,老媽說了句很讓我惱怒且完全沒道理的話,按照平時我會惡語相向,但是想起小谷分享的話」我們做兒女的多活一天,我們的父母就少活了一天」,我馬上警醒並忍住了,比較和氣地回答了媽媽。很開心。
典型的窩裡橫。在外人面前更懂的容忍和把自己最優雅最美麗的一面表現出來。在家人面前就歇斯底里和放縱,因為家人不會離開自己,會包容自己,但豈不知這就是男女朋友或者夫妻關係出現下坡的原因。很多人家庭經營的好,就是能夠做到:對待親人時,能做到經常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宣洩情緒做到有節制。
我也是窩裡橫....
因為你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1:畢竟是過一輩子的人,會較真因為在乎。且說一個同事傷害了你,你應該很難會撕破臉,反正又不是過一輩子。
2:因為被愛,在愛的人面前更容易放下防備,以一种放松的方式存在。你知道愛你的人會接受你的不美不好壞脾氣,你們在一個安全的關係中,因為你們即使真的吵架,也有迴旋的餘地。在家人面前發脾氣,那是一種撒嬌也是一种放縱,你知道他們會忍受。但凡事不可過度,老發脾氣也只能只能說明你是個壞脾氣的人。
這種情況大概是由於和家人的關係決定的。
和朋友、同事、陌生人話不投機可以選擇不說,之後不聯繫,互相影響不大,所以也就沒那麼在乎。換句話說,和朋友的關係,你有的選擇。
但是和家人不一樣,這種親密關係,互相了如指掌,我們就會期待家人「應該」更加理解我們。但是現實是,我們是家人,彼此熟悉卻並不了解,不能理解還得來往密切。身處一段不舒服又無法解決無法離開的感情時,沒有誰不憤怒即使是在潛意識裡。這種關係無論多糟糕,我們無法選擇。(逼到絕路)
那麼,關係糟糕,又分不開,難道不能改變嗎?
問題是:誰陪你改?
決定一段關係質量高的是雙方的共同努力,破壞關係的往往需要一方就夠了。
和家人的親密關係里,一言不合能做到不互揭老底就不錯了,還能指望恭敬禮讓?
況且大家都覺得,矛盾是因為溝通不夠,就會越說越多「毫無保留」,希望把自己的心翻出來讓對方理解自己從而認同自己。
但這是個假象,人註定是無法徹底被了解的。矛盾的狀態下說的越多,傷害越多,翻臉越徹底。或者是另一種表現,單方面冷戰、彼此冷戰,到底都是互相傷害。
所以事實就是,即使是家人,也會互相不理解價值觀相左,並且改變的可能性很小。
早在我們幼年時,遇到矛盾處理方式就是生氣,發火,大人不明所以,勸慰或是不理或是對吵……最後家人妥協或者我們被鎮壓,但是矛盾點還在,憤怒點增加。
生活中柴米油鹽雞毛蒜皮的事何其多,這種矛盾的處理方式被無數次強化,打臉模式建立。
模式一旦建立,遇到類似的事我們在潛意識支配下會自動處理(發火)。所以,成年的我們常年打臉,經常突然打臉,當打臉已經成為習慣……
如果我們意識不到這種模式需要改變,雙方沒有同樣的覺悟和改變,它自己不會隨著我們的長大而得到修正。
於是,我們每天就行走在這樣極度拉素質的模式中,獨處時以及在外面時駕馭自己人模狗樣,一回到家或是與家人相處過久,翻臉模式打臉模式分分鐘主控一切,足以讓你懷疑人生到精神分裂。
但這種模式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生命中最早出現也是最不成熟的模式。它的改變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也需要足夠的時間。
另外,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病」的。
這種「病」也不是一定要治好的。
1. 成本低,少控制
2. 期望高,反差大
3. 家人脫敏,需升級(家人習慣而忽視你的情緒)
4. 情緒交互攻擊(或被忽視),交互疊升
弘一法師說「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在家思考的少,因為大家討論的東西就是柴米油鹽鄉村裡短,不需要什麼見識。
在家容易發怒,因為父母普遍認識不到孩子也是一個需要尊重的獨立的人,孩子在家普遍沒有發言權,只有遵守的權利。因此,孩子想要表達一件事情的時候,必須用誇張的形式來表現,否則就被視而不見,自然容易發怒。
在家要麼超愛說話,要麼超不愛說話。家人對一個人喜歡定性,標記以「好孩子」、「壞孩子」、「學習不好的孩子」、「小時候愛打架的孩子」,且隨著越長大越缺少相處,難以轉變思想,大家都很脆弱,即便是家人普遍難以互相相信,或許是十年的後遺症。
親人朝我發火的時候,講真,我很受傷。扯出一堆看似無懈可擊,其實都是莫須有的理由來罵對你毫無防備的人,真的是說不下去了
「被偏愛的總是有恃無恐」
窩裡橫
推薦閱讀:
※為什麼那麼多人討厭自殘?
※有沒有一件事情嚴重到你想放棄自己?
※生活在一個不幸福的家庭里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投機取巧算不算人品有問題?
※小時候經常被欺負的人,長大後會表現什麼心理創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