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年輕人?

看了一些回答,深切的感覺到: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就會看到怎樣的世界。
我們都只是知乎中的一個原子,我們組成知乎,但,知乎不全是我們。
我們不能代表誰,誰都不能被我們代表。
所以,你以為的並不全是真相。
你們真的認為知乎不能培養年輕人嗎?
就我來說,因為知乎換了專業,更明確了未來的職業規劃。在這之前,我是不清楚的迷茫的。
可以說,如果沒有受到知乎的影響,我絕對想不到換這個專業。絕對不會做現在在做的事情。
不僅是我,還有一些人,因為知乎換了職業,轉了行業。學會了新的技能,找到了前進的方向。
你們問:難道QQ空間,朋友圈不能培養一個人嗎?
至少我沒有。
你們問難道豆瓣不能培養一個人嗎?
至少我沒有。因為我剛進豆瓣的時候,只選擇了自己喜歡的話題,比如化妝減肥段子,我沒有很好的使用也不會使用豆瓣。
你們問難道其他高質量網站不能培養一個人嗎?
也許會,我不知道。
你們太小看一個高質量社區對人的培養了。
我以前看過一個答案,講人人上的跪圈對一個學長的啟發,真的,非常有益。
你們抱怨的無非是理論無法聯繫實踐,可是相信我,總有一些人很有行動力。
是時候上那句話了,你沒有紅過,你不會懂。
你沒有資源整合能力,你交不到好朋友。
你關注的都是情感話題,你看到的是知乎的亂象。
你是這樣的人,所以你看到的是你以為的知乎。
以上。給各位說說我的想法。不服不辯。


多數知友大概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

1、剛來知乎,彷彿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天地,每一頁都是新奇、每一段文字都有道理,滿滿都是贊,心想怎麼沒早點發現知乎。


2、關注知乎當紅大V,仔細閱讀他/她的每一個答案,或崇拜或迷戀或成了腦殘粉。


3、漸漸發現一些有趣有貨有特色的人,但在知乎里沒名氣,自己也習慣了看回答而不是看人來點贊。


4、點贊的頻率少了許多,看到某些偽大V的回答偶爾也會發笑,看到有些高票回答也會對知乎有失望之情,更明白知乎對自己來說是什麼,關注更多的是知乎給自己的啟示與思考。

5、依然喜歡知乎,沒事也會刷知乎作為消遣,不過明白了知乎也只是個平凡的網路社區,僅此而已。


——————————————————————————————————


我並不覺得刷知乎能培養出什麼品質,非要說,有的只是在原來的自己錦上添花,至於雪中送炭,那也太高估知乎了。


靠知乎幾乎學不到任何系統化的東西,知乎的知識點不僅零碎,而且魚龍混雜,很多時候無法分辨還極有可能造成誤導。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知乎大V們提倡「多讀書,多思考,少刷知乎,這才好」。


當然知乎除了消遣,最大的幫助就是對思維模式的一次拓展,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地方,受益者們自然深有體會。


也許就在不知不覺之中,發現了自己細微的變化。


或許是對文字與知識有了敬畏之心,或許是對不同觀點能夠耐心傾聽與接納,或許是看待世界的眼光變的溫柔。


或許是從此愛上了讀書,或許是從此認真的對待生活,或許是從此告別了單身汪的群體。

如果有,就不枉知乎此行,共勉。


如果知乎僅僅只有那些知音內容,那麼它對年輕人而言並沒有特殊的價值。不能怪那些知音內容,存在即合理,有人愛看,自然就有人生產。而更重要的本質在於——知乎的口號是: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所以,這裡彙集了很多專業的高手,即便不是全部領域。同時,受眾面則是完全開放的。

2013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Punya Mishra和團隊發表了一篇論文,認為21世紀學習有三個主要目標:基礎知識力、知識執行力、人文素養。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知識從來都不缺乏,但學習的動力卻更為缺乏,因為娛樂的普及。拋開知音內容,知乎中仍有大量有才華的知識回答,更重要的是回答者會被欣賞,甚至被學習。

如今有個詞叫翻轉課堂。過去,學校只是裝載知識的地方,但現在不夠了,這是全世界的大人都要思考、並勇敢接受改變的挑戰。因為,每一個孩子都值得以更棒、更適合的學習方式,學會創新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開展自己的人生。過去我們的兒童時期,獲取知識只能靠十萬個為什麼,永遠接觸不到他人看待事情的視角和方式,而這才是知乎的精華。永遠都不缺獲益的途徑,缺的只是發現力和專註力。

除去知識分享以外,更讓人欣慰的是——在知乎管理團隊的努力之下,這個社區儘可能地減少了憤青式的謾罵,而鼓勵了理性的討論。永遠不要低估影響力的擴散。一個人最多影響一百個人,但是如果這一百個人又能產生一定信念,就可以觸及一千個人的態度。

隨著有知識有文化的新一代富豪的出現,他們很擅長教育孩子,這些孩子從小受到一種正確的價值觀的薰陶,在各方各面。比如說,他們知道錢的重要,能抗拒錢的一些誘惑,會掙錢,能儲蓄錢,能守得住家業。為什麼呢?因為從小的時候開始,父母就會給適當的錢來放在孩子身邊,但是卻正確引導孩子不亂花錢。而窮人的孩子呢?口袋裡從來基本沒有錢,需要買東西的時候,父母才會給錢,這樣的孩子,父母認為乖,不亂要錢的乖孩子,但是也造成孩子不懂得錢,不會理財,不能抵禦金錢的誘惑。

類似的情況有很多,比如婚前戀愛經歷豐富的男女對異性的抵禦力也相對要強一些,輕易不會為情感而失去自我。 這就叫做審美疲勞。而有的很窮困沒有老婆的單身大齡男人,壓抑過度甚至會成為強姦犯。

讓人形成正常的修養,不是靠壓抑,而是靠自由的環境加長期引導的強化。知乎阻擋不了戾氣,但做到了心存善念,儘力而為。儘力容易,心存善念則很困難,能做到儘力而為,也是達到某一個境界的賢人了。

知乎的這種影響,並非是Impact這種強有力的效果,而是Influence這種像河水一樣流淌、潛移默化的影響。人被環境所影響(influence),從而在態度和行為上產生了改變,而這些改變最終又改變了環境,形成了最終的Impact。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影響者和被影響者的社會裡:無時無刻不被家人的告誡,朋友的慫恿,電視里的廣告,流行歌曲的歌詞,微博里的熱點,微信的圖片……各種信息和渠道所影響著;無論是看一場話劇,買一個牙膏,參加一次志願者行動… … 表面上看起來的自由選擇,自主行動,追究下去的背後是一條條深不見底,黑不見針的源頭小溪。我們往往高估了自我的行動能力,而低估了自己在態度和認知上被多方影響所帶來的「判斷缺失」和「被動選擇」。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影響的產物,我們不斷的被各種企圖對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控制和影響的事件和任務所影響著,同時,我們也在製造著各種事件和任務去影響別人,讓別人去做某個事情,或者相信某個事情。這些,就是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社會影響指的是通過某種方式達到的對人的行為、態度和信念的改變。

而一個人能夠影響他人的能力,以及抵制影響的能力,也與TA在生活中的成功緊密相關。我們常常被喬布斯的「現實扭曲立場」所折服,被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說所激動,在微信上傳播著馬雲,老羅等口才超人的所謂價值觀名言警句……在某種程度上,社會就是由那些互相影響、說服、請求、強迫、勒索和控制的人群所組成;使用的是社會影響的技巧,而不是武力的逼迫。所以,社會的興衰,在某種程度上也依賴於社會影響的成功與否。

互聯網的發展,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產生的龍捲風效應,反過來影響了環境。所以,從某種角度而言,知乎的「創新」的其實就是「設計」了一種「social influence」方式,從而觸動被影響者的行為。改變人們的態度,促發相應的認知,從而產生系統的連續的行動,從來都不是一件「馬上見效」的事。知乎的產品只是其一部分,而運營的過程則是深入觀察和提煉人們的態度體系和共同情境,其副產品便是不知不覺地帶動使用者一點點的行為改變,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強化,最終改變人們的態度,逐步過渡到改變人們的認知,最終可能改變人們的行動。

如今正是因為資訊的獲得太容易,大家在閱讀時開始變得很腦殘。腦殘太難聽,其實是標題化。朋友在幹嘛必須要了解,新鮮事也要了解,大家轉貼了很多東西,沒辦法一則一則仔細去看的時候,最後只能用最大的標題去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問題是,標題往往也只是標題,當營銷競爭的時候,標題越來越聳動,而且越來越不知所云,越來越跟內文沒有關係,越來越找出當中其實最具爭議的部分當作標題,為的是什麼?讓你點進去看,其實都是一些很稀鬆平常的小事。但是這習慣會讓你越來越容易用標籤去認識你身邊的世界,因為這樣最簡單,用標籤化認識我身邊的朋友,用標籤化認識現在所發生的事件,如果沒有貼上任何標籤,沒辦法去解讀這個世界。

像微博上的各種標籤,自干五、美分、帶路黨、腦殘粉……在這種標籤下,某個人寫的任何東西都帶上了預設立場,你是不是非得用標籤去定義這東西?這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就是「弱智化」,怎麼去抵抗?知乎越流行,越能夠在很多時候提供對世界的看法。網路雖然提供很多負面,也有很多正面的力量,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當我們認真去書寫,通過書寫成為一個網路,就不再依賴那些標籤化的信息。

這是一個羅生門,雞生蛋、蛋生雞,媒體會說沒辦法,觀眾就需要這些。可是如果說其他社區上的信息只有50分,即便知乎上的信息不是滿分,而是80分,就沒有道理不關心。當你了解到更多的觀點、更多的評價,其實你是擁有整個世界的,總勝過只關心每個朋友在做什麼事情。 沒有「獨立思考」,也比「不思考」強。

如果沒有知乎,恐怕願意寫有價值內容的傻子會更少。又賺不了錢,也沒什麼人要看。倘若你的觀點並不全對,但多少有一點價值,最後對於旁觀者總會產生某些程度的影響。知乎可以改變世界嗎?很難講。就像藝術家,更多是一個提問者,利用創作刺激我們去思考事情,這些事情啟發每個人對世界的看法,當每個人都改變了,世界當然隨之改變,這是文化的力量,把大家連成一種網路,然後朝自己相信的理想去前進。

美好的未來太難等待,如果青少年能先走,漸漸能獨立思考,漸漸就能充滿獨立的力量。知乎上似乎已經有一些契機,我相信這是許多人的努力促成的。更美好的願景,則是孩子們在知乎之外也跨出不一樣的步伐,往更美好的自己和世界前進。

看到這裡,如果你已經能讀完了這麼長的內容,我覺得在當下已經是件值得自豪的事情了。


簡單且粗暴地說:

知乎不會培養年輕人。知乎頂多,會使得年輕人向他們既定的軌跡向前多走一步而已。

我們已經經歷過那麼多的SNS網站,敢問豆瓣培養出了什麼樣的年輕人?人人網培養出了什麼樣的年輕人?百度貼吧培養出了什麼樣的年輕人?新浪微博又培養出了什麼樣的年輕人?而這些年輕人中,是不是有人只擇其一SNS站點為永恆之唯一選擇的?

並沒有吧。

那麼再多上個知乎,就可以改變你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了嗎?

很多人迷信人生的突變,總覺得自己會在看完某部鴻篇巨製的雞湯作品後幡然醒悟,成為某個不同於過往、也有別於他人的人。

這種幻覺很美好,但基本也會永遠停留在幻覺階段。

大多數人,選擇這裡,給自己灌輸的想法普普不過是:學習更多有趣的觀點和知識。但是逐漸你可能會發現,你在這裡停留了這麼久,學到最多的東西,最多不過在支撐你既有的立場罷了。

你熱衷情感雞湯,在知乎依然會給一系列男女兩性問題點贊,你愛好人文社科,關注點大凡還是停留在制度問題的深淺爭論。甚至你點贊的對象,始終都無法擺脫你早就預設好的政治正確:人人平等,生而自由,人格獨立,心靈投契……

知乎無害也基本無助地推了你一把。它既不可能會讓你的人生剎車,更難以令你的人生轉彎。


哦,可能有人會說,有一千個走得快的年輕人,那麼這社會的河中水,至少豈不是更有可能流快一步?

唔該,別人的人生軌道,未必跟你同軌並行。今天你們都在這裡前進一步,到了社會裡,你可能會發現對方依然與你逆向而行。

對,我就是這麼悲觀。


眼高手低、存在幻覺,詳見:
211 985 高考就是紙老虎
gpa 3.8 托福雅思都是渣
研究生 博士後 本科畢業像條狗
北上廣 英美歐 要想成功出亞洲
白瘦美 高富帥 滿街都是官二代
設計師 程序猿 就我一人還沒錢
大長腿 一八零 六塊腹肌才算贏
健身房 瑜伽館 二十開練都算晚
ipad mbp 4k才能玩遊戲
flyme miui 蘋果才能用的high
akg 鐵三角 耳機越貴才越好
買手機 別套殼 人生在世為逼格
新百倫 亞瑟士 跑步先把裝備置
超極本 台式機 電腦mac數第一
黑紅軸 軌跡球 kindle才是文藝流
煤老闆 暴發戶 大家都穿優衣庫
學技術 哪家強 北大青鳥和藍翔
月掙車 年買房 存摺儲蓄像銀行
上貼吧 刷微博 屌絲沒有夜生活
土圓肥 很危險 這個世界全看臉
懂經濟 談歷史 蛤蛤你在作大死
硬科幻 看三體 文革毀滅太陽系
國產片 武俠劇 好片都在上世紀
郭小四 韓岳父 暢銷書籍沒出路
頭像萌 回答嗲 妹子吸粉好方法
要攝影 先砸錢 外閃後背要買全
東南亞 德意法 旅遊還是出國好
若相愛 到永久 鎧甲軟肋全都有
用Quora 玩知乎 人丑就要多讀書
抄自:經常上知乎會帶來什麼錯覺? - 21iridescent 的回答

ps 各位看這個答案娛樂娛樂即可,我對知乎的真實看法【在下面的評論里可以看到】是:
知乎其實充當兩大功能,資訊來源和娛樂之地~談到學習,就有點過了,當然不排除。只是我覺得系統性的學習,還是得看書本~


作為一個被知乎培養和改變的年輕人,關於知乎的改變,總結如下:(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1崇尚自由的個性和獨立的人格:
知乎剛好給予年輕人適度表達自我的距離感和舒適度,而這種距離恰好使受眾以更舒服的狀態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及分享自己的專業知識。知乎相當於整合了無數個自媒體,每個人都可以在這裡發聲,而不必去迎合和諂媚,大家的關注度會成為對這種自媒體的反饋,這種獨特的修正體系更能培養受眾獨立的思維和謹慎態度,迥異的風格。而這些比獲得片段話的知識更有益。

2默契心靈相惜與自我認同
知乎很多非常經典的回答都是針對提問者關於各種人生困惑的求助的,而這種問答的影響廣泛,反而純專業知識的回答只會作用於小範圍的群體。
所以當我們在知乎發現自己類似的困擾得到其他人的幫助或者分享類似的經歷時,就會有一種心靈相惜的感覺,心裡的某種孤獨感會被逐漸剝離,從而更好地完善自我。
即便很多經歷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但我們依然願意去關注。因為我們可以了解原來生活還可以如此如此,我們可以跳出刻板的教科書去認知了解,去完善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每一種生活方式都應該桀驁而不孤立,合理而被尊重。
就像多年前高中班主任在班裡公放《海上鋼琴師》時,說過的一句話,這個電影不勵志不搞笑,我只想讓你們知道,世界上還有這種生活方式,僅此而已。

3與各領域優秀人才最專業的交流溝通
這是知乎創立最本真的東西,不再贅述。

4寫到這這裡不禁想起之前韓寒《我所理解的生活》中一段關於80,90後的文字,

「我充滿著希望。他們出生在洗腦教育的時代,卻沒有攤上人與人之間揪斗的年代,教材只洗了他們最不記事的那部分大腦,而且由於洗腦內容實在枯燥,引發逆反,同時互聯網和西方產品出現,他們會有更深的被欺騙感。由於找不到實際的行騙者,他們也暫時沒法報仇,他們現在雖然都在社會裡不上不下的地方掙扎,人與人之間的爭鬥也只限勾心鬥角。
…………
我很期待這一代人各自擁有了更多權力以後的社會變化。權力改變權力。政府擁有公權力,但其實每一個個體的話語權,具體人權,能力,社會影響力,甚至蒼白無力,都能匯聚成權力。足夠多後者,就能夠改變公權力。但改變公權力並不是目的,束縛公權力才是。這也是我年前第一篇文章中有一點沒有說好的地方。沒有壓力,何來動力。我們目力所及的某些進步也只是因為科技在進步。到最後,依然只有權力才能改變權力。」

我想,知乎恰好提供這樣一個平台,我們的好奇得到滿足,我們的公權得到一定程度的放大。在現實世界裡我們每一個個體依然卑微,但在這個地方,我們的聲音有機會讓更多人聽到。
最終,我們得到他人認同,卻也在潛移默化之中完成自我認同。
能被認同,總是好的。
以上


知乎是一個講政治正確的地方,所以我覺得知乎容易培養會講「政治正確」的人,知乎營造了一個看似烏托邦的地方,並且會讓人以為只要按著「政治正確「來就會成功的人。

我覺得培養一個人更多的是看這個社會或者環境的價值觀,至於知乎確實提供很多知識,但是我不認為這些知識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更多塑造人的是一個環境的價值觀和氛圍。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我們和美國人看同樣的知識,學習同樣的知識可能我們的價值觀大相徑庭。

知乎的高票答案很多時候讓人熱血沸騰,既符合主流的道德觀念,也符合人們的美好期待。從這些講述者中我們看到很多所謂的正能量,即便有些不是雞湯其實也是雞湯。很多人都將結果描述的很美好,彷彿就像是童話一般,公主和王子最終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比如說,要有人問公務員混日子怎麼辦,肯定有人給你打雞血,有人告訴你怎麼出淤泥而不染,肯定有人給你舉很多例子,這些例子就像一劑劑的鴉片給你幻想,如果有人告訴你如何討好上司,如何提高爭鬥力,這顯然是政治不正確,這顯然更是道德不正確。知乎上有種幻想,就是很多知乎大V都是很有才華很有內涵人品還好。直到發生了很多類似吳遇安事件我們才知道大V後面的偽裝。據我了解某女大V,在知乎上將自己塑造成一個經歷過抑鬱然後涅槃重生的氣質美女,私下裡確實極度不靠譜極度虛榮的討厭鬼。知乎畢竟是個社交網路,在裡面只要你有故事,你政治正確,你提供的內容熱血沸騰,就會被很多人關注。別說提供乾貨一定有人關注,你看那些高關注率的,有多少是小說家,多少是寫劇本的,並不是說他們寫的內容不好,而是他們更知道如何吸引眼球,他們可以將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包裝的很眼花繚亂,所以他們是知乎的明星。你把他們的內容壓縮一下,沒有多少乾貨。真正討論學術知識的內容基本很少有人提及。

所以在這裡,乾貨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政治正確的觀點,尤其是經過包裝過後的政治正確的觀點。如果有個人問自己的員工桀驁不馴怎麼辦?很多人會說只要對方能幹活就行,其他不管。但是在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不在上司面前做戲,又有多少人當了老闆會容忍底下人對自己的不尊重?真正的做到人事分開。很多人講述自己故事的時候我覺得也是經過篩選的,我記得以前看過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我並不是吐槽什麼,只是裡面將章的父親描繪成一個完人,我看著還是覺得有一定問題的。那些熱血沸騰的故事可能背後更隱藏了太多的不可知背景,知乎是一個年輕人上的網站,或者年輕人經常上的論壇,很多時候我們不具備辨別能力,知乎營造了一個烏托邦,是的,一個烏托邦。尤其適合那些生活中的失意者,在這裡他們的政治正確會被大家吹捧,他們會被尊為牛人,但是這還是無法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知乎只是一個烏托邦,知乎的大V我覺得閱歷並不多豐富,知乎是一個社交網站,這一點毫無疑問,非要將自己塑造出中國最高質量社區我覺得有點匪夷所思。而且知乎並不適合討論深刻的問題,因為全為碎片化的知識。天涯出版過很多好書,比如春秋大義,寫得很系統很深刻。知乎做不到這一點。而且我覺得真正一些有乾貨的人不會來知乎討論的,知乎缺少專業領域的大牛(編程除外),因為專業的門檻往往很高,需要很多的背景知識,直接跟你講就如同雞同鴨講。知乎能做的頂多只是有人告訴你如何入門一門學科。

知乎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很多熱門答案都是被一些大V佔據著,某些大V幾乎經常上今日推薦,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知乎不提供太多的乾貨,因為這些大V並不是屬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富五車類型的,很多大V只是明白如何找到讀者的G點並且寫出來。知乎的問題很多很多,看知乎千萬不要認為是在學知識,你就認為是在看一本雜誌就可以了,娛樂消遣,消遣知識,很淺的知識,順便打雞血

少刷知乎多看書多實踐,真是這樣。天天刷知乎,其實很沒勁的。


謝邀

知乎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年輕人?

知乎只是被動的工具,無論工具能取得什麼效果,依靠的都是駕馭工具的人。
所以與其問知乎培養出什麼樣的年輕人,還不如問知乎可以成就什麼樣的年輕人。

前幾天接到知乎鹽 Club邀請,就想過這個問題,所想所得稍作分享

  • 在知乎上會能夠有所收穫的,從來都不是只知伸手索取的人。

互聯網上從來就不缺少信息,
知乎上的概念不見得比維基精準,
知乎上的段子不見得比微博有趣,
知乎上的新聞不見得比門戶全面,
知乎上的方案不見得比付費諮詢來的務實有效。

  • 那麼知乎究竟有什麼不同,這些不同又能成就什麼人呢?

知乎與其他平台不同的地方就是,每人都有機會參與、改善、反饋和積累。

  1. 參與。所有問題都是開放的,無論知識能力水平如何,都可以參與回答問題。在回答的過程中,我們會逐漸意識到自己對哪些概念很理解的很模糊,對哪些流程認識的似是而非。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解決,一個細節一個細節的打磨,專業能力自然隨之提高;
  2. 改善。把自己寫出來的答案和其他人的答案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和分析。開拓思維,取長補短,同時能夠發現自己在哪些範圍需要進一步學習和提高;
  3. 反饋。每一個贊同,每一個關注,每一條評論都是對你付出的即時反饋,利用這種反饋可以不斷促使我們去參與去改善;
  4. 積累。一個個參與、改善、反饋、再參與的循環,最終化為知識、能力,乃至個人品牌影響力的積累沉澱。

從《禮記·學記》的角度描述這種不同:
學只能知道自己會什麼,而教才能知道自己不會什麼。
不斷的學習吸收,不斷的回答闡釋,可以互相促進,共同成長。

從「70 20 10 學習法則「的角度描述這種不同:
知乎的作用不是讓學到新知識(10%),而是給鼓勵你去總結沉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70%),搭建出你和其他同業人員的交流學習平台(20%),這就是知乎和其他平台的最大區別。


所以
知乎成就的不是伸手黨,伸手黨收穫最多的也就是信息而已;
知乎成就的也不是業內專家,專家的知識幾乎不需要梳理,在網路平台上也難以改善,甚至不需要公眾認可和品牌積累;
知乎成就是有追求,願行動,求認可,得機會的奮鬥者,這些人正是,也應該是知乎的中堅力量。


知道了一些道理,學會了一些技能,開闊了一些眼界,擴大了一點心胸。
然後,人生還是一樣那麼艱難。


之前看到過一篇文章,出處實在是想不起來了,裡面有這麼一句話:讀書可能會毀了你,然後再重塑你。

一些聞所未聞的事物和觀點對一個人的衝擊可能是很大的,有時候可以顛覆你的三觀。但當包裹你的小世界破碎之後,或許你卻因此可以看到外面更大的世界。

有句成語叫「破而後立」,大概也就是這麼個意思。

但同時達到這一點需要有一定的判斷力,否則可能只不過是迷失在充滿未知事物的海洋里,然後淹死

乎故事和神人大家都見太多了,不過明顯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狀態不同,這些東西並不是都適用。但問題是現在知乎好多東西是飄起來的,它可能讓你看到了遠處的高山,但你卻以為自己沿著前面人走過的小路就一定能到山頂?你必須隨時保持清醒的判斷力

那些聞所未聞的事物,那些獨到的見解,那些激動人心的故事,它本身對你是毫無意義的。

只有當你能從中得到,收穫,感悟一些對你能有所幫助的東西時,它才是對你有意義有價值的


這題目有點大,因為不同群體的年輕人差異也很大,我也說不出到底能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我只是說一種可能,有的人把知乎看的過於神奇了。。

對於一部分人來說,有可能,知乎會先毀了你,然後卻沒能重塑你


知乎會讓某些腦子不好用的年輕人產生錯誤的強大感,這是切身體會。

要說培養,我倒是覺得會培養出一幫自以為是美國人的中國人。


知乎只會聚集一群怎樣的年輕人,什麼樣的人都培養不出來。


可以培養出一批答非所問的年輕人


知乎培養不了人。
不光知乎培養不了,微博,人人,空間,朋友圈沒一個能培養的了的。


好多人以為上了知乎就能學到不少東西,或者說比其他網站更有價值,有「逼格」——這點非常有意思,因為知乎其實不適合系統的學習。我在 TL 上看到我關注的人點贊了和兩岸關係有關的回答,我進去看看,我就真了解當前局勢了?這叫談資,不叫自己的知識。


我經常在知乎回答關於滑雪的問題,但現實中如果我朋友家人要買滑雪板,我都直接帶著去店裡頭,而不是讓他們去看我的答案。為什麼?因為我滑了這麼久的雪,現實中見到一個人,我領他/她去店裡頭,我知道我能選對,並且一點一點的答疑解惑講明白。網上呢?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我 如何挑選滑雪雙板? - MasterPa 的回答 的評論,就明白了。我最開始的時候也都是在網上學,後來發現那都是「假懂」,可以侃侃而談,但實際拿著滑雪板的時候真不一定行。就不說我這雕蟲小技,說回海峽兩岸的話題;一位研究了十幾二十年兩岸問題的人,寫了個一千字的回答,能把自己全部知識都放進去嗎?不可能啊。


所以說知乎培養不了人,培養是個非常系統的事情,不是說所有的東西都淺嘗輒止的懂一點就叫培養了。


知乎的目標是什麼?發現更大的世界。但是知乎是怎麼讓我們發現的?是通過互聯網。我們這一代年輕人了解世界可以不單單依靠學校,書籍或者旅行,互聯網提供給我們了一種完全嶄新的方式,來培養我們了解世界。要是真有心,1024 都能發現更大的世界。


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是靠整個大時代的環境來孕育的,互聯網,電腦,比以前更豐富的物質,各種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的事件;這些才是培養的環節。而知乎的價值是在於它是目前中文互聯網這一環里最有價值的網站之一,是目前培養體系強有力的補充。

我國當前培養體系的主力是學校,輔助是互聯網。我父親那個年代要是想做個航模,全部要依靠自己研究和摸索。現在如果我想入門航模的話,可能來知乎搜索「航模」就能少走不少的彎路。所以說,我們這代年輕人的培養,最大的不同是終於有了一個能讓大多數人相對輕鬆地獲取自己所需知識的方式。


知乎的意義在於,如果有人有志於學習一門新的技術或者學習一個自己之前不了解的東西;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入門平台。因為知乎上有一群樂於助人,並且真正對某個領域有理解的人來發表自己的回答;或者說如果一個人沒有特定的目的,知乎可以讓我們發現一個自己以前並不知道的領域。80 年代之前培養體系的標準是 10 分的話,到了我們這個時代可能到了 15 分,其中多出來的 5 分里,知乎能分一杯羹。


但是切記,知乎只是這個體系中的一部分,並且是可以被取代的。


不過,我還是很感謝知乎讓我發現了更大的世界:)


年輕人之所以會犯錯,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對的,這是為什麼要不斷和其他人學習的原因。
知乎是高速學習大多數人經驗和價值觀的途徑,它培養的也就是高速成長的新一代。


說實話,上一個網站培養一個年輕人,可行程度都比不上上一個妹子培養年輕人。
所以我對題主的提問方式持保留意見。
但是我大概懂你的意思,你覺得通過你在這個網站的信息獲取,走出了一些與以往不同的步伐。
但我以為,這並不是知乎培養了你,你心中一直有不同步伐的規劃,知乎使你付出實際行動了。(這是我的猜測,如果是心中連規劃都沒有,看看知乎就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了我也是有點怕)
換句話說,你從知乎獲取了能夠說服你去行動的東西。這樣的東西別的網站沒有嗎?我真的不敢回答沒有。那為什麼別的網站沒有培養你?因為你並不認同他們的定位,對用戶群沒有歸屬感。
越來越多的網站內容變得混亂,我以自己經歷來說說吧。
起初我是在百度貼吧寫同人作品為主要網路活動的,結識了一批有同樣愛好運用文字能力高強的人,菊苣很多,我閱讀大量的內容,不斷錘鍊自己的文字。可以說,百度貼吧培養了愛寫字愛yy的我。之後告別百度貼吧,就將上網時間大部分都用在看劇,微博,豆瓣,知乎上。微博獲取生活諮詢,親友動態,微博培養我一個熱愛生活分享生活的人。豆瓣起初還用得很多,現在豆瓣明顯下坡路,我基本就記錄一下觀影經歷。至於知乎,總覺得自己在往大噴子方向發展…好聽點就是願意在這個平台上表達自己關於事物的見解,獲取他人不同的思路。
我長成什麼樣的人,作用力很多。我們獲取的內容總要仔細思考,選擇可取的部分,進而為自己所用。知乎只是給你獲取內容的途徑,它或許是更有含金量的內容,或許是極其豐富的內容,但這都只是第一步,以此想培養一個人,其實很離譜。有些答案里寫的是,知乎給他生活帶來的改變,私以為這和培養出什麼樣的人還是有差別的。
培養土豆,培養西紅柿,培養大腸桿菌,培養年輕人是最難的,知乎給你看見更大世界的機會,這太棒了。可是年輕人,成為什麼樣的人,是一件更複雜的事情。現實生活不是養成遊戲,刷幾個網頁長經驗就突然被培養了。
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件事情,知乎對你的影響並沒有你以為的那麼大,而自己本來腦袋裡裝著什麼也很重要。


我一直認為,眼高手低並不是什麼大問題。眼界高了,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沒有眼界的提升,一輩子都無法發現更大的世界。

願不願意努力,這完全就是個人的問題。覺得知乎上只能聊天扯蛋的人,現實中不是大牛,就是平庸之輩。當然,看這問題下的回答就知道,絕大多數人根本就沒什麼獨立思考之能力,無非就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而已。


對我觸動最大的一次演講,是在我大一剛入學的時候。學院組織大四到大二一等獎學金獲得者為我們演講,總結學習方法。之前的學長學姐講的內容我都忘了,只記得大家聽得熱血沸騰,勵志演講都這樣嘛。

最後出場的是一個弔兒郎當的大二學長,簡單介紹了下他的經歷,大一打遊戲曠課,掛科到差點被勸退,大二努力學習拿了一等獎學金,之後他話鋒一轉,說,我知道你們聽了我們的故事後都熱血沸騰,都發誓自己大學好好好學習,請你一定堅持下去,因為大多數人雖然和你一樣熱血沸騰,可是只要三天,相信我,三天後他們就和原來一樣了(我就是……)

一個人的性格和習慣不可能被一個講座,一道回答,幾個問題就能改變的,同樣的課本,同樣的學校,培養出的人天差地別,很難總結一個問答網站能「培養」出什麼樣的人來。

那知乎對我真的一點改變也沒有嗎?

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更大、更廣闊的世界,原來人還可以這樣活。

剩下的就留給你自己:是向這種生活努力靠攏呢,還是舒服地活在當下


我曾經發過一條心情:

「告訴自己慢下來,你才23歲,沒有錢沒有事業,卻有不斷膨脹的慾望。當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在外拼搏的時候你還在象牙塔里讀書,卻渴望剛畢業就擁有一切,這不是欲求不滿,是心理變態,是搶劫。」

這個社會太浮躁了。

知乎於我而言就是這個浮躁社會裡的一處凈土。

不管它是否真如某些人所說正慢慢被商業侵蝕。但至少在這一刻,知乎的人格是獨立的,帶著一絲蔑視QQ空間,睥睨weibo的孤獨。

它教會了我們世界多麼廣闊,知識多麼浩瀚,而我們,多麼渺小。

古往今來皆信奉360行行行出狀元,而我們以往距離該行業的「狀元」乃至「相對專業」的人才還很遠。

而知乎告訴你——他們在這裡。

前段時間很火的辭職信只有短短一行「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而知乎說,我想讓你看見更大的世界。

一切的自我膨脹都會在這裡冷卻,所有對既有事實的埋怨都會得到回答——你還不夠優秀。

所以我相信,知乎會「熏陶」出虛懷若谷,踏實穩重的年輕人。或許他們物質不富裕,但正走在通向富裕的路上,或許他們精神不富足,卻也慢慢地在強大。

因為我像你像他,就是懷著知乎精神的one of the young啊


怎能讓人不痴迷?


培養應該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我想知乎並沒有這麼大的能力去培養他的用戶

但知乎確實是影響了我

在知乎上,有隻現冰山一角的真高人,論述專業,引經據典,深入淺出。也有知一言十的偽大V,看似高論,一戳就破。當然更多的是我這種平凡的小角色。同樣的良莠不齊

知乎里有如何評價某人某物某事的,有問如何優雅的XXX的,也有問XXX是怎樣一種體驗的,我可以看到專業的回答,也可以看到勵志的回答,有真人真事,也有海侃胡謅。被感動過,而更多的時候是被逗笑的,林林總總。這些答案,都是作者本人思想的映射

這些答案就像一個引子,引起了我對作者的好奇,也引起了我對某個知識點的興趣,且真的有通過閱讀等行為去充實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才是我受到的真實的影響

我覺得自己在知乎看到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看答案時的所感所想引發的所作所為。我們通過知乎這個平台看到了怎樣的高人,交到了怎樣的朋友,和他們有了怎樣的交流碰撞,有了怎樣的詩酒茶香

我想,這就是知乎之於我的意義

你呢?


知乎只能展示不同的年輕人,並不能培養出年輕人。

經歷不同的山川湖泊,家境學歷,朋友戀人,書籍電影才能培養出不同的年輕人。

知乎最大的意義就是看到更大的世界,破碎你的三觀,然後讓你自己選擇重建它。


推薦閱讀:

年輕人怎麼才能不浮躁,才能耐得住寂寞?
如何看待《社會浮躁,太多年輕女孩一副娼妓面孔》一文中,日本設計大師山本耀司對年輕女性的批判言論?
沒錢,對現在的年輕人意味著什麼?
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張召忠?
「年輕就該多吃苦」的意義在哪裡?

TAG:知乎社區 | 個人成長 | 年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