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2013 年中國電影營銷市場?

好萊塢幾乎沒有「電影營銷公司」這個概念,只有公關公司,以及業務細分的一系列專業公司(及機構)。
1.如何看待「電影營銷公司」近幾年的發展,以及 2013 年的市場表現。
2.未來幾年電影對營銷的需求增長放緩,電影營銷公司會進行怎樣的應對。
3.電影營銷代理服務的公司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公司形態,業務覆蓋等方面的變化)


1、乙方服務公司

2013年是從業者彷徨的一年,社會化營銷的代表微博一直在走下坡路,移動互聯網打敗PC互聯網,讓網路營銷無處可做,伴隨著各種營銷概念的泛起,事實上整個行業這幾年一直都存在著對效果的誇大化,對概念的過度炒作化。

到底是電影營銷公司,還是電影宣傳公司?電影營銷究竟是否是電影宣傳公司舊瓶裝新酒,改頭換面包裝成電影營銷公司,還是真正在產業鏈上提供了營銷價值?

回到產業鏈條來,片子做好了才找到第三方服務公司開始營銷,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奇怪的思路,作為文化商品還沒誕生之日起,從製片人啟動概念那一刻開始已經是最大的營銷了,他們對消費市場的把控,對社會的敏銳嗅覺,說出口的既是百分百會賺錢的電影項目。

要說鏈條中第二重任的營銷,也輪不到電影營銷公司,製作團隊的執行才是最大的營銷,導演、攝影、美術、錄音……他們在技術上,還原加分一個故事,讓觀眾感受道美感,質感,快感,這已經就是最大的成功。

所以,服務公司在鏈條上提供的價值並不能算營銷。充其量只能是宣傳。要說服務公司最配得上和營銷沾邊的,就是電影生產完了的設計,視覺的規劃,海報製作,slogan,預告片這些。

當然並不能完全抹殺服務公司的價值,在新聞稿,微博維護這些上,還是需要的,但這樣的公司規模不會更大,利潤率低,並且以後更偏向工作室化。

所以2013年我所了解的電影營銷服務的公司,都在從鏈條的尾端正在往上延伸,參與到投資、製片,發行環節。


2、電影公司

2013年可喜的是,西遊降魔、致青春、小時代、中國合伙人這些電影屢創新高,但可惜的都和電影營銷公司沒什麼關係。

這種情況在所難免,事實上經過中國這兩年數倍成長票房背後,大的電影公司得以組建更完善和專業的部門。

大的公司、專業的人,在操作項目時從各個流程環節都有細的分工和專業化的人員。低風險,百分百會賺錢的電影項目將會越來越多。

真正的好項目到了這一步只需要宣傳部門干好自己的事情按部就班,有錢的時候打打廣告,
沒錢的時候換換資源。

對於電影營銷公司,去中介化和溝通的複雜性決定了,最重要的打廣告和資源合作,都幹不了。而由電影公司自己團隊來做,靈活性和執行更加能保證完成的效果。

2013年隨著更多人對行業本質認識的加深,泡沫正在回落,一些不尊重製作規律,存在著投機心理,將奇蹟寄希望於電影營銷公司的製片方將越來越少,2013年對於電影營銷公司難掩前兩年的輝煌。從電影宣傳到電影營銷再回歸到電影宣傳,供應商之路,或轉型向上游做投資、製片、發行之路。

而大的電影公司只會越來越完善自己宣傳部門的職能和整合更靠譜的電影項目在市場上做更大。

(本人從事廣告營銷、品牌市場的工作,曾經參與過讓子彈飛等一些電影的推廣,希望認識各路朋友)


2013,電影市場最瘋狂的時代,喜大普奔與細思恐極齊飛。喜大普奔是全年總票房直奔220億,過億影片58部,遠超2012年全年總票房170億,過億隻有21部電影。細思恐極是隨著國產電影體量的增大,電影營銷竟也百花齊放與亂象叢生。

電影營銷公司終於迎來了春天,作為電影產業流程中的某個環節,被匡正扶持。營銷作為市場驅動力助推影片成功,這種意識更為明顯。數據顯示今年電影營銷市場規模達到28億,僅僅新媒體營銷市場就達到3.5億,佔總體營銷市場的12.5%。
越來越多的片方開始認知到營銷,對助推電影票房的作用。「母不嫌子丑」的觀念彷彿漸行漸遠,相較過去,片方也更大方,願意拿出來,給處於第三方的服務電影營銷公司做一番修葺。電影營銷公司也順勢而為,多家業內營銷公司的創始人,項目提價、擴建團隊、重組架構,甚至,開始秘密與金融資本對接。

市場的白熱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部分電影營銷公司邁開步子,不滿足自己僅成為服務供應商的角色,轉身投入到投資方行列,一是針對成片,墊付宣傳費,參與後期一定比例的票房分成,二是從電影製作流程的最上游端介入,以製作方投入部分資金,順帶宣傳。以聯合出品方的角度切入,營銷公司不再是純乙方,擁有更多自主權,受到片方信任的同時,將更有更多參與感與責任感。

然而,這樣的路也不能完全保證營銷公司的燦爛未來。以今年舉例,運用該類模式的案例也呈兩極化趨勢,有成功也有失敗。諸如,《全民目擊》和《致青春》,麥特文化的投資比例在10%左右,都已收回成本。無限自在投資的小成本都市愛情電影
《201314》,也有著一定收益。而《一座城池》、《甜心巧克力》,均以落敗告終。

至於電影營銷模式,在今年的市場環境中得到進一步強化。《小時代》上下兩部引領著粉絲營銷,以近8億的票房記錄,刷新了同樣以粉絲營銷為主打的《快樂家族》、《孤島驚魂》,榮登粉絲營銷成功案例榜首;兩部青春大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國合伙人》掀起校園緬懷風潮,運用懷舊營銷戰術,引發集體懷舊情緒,各自拿下4月、5月的票房冠軍;品牌方觸電電影的娛樂營銷,今年聯合地尤為突出,聯想二度參與《一代宗師》、《我想和你好好的》,蘇寧易購先後和《致青春》、《非常幸運》、《天台愛情》聯誼,結合投放計劃,兩位品牌主均搭載娛樂,展示了自身產品及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春天裡,也有著荊棘——營銷能量被過譽,這一切始於《富春山居圖》,如此一部大片攬金3億,營銷自此被重新定義,營銷,也許是回春良藥,也能讓乾枯的朽木逢春。再看今年的票房成績,這令人不寒而慄,全年竟有數部國產片衝刺到5億元大關,營銷的作用一度被推
向神壇,剖析類文章無不馬後炮式地讚頌——該片的成功是出自營銷。於是,《解密XX片的社會化營銷路徑》一類深度分析類文章滿天飛,將「營銷大於電影」公式化、極端化、妖魔化,這是今年亂象之一。

亂象之二同樣表現在電影營銷模式的拓展上,新型營銷手段跌破底線。

其一是《天機·富春山居圖》,經過逆向思考,重塑了電影消費觀,將全民吐槽作為娛樂方式,從上映前拒絕媒體看片,進行「捂片」,到上映後引導輿論,將槽點變笑點,創造出爛片也能賣出好票房的離奇事件。這一現象,被媒體爭先報道,美名其曰負面營銷。

其二是《功夫俠》,原來早在《太極俠》4年前開機,後來不了了之。眼看基努?李維斯Keanu
Reeves的導演處女作作品《太極俠》宣傳風生水起,《功夫俠》混淆視聽,掛著導演和主演陳虎的名號,半路殺出,在《太極俠》後匆忙上映,此種蹭票房的做法,從而也誕生了今年營銷怪相之二——寄生營銷。無獨有偶,年底壓軸大戲《私人訂製》剛要上映,《私人訂做》投機取巧,大做文章。

作為一名電影營銷人,今年最直面的體會,是營銷被高度重視,同樣也被過度褒揚。將營銷無限放大,實為本末倒置,結果導向是禍因。

實際上,一部電影100%的成功=A(產品質量)+B(宣傳營銷)+C(發行排片)+D(競爭對手-同檔期其他電影呈弱勢)+E(運氣及其他)。按目前中國式電影營銷來核算,ACD的百分比要比BE遠超許多。在這個公式里,可能A至少需要達到45-50%,E佔據5%,CD佔據40%,而B達到5%-10%。基本能說明B的作用上限僅此而已,神話營銷真的不科學。

另外,營銷不能承受之重是今年營銷之於電影的關係,是上升期,伴隨而來的也是一個膨脹期。營銷費用的上揚,對於業內宣傳公司來講,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意味著我們能在營銷的諸多環節上,能通過現金投放或者資源整合,將電影項目的信息和看點,輸出到各個社會化渠道,保證
了到達率。然而真正有說服力的,還是源自受眾體驗,即觀眾走進影院後的觀感,直接決定了影片能否通過大眾口徑,進行二次傳播。否則所有的營銷行為是一次性營銷,影片也更像是日拋性商業產品。回過頭來看以上這個公式,A決定了電影上映後的持續時長,而AB又影響著C(前提是沒有政治行為的前提下)......

所以,首先拒絕電影成為日拋性快消品的方式,是片子本身。營銷充其量是美化產品功能,以及延長產品壽命的輔助性工具。這恐怕是許多片方需要直視的問題。很多時候,營銷層面的工作,被片方過於放大,片方往往希望通過系列的營銷手段,以力挽狂瀾代替推波助瀾。然而片方也最不能忍受和面對,自己的作品不被承認,他們也似乎很容易忘記,爛泥扶不上牆的涵義。因為對於目前中國電影營銷市場而言,營銷公司終歸不是整形醫院,而是美容醫院。

無奈是,爛片橫行,電影營銷貌似只能劍走偏鋒,今年才會屢屢爆出另類營銷,這終不是長久之計。在傷害觀眾,畸形市場,嬌縱片方後,中國電影究竟還能走多遠?營銷雖說是一種感性的方式,但同樣也需要理性思考,在2014年,電影營銷能否驅散霧霾,提升能見度?

電影營銷能見度,私以為是兩個方面,一是營銷觀念上理應光明正大,杜絕欺騙屬性類的惡意營銷。二是營銷方式,宣傳過程中能更直接被受眾看到或感知,以及參與。以下是電影營銷模式可持續發展的一點拙見。

一、
前置觀眾

大數據在今年被過度探討,肯定和質疑各佔一半。其實,中國電影營銷沒有全流程化,在乎營銷鏈條上游端(生產端)太過薄弱,國內大多數製片人和導演,對於數據沒有概念,也不相信大數據。在他們看來,目前國內的一些調查服務類公司,還無法達到好萊塢那一套成熟的檢測電影數據的工具和系統,模型也可能由於技術原因,無法精確建模。

誠然,國內沒有真正的大數據。一般來說,銀行數據〉通訊數據〉電子商務數據〉社交數據,這些均可作為電影受眾調查源,而由於中國特色經營,最有效的前三者數據我們無法觸碰,而排名最尾的社交數據也呈半封閉狀態(正如王義之所言,騰訊內部產品與產品之間的數據都存在隔離)。

儘管如此,不完全不代表應該放棄,有誤差不代表應該拒絕,市場需要在不斷試錯中檢驗出最適合的。

在互聯網時代,數據是關聯電影和用戶最直接的市場營銷手段。得用戶者得天下,這是信息時代的金科玉律。有了大數據支撐,電影項目在立項時從受眾喜好得到信息的收集與反饋,理性地為市場預期做預判,及時微調。業內,已有營銷公司提供劇本顧問服務,比如影行天下。未來,前置觀眾應該被廣泛運用,即在電影正式面世前,全程參與生產過程,配合改進,直到上映。

騰訊視頻總經理曾坦言,視頻行業的大數據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用戶、內容、渠道。放在電影行業,大數據的三個方面同樣適用:受眾大數據(觀眾對演員認知、觀眾社交行為分析、觀眾定位分析等)、內容大數據(測試預告片、片名和海報等宣傳物料期待值等)、渠道大數據(新型傳播路徑研究、商圈影院受眾觀影行為等)。
還有最重要一點,這一切,在支離破碎的大數據時代下,仍需考慮成熟的市場經驗判斷。

二、
開拓模式

今年的另類營銷也有正面案例,比如樂視出品的《我想和你好好的》開創後告營銷,電影正片採取了開放式結局,
並沒有交代男女主角最終的結果。影片上映五天後,片方推出名為《後來》的「後告片」,為影片結局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在深化了觀眾對影片討論的同時,也滿足了不同層面的觀眾對結局的需求。

其二是電影業內首現,影片與影片之間的熔合營銷。熔合營銷原本是指擁有共同品牌調性的兩個企業,聯合營銷,
交叉推薦。在廣告界,熔合營銷以寶馬Mini攜手彪馬為經典範本。今年年初,《201314》與《101次求婚》攜手打造了電影業內的熔合營銷,《101
次求婚》男主角黃渤獻聲《201314》預告片,營銷
201314萬年真愛日告白氛圍。電影上映後,黃渤潛伏在《201314》片尾,用和《101次求婚》林志玲中的經典表白片段,向林志玲展開求婚。兩部作品相互借力,劇情內容也達到邏輯上的完美契合。

前面講過,今年很多品牌都嘗試與電影展開商務合作。其實,跨界營銷仍需要更深入,因為很快,廣告業聯合電影這種縱向上的,營銷組合將成為一種常態。跨界營銷若在橫向上拓展,與更多理性行業自由式組合,諸如聯合保險業,為觀看愛情電影的觀眾出售愛情保險;諸如聯合互聯網金融業,為電影項目眾籌一次好玩事件;諸如聯合快遞業,捆綁物流推廣電影……每一個行業,都存在與電影接洽合作的可能。

-----------------------自省分割線---------------------

毫不避諱說,中國電影營銷一直都處於浮躁的狀態。深究起源,大致是三個原因。一是,由於中國電影工業的不成熟,對於一部影片,大多數時候營銷周期只有1-3
個月,時間上的限制決定了營銷無法下沉,因此僅僅停留在發稿、落地活動、商務合作、社會化新媒體推廣上。二是,電影算是保質期為兩周的一次性快消品,產品屬性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電影營銷,比較像快餐營銷。三是,營銷費用佔比投資費用,雖然今年形勢喜人,但存在限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營銷手法。

因此,中國電影營銷,似乎沒有辦法做到像《魔女嘉莉》那樣,純為製作一支病毒視頻,就運用技術和裝置藝術,耗時一個月完成布置,再返回線上進行病毒式傳播

綜上所述,這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一個問題,中國電影如此營銷,科技含量非常之低。營銷現在一直被「需要運用互聯網思維」哄抬,移動化社會化終端化電子商務化四個現代化地叫囂。拿社會化來說,今年層出不窮的現象級App諸如找你妹、瘋狂猜系列、魔漫相機,分別攜手電筒影《致青春》、《盲探》、《控制》,跨界合作更
像曇花一現,App熱度很快走低。社交媒體在各部電影上的動作,也存在策略重合,當新媒體合作成為一種常規,受眾難免由起先感受到的新鮮,轉為被動接受信息時產生的疲軟。拿終端化來說,微信支付現已接入電影票購買渠道,明年或將完成購票平台的洗牌。我覺得,這一切都跟這個時代變化太快有關。

而至於電影營銷公司未來的發展道路是怎樣的?再看看這個公式,一部電影100%的成功=A(產品質量)+B(宣傳營銷)+C(發行排片)+D(競爭對手-同檔期其他電影呈弱勢)+E(運氣及其他)。在這個公式里,可能A至少需要達到45-50%,E佔據5%,CD佔據40%,而B達到5%-10%。B一定要逆襲上位的話,除非滲透到C環節(營銷進終端),進入D環節(成為出品方決定檔期),通俗講即向上下游延伸......只專註營銷,特色營銷或者術業有專攻地分類營銷,只會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就好像哪天IOS8更新更牛逼的天氣系統了,你還需要墨跡天氣應用么?

調皮一下,就好像豆瓣電影突然上線了問答,知乎電影問答你到底還玩不玩呢?

只怪時代風雲詭譎,變化太快。

終歸還是推卸到時代身上。不可置否身處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這個時代,也是中國電影營銷高歌猛進的黃金時代。在此惟願,在無可避免奔向浮躁的路上,中國電影營銷,能肆無忌憚想地前一點,而心平氣和走地慢一點。


~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順便談談「營銷」是什麼。

如果想要理解「營銷」是一個什麼事物,那麼必須要一直追溯到人類交易行為的本質。

「交易」之所以會存在,是因為人類社群膨脹之後,必須通過分工合作來增強物質轉化的效率,交易便是這種分工合作之間的聯繫。戰國時期《易傳·繫辭》中有這麼一段話:「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此立市始」,其中「各得其所」便是交易的核心要義。

無論是遠古的以貨易貨,還是今天的全球消費一體化,「交易」這項行為雖然越來越複雜,但是其本質並沒有改變,那就是在獲得需求滿足的同時,消費者願意承擔的可支付成本,可能會大於生產營運成本,當賣方提供的交易價格低於買方的成本預期時,交易便會產生。

這裡所謂的成本預期不僅包含生產成本,還包括管理成本以及交易成本。以電影為例,消費者對影像故事的需求,可以通過組織生產來完成,也可以通過購買其他電影的觀看權來滿足,兩者比較,前者所耗費的成本當然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大部分觀眾都是從市場上進行選擇,然後購買可以滿足自己需求的電影(另外的小部分是指昆汀這種人)。

與其他行業一樣,電影能夠形成交易市場的原因,正是因為存在著需求。而營銷,便是創造滿足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以及促成交易和管理交易的過程。也就是說,營銷不僅僅包含宣傳和推廣,同時也包含產品和研發,組織和營運,以及市場的定位和顧客的維護。是以發掘消費者需求為起點,不斷滿足消費者需求為目標,是對企業整個市場活動過程的概述。

簡單解釋了一下營銷,那麼下面來回答問題:

1.如何看待「電影營銷公司」近幾年的發展,以及 2013 年的市場表現。

以前中國電影的市場體系中,我們只擁有製作環節和放映環節,這兩個環節主要解決的是物流問題。

當產量極其有限,或者由計劃主導一切時,每部電影的信息流基本上沒有多少障礙,只要提供觀看的便利即可。但當市場放寬,產量增長之後,觀眾所面臨的選擇增多,單部電影的信息很難直接到達目標觀眾,所以有中國特色的發行公司和宣傳公司先後應運而生。

隨著影院的增加,膠片拷貝的淘汰,院線的整合,社交媒體的興起等等,讓一些傳統發行公司的作用減弱,宣傳公司的地位變得更加重要。一些中小型製作公司開始將電影全權委託給一些宣傳公司,來負責它們的市場推廣。為了和國內傳統的發行公司進行區分,同時也為了和傳統的宣傳公司劃清關係,於是,我們會認為市場上多了一種新的公司:「電影營銷公司」。

嚴格意義上,這些營銷公司大部分情況下仍然是在做宣傳公司的工作,上游對他們的要求既然是解決信息流的問題,所以他們的工作主要圍繞下面幾個項目展開(借用一下AIDA模型,關於這個還有AIDMA,以及比較新的AISAS,萬變不離其宗,就不再一一贅述),並且主要負責在影院之外的宣傳工作(陣地宣傳通常還是由國內發行公司負責):

基於中國電影市場的現狀(很多中小製作公司會盲目做完一部電影,並假定觀眾會喜歡),宣傳公司為了更好的執行信息的覆蓋和觀眾的轉化,他們不得不重新定位一部電影的市場目標,重新策劃一部電影的營銷策略,重新安排一部電影的促銷計劃,重新準備一部電影的物料資源,這使得他們的工作內容已經被迫的接近國外的發行(Distribution)代理公司。

可惜,因為無法參與到整個營銷活動的初始階段,所以國內的這些電影宣傳公司往往能挖掘到觀眾的需求,並且利用觀眾的需求完成了信息的到達和影響,但對於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並不具備主導權。

這就使得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一部電影票房不好時,業內罵的是宣傳公司,因為大家認為你沒有找准觀眾的需求,一部電影票房不錯時,觀眾罵的也是宣傳公司,因為覺得被你忽悠了。

2013年,如果僅僅從「宣傳」或「推廣」的角度來說,我覺得目前幾家公司做的都不錯,他們真的是這個行業里為數不多在認真的面對市場,理解市場的人。@張靖 在這方面總結的很仔細了,我就不多說了。如果從「營銷」的角度來說,現在整體還是很糟糕,因為從發掘需求到滿足需求之間,是一種被分割的局面,整個體系尚不完整。

2.未來幾年電影對營銷的需求增長不再如此之快,營銷公司會否洗牌。

在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中,電影項目由四個主要環節組成:經紀、製作、發行、播映。除了經紀環節因為受到法律的約束,難以整合外。其他三個環節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些都是在同一個集團內部,具體的執行層面可能會委託給一些第三方,但是決策層則是一體化的,只有這樣才可以保證電影營銷活動的完整性。

所以未來在國內不存在營銷的需求增長放緩的問題,隨著市場體系的進步和完善,營銷工作的實質內涵會被國內電影行業真正的理解。目前規模較大的公司會更加完善,一些中小公司也會迎頭趕上。

在國內整個行業體系並不穩定的情況下,很難進行公司性質上的區分。目前掛有發行公司、營銷公司、宣傳公司、製作公司等等各種名頭的企業,其實彼此之間很多業務是重疊的。電影本身的項目制特徵,使得在單個項目上,大家負責的具體工作可能略有不同,但是從企業性質上,則未必有那麼明顯的邊界。

你今天看到的營銷公司,未來它可能是任何的樣子,所以洗牌一說,無法定義為營銷公司是否會出現變動,而是只提供營銷代理服務的一些企業,會不會被淘汰或者被整合?

個人覺得短期內不會,因為這一波國內電影市場的增幅,是被投資推動的。因此三年內,仍然會有大量的熱錢留在這個行業,這就使得一批盲目上馬的電影仍然會不斷的湧現。在主要的投資方自身市場能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它需要一個比較全面的第三方服務機構,所以我覺得提供電影營銷代理服務的企業,至少未來三年仍然會是一個比較好的光景。

3.電影營銷公司未來的發展道路是傾向「全案營銷」還是「術業有專攻」的分類營銷。

這個問題我要改動一下,修正過的問題如下:

「目前從事電影營銷代理服務的公司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還是要回到電影市場的本質上來談這個問題,上文提過,經紀、製作、發行、播映,是整個電影市場主要的四個環節,每個環節所承擔的工作都有很明顯的區分。

經紀是進行項目的孵化,製作可以理解為完成從孵化到成品的狀態,發行是解決成品與觀眾之間的渠道(包含信息渠道)問題,播映是提供觀眾觀看電影的平台。

在這四個環節之上,國內既然沒有法律進行反壟斷的約束,那麼就有可能一家公司會覆蓋所有環節的業務,而且必然會朝向這個趨勢發展,最終形成幾大公司之間的競爭。在這幾大公司之外,也會存在一些在細分市場操作的比較好的企業,比如專攻驚悚類型、青春浪漫類型、少兒童稚類型等等,但是這些企業一定是從孵化階段一直到播映,完全跟進並主控,整個過程肯定是完整的。在這些公司之外,又會形成一批進行第三方服務的企業,負責提供一些專業上的服務,具體的可以參考國外電影行業以及國內房地產行業。

那麼面對這樣的格局,目前一些從事電影營銷代理的公司就需要考慮,未來準備成為哪個梯隊中的一份子?這其實是一個選擇上的問題。

國內電影市場目前的格局依然動蕩,未來仍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今天所看到的這個行業里的大型企業,未來的排名座次會不會發生改變,不好說,請大家一同拭目以待。

~


不分開回答了。
我個人認為所謂電影營銷公司井噴只是電影營銷發展的一種過渡罷了,最終最好的營銷會是片方自己來操控。
電影雖然逐漸成為「快銷品」,但畢竟電影是一種「內容 」,這種特殊產品的營銷和普通不一樣,普通產品訴求的簡單明了完全可以讓代理公司去做營銷,而電影這種精神產品的營銷則需要更準確精準的營銷,這種準確是代理公司很難做到的。相反片方對於自己產品可以說是最了解的,想傳達什麼,想向誰傳達,哪裡是亮點,哪裡是彩蛋等等問題都如數家珍!這就決定了片方自己操作營銷能更準確傳達信息。例如光線傳媒的《泰囧》宣傳,可以說我見證了朋友們為這部片子付出的努力,也只有自己的片子才會如此對待!
專業營銷公司的清洗將會特別快,沒有好的案例基本很難接到項目。而這個領域最終會像所有行業一樣以28法則實現兩極分化,迅速淘汰掉大批弱勢公司,而僅存的幾家很有可能被強大的片方收編,成為片方的專職部門。


錢多、人傻、速來。
出了一大批也吸引著更大一批自己都會不好意思的國產電影作品進入市場。
對有威脅的進口大片,說不好意思,什麼時候輪到你上看心情的一年。


經濟俞蕭條,娛樂業俞火爆,美國三大電影公司都是經濟蕭條是創立壯大的


工作福利:電影票優惠券。銀行和影視這兩行跨的,真神奇!


整體來看,甲方把營銷放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正如南梁所述,很多電影都是製作完了才回去想如何營銷。對照傳統的消費品公司,營銷是貫穿始終的,與產品(電影)的重要性旗鼓相當。當然,電影有其特殊屬性,產品的重要性肯定要相對重一些。
從乙方來看,優質的乙方大都在為消費品廣告主服務。一來,他們的預算更加固定,對於乙方有穩定的收入。二來,整體行業預算更大,優質的乙方必然會寄生其中。

但是,電影有其特殊屬性,文化娛樂的屬性+造星的屬性,使其傳播有不一樣的方式,也對甲乙雙方對營銷的理解、策略、渠道等可以有很不一樣的玩法。

渠道上,以「爛俗」的微博為例,在消費品公司,微博日薄西山、幾乎無市場可言。但是明星與觀眾本就是弱關係屬性,和微博的社交屬性完全匹配,看最近爾冬陞《我是路人甲》一條微博的轉發數量、層級,雖不比當年微博紅火年代,但比之消費品公司的微博(以14年最牛逼的New Balance發布的《致匠心》微博做樣例),效果甩了幾十條街。

策略上,電影營銷大都還是原始社會,對數字媒體、數據的理解還不多,所以也無怪乎前文有人說「人傻錢多」。電影的文化娛樂屬性,為其做推廣大開方便之門,奈何營銷人員只是粗暴的發文了事。

總之,期待伴隨著優質推廣的案例(比如《失戀33天》),會促使行業快速升級,也期待甲乙雙方更快成長。


剛才老闆開會提到《千錘百鍊》,現在一屋子的人表示無感。我覺得電影最好的營銷方式就是不要讓老闆來干預!


推薦閱讀:

2013 年中國電影在營銷上有哪些可值得分享的案例?
一部電影是怎樣營銷的?從哪些點切入?
IMAX 3D 比普通 3D 效果好多少?
現在做電影營銷公司是不是一個合適的時機?

TAG:電影 | 市場營銷 | 電影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