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隔年(Gap Year)是不是一個好點子?為什麼?
花一年時間出去,周遊各地/列國,做行雲野鶴,浪跡天涯,是不是好點子?會不會不如想像的有趣,又或者超過先前的期望?有經驗的朋友可以分享一下么,相似的經歷也可以,Gap Month之類。
手寫日記20年,平均10個月1本日記本,Gap Year的20個月,寫了6本日記本
對我來說,生命的豐盛,跟日記本的厚度成正比吧:)
下邊是旅行歸來的一些感悟,多圖預警:
為什麼要Gap Year旅行,如果非要給這件事找個理由的話,那我的回答是——我只是想活得更強烈一些
D580,the end…thanks
有些小夥伴在這條朋友圈下留言,說覺得莫名失落,就像追了很長時間的劇,到了曲終人散的那一刻。 如同影院內,電影結束之後,全場座椅空了,燈亮起了,一種意猶未盡的恍惚......
2014年,我30周歲,2月份,我辭了工作,開始一段並不知道歸期的旅行,一走,就是20個月。這近600天的日日夜夜裡,我的生命是奔流不息的,旅行已經成為生活本身
我沒有刻意安排的路線,行走本來就是隨性而至的事情,有時候根據季節和節日,holi節在印度,水燈節在泰國,佛誕節在尼泊爾,雪頓節在西藏,聖誕節在土耳其,冬天的時候去炎熱的國家,比如緬甸,印度,埃及,馬來西亞,夏天熱的時候去涼快的地區,比如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秋天時候飽覽美國國家公園的秋色,有時候來自於頭腦一熱,川藏線騎行,阿里北線騎行,新藏線騎行,中尼公路騎行,近6000公里不作死就不會死的自行車之旅,僅僅是想釋放一下血性,貢嘎穿越,雅拉穿越,年寶玉則穿越,安娜普爾納環線,珠峰大本營環線,也都是說走就走的徒步,還有一些來自於朋友的邀約,小夥伴說:我們去泰國學潛水吧,我說「好啊」,小夥伴B說,我們去印尼看林賈尼火山吧,我說「好啊」,小夥伴C說,我們去馬爾地夫度假吧,我說「好啊」,小夥伴D說,我們去斯里蘭卡坐小火車吧,我說「好啊」……20個月,20個國家,20w的開銷。
為什麼要旅行,如果非要給這件事找個理由的話,那我的回答是——我只是想活得更強烈一些!
旅行有其得天獨厚的好處,就是很容易感受到這種強烈,就像:
安娜普爾納環線徒步,攀爬海拔5000的Tilicho Lake時,我穿著布鞋,燈籠褲和大吉嶺毛線外套,毫不客氣地成為第一個到達冰湖邊的人,那樣的冰雪世界裡,除了裸奔你還有更好的建議嗎?那一刻我感覺自己還活著還不了解知乎的尺度,裸照的鏈接,原文里有:Lonely Planet 100本旅行指南挑戰賽 | 白宇:我只不過想活得更強烈一些伊真火山之行,黑夜的火山口裡,在觀察天然硫磺燃燒發出的幽藍色的火焰時,忽然風向改變,被二氧化硫包裹之後的窒息,逃命,直到十分鐘之後呼吸到新鮮空氣,大口大口的喘氣,那一刻我感覺自己還活著
加利福尼亞Perris跳傘,8000英尺的自由落體,所有直觀感受,除了風的呼嘯聲,都暫時屏蔽了,如果不是大腦對重力方向習慣性地判斷,上下左右前後,天空與地面,並沒有多大差別,那一刻我感覺自己還活著
清邁水燈節的萬人天燈現場,來自不同國家的不同民族的人們歡聚一堂,在主持人的引導下,第一波數千盞天燈在歡呼聲中同時升起時,「這個世界還是有救的!」,幾乎是一瞬間熱淚盈眶的感動,那一刻我感覺自己還活著
怒江七十二拐,從亞拉山埡口到怒江河谷垂直高度2000米海拔的放坡,80多個發卡彎,有兩個彎道處都立了警示牌「此處死亡XX人」,可速度與激情誘惑,讓我總會在理智可控範圍內,盡量不去捏剎車,如風一般穿行,那一刻我感覺自己還活著
雅拉雪山,海拔近5000的姐妹湖埡口,我們被迫紮營,三個人擠一個雙人帳,在帳內生爐做飯,睡前喝著40度的杜松子酒,帳外寒冷呼嘯,帳內我漲紅了臉接著酒勁跟徒步同伴聊著星辰和往事,那一刻我感覺自己還活著
約旦月亮谷,一片荒漠戈壁之間的岩山,借著月光攀爬到山頂,看月朗星稀的夜空,看月暈如彩虹般的色調,忽然聽到下邊的腳步聲,同伴日本姑娘並沒有聽我「晚安」之後「早點休息」的勸解,默默地爬到山頂陪著我一起,並無太多話語,僅有擁抱,覺得我還活著......
蒲甘平原,手指之處,皆為佛塔,天亮之前就出發,爬上一座並不知名的佛塔等待日出,第一縷陽光灑向大地,古老的佛塔綻放著金紅色的光芒,這個世界正在蘇醒,遠處的熱氣球開始飛揚,那一刻我感覺自己還活著
EBC徒步,在Gokyo第五湖一處絕佳視角,預測傍晚會有華麗的晚霞之後,用來回踱步的方式讓身體發熱抵禦寒冷,一個多小時之後,珠穆朗瑪的日落火燒雲給了我超乎預期的驚喜,之後兩個多小時獨自摸黑返回Gokyo村,巨大的冰湖冰川崩裂聲,那一刻我感覺自己還活著
埃及錫瓦綠洲,在撒哈拉大沙海一處高聳的沙丘上發獃,日落之後,金星第一個閃耀在西邊的天空,隨後其他星辰一個接一個躍然漆黑的天幕之上,無論是眼前的茫茫沙海,還是頭頂的漫天星辰,都透著一股安靜的力量,覺得我還活著
阿里北線,1400多公里的荒原,其中1000多公里的搓板路,和好友一起完成自行車穿越之旅,腳踩油門那叫觀光,腳踩踏板才是旅行,當我們的車轍掠過一個又一個藏北大鹽湖時,那一刻我感覺自己還活著
濤島考潛水執照,像回到了初生的嬰孩時代,對一切都感到新鮮,懷揣一顆好奇心打量著所有眼前的事物——緩緩游弋的海龜,黑白黃豎條紋的關刀魚和蝙蝠魚,成群結隊出現的金梭魚捲成的海狼風暴,柔軟地舒展著半透明觸角的海葵,排成桃心形狀的紅色豎琴珊瑚……那一刻我感覺自己還活著
關於這580天的旅行,太多太多的回憶,像夢一樣不真實,可是我知道——所有這些我覺得自己還活著的瞬間,即便幾十年後,也會歷歷在目,清晰如昨天。
人,終究還是沒辦法欺騙自己的內心,命運有時很像多米諾骨牌,阿里北線,血淋淋牛頭那個夜晚,在色林錯湖畔荒野之中的孤零零的藏區牧民家借宿,本來是喝酒看電影的節奏,結果發現文件損壞導致電影看了不到半小時就沒法繼續,漫漫長夜,我和鐵人就著拉薩啤酒,掏心掏肺地談心,我就提到,2006年秋天,或許決定我在情感之路上奔向漂泊,2009年的年初,或許決定了我在安然無恙和折騰不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上選擇了後者,2014年2月,我決定「要把時間浪費在真正熱愛的事情上」,開始這麼一段不浪會死的旅途......我的生活,多多少少,因此而不同,一切都是冥冥之中註定好的,這一生對於遠方的追求,永不停息~
2015年9月18號,回到北京,再回首,恍然如夢,幾年前彭棠作為過來人就跟我說過,一段長期的旅行歸來,會經歷一個痛苦期,走出去容易,走回來難~~~可是我終究要去面對,我選擇當初放縱不羈愛自由的逍遙,就不得不承擔相應的副作用和後遺症。我從來沒有如此平靜過,在半夜飛機降落北京機場之後,耳機里放著《安河橋》,這個城市還有很多未眠的人,我不興奮,是因為風一樣的旅行時光告一段落,我平靜,是因為我並不知道接下來重新回歸城市生活,自己會是怎樣的心情,惶惶地等待隨之而來的一切,或許就像宿醉狂喜後的清歡,有一句不是叫「生命中曾擁有過的所有燦爛,終究都需要用寂寞償還~」
親愛的,千萬不要以為在路上的生活如詩和遠方一樣浪漫美好,也不要認為「走,去看看這個世界」是擺脫當下泥沼般腐朽人生的捷徑。沒用的,活得開心也好,不開心也好,跟他媽的遠不遠方,旅不旅行,沒半毛錢關係,說到底,終究取決於你是否熱愛生活。我會讓自己習慣並享受當下的生活,並為下一次出發時刻準備著。
我要的生活里,沒有「安然無恙」這個詞,我要的生活,是強烈而奔流不息的。
個人覺得還是很值得的,但是僅分享經驗和自己的感覺。
我們以前公司有N多人有這個Gap Year的毛病,
CTO放自己一年假,親手設計建造了一座別墅,還隨時update搭建進程。
一AM前途大好的時候停下來去自己的社區教會做了一年義工,因為據說他當時太愛教會了。
一創意帶著老婆舉家搬到英國,只找part-time工作,在歐洲大陸東遊西逛晃了一年。
還認識美國的一會計師,夫婦倆每年有幾個月Gap Month,他們只去一個地方,挑歐洲某一個小城,住滿兩個月,融入當地生活里,每天就是上市場,寫寫畫畫,跟當地人混。
義大利館子里絕對有Gap Year跑到澳洲去的俊男美女,但是他們大多負責賣早餐,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經驗差,哈哈。
其他歐洲風味館子里也不少這類青年人,掙夠點錢就去下一個地方。
我覺得Gap必須夠長到幾個月或者一年,是因為它需要你過上另一種不一樣的生活。形式和地點倒不是必要條件。
這東西其實沒那麼玄,就是降低對生活條件和安逸度的預期,但是提高對生活趣味和新鮮度的預期就可以了。
我自己的Gap Months是畢業後跟家人開車環遊澳洲,去了相對非旅遊發達的地區,走走停停,到人少的小鎮子上住了幾住。。
後來Gap Year就是回國後買房子裝修房子那一年,最大收穫是房子裝好了,了解了裝修行業的黑幕與竅門,減了肥,看了好多書和美劇(雖然都忘了),去了趟英國。貌似我Gap太多了。。Gap year不止是旅遊吧,而且其實旅行的在少數。大部分gap year都是在做intern(當然,尤其是去異國他鄉做非朝九晚五的intern),做志願者等等,旅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其實是在一個人學習或工作的正軌上,「正式」地拿出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做其他有意義的事,包括緩衝壓力等等。
不然就不是gap year而是單純的gap了……分享一下我間隔年的經歷,同時也推薦一個專門採訪take過間隔年人的公眾號"gapper30"。
2010年,我在哥大讀大三,在猶豫了幾個月後,決定在大四前休學一年,去做一些不計後果的、跟畢業找工作無關的事情。和絕大多數想要休學的中國學生一樣,休學想法受到了母親大人的強烈阻攔,原因和所有截止目前我所聽說休學最大阻攔原因一樣,那就是:
「學生就應該先完成學業,有什麼想法等畢業再說」
於是我只好告訴我媽(不算是欺騙因為其中也有部分事實),為了能去投行,就得修一年學,多獲得些實習機會,再重新申請。就這樣,我媽才勉強同意了。
在休學的之前和之後,左看右看都是typical banker的人生道路,但是那段休學對我未來的決策卻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這篇文章記錄下整個休學期間做的事情,除了那些看得到說得出的事情以外,更重要的是我在真實社會當中感受到、領悟到、思考了很多很多學校里學不到的東西。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對那些不想冒過多風險 ,卻又很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同學們有所幫助。
-----------------------------------&<快使用間隔線,哼哼哈兮&>----------------------------------
「情感篇」
「The Sentimental Part」
關上門之前,我最後看了一眼陪伴我過去一年的每一件東西:書桌、檯燈、地板、床。兩件行李、一個公文包、一張北京飛往香港的單程票。
準備好了嗎?
我關上了門。
一年前,我決定嘗試人生第一次所謂的冒險,暫時告別學習生涯一年,嘗嘗自幼兒園以來第一次不做學生的感覺。
身邊的人對於我休學一年的決定有著很多不同的看法。起初我也很在意。父母一開始堅決反對,大學同學們更是覺得我腦子被驢踢了,這些都無可厚非。我也很自然地在離開校園的這一年當中和最好的大學同學們逐漸疏遠,這亦是大學校園的通病——親密的友誼永遠是建立在一起玩耍的時間基礎上。但休學的決定並非沒有支持者,回顧當時左右不定的時刻,還真得感謝那些支持我走出這一步的朋友們。
休學一年之後,每當提起這段時間,還是會受到各種質問:
「你為什麼要休學?」
因為任性。
「休學一年都做什麼了?」
各種。
「那你都學到了些什麼?」
很多。
我很希望有一個簡單直接的方式回答這些問題。用文字。但文字頂多能把過去一年做過的事情羅列出來,卻無法涵蓋我在休學一年中獲得的self-actualization(自我實現)。如果過去一年是一本書,文字可能只是書皮,充其量能算上目錄。
決定休學一年的目的是為了體驗校園外的生活,將自己從溫室里拿出來暴晒在烈日、雨水和風沙里,遠離那些保護自己的生態環境。休學是為了證明自己對世界的判斷,讓它們被證實、被顛覆,然後提煉出更加清晰的三觀,成為更加難以被外界言論輕易左右的思維體。
你是否經常對自己說,「我不是那樣的人」、「我不喜歡這樣做事」或「這不是我想要的」?如果是,恭喜你,你應該是一個非常了解自己的人。而對我而言,這些話在我大學三年以來出現的次數少的可憐。也許是在學校參加了太多活動讓我迷茫,也許是我嘗試的還不夠多,但校園裡的一切早已無法滿足我想要make impact的強烈慾望。
一年前,我曾在創業和白領兩條道路上猶豫不決(儘管當時根本沒有任何成熟的創業想法);我曾想不透社交圈應該是更仰仗數量還是質量;我曾懷疑是否現在不回國就會錯失中國發展最快的良機,還是應該在美國多鍛煉幾年積累經驗再做打算。我曾多次尋求他人的意見,因為我不夠相信自己。我有著一顆迫切回國尋找屬於自己機會的心,卻苦苦看不到清晰的道路。
我曾有太多需要解決的疑問和困惑,而我深知答案一定不在Morningside Heights的校園裡。
在休學的一年裡,我重新思考了以上的每一個問題,有些得到了滿意的答案,有些則依然尚未清晰。
一年後,在同一面鏡子里,我看到了一個我更加了解的人。我也深刻意識到,人的一生面對時間最長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多花一些時間增加對於自己的了解,遠比嘗試了解其他人要有用得多。
「簡歷篇」
「The Resume Version」
這個部分就是簡單的把休學一年所經歷過的事情大致羅列出來,也許有限,但依然可以看到,休學讓我做了許多在不休學的情況下無法完成的事情。
時間回到在2010年秋季,我搬去了北京,在嘗試了一些耗時又低效的實習、課堂之後,我決定將所有精力投入到我共同創立了兩個組織當中- 一個叫做GCC的學生非營利組織(Global China Connection),和一個叫做心連心的學生慈善機構(Heart2Heart Canadian Youth Society)。接下來的日子裡,奔波於這兩個學生組織之間便成為了我最重要的課堂。
創立GCC的故事很有意思。從2009年的夏季開始,創始GCC的一幫大學生們一同來到了北京,在五道口的華清嘉園的一個兩室一廳里,找到了人生第一次追夢的感覺。那時我們非常young,非常na?ve,更是非常aggressive。我們曾經在未收到任何邀請的情況下crash各種公司年會、商學院校友會,4-5個人各自為戰將全場幾百多個嘉賓聊個遍,然後會合比交誰手中的名片更多更牛逼。在短短几個月當中,我參加了數十次活動,收集了幾百張名片,發出了幾千封郵件邀請這些嘉賓參加GCC的活動。作為一個從未參加過如此多個社會活動的大學生,我們就以這種非主流的方式上了一堂人生中最重要的課程-networking。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認識北京:五道口、中關村、金融街、三里屯、國貿——莫大的北京城在一群饑渴的大學生眼裡就像一份新鮮出爐的麻辣香鍋,恨不得將它所有能給予的機會一口吃掉。而這種生活方式也在之後的每一年持續,直到我們全數本科畢業。
GCC的第三屆全球會議
我們的根據地一直是五道口的一家24/7咖啡廳,當我們發完郵件沒事做時,便會起身走到一個陌生人面前的位置坐下,然後打招呼、自我介紹,跟那個陌生人從他的校園生活聊到他的生辰八字。是,這就是傳說中的搭訕,用於提升社交所需要的一項根本要素-自信。沒有人喜歡和一個沒有自信的陌生人說話。
也是從那時起,我的內心世界徹底告別了學生時代。
帶領GCC和長江學員們一同拜訪了百度等14家公司
瘋狂的networking讓我們獲得了各式各樣的機會,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2011年4月,我聯繫上了長江商學院的MBA學生會,發起了一個為期兩周的企業訪談項目,參觀了百度、聯想、創新工廠、 土豆網等等當時最火的互聯網公司。由於GCC是一個頗具規模的國際學生組織,我們也在機緣巧合下有機會見到了馬雲、徐小平這樣的名人、導師,雖然最後並未能夠有幸和他們有任何合作機會,但可以想像這些經歷在一個10歲出國的半ABC眼裡是一些多麼炫酷到爆的事情。(我在另一篇年輕人如何積累人脈? - 朱英楠David 的回答當中提到過這時建立的所謂人脈對日後的事業、生活、學習都是然並卵,間隔年學會了許多社交技巧,但並沒有建立什麼有用的人脈)
與徐小平老師在創立真格基金期間見面
在休學的期間,我也終於有機會再次參與到一個高中時期創立的慈善機構里。時間倒退到2006年11月,那時高三,提前入取哥大,當上了全年級第一個拿到入取通知書的人。因為心裡暗暗發誓不做一名標準的掛課高三男,所以用高三的下半學期和幾個好友創立了一個慈善組織,呼籲學生們發動家長捐錢到貴州山區蓋希望小學。時隔四年,沒想到畢業後,學弟學妹們把這個組織傳承了下來,並且一年做的比一年好。於是在休學期間,我們再次前往2007年第一次捐獻的目的地,貴州苗隴鄉小高山村,拜訪了四年前第一次捐獻的希望小學,考察了下一年捐獻的標的,並拍攝了一部催人淚下的紀錄短片用於慈善晚宴上的演說。(紀錄片視頻:《重返·心連心的旅程》)
自2006年後第四次前往貴州的山村
「我的建議」
「My Advice」
我對過去休學一年的經歷做了一些簡短的總結,衷心地希望任何在考慮休學的人可以有所借鑒,或者可以直接列印出來送給質疑你們決定的父母參考。
布局 -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誰說學生就不能布局?當你知道有一些事情你一輩子都會感到passionate的時候,創立一個組織,組建一個團隊。你永遠不會知道一個小的idea能夠走多遠。一生中最有閑暇和激情的時間莫過於高三考入大學之後以及大學畢業開始工作之前。好好利用這些時間,如果和99%人一樣以掛課和翹課為生的話,你的未來和他們也不會相差太遠。(作為一個反雞湯者忍不住說一句,以上這段話對於不做的人它就是雞湯,對於做了的人卻可以是點燃人生可能性的一把火)
現實生活-現實生活和校園的一大區別在於:在現實生活中,即使你做得很好可能也不會有人來頒獎給你、鼓勵你,更不會有多少人可以毫無目的性的和你做朋友。無用的關係只能夠維持一杯咖啡的時間,而有用的關係在數十個月之後還能復燃,無論你是職場小白還是金融大鱷皆是如此(當然,在金融大鱷的面前你可能連一口咖啡的時間都沒有)。
休學期間,我選擇的目的地是北京。這座充滿了慾望和夢想的城市讓我看到了我在校園裡永遠看不到的東西。低調、謙虛的無用;高調、忽悠的陷阱;標籤、光環的便利;社會、國情的無奈。休學的一年就像是把人生按下快進,在一年的時間當中得到了數年人生經驗值的積累。
年齡/如何淡定-你的實際年齡、心理年齡、在別人眼中的年齡、你希望在別人眼中的年齡,可能都不是同一個數字。在西方,年輕是一件好事,象徵著能量、機會、可能性。而在中國,年輕是不成熟、沒經驗、不靠譜。如何擺脫自己身上年齡未到的氣質,是所有不想一輩子打工的人的必經之路。
在西方,人們經常談論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但年齡何嘗不是一種歧視,尤其在一個喜歡用年齡來衡量一個人的社會裡。不要讓你的生理年齡限制了自己,但同時也不要高估了自己的心理年齡。當一個人真正心智成熟的時候,年輕可以變成一種優勢;反言之,如果心理年齡不夠成熟但生理年齡已經到了,則會陷入一個比較尷尬的狀態。
目標/人生真諦-很可惜,儘管我已進行過各種嘗試,但在休學這一年中並未能找到所謂的Meaning of Life。都知道尋找人生目標沒那麼簡單,但還是應該不斷嘗試,並在過程當中不斷地提醒自己:學生時代過後的最大危機並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作為一隻青蛙在畢業、工作、戀愛以及生兒育女的過程中滿滿地被溫水煮死。
所以對於所有找我諮詢是應該遵循父母意願還是應該追尋自己夢想的同學們,我的回答永遠都是一樣的:如果你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你需要花時間去好好了解自己;如果你確定自己想要什麼,就儘早開始準備,然後義無反顧地去追尋你的夢想。但無論你決定去做什麼,一定要為了一個高尚的目標或夢想而做,不要為了追逐名利而淪為又一個機會主義者,因為世界上的機會主義者已經有太多,不缺你一個。
---
(China Daily轉載:Gap year: A way to discover clues about your future - Chinadaily.com.cn)
應屆生最好用的簡歷模板:簡歷黑客
微信公眾號:zyndavid
在行頁面:朱英楠David
聊聊我的經歷和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吧。
我大學畢業前的經歷,應該說和絕大部分的人都差不多吧。剛畢業那會兒,我基本就是用年假出去走走。
真正對我影響比較大的點是畢業三年左右的時候,我去歐洲的瑞典出差了半年多,那半年我在歐洲玩了不少地方,而且越玩越high,為什麼呢,因為我發現出去玩比工作學到的東西多很多。出去和不同的人接觸以後,我發現原來很多自己習以為常的問題和觀念,還可以有不同的做法,有種打開一片新天地的感覺。那半年,讓我真正體會了一句古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走的收穫有時候比讀書還大。
因為這樣的經歷激勵,我開始越來越多的旅行,我一年有二十天年假,公司還放復活節和聖誕節,所以每年的年假加公眾假期,都可以旅行近兩個月,幾年下來,我走了很多地方。
直到有次,我在歐洲玩了一個月,有了新的感受。當時我感覺好像好多東西我都沒看懂,比如說佛羅倫薩的美術作品,梵蒂岡博物館的好多寶貝,所以我有點覺得旅行的收穫打折扣了。
回來以後,我開始反思旅行的意義。我逐漸逐漸體悟到了一個道理,幾年前第一次去瑞典,我半年間的旅行感覺每次都是海綿吸水,每次都收穫很大,是因為那個時候我讀了那麼多年書,但其實我基本沒怎麼真正走出去過看看真實的世界,而我現在逐漸覺得出去行走收穫也越來越有限,是因為我行走的多了,但這些年讀的書卻沒有跟上。
所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是分開割裂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它讓我想起王陽明的一個觀點:知行合一。實踐和知識是相輔相成共同生長的。
又過了幾年,我從上海搬到了澳洲住,我原本以為在澳洲的華人因為見過的東西多,應該很多我在國外理解的道理都很明白,後來發現並非如此。我仔細觀察思考以後覺得,這是因為很多來澳洲的留學生,其實並沒有在國內真正的工作,生活過,所以對國內的工作方式,文化,其實了解十分有限。(象牙塔里的世界和外面真的差別很大,特別是有利益衝突的時候)所以當年的我,也是機緣巧合,在上海工作了三年,對國內的工作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去瑞典工作的時候,就產生了很多體會。如果沒有對比,就絕對不會產生那麼多感受。
一路走來,我對旅行的理解是逐漸逐漸加深的。一開始可能對怎麼旅行都沒什麼概念,就是別人說應該去哪兒,就去看看唄。然後到發現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開始會主動尋找有意思,自己有興趣有幫助的點,並且不斷和不同的人溝通,了解不同人的想法,生活方式,價值觀。再然後,我會發現旅行會讓自己覺得知識不夠,需要讀更多的書去理解這個世界,旅行,幫助我去發現更多觀察這個世界的視角。再之後,我發現其實旅行都是相對的,只有你常住一個城市的生活作為基礎,你出去才有對比的生活模板,沒有對比,一切就無從談起,你能從旅行中得到多少收穫,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自己城市生活模板的深度以及你自己的知識內涵的深度。
去年的時候,我看到一則新聞,說貝克漢姆在10天內到7大洲踢球,包括南極洲。技術的進步,已經讓前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變得很容易,所以在今天你只要有不算太多的錢和時間,是可以訪問世界上主要的城市和地區的,環遊世界本身並沒有太大值得炫耀和意義。
而回歸到我本身,我覺得我也不太再會花一整年的時間出去玩。一個比較現實的原因就是,我覺得做一整年的旅行計劃對我來說已經超出能力範圍了。而不做旅行計劃,我覺得那就是浪,不是流浪的浪,是浪費時間的浪。人生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可以學和經歷,我沒必要花那麼久去浪費。
對我而言,想得更多的問題是如何讓我的旅行收穫更多? 我想目前的答案是,在時間和能力的範圍里去旅行,在自己的城市好好生活多讀書。既不要一直生活在一地不旅行,也不要一直在旅行而不生活,而是讓生活和旅行「交錯進行」,以「知行合一」的方式去儘可能的提高收穫。
旅行,不在於你走多遠,更在乎你有沒有觀察的視角。有多少人,去過北極南極,卻連自己的城市都並不熟悉?
人總對容易得到的東西視而不見。
換個視角,我們生活在一個人來人往的大都市,難道天天不是一種旅行嗎?
我會把自己當做當地人一樣去旅行,去體驗體會當地人的文化生活想法,更會把自己當做一個旅行者一樣在自己的城市生活,卻又不失好奇心。
一點個人感想,希望有幫助。
小夥子,請你看這裡。
這篇文章很可能佔用不了你打一局爐石的時間,但是卻有機會幫助到你。希望你能讀完全文,不要嫌我太啰嗦。
結論:
Gap year不要盲從!
Gap year不要盲從!
Gap year不要盲從!
如果你想直接看原題答案的話請直接翻到Part.2。前面的part.1是我為了講清楚Part.2,不得不做的鋪墊。關於部分私信的回復在原答案最後,關於一些認識自己的方法也附在最後,個人之見,多多包涵。我想把我的想法分享給更多人知道,方便交流,因此這個答案是我直接複製了原先一個答案,原文鏈接在此: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72719/answer/89981135?from=profile_answer_card
這個問題我是要很認真的答一答的,少有的正經。雖然很可能有違你的初衷,但我還是要說:
Part.1
Gap year 一定要謹慎。從結果來看,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很可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以下是正文:
我和你年齡相仿,剛剛大學畢業在Gap期間居住於香港,現在申請完畢準備回歸學校生活。要說到Gap,這話可就長了,咱們一點一點來說,希望你有耐心能看完,很感謝你。
Gap year: In the professional or career world, a gap year is a year before going to college or University and after finishing high school or taking a year off before going into graduate school after completing a bachelor as an undergraduate.
(From Wikipedia: Gap year)
題主應是上文敘述中的第二種:在完成一個或一個以上學士學位之後,進行為期一年的間歇,然後進入研究院學習。這中間的間隔年我們稱之為,Gap year。這裡我們發現這個定義涉及的不單單是間隔年,還有大學生活和即將到來的研究院學業。
其實觀點很簡單,想弄明白Gap year,必須先得弄明白上大學。
那麼這個問題就要從大學開始說起了。你要我回答Gap year有什麼經歷,有什麼心得可以分享。不如我先問你一個問題,你上大學是為了得到什麼?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才能繼續探討要不要Gap year以及,如何利用好Gap year。我們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上大學、Gap year也是一樣的道理。在做事情之前想清楚,我通過這件事能收穫什麼,為此我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僅此兩點,就能幫你過濾掉很多錯誤的決定。
在你往下看之前,請你先認真的思考一下我剛剛的問題。
上大學,你為了得到什麼?
如果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我們也可以換一個簡單的:
上大學,你得到了什麼?
別心急,想好了,或是想不出答案,就請往下看。
別心急,想好了,或是想不出答案,就請往下看。
別心急,想好了,或是想不出答案,就請往下看。
我個人的觀點是:大學,最重要的不是學到知識和技能,而是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全完整的人格。
注意,我不是在說學知識不重要!
注意,我不是在說學知識不重要!
注意,我不是在說學知識不重要!
反覆強調是為了表明知識和技能依然是大學主要的學習對象之一,只是不是本篇的討論內容,因此後文不會再解釋。
當今這個時代,如果你上大學還是為了學習一門知識或是技能,畢業之後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成家立業,那我得說你的想法沒有任何的問題,這確實也是很多人的生活需求。因為家庭可能需要你供養,父母的殷殷期望你不能辜負。我講真,很多時候詩和遠方並不比生活的苟且來的浪漫和高貴,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對於那些有一些思考,想要探討的同學們,我想說的是現在知識和技能並不是大學能獲取的最重要的資源了。
為什麼這麼講,因為時代變了。
我們想一想,以前大學生為什麼搶手?不單單是一句物以稀為貴就能解釋的完全的。以前的大學,是獲取進階知識、成為高級人才的唯一途徑。僅僅是十年前,在互聯網還沒有如此威力的時候,大學是你能夠進修的唯一地方。因為那個時候,大學是知識流通的唯一渠道。大學生不是勝在上過大學,而是勝在其他人沒有學習這些知識的渠道。因此,大學畢業生總是炙手可熱。而反觀現在,互聯網的普及,導致知識流通的成本大大降低。網上數不清的公開課和電子教材,甚至還有完備的網課學制,獲取知識對人們來說不是只有大學這一種途徑了。這導致的結果是:沒上過大學or大學牌子不夠響亮的學生與那些真正985/211學生之間的差距更容易縮小了。因為知識的成本降低了,人人都可以獲取了,只要你有心。所以人們現在感嘆大學生質量一年不如一年,不是因為大學生真的都去打遊戲了不學習了,不是這樣的。核心是,其他人和大學生的知識差距縮小了。
有的老派人群可能不服,表示早些年的大學學風端正,學生刻苦用功,各個勤奮上進。哪像現在的學生這樣懶散,這話我接受一半。現在的學生確實大多沒經歷過苦日子,包括我在內,多數人上大學確實迷失懶散,找不到方向。但是我也想強調的是,老派大學生的努力更多的是出於想要改變命運的願望。而過上小康生活的我們,並沒有老一輩大學生那麼強烈,但是我們努力的程度一樣不比你們差,我們努力不再是為了改變命運,而是為了做我想做的事情和成為我想成為的人,目的不同,奮鬥的道路卻總是一樣。更何況,以前的教學設施和現在的根本沒法比。便利的網上學習系統和龐大的圖書館資源是二十年的大學生不可能具有的,因此這樣的比較不在一個層次上,不討論也罷。
說了這麼多,我還是為了說出那個核心觀點:現在的知識獲取太便利,成本太低,幾乎只需要時間成本,因此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已經不再是所具有的知識水平。當然,我要強調的是這只是針對二三本普通院校以及專科職校的學生,985/211的教學資源和學生知識水平依然大幅領先於社會平均水平,此話不錯。更何況,知識水平也只是構成能力水平的一部分,這裡就不再展開贅述。
說明白了這個觀點,我接下來要討論的就是,既然知識水平不再具有競爭優勢,那麼我們大學更應該獲取的是什麼呢?
這裡我的結論是母校中山大學的校訓之一,陳寅恪先生的一句話: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為什麼這麼講呢,主要分以下幾層含義。
1. 自恢復高考以來,國內大學建設逐步走上高速發展的道路。新校如雨後春筍,名校也適時設立分校擴招。(沒錯,我就是在黑中山大學)造成的結果是幾乎人人都能上大學,其實這也是市場需求的一種體現。我們的義務教育在高考那裡戛然而止,許多人對大學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我要考上大學。然而進了大學之後,紛繁的生活和選擇讓人眼花繚亂。大家都信這句話:要多嘗試,發現自己更多的可能。而這也是一些人會選擇Gap year的原因之一。然而我要強調的是,這句話說的不錯,但它是有前提的。
前提是,你已經足夠了解自己。
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不是要多嘗試多發現,才能了解自己嗎,這句話是不是說反了?我想強調的是,你沒有聽錯,當你足夠了解自己之後做的嘗試,才是有意義的,才能發現自己更多的可能。
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主要原因之一是會思考。無外乎思考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開始思考這三個問題,才表明你有意識真正的去探討自己了,也開始真正的成長了,雖然這思考對我們的生活可能並無幫助,但卻是最應該在大學進行的。
我想許多人都經歷過面試,不管是社團也好,找工作也好,每每被問及請描述一下你自己,你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樣的問題的時候,不免心中一緊。在東拼西湊講過自己的經歷,講過自己的愛好,甚至講過自己的理想之後,心裡也不禁在反問自己,我真的是這樣的嗎?
這不好說。你要明白的是,了解自己,是一件費時費力,過程痛苦,結果可能也並不如意,但是你還是應該去做的一件事情。我的方法是反思。思考自己從小到大的經歷,思考自己的每一次選擇,甚至可以做到思考自己說出的話,寫過的文字。這個過程必定是痛苦的,你會發現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錯過了無數,也傻逼了無數。可是不打緊,很快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也曾做對過這麼多選擇,把握住這麼多機會。而這,才是更關鍵的。因為你會發現這次生命里我有很多事情是沒可能完成的了,但是相比起那些無盡的體驗,還有一些小小的領域是我可以涉及並且做得很好的。
一句話總結就是,我們的人生更應注意到的不是尺有所短,而是寸有所長。我能做好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講到這裡才能解釋我剛剛的觀點,為什麼要足夠了解自己之後才去做嘗試。因為這種時候的嘗試是有目的性的、高效率的。或許是為了補強自己的短板,或許是為了進一步驗證自己的優勢,總之這樣的嘗試才是有足夠收益的。而不了解的自己時候做嘗試,最終的結果不是發現了更大的世界和更好的自己,而是多有涉獵,少有所長,淺嘗輒止,最後依然迷茫踟躕。
換而言之,對自己的認識伴隨著三觀的建立和人格的完整,這一步是獨立之人格。
而說回到Gap year,盲目嘗試,去旅行去支教去打工,我不是說這樣的選擇不能給你帶來收穫,我只是不推薦。因為目的性太弱收益太低。倘若我上面描述的步驟沒有完成,這時候選擇Gap year最該做的事情先是認識自己,反思,看書。把想到的東西寫出來做整理,建立起自己的三觀,弄清楚自己適合做什麼,應該做什麼,將要做什麼。
這裡送給大家一句話,第一次看見是在飄燈短篇《聖誕禮物》而不是泰戈爾作品:
如果黑暗中你看不清方向,就請拆下你的肋骨,點亮作火把,照亮你前行的路。
2. 倘若在大學裡完成了上一個步驟,那後面的過程就簡單多了。我隨便說說就好,因為最艱難的時期已經度過。尋找獨立人格的路上猶如舉著火把蹣跚前行,無人相伴只能靠自己堅持。而後一步,自由思想之萌發就彷彿高朋滿座濟濟一堂,既可獨酌亦可共飲。除了自己思索,與人交流也是很有效率的方式。
多讀書多看報,少生孩子少睡覺。差不多就這麼回事了吧。
有了對自己的思考,自然也會有對他人的思考。這時只要輔以大量的閱讀,自然對每件事情就會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認識,能做到不人云亦云已經是極大的成功。
總結這一部分:其實我講了這麼多有關大學的事情,聰明的知友可能已經意識到這些事在Gap year 做也一樣。所以我這一部分主要要說明的是,Gap year先去填坑,把以前該做的做好,該想的想明白。這些遠比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更重要。生活沒那麼多詩和遠方,腳踏實地最好。
Part.2
這一部分是針對問題寫的,也是寫給完成了Part.1的朋友們看的。我就簡單談談我Gap year的經歷,只作為分享,不作為參考。做得不對,說得不好,還請多指正。有什麼建議也請告訴我,我一定虛心接受。
說起來Gap year這個決定我也做的有些倉促。是決定不去讀博士之後決定也不讀碩士了,先休息一年,學學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或者說,套用前面一句話:多做嘗試,發現更多的自己。
我主要做了三件事:
1. 學編程和經濟學(Python、C、博弈論 etc.)
2. 閱讀和寫作 (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和少量的文字輸出..不提也罷)
3. 打遊戲 (是的,你沒看錯,打遊戲,很多很多遊戲)
一條一條挨個說。
1. 編程、經濟學。理由如下:
a. 這些知識屬於以後的common sense。為什麼這麼講,因為我覺得簡單的編程原理,還有經濟學知識,是以後人們生活必備的技能和知識。就如同考計算機二級證明,英語四六級證明之類,已經成為了幫助你生活的一種工具,而不是一項優勢。以後的社會需求越來越個性化,智能設計和產品越來越高端。但是終究科技產品是為了使生活更簡單便捷而不是更複雜。但是廠商很難做到面面俱到滿足每個人的需求,因此能學會一些編程知識我相信對自己的生活很有幫助,在以後的產品應用里,程序猿朋友輕噴,這只是我的淺見。如有錯誤,還請指正。
b. 我學編程、經濟學其實並不是為了以後嘗試做這方面的工作。只是因為想學到其中的思維模式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前文提到過的了,現在的知識獲取成本基本就只是時間成本,因此更具有價值的是思維方式和思維深度。如何更高效的解決問題,如何調用現有的資源,在我看來這更像是在學管理。有助我提升自己把握問題的能力,所以要學。
c. 純粹是因為我感興趣。我喜歡一切logic的東西,像寫程序,像博弈論,像數學。這個過程我不覺得枯燥而是享受。
總結起來,這一分類是說我在豐富自己的武器庫,人說行走江湖,技多不壓身。Gap year年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拓寬自己的寬度。
2. 閱讀和寫作。
這一年我看了許多好書,舉幾個例子:
《溝通的藝術》
《Thinking, fast and slow》
《How to manage yourself》
《大江大海......XXXX》
不一而足。閱讀是一個輸入的過程,思想要成長,不能沒有養料。思考的過程就是吸收消化,轉化為自身的過程。而寫作,既幫助自己理清頭緒,凝練思想,又是一次純粹的價值輸出。獲得了養料也要給出回報,光合作用不是。更何況,這種寫作的方式,幫不幫得到別人暫且不提,對自己得思想提高是有很大幫助的。很多事情,自己明白,能不能講得清楚讓別人看得明白,這就見功力了。
這一部分總結就是:Gap year年要堅實、凝練自己的思想。更好的完成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目標。提升自己的深度。
3.打遊戲
為什麼打遊戲呢,我這有一個傳送門:
為什麼一定要玩遊戲? - 崔bobby 的回答
然後我想說的是,打遊戲對我來說不是娛樂。而是不一樣的人生體驗和另一種思考。玩過的遊戲我基本都寫過自己的測評,遊戲里的設計哪裡合理哪裡吸引我,哪裡不足可以怎麼改進。如果是我來做這個遊戲我會怎麼設計,諸如此類。上一張圖吧:
也沒有總是在打遊戲,大概玩了這些吧。還有爐石、俠客風雲等等。
因為我真的很喜歡玩遊戲,並且不是為了玩而玩。電腦里常年放著一個三國志11。可我知道我以後應該也不會進入遊戲行業去做開發,這很可能是作為我的一個愛好。或是我的人生成就榜單,我有生之年一定會寫一款自己的遊戲。所以學編程其實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同理的還有練琴練字等等。對我來說這都是完成生命里的一個個小人物,為了最終能達成一個個小成就。
我是如此的熱愛著這生活,以至於有好多事情想做,有好多事情在做。
這一部分總結就是:Gap year年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但是不是自己以後主業的事情,算是給自己的夢想或是給自己的人生一個交代。能夠少一個遺憾就少一個遺憾吧。
總結:
Gap year年最重要的還是填坑。再次強調: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因為這可能是你最後一次機會去面對自己了。完成了這一步的朋友們,利用好這一年補強自身,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接下來要做什麼,關鍵的還是思想。另外,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嘗試自己的夢想也是極好的。前提是上文提到的,你已經足夠了解你自己,不要胡亂涉獵,淺嘗輒止。
最後,Gap year不要盲從!不要看見別人Gap了覺得好爽,自己也去來一發。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其實還是直接工作或者繼續讀書的好。因為太多人這一輩子就圖個高興,不用想這麼多也可以過得很好。還是省了這一年別浪費了吧。對於真正想要成長想要思索的同學來說,Gap year 可能是認識自己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其實最後我還想補充的是,我覺得各位看官主要應該看的還是Part.1。畢竟大多數人該做的應該是填坑吧。而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寫的不全的話,我這還有一個我半年前寫的東西,大家可以隨意看看。2015年11月3日
再次感謝看到這裡的朋友,感謝你們願意花費時間在這麼一篇不怎麼有趣的文章上,感謝你們理解我的啰里啰嗦。因為這個問題是個嚴肅的問題,涉及到這些未曾謀面的陌生人一年的時光,所以我不得不謹慎謹慎再謹慎。生怕因為我的問題帶來了錯誤的引導。文中所有觀點均為我個人觀點,不針對不撕逼,歡迎交流。最後,也希望你們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
不好意思,我還想打個小廣告~ 我還有其他的答案,也歡迎各位關注我和我交流,想加微信的私戳我。
————————————————分割線————————————————
部分私信回復:
@芝麻開門 :這位知友,你好。看了你在GAP year話題下的回答,有些想法希望與你交流……
其實,我自己身邊就有幾個選擇GAP year的同學。起初,並不是很理解他們的做法,後來在相互間的交流中漸漸有些感觸。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從小到大,被灌輸的理念就是,好好學習,將來找個好工作,過上高質量的生活;什麼時候幹什麼事……也許這些話並不一定符合時代特徵,但是確實有許多人按照這樣的軌跡取得了所謂的成功。這又牽扯到到底什麼才是成功?或者說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會憑空產生,需要經歷生活的磨鍊,需要捫心自問。我不喜歡人云亦云,但是如何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那條路,並不簡單。你在回答中提到「……前提是要了解自己」,問題是如何了解自己。我感覺不能整天坐在那裡苦思冥想,需要投入生活,跳出自己的comfort zone。,不斷探尋新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GAP year也不失為一種選擇。畢竟,絕大部分同齡人並不會選擇這條路,甚至不知道這條路的存在。因此,對大部分人而言,這無疑是一種挑戰自我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於探尋真正的自己,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感謝你的回答,不知你對我這些想法怎麼看?
回復:朋友你好 抱歉這麼久才回復你。我對這些問題認識也不深,只是一個年輕人的一點淺薄之見。歡迎交流,這段回復很長,我也補充進了我的原先答案里,希望你能同意,謝謝你~
關於什麼是成功,我沒有資格講,因為我還沒經歷過。而對於每個人來說又都標準不同,難以用量化的程度來描述。因此我只能送給你一句我欣賞的話,有點雞湯不過就是現實寫照:成功其實很容易描述,不外乎是在你二十多歲的時候有人願意教你,在你四十多歲的時候有能力教別人。
我主要還是想和你說說了解自己。誠如你所說,這件事確實太難了。古往今來,我覺得這是區分平庸和卓越的第一步。這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麻木庸碌的過完一生,卻也安逸幸福,實在不知這是他們的幸運還是不幸。你有一點說的很對,不能坐在那裡冥思苦想,需要投入生活,跳出Comform zone 確實也很關鍵。
但是我今天想和你分享的方法是我自己經歷過的,針對我自己很適用。由於我身邊的朋友之間的交流還沒達到這麼深層的地步,我不知道別人是怎樣實現自我認知的,所以我只是給你一個建議,具體適不適合你就見仁見智了。http://weibo.com/p/1001603905199616959133 這是我以前微博上寫的關於我自己的想法,幫助你理解我接下來要說的話。
其實認識自己,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不是經歷,而是反思。
為什麼這麼講,理由如下:
任何的成長都經過 輸入→轉化→輸出 三個階段。
每個人的的人生經歷其實都足夠多了,在輸入這個環節,可以說我們並不比王思聰弱勢。每個人獨特的經歷都是足夠多的資源,完全夠自己認識自己了。生活過的地方,認識的人,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做過的選擇,還有最重要的,犯過的錯。受到家庭環境、身邊眾多因素的影響,可以說在二十歲出頭的年紀,你的價值觀念已經基本有了一個框架,很難做出巨大的改變了。就像是一棟大樓,已經打好了結構,以前經歷的種種都是一磚一瓦,你要不斷的拼湊上去還原出這棟大樓本來的樣貌。這個比喻可能不太恰當,但是這一步就是我所說的轉化。
這其中,要思考的問題很多,最根本的一個是發現通過什麼途徑實現自我價值,這是認識自我的核心問題。我們說人活著是為了快樂這沒錯,實現自我價值就是獲得快樂的唯一途徑。
思考。
思考自己犯過的錯誤。我出於什麼原因犯錯。這其中,捨棄掉所有因為不知道而犯的錯誤,不知者不罪。思考這些,我明知道會犯錯為什麼還這麼做。理由很簡單,從這些錯誤中最容易發現自己的弱點和短板。是不是高估了自己,是不是不自量力,又或者是虛榮驕傲,懶散不決,做事沒有目標。等等等等。找到一個缺點遠遠比找到一個優點容易,而你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和職業規劃,就是盡量避開自己的缺點,而不是突出自己的優點。因為在我看來,雖然人們總是說批評別人容易,批評自己難,但當比較對象不是別人和自己,變成自己和自己的時候,那還是批評自己比表揚自己來的容易。因為我不確定有哪些是我的優點,是我比別人強的,但我卻一定知道哪些是我的缺點,我比別人弱的。補強、改正。
思考自己做過的選擇。我為什麼這麼做?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別人厲害?是為了出風頭吸引她的注意?是為了獲得一次機會讓自己學到東西?或者是我真的對這件事感興趣?這背後最重要的是,出於哪一個目的,讓我感到快樂要去做這件事。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你會發現你做過的90%的選擇都是出於年少的虛榮和想出風頭並且完全無意義。沒關係,直面自己的過去。排除掉這些幼稚的虛榮心之後,你會意識到有些事情,即使你沒有觀眾,即使你做的不好,你依然覺得很有樂趣去做。比如打球,音樂,寫作,etc. 對我來說,就是閱讀,打遊戲甚至做PPT..這就是俗稱發現自己的興趣。為的是找到一些事情是你可以長久堅持、樂在其中、獲得滿足的一輩子的事業。這些事情,是你實現自我價值的來源。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事情和上一步對自己缺點的認識結合起來,進行自己的職業規劃,找自己樂於去做的,避開自己不擅長的。有點類似排除法,排除掉所有不適合去做的工作,剩下的唯一(也可能不止)就是你應該做的。
同時要分清楚,我想做什麼和我適合做什麼根本不是一回事。就像前面的兩步思考,我不說哪一個更重要,但是若二者不能統一,我建議你選擇適合做的事情。另外還要提醒的是,如果你沒有經濟獨立,那你沒得選。先有了經濟實力再去重新選擇工作就好。另外,經濟原因真的是制約很多人的最重要因素,我不得不告訴你。
所以我覺得Gap year這一年呢。對於你來說,若是經歷的不夠多就去多經歷。旅行,打工,實習,寫作都是很好的方式,選擇你喜歡的。若是你覺得自己的經歷夠豐富了呢,就思考。人是太容易忘記的生物,一點要寫出來,想到了什麼寫出來。慢慢整理就會發現自己的真實樣子。不過也別想著一勞永逸,自己總是在變的。總之還是那句話,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多和自己相處,朋友家人導師,沒有任何人能在這件事情上幫你,多和自己相處,多和自己相處。
最後一步,輸出。已經不是這時的討論話題了。
還想補充一點的是,這不是一個能一步解決的問題,像解數學題一樣條理清晰邏輯分明。不是這樣的,認識自己更像是用排除法不斷的排除自己的生命可能性,剩下的那個情況,才是最真實的自己。這其中路途艱辛,耗時費力,希望你能堅持過去,此後就是一馬平川,海闊魚躍,天高鳥飛。
說的不一定對,多多包涵。
————————————————再次分割————————————————
作者:Mushroobby
鏈接:你的 Gap Year 經歷是怎樣的?有哪些心得分享? - Mushroobby 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再次分割————————————————
再次補充一些我和知友的交流,涉及個人信息已經刪去。
Gap目的性一定要非常非常強。因為目的是你的源動力,目的性不強再有自控力也沒用,因為目的性是本,自控力是末,當人有動力驅使的時候,甚至不需要計劃不需要管理就能孜孜不倦的學下去,而自控力唯一的作用就是體現在短時間內,當你有厭倦退縮情緒的時候,可以幫你維持住學習的狀態,注意,只是短時間內,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是源動力。Gap只是一個開始,上了大學之後,比拼的更多是自己的自學能力,自控能力,而人的意志力其實相當薄弱,非常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在做出選擇的時候,要仔細的衡量自己有沒有足夠的動力走下去。你說你是希望Gap year所作所為符合你的長期目標,我是很認可的,希望你能堅持下去。這裡推薦你一本書,《Thinking, fast and slow》,值得一看。所以Gap year,其實是一次很大的挑戰。我們身邊的朋友同學倒是還好,最大的阻力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長輩,二是自己。
a. 長輩通常不理解這樣的行為,認為我們是純粹為了歇一年或者放鬆去旅遊等等而Gap。別人還好,主要是這件事情一定要得到父母的支持。我自己的做法是,除了爸媽和幾個關係極好的長輩之外,隱瞞了我的詳情,所有人甚至我外婆,都認為我依然在讀書,並沒有進行Gap year。這樣可以免去不少麻煩。關於爸媽,一定要把他們勸明白,這個過程不難。我相信你的父親也是一位相當明事理的人,你說清楚間隔年究竟要做什麼,目的是什麼,投入什麼產出什麼,只要言之有物,我相信父母大多不會阻攔,反而是支持。父母最欣慰的就是看到你找到喜歡做的事情,然後堅持下去。
b. 自己。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這句話只有真正獨立開始做事情之後,才能體會。這也是我強調的,為什麼目的性一定要非常強的原因。想做一天事情,保持住三天的勢頭很容易,保持住三個月就很難。所以這個根本動力一定要非常足,學CS,你得了解足夠多的信息之後,確定了,這就是我想要的,是我喜歡的。然後再來談Gap year。不要僅僅因為看到CS從業之後就業前景好等等,一定要自己真的渴望真的喜歡。不然Gap year是很容易虎頭蛇尾的。最後CS若是沒轉成,你將面臨很艱難的境遇,我看了很多這樣的情況,所以希望你考慮清楚。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你開始自學了之後,發現越是了解就越是喜歡CS這個領域,那自然是更好的。
因為從你的梳理中,我發覺你有些執著於自控力包括時間管理這個話題了,所以特意提醒。目的性才是關鍵問題,自控力是輔助。解決了根本問題,再去進行目標的分解,劃分不同階段去實現,相信這些你可以做得很好,我就不再提了。
還有我個人的經驗是,我平時做什麼事情都是相對自由度大一些,其實目標具體到每天要完成什麼任務就好,至於何時完成,不同目標的先後順序這些,我沒有很明確的做出時間管理。不過也看你個人習慣了。我得提醒你的是,太用力的人走不遠,堅持下去往往是靠的本心真正的喜歡,因此效率時高時低、斷斷續續也分階段性,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有些目標做得到做不到,其實不太是能力問題,是心境問題。
然後,我本人是支持你進行Gap year的。我感覺你是有目的性有規劃的進行,只要不盲目,這件事情益處是很大的。關於你提到的一些問題,我逐條回復如下:
1. Gap能不能讓我自己申請到更理想的學校?
你說擺脫了被推著走的狀態,我是要恭喜你,你完成了很關鍵的一步。這也是成為一個獨立個人的第一步,要加油!然後我想說的是,上交已經是一個值得自信的學校了,同時認識自己的過程,回過頭來看確實是很有意思的。Gap這種經歷對於面試官來說,可能是加分項。因為國外還是比較推崇這種經歷,有助於獨立人格的培養。我要提醒的是,最重要的不是Gap本身,最重要的是GPA。GPA是你申請的關鍵,不乏有大神3.0GPA上藤校,那是人家,我們要做足準備。
3. Gap有啥風險,自己有沒有需要付出的代價?
這個問題,其實代價只有一條,一年時間這個機會成本,別的都不算代價。你付出了一年,是放棄了工作的一年or讀研的一年or創業的一年,等等等等。至於金錢之類的,結合自己家庭因素,這代價不大。我是選擇居住在香港,和同學一起合租。平時基本只去自習室和圖書館這樣,你可以參考。
風險你說的很對,也只有一條,就是自己堅持不下來。還是那句話,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我建議你先足夠的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再做決定。然後你給出了三條解決方案,最重要的其實是第一點,找到志同道合的戰友。為什麼這條最關鍵,因為人們往往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並且低估了環境的影響,這一點我有很深的體會。至於時間管理和計劃,重要,但是不根本。大方向走的對了就行。
4.自己思維的局限性
這一點永遠都無法解決。往往是打破了一個局限,陷入了下一個更大的局限。究此一生,我們都在為了打破局限性而奮鬥。因此我也沒有很好的建議,多交流。總有比我們厲害的人,多和他們交流就好。然後就是閱讀和寫作,不要停止。
還有一點就是,閱讀寫作鍛煉這三點,都是終身的活動。英語你要是準備GRE,我的建議是拿出一個暑假不做別的,就準備GRE,這個事情戰線不能拉長,閃電戰迅速解決。我用了三周解決了GRE,成績夠申請,155+168=323。完後我還有一個建議,就是真的想進入CS,不要只是在想,去做。真正的學兩門語言感受一下,自己利用所學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或者寫個遊戲看看。然後再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要走這條路,再決定Gap與否。
與人交流是屬於畫龍點睛,不在於量而在於質。往往是自己積累到一定程度進入瓶頸期,才需要和人交流,來一下那個醍醐灌頂。平時,都是自己埋頭苦幹,和朋友互相鼓勵支持。GPA很重要,加油。
————————————————再再次分割————————————————
看完全文覺得有幫助的,請點感謝,幫助更多人看到,謝謝。
祝好。
以上。
之前間隔了一個月,打算一兩年內再間隔一年,我的感覺,說起來是去過不一樣的生活,其實更多是花時間和自己呆在一起,如果有一些內觀的能力就更好,看自己在不同環境變化,不同文化影響下自己的變化和適應,快樂和痛苦,也從路上看到的各種故事裡尋找自己最適合的是什麼。畢竟現在社會鼓動的個人發展方向太少了,少數人適合這些方向,大多數人是選擇熬,忍,或者得過且過的。如果能有勇氣去gap一年,和自己呆著,這一年對自己的了解我想會遠超之前多少年。
另一方面,因為gap year屬於體驗性的行為,我覺得一手感受比多少人來解答這個事情都靠譜。我看到有人因為聽別人說gap year沒有改變生活,於是得出結論沒有意義,我感覺就和去旅行都可以免了,直接看別人寫的攻略就好了不是。soso,時間不多就體驗個一個月,找個陌生地方陌生環境安住一段時間,我想會有自己的想法出來。因人而宜,除了職業差異的因素(比如運動員這樣搞的話,絕對掛掉了),我覺得當生活或工作遭遇瓶頸,或者整個人迷失在某種體制中時,Gap Year是個好主意。
選擇Gap Year,會讓你更加接近生活的內核,也會讓你更容易的反觀自己過去的種種,這個過程肯定難言輕鬆愜意,但就整體而言,一個豐富多彩的Gap Year,會讓你如初生嬰兒般,精力充沛的再次擁抱這個世界!
PS:每次去張亮家的那一天,就是我的Gap Day!間隔年走了兩萬海里,四個洲,去過富裕的國家,貧窮的國家,邊境的難民營,遇到過各種各樣的人和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
我把2016年gap year的一路寫在這篇文章里
知乎專欄
沒隔過一年,隔過2個月左右。
之前的工作太無趣了,而且緊張,所以離開後就沒去想接下來幹什麼,挑了個地兒去玩。
這種旅行和旅遊是完全不同的,「閑雲野鶴」其實只是存在於心目中的一種想像,我不確定所有人都能適應離開自己舒適熟悉的家,背著包在一個個旅館之間穿梭的感覺。
至於說感覺:
1、你每天都會遇到有趣的事兒,但後你就不會見到什麼都那麼新奇;
2、你會發現有無數多的人和你一起間隔,有些已經間隔了幾年,有些是隔著隔著就住在當地了,你會發現人有無數種生活方式,全部冷暖自知,你會發現有些人有精彩過所有小說和電影的經歷;
3、發現人怎麼都能生活,快樂大多數情況下只和心情有關。
我是個自助旅行愛好者,不過目前單次最長旅行時間也就半個月。我給一個心得建議是:「行萬里路」前,一定要先「讀萬卷書」。
分人,看目標、執行力、人生觀。
【前言】
從小到大,我總是很忙,忙著上學、考試和打dota,忙著升職加薪與迎娶白富美,每一階段,似乎都有做不完的習題、打不完的怪獸和沒完沒了的加班。
間隔年的出現,讓我意識到,原來,人生還有另一種活法。
初識gap year,是14年的5.24,參加了場TEDxTHU,看到了一個老北京帶著老婆環遊南美洲,然後成了專職攝影師+一個重口味碼農閑來無事去柬埔寨玩冥想,回來各種吹牛逼+清華女學霸休學玩世界,得了瘧疾差點留在非洲,所以,也想去過這樣的生活。
16年9月,我到了墨爾本,正式開始了間隔年,到現在,四個月了。
因為之前做的房地產營銷,還是策劃,所以,發在朋友圈的廣告,挺多的。但現在,我的朋友圈更加頻繁了,基本每周有個5條,我知道,朋友們都在挂念我,我要讓他們知道,我很好。前段時間,一個互有微信但沒說過幾句話的前同事,發了條朋友圈,說我是她朋友裡面最酷的那個人,酷不酷我不知道,總之,挺苦就對了。
說實話,從小到大我都沒有認真而用心地玩過,突然給了我一年的時間,才意識到,原來,自己根本不會玩。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我也學會了「玩」,學會了搭訕、閑聊、海釣、浮潛、徒步、射箭、露營、逗袋鼠、看企鵝…此處不做延展,只分享下前天去浮潛,照的照片吧
【正文】
首先,回到問題本身,間隔年並不只是旅行,也並不都是主動選擇,但凡是有一段可以相對自由的時光,也跳脫出了原本的生活軌跡和節奏,都可以算作間隔,如果長達一年,則可稱為間隔年。只不過當下很多人選擇了在間隔年旅行而已,而不是選擇間隔年,必須要去旅行。
接下來,間隔年算不算是個好點子?這取決於我們如何定義好,以及我們想在間隔年裡做什麼,和真的做了什麼,以及,切實地收穫了什麼。你看,這麼多的變數,可怎麼答呢?那就跟做數學題一樣,簡化問題,找極值(特殊情況)好了。
所以,暫時先以我及大多數人選擇的旅行進行分析,並以我為樣本進行參考,但樣本量為一,得出的結論很可能不可靠,僅供參考。
1.在我看來,好,就是幸福,就是自由而無用,就是坦蕩地獨立地去追求經歷,並儘可能地得到親友支持和旁人鼓勵。而不是單純地賺錢、學知識、積攢人脈,我不喜歡太功利的事情,覺得那樣很無趣。
2.我想在3.間隔年裡做什麼?我想在這一年裡,到另一個地方測試我的極限,挑戰沒有挑戰過的事物,想儘可能地用腳步丈量澳洲,並讓自己可以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正常閑聊,同時,有空把本科期間一周讀4本書的那種習慣撿一撿,再分享下兩張圖片:
3.我真的做了什麼?4個月過去,僅遊歷了維洲和塔州的4個城市,比預期的要少;工作過兩次,但比預期地難找以及辛苦多了,算是測出了極限;英語口語依舊不太好,還是無法順暢聊天,但聽力確實有質的飛躍,是啊,我成為了歪果仁眼中安靜的美(guai)男(shu)子(shu)
4.我收穫了什麼?回想一下,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我不僅沒有精進,而且可能因為一年的間隔,而倒退不少,畢竟,若來澳洲依舊從事老本行,是我不想做的。又因為來這裡的目的不是賺錢,所以即便單月可以賺到3000澳元,也不會一直幹下去,也不會攢下多少帶回國。聽力和口語,只能算是附加福利,畢竟,如果要學的話,還是一個人捧著學習資料聽著錄音,成長的更系統更快速。畢竟,這邊見面每天都說的how are you,一開始你可以回good,後來你可以回excellent enough,僅此而已。真正要算的收穫,應該還是求仁得仁的坦然吧?是年老後可以給孫子炫耀的瘋狂經歷吧?是交到了幾個如果不來就一定不會遇見的台灣香港馬來日本德國土澳朋友吧?綜合以上四點,間隔年於我,算是一個還不錯的點子,(至少發朋友圈不用總是照顧領導或者擔心被朋友拉黑)。但前提是我有自信可以在結束間隔後,找到和原本工作同等級的新工作(畢竟原本就是初級,哈哈哈)。
所以,如果你也跟我一樣,並不是因為熱情而喜歡工作,僅僅是因為錢多而選擇工作,也是沒在職場上走太久或者回來後依舊可以回到同等級的位置。還認為自己可以在他鄉生存、不怕可能遇到的苦難,你大可以放心大膽地去體驗,反正生活才剛剛開始,一年也不算什麼。但有一條不符合,那就可能不是一個很好的點子咯。畢竟,有的人喜歡安逸,有的人喜歡流浪。
問題中存在悖論——選擇了間隔年的,都喜歡這種方式,所以才間隔了下去。認為間隔年不適合自己的,要麼一開始就沒選擇間隔,要麼間隔沒多久就回到「正常」軌跡了。
我覺得如果能夠負擔得起費用以及機會成本,間隔年沒有什麼不好。就個人體會來說,在不同的國家和文化之間行走,對心靈的衝擊是巨大的。正如海明威所謂的「流動的盛宴」。但是每個人的感受力和自我認知的能力是不同的。比如有人去柬埔寨看到的是感人的笑臉,有人看到的是一堆爛石頭??
我還是相信,不一定非要拿出一整年的時間才能得到間隔年所帶來的效果。而且不間斷的行走有時候反而讓你無法真正消化旅途的所得。要麼在一個地方住下來一段時間,要麼旅行一段時間後回到住處慢慢回味,可能是我認為比較合適的方式。(當然,作為理性主義者的這種想法估計會被感性的人嗤之以鼻吧)
個人經歷:在新加坡住了兩年,一年學習一年工作。期間自助游過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泰國、澳大利亞,最長的不過2周,稱不上什麼gap。到美國以後有家庭了,學業比較忙,出去旅遊的幾次也比較匆忙。好像已經沒有旅行的心思了。大概是老了,哈哈。
剛看到一篇新的關於旅行的見解文章,值得一讀:《苦逼了就辭職棄學去旅行?》http://9.douban.com/site/entry/196063891/
沒有好不好,只有合不合適。
我算是gap了一年,從中國騎行到了非洲。我談談體會。
首先要清楚你這不是逃避,我是一畢業就明確要gap的。很多人是因為工作不順才去的,我是因為要去才工作的。
確認到底喜不喜歡,每個人都有出去流浪的心,但就我目前看,很多人不是真的喜歡,就那麼腦袋一熱,隨便一說而已。我提前兩年確定,這兩年內真是每次閉眼睡覺,腦子裡都是這事,每天叫醒我的還真是夢想。這樣也解決了大部分父母不同意問題,大部分父母不同意因為他知道你只是衝動。當我堅持兩年後,我多也知道我決心,反而跟我一起規劃。
很多事情你稱之為夢想,但你壓根沒把他當夢想對待。很少有父母會攔著孩子去追尋夢想。
再者合理的計劃訓練和安排。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還有之前問下自己下面問題
自己的錢是否自己賺的,自己停止賺錢一年,是否會影響家庭生活質量。
自己是否有家庭,有男友朋友。身上是否擔著親情,愛情的責任。
你的事業是否在上升期,你離開一年是否對你事業造成很大影響。你在旅行的途中是否有對你有幫助點。
你是否準備充足。
最最最重要,你是否真的喜歡旅行,還是只是喜歡朋友圈的點贊。
不太同意三十多事業,家庭都未成的人拋棄一切去長時間窮游旅行。每個階段都有自己該做的事。
我間隔年花了20萬~(&>_&) (┯_┯)
現在回家來,好好的上了幾個月的班,回想起那時的自由,在世界上的自由,想念 的不行。晚上無聊翻照片。不知下次何時才能有了。但是一定會有下一次的。
眼前的苟且。這句話被許多人諷刺挖苦 。但還是很對我胃口的。生活不得不苟且。但苟且是很無聊,很讓人厭煩的。每當苟且夠了,就會想念遠方。我只想說,矮大緊我羨慕你!
作為一個畢業生,gapyear還是很有必要的。
看更廣闊的世界,在進入到高壓的社會之前,出去過度一番做個心理準備還是蠻重要的。
心胸,氣質,見解 都多少會有一些改變。
但是作為一個已經從業幾年的工作者,
理智地說,除非你有一定的積蓄或者能力,可以開始一段gapyear,
一般來講其實不主張辭掉工作去間隔年。
當然,情況特殊(如抑鬱症等人群除外。
好壞是因人而異的,我個人覺得總是簡單的去追求一種讓別人羨慕的生活方式是莫有意義的,只有強大自己的內心,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還沒有過gap year,不過還是有幾次gap week。
每當在一個地方待到覺得自己氣場不對的時候,就會計划去個人少的,不是熱門旅遊景點的地方,安安靜靜的住上一周,看看書,和當地人聊聊家常,忘記自己在另一個城市的另一個身份,僅僅就是享受當下。
現在已經計劃好明年8月的gap month了,找了個不錯的組織,去第三世界國家做志願者。
在這個腳步越來越快的時代,在這個和時間賽跑的時代,還是需要時不時的停下腳步,放慢節奏,想想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傾聽自己內心真正的心聲,做那些能讓自己感動的事情。
Gap year 僅限於旅遊嗎?無法認同。
首先,我個人非常不喜歡「說走就走」這樣的說辭。學生時代還能彌補的小漏洞,到了工作兩三年的瓶頸期或許在中國職場「說走就走」會成為一個很大的硬傷(最終的影響程度取決於行業)。即使是進修自我,如果作為一個有前瞻性的決定,也應該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或者重新起航的方向,花時間做一些有奠基的事情。
總之,只要不是一個衝動,而是想好了自己的真實需求,那麼拓寬自己的視野去尋找新的生存方式,並且自己能夠負擔,我覺得是非常好的。
在結束了上一份長期實習之後,我曾經想過要去找一份更符合我未來方向的實習來豐實我的出國申請計劃。這一想法在友人的幫助之下 Offer 的確也很快就來了,但是卻提不起任何勁道去做。後來一位姐姐與我聊天的時候表示可以提供在申請上的背景幫助,所以我完全可以先自己放下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打破朝九晚五的生活這一限制。
於是先列了暫時不做的事情的清單:
-認真地投入一份工作,對未來具有啟示性的、規劃性的工作(以前經常遇到的加班和outing byebye);
-單純地學習。既然已經失去了學生身份,就應該乖乖地學會平衡生活和學習以及營生這三塊。同時,單純的學習的確會讓學習效率下降;
-向家裡不斷伸手要錢。既然連宿舍都住過那麼租房就不會是很大的事,條件自己尚可Cover,那麼還有什麼是自己搞不定的。
現在我做了這些事:
-作為深度用戶,面試了一家心儀已久的互聯網公司的Intern,等Offer中;
-購置了新的運動器械和游泳票,每兩天加起來2小時以上的有氧運動和半小時的無氧運動;
-面試了一家很有意思的窗口咖啡店的周末兼職,期待地等Offer中;
-報名了語言考試和法語進修;
-申請了5天的義工項目,已經得到錄取。
我想我再也沒有機會去做這些事情了,所以就現在去做了吧。
大概我的 gap year 已經開始了。
充足的資金,充沛的體力,克服寂寞的決心,除此之外你還需要真正讓你感覺到美麗的路途。除非你有超乎常人的覺悟,否則不要輕易嘗試一個人的旅行。梭羅不是每個人的榜樣。
個人經驗所得。
推薦閱讀:
※從小動輒被打、遭受冷暴力和語言暴力的孩子長大後如何克服負面情緒,正確處理心理問題?
※留學申請通過中介還是靠自己?各自的利弊是什麼?
※小時候一起長大的同學,幾年後會成為完全不同層次的人,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毛概老師說男人的高度決定一切,請問這個高度是如何定義的?眼界又是如何定義?
TAG:城市生活 | 成長 | 生活方式 | 環球旅行 | 間隔年GapYe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