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的根源是什麼?
是對自己無能的反應嗎?環境應該還是外因吧。
自從我在焦慮症貼吧把我恢復的經歷寫出來之後,很多網友找我求助,大家在介紹自己焦慮症發作的原因的時候,各有不同。
有的是在工作場景中,被領導批評了,生氣之後出現了嚴重的軀體癥狀,之後變成敏感性軀體癥狀了。有的是夫妻吵架引發的,有的是在學校被老師點名發言引發的。
我的焦慮症引發最嚴重的那次是在2010年5月10日,上班時間,那天網管過來安裝新買的電腦,有一個分歧的事找我協調,然後就出現了驚恐癥狀(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虛擬世界,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胃痙攣,手腳發麻,隨時要暈倒在地),後來的事件經過就是我在貼吧里寫過了的。
後來回過頭來看,其實我的焦慮早在一年前就有明顯的發生,在一次公司開會時,我因為要發言,有些緊張,但後來不知道為什麼胃在慢慢痙攣,手腳在發麻,我一直以為是被空調吹著了,在開會的時候一直通過變化坐姿和甩胳膊來轉移胃痙攣往嚴重的趨勢發展。但還是沒控制住,後來胃就真的痙攣了,痙攣到疼,不想吃東西,那天晚飯只喝了熱水,睡一覺第二天胃就不疼了。
再後來,也是開會發生過幾次緊張,但感覺趨勢是越來越嚴重。而且在春夏和秋冬換季的時候,心臟跳空的感覺會出現,而且會加重,就是醫院裡常說的早搏。但去體檢時,心電圖也是正常的。
焦慮症病發的原因,現在反過頭來看。我認為如下:
由於歷史的原因,在我們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有些東西是缺失的,特別是父母的愛,其實父母是愛我們的,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只是因為客觀條件。我們缺少了父母的關注,以及與他們的互動,這樣造成了伴隨我一起長大的安全感的缺失。
在從小我們的內心裡,就是要像大人一樣承擔很我們不了解的東西。比如,在學校里受了欺負,在外面受到了嘲諷,只能認為是因為自己不夠好,只能忍氣吞聲。
這些都是我們心靈的傷疤,心病還需心藥醫,在早期的時候,父母的關注和安撫是最好的「心藥」。因為客觀條件,確實沒有受到「心藥」的醫治。
於是我們只能靠自己,用自己的能量一層一層的把傷疤進行包紮。我們包紮得越來越厚,只到有一天,我們的能量不足,傷痛爆發,整個人生都要崩潰了。
[此處缺圖,傳不上來,是馬斯洛五項需求的圖]
我們來看上面這個圖,馬斯洛的五項需求理論,現代心理學在五項需求基礎上加了一層,叫超越自我。
我發現焦慮症患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第二層,安全感的缺失。爺爺奶奶帶大的(留守兒童),從小成長環境,父母不在身邊的,暴力家庭的,單親家庭的,往往容易安全感缺失,容易得焦慮症等心理疾病。
我曾經內觀過我內心的那個「不安全感」,當你通過內觀面對它的時候,你發現它很容易被分解成委屈、自責等情緒。我的自卑、不安、很多情況下莫名的緊張、憤怒都是來自於這個「不安全感」。
所以當我發現它、面對它的時候,問題已經解決了一半。這也是我通過它來認識自己的一個過程。
所以焦慮症病發的原因是什麼?是我們人格中安全感的缺失。
安全感可以靠外在的物質來補償嘛?不可以。我發現缺安全感的人,掙再多的錢,他也不滿足,也不感到開心。
先天的安全感缺失如何能補償?心理成長,認識自己,擁抱內在的自己。潛意識在防衛、制壓某種本能衝動所造成的內在威脅所付出的「努力」,在意識層面被當事者經驗為「精神的痛苦」同時造成自律神經系統的失調,而在心理上呈現心跳加快、呼吸窘迫、手心冒汗等神經生理反應。
01、焦慮情緒的解析
焦慮情緒是指向未來,是擔心有不好的事情會發生。
擔心的對象多種多樣,比如犯錯、失敗、被質疑、被否定、被貶低、被嘲笑、被冷落、被疏遠、生病、意外、死亡......
以無意識的、快速的、自動化的、習慣性的、模式化的思維邏輯推理、畫面想像的形式存在,引發焦慮情緒體驗。
焦慮情緒同時也在推動著上述思維形式。
思維形式和情緒感受交互影響,相互促進、惡性循環。
02、焦慮癥狀的解析
焦慮反映在思維上:擔心有不好的事情會發生。
焦慮反映在情緒上:緊張、不安。
焦慮反映在身體上:胸悶、呼吸短促、肩頸僵硬、頭暈腦脹、頭沉、心跳加快、呼吸困難、腸胃不適、失眠多夢......
焦慮反映在表現上:坐立不安、瞻前顧後、猶豫不決……
焦慮反映在人際上:敏感、多疑,猜忌、迴避......
思維形式推動著焦慮情緒,焦慮情緒引發身體不適和外在的不良癥狀表現,影響著自己對自己的感覺和看法,以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和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又影響著情緒變化......
思維形式和內容、情緒感受、身體反應、外在表現、外界人際關係評價等交互影響,相互促進、惡性循環......以上任何一個方面,都可以成為新的誘發因素,引發一個新的惡性循環。
舉例:自己擔心某人會懷疑、否定自己,從而感到情緒緊張,從而身體僵硬、胸悶、呼吸短促、表情不自然,感到不舒服,他人看到自己緊張不自然,感覺自己心裡有鬼、不真誠......
03、常見的焦慮形式
廣泛性焦慮:經常或持續的無明確對象和固定內容的提心弔膽及緊張不安,肌肉緊張,難以忍受而又無法擺脫。是習慣性的對事物的消極預期和災難化聯想,以及習慣性的焦慮情緒和迴避做法。是一種謹小慎微、嚴防意外發生的身、心狀態。
軀體癥狀:焦慮情緒引起的身體不適感,如胸悶氣短、肩頸僵硬、頭暈腦脹、頭沉、心跳加快、呼吸困難、腸胃不適......很多當事人一開始的時候會以為是軀體疾病,跑到醫院檢查又發現不了什麼實質性的問題,醫生往往會給一個輕微病症的診斷,有的醫生會建議去看心理科,後來才知道是焦慮的軀體癥狀。
失眠多夢:焦慮情緒和軀體癥狀引起的睡眠困難。很多是因為擔心睡不好影響第二天的學習、工作或者人際關係而焦慮、睡不著。從某種層面來說,黑夜是對白天的逃避,真正的壓力源是學習、工作或者人際關係,現實問題解決了就能睡的踏實。
疑病症:為身心健康擔憂,對身體過分關注,感覺過敏;各種檢查均未發現器質性疾病,未發現主觀癥狀的軀體原因。對軀體癥狀的疑病性解釋和災難化聯想,引發焦慮,擔心、害怕。從某種層面來說,疑病癥狀是對壓力的一種逃避反應,是身心在給自己爭取休息的時間,爭取到更多的照顧、尊重和體諒。
驚恐發作:急性焦慮發作,無明顯誘因、無相關的特定情境,發作不可預測;在發作間歇期,除害怕再次發作以外,無明顯癥狀;表現為強烈的恐懼感,可有瀕死感、失控感等痛苦體驗;突然開始,迅速達到高峰,發作時意識清晰,事後能回憶。對身心癥狀的疑病性解釋和災難化聯想,引發恐懼,擔心、害怕。從某種層面來說,驚恐發作癥狀是長期壓抑的情感的急劇爆發。
強迫癥狀:窮思竭慮或反覆檢查,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體驗到觀念或衝動來源於自我;有癥狀自知力,感到異常,希望消除,但無法擺脫,因為焦慮和痛苦。實際上是身心試圖通過反覆思慮或檢查來獲得心安,以減輕焦慮感。或者通過某些現實層面無法實施的想像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社交恐懼:在意自己的表現和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害怕程度與現實處境不相符,對所怕情境迴避,直接影響社會功能。大多是因為擔心別人看出自己的緊張不自然,所以才會緊張不自然。社交恐懼症者內心深處是害怕孤獨的,渴望被陪伴和關愛。
04、焦慮的形成原因
從小到大的家庭、學校教育,以及後來的生活經驗,造成當事人內心自卑、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遇到事情容易焦慮,渴望成功和優秀,害怕失敗和犯錯。一般焦慮者有很強烈的控制欲,這一點會充分的表現在學習、工作和人際關係的各方面。
當事人也是閑不住的,一閑下來就能夠感受到內心的焦慮,同時也會感到壓抑,需要不停的忙忙碌碌,忙碌可以安撫焦慮的心靈。需要通過持續的證明自己,來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時間長了之後,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焦慮癥狀,緊張不安、身體僵硬、遇事退縮、挫敗、自責……逐漸演變成焦慮症。
當事人在遇到事情之後,會根據自己過去形成的生活經驗和自我觀念,預測自己會犯錯或失敗……他人會否定、貶低、嘲笑自己……從而焦慮,從而變得消極、退縮,這樣的自我預測可直接導致事情的失敗,從而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確實能力不足。
05、康復從想法開始
覺察自己的思維活動過程,發現是怎樣的生活經驗、自我觀念、自動化思維在使自己感到焦慮。需要先放慢自己,才能把自動化的、快速的思維過程認識清楚。把思維的內容和依據記錄下來,檢驗其真實性與合理性,對過去、現在、未來和自己、他人、環境重新進行解讀,用更真實、合理的想法代替原有的思維。包括:對過去發生的事情的解讀,對當前正在經歷的事情的看法,對自我、他人和環境的認識,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的預設。
這就是認知重建,這一部分的工作量比較大。可以在實際生活中就事論事的,通過實際的焦慮事情,來發現自己頭腦中的想法,過去的生活經驗,既成的觀念,以及對未來的預設。具體的過程是:我感到焦慮了,剛才發生了什麼?我想到了什麼?我為什麼會這麼想?我這麼想的依據是什麼?我還可以怎麼想?我怎麼想更合理?我的想法改變了之後,我的感覺怎麼樣?
06、康復從情緒開始
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和身體反應。為自己的情緒和身體反應命名。做一些事情放鬆、愉悅自己的身心。情緒和身體反應的變化也會引起思維的變化。催眠引導放鬆、繃緊放鬆、語言暗示、畫面想像,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滿足自己的身心需求......
繃緊放鬆訓練:依次用力的繃緊身體上的大塊肌肉,比如小腿、大腿、臀部、腰部、腹部、胸部、雙臂、肩部、頸部的肌肉,持續的繃緊,直到感覺綳不住了,然後鬆開、放鬆。
語言暗示:輕柔、緩慢的語言暗示,放鬆、平靜、安心……
畫面想像:回憶曾經的美好體驗,輕鬆、喜悅、自信……的回憶。或者想像藍天、白雲、海邊……等美好畫面。想像的如同真實發生,儘管內容是想像出來的,但感覺是真實的,正如病理性的焦慮、恐懼感也是自己邏輯推理、畫面聯想出來的一樣。
做自己感興趣、擅長的事情:揚長避短,更容易專註進去,更容易取得成效,進而可以獲得輕鬆、愉悅、自信的感覺。
滿足自己的身心需求:對自己好一點,看到自己身體和心理的需要,給與適當的滿足,對自己多一些理解、寬容和愛。
07、康復從行為開始
覺察自己的迴避、退縮和拖延的行為習慣。
越是逃避的,越是焦慮和恐懼。打個比方說,自己遇到一隻狗,然後感到很害怕,轉身就跑,也不敢回頭看,跑著跑著就感覺在背後追自己的是一頭惡狼,更加恐懼,再跑著跑著又感覺在背後追自己是一頭猛虎,再跑著跑著就感覺背後是無邊的恐懼,從而更加的疲於奔命,焦慮、恐懼和疲憊,甚至會絕望。
尋求依賴、抱怨他人,會加重自己的焦慮。
一個是認為自己無力面對和解決,必須要依靠他人,再一個是別人並不欠自己的,也無法為自己承擔,所以也會拒絕。
依賴性強的人最害怕的就是被拋棄,因為自己無法給予他人滿足,反而需要持續的向他人索取,就像一個無底洞一樣,他人早晚會感到厭煩,從而拋棄自己。喜歡抱怨的人,儘管能夠獲得一時的滿足,但是從長遠來說,大家都會避之惟恐不及。
勇敢的面對問題和循序漸進的解決問題,能夠提升自信心。往往在面對了之後就會發現,原來它也不過如此。很多問題要解決起來都是需要時間和過程的,如果總是想用最快的方式最好的解決問題,往往就會面臨失敗,而且還會受到傷害,失去面對和解決問題的信心和勇氣。比如要跑100米,正常人七八十步可以完成,而心急的人卻想用兩步跑完,不僅失敗,而且因為步子邁的太大,而受到了傷害,從而一蹶不振,離目標還很遙遠。
系統脫敏法、暴露法,想像預演和生活實踐……
系統脫敏療法:把某個焦慮、恐懼的對象劃分為若干等級,等級要相對均勻,幅度要相對小一些,然後從焦慮、恐懼感最弱的情境開始,進行放鬆訓練,用放鬆代替焦慮、恐懼感,直到可以完全放鬆下來,再進行下一等級的放鬆,依次進行脫敏。
想像預演:對於某個焦慮、恐懼的等級,還無法從現實層面適應的情況下,可以先進行想像預演,就是把自己焦慮、恐懼的情境想像出來,然後置身其中,觀察自己的想法,如果發現不合理的地方進行調整;觀察自己的感受,進行放鬆訓練;觀察自己的做法,如果發現不合理的地方進行調整。從而通過語言建立理性的想法、放鬆的情緒感受、有效的行為做法,作為應用於具體生活情境的準備,提前獲得自信和經驗,再落實到生活中。
08、別人如何看自己
中國人都比較好面子,所以比較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
在自己目前還比較焦慮的情況下,自己就是會有一些不良的外在表現,他人因此也會對自己有一些不好的看法。理解、接納自己,容許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不管你接納不接納,它們都存在,所以只能夠容納、允許。隨著自己的思維方式、情緒和身體反應、外在表現的持續改善,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也會發生改變。
所以說這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我們採用壓抑、掩飾和偽裝的方法很難獲得他人對我們的認可,只有當我們真正的自信和勇敢起來,外表才會自然而然的煥發出輕鬆、自信的感覺。
09、找回真正的自己
在過去的負性生活經驗(他人的否定、自己的失敗)及所形成的自我概念(自己是無能、沒價值的)的陰雲的籠罩之下,就是真正的自己,是與生俱來的、本源的樂觀、自信和勇敢。清晰的認識到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及所形成的自我概念(包括對自己、他人和事物發展變化的認識)對自己當前的思維方式、情緒感受和行為做法的影響。撥開雲層,看見真正的自己。如果沒有了那層陰雲(擔心、害怕、自卑、不安)自己會是什麼樣?擔心、害怕的背後是「我無能、沒價值」的自我概念,在自我概念的背後是過去他人的否定、自己的失敗,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自己,是與生俱來的、本源的樂觀、自信和勇敢。
10、綜合的調整自己
提高自我覺察的能力,覺察在焦慮發作時的思維活動的形式、情緒變化、身體反應和外在表現,認識到它們之間的聯繫,分別調整。可以提前進行想像預演,閉上眼睛,設計一個讓自己感到焦慮和產生焦慮癥狀的情境,放慢呼吸、放慢時間,看到其中的思維活動過程、情緒變化、身體反應和外在表現,看到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依次進行調整,發現、調整、暗示、實踐......
如果把人的心理比喻成一部電腦,自己的觀念、思想、情緒感受和行為習慣就好比是事先設計好的程式。當事人的原有程式出現了BUG,需要修復,可以把新的觀念、思想、情緒感受和行為做法設計進去,或者設計一個更高的智能,讓當事人在「不清醒」的疑病狀態里的時候,高級智能就會來提醒他認識到思維的虛假性,從而從「不清醒」的疑病狀態轉回到「清醒」的現實狀態。這項工作需要在心理諮詢中,由心理諮詢師帶領當事人通過問題解析、認知重建、行為訓練和催眠暗示來逐步的實現。
11、給焦友們的忠告
要做的工作還是挺多的,自己要有耐心、要多努力,循序漸進、腳踏實地的探索、調整和完善自己。記住:慢就是快,快就是慢;足夠慢,才能足夠的快。這就好比跑500米,正常的是要用數百步跑到,而如果要求自己幾步就跑到,勢必就會感受到挫折和失敗,甚至是受到傷害。如果感覺自己容易迷失在自己的思維過程、情緒變化、身體反應和外在表現里,感覺自己調整有些困難,可以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協助,以加快康復進程。
本文摘自於飛專著《焦慮症的心理治療和案例解析》。
努力程度和自己內心虛假的目標不匹配
當一個人感覺自己無法掌控當下的情境時,便會覺得沒有安全感。對於這句話,我們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感覺自己無法掌控當下的情境」,這其實意味著,內心有某種渴望和欲求,想去控制當下的情境,想讓當下的情境,按照自己的意願,自己當下的需要來運行!
所以,缺乏安全感,掌控力的焦慮,從最廣泛的意義看,可以說是與 「生命內在的需要和需求」能否被滿足有關!
根源是兩個字:害怕!
我斷斷續續焦慮症幾年了,我覺得我就特別沒有安全感。
特別是現在和我男朋友異地戀,很沒安全感的。。。。
時刻緊張著,沒有一刻鬆懈下來,好累好累壓力太大,神經受不了,心情不好
焦慮症:
她的世界一直都是「只有我」
遇到棘手的問題、慌、不安、恐懼、焦慮、煩躁、無措、脆弱、敏感、害怕、沒有安全感等等....都讓她覺得—無人可依!
她害怕給別人添麻煩、親戚、朋友、越親近越怕、她擔心被討厭、反感、嫌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難題、別因為自己的破事讓他人為難有負擔、她一直覺得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
所以、不管外在看起來多活潑開朗樂觀、她的內心都很孤獨、她時常把自己與世界隔離.
或許和成長環境有關
從小到大、一直被要求獨立、自強、爭氣、遇到問題是求助時被傷害留下陰影?還是周圍的環境從未給過她開口的機會?好像從未有過.
所以—只有我這個心裡變化越來越嚴重.
若生活一直風平浪靜、若問題很快迎刃而解、若身邊有守護者讓她無需為煩事煩憂、這一切可能都不會發生.
回憶已經走過的20多年裡、不止一次、只是時間長短和程度輕重不同、一樣的是遇到了無力抗拒、克服、不知所措迷茫的局面!
再此、必須謝謝那個知道她有難後一直陪著她、引導她、幫助她的的人、每一次你對她說:還有我和沒事、我在!都能讓她淚流滿面!但是原諒她這個階段和之前給你帶來的傷害,有意和無意的、她也很崩潰、自己居然這個鬼樣子!
我們的的確確有幸生活在如此昌明繁榮的時代,但是罹患慢性焦慮癥狀的心靈每年都在急劇攀升。如今,關於「多半人都會焦慮」這個話題亦引起了社會廣泛性的關注與共鳴,只因為焦慮這股精神洪流已經蔓延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許多都市心靈在夜深人靜時,心聲是共通的:我到底怎樣才能不焦慮?誰可以告訴我,究竟應該如何做!
誠然,活著就會受苦,受苦就是為了找到受苦的意義。在這個婆娑無常世界,事實上只要一個人活著,就會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焦慮,難道上蒼意在透過這些焦慮因子來喚醒人們本已具足的安寧與智慧?焦慮情緒究竟從何而來呢!
焦慮的本質是一種恐懼與不安,背後是一種失落的情緒以及最原始的自我價值體系與這個客觀世界不斷發生碰撞後因持續受挫而形成的否定性的自我壓抑。
引起焦慮的因素有很多,常規的諸如:
錢不夠花,車貸/房貸/各種開銷等壓力
過頭完美主義,對一些現象總是看不慣
佔有慾過強,易激惹,易燥動,易計較
過度的自艾自憐與自責,久久不能自已
懷揣心想就能事成的幻想,頻繁破滅
不合理的目標,動不動就想立刻成功
與他人的比較而產生不平衡與嗔恨之心
零失誤的發展觀,不敢犯錯,不適應變動
患得患失之苦,求不得之苦,預期恐懼之苦
當然關於引起常規焦慮的因素還可以一直排列下去,這個世間在任何一個國度與文明中每天都在上演著層出不窮憂愁故事......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焦慮情緒繽紛多彩且無孔不入的年代。
不過,面對各式各樣的常規焦慮情緒,許多心靈都可以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找到調和的辦法,簡言之:
常規的焦慮情緒,只要把擔憂中的事情確認好,溝通好,處理好,情緒自然會消失。
常規的焦慮情緒,只要學會讓心氣沉澱下來,認識到不合理的欲求與煩惱之間的關係,而後放下一些不平衡的心態,自然會消失。
常規的焦慮情緒,只要順應自然,不去管它,少想多做,且將內在的一些能量導入到充實的工作中,自然會不知不覺的消退。
常規的焦慮情緒,只要修正一些不合理的信條與深層價值觀,自然會看見生命的微笑與喜悅。
常規的焦慮情緒,只要給時間一些時間,並且從已經發生的失落中看見自己應對下一次挫折的智慧已經增長,那麼焦躁自責情緒自然會消退。
常規的焦慮情緒,也可以依靠市面上許多暢銷書中所提供的一些心態上的轉化達成自我調節。 總之,常規的焦慮情緒多半情況下只要及時的做一些精神減壓以及調整一些人生觀,煩惱觀即可達成心理衛生之道,而不至於發展成慢性焦慮狀態。
誠然,在此書中重點要談到的不是那些因為欲求太高或求不得苦所產生的正常焦慮情緒,而是那些在瞬間可以讓心靈墜入驚懼或苦難沼澤地的各式災難性聯想。它們是極端焦慮情緒的濃縮標本,也是人類煩惱中最強烈的一種;它們是一種條件反射的無明衝動,其本質是一種強烈的不安感,且有時候不需要任何理由; 它們就是心魔的真宰,若不能找到應對它的科學策略與安心哲學,這些苦痛心靈就很難看見大魔助大佛的希望禪機,只能不斷地內耗。
越來越多的都市心靈總是被這些莫名其妙的漂浮性焦慮與災難性聯想所奴役,已經嚴重影響到心理功能與社會功能。 這種災難性的聯想與強迫性的患得患失如同條件反射般會間歇性的跑出來,在臨床中通常被定義為強迫情緒,強迫聯想,廣泛性焦慮,突發驚懼障礙等。其所擔憂的對象並不具體,且經常有可能「跑來跑去」,但那個核心的且欲罷不能的「怕」其屬性卻沒有多少差異。 這些「怕」的情緒一旦出現,有時候往往又會引起一些軀體化的緊繃感,諸如喉嚨堵塞感,後頸部到後腦勺這個部分僵化發緊,頭部有明顯的緊箍感,抑或許多心靈也會明顯感覺到腸胃的痙攣與難以描述的不適感。 這樣一來,若持續一年未得到紓解,心境狀態就相當於墜入了心靈煉獄,這種有毒的情緒會讓許多具足才華潛能的都市心靈頻繁的感受著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莫可奈何。
在具體的心理疏導工作中,筆者還發現許多天馬行空,層出不窮的頑固性強迫觀念,強迫行為背後的核心癥狀也都是一種深深的焦慮,當事人覺得不去機械化的重複一下便會發生什麼不測。也既是說他們心底深處若沒有一份強烈的初期殘留焦慮情緒,就談不上失落的情緒坑洞,也就自然談不上對立性的衝突。
那麼,有誰希望自己長時間生活在這種充滿破壞性的情緒坑洞中呢?
面對這些焦慮情緒背後的坑洞,如何在平靜中打下平衡它們的基礎?
慢性焦慮情緒是坑洞不是黑洞
沒有人天生下來就是衝突的內在狀態,也沒有一顆心靈是莫名其妙就突然沾染上了煩惱掛礙,各種天馬行空的焦慮情緒之所以成為一個「卡點」,一定歷經了一個所謂的造化過程。 簡言之,多半情況下不是因為先有了極端的衝突才開始產生痛苦,而是因為先有了隱隱約約的漂浮性焦慮才開始一步步創化出所謂的持久癥狀抑或病灶,而這個漂浮性焦慮背後也許是一份「失落」,也許是一份「驚嚇」,也或許是一份「創傷」。 簡言之,因早年心路不同,外在的成長環境上的差異,因此那股無意識初期焦慮所投射的癥狀面向也不同,有的人表現在強迫聯想上,有的人表現在窮思竭慮上,有的人表現在社交焦慮上,有的人表現在一些特定的儀式重複上。然而若是把全人類內在大大小小的衝突性戰役都寫出來,恐怕寫幾本書也道不盡。
誠然,一個新思潮的形成與正能量普及有待於一小部份過來人的清醒領悟才得以傳播出去,在人心深處默默醞釀的這股動力,源自於我們對煩惱本質的樸素理解。當筆者孜孜不倦地整理一些觀點時,深深領悟到,背後有多少「選擇清醒」的焦慮苦痛心靈促成了我們不斷自我改進的因緣。 而在此書有限的篇幅中,筆者將聚焦所有的心力,重點針對漂浮性焦慮背後的坑洞下手, 為什麼使用「坑洞」這個辭彙,主要是可以更加直觀形象的表達一些既存的樸素道理。根據人類科學家的研究,宇宙中存在著一個很強大的傢伙,謂之「黑洞」,據說它所產生的引力場似乎可以強大到無法無天。它會主動吸附恆星,彗星,星雲等天體,且任何物質和輻射在進入到黑洞的一個臨界點內,都將很難逃脫,甚至科學家已經證實即便是目前已知的傳播速度最快的「光」也逃逸不出黑洞的魔力。
黑洞(Black hole)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天體,已有數據證實許多物理定理遇到黑洞都會失效。科學家認為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視界逃脫的天體。 一些科學家認為黑洞的形成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後,發生引力坍縮產生的,此外也有人說黑洞是時間扭曲的最極端的範例。 不管如何,黑洞對應人類的自心而言,不過是極端恐懼焦慮的化現罷了,當一顆心靈恐懼到無法面對所有的一切,那便是黑洞現象了,但諸多事實證明在心靈層面的「黑洞」只是一個心識的幻像。它依然無法離開「心」的作用力,也即是說在黑洞之前「心」才是一切體驗的真宰與先驅,「心」才是內在宇宙憲法的制定者。 若離開了「心」,不管是什麼黑洞或煉獄,你說它們根本不存在也是可以的。
因此,本書中之所以在一些地方使用「坑洞」,而非「黑洞」這個辭彙,主要是強調這個洞是可以被填充及填滿的,而非面對一個束手無策的黑洞怪物。
當下影響都市心靈最廣泛性的心靈坑洞,就是焦慮坑洞,而造成持久焦慮的原因則有很多,包括對心病認識的坑洞,後天的教育坑洞,青春期敏感坑洞,自卑心理坑洞,超我的過頭評判坑洞,信念系統坑洞,信仰的坑洞以及幼年時期遺留下來的創傷印痕坑洞等等。 它們就像在心靈層面挖了一個又一個的坑,一不小心就會讓滿載壓力負荷的「自我」淪陷其中,而後必定會讓個體感受到無盡的失落感。彼時若缺失科學導引的智慧,我們就會被這些無名的焦慮感所奴役或吞噬,這樣的心境狀態若持續數個月或更長的時間勢必會嚴重影響到個體的心理功能與社會功能。
此外,筆者之所以聚焦於焦慮這個主題,不僅是因為焦慮情緒已經成為許多心理障礙的核心癥狀,同時還有許多不計其數的都市亞健康的心靈當下也皆體驗著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誠然,從古至今它也一直都是影響人類最廣泛的負性情緒,因此如何正確面對與調和各式各樣的焦慮情緒儼然已經成為未來心理衛生中最重要的大課題,也是每一顆都市心靈與煩惱心靈都需要了解的關鍵性學問。
不可置否,焦慮的覺受是苦的,而苦又是人生的本質之一,但這並不意味說人生的旅程就是消極沉淪的道途,我們恰恰可以通過苦的助緣來完善自己的人格與心性。 無數過來人的經驗證實 離苦得樂的滋味或許更能體悟到持久的幸福感,就像一個人餓壞時,見到食物便會覺得幸福。因此有了苦的反襯,或許可以讓心靈最終更加珍惜中道的生活觀,而非率性的脫離中道,讓精神世界不定期過著「極反」的顛簸狀態。以上 節選自心理自助書籍《走出焦慮風暴》。
誘發焦慮症的因素比較複雜,通常來說,在分析焦慮症成因的時候,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尋找誘因:
首先,遺傳因素。
事實上,並沒有很多證據證明,焦慮症是可以被完全遺傳的,但是卻有科學數據表明,焦慮症可以被部分遺傳。比方說如果父母一方有廣場恐懼症,那麼其子女至少有15%-25%的幾率患有廣場恐懼症,而一般人患有廣場恐懼症的比例僅為5%;再比如一對異卵雙胞胎,如果其中一個患有焦慮症,另外一個患有焦慮症的概率要比普通人高,這也證明先天遺傳對焦慮症有部分影響。
此外,行為遺傳學研究領域也通過實驗證明,第17對染色體有一個叫作SERT(血清素轉化)基因,它的功能是產生大腦神經遞質。SERT基因短的人,就更有可能患有焦慮症或者情緒障礙,比如抑鬱,而SERT基因長的人,則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焦慮的困擾。
其次,童年創傷。
除了先天因素,原生家庭的撫養,對於引發個體焦慮症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研究表明,在童年時期有過分離焦慮的孩子,長大之後更容易患上焦慮症等情緒疾病。具體來說,以下幾種原生家庭的狀況,可能會讓你更容易獲得焦慮症。
1. 你的父母表現出對世界過分謹慎的態度
比方說你的父母會過分關注你的潛在危險,他們可能會一遍一遍地和你說:「下雨了,不要出去了,否則會感冒」,或者「不要一直看電視,否則你的眼睛會損害」。由於你的父母在你面前表現出過分謹慎的態度,你便會把世界看成是危險的,這在你成長後,便表現為過度焦慮以擔心外在的安全問題。
2. 你遭遇了父母持續的否定和過分的挑剔
如果你遭遇到一對經常否定你、挑剔的父母,那麼你從小就會把父母對你的態度內化為對自己的認同:「我是不好的,我要變得很完美」。這樣的認同伴隨你長大,你會在成人後的人際關係中,表現為對他人的討好,對自己的指責,你容不得自己犯下任何小錯誤,你會因為一點瑕疵否定全部的自己,這種緊張感也會導致你更容易患上焦慮症。
3. 父母一方或者雙方有酗酒成癮的特點
從研究數據來看,有20%-25%的焦慮症患者,父母一方或者雙方都有酗酒成癮的特點。酗酒的父母無法給孩子帶來足夠的安全感,這也會導致孩子在長大後患上焦慮症或者抑鬱症。
此外,長期累積的壓力。
長期累積的壓力,可能是由多年的未解決的心理衝突引起的,比如童年創傷;也有可能是生活中經歷了某種磨難,比如身體問題、婚姻問題等,這個磨難持續了很長時間;也有可能是同一時期經歷了多種磨難,如同時經歷喪偶、失業、換了新環境等等。
長期累積的壓力,會導致個體陷入慢性壓力和疲憊狀態,這會誘發廣泛性焦慮症、社交恐懼症等焦慮症。由外界環境帶來的心理壓力引起,的確引起了身體的器質性改變,至於是什麼改變我也想知道,(每天被折磨的死去活來),這種改變會使得人心情低落絕望焦慮,然後突然有一天身體恢復了,整個人心情突然就好了!
我在2010年年初,患上了相當嚴重的焦慮症,軀體反應相當嚴重。每天三點鐘醒來,肛門一圈發麻,然後一圈一圈向外擴散,直至四肢發麻,心裡無可名狀的恐懼,恐懼恐懼,惡性循環加重,親身經歷了生不如死的病症。精神科醫生說我情致障礙了,抑鬱症。吃了二種葯,藥名記不起來了。當時害怕得抑鬱症,因為聽說搞不好要自殺。好在隔壁鄰居相陪,讓我散心,告訴我她愛人因她病重而勞累擔心也得比病,後回復了。她的這一番話,比吃藥還管用。焦慮本身就是心病,醫生一嚇唬,病情非但沒有改善,反而加重。醫生自己沒有得過這種病,沒有體驗,憑藉書本給治病,效果不如有人現身說法好。我在後來的日子裡自我開導,自我想像美好的風景。我當時想像大片大片盛開的向日葵 ,只要焦慮感襲來,就想像盛開的向日葵 。三個月基本好了,能工作了。但還時不時冒出不安全感。我的病根是因上學早(六周歲上學),初上學的半年裡,愛哭愛鬧騰,體弱貌丑搗蛋不乖巧,所以容易被歧視,老師給我起了個外號 (青蛙王子 ),同學們幾乎天天在放學的路上用外號欺負我,自尊心嚴重缺失(但小時候哪裡懂自尊心是什麼啊!)。如果放到現在,家長都可以狀告那個班主任,因為就她嘴一欠,小朋友們懂什麼,就著老師的嘴喊著玩唄。可是我放心裡去了。說了這麼多,就一句話,得了焦慮不可怕,找到病因是關鍵。病因知道了,根源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安全感得不到保障。所以保障安全感是每一個人的人生功課,該補課的就補課。安全感充盈了,這個心病請都請不來。安全感有各種各樣的。我的一個小鄰居,被分手後被愛感缺失,最後跳樓自殺。還有一個小鄰居,工作安全感缺失,被校長批評,跳樓自殺了。還有一個鄰居,得不到夫愛,跳樓自殺了。有一個同事估計自己患肝癌,上吊自殺了。所有這些,感情上的安全感,身體上的安全感,事業上的安全感,吃穿住行上的安全感,根子都是安全感沒有了,人生無有支撐。得焦慮抑鬱的人,普遍想法多,辦法少。所以請看到這篇心得的病友或者病友家屬,請往安全感上分析,對症以待。病會很快好起來的,而且不會複發。複發的都是醫生誇大其詞,埋下的種子。善良的人一定會讀到我這篇心得的。祝早日康復!
得焦慮症一個多月了,兩個多月前的一個晚上,我從網吧下班回家,路上被一個中東男子尾隨,並進了我家那棟樓的大門,我以為他跟我住一棟樓就沒有很在意,他卻在電梯門口試圖強暴我,讓我產生了瀕死感,不過幸好我逃脫了。從事發到病發的一個月,我並沒有多大的感覺,可能是潛伏期吧,第一次發病是在奶茶店上班的時候(我有兩份兼職),一切和往常一樣,中午我買了份肉卷當午餐,吃完過了一個小時,在搖奶茶的我,一瞬間覺得自己的意識好像突然好薄弱,整個世界都變得不真實了,記憶也變得模糊,從那麼一秒鐘到現在,一個多月都是這種不真實的感覺,一開始我以為是那個肉卷里加了什麼我過敏的東西,食物中毒了,第二天我立馬去看了家庭醫生,驗了血並沒有什麼問題,後來我跟家庭醫生說了我的感覺和情況,她告訴我這是焦慮症,並給了我精神科醫生和心理醫生的推薦信,我才知道的。
都有關係的
焦慮可謂是一種精神痛苦,它的處理得回歸到主要依戀者對自身情感體驗的包容與接納。那時需要母親這一最初客體作為自己的容器,向其投射壞的情感體驗,使自己免受其害。又因為母親的包容與接納,才得以思考和成長,若是母親產生了其他厭煩等消極態度,則會使嬰兒認為自己不被接納,循環產生更為糟糕的體驗,從而內化一個拒絕交流的容器。比昂認為結果有三:一是調整精神痛苦,用思考行動改變;二是理想化或詆毀,通過自我防禦讓它變得合理;三是逃避無視。
推薦閱讀:
※如何克服幸災樂禍的心理?
※為什麼越來越多非心理學專業出身的人想當心理諮詢師?
※為什麼人總是自己過不去?
※有哪些很萌很治癒的電影,動畫,漫畫,以及這一類的物品可以推薦?
※看完 AV 後,為什麼我會有一種罪惡感,是什麼原因(如心理因素)造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