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應該像孔子所描述的「君子」一樣坦蕩蕩的做人,還是應該活得靈活圓滑一些?
題主成長的環境就是普通的小家庭,身邊的人也是沒有大抱負的普通百姓,他們勤勞但是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小算盤,甚至越是會奉承,會說話辦事,「壞」一點的人越能過的更好。這種環境下耳濡目染的就會變得做人做事不那麼嚴苛的要求自己。長大的過程中也漸漸發現那些商海官場的人也並不能做到坦蕩蕩,都會有背後無法見人的一些事情。題主現在自己也沒想清楚應該怎樣過這一生,不知道怎樣才能做到君子一樣的坦蕩蕩,甚至不知道坦蕩蕩,無愧於心是不是會讓自己變成人們口中「迂腐」的人。
人是複雜的,沒有人至善至美,儒家認為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入世完善人格的過程。
追求君子人格,與靈活圓滑,在儒家的思想體系里沒有那麼矛盾,因為儒家的最高智慧是中庸。中者,不偏不倚,庸者,不肆張揚。
中庸是平衡的智慧,要求君子在處理世事時不極端,遊刃有餘。在底層社會過於追求凡事合乎書本道德,顯得迂腐,格格不入,與徹底墮入不顧底線,圓滑世故中,都是極端,不合儒家的中庸之道。
儒家的中庸境界是做事情既要靈活圓融,又應該內心有所堅守。
例如曾國藩在官場也收禮,甚至大量舉薦自己的人,但是他收錢不是留給自己,而是為了在污濁的官場用錢籠絡人辦事,舉薦自己的人也是為了收服人心,做事方便,避免被政治對手擊敗。曾國藩死的時候,家中連辦葬禮的錢都拿不出來,還是靠周圍人接濟辦的喪事。他舉薦自己的人,最終也都能信服他,踏踏實實辦事,助他平定太平天國之亂。
儒家陽明心學也大致是這個道理,認為人固有良知,一個人要能依良知而行,一切他人毀譽是非,都可置之度外。
很多道理多讀書,知識全面以後,了解了各種觀點,加之閱歷,疑惑自然消弭。所謂君子坦蕩蕩,指的是家國大事,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君子慎獨,不欺暗室;門不受私偈,事無不可對人言;所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所謂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所謂中流砥柱,明知不可而為之;所謂上馬殺敵,下馬著書,君子不器,允文允武。
什麼是君子的圓滑?歷史上有個叫馮道的人,一生歷五朝八姓十一帝,面對手握兵權的大老粗軍閥們,默默地為保存文化根基忍辱負重,甚至丟光文人所重視的氣節都在所不惜,這種才稱得上君子的圓滑。能與之稱道的也只有寧武子了。那些家長里短、蠅頭小利的所謂圓滑,不值一提。
何必將自己桎梏於「某種」處世之道。
是面對阿諛奉承的厭惡擯棄,還是迫於生活的曲意逢迎。
是為人處事的八面玲瓏,運籌帷幄,還是曲高和寡,不落入塵世的清高。
入世還是出世,生活的洪流挾裹著你向前,你以為你可以選擇生活,但你永遠只能選擇你自己。
君子之道不在於他所處之時之勢之世。
所謂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
閑逸瀟洒的生活不一定是幽谷絕境,更高層次隱逸生活是在都市繁華之中,於心靈凈土獨善其身修欄種菊。
無論是超凡脫俗者,還是入世的圓滑者,若為君子,定有其自身崇高的追求。
所以,就我而言並不覺得看起來與世俗之事相隔的人就一定是君子,也不覺得在現世的摸爬滾打的人就是所謂的非君子者。
陸沉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
聖人之道,一龍一蛇;形現神藏,與物變化。
君子不在於皮,在於其內心的「道」與「義」
糾結的不應該是你該遠離世俗所謂的「超世」
還是應該為了個人利益的「圓滑」。
該糾結的是你是否找到屬於自己的「君子之道」,處事的底線和準則,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既目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人生苦短,又何不逍遙於這美好的世間,更洒脫地生活呢?
孔子所描述的君子,孔子那個年代也沒有。
除了實事求是,沒有一套規則能包打天下,孔子說的也不行。
而且,孔子說的君子坦蕩蕩,是一套理想中的規則,與現實條件或是真實人性並不總是匹配的。
謊言和陰謀,一向是人類這種生物最厲害的一種武器。不信你問自己,你能不能做到「事無不可對人言」,能不能做到不說謊話。
因為,人類內部的各個組織,組織內部的各個小團體,小團體內部的每個人,其利益都不是完全一致的。大家在一起合作,都宣稱自己是大公無私或者至少是誠實守信的,但心裡出於私利同時又都在動著自己的腦筋。明面上的互利規則與暗裡的私利小動作形成一種制衡,演化出各種不同的局面。
當大家利益比較統一的時候,那是一個詞「肝膽相照」,又是一個詞「萬眾一心」。這個時候,大家都可以君子坦蕩蕩,因為我們利益一致,誰也不用算計誰。
當這種利益對立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個詞「各懷鬼胎」。
事實上,這種利益對立是廣泛存在的。即使在最親密的關係當中,兩個人的利益也是有衝突的,這就又出現了一個詞「同床異夢」。
所有宣稱自己君子坦蕩蕩的人,我是都不相信的,包括孔子。聖人做的當然比一般人好,能剋制自己私慾的一面更多一些,但並不代表聖人完全沒有私心。子見南子,回來賭咒發誓,想想也是好笑。
我們當然提倡大家做君子,因為大家都做君子,遵守互惠共利甚至是捨己為人的雙贏甚至利他規則,那整個社會當然運轉的更好,也更符合多數人的共同利益。
但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這只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也是一套很高的標準,一般人都是做不到的。強答。
孔老二是一枚相當可愛的老頭兒,斷章取義的親們和別有用心的貨們放過人家吧!
誰告訴你坦蕩蕩=耿直=口無遮攔=憨直之類的?
白居易為毛寫東西要去問老嫗?人家走的就是親民風接地氣。韓愈古文運動領袖之一,人家沒打算跟平民百姓嘮學術文化。兩者誰也不比誰高貴或者牛逼,只是受眾不同而已。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事兒完全是兩種人群,都局限在自我固有的小世界裡,不能各自退讓一步,用大家能夠接受或者理解的思維角度,語言習慣來交流,不攪和事兒才怪!
君子坦蕩蕩是要你心胸寬廣,不要內心陰暗狹隘,不是叫你瞎逼逼。
做事圓滑不是叫你討好所有人,而是儘可能考慮周全,避免發生衝突。
我初二的時候就思考過,即使最光滑的鵝卵石在一起都會磨損,何況每個人的性格千奇百怪,放在一起不摩擦衝突才怪,但人這種社會動物能不分紅協作么?如何把這一堆亂七八糟形態各異的石頭凝聚起來呢?答案就是粘合劑,比如水泥。不固有某種形態,因式就形,因勢利導,在具體事件中,不以個人好惡為準則去判斷處理人事物的關係,才是根本之道。
本人所在地排位第三第四的人物都還在我們單位,當地副縣級一共二十多個人,我頭上有七個。通常一個局就局長一個正科,全局十幾二十個人甚至百八十人伺候一個,我頭上七個正科,問題的關鍵在於全單位我一個兵!懂的人會知道這潭水是怎麼個節奏。
這種情況能簡單用坦蕩蕩或者圓滑解釋?
我一直愛說,這世界包括世界上的那些人事物都是一個開放完整的複雜系統,科學實驗那種可以確定的題設條件在現實中完全不會存在。二元對立性不是為了教你解決問題,只具有思考問題的指導意義,理解了對立性,具體操作又是另一門學科了。
末了,嚴重同意狐狸兄的話,評價孔夫子前,先把論語讀完再說。以前看到過一個說法,我覺得可以和這句「君子坦蕩蕩」結合起來看……
大意是「當你面臨一件難以抉擇的事情時,想想你現在所為將在明天被你的父母、伴侶、兄弟、姐姐、朋友、同事、老闆……等人知曉,這樣你就知道怎樣選擇了。」
在沒人看見的時候也能「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就足以活得坦坦蕩蕩了吧。
孔子也很圓滑啊,不信讀論語看看,當然大原則他不違背
SAS老師曾給我們講他老師(桃李滿天下)傳授給他們的箴言:
1.和為貴
2.利其次
3.德為先
生化老師曾說過:
1.外圓內方
2.寬以待人,嚴於律己
我的看法是,你可以有寬泛的原則,但是一定要有底線,做人,開心還是很重要的嘛。
在一個人買一樣東西之前,不應該先考慮買東西是為了幹嘛嗎?
題外一句,孔子說過的話可多了,都照著字面意思做的話可忙不過來呀!而且他的話往往都有特定的語境,換一種情況,他完全可能說一句相反的話,所以題主好自為之!把靈活圓滑和坦蕩蕩融合在一起,你就是別人眼中的君子
坦蕩與圓滑,不衝突。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在大是大非上,必須有個決斷。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孟子,想到了他說那句「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孔子應該是不會捨生取義的吧
孔子也是個很圓滑的人啊!
君子中庸
這個命題本身,就是一個無聊的命題。
外圓內方。
孔子把君子這一套玩到這種地步,未嘗不是一種靈活圓滑啊,
題主能問出這樣的問題,已經說明你是個君子。小人不會覺得自己是小人,小人也不會有「坦蕩蕩還是常戚戚」的疑惑,小人是小到骨子裡,常戚戚是他的從小到大貫徹始終的根本價值觀。
但不要認為君子就是迂腐,靈活圓滑不等於不君子,而迂腐恰是小人的表現。常戚戚之小人,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憂愁抱怨,固步自封。
君子不器。我對這四個字的理解是:君子,當立足於某個領域,而不局限於這個領域;君子,當看重物質等具體的東西,又能夠從具體的東西中抽象出規律。君子不器,我是從態度和能力兩方面去理解。
小人,深陷某個領域,排斥異己;而且只看到眼前的器物而不知規律。
至於題主說的會奉承,會說話,這不是小人,這是一個高素質人最基本的處世之道。你敢說那一句話懟死人的就是君子了?!與人相處,互相吹捧,互相恭維是必須的。千萬別說什麼為人耿直不會講話。為人耿直,非蠢即壞。說什麼不重要,你要看他做什麼,若不害人不危害社會,又會講話會處事,那可不正是君子。
至於宦海沉浮,商場搏殺,我不覺得是能用君子或小人來評價的。君子或小人,說得是為人,是抽象的、價值觀的、根骨的東西,而具體到宦海商場,那就是「君子不器」里的「器」。「器」是有形的、中立的。君子一樣殺伐決斷,一樣鑽法律空子打擦邊球。但君子在實現自己的時候會考慮的別人考慮到社會,謀求自己利益一些手段可以用,但若會傷害別人根本利益比如性命比如家人,就要考慮是不是不去做不去爭這個利益。而膽小怕事的人,沽名釣譽的人,不越雷池一步,不承擔絲毫責任和風險,這種人看似潔身自好不惹是非,看似道德高尚白蓮花,其實,只是極端自私極端蠢笨,既沒用能力謀自己的利益,也就更不可能為別人某利益。所以我一直說,今天能做得很大的政界商界大佬,雷霆手段之下必有君子之風。
古往今來,「君子」的含義也在變,儒家的君子,可能更講求對外,更重形式,所謂禮義廉恥。而我理解的君子,可能摻雜了厚黑和心學。我不覺得君子必須忘我,也不覺得君子就是犧牲自己成全別人。
我理解的君子:有腳踏實地做事的能力,也有高瞻遠矚的眼界;有仰慕、追隨強者的胸懷,也有不求回報幫助弱者的憐憫;有黨同伐異的能力,也有求同存異的態度;有自保的本事,更有保護自己人的本事,能把為惡者砍翻在地,能讓來犯者心生畏懼;能為自己追隨的人帶去助力,也能給追隨自己的人掙得好處。
換句話說,君子就是強大的好人。
類似題主的疑惑我以前也有,曾經我主要是疑惑,傳統意義上的好人老是吃虧啊,深受儒家影響的好人好像就是忍辱負重絕不害人,這就讓一些小人很猖狂啊,好人呢,被一個「好人」的定位局限,不能跟小人一般見識。後來我不疑惑了,君子之道,只對君子,對小人,要比小人還小:幫扶弱者,但弱者若想賴著我,我不介意跟你一起放潑耍賴;追隨強者,但強者如果危害他人,我狠狠心咬咬牙也敢去擋上一擋——當然是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擋上一擋;崇尚物質享受吃喝玩樂,也看重精神飽滿;遵循社會準則遵守法律,盡自己最大努力謀求規則之下的自由。
題主會疑惑何為坦蕩,會疑惑該如何坦蕩。不才,我的觀點是:不局限於形式,不被形式舒服;說漂亮話兒,做漂亮事兒;不讓自己吃大虧,不讓別人吃大虧。題主今天的疑惑和思考,都將成為人生路上墊腳的基石,疑惑之後,就是君子。
內心坦蕩是一種道德追求,無需懷疑,也不用但是,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只是
在我們的社會中,做到內心坦蕩很難
人們追逐金錢權利
誰談道德?
但是
內心坦蕩又是一種基本的要求
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
雖然可能不多
就看你
願意隨波逐流
還是獨善其身
推薦閱讀:
※如何在三次內將《易經》64卦倒背如流?
※「有情不必終老,暗香浮動恰好」出自哪裡?
※王陽明達到了什麼境界,能具體描述一下是什麼感覺嗎?我們這些人有可能達到這種境界嗎?
※家長讓孩子退學上所謂的「國學班」,是否違法?
※中國古代有類似黃道十二宮的概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