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刪除過去的記錄是什麼樣的一種心理?
我自己,也看到別人有過這樣的情況,例如qq空間的留言板,說說之類的,一段時間過去就想刪除掉過去的痕迹,這是怎麼樣的心理?
謝謝大家的關注與解答!!我才發現竟然有這麼多熱心的回答!!多謝!
成長就是一個不斷意識到過去的自己是個傻逼的過程。
提供一個不那麼感性的視角吧:常刪記錄,只是為了保證信息傳遞的時效性。
加了我的微信、微博或者QQ的朋友應該會看到,我的朋友圈通常是空的(基本無原創狀態),微博也多是轉發,QQ空間更是多年未更新的樣子。甚至我的知乎也會不定期匿名一些答案。
我有定期清理社交平台的習慣(除了人人,人人的東西太多太雜了),基本上至多半個月就會把各類平台上的狀態/日誌/照片/留言清理一遍。而朋友圈的狀態,基本上都是三天內刪。
因為在我看來,這類社交平台的作用並非記錄生活,而是分享生活。(記錄生活完全可以用日記本啊不是嗎XD)
人都是有社交屬性的,而這類社交平台的優勢就在於能夠有效地將你所想展現的社交屬性延展出去。
比如在知乎上我是一個很克制的討論者,在朋友圈上卻是個逗比,在人人上又是一個紳士,而微博對我來說相當於樹洞所以又是肆無忌憚的宣洩者——這些都是屬於我個人的不同面,它們共存,但只有在適當的平台上才能更好的展現。
那麼,我們是如何展現這些社交屬性的?
通過狀態/日誌/照片等等,來表達我們自己——向朋友/關注者分享自己的知識/經歷/情緒等等。
有表達,就必然有信息傳遞,有信息傳遞,那麼必然涉及到信息的損失。
不妨參考新聞的三要素(新聞是信息的有效載體):時效性、新奇性、重要性。
後兩者在社交中可有可無,畢竟我不是新聞工作者,沒必要取悅觀眾。但時效性是社交過程中隱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只不過不少人通過「情緒化的手段」理解了這一過程罷了——
比如,會覺得之前的自己很傻很天真,刪狀態。
比如,反感他人通過自己之前的記錄來論斷當前。
比如,試圖掩蓋曾經的錯誤和遺憾。
——但是說到底,會產生此類心理活動,不就是因為,如今的你,和上一階段的自己不一樣了嗎?
——那麼,為什麼要保留過時的信息,降低自己當前社交屬性的辨識度呢?
——垃圾不及時回收,可是會內存溢出的喲XD
我在這個平台上同你對話,這意味著我們兩個個體(或者一對多)產生了信息交流,那麼為了保證我所傳遞的信息是準確而有效的,定期將過時的狀態/日誌/留言刪除,不正是消除你對我現有社交屬性的潛在誤解的有效方法嗎?
——你不會因為我曾經的撕心裂肺就認定現在的我是一個痴情種子。
——你不會因為我曾經的妄自尊大就認定現在的我是一個中二少年。
——你不會因為我曾經的迷惘彷徨就認定現在的我是一個無用盧瑟。
你所見的,即是我想展示給你的,當前的我。
這樣就夠了呀。
以上。
——
題外話:
有人覺得留下原來的狀態,是對自己曾經的中二/愚蠢的見證,成熟的人敢於直面圖樣的曾經。
我只是覺得……何苦呢?
這種私人的體驗,難道不就該封藏在內心深處的小盒子里,等老了再慢慢回味嗎?
所以啊,move on吧~不想讓別人知道我曾經那麼傻逼啊。
雖然大概只有自己會去看。
這一秒高冷理性的自己討厭上一秒矯情軟弱的自己
-
我這個人啊有潔癖,精神潔癖,而且還有被迫害妄想症,所以很少在公開的網路上分享個人信息,並且會不定時刪除以前的內容,原因有二,首先,個人言論代表主觀意圖,但人是會變的,以前的想法不代表現在仍然認同,自己刪了省得打嘴炮,也避免了某些人挖墳。其二就是怕被社工,這個世界太可怕了,要社工一個人太簡單了,信息越多越容易
-那是你太在乎,太嚴肅了。(更新,答案後面針對這個問題,寫了篇文章,見笑了。)
qq空間的說說,朋友圈,發了又刪,無非是害怕別人的眼光,別人的看法,怕別人覺得自己幼稚。
而事實是,你不在乎了不嚴肅了,就會說,我以前愛咋地咋地,我矯情怎麼了?我幼稚怎麼了?
我就無所謂!別人愛咋說咋說,我自己覺得成長了就好。
何必刪除?很多東西真正的看淡,真正的放下,就是放在那,依然寵辱不驚。
況且,偶爾翻看,看見自己的傻呼,自己的天真,不覺得很美妙,然後自己也咯咯咯笑起來了?
但如果實在不想被他人所見,就設為自己可見就好了,因為我的回憶不想被遺忘。
再補充一點,能說出這些,當然是我也經歷過刪東西的狀態啦!不過現在才沒那時間去做這無聊的事呢~
——————————
有人回復我說:「是覺得以前的自己太蠢了,自己看不下去才刪,並不一定是在意別人的眼光」;
其實我覺得這講得很有道理。
但是,總覺更多的人是在乎別人的看法啊,不然可以看看最多贊的答案。再者我覺得,蠢得自己看不下去的東西一般一次就能刪完了,而不會經常去刪。經常刪的,難道自己經常蠢得自己看不下去,所以想必是太在乎了吧?
————————
分享生活,還是記錄生活,這是一個問題
「小紅點」「點贊黨」「食物拍照消毒」「聚會手機聊天」「時間被碎片」「渴望得到關注」「焦慮」「孤獨」等一個個短語的出現,反映了社交網路對人與生活造成的困擾。
前陣子知乎又出現了個問題,討論「時常刪除過去的記錄是什麼樣的一種心理?」
也非閑得無聊,倒是為了我這篇文章,便把所有答案翻了一遍,歸類總結,大致如下:
- @ GayScript 不要用我的過去評價我的現在,和將來!我在不斷改變!既然你跟不上我的腳步,非但不鼓勵我往前走,還拚命扯我後腿,我只好把你刪掉。
- @ Oldplusnew 成長就是一個不斷意識到過去的自己是個傻逼的過程。@ 蓋茨比的狗 高冷的我在鄙視逗逼的我。
- @ 張小平,常刪記錄,只是為了保證信息傳遞的時效性。因為在我看來,這類社交平台的作用並非記錄生活,而是分享生活。
- @ 顏博 我只是個有強迫症的處女座,看見東西多了收拾一下。這也能被黑?
- @ 吳仁 有些時候有些話是對某人的隔空放話而已。
- @ 蘇柳 怕被現女友看到什麼。
上面歸類的 6 個答案中,有的出於調侃,有的是非常實際的理由,當然也有自己在痛苦掙扎後得出的結論,不過其中有兩個答案引起了我的思考。
其中 Gayscript 的答案,獲得了高贊。在他看來,「刪除記錄」,是不希望別人用過去評價現在和將來的自己,「刪除朋友」,是刪除一些只會打擊和拖後腿的朋友。儘管不贊同他過激的「刪友」方式,但該答案獲得高贊,卻讓我更加確認,人們在社交網路的發表言論,是會牽扯到「他人」。而人們更期望的,是「他人」的贊同。退一步講,即便不是贊同,那也希望是獲得積極性的回應。
但若是得不到積極性的回應,就會容易引起一系列的消極心理:得不到認可,猜測他人看法,焦慮,或是覺得自己傻逼,刪記錄等等。若是被他人批評打擊,自尊心稍強的,更會認為他人落後傻逼,道不同不相為謀,無論是記錄,甚至是朋友,都可以刪刪刪。
然而微信的朋友圈,QQ 的說說,人人網,微博這些社交網路,真有這麼大的意義值得去猜測質疑困擾,並花費如此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刪刪刪么?
於是我也做了個回答,大致意思是:如若對某件事情真的不在乎和不嚴肅了,那才是真正看淡,真正放下和寵辱不驚,而不會花時間去刪除從前的記錄。況且記錄著自己犯傻的那些話語,有時回頭來看,會咯咯咯發笑,何嘗不美好?
後來另一個 @ 張小平 的答案引起了我的注意:常刪記錄,只是為了保證信息傳遞的時效性。因為在我看來,這類社交平台的作用並非記錄生活,而是分享生活。因此朋友圈狀態基本三天內刪除,何苦認為「成熟的人必然敢於直面圖樣二逼的曾經」。
@ 張小平 的回答不無道理。或者說,他對此類社交網路,已經有了自己一種獨特的認知方式,即只強調「即時分享」而無需「記錄」,以至於他能形成自己一種獨特且淡然的處理方式。而這樣一種方式,每隔三天,也許會花他大約 1 分鐘的時間永遠各種 delete,但至少不會引起他的心理焦慮或者說因為刪除過往記錄而帶來遺憾。
但對於普通的大多數人來說,朋友圈此類社交網路卻像 QQ 空間的登錄頁面那般,是「分享生活,留住感動」。它們的本質屬性是「分享」和「記錄」,這兩個功能很難被割斷的。而在實際生活操作中,記錄的就當然就不會只有「感動」,更會有「傻逼」了。所以,對於絕大部分割斷不了這兩個功能的人來說,面對這些記錄,其實就意味著要「分享自己曾經的傻逼」。
這不經讓我想起,人人網「過往的今天」的確是一個多麼讓用戶「痛心」的功能。
所以說,若是強調「即時分享」,Snapchat 此類的設計,的確為我們省去了每 3 天就得花 1 分鐘去刪除記錄的困擾,值得肯定。
若是強調「分享和記錄」,自己卻又不想看到自己曾經的傻逼,那麼刪除記錄是一種很好的處理方式。
但糾結的我們,若是想分享,又不想過後別人看見自己曾經的傻逼,還不想刪除曾經的回憶,那麼,在發布過的圖片右上角,點擊「設為私密照片」就可以了!
當然最後的最後,根據「刪除記錄」這個問題的答案和點贊,還是別再否認,你在乎他人的看法。
始亂,終棄
當你開始覺得自己以前是個傻X的時候,你就長大了
高冷的我在鄙視逗逼的我…
喏。
大概在高中的時候,我與一個女孩兒分手了。我刪掉了她的號碼、照片以及短訊,包括手機里的好幾百兆的電話錄音。
有一段時間對身邊的一切十分失望,那段時間清空了空間留言及說說,將大部分日誌刪除了,剩下的也全部轉成私密日誌了。最後關閉了空間。
有段時間對過去的自己十分失望,將微博的部分內容刪除了,將博客清空了並再也沒管。
自初中開始便持續寫日記,現在剩下的都在電腦上,紙質的很多都找不到了。我寫日記從來不看,想想倒也有趣。
好多網站都有我的痕迹,但我停留的時間不長。
我愈來愈不想在互聯網上留下我的痕迹。
什麼購物記錄、網頁瀏覽記錄經常都是一鍵清除。
我為什麼這麼做?
我有強迫症吧,強迫自己忘掉過去的不愉快。
親手毀滅掉所有鑰匙,把門鎖起來。等什麼時候不刪了,你就能接納自己了
我只是個有強迫症的處女座,看見東西多了收拾一下。
這也能被黑?就像題主說的過去只是一種「記錄」
新生活蓬勃欲出,過去的就讓他徹底過去
刪掉一些不好的,讓那些美好到心碎的東西重新生長
覺得當時2B的連自己都不能容忍!
不忍直視。
有些時候有些話是對某人的隔空放話而已
定期清空自己、邊看邊刪,也是和昨天和解的過程
主要是自己無法正視當年的那個矯情狗
我覺得我說的只是針對一些比較極端的情況,一般來說刪微博什麼的很正常
1.低自尊,意思就是對自己的滿意程度低。因此看到自己以前的缺點會非常焦慮和厭惡,不能接納。
2.是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差距大,在我們內心裡覺得自己應該是一個很智慧很牛逼的人,但是過去的這些記錄告訴我們原來自己傻逼過。簡直不能忍,這一定不是我,刪了當作沒有發生過。不能接受過去的自己。
3.社交焦慮,因為這种放在公共空間的言論,本意是為了塑造個人的形象,讓他人看到我們的想法,從而了解我們。但是社交焦慮的人會過於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且喜歡往消極的方面想。比如:我以前寫了這麼多傻逼言論,別人一定以為我一直這麼傻逼,天哪,我在別人眼裡太糟糕了,我要把這些都刪掉。
在沒有微信和朋友圈的時候,那些聊天和向朋友展示的東西都不會像如今,白紙黑字、一字不差地被記錄下來,而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具體的字句會消逝無蹤,只留下淺淺的感覺作為印象。大概是,覺得自然的發生和淡忘會更美好。
當然我不會承認是因為討厭自己才刪的。
推薦閱讀:
※你是如何強迫自己不斷學習提升的?
※為什麼現在好多女孩子和三毛一樣旅行、記錄、然後發表,卻不能稱之為「當代三毛」?她們和她的差距在哪裡呢?
※什麼樣的信念才不至於一個人走向碌碌無為?
※笑到停不下來是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