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有什麼好處?中國不市場化,擔心的是什麼?若需要將兩率市場化,應該怎麼做?
(這些問題都太大了??建議這種宏觀問題一個個拆開來問,基本上一個小問題就足夠寫一本書,三個問題合在一起的答案簡直都沒人能讀完。)
現在利率沒有完全市場化,主要表現在銀行的存款利率有上限,貸款利率有下限。
各家銀行在吸收存款方面是競爭關係,怎麼競爭呢,通過給儲戶提供更多的利息,吸引儲戶把錢存到自己這裡來。如果不加管制的話,銀行可能為了攬存,給儲戶付出太多利息,這對銀行的健康運營是不利的。
貸款的情況類似,銀行也會通過降低貸款利率來吸引企業從自己這裡貸款,競爭太激烈的話,貸款利率可能一降再降,銀行利潤會下滑。
不難理解,這種利率管制主要是為了保護銀行的利益,犧牲的則是全國儲戶以及全國企業的利益。如果沒有管制的話,本來儲戶是有可能得道更多利息,而企業是有可能以更低的利率得到貸款的。
至於怎麼評價這種利率管制,這很難講。支持利率管制的一個(能擺在檯面上說的)主要理由是,一旦放開以後銀行體系可能出於競爭壓力高息攬存、低息貸款,後果不僅僅是銀行利潤的減少,甚至可能喪失必要的風險控制,承擔自己原本無法承擔的風險。長此以往銀行系統可能積累下高風險,威脅到整個國家金融體系的穩定。
贊成利率市場化的理由也非常多,一個比較明顯的理由是為了企業能夠以更低的成本借錢,有利於實體經濟的發展,對全國人民當然也有好處。此外,利率市場化是有利於宏觀調整的,簡單的打個比方,市場化的利率可以靈活的反映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銀行提供資金的能力、儲戶提供資金的意願等等,但是現在一切都被釘死,從這些利率指標中看不到任何有效的市場信息,那就比較難估計市場的資金供求狀況,宏觀調控就少了一個依據。
在調控政策的傳導性方面,利率管制也是個巨大的問題,就不詳細說了。
總結一下,利率市場化基本上就是在穩定安全和金融效率之間的一個兩難選擇,不好說那一邊是絕對正確的。但是整個金融體系風險控制能力總會提高,政府調控水平也會慢慢提升,所以我相信會有一天利率能夠市場化,而不會給金融體系帶來太大的風險。
放開的具體表現就是取消利率上下限就行了,但是需要怎麼樣一步步實現這個目標,我確實不了解。
(歇一口氣??)
匯率管制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匯率價格管制,二是外匯流通管制。
匯率價格管制就是說,央行每天都會給出一個人民幣對美元(及其他外幣)的中間價,當天的交易價格不得超出中間價上下浮動的比率,類似股票的漲跌停板制度。外匯流通管制則是說,基本上美元進入國內的時候,都必須通過央行給換成人民幣,企業原則上是不能自己持有美元的,需要用美元的時候也需要去找央行購買。這種流通管制是為了避免自由的外匯黑市出現,因為黑市價格不受調控。
匯率管制的一個歷史原因是,以前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競爭力非常差,美國人很少從中國買東西,中國就很少有機會賺到美元。但是中國為了經濟發展,又必須向外國購買先進的機器設備、技術、人才。怎麼解決沒有錢又要買東西的問題,那就只能把全國的美元都集中到政府手上,不允許企業和私人留存,這就是流通管制,現在朝鮮應該還在用這種辦法。另外呢,為了用最少的錢買最多的設備,一個辦法就是規定人民幣非常值錢,美元非常不值錢,這就是匯率價格管制。
匯率管制在今天的好處是:1、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境內外金融體系,有助於隔離金融風險;2、可以調控進出口。簡單地說,如果人民幣更值錢的話,我們去買美國的東西就更便宜了,這對於進口美國產品的企業和中國消費者是有利的;如果美元更值錢呢,我們出口產品換回美元就更划算了,對中國出口企業是有好處的。
之前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的人民幣價格是被強行壓低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出口企業喝多都是勞動密集型的,對於低收入人群的就業至關重要,是國家首先必須保障的。相比之下消費者去買美國的東西,多買點少買點不太有所謂,國家不保護消費者的利益。這就是匯率調控的好處。
匯率管制的壞處:1、美國歐洲股市暴跌、資產價格低迷的時候,中國絕大多數人不能去抄底。平常你可能看好某些外國企業,或者想要去外國某地買房子、辦移民,抱歉,匯率管制不允許這些投資。2、正如前面匯率調控說的,有時候政策上會犧牲這一部分利益,去保護另一部分的利益,這對於被犧牲的那一方來說不太公平。最近的中產階級、白領們經常問為什麼美國的東西這麼便宜,賣到中國來卻這麼貴,匯率價格不公平是其中原因之一,因為人民幣的價格被壓低了。
解決方案??當然最終解決仍然以匯率管制完全放開為標誌,但是具體的實現方法可能非常複雜、緩慢、曲折,政策問題我確實回答不好。這個問題非常的宏大,可以寫書了,不是短短几句話可以講的全的
好處 Henry Zeng已經講了,補充一點,市場化的兩率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市場上的資金價格,這是人們做決策的最基本依據。
其實也不能說「不市場化」,其實已經都推得很遠了,利率市場化只剩下存款最高利率限制及貸款最低利率限制兩個障礙,匯率市場化在形成機制上,正在逐漸改,在資本項目開放方面,只剩下六個項目沒有開,其實只是在攔老實人,真想進想出,有的是辦法。
但最後這點路,非常難走,因為涉及到很深的既得利益。利率市場化方面,主要是銀行,銀行長期以來靠存貸差生存,競爭力差,放開利率後恐怕麻煩不小;匯率市場化方面,則主要擔心資本外逃。
需要注意到一點,兩率市場化,及要素價格市場化這三者,其實三位一體,都是國內的價格體系改革,沒有任何可能在其中某項拖後腿的情況下,完成另兩項改革。而要素價格市場化的問題非常的深——勞動力要素價格受城鄉二元分割,戶籍制度及其背後的國民待遇差別影響;資源價格市場化則被國企利益絆著,需要國企改革;更何況還有個土地擺在這裡,不論是私有化,還是確權,這一步肯定要邁出。
在要素價格市場化沒有推進時,強行推動利率市場化及匯率市場化的結果是,國內的資源統統向國企傾斜——人家手裡掌握了最上游的資源,財大氣粗,風險低,能給的錢多——國企的錢再呼呼地被卷到國外?當然,這種情景只是我想像的,有點誇張,並不嚴謹。
至於具體該怎麼做,眾說紛紜,改革的順序有很多種看法,都有道理。在我看來,按照中國以開放倒逼改革的一貫邏輯來看,先匯率再利率最後資源價格(並不是只有完成一個才能開始第二個,應該同步進行,只是優先順序差別而已),也許是條現實可行的路。利率是資金的價格,匯率是本國貨幣相對於其它貨幣的價格。和一切商品的價格市場化一樣,利率和匯率市場化的終極目標,就是讓資金和貨幣更有效率地被使用,讓能最有效率使用它們的人來使用它們,讓那些沒有效率使用它們的人被淘汰出局。
------------------------------------------------------------------
中國不市場化的原因,正是因為:如果市場化,那些低效率的既得利益集團會被淘汰出局,而它們擁有強大的影響政策、政治的能力。
所有除此以外的其它的原因,皆是表面。
這問題提得不好。應該說利率管制和匯率管制有什麼壞處更恰當。呵呵。
劉梟答得很好,特別是改革的具體步驟,這些我是答不上來的。
所以,只做補充。
我要說的是:利率和匯率本身都無需涉及貨幣,它們都是微觀交易的宏觀結果。
利息不是資金的價格,而是人們的不耐,它由人們在時間偏好上的資源分配所決定。而資金的價格就是它的購買力,14塊錢買一斤豬肉,那這14塊的價格就是一斤豬肉。貨幣利率只是資源利率的表現形式,就像市場中的商品都可通過貨幣表現其價格一樣。
同理,匯率也是如此。它不是貨幣價格,而是不同國家間的資源需求比率。
為什麼要說清楚這一點呢?不是定義問題,或者說不同學派看法不同,而是只有搞清楚它們的本質,你才會知道為什麼利率和匯率只可干預,不可操縱;為什麼名義利率只可順勢而行,而匯率不能通過行政手段定一個數字。
如前所述,利率是人們在時間上的資源排序,越注重」現貨「、輕視」期貨「,利率就越高。它由社會上每個人的交易共同形成。而人們的不耐程度在不同社會、不同地區差別不會很大,大致上社會越穩定、財產權越得到尊重,不耐程度就越低。但名義利率除了反映不耐程度,還要反映通脹,即名義利率=真實利率+預期通脹率。央行變動基準利率其實只是順勢宣布,它是央行關於預期通脹率向社會作的「彙報」。那麼所謂央行干預利率也只有一條路可走了——干預通脹率。很可笑是不是,干預通脹率有什麼用呢?那答案就是:沒有用,央行沒有任何必要干預利率,它變動利率完全是順應未來的通脹之勢。加息只是通脹的必然結果,不是目的。當然,之所以說「干預」,是因為通脹是央行體系發鈔和信貸擴張造成的。
只有在一種匯率制度下可以通過行政手段定一個數字,並緊咬不放。那就是聯繫匯率,比如港幣和美元之間。所謂聯繫匯率——舉個例子——就是我們上學時學校菜票和人民幣之間實行的那種兌換制度。1塊錢人民幣換1塊錢菜票,有多少人民幣換多少菜票。學校後勤處事實上沒有「發票權」,校園流通的菜票實則即換了張臉的人民幣。此種匯率制度很省心,但卻把身家性命交給了掛靠者。若美元超發,那港幣也會相應貶值。見過小船掛郵輪的,但沒見過航母掛航母的。中國如此龐大的經濟體當然必須有自己的貨幣政策,而不是緊咬美元。
只要不是聯繫匯率制度,匯率便只可干預,而且只能通過向市場投放貨幣或擴張信貸。
至於干預利率和匯率的危害,劉梟的答案正確但不夠全面,它扭曲的不光是資金價格,而是整個資源配置。中國從1996年就已經開始啟動利率市場化改革,並於2003年明確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路線圖。目前,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已經基本實現了利率市場化。但是,中央銀行仍然控制著人民幣貸款利率的下限和存款利率的上限。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到了最後一步,也是最關鍵,最實質性,最難的一步。
在一個充分競爭的有效經濟體中,長期平均實際利率(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應該與長期平均經濟增長率基本持平:前者是投資的平均單位成本,後者是投資的平均回報率,兩者應該相等。
從統計數據來看,2011年國際貨幣基金的一份工作報告表明,在1999-2008期間,發達國家的平均實際利率與GDP平均增長率之差為-0.15個百分點,兩者基本相等,其中7國集團為1.26個百分點。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實際利率與GDP增長率之差為-7.96個百分點,其中新興經濟體為-4.15個百分點,中國為-8個百分點左右。
該報告的分析指出,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實際利率之所以明顯低於GDP增長率,主要反映了這些國家政府採取的「金融壓抑」政策,將利率壓制在遠遠低於均衡利率之下,扭曲了資本市場。
「金融壓抑」 是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和肖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概念,指政府將利率壓制在低於資本市場均衡利率水平以下,以及其它一些限制金融市場的措施,目的是為了保正公共部門以很低的成本來支配足夠的資本和資源:降低政府的赤字財政成本和通貨膨脹。麥金農和肖指出,其結果是造成這些國家整體的儲蓄和投資不足,低增長.同時,還加深了發展中國家「二元經濟」之間的鴻溝:一邊是傳統的低生產率行業,另一邊是現代化的高生產率行業。
中國是新興經濟體中將實際利率壓抑得最低(相對GDP增長率而言)的國家(實際利率低於GDP平均增長率的8個百分點左右)。 但是,中國並沒有象麥金農和肖所預料的那樣發生儲蓄和投資不足,低增長;相反,中國的儲蓄率和投資率,GDP增長率,都是世界各國中最高的。
是否意味著「金融壓抑」的低利率並沒有給中國經濟帶來不良影響,沒有必要推行利率市場化?
答案是否定的。
在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國家,「金融壓抑」的低利率之所以導致儲蓄和投資不足,是因為這些國家中非公共部門在儲蓄和投資方面還佔有著主導地位,特別是居民的儲蓄對低利率反應敏感,壓抑利率導致儲蓄不足。
在中國,由於計劃經濟遺留的影響,公共部門(包括各級政府和各級國營企業)對儲蓄和投資起著主導作用。低利率不但沒有造成低儲蓄,反而推動了高儲蓄:
首先,政府和國營企業的儲蓄行為與利率相關甚微。
其次,非國營企業由於外部融資困難,不得不依靠提高自身的儲蓄去發展。
再次,傳統的經濟理論認為儲蓄與存款利率成正比,其前提是居民已積累了一定的財富,有完好的消費信貸市場,居民可以權衡今天與未來消費的效用來決定目前消費和儲蓄的比例。而在中國,這些前提基本不存在。居民明確了對未來一些需求的預期之後(例如,買新房,買車,子女的教育費用),存款利率越低就意味著居民當今必需儲蓄越多。例如,假如居民預計明年需要1萬1千元給孩子上大學,如果儲蓄利率是10%,他今年需要儲蓄1萬元;但如果中央銀行將儲蓄利率壓在5%,他今年需要儲蓄1萬零5百元才能夠滿足他明年的需要,他今年的消費就少了5百元。
因此, 在中國,「金融壓抑」的低利率其不良影響不是反映在儲蓄和投資不足,而是反映在宏觀經濟結構失衡,居民消費佔GDP比重不斷下降,處於世界最低水平,投資比重過高,投資效率下降;反映在一些行業存在的資產泡沫和產能過剩;反映在國營企業與民間企業之間資本和資源分配的欠公平。
由於中央銀行壓低了利率,使公共部門享有低利率成本,非公有部門,如民營企業,不得不面對高利率成本(包括非法集資的高利貸)。從整體經濟來看,公共部門的低利率和非公有部門的高利率加權之平均應該等於均衡利率,既GDP增長率。
實現利率市場化之後,儲蓄和貸款的利率將會比現在高。公共部門面臨的利率成本將會增加,而非公有部門的利率成本將會比現在低。
實現利率市場化,可以促進宏觀經濟方面失衡的調整,促進經濟結構優化,使微觀經濟中不同投資項目的風險與資本成本相匹配,鼓勵創新產業的發展。
我還是說說利率市場化對俺們這些小白丁的好處吧:
央行老大周小川說了,存款利率放開可能最近一兩年就能實現
——意思是銀行可以自己決定存款利率了。這可比專家們預期的兩到三年提前了不少,甚至有外媒用了「激進」兩字。
其實央行挺開心的,一直要叨叨叨的金融改革遇到的阻力不小,要照顧銀行的盈利能力唄——這些舒服慣了的少爺小姐們哪裡肯下地幹活兒呀。互聯網金融這一下子,孩兒們的鬥志就被餘額寶激起來了,知道跟家長撒嬌管不了大用了,再不反擊就要被搗老巢了。於是家長乾脆趁勢放個話,以後你們不僅要和外人爭,還得互相爭,估計是想讓這些孩子更上進些。
先小解釋下餘額寶在其中作的推動作用
Before
散戶的錢→銀行→貨幣基金(以銀行渠道獲得客戶)
After
散戶的錢→餘額寶(互聯網渠道下的貨幣基金)→銀行
區別就在於,銀行的利潤不論是存款還是貨幣基金代銷費用都被餘額寶這樣的「中介」啃了,要獲得大筆存款,必須付給「中介」更高的「協議價利息」 銀行可是舒舒服服靠低吸存款,回頭再放給企業「高利貸」來賺利差的呀,現在存款源頭告急!
所以銀行一邊向銀監會打小報告(前一陣子餘額寶以擾亂市場的罪名被批鬥得挺熱火啊),一邊留一手開發出自家的「餘額寶寶」,腦補得到他們的「危機感」了么?
存款利率放開相當於銀行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可能對我們這些小白丁有啥影響呢?
1、存款利率上升
銀行的舒服日子過不久了,為爭奪存款,要對我們這些手上握著現金的客戶客氣點兒了。我們哪家利息高存哪家的好時光有點盼頭了。
所以餘額寶說的意思就是:自己即使被銀行開出的高存款利率砸死,能促成這場戰役也是光榮的。
肯定會有一波真槍實彈的戰爭~~
今天同事說她買了招行的股票,因為價位到了歷史低點,我不知道她是不是想在優先股上撈一筆,暫且不表。長期說,嗯,有風險,但也有機遇。以前我挺看好招行,前兩年似乎是最出色的一家了,如今勢頭卻不如平安~~~平安最近的舉措真的都很時尚。但這還沒鬥起來,我期待它們拼出個座次來,如果最終結果招行能拿到TOPn的位置,這筆投資應該還是非常不錯的。
2、銀行的風險也不再是零——存款?也買個保險先
曾經,中國特有一套「隱性制度」——一切銀行機構無法兌付的儲蓄存款均由政府買單。以後,當然是很漸漸的,中國的銀行也會有倒閉的風險。
要不,你銀行放個高收益,付不出還有政府托底——這讓沒人托底的股市去找誰當乾爹啊?
So,以後存款也會有保險給你買的!
你看,批了5家試點民營銀行出來了,這是給自家孩子找陪練呢,我估計最先遭遇破產風險大概會在陪練里,殺雞儆猴。[我瞎猜啊]
前面說了關於買招行股票的事兒,這也是風險之一。銀行股的歷史低點~~或許即將被在「破產風險」面前被刷新。這一點,可以看看國際市場上銀行股的表現。
3、股市會有點兒不開心
因為競爭促使的短期存款利率飆升,等於是要從股市抽水啊~~~所以正式放開的消息前後,一定密切關注大盤走勢,適當降低一些倉位。平穩後再加大投入
4、貸款估計可以談談價兒了
銀行拉點兒存款不容易了,所以得讓這些錢儘可能地動起來,要貸出去啊。所以呢,在同等市場環境下或許貸款利率會更讓人舒心些。——這個有同事在和我爭論,他說貸款會更難。好吧,大家談談想法。
--------------------------------------------------
恩,以後銀行要學會彎下自己高貴的腰,hiahia,我好邪惡地期待著
by Josh Braun
---------------------------------------------------
本回答來自我的微信訂閱號,有興趣的關注哦
http://weixin.qq.com/r/r0zO1ofEWtolrcO19xm9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不是不想市場化,是做不到,80年代90年代我們的人才隊伍外匯儲備都不夠,操作不了外匯市場,同時害怕國外勢力控制本國金融業,所以銀行所有權堅決不放,這樣利率就沒法市場化。兩大指標不能市場化的結果就是扭曲了資源要素價格,具體來說就是國企資源多民企資源少,高污染高能耗企業大發展,正常的市場退出調整機制缺失。
大家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似乎是圍繞著「這個東西為什麼好,這麼好為什麼不做,想做這麼好應該怎麼辦」展開,我能來吐槽這種左腦崇洋媚外嗎?
市場化是好事,這個意識似乎是現在青壯一代的公理,不證自明。
大概源於以下原因:
1、成長於社會主義運動及其推行的管制經濟大退潮時代。
由衷崇拜強者是人類顛撲不破的本性, 跟衰弱印象扯上關係的東西是自然受到唾棄的, 他們會儘力忽略「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的道理,努力效仿強者的特性,並以此為變強的依據。
比如部落人誤會某種動物具有神力時就會模仿膜拜這種動物,渴望獲得這種動物的紋飾皮毛一樣。
2、受益於冷戰結束的經濟緩和,卻認為這是西方帶來的。
冷戰期間,東西方各國都以「滅種之敵」為驚嚇,恨不得從國民身上榨乾最後一滴血。各國政府毫無財政紀律可言,經濟政策胡作非為,這個問題在東西方是無差別的。
只要結束這種狀態,人民自然就可以休養生息。而西方人覺得「因為我們贏了,變好了,所以我們對」,東方人覺得「因為我們輸了,變好了,所以我們錯」。
3、在以上「強者無罪,勝者有理」的人類學規律作用下,當冷戰塵埃落定,自由化,或者叫反蘇反管制便席捲全球。社會主義陣營之外,南美東南亞中東,所有跟管制沾邊的執政紛紛被打下台去。天下洶洶:錯的弱的為什麼繼續做大哥!他們向西方張開雙臂,熱切期待著擁抱強大、勝利和富裕。
西方以冷戰時期用以論證其混賬政策合法性而加冕的經濟神學為先導,對自行解除了經濟國防的各國展開饕餮盛宴,所得又支持其揮霍了二十年,以至於自己都開始信奉自己創造的經濟神學。
東方各國的先覺者們,也看到了機遇:有什麼比沒有柵欄的羊圈更能滿足餓狼胃口的?
民眾們同樣滿心歡喜:冷戰結束,家裡終於有餘糧了。
這是一個西方彈冠相慶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東方歡欣鼓舞的時代。
這個自由的美麗新世界,刷新些每年都有一批國家經濟崩潰的紀錄。南美和東南亞的自由主義鬥士們,總是悲壯地屢敗屢戰,屢戰屢敗。
明明在同一個舞台共舞,為什麼被擠到台邊的總是我?
道理很簡單,羽量級選手和重量級拳王同台競技,不帶防具還不給打趴下?
在一個國家或者國家集團,擁有經濟體量、結算壟斷尤其是意識形態正統的絕對優勢的格局裡,公平地爭奪資源是不可能的。
同樣的道理,將小民和大資本放到徹底市場化所以徹底平等的環境里競爭金融資源,你真的確定勝算是50╱50?
有個窮鬼來到閻羅王面前,說:我希望投胎到一個公平平等的國家,在也不做這個國家的人了。
閻羅王問:公平還是平等?
窮鬼:公平平等。
閻羅王:______(請填空)
前幾名的答案都很贊了,補充一個個人觀點: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也要從社會保障角度看,如果推行利率市場化,中小銀行勢必高息攬儲,風險也會很高,存款保險制度沒有跟上怎麼辦?擠兌出現怎麼辦?夏斌老師有一次在他辦公室閑聊時說起過此事,大意是他上研究生時就開始討論利率市場化了,現在他帶學生了,還在討論此事。夏老師的觀點是中國的金融改革要先從社會保障做起,甚至一切改革思路都可以遵循先從底層保障入手。如果我們也有類似於FDI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機構,利率市場化才有希望推行,畢竟中央的改革思路更多是從改了「會有多糟」的角度來思考,而不是改革了「能有多好」。(最後一句是個人觀點)
至於匯率市場化的改革,想啟動也不是難事,反正現在機制上已經成熟,只需要把央行從大莊家檯子上趕下去即可。但是為什麼要改呢?我們顯然是匯率低估的既得利益者,短期內從國家角度我看不出有什麼要改的必要。事實上匯率市場化的緊迫性遠不及利率市場化來得重要。當然改了的話,出國的同學就開心了。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我不懂,很多細節都不清楚。咱們國家的匯率應該算是市場化的吧?即便是政府干預,也是通過市場上的買入賣出來控制,而不是通過行政手段定一個數字(@劉梟指點,不算完全市場化。官定匯率(匯率中間價)的形成機制不透明,對匯率浮動也有人為限制,可以參考 http://shaneliu.org/archives/600)。按照@劉梟的答案來看,利率的限制似乎也不多。至於完全市場化,也是可以的。需要擔心的大概就是我們金融機構的能力和水平。(另外我國國債和地方債未能成型,一般控制利率的方法就是通過國債)
這個問題有點大,我就只從我熟悉的利率方面回答好了。另外我假設讀者都有一定的金融知識,我就不用白話也不解釋專有名詞了。再另外,看了看Luo的2年前的答案,時間已經證明了他的觀點有些錯誤,我就不一一指出來了。
利率市場化有什麼好處?
好處說白了就是資源的優化配置。這一點或許很難理解,而且也不見得所有的市場主體都有好處。大家不要以為搞利率改革就一定是件大好事。搞不搞兩率改革,這個需要政府對我國的經濟體制和金融發展程度有一個明確的了解,才好下決定。如果有那麼多好處的話,改革早就搞了,就不是深水區改革及其決策判斷的問題了。
另外,隨著中國經常帳戶盈餘的收縮,過剩儲蓄供應越來越少,也會推動利率中樞抬升,倒逼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
中國不市場化,擔心的是什麼?
在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有2個現象會非常明顯:1,利率中樞抬升。2,利率波動加大,2013年的錢荒對銀行的影響有多大,這一點無需多言了吧。
以中國的情況來看,在利率市場化的情況下,存款利率肯定會上升。但貸款利率也有可能會上升,利差到底是增大還是縮小,目前還不清楚。擴大,則企業融資成本增加。縮小,則金融機構承受動蕩。舉個例子,美國1980年代利率市場化以後,全美一萬多家銀行中約有三千家倒閉。
並且一旦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後,官方再想要控制就是難上加難。而且原有的監測指標和調控手段的有效性都會下降,這就需要貨幣和監管當局對新形勢作出反應和調整。所以決策必須要慎之又慎。
還有一個就是在兩率市場化後,因為存在利差而導致資金流入的問題了。理論上,有利差就肯定會有熱錢流入,但實際上情況非常複雜,比如說風險溢價該如何估算。
若需要將兩率市場化,應該怎麼做:
所謂的利率市場化,就是說資金定價要由市場主體決定。
舉個例子:2013年12月16號開始,Shibor全面上升,到了12月23日隔夜Shibor上升到4.5150%,一周Shibor上升到8.8430%,中國央行為了解決流動性緊張,使用了SLO等短期工具而不是逆回購,這就體現了央行減少市場干預的意願。可以說,從此以後中國金融市場如果不產生流動性危機的話,央行就會盡量減少干預。
兩率的市場化改革是屬於要素價格改革的範疇。而要素價格改革是需要與准入層面的改革和市場主體領域的改革進行連動,這三個改革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其中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又是最重要的,從1996年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的放開開始,18年的漸進,目前就剩下存款利率最後一道坎了。但要想跨過這道坎,又必須在准入層面和市場主體領域方面進行改革做好準備。這就是為什麼國家要在自貿區,個人消費(養老金和醫療保險的自主選擇,境外投資等等)方面推進摸索的原因。
當然存款利率也不是說放開就放開的,在此之前需要搞一些配套改革。比如要減少軟約束的行為和實體,否則的話有些機構借了錢沒想還,或者說是借了錢就拍拍屁股走人,把還錢的責任留給繼任者。題外話:我個人認為這個配套改革其實是最難的,因為這屆政府非常重視城鎮化,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軟約束問題一直還沒有解決。
還有在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必須把某些特殊機構-比如面臨破產的銀行排除在競爭性定價的體系外,這就需要監管機構的及時監管。
2013年12月9日,《同業存單管理暫行辦法》出發,這就意味著NCD在中國起步。CD由美國人發明,在推動美國利率市場化方面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所以說此辦法的出台被視為中國推動利率化改革的重要一步。不過CD在美國是60年代出現,美國取消利率管制卻是在80年代,希望中國不要那麼久吧。
結論:
利率市場化對儲戶肯定有好處,有企業有沒有好處有待觀察。
中國目前利率不市場化,擔心的是:1,銀行會受到衝擊,一批銀行可能會破產。2,利率改革不可逆,改革必須要慎重。3,一旦改革,原有的監測指標和管理手段可能會失靈,管理當局需要調整適應。
要想利率市場化,需要將配套改革做好,價格要素改革,市場主體化改革,准入改革齊頭並進,自然水到渠道。
說句老實話,我討厭見到利益集團這個詞。我需要的是紮實的論點,詳盡的數據,動不動就說什麼利益集團什麼的,只是故弄玄虛。
以上。關於利率的那一點,個人觀點認為:以中國銀行業現狀,就算讓利率市場化,銀行業可能也不會有多大改變。利率市場化,即是讓市場決定利率,讓供求決定利率,若供應方壟斷了這個市場,市場價格便是供應方決定的。而銀行業便是這樣的一個市場,大大小小兩百家銀行,上千家合作社,農信社,僅有一家民營銀行。銀行業是國營的,銀行是被匯金控股的類卡特爾的壟斷組織。考慮到自身的利益,匯金不會讓利差過於縮小,甚至可能擴大。即便是現在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也不能改變這個行業的現狀,因為民間銀行運營會被自身的資本金所制約著,甚至盲目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這個市場可能引起金融風險。再不真正打斷銀行業壟斷的條件下(如匯金推出控股),利率市場化與否,銀行業現在不會有多大變化,中國也不需要擔心什麼。
題目太大了 第一反應是外匯市場不敢開 防熱錢 不想重蹈泰銖的覆轍
強答一下。
銀行,尤其是總行的產品部門,精英雲集。所以我並不認為銀行是競爭力差的,導致金融創新停滯不前的,很大的因素是監管。銀監是一行三會裡最嚴的,業內的童鞋都知道。
so,個人觀點,兩率的市場化之前一直進展緩慢,一方面是因為要維持金融穩定,另一方面是因為相關部分的監管水平還不足以應對完全市場化下的境況。利率市場化之後的政府監管才是市場化的核心問題,利率市場化是大勢所趨,我們不能因為美國過於寬鬆的利率政策導致經濟危機而害怕市場化,只要政府的監管能力和方式足夠提供對金融系統在市場規律下的正常運行的保證,利率市場化還是很有必要的.況且我國正在努力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但是現在股票低迷,銀行坑爹,如果利率市場化能解放一批小銀行的投資積極性,將會為居民財產性收入帶來更多途徑。中央已經把市場作為決定性的力量定為國策,想來利率的市場化是早晚的事情。
談一談蒙代爾弗萊明模型中的浮動匯率制的必要性。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表明: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執行下面三項政策:
1. 獨立的貨幣政策
2. 資本自由流動
3. 固定匯率制
作為天朝,獨立的貨幣政策就不用說了吧。
堅持對外開放,資本的自由流動也就不用說了吧。
所以只能放棄固定匯率制,改用浮動匯率制。
按照國外利率市場化過程看,利率先高後底,這對融資而言,成本會降低;對於中國目前而言,最大的問題,銀行的定價機制還不成熟,有些小銀行連概念都沒有;由此機會也就產生了:一是培訓利率市場化的有關學問,二是幫助銀行建立定價機制和模型,三是銀行將進入戰國時期,縱橫空間比較大。
這個問題我認為要結合當前的市場經濟背景來說,利率變動會不會想想國沒價格水平,有沒有通貨膨脹的危險,匯率會不會對進出口,國際貿易,國際收支造成影響
推薦閱讀:
※我覺得在中國活得太累,幸福指數不高,所有人都按著規劃好的方式生存。哪個國家生活方式不累,而且很幸福?
※從宏觀角度,造成不同行業間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如何評價郎咸平?他的言論是否過於悲觀或誇張?
※中國的城鎮化將會以何種形式在何時到達飽和點?
※2013年身邊很多人都在說經濟形勢不好,你所在的行業有哪些跡象可以反應出真實的經濟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