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裡是學業重要還是人際關係重要?大學生到底要學習哪些?


學習重要。


糾結於學習和人際關係哪個重要的大學生,多是中了「人脈重要」的毒。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曾說過:大學(本科和專科階段)是很多人一生最後一次可以奢侈地以年為單位用來學習的人生階段,也是人第一次真正有機會以自己的意願塑造自己的階段。


教育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


無論是專業課還是選修課,或是你額外下功夫學習的知識領域,你學得越紮實、越系統、越全面,未來面對知識層面競爭時優勢就會越大。

雖然學歷不如過去那麼值錢,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受高等教育而帶來的收益幾乎是最穩定和最有推動力的。


而因學習成績優秀所帶來的好處,去打聽一下當初的學霸們現在的發展和去向就知道了。


雖然不可能每個人都做學霸,但通過學習提升自己,甚至脫胎換骨,在大學期間是完全切實可行的。


更寶貴的是,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幾乎所有的知識都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得,甚至人的能力、視野、格局也都可以通過學習來進行提升和完善,只要你不懶,只要捨得花時間,就能始終讓自己保持在進步和提升的軌道上。


並且,如果你未來不選擇考研,那像目前這種可以利用學校的資源來提升自己的知識、眼界和見識的機會,將不會再有。

你身邊肯定有很多對學習不上心,卻把精力放在人際關係上的人。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大學生活方式的權利,但沒怎麼把心思和精力聚焦在學習上,也沒在某一領域深下過功夫的人,未來在知識儲備上的短板會對他的各方面包括人際關係造成影響。


你未來因知識儲備的提升而成長得越高,能接觸到的人的質素就會越高。如果人的水平不行,只憑投機鑽營或靠社交技巧來搞人際關係,通常也不會穩定和持久。


因為學習不行,而總得找點領域展示自己的人,由此導致的知識和能力上的欠缺,在未來只能由自己買單。


或許你已經聽過很多朋友感慨:當初在學校里沒好好學習、沒多讀點書,沒學什麼什麼……,這些感慨中的悔意時,多半都是在未來很難彌補的了。

在校園裡的那點人際關係,對未來成長貢獻度並不大,鍛煉社交技巧還可以,若投入太多精力則沒必要,而看一個年輕人對知識的態度、對學習習慣的重視程度以及求知慾的高低,可以大致評估出他未來在行業的成長速度和競爭力。


接下來說說人際關係。


大學生之所以熱衷於搞人際關係,今天認識這個老師,明天結識了個學長,後天又交往了某個著名人物,種種表現基本都是中了吹噓人脈重要觀點的毒。


有一點你越早明白越好:決定你人際關係優劣的根本因素,是你自身所具備的價值和資源。


除非是真正擁有家庭背景或資金雄厚,否則一個身處大學校園的普通學生,充其量也就是有些發展潛力,根本談不上什麼價值和資源。


如果你成長順利,那你的價值和資源未來將取決於你進入社會5到10年後所達到的位置,這不是什麼科學結論,是現實社會的真實寫照。


你未來的價值和資源包括你的行業屬性、職位高度、公司規模、職業聲望、成就大小,親屬背景(這個屬於私密級,不具有普遍意義)等等。


在學校里靠搞關係混得人五人六,走入社會後發展平庸甚至不招待見的人比比皆是,根源還是個人能力、資源及價值不夠。


有的人會擔心專心學習會錯過結交決定自己未來命運的重要人脈的機會,我只能說在校園裡遇到這種人物的幾率太小太小。


小建議:在大學期間認識的同學和朋友,你只需要保持友誼真摯就好。在同學和朋友心中留下個誠信、靠譜、仗義、熱心的印象,其實比什麼都強。

有這個做基礎,只要以後別斷了聯繫,等大家進入社會後,各自事業發展都順利之時,很容易把人聚到一塊兒,而且只要人都靠譜,又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辦起事來就不會難到哪裡去。


不用羨慕校園裡那些明星級人物,因為學校里那點屁資源就爭名奪利爾虞我詐的貨色,沒幾個值得你交往的。當然,沒有人會承認自己其實是在瞎折騰,但等將來看到各位同學畢業5到10年後的狀態,會讓你顛覆很多觀念。


既然這社會現實得很,那打鐵就更需自身硬,靠誰也不如靠自己。


對了,也千萬別學郭冬臨的小品《有事您說話》里的男主角,靠打腫臉充胖子和犧牲自己利益去換取所謂的好人緣。即使你再會來事,也沒有人會真正尊重連自己都不在乎自己尊嚴和價值的人。

最後說說大學到底是學習什麼?


儘管現今的大學確實有諸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我依然認為它是最後一塊相對的凈土。


我覺得在大學學習的是,能讓你成為未來你想成為的人所必須的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它是你進入社會之前的修鍊場和熱身場。


以前有人曾私信我,抱怨他在大學的生活狀態和寢室環境越來越讓他沒辦法成為他想成為的那個人。


我只能說,每一個人為自己的成長所需要克服的困難和所能付出的代價都是不同的。大學就是個小社會,你現在碰到問題,其處理難度和複雜程度與未來真正進入社會所遇到的相比,完全不是一個分量級的。


你身邊的這些人和事是常態,是大學校園的通病,能否搞定他們,是你個人解決問題能力的一次試金石,也是一次成長的機遇。

我覺得有三點你要重點學習:


第一,包容,學會跟性格、成長環境、生活習慣、認識水平、利益不同的人打交道。


這是你進入社會前很重要的一課。


你會第一次同來自各種家庭環境各種城市各種的價值觀的人來打交道,而這種狀態就是你未來在社會中每天的常態。


你必須得去學會思考,學會妥協,學會理解,學會包容。


你可以學著做記錄寫日記,多分析多思考多總結,每個人成長其實就凝結在這點點滴滴。


第二,心理建設。


與不同的人打交道所帶來的直接影響,是你人生中第一次受到各種不同價值觀的衝擊,親眼目睹不同思維不同利益的人所採取的行為和處世態度。


這種衝擊遠比高中階段大得多。對你的衡量,除了分數之外,多了很多額外標準,甚至包括用不用蘋果手機,穿不穿名牌,男朋友帥不帥有沒有錢等無聊傻B的標準。


如果你在內心不夠強大就承受這些,常會讓你不知所措,甚至迷失自己。

多看點心理自助的書籍,多分析自己的心理短板,懂得多了,對很多行為和現象自然就透徹了,這也令你在今後的成長中後繼續獲益。


第三,培養自己承擔責任,自己對自己負責的意識。


不做「彼得潘」,也不做「巨嬰」。


凡是你所做的,結果都要由自己承擔,都要由自己負責,不論校園還是進入社會都應如此。


越早具備這種意識,你的成長速度會越快,你在面對挫折時所體現出來的行為和態度就會越靠譜。


對很多人來說,大學四年只是經歷,而對有些人來說,大學四年卻是閱歷和磨礪。


而後者區別於其他人脫穎而出的秘密之一就在於此。


(完)

推薦閱讀我以前的幾篇回答,同時歡迎關注我的專欄「四味雜陳」

怎麼才能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性格不強勢,關鍵時候總被牽著走怎麼辦?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如何辨認身邊的聰明人?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如何通過短時間交談和觀察判斷候選人人格特徵和價值取向?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為什麼畢業三四年之後,同學之間的差距會這麼大?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給大學生擬一份通識教育書單,哪些書可入圍?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學習重要。因為你現在真的沒啥資本去談「人際關係」。

別把友情,和人際關係,混為一談。

而且當我說學習重要的時候,我不僅僅是說你的GPA,我更希望你能利用大學這短短几年的時間形成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

對於那天整天談人脈、談人際的,除去富二代,多半是沒多少真本事的人,所以需要靠身邊的大神的光輝來點亮自己暗淡的經歷,去安慰自己,既然認識這麼牛逼的人,那說不定自己也不會差。

可惜自己從來就不是一個發光發熱的人,就像永遠只會反射太陽光的月亮一般。

自己幾斤幾兩,其實自己心裡有數。

另外,別把學習和社交完全對立開來,這兩件事不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事情,你可以一起做,只要你願意犧牲一點玩遊戲和睡眠時間。

《未來簡史》里提到過一個觀點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說的是在未來二十年,我們,以及我們的後代都會面臨著比我們的父輩更為劇烈、更為殘酷的競爭。在現在科技和互聯網的催化下,我們過去學習的知識很可能會加速衰老,加速更新,這就要求我們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才不至於被這個社會淘汰。過去我們學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以後還能繼續學新的東西。

從這一點出發的話,我們在大學期間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就非常重要。

書看多了,你就會發現你看書的速度越來越快,也能夠越來越快地抓取知識的重點;

當你要做research的時候,你不僅僅是一味地依靠百度百科,你或許會想著買一個VPN然後搜集外網的資料,或者去到專門的資料庫搜索權威的論文;

當你在做筆記的時候,你不會像高中那樣把書本畫得五顏六色毫無重點,而是開始學著利用康奈爾筆記法去做筆記。

這些都是一個人可以從大學生涯里學會的,這些技能,這些意識,可以伴隨著你工作,伴隨著你考取第二學位,伴隨著你去考額外的資格考試,伴隨著你去學習未來的新科技。

很多人都說GPA並不重要,面試還是看你個人能力。在這裡我講一個故事,成績重不重要,大家可以自行判斷。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現在是一個互聯網公司的管培生。當時面試官面試我的時候,就問我,你成績怎麼樣?我當時就說我的績點,說我是怎麼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考托福然後申請康奈爾summer school,又是怎麼在那裡拿到全A成績的事情。

我認識一些本科畢業後直接進高盛、大摩的同學,成績好得可怕,連續四年拿獎學金,情商又高,這種優秀到令人髮指的人活該單身狗。(手動微笑)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面試官會看重你的成績?

因為成績,既我們最常提到的GPA是一個直觀可見的數據,相對客觀。這並不是說企業在招人的時候都是唯分數論的,績點高的人就直接進公司。GPA的意義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坐標系,高GPA的學生,面試官也能推斷出,至少這個孩子的學習能力不會差,未來工作後對業務也能迅速上手,而且他的自制力也不會差,能夠抵制住誘惑安心學習,那麼未來工作的時候也可以投入。

大家思考下,你們身邊那些學渣是不是基本都是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五分鐘微博一小時的人?

聰明這個特質確實不能完全靠GPA來一概而論,但是GPA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維度。

我不否認那些成績不好但最後依然混得很好的人的存在,但請你反思一下,你是不是那種在某些方面能力強的突出(情商、家境、行動力……)以至於可以完全不在乎成績這種事情,如果不是,那麼我真的建議你大學四年好好看書,好好考試,順利畢業。

接下來說說人際關係這個話題,我覺得這個問題可能混淆了友情、和人際關係這兩種關係。

人際關係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校友關係、商業合作夥伴(客戶)、生活關係(你的髮型師等)等等,都可以籠統地歸屬到人際關係裡面,友情只不是是人際關係里的一個子集罷了。

我相信題主在提問的時候,一定會有這種想法:如果我在大學裡吃得非常開,八面玲瓏,把個個學院的人都認識一遍的話,那麼在未來當我出了什麼事,人脈寬廣的我一定能夠得到他們的援助。

但是事實是,相信我,肯在你有困難、有需要無償幫助你的人,一定是你的好朋友,而不是與你有「人際關係」的人。

如果我們僅僅是討論狹義的人際關係的話,我們需要清楚一點,那就是,一段人際關係的建議,一定是需要雙方進行價值互換的,既我幫了你,我也會有好處,否則,我們這段關係就是沒有意義的。

舉個例子,我在畢業前,突然就跟一個我大學四年從來沒說過話的男生熟絡起來了。

原因很簡單,他畢業後去了某四大行做對私業務,然後我現在的公司正好是他們銀行的大客戶,我們的工資卡都是用的他們的銀行卡,然後他就跟我說以後可以去找他辦業務,辦信用卡,存款什麼的,去滿足他的業務量。

我也很願意這麼做,因為我們是校友,有了這層關係多少比外面的陌生人親,而且我也確實需要把錢存在他們的銀行,另外,我也希望他以後有什麼理財產品或者什麼優惠的卡就介紹給我。

你看,我大學四年真的跟他不熟,最多是走廊路過的時候微笑點頭,但是畢業後知道各自的去向後,一場合作就這麼達成了。你如果真的要跟別人談人際關係,先想想你可以給別人什麼,想想別人又可以拿什麼作為交換。不要怕自己被利用,你被利用說明你本身就是有價值的。

那麼朋友又是什麼,我放一張我和一個朋友的聊天截圖。

他當時一提到「照應我們」這句話我就很哭笑不得,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是也確實能說明一些問題,那就是,真正的朋友真的是願意無償在你有苦難的時候幫助你們的。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說得就是這個理,要是自己沒啥背景沒啥能力,還是先好好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自然會有人勾搭你,跟你談合作。大學生,就別整天幻想著自己遊走於燈紅酒綠間舉手投足彷彿無時不刻都在走紅毯,靜下心來,該幹嘛幹嘛。

最後,我想說,不要擔心自己成為一個整天泡圖書館的人就沒有朋友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學霸自然能跟學霸做朋友。

為人溫和、謙虛、禮貌,人際關係就不會差,不要逼自己跟每個人都成為朋友,因為太累了,一個人的社交上限是150人,你是不可能做到跟全校人都打成一片的,但是你絕對有能力做到不和任何一個人結下深仇大怨。

好好學習,享受友情。


從高中到大學,我從來沒加入過什麼學校的官方社團,而是把大量的課餘乃至課上時間用在了看書、寫作、練拳等自己喜歡的事情上,也從沒想過要刻意認識很多人,直到現在我在學院里也只認識我們班的人,有幾個名字還記不太清了。
但逐漸地,我開始接觸一些與我志同道合的朋友,這其中有同齡人、有大我幾歲的學長學姐、也有年齡是我兩三倍的忘年交,有同在讀書的本科生、有專攻一隅的博士生、有事業有成的商人、有放浪形骸的藝術家音樂人、有搭手即倒的武功高手、有參加過越戰的退伍老兵,大家經常聚在一起聊天喝酒、寫詩彈琴、指點江山、放浪形骸……而反觀我的許多熱衷於社團、團委的同學,卻還停留在跟系主任握個手能興奮一整天的水平……
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
你是狼,你的圈子就是狼群,大家一塊兒吃肉。
你是狗,你的圈子就是狗窩,大家爭著吃屎,即使通過須溜拍馬搖尾巴勉強擠進狼群,也還是只有吃屎的份兒。
================================
目測有一波「看樣子你覺得你自己很牛逼啊」要襲來,我就提前回答了:如果跟這些陰陽怪氣冷嘲熱諷的人比的話,是。
連承認自己比他人強的膽量都沒有,這活得是有多憋屈多窩囊?嘴上對人「久聞」、「佩服」、「哪裡」、「不敢」,肚裡暗罵「傻逼」、「蠢貨」、「尼瑪」、「呵呵」,把鄉愿發揮得淋漓盡致,還自以為掌握了人際交往的宇宙真理?別膈應人了。
================================
評論里有朋友問我是怎麼認識那些人的,其實也是各種機緣巧合:講座、讀書會、酒館、劇場、音樂會、還有如微博這樣的網路工具等等……認識的方式也很簡單,因為某些原因聊了起來,聊著聊著互相覺得對方有料、有水平,就留聯繫方式,逐漸就成了朋友。
關鍵是,你有什麼資本讓人家想和你交結?遇到了優秀的人,靠什麼去讓人家對你有興趣?
所以我的回答無非就是想說:提升自己永遠是第一位的,把心思專註於「搞好人際關係」,這是把希望寄托在他者身上,是不可靠且危險的。而專註於提升自己,則能夠自己把握自己,且隨著自己水平的提升,交際圈的整體質量也當然是會提高的,即使從功利的目的出發,這也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況且,完善自我與交友本身不應該是功利的。


問題一:學習重要還是人脈重要

結論:學習的重要性
遠遠大於 積累人脈。 大部分其他答案也強調了這一點,可以說大家已經形成共識了。


然而我再補充一點:把學習和積累人脈兩件事情結合成為一件事!


1人的學習都包括 自己學習 和 與人交流 兩部分。牛人有時候顯得高冷,並不是因為他不願意與人交流,而是因為沒有值得交流的人,懶得浪費時間而已。

一旦找到在一個層面上、可以交流的人,牛人門往往也會敞開心扉的聊的——如果你很強,高端人脈自然向你靠攏。


2 牛人也是一步步學習鍛鍊出來的。變牛了以後,他會成為一種難得的資源,自然不容易夠得上。然而在他學習的過程當中,如果你能夠識別出來,並且主動成為和他一起學習的戰友,那麼:


A 你和他會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結下深厚的友誼——人脈自然得到

B 與牛人為伴,一起學習,你也自然變強了。


共同學習——學習的同時,也在培養人脈資源


至於社團活動之類的,也要分辨,哪些社團更容易匯聚牛人?或者,更容易培養人?比如參加個學術專業性的社團、讀書會什麼的,就是既學習又培養人脈。


所以對於大學生來說,你要做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識別:

1已經成為大牛的人

2那些有潛力,以後會變成大牛的人。


然而這個任務很簡單啊——身邊的同學牛不牛,有沒有潛力,基本上一眼就看出來了吧?無非就是那些
學習態度端正,習慣好,勤奮用功,有思想有眼界,天資卓越的學生了。


大學生們,真的應該好好使用我的這個方法。


大學生相對簡單單純,哪怕你自己水平一般,你向一個牛人提出你想跟他一起學習,基本上他都會答應的。 而一旦你到了社會上工作了,你與這些牛人之間就立刻出現了一條鴻溝——你要接近一個牛人,必須你本身已經是一個牛人了,否則,你根本沒有資格與他交流。


這個時候,牛人們的篩選條件會更加的嚴格,會更加不願意在普通人身上浪費時間,通過共同學習來一舉兩得的道路,就不那麼容易實現了。(但是也還有一定作用)

問題二、大學到底學什麼?


這個問題沒有定論,但是我想提出兩個有價值的方向


1 請修補應試教育在你身上留下的大坑


中國的應試教育這麼爛,你在前12年(6+3+3),想必已經漏下了很多該學的東西,並且掌握養成了很多錯誤的習慣,思考方式,知識點
等, 拿這些東西挖出來,補上,改正,難道不是當務之急嗎?


如:
缺乏批判性思考方式
/ 缺乏鍛煉身體的習慣
/ 缺乏廣泛搜索資料的能力(網路使用習慣,專業資源站積累等) / 缺乏團隊合作的能力 / 缺乏演講能力 / 一些政治歷史常識修正/ 社會運作基本方式
補充認識或修正(專業書籍等)/。。。


要學習的東西非常多


2 請修補家庭教育在你身上留下的大坑(選修)

排除掉少量的幸運兒,大部分中國的學生的家庭教育都是有問題的——有時候簡直慘不忍睹。


是的,你的父母很愛你,為你好;是的,你也很愛你的父母——然而這不掩蓋家庭教育的問題。


對於絕大多數大學生,我希望他們稍微了解一點心理學知識,思考以下,自己身上有哪些性格問題,哪些情緒問題,哪些行為模式問題,並嘗試調整修正


這個工作很難,然而一旦完成,將成為你大學當中最有意義的事情——如果說有哪一件事情比學習更重要的話,那麼恐怕就是這一件了


當然,你也可以說,這就是學習的一部分。


最後談一點我自己的選擇。

在眾多的可以學習內容當中,我選擇的是學習「學習」這個內容本身。從大學時代開始,我專註於研究人的思維方法、思維技巧、思維工具和學習的策略,以及對應心理基礎、大腦基礎等。

學了這些東西之後,最強烈的感覺就是,儘管我高中的時候成績很好,但是我所用的學習方法非常垃圾、原始、低效。如果我能夠帶著這些知識和能力返回中學,我相信我能夠輕鬆縮減一半以上的學習時間,並且學出更好的成績。


對應的,我也發現絕大部分學生的狀況跟我差不了太多。大家都一樣,沒有接觸過什麼學習方法和思維能力的訓練,效率都很低。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中學時代的學習,基本上是被學校、老師給完全控制的,自己沒有調整空間。現在終於到了大學了,難道不該修正一下,讓自己學習得聰明點、輕鬆點嗎?


具體的案例,可以參考:

有哪些令人叫絕的心理學效應? - 葉修的回答 這是一個深度學習的學習策略的案例。我們經常看見各種奇奇怪怪的心理效應,可是它對我們有什麼用處呢?我們真的理解它了嗎?一些特定的學習策略會有很大的效率和深度上的幫助。


普通人如何通過訓練大幅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 - 葉修的回答這是每個人都需要,但是中學時期絕對沒有人教我們的——老師和家長只想代替我們做決策而已。這也是我認為大學早期必須補上的一課,因為大學太寬鬆了,幾乎完全是自由決策,如果缺乏決策能力,大學生活很容易變得一團糟。

讀書時大學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喜歡什麼就讀什麼,你會發現,書中有一個極端龐大、極端精彩的世界。有些人,包括我,讀書是可以讀得上癮的(不是玄幻小說之類的娛樂書籍,而是嚴肅的學術、思想、技能類硬書)。比如我讀的書多是思維方面的,我在問題普通人如何通過訓練大幅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 - 葉修的回答中列了一份書單,有興趣的可以參考。
如果你讀書的時候讀得迷茫了,可以看看這個問題:讀了很多書,但是都忘掉了,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 葉修的回答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可以專門訓練的能力:你有哪些獨特的識人技巧值得分享? - 葉修的回答。中學時期,絕對是沒有人教你這種特殊的能力的,但是它又很重要。儘早開始訓練,能夠大學四年和以後的工作中少吃虧。


大學的根本意義,並非單純的上課學習或是日常學習,也非人際關係,因為人際關係本身就是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大學的真正意義,是培養一個社會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方式,是完善一個人。

因此,在這條指明燈的引領下,大學的學習可參考以下建議:

1、注重通識教育——廣泛涉獵,不可囿於專業。

我們為什麼要廣泛地閱讀,甚至是一些與專業無關的書籍呢?

大學的意義,是為了解決問題,通識教育能給我們帶來的最豐厚的回報是:異質化的經驗。這種刻意尋找陌生領域學習的方式避免了專業化學習的同質化,可以給予我們解決問題時多樣的思維角度和參考素材。

一旦我們不能在一個領域刷新認知,或是獲取令人驚艷的觀點成本越來越高時,也許就是我們轉移戰場最好的時機。

總有一天,我們會走出校園,我們會把所有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忘光。通識教育也不例外,但學習的意義不在於記住和沒記住,恰在於知道和不知道——有些人根本不會發現自己在哪裡出了問題,但其實你只要稍加了解就能在一些領域把握基本的方向。

搜索引擎只能幫助我們搜索已經知道問題的答案,但是對於不了解的人來說,連哪裡存在問題都不知道,又從何談起解決問題呢?通識教育的意義恰在於幫我們「發現問題」,而「解決問題」在信息時代只會變得越來越便捷

2、研究課外的問題——那些我們不會再問的問題。

我相信,大學精神的本質,並不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深奧,而恰恰是恢復人類的天真。天真的人,才會無窮無盡地追問關於這個世界的道理。

我只能說,我們每個中國學生都被坑爹的小中學教育坑了……

為什麼要重新對基本的問題發問?

因為越是低年級的教師,素質普遍越低,尤其是幼師、小學老師。且不說給廣大小學生帶來的心理陰影,更要命的是還給一些非常有潛力的問題只提供了異常平庸的回答,甚至是一帶而過並視之為理所當然。

例如,小學老師不會完美地教你:如何閱讀?如何記筆記?如何自己去系統地學習一門課?如何去尋找高質量的資源,如書籍、有用消息?

他們只會罵你:「你們這一屆太差了,自學的人沒幾個……」卻不會教你如何高效自學,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具體操作。

在我們最疑惑的時候,卻沒有給出漂亮的答案,還怪我們沒有創造力。

要想重回天真,簡直太難。因為我們已經被粗暴地告知所有已經能告訴我們的庸俗的答案。

但我認為,大學生應該變得對問題更加敏銳,而不是幼稚;不是忘記所被告知的東西,而是在已有答案的基礎上對比發現更好的答案,博採眾長。

千萬不要看到一個已經知道的問題,就不去吸收更多的東西,因為我們已有的概念很多都是平庸的老師灌輸的,它們並不出彩。要多看書,因為書本能幫助我們發現一些我們根本無法覺察到的問題,這些可都是偉人的視角啊。

3、追求自身的完善——持久的優化、有理化。

許多研究都表明,那些在社會上更有成就的人士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他們更傾向於相信持久的努力帶來的改變,更樂於進行不斷的長期短額的自我投資,他們對未來有著更良好的預期,因此更少放棄和感到不安全。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越是長期的投資,它的回報就越晦澀,越需要你認真、科學地挖掘和對待。人生不會因為一句話而改變,那樣的事情只存在於雞湯中,不要對一些看起來沒用的東西失望——量變引起質變,在真正爆炸來臨前,一切都顯得那麼的風平浪靜,甚至有些索然無味。


那麼什麼是持續的優化,優化什麼?

例如,如何高效攝取信息?這個問題夠你一輩子研究了,因為它沒有上限。人生的很多練習都沒有上限,因為看完一本書是容易的,真正的差別在於你記住多少,對你的改變有多少,消化能力怎麼樣。很多人看完就忘了,留下莫須有的自我感覺良好,這是一種認知錯覺——感覺好像攝取了很多信息。

尋找這些很有潛力的、沒有上限的發力點,就是大學你需要做的。

那麼,如何才能高效地進行自我優化呢?

自我意識能讓你意識到更多的問題,但這並不是最優的自我改善的途徑。

對優秀者的學習、模仿,這種社會模仿學習是具有高效性的,術語叫「行業標杆」。研究表明,許多公司通過向行業標杆學習獲得了巨大提升,那麼,這對我們個人也是十分有借鑒意義的。

這種在小學就被大肆使用的方法,卻在日後被嚴重低估,因為常常被人們認為具有「政治性質」——淪為小學老師寵愛優等生的一種工具而遭到人們的反感。事實上卻沒有必要。

小米的成功源自於抄襲,或者說,向最優秀的同行學習;你自己在鏡子前練習一百遍,不如仔細觀察一下各國總統和首相的演講細節收穫更多,他們的手勢、語速、語調、著裝,處處都是你要學的東西;因為你不知道一種優秀可以優秀到什麼程度——如果你想要把店面布置得高檔、有品位,你只需看一下那些奢侈品店的布置即可,哪怕像zara那樣只學得一招一式,也足以應付普通消費者了。

要有「標杆意識」,總先看看做得最好的人是怎麼做的。見過「最好的」之後,哪怕你學得再少,也遠勝於那些不知道的人。

自我完善的道路往往沒有盡頭,但我想也許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吧——因為所有的意義總是虛無,正所謂「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總結:

「素質教育」是什麼東西?

素質教育不是單純的刪課本,這需要像大學那樣用大把大把的時間去解決和思考和考試無用的問題,而這些關乎人生、關乎未來與希望的問題。

也許,才是我們真正要學習的東西。

——————

評論區有人又提到了「人際交往」,但我想這個問題我已經在上面回答了。

但是我還是單獨地說一下。

1、人際交往是需要注意的知識——一種可以習得的、提升的能力,我絲毫沒有貶低它的意思。而且我也說了,你可以觀察元首、主持人的行為、著裝,利用標杆來提升自己的能力。

2、你可以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技能,但請不要過分相信所謂的人際關係——學習人際技能是一種感悟,追求人脈是一種媚俗、依賴性思維。

3、我常常感到周圍人對我的時間的耗費、佔用,雖然有時我也會盡情地和小夥伴在一起出去玩,但是我不希望這影響到我自由的活動。因為在我心中,自我的發展始終是第一位的。


假如我面對的是一屋子大學生,我會告訴他們,這兩樣東西都不重要。培養自我意識——這才是與職業成功聯繫最為緊密的東西。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自我意識是指,你是誰, 什麼對你重要,你想到達到什麼目標,以及需要做什麼去達到這個目標。

的確,有些特定的工作要求你學習成績好,比如諮詢公司、投資銀行類公司、頂尖公司的管培生項目,但對大多數基層工作而言,只要你表現夠出色,成績根本不重要。對於大多數初級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你的軟實力成熟度,以及對於工作的渴望和動力。一旦進入職場,學習成績馬上會被拋到腦後,工作經歷工作表現很快就會成為決定未來機會的最重要因素

當然,好的人際關係肯定能使你收益,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在畢業後想抓住好的工作機會,好好乾出一番事業,它不是決定性因素。然而你不能在所有的情況和機遇中都指望自己的關係。關係並不是成功的基石。

我一直都和年輕人強調,自我意識很重要,它能幫助你找到好工作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更好的了解追求適合你的工作機會,發掘最能引領你走向成功的機會。無論哪種工作,無論你處於職業生涯的哪個階段,自我意識都能適用於任何工作的處境。另一方面,較弱的自我意識很大程度上會導致你不喜歡自己現在的工作或處境,亦或者對未來感到迷惘。

因此,不要再想什麼學習成績還是關係了,我更推薦你把重點放在能幫助你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外部世界的事情上。從很多我見過或者幫助過的人的職業經歷中,一次又一次的證明,自我意識高的人才能更好地追求、實現成功。(譯)

-----------------------------------------------------------------------------

點擊鏈接訪問 職商網:http://www.zhishangwang.com

更多職業發展的精彩內容和專業知識,遠見和建議,請關註:

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Larry聊職商(LarryWangABC)


順便,我的知乎Live可以幫助你更好的提高你的職場意識和英文!

三場單次知乎Live:

如何有效地用英語與外國人溝通?

如何拿下重要的「英文面試」?

職場之路快速晉陞指南

知乎系列Live:職場英文溝通,這樣最有效: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

If I was addressing a room full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asked
this question, I』d tell them that neither is so critical. Instead, what』s much
more important to your future career success is developing your self-awareness. As a young person, self-awareness mainly refers to knowing who you are, what is important to you, where you want to go, and what you need to get there.

Yes, there are certain jobs where your strong academic performance matter a lot.
Strategy consulting, investment banking, management trainee programs with top
companies, etc. come to mind. However, your university grades are not a
make or break factor for getting most entry level jobs, as long as
they』re good enough. For many of these entry level jobs, what matters more are your
soft skills, personal maturity, and motivation and desire. And once you start working,
your work experience and performance quickly become the determining factor over
academics for capturing future opportunities.

As to guanxi, of course, good connections benefit you.Again,
however, in most situations, they』re not the determining factor for capturing
better job opportunities and then performing well in them after you
graduate. In addition, you can』t count on guanxi in every situation and
opportunity you encounter. It』s hardly a foundation for success.

I always emphasize self-awareness to young peoplebecause
strong self-awareness is what allows you make good job and career choices,
better understand and pursue opportunities that fit you, and recognize the
things that will most lead to your success. Your ability to do these well
applies to any job opportunity and job situation at any time in your career. On the other hand, low self-awareness is a big reason why you end up in job and career situations that you don』t like and don』t see much of a future in.

So rather than base your future success on your academics or
relationships, I highly recommend that you put your attention and effort into doing things that will help you
understand both yourself and the world outside better. From the many careers that I』ve
seen and supported, over and over again, it』s the people with greater self-awareness who are able to better pursue
and attain the success they seek.

------------------------------------------------------

For more great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areer success-related expertise, insights, and advice, follow Larry Wang"s personal account on Wechat, at Larry聊職商& and company account at 王李亞洲資源 &

To get to get to know Larry Wang better personally and access his latest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areer success-related articles, follow him on Weibo, @ &.


你自己沒有能力一切人際關係都是狗屁。
我大學通過練武倒是認識一些普遍意義上的成功人士。其中也有有想法給我投資的人。那個時候我自己也因為這些膨脹的不行。覺得自己一畢業就能幹「大事」了。現在你們都能看出來這想法太天真太幼稚。
但很多人其實都有過我這種想法吧。
他們願意投資我是因為我的為人處事,做事方式。但他們畢竟不了解我的專業技能。畢業的時候其中一位朋友帶我見了他的一位和我同行的朋友。沒想到我在同行前輩眼裡就是個渣渣。最後的結果是我跟著這位前輩繼續學習。另外一位想給我投資的人也覺得那時候的我有點浮躁,而且我自己也退縮了而沒投成。
現在很慶幸沒拿他們錢,不然被我敗光了我真會一頭撞死。前段時間朋友給我打電話說買下了一個上市的動漫公司,說有機會讓我過去,可以進去鍛煉鍛煉。但我自己一是覺得能力還不到我預想的地步,二是對動漫沒什麼激情,三是不想去另一個城市就沒去。
所以,題主應該明白了。你自己沒有能力,別人有天大的本事也幫不到你什麼。你哪怕跟習大大熟,給你一個小鎮你也抓瞎不是嗎。另外,以上這些朋友都是在社會闖蕩多年的老大哥了。至於學校的那些關係,你們都是學生,高能比你高到哪去?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向比你學習好的人看齊。努力和他們站到同一水平線上並超越他們。我大學進了團委沒到半年就退了。因為我覺得浪費我的時間。不要忘記你的身份,你是個學生。有正常的人際交往就行了。刻意的人際交往沒有任何意義。到現在,我所有的朋友都不是我刻意交結來的。至於比你年長比你成熟的人,要多向他們學習為人處事方面的經驗,看看人家是怎麼做事的。


朋友有兩種:一種是基於價值,一種是基於價值觀,前者靠實力,後者靠內功。



本人大二狗,在一所即將跨進重本線的大學讀書。
昨晚去一教找了間空教室自習(七點鐘)。半個鐘之後,一群人嘻嘻哈哈的進來,走到教室後面直接進行他們的社團討論(以一個完全不顧及我的存在的音量)
又一小會之後,一個同學進來問我是不是在自習。我說是。他隨後招呼了他的小夥伴們進來就在我旁邊的地方開始他們的社團會議。(沒錯就是我旁邊)
為什麼一個教室會擠著兩個社團。那是因為這棟教學樓已經沒有其他的空教室了。都是社團活動
我收書走人。去遙遠的圖書館。

我會在想,他們這些年輕人知不知道他們現在所做的事究竟為了什麼。或許他們會告訴我有些事情根本不需要理由。
我是時常會停下來想什麼是大學,當代大學究竟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現在選大學選專業很多都是沖著就業去的,什麼學校什麼專業就業率高,容易找工作,就選哪個,可是,可是!如果只是為了工作,為什麼不選擇職校,有一門手藝在身呢。我讀大學,我讀會計也是為了以後工作,沒有興趣可言。但是,我上課,大一上什麼課?馬克思(跟我有個屁關係啊),思想品德修養(有病吧?),計算機(Word,Excel……),高數(會計用得著嗎?)……如果只是為了工作,那麼上這些課就是傻逼了。哦,那好,上大學上這些課有什麼用。我覺得是為了鍛煉一種能力,一種思考的能力。我心目中的大學,是一個培養個人思辯能力的地方。現在的大學生做事不經過大腦的有很多很多。空間朋友圈轉發各種深井冰《***一定要看》《為了***一定要轉》《你所不知道的***,太可怕了》《看到第五條我果斷轉了》,為什麼我有這些沒腦子的朋友,想問題只是憑感覺,一兩句煽情的話就信以為真了。呵呵呵。
有點遠了,回到原題,人際關係重要還是學習重要?首先假設這裡的人際關係是指不是必需品而是為了拓展人脈開闊見識等等目的的人際關係。然後,一句話。學習重要
人際關係為了開拓人脈?
帥哥,我只是跟你打了四年招呼,外加兩桌啤酒而已,你想找我幹嘛?
開闊見識?
知乎有個很出名的問題——為什麼有些人好像什麼都知道但是在生活中一事無成?這個問題歸根結底就是價值觀取向的問題,也就等於問——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本題裡面的趨勢明顯是想知道人際關係與知識換取利益的效率問題。所以開闊視野讓自己有獲得知識的快感的人繼續意淫也無妨。
至於有人說人際關係是很重要的,能有很長久甚至幾十年的交情。可能他讀大學的年代有點遠了吧。我所見到的交友都帶有隱藏的很強的利益性。除了住在一起的,交友更多是為了以後的利益,如果眼前的人是個low逼,沒有人會想主動認識他的,你會想在一個low逼的身上開闊見識嗎?大牛的周圍總是有一群大牛。


我想說一說題外話。我覺得當今覺得開拓人際關係很重要,甚至比學習重要的是一種浮躁的心理。普遍於整個社會的一種浮躁,不再注重於提高自身的素質,而追求自身以外的力量。像我剛剛看了一個關於國辯賽能否重辦的問題,裡面提到沒有國家的撐腰,把國辯賽這個節目放下去和其他節目拼收視率,結果是慘不忍睹的,國內收視率最高的也莫過於某水果台的節目了。家裡弟妹們在看的時候我也會覺得現在年輕人怎麼了,這種毫無營養的節目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很煞筆啊。可能這就是浮於這個社會一種浮躁的細節體現吧。
第一次作答,毫無經驗,偏激片面之處,歡迎指出探討。離題自言自語之處,請見諒


大學裡,學習並不只限於提高自己的姿勢水平,學習【如何正確的與人溝通交流】也很重要。
不要把「人際關係」狹隘的理解為「跪舔」「虛偽」啊。人與人之間總會產生交集,如何與其他人和諧相處也是「人際交往」的一種。
這也是需要學習需要練習的技能啊~

在學生時代,有很多人其實在「人際交往」並沒有得到足夠的訓練。
在很多人眼裡,「好好學習」才是學生的主業,而這件事情完全可以不依靠與任何人的溝通交流而完成。
平日的人際關係其實也是一樣簡單的。願意和誰多說幾句話就說,不願意理誰就可以不理,自己願意特立獨行也沒人管你。平日里交往的,一般也都是「志同道合」的夥伴,如果不想與誰發生接觸,不予理會也沒有什麼問題。
在這樣的環境下,囿於沒有得到充足的鍛煉與重視,很多人實際上是缺乏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的。

對於一個學生而言,缺乏人際交往能力並不是致命缺陷。而到了社會中,人與人的職能不可避免的發生交聯,溝通能力的缺失可能直接導致日常工作進展不暢,或者對個人的職業生涯產生不利影響。
比如現在被很多人詬病的「奇葩實習生」等問題,其人未必是有意冒犯辦公室里的前輩,可能只是不知道如何得體的與人溝通而已。
沒有人是與生具來「會來事兒」的,人際交往的能力需要鍛煉,如果中小學階段都沒有足夠的重視這件事的話,大學是最好也是最後的機會。
首先,這種方面犯的二說錯的話,越早犯對人未來的影響越小。年輕是最好的資本。對不同年齡的人,大家的心理預期是不一樣的。
其次,這個時候口無遮攔,後果比以後要小一些。年輕的時候,本身能量就小,撲騰不出什麼水花來,無非是得罪了老師被掛科,或者被女神無情拒絕而已。長大了,身上的責任重了,能捅的簍子也就沒這麼小了。

我個人其實很贊成在不影響正事兒的情況下多與人溝通交流。這不是說要跪舔誰或者拉幫結派互相吹捧,而是為未來積累溝通技巧。

比如很多人一直在黑的「加入學生會」,我個人倒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好的鍛煉。
如何和自己生活背景思維方式etc都可能不同的同部門同學一起組成團隊工作?
必須和不喜歡的人一起合作完成任務的時候如何把公私分開?
當自己的想法和部長的意見發生衝突,該如何解決?
自己做部長的時候,如何增強團隊的凝聚力?
自己部門和其他部門在一些問題上發生衝突的時候,該如何解決才可以顧全大局?
……
這些事情,在學生工作中會得到鍛煉。而這些能力,雖然沒有寫在成績單上,但和一個人的在學業中表現的能力同樣重要。

個人認為,多出去走走,和各種年齡身份的人多接觸一些也是好事。
面對長輩的時候,如何表現的不失禮數?
面對級別比自己高的人的時候,怎樣才能不卑不亢?
當和有些人的觀念相左的時候,如何求同存異?
……
跳出自己的comfort zone,提早見識這個社會的五光十色,在進入社會的時候也就沒有那麼無所適從。

大學裡面究竟是學習重要還是人際關係重要?我想這個問題從來就不應該是二選一啊~
人際關係也是一種技能,需要學習和練習,而大學是你最好的時機。

就這樣。


【相傳,大學裡有四種狗】

第一種,是學習狗。學習狗裡面又分為霸狗、魔狗、神狗。各自的區別看各大朋友圈和貼吧參考學霸等名詞解釋。他們在教室、圖書館、宿舍三點三線來回飛奔,他們的軌跡在學校里畫的是一個個三角形。(別吐槽三點在同一條直線上這種情況)他們是老師的心肝寶貝,是期末複習,啊!是預習資料的重要來源。他們學富五車、才華橫溢、才高八斗、把酒論詩、吟詩作對、花前月下、十動然拒、我勒個去……(我是渣狗,汪!)
他們專業素養過硬,把獎學金換成一元硬幣就可以鋪滿一張床,把賴床的我淹死。考證書就像是集郵一樣越來越多,越來越金貴,四年下來又能淹死剛剛爬出硬幣海的我。
身邊的人有的膜拜、有的嘲諷。我通常是靜靜地看著他們的朋友圈,不百度個半個小時看懂他們在朋友圈裡@的開普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帕斯卡、馬斯洛、古斯特夫……我都不好意思點個贊表示「朕已閱」。
他們最後要不就被封為神,就像《社交網路》裡面馬克扎布隨口說出了教授問的超難問題一樣;要不就被戴上了高分低能的帽子,成了《三個傻瓜》裡面能精準背出書本定義的那個人,甚至別人眼中的「雨人」。
但是我敢肯定的是,他們比我們學得要多,也懂更多領域的知識。他們是最符合「學生」身份的一群人。

第二種,叫社交狗。混跡各大學生會、同鄉會、大食會、雞尾酒會……之所以說是「混」就是經常掛個名去認識去社交各種各樣的人,他們要不就常常去各式各樣的派對par par par,要不就去和男神或女神啪啪啪。手機裡面微信QQ陌陌的好友通訊錄看個遍都要幾十分鐘,刷到我手抽筋。(我是小圈子狗,朋友圈幾分鐘就刷到了「啊呀雙十一買了好多東西啊剁剁剁」,再刷幾分鐘就看到端午節快樂的了,汪!)《錄取通知書》裡面自由的大學模式絕對就是他們的最愛。
所以,他們的人脈是最廣的,他們的關係網是最大的,什麼學院的人都認識,音樂舞蹈和新聞專業的妹子聯繫方式更是如數家珍。通常他們家庭背景都不錯,不用認真讀書但出來工作拼個爹肯定是可以完勝的。他們早就贏在了起跑線,所以會有空閑去social。

第三種,叫工作狗。當你在擼啊擼推高地的時候,他們在寫策劃在開會;當你在隔壁宿舍串門侃大山的時候,他們在寫策劃在開會;當你期末突擊奮力製作小抄的時候,他們在寫策劃在開會;當你周末出去看個電影吃個飯的時候,他們在寫策劃在開會……他們全部生命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無止境的工作當中,有時候不禁會問:真的有那麼多事情要幹嗎?當我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在寫策劃在開會。
毫無疑問,他們的工作能力的是拔尖的。他們知道在工作中怎樣把事情做好,怎樣去思考工作夥伴、競爭對手的事情,知道如何才是有邏輯而且合理地安排人手分配資源。他們的執行力和統籌力是其他狗望塵莫及的。

第四種,就是空白狗。和上面三種狗完全不沾邊。他們不學習,不社交,不工作,堅決實行三不主義。是學習狗鄙視、社交狗蔑視、工作狗忽視的一群狗。他們自娛自樂的技能全點滿了,一套連續劇一個遊戲一場直播就可以滿足半天的需求,他們都是回籠教教徒、都是課堂上的特困生、都是上床後拿著手機玩到半夜才睡覺的一群狗。差不多睡著了,就剛好碰上了學習狗從圖書館回來,社交狗打電話說去大排檔拖回喝醉的他,工作狗打開電腦開始寫策劃……

其實,(轉折來了~~)大家也知道,當別人說到「其實」的時候,作者的意思就是說「我以上說的都不重要,純粹就是湊個字數罷了。下面我要說的才是重點。」 把大學狗這樣分類是不科學的。因為很多狗,包括我自己,都是幾種狗的綜合體。在拿著獎學金的同時,呼朋喚友開個party慶祝;在看著連續劇吃幾大包瓜子的同時,期末可以考個全專業前五;在一場場的社交中,完成了工作的布置、建立了合作的關係……甚至有些人可以成為那《偉大的蓋茨比》裡面事業成功、夜夜舉辦party但神秘的蓋茨比。

那麼,回到po主的問題「大學裡到底是學什麼?」 我認為,這個問題中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習」和「人際」之間的關係是共存還是互斥,甚至其他更多在大學裡面看似矛盾的東西怎樣去處理。

其實,(「其實」又來了)在大學裡,唯一真正要去學的是——認識你自己。
當你真正認識到你是一個學習狗,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了很多的快樂和幸福的時候,就去做一隻學習狗吧;當你認識到自己喜歡在人群中表現自己去融入他們圈子的時候,就去做一隻社交狗吧;當你認識到你喜歡揮斥方遒指點江山辦一次成功的活動,就去做一隻工作狗吧;唯獨是空白狗,要警惕自己不要去虛度這四年的大學時光。

對於學習狗,我堅信「學習力比學歷更重要。」
對於社交狗,我確信「自身沒有能力的人進行再多的社交也會相忘江湖。」
對於工作狗,我肯定「見識和眼界能保證你不會淪落為一件工具。」
對於空白狗,我必信「終有一天會懊悔那個不曾為自己努力過的自己。」

無論你是那隻大學狗,認識自己,做好自己,這就是你的大學。


學習很重要。告訴你我在大學裡都學到了什麼:

從懵懂高中生變成一個獨立、辯證的思考和看待世界的人,一個擁有專業知識儲備和素養的professional,人本質的轉變,才是大學到底在學習什麼,這是大學能給我們的最好禮物。

寫在前面:

五年本科,我休學兩次,兩次都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然後第一時間回到學校繼續學業。我從未想過以學業為代價做任何事。不為文憑,為我的大學帶給我的,人的本質的轉變。

我不說人必須通過大學才能成為想成為的自己,但我作為上大學的既得利益者,有必要站出來說說上大學的另一種可能性。

01.

「上大學你就輕鬆了」——是我聽過最扯淡的謊言。

我對大學最深刻的記憶,是午夜十二點,預習任務沒完成,我洗把臉,塗好睡眠面膜,離開寢室去24小時圖書館。

圖書館三層樓,到處是人,徹夜,燈火通明裡認真的年輕面龐安安靜靜的,長夜中唯一的聲響是晨一點的廣播「一樓咖啡廳還有15分鐘關門,需要咖啡和夜宵的同學先別忙了」。

我去受些刺激,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寢室和圖書館隔著櫻花林和紅磚廣場,我迎著月亮快步穿過去,靜夜漫漫,西雅圖的晚風好涼。

我記得深,因為那幾年的大多數夜晚,都是這麼過去的。

我熬一夜又一夜,效率卻不高。

這所大學裡,教授講課,快得完全不考慮我的接受能力。一節課一章節,旁徵博引不斷,英語原本不是母語,如果不事先預習講課內容,我經常半天聽不出今天學什麼。可是課本一章少則30頁,多則上百頁,密密麻麻的字母,E-mail里還經常冒出臨時讀物。

我18歲,堅決不掉隊,24小時圖書館耗到天亮。我想,可以了,我這麼努力,就算沒讀完,也肯定已經走在大多數人前面了。

第二天進教室,傻眼,幾百人個個課本標滿印記,手裡拿著筆記。課堂討論,說的是以知識點為圓心發散的想法。借同桌的預習文檔一看,思考總結和要問的問題,而我工整抄下許多小標題和加粗句,以為能加深印象。

我跟不上,不是我不努力,是別人花同樣的時間努力,還比我會努力。

很長一段時間,我時間都花了,不見成效。美國的大學,期末成績通常只佔25%,平時作業、測驗和課堂討論都算分,一項成績落下,半學期超常發揮才能彌補。我出師不利,越往後壓力越大,急得掉眼淚。

可進度那麼快,一晚上哭過去,第二天只會掉更遠。只好邊哭邊學。

我習慣差,攤開課本會尿急,口渴,手癢,解決完生理需求,刷刷熱搜,發條「不預習,不睡覺,不瘋魔,不成活」的正能量微博,眼睛累了……

當時在修心理學導論,知道了在人的大腦里,神經元會記住人的每一次行為,重複次數多了,基底神經節便會形成「模式」,固定行為、情緒之間產生聯繫,使重複越來越容易,就形成了習慣。

也就是說,學習時看一次手機,神經元就記一次學習和看手機之間的聯繫,我下次就更容易在學習時摸手機。這是生物定律。

而一旦基底神經節徹底熟悉了行為間的聯繫,將其轉化成「模式」,就算我們後來拚命改掉習慣,重新接觸同樣行為時,神經元會自動記起有過的連接,習慣更容易重新形成。花過大量時間彈鋼琴、打籃球的人,就算忘了怎麼做,再接觸也會學得很快,便是這個原理。發生過的一切神經元會記得,有過的好習慣壞習慣都會伴隨一生。

於是,每一次伸手摸手機,我都及時念念有詞,「不,不能讓學習和看手機行為產生聯繫,要讓基底神經節把學習和專註連在一起!快發生作用吧!基底神經節!」

我知道,每一次自控,都會讓下次自控更容易。有一天我會不再需要自控,那一天行為自成習慣。

我的神神叨叨讓方圓十個寢室沒人敢學心理學。

不久後的暑假,我在最喜歡的公司實習,他們說,「另維你進入狀態好快哦,我倆每天早上只要沒急事,工作前都能先磨嘰半小時。」

我想起自己是怎麼度過的大學最初的日子,眼睛忽然脹了,有點感動。

大學教的知識有的過時有的遺忘,但學習過程中學會的,如何認真做好一件事,態度和習慣我都會一直帶著。

(從歐美澳到中日韓,我問遍全世界名校生,最大感受是什麼,他們說,從同學身上學到的比老師還多

02.

網路上常有人說,呵呵,晚上熬夜,只能說明白天效率不高。

我想他們大概沒有見過,這世上的許多人,白天效率極高,零碎時間全部利用,晚上依然努力熬夜不肯疲倦。這世界充滿可能性,要學的、能玩的、想知道的、可改變的都太多了,一周168小時根本不夠用。

他們沒有見過這種人,也不願相信這種存在。20年後,他們在公眾號里讀到別人驚人的履歷,評論,「目測背景了得」「假得滿屏都是尷尬」。

他們在評論里和意見不同者爭得面紅耳赤,然後一連幾天都為源源不斷的點贊洋洋自得。

他們或許一生都不會知道,這世上有一種20歲,時間要一小時一小時安排,對下班和雙休沒有概念,人生狀態一年一個新樣兒,因為年輕的一年時光,實在能做太多事了。

這樣的人,在一所好校里,一不小心就碰到了。

羅C是我金融課的同桌,深圳人。第一次進教室,我們準確辨別出對方是僅有的中國留學生,坐在一起互相幫助。

第二節課,她的位置空了。

商學院錄取率22%,是著名名企通行證。我以為這裡再沒有不刻苦的人,如此鬆了弦一般,實在有辱自己過去的努力。

第三節課她依然沒來。我嘆惋,真是要管寧割席了,道不同,不相為謀。

一周後她終於出現。來得很早,找我借筆記。

我注意到她的例題統統用鉛筆輕輕寫了一遍,她對著筆記一行行塗抹修改。抄完,道謝,問要不要給我講我劃問號的知識點。

我有點震驚。

她聽講有自己的節奏。只聽做了記號的題,邊聽邊核對預習筆記,有時候核對得比教授講得快,她就翻到下一章預習去了。

我一臉懵逼,這是何方神聖。

下課,她問題,教授每節課間和課後都會被團團圍住,輪到她,她首先道歉,「我上周在亞利桑那州打比賽,錯過了兩節課,對不起。」一口流利的英語。

教授眼睛一亮,「你就是我們班的高爾夫球運動員!你上周的比賽轉播我看了,表現太棒了!恭喜!為你驕傲。」

她居然是NCAA的student athlete,美國人叫學生運動員,我們俗稱的體育生!

NCAA是全美大學生體育協會。熟悉NBA的人知道,NCAA每年為NBA輸送新兵,相當於中國的國家青年隊。美國人希望職業運動員至少擁有大學學歷,要求他們讀書比賽兩不誤。

我修過「體育社會學」,知道美國大學裡的體育生,獎學金豐厚,但每天下午訓練,只有上午可以用來上課。作業多,節奏快,大小考接踵來,他們卻要像NBA隊員那樣,在不同客場間飛去飛回,直到球隊淘汰。校高爾夫球隊是Division 1,甲A級,也就是說,羅C的賽期長達幾乎整個學年。

這期間,她一周至少訓練20小時,時刻活在比賽排名和反覆出差的壓力里,缺課自己找輔導員補,錯過考試自行與教授商排補考時間。

作業,我想不出她拿什麼時間寫,訓練體力和時間雙耗,比賽更是少則缺課四五天,多則八九天。她才20歲。

而我,僅僅是這裡的學習壓力,已經逼得我哭天喊地了。

她到底怎麼活下來的。

我立變跟班,跟著跟著就懂了:12:20下課,她端上三明治和咖啡去最近的圖書館自習,路上已經吃完午飯,寫起作業旁若無人,時間一到,一句「再見」起身就走。整個上午,她簡直每一秒鐘都是掐著過的,一天的效率抵我三天。

我高中時,月平均寫小說6萬字,成績很差。班主任說,都是你上課寫小說耽誤的,必須把全部時間和心思放到學習上才有出路。後來,為了跟上大學進度,我首先放棄開學期間寫作,直到遇見羅C。

羅C每次上課,都是預習充分、帶著問題的,我早已是迷妹,問她到底在從哪裡擠時間讀課本,她說飛機上。

「飛機上預習我也試過,太難受了,根本無法集中精神,還總有人送吃的打斷你。學習還是圖書館裡有效率,安靜,還有旁人用行動鞭策你。」

她說,「我也覺得。可是如果我不在飛機上看,我就真的沒有時間看了。」

原來,我成績差不是因為寫小說,而是我沒有合理管控自己,利用時間。

那門金融課,羅C結業成績4.0,滿分,拼盡全力拿到3.4的我在震驚中度過整個假期。

從此以後,每一次坐不住和想放棄,我都強迫自己——「為了寫作,高效完成學習任務吧,我沒有其他時間了。」

我23歲這年,15萬字的遊記小說《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在學習和工作的間隙中寫完了,暢銷了。

因為親眼看見世上有人那麼活著,20歲那年,我相信了曾經以為的不可能。

哦,2016年夏天,羅C打出總決賽最後一桿,高爾夫球隊拿下NCAA全國冠軍。一時間,學校官網是她,電視轉播是她,中國高爾夫球官微在介紹她,亞洲校友群在討論她。我發微信恭喜她,大約是恭喜的人太多了,她發朋友圈——After winning? A typical day of a student athlete。

賽後,一個學生運動員的典型一天。配一張照片,股票課作業。

我正在北京巡簽新書,夜半難得休息,刷到這一段,忍不住爬起來寫借口持續出差拖欠的專欄。

在Foster商學院,羅C不是個例。

稅法課,餅乾妹總能答出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點,我好奇原因,她說,「工作中遇過,同事教的。」

她居然每天下午在PWC稅務組實習,一周至少20小時。

「功課忙成這樣,你還在四大會計事務所實習?這是稅季啊!不是說稅季的四大忙到過勞死嗎?」

餅乾妹匆匆收好文具,塞我一張紙,「是很忙呀。我著急趕路上班,幫我問下這幾個知識點,晚上去圖書館找你。」

我的大學共有14座圖書館,許多學院都在教學樓的副樓設立院系圖書館。館內有各科輔導室,講師都是學院花錢聘請的,成績優異的學生。

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在大廳里自習,那兒人滿為患卻靜得落針可聞,偶爾遇到難題,抬頭總能瞄到幾個班同學,打個手勢,出門討論。

星期六,商學院圖書館清晨7:00開門。很少有人刻意相約自習,反正幾乎都會去。周五夜裡,餅乾妹愛在商學院微信群里發一串照片,「我烤了餅乾,想吃的明天來我座位拿。」——這是餅乾妹的由來。

她餅乾烤得極好,又什麼題都會做,我特別愛坐她旁邊。有一回問題,她擺手,「我睡15分鐘好嗎?太困了,15分鐘後一定叫醒我,我給你講。」

我讓Siri設了個手機鬧鐘,再抬頭她已經呼吸微變,睡熟了。

她該是有多累,才能這麼一趴,就一秒不省人事啊。一個沒有考試也沒有面試的普通周末而已。

翻她朋友圈,為數不多的更新,不是旅行照就是餅乾照,花裙子名牌包的磨皮美顏照,好一副歲月靜好。

15分鐘後,餅乾妹滿血復活,精神奕奕講題。

「拼成這樣,朋友圈看起來像個沒事做的,裝逼遭雷劈啊。」我表示鄙視。

她說不是故意的,她只在假期開朋友圈,平時都關閉著。

「朋友圈還能關閉?」我驚訝。

餅乾妹示範:設置,通用,功能,選擇朋友圈,點擊停用,朋友圈功能便徹底消失在發現欄。

「我太八卦,總忍不住刷朋友圈,時間都浪費了,只好徹底關上,放假再開。我跟Yuhao學長學的,他強迫自己只在大考後開一小時朋友圈整整一年半之後,徹底戒掉朋友圈癮。我還在過程之中。」

我忽然想起一件事。

稅法課難,教授講課天馬行空,學期伊始全班都聽得要撞牆。有一晚我在圖書館見到同學聽課堂錄音,借來一試,滿心歡喜——找到好方法了!明天就用起來!我真是太善於吸納優點了!我不成功誰成功?

第二天進教室,懵了,全班80人,人人桌上放著手機,清一色錄音界面。

——別說成功了,沒有在一天之內學會並應用更好學習方法的能力,我就是全班倒數第一。

我有時候,僅僅是生活在商學院里,已經壓抑得想哭。

每個人都在夜以繼日拚命學習別人的優點,誰有個優點,馬上瘟疫一般迅速散播開來。每個人的優秀都是多維度的,大家彼此認可也互相碾壓,再努力也不過是相對靜止的狀態。

好累。努力的結果,原來是活得更累。

只能從驀然回顧中發現,許多曾經的艱難不難了,本科幾年,人脫胎換骨得令自己驚訝。

學校重視視野,鼓勵每個人至少出國一學期。對外國來的交換生,也配以本校生做新手嚮導。如此一來,我認識了清華哥。

清華和北大是母校的友好學校,每年秋天派送十個交換生。相熟後,他們介紹,「跟你做新手村任務的是清華生物系第一名哦,獎學金拿到手軟,這次僅生活費就每月1200美金。」

我撲上去頂禮膜拜。心想,這學期都跟他們混了,沾一沾學霸氣息,有助於自己的洗禮和進化。

我帶清華哥吃frozen yogurt,冰激凌自助餐,他沒見過,很是新鮮,捉住店員小哥瘋狂發問,一張口,嚇了我一跳。

那是一口地方口音濃郁的中式英語,幾乎沒有一個詞是準的,連成一串,我聽了足足30秒才發現他沒有在說閩南話。

——清華也太不重視學生口語了,弄個英語角不行嗎?

我聽不下去,讓他把疑惑告訴我,我幫他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做人不要太勉強。

他擺手拒絕,非要自己說,說不明白就手舞足蹈,還閑聊起來了。

一時間,人人進店都瞄他幾眼。我忍不住離他遠一點。

學校是quarter制,一學期11周,開學兩周期中考試,一輪連一輪考到期末。學期步入正軌,人們走路都恨不能飛,依然有清華哥軼事口耳相傳:

「有人隔三差五在中餐廳狂說英文,那發音標準閩南語系,還嗓音嘹亮,連語言班傻逼都聽不下去要糾正他。出來交換三個月還把自己當美國人了,屌絲裝逼真可怕!」,配微信視頻傳播。

我悲痛地想,真是砸清華的牌子。

清華哥回國前請我吃飯,張口點單,又嚇我一跳。

「你是掉進山洞撿到了《九陽真經》嗎?你閉上眼睛聽完全是個美國人!」我驚叫,才三個多月啊。

「抓住了一切機會狂聽狂說而已。我不像你們常年在美國,本科四年,我只有這三個月可以生活在純英語環境,只能儘可能多收穫一些。」他說得靦腆。

我想照舊打趣:如今的美國西海岸算哪門子純英語環境,中國人、中餐廳到處都是,商場里設置漢語導購,除了上課和寫作業簡直用不著英語,根本不是學語言的好去處。羞愧說不出來。

他怎麼就做到了呢。

「我知道自己說得不好,可是如果我不說,就永遠不會好。凡事有過程,早晚要走一遍。」

我連忙擺手,「不不不,你已經說的太好了,不知道的以為你高中就留學了呢!」

我的雙學位是心理學,知道人腦理解語言的部位11歲已經發育成熟,因此英語口音是否純正,幾乎無關於人生活在英語環境多久,而是取決於多早。看遍了形形色色的留學生,眾人公認刻苦的高中留學生還有可能徹底擺脫口音,18歲出國的本科生不用痴心妄想。

流利就好。我大約就是這樣漸漸放鬆自我要求的。我忽然有點恨自己。

清華哥瘦瘦白白小小,不太起眼,我卻再也不敢小覷他。原來清華人厲害,不在於成績好、會考試。三百六十行,行行不一樣,成功的充要條件卻大同小異。他們知道如何做好一件事,便知道如何做好每一件事。

我收起自命不凡,在源源不斷的震驚里掙扎生存,終年戰戰兢兢不敢鬆懈,臨近畢業,竟也成了後輩口中的大神學姐。18歲的新生找到我,與我坐在24小時圖書館,抽泣著翻書。

「另維學姐,我又沒考好,實習也找得不順利,離商學院越來越遠,壓力大得吃不好睡不好還脫髮,我好羨慕你,會學習,別的事也做得好。」

那表情和眼淚,和四年前的我如出一轍。

我太知道她正在經歷什麼,即將遇見什麼。那是我一步一步走過的路。

我說,「就這麼適應下去,別為不見效著急,三年之後你且看它。」

她抹了眼淚,繼續自習。

我想起羅C提起過,她18歲作為體育生入校時,受不了雙重壓力,要放棄文化課,隨便學個簡單專業混學位,把心思給高爾夫球的時候,得知網球隊有個上海學姐是建築工程系。羅C後來的高效,師承已經畢業的網球學姐。

我忽然明白,我們都會變成學姐,畢業離開,但有些東西會永遠留在這所學校,在一屆又一屆年輕的身體里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它們是面對世界的態度、精神和習慣。

我看見四年後,我已經不知在什麼地方成家立業,抹眼淚學妹褪去了稚嫩和焦躁,淡妝正裝坐在24小時圖書館,微笑看著一張18歲面孔,告訴她,「三年之後你且看它。」

這一種傳承,深深紮根在大學這片土壤里,徐徐飄散在這方空氣中,滋養著每一個路過的有心人。

-END-



如果將來要從事的工作需要處理大量的人際關係,甚至以處理人際關係為主,如公務員、銷售、企業管理、自主創業等,就多花些時間在社團里,將所學的東西用於實踐越早越好。不要死讀書,不要指望靠讀書成為優秀領導或管理者。在社團的重點是學會處理人際關係和組織、協調、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一定要務實,越早成熟越好。而且要有針對性,如想當公務員就進學生會,想創業就進各種協會。當然,不是說就不要讀書,而是說有必要多花點時間精力訓練搞人際關係,學習成績也得過得去,至少得能順利畢業。
如果將來要從事的是專業技術性較強的職業,如物理學研究人員、醫生、工程師、程序員等,就多花時間精力在專業學習上,而且要跟緊最新的理論和技術,少花時間精力在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上,做個正常人就好。社團有時間就去玩玩,沒有不強求,或者找個愛好類的社團作為消遣去處,學習累了唱唱歌、彈彈琴、游游泳挺好的。
如果你將來要從事的職業對人際關係和專業技術都有較高要求,如律師、法官、檢察官之類,我想還是專業為主、社團為輔,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兩頭都想要,很可能兩頭都顧不上,不是每個人都是精英級別的,量力而行吧。
很多人都說要以學習為主,但我要說,這種說法過於簡單粗暴。至少,對於很多社會科學類的專業而言,死讀書毫無價值,相反,大量地接觸人群和社會,能更深刻地理解這個世界。
讀過大學的都知道,我們的課程與現實脫節多麼嚴重。我就見過清北博士剛出校門就下基層當副縣長,這即使在清北博士中官途也算極順的了,二十七八歲上副處,多少人羨慕嫉妒恨,至少甩知乎上的很多985、211一大截吧?。可這位領導接訪時,卻被一群農民玩得團團轉,沒說幾句話就被噎死,還被抓住把柄。開個會連講個話都講不好,結結巴巴、在無意義的細枝末節上用不同的字句重複了好幾分鐘,而學歷只有中專的土狍子本地官員卻輕輕鬆鬆把工作安排了下去,任務分得清清楚楚,注意要點全提到了。高下立見。
事實也證明,許多高官、企業家和高管都兼顧了學習和社會活動兩個方面,在大學裡如何合理地安排時間、精力,做好時間管理、事務管理,也是成為精英的必備要素。這個我就不多舉例了,一抓一大把。
所以,把二者完全對立起來並不明智。


最近找工作,頗有感受,回答回答這個問題。
去面試的時候,大的企業,央企、軍工、研究院重視的東西按照重要順序依次排序,分別為以下幾點(本人純工科學生一枚,對文科方面不太了解,僅以工科為例):
1、所學專業是否對口,研究方向與公司需求是否一致;
2、是否有出國留學經歷,如果在國內,本碩博是不是都是211、985高校;
3、科研能力水平如何,是否有較高水平的文章發表(博士更為看中這一塊);
4、學歷水平(基本上以碩士博士為主,這個一般在需求里已經寫清楚了);
5、筆試成績、面試成績以及表達溝通水平。
很明顯,你參加過什麼組織,舉辦過什麼活動,那些都是浮雲,是能給你錦上添花的東西,但都不具備含金量。
所以,應該能看得很明白,大學裡到底應該做什麼,學什麼。
世界大學排名,包括在中國的大學排名,從來都不會因為你有些什麼關係人脈而顯得牛逼,只有真正學術上做到讓人值得尊敬,才稱得上高等學府。

而所謂的人際關係與人脈,是你在學習的過程中去獲得的附加品,你是low逼,你也結識不了什麼大牛;你很牛逼,和你所聚在一起的人脈資源自然也是牛逼的人物。
中國自來有句古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社會無論發展到什麼層次,這句話都會是顛撲不滅的真理,因為人類思想的高度決定了一切屬性。

所以,在大學裡,還是埋頭好好學習吧,這才是你的立身之本,才是在以後的人生道路里撐起你的尊嚴、人格、生活、物質等等各方面健全行走的脊樑。
············································································································································
看到底下的評論以及上面有人回答,多做幾句解釋。
我想提問者問出這個問題,所說的人際交往應該不是正常情況下我們在普通生活情況下的正常人際交流,這裡的人際關係所指的應該級別更高一些,需要時間鍛煉、培養。
人際關係重要,但與學習比起來也不那麼重要,我以自己為例說明一下:
本人本碩專業不一致,本科學習不好,主要做學生工作,在學生組織擔任過主要職位,同時大三在校團委給學生幹部培訓班當輔導員,學員都是各院系各組織主席,包括校學生會主席,算是在人際關係以及組織里混得不錯,整個本科生涯,學術水平不咋地,在學生工作這一塊我自認為做到了頂尖位置。
本科畢業,成績不好,所以沒有找專業公司,經過幾輪面試,進了一家世界五百強做管培生,但是因為後來考研考上了放棄了。
現在碩士即將畢業,投了幾份簡歷,目前手上有兩家研究院兩家軍工的offer,在挑選當中。
本科那會一起進管培生的哥們,目前我知道的,專業技能不紮實的基本在做銷售或人力這一塊,工資待遇不錯,但是辛苦;在做專業這一塊的,基本上已經都在轉行技術。
所以,我想說的是,走哪條路都會有出路,但是出路如何,發展如何,往下看。

每個人對自己的定位不一樣,專業性質不一樣,但是對於理工科的學生來說,如果你讀到了碩士及以上,我覺得技術才是你的立身之本。相比較而言,學習能力與專業技能能讓你更容易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去,讓自己的生活出彩。
更進一步的說,就算你人際關係做到再好,做到極致,你也到不了頂尖水平,任何行業,任何組織團體,頂端的那扇門肯定只有專業基礎才是敲門磚,而人際關係只是助力騰飛的翅膀。
在中國這樣的體制下,翻翻領導人的履歷,看看哪一個不是依靠專業技能起步而是依靠能說會道上位的?在我的了解當中,基本上所有的領導都是在技術崗位上走上管理崗位,就算是文科經濟管理等等領域,也是要講究專業水平,而不是人際交往。

所以,看到這個問題的在讀生們,不要被我的答案或者哪幾個答案所左右,我們給出來的只是一個參考,一個自己的經歷中所總結的個人見解,真正怎麼去對自己定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在哪方更容易出彩,更能體現自己的價值,更能符合自己對自己的期待,考慮清楚再決定。


我記得在我大學剛入學的時候,有學長教導我們時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大學,學習是1,其餘的什麼活動啊人際交往啊是0,你想讓你的大學是100還是10000取決於你選擇了幾個0,但如果沒有學習,你得到的就只是一串0……


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直到最近算是理出了一點頭緒,我願意聊聊我自己的想法。
作為一名大三狗,在一所向「世界一流」方向努力的大學(官方語,雖然在我看來大學追求目標不應限於此)學習生活,算來已經2年零2個月,這一年過去,即將面臨司法考試與研究生考試。據我兩年多的觀察體會,在選擇放棄衡平得失中,我認為大學中,應當留下一些純粹的東西。之所以這樣說,我覺得周圍同學朋友們所努力追求的東西並不那麼純粹,讓我覺得他們人生中缺少一些必要的態度與個性。我贊成一個善良、豐富、高貴的人生會是一個值得過的人生,唯有純粹的東西才不失為豐富吧。
你可能會問:大學生活才能稱作純粹的東西?我的答案是:人與人之間美好而純粹的情感和知識。
1.人與人之間美好而純粹的情感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這裡的愛情當然也包括親情與友情。歷史長河中,描繪情感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羅貫中筆下的劉關張桃園結義,茨威格筆下的那個痴情的陌生女人的來信,甚至是卡梅隆鏡頭裡的Rose和Jack(雖已被證明歷史上並無真事),給人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我想說的是,站在歷史角度的來看,對人類留下深刻影響最為的便是謳歌感情的文學作品,以至於百年千年後人們還能談論與傳頌他們的故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康德盧梭是誰,但他可能讀過紅樓水滸三國。可見,那些曾經的「純粹」美好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歷久彌新,穿越古老的時空而進入一代代人的視野,也為他們所感動。
2.知識與思想
思想家改變著人類的歷史進程。舉個例子,康德提出「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命題至今影響著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的憲法解釋與實踐。德國通過了一部航空法案,說如果飛機被恐怖分子劫持,在它飛入市區沿著軌跡會撞擊高樓的前多少秒的有效時間內,國家安全部門有權擊落被劫持的飛機以免大樓更多的人因此喪命。聯邦法院判決此條法律違憲,理由便在於國家把這些人當做了達成保護更多人這一目的手段與工具,因而這條法律無效。同那些謳歌美好感情的文學作品一樣,思想家們的思想成為人類精神的寶庫,穿越他們的年代而抵達我們今天的世界。我們回頭望向那些思想的巨人,心裏面充滿虔誠的感激之情。
所以,尤其是在大學生活沒有生存壓力的情況下,別去為未來的人生做太多的歸化,讓自己的大學生活留下些單純的東西,誠心實意的對待別人並懂得感恩,努力學好專業的知識(最好選擇的專業是你喜歡的),為此你需要看書多和別人平等無雜念的交流思想,我覺得大學如果能在這兩方面問心無愧的話便足夠了。
——————11.22更新——————
收穫知乎上的第一個贊,小開心。上述僅說明了大學應當追求的兩樣東西:純粹的情感與純粹的知識,可能並沒有回答樓主的問題「學習重要還是人際關係重要」。在我看來,只要所學的知識發自內心的好奇,與他人的交往不帶功利的目的,樓主的問題所反映出來矛盾也就不那麼激烈了。我猜樓主(以及其他同有困惑的同學)剛入大學(或已經一段時間但仍糾結於大學之意義),每天忙於社團(辦活動、寫策劃、填場等等)、上課、聚會吃飯、上雅思托福班,難得閑下來,一閑下來看到別人忙碌著,怕自己被別人落下。時間有限,要乾的事情太多,於是糾結於我要把時間投入到學習上更多一點還是人際交往上更多一點。我的答案是:努力把一些功利繁雜的思想排除在外,學習與人際交往保留純粹的態度,你的時間將足夠充裕,甚至可以投入到其他的興趣上
一、大學追求的價值——知識與情感:無奈的現狀、應持的態度與可嘗試的行動
(一)學習:「學以致知」而非「學以致用」

顧名思義,學習就是為了知道的而非為了應用的。你可能立即否定我的提法,可仔細想想,我們每天在「學習」上都幹了些什麼?
1.大家都在為了學習做什麼(現狀)——為了保研而奮鬥!?
我是學社會科學的,理工科可能情況有所不同。我們這代大學生對於「保研」二字似乎異常敏感,提及保研往往豎起耳朵生怕錯過了什麼。在我們大學,保研成績=80%GPA+10%學術科研+10%學生工作。我想你可能猜到大家再忙些什麼了,想「好好學習」的同學們很多都在為了各部分被加權的百分比努力。我想,可以將他們的學習稱作「學以致用」了吧。
請注意(尤其是學社會人文學科的同學們):
(1)所謂GPA(學分績):僅僅是衡量你的真實學習水平的一個微弱的參考指標。取得一個不理想的成績絕不代表你的努力=0,那些取得高成績(我們這統稱4.0)的無非是擅長於考試罷了。我一直以為:只為GPA而學會忽視學問本身的價值,而缺乏對學問的一種尊重的心態。
(2)所謂「培養科研能力」
A.關於「大學生創新實驗」的一類,如果它佔用了你很長時間,你感覺相較於讀書從這裡收穫甚微的話,做一次就可以了。大學裡的各種科研活動(尤其是社會科學,在我們這體現為各種「創」),在我看來,最大的收穫是能和三四個靠譜的小夥伴一起合作的時光,繁重的事務最能考驗一個人品質,度過「選題-找老師-寫提綱-最終作品稿」這樣一段時間,合作的夥伴之間的感情非常的堅固,其間的苦辣酸甜會是大學生活中非常珍貴的財富。不過,這並不代表你可能從中收穫多少知識,或是自己的努力會與結果有多麼強烈的因果關係,反而相反。一個沒有學民法的學生如何做金融法的研究?你的專業知識究竟能對最後的調研結論能有多大的作用?恐怕這種創新計劃的形式意義遠大於實質意義了。所以,決定之前請慎重思考:花費如此長的時間做出的含金量幾乎為零的成果,即便從中收穫了友誼,可浪費的多少寶貴的時間學習你本該傾心學習的專業知識呢?我看到太多的身邊的同學,忙忙碌碌於大創小創、社團工作,忘記了大學本本在專業的學習。大二下學期男神民法老師激情澎湃的講授,能有多少人認真在聽而沒在微信朋友圈淘寶虎撲籃球打2k以及其他各種繁忙的事務?捨本逐末也。以至於有一天想要好好學習的時候,忽然無所適從了。
B.本科階段在一級刊物發表文章?私以為不要為此做過多的努力。必須承認,很多人在社會科學的思維能力上很有天賦,可是,想達到在一級刊物上發表文章的水平卻仍需相當功力的積累。否則易陷入一種盲目,囿於自己的小天地而不知山外之山,自以為掌握了學科的精髓與奧妙,卻不知學問無止境,現實中的問題層出不窮,理論、規則、實踐的矛盾絕無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
————11.27更新————
2.對學習應持的態度:
一定要腳踏實地做學問,摒棄分數等雜念,切記分數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真實水平!
從小到大,成績、排名是每一個學生、家長、老師頭腦中極為重要的評價學習的因素。以至於到了大學,這樣的慣性依然存在深刻的影響著我們對於學習的態度。一個簡單的區間為[0-4](我們學校GPA演算法)的數字,深刻的改變著你我以及周圍人的行動。在我觀察看來,大多數人的態度是這樣的:
(1)選課:「給分好嗎?」A.雖然老師講的很好,但給分不好的不選。B.只要給分好,即使是大水課也要選。C.最好不點名沒作業期末考試一篇論文。(2)上課:A.必修課給分好的水一水懶一懶也不會影響成績,想聽的時候聽一下;給分不好的趕緊下課問老師問題讓老師對自己有印象,為了和老師搞好關係而給老師發郵件問問題,可這些問題自己沒有深入思考,或是只要稍稍讀一點文獻就可以明白。B.選修課好玩的聽一聽,難懂的就算了吧。一節課能有一半人在抬頭看你老師講就不錯了。為此我為那些認真備課學問人品俱佳的老師由於學生的墮落造成的課堂效果感到很是心酸!可沒有辦法,聽與不聽、來與不來是學生的權利,既為權利則可行使也可不行使,他人無權干涉。(3)考試:尤其社會學科,在考試前瘋狂刷夜突擊(當然我不反對,我反對的是平時不學就靠期末背)。可是,就應付考試而背的東西,記得越快忘得越快,原因在於記憶的時候並沒有深入思考這些概念、原理、規則內在的合理性,究竟要解決現實中的什麼問題(對法學尤甚)。
應持的態度:
很是喜歡張明楷老師(清華大學法學院刑法教授)的一段話,特此摘錄供各位參考:

張明楷在《中國法學家訪談錄》中對法科學子說道:「選擇一項你愛好的事業作為今後的工作,這樣你就不會怕苦、怕累。希望同學們能抵制生活中的種種誘惑,不要盲目跟風,應有自己的主見與個性一定要多看書,多了解社會,多思考問題。一定要腳踏實地做學問,摒棄分數等雜念,切記分數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真實水平真正優秀的學生,要掌握良好的法律思維和解釋方法,這是需要通過自己的不斷摸索與實踐得到的。最重要的是,要具備法律所要求的正義感,要把法律的正義變成自己心中的正義,把正義的法理念,變成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

每當糾結於期末考試影響的GPA、大學應當做些什麼時,我就把張老師的話拿出來讀一讀,心情便好了很多,義無反顧的沿著自己的足跡繼續前行。

  • 別為了一個高的分數而選課。只要這是一個有真才實學、認真備課講課、能從中有所收穫的課都納入我的選課與聽課範圍。那些沒選上的課只要時間和身體允許,我都會去聽一聽。有些課(法學中的一些極重要的部門法,比如民法和刑法)一年的時間不可能把它搞明白,頭腦中還存在很多邏輯不連貫與矛盾之處。再去聽一聽別的老師的課也是我的選擇。
  • 別為了為了一個高的分數而特意給老師發郵件(來讓老師知道我的名字)。如果一個問題思考成熟,經同學討論無果(對方不能說服我或他也有同樣的疑惑),我會選擇下課去問,節省時間又能清楚的表達疑問、思考解答、再提出疑問、再思考解答,在一個反覆的純粹的知識的交流中釋疑解惑,別去在乎那些純粹的學問之外的東西。
  • 別為了一個高的分數而瘋狂刷夜不顧健康。並不是真的對考試多麼胸有成竹,相反我一度懷疑自己應對考試的能力。也不是我多洒脫而做到「視保研為糞土」,而是覺得刷夜去應付考試或許得不償失。熬夜對身體的損害實在不小,同時又是一個被時間催趕完成任務迅速記憶的過程,我又不喜歡。把腦子裡的東西串一串,寫在卷子上就好了。我的體會是:當你不那麼在意分數的時候,考試時沒有那麼緊張,不會為考試的後果而擔心,反而可能會把你的真實水平反映在成績上。

————————15.3.16更新————————

謝謝諸位的點贊。知乎這樣一個地方讓我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落成文字,同各位分享。時間過得真快,這半年發生了很多故事。我不知道,當以後重新看自己的文字而誠實地面對自己時,會對我曾經寫下的看法抱有一種怎樣的心情。時間真的有種魔力,曾以為會永恆不變的東西在生命的洪流中時隱時現終而消失,曾經以為永遠不可能發生之事無可逃避的發生在自己身上,人還是不能太自信、太倔強。我接受上帝為命運所作的安排,我相信上帝造人帶著他獨特的思考。

(二)讀書:了解知識、豐富思想的有效途徑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話永遠不過時。看書有兩種,一類是不得不讀之書,比如需要考試、為專業所需,一類是興趣所在之書,興趣因人各異。興趣所在若能與專業之書重合,那便很幸運了。讀什麼閑書最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偏好、品味,看一個人的書架便能大致了解這個人。不建議將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專業書上,選擇一些高質量的興趣所在的好書去讀。


二、感情:它恐怕是世界上最難讓人琢磨明白的事了

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就是改造世界的過程,每個人對世界的看法都不免帶有主觀認識上的局限性。感情更是如此,每個人的經歷和體會都千差萬別,對感情的理解大不相同,我只能聊聊我的經歷與看法,正在讀這篇回答的你也許會有同感,也許不贊同我的提法。我覺得都是好事,這正說明我們是獨立的有個性的個體。我寧願把我接下來的聊的想法與故事作為對自己心情的打掃與整理,那兒已經很久沒人進來過了,滿落灰塵。不過這也許已經超出題主的問題了。

關於感情,周國平先生的見解比我深刻的多,從《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到《善良豐富高貴》,總是能讀到一些頗讓人回味的提法,但那需要安靜地、信任地、平等地的心靈交流,善意地去理解作者的提法與人生經歷,也許會發現,周國平對人生的思考還是相當深刻的。在如此熱鬧的世界中,與周國平先生真正有共鳴的讀者似乎不多了。我曾和很多人聊過或者推薦過他的書,得到的回應寥寥無幾。我想這沒有是非可言,高下之分,每個人觀察世界的角度不一樣而已。

聊聊我這20年的體會和經歷:

  • 情感在我生命中的位置,比前者重要的多的多。
  • 要誠實的面對的自己的情感,但這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我一直這麼覺得。

———分割線·2015.7.27———
謝謝各位的贊,各位的評論都會用心的看與回復。考了些無聊的事,背了些無用的書,還在趕下一場考試。了些無用的書,還在趕下一場考試。幸運的是,遇到了一個可愛的女孩,還不知道以後能不能再見到她,還不知道人家有沒有男朋友。生活悄悄的讓人多了些期待。


在2009年,有個轟動全國的交通事故,被稱作「杭州70碼事件」。

事件大致情況如下:

2009年5月7日晚八時許,譚卓在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被胡斌所駕駛的改裝三菱Lancer EvolutionIX跑車撞飛,後送120後不治。有目擊者聲稱,譚卓被撞出大約5米高後再重重摔在20米以外的地方,可能當場死亡。同日,肇事者胡斌被刑事拘留,但有網友發現肇事者QQ還在進行更新,因此質疑肇事者是否被及時拘捕。

5月8日,杭州交警召開新聞發布會,提及「當時車速在70碼(註:實際應為『公里/小時』),由此引發輿論不滿。同日晚間,杭州市民及浙江大學學生自發走上街頭為譚卓舉行追思會。5月10日,譚卓追悼會召開。同日,杭州警方承諾將秉公辦理此案。

5月11日,杭州警方承認肇事者存在違法超速行為。另據杭州媒體報導,杭州市長稱該事件駭人聽聞要嚴懲。5月12日,杭州市的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發表聲明對此事表示關注。

5月13日,杭州市政府澄清肇事者胡斌的飆車同伴翁振華並非市政府領導的兒子。該案中肇事車輛涉及的超速行駛和車輛改裝問題將由一家專業司法鑒定機構來判定。

5月14日,杭州飆車案事故鑒定完成,專家稱「車速肯定不是70碼(註:實際應為『公里/小時』)」。杭州市公安局當日向媒體發布交通肇事案鑒定報告,認定事故車在事發路段的行車時速在84.1公里到101.2公里之間,且肇事車輛的發動機進排氣系統、前照燈、懸掛、輪胎與輪輞、車身內部已在原車型的基礎上被改裝或部分改裝。但是該鑒定報告被網友質疑其可信性,且受害人父親拒絕在鑒定報告上簽字。同時,杭州公安局發言人證實胡斌還在羈押中。

5月15日,杭州警方以交通肇事罪向檢察院提請批捕,並認定本次事故由胡斌承擔全部責任。同時杭州警方也就早前的70碼說法向公眾道歉。

5月16日,譚卓家屬決定暫時不對鑒定報告提出異議。

5月20日晚,杭州警方宣布公安機關偵查終結。同日,胡斌以涉嫌交通肇事罪被移送杭州市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受害者譚卓家屬與肇事方已經達成協議,譚卓父母獲賠113萬元。

7月20日下午3時30分,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法院對「5·7」交通肇事案進行了一審公開宣判,以交通肇事罪判處被告人胡斌有期徒刑三年。被告人胡斌親屬,被害人譚卓親屬、生前同事等各界群眾60餘人旁聽了宣判。

法院認為,被告人胡斌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規,駕駛機動車輛在城市道路上嚴重超速行駛(註:經鑒定,胡斌當時的行車速度在每小時84.1至101.2公里之間),造成一人死亡並負事故全部責任,其行為構成交通肇事罪。被告人胡斌肇事後及時報警並在現場等候,該行為屬於履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的義務,且刑法已將交通肇事後逃逸的行為規定為加重處罰情節,依法不應當將肇事後報警並在現場等候的行為重複評價為自動投案,故不能認定被告人胡斌有自首情節。被告人胡斌案發後雖未逃避法律追究,其親屬也能積極賠償被害人家屬的經濟損失。但胡斌無視交通法規,案發時駕駛非法改裝的車輛在城市主要道路上嚴重超速行駛,沿途時而與同伴相互追趕,在住宅密集區域的人行橫道上肇事並致人死亡,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犯罪情節嚴重,應從重處罰。但被告人胡斌的行為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關於交通肇事罪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具體規定,認定其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缺乏法律依據。

爭議及評論

杭州交警依據肇事者及同伴說辭初步認定肇事車輛當時時速只有70公里並控制媒體報道進而導致譚卓事件立刻成為2009年的網路熱點。同時關於肇事者胡斌應該是以交通肇事罪起訴還是應該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起訴,在民眾和法律界也產生了爭論。一些媒體擔心如果輕判會導致連環悲劇。另一些媒體則認為該事件的核心問題是公權力不能受到社會輿論的監督與制約。

當時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

杭州交警召開新聞發布會,杭州當地媒體全部沉默,雖然在網上激起民憤,但網民們也無可奈何。

得知此事後,浙江大學上千名學生走上街頭進行遊行抗議,聯名給杭州市長寫信,在網上傳播事件進展,堅持要求嚴懲肇事者。隨著他們的奔走相告,事態逐漸升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此事,最終成為全國性熱點事件。

當時如果不是浙大的學生們頂住壓力堅持為死者抗議,這件事情很有可能就一拖再拖等風頭過了,最終不了了之。(到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要說一聲:浙大好樣的!)

在整個事件中,浙大校友給了死者方面極大的支持與援助。

說句難聽的話,如果死者不是浙大畢業生,或者在學校里混的太差勁,這件事情可能就不會是現在這個結局了。

學習也好、人際關係也好,它們都會成為你擁有的重要資源,不要非此即彼,矯枉過正。

走極端不好。


從美國常春藤的大神到常春藤大神的前身——國內top2的本科生再到他們的前身,全省前300,剛好都有過交集。


以下5點,短平快,陳述我的思考


雖然庸俗,我還是想說,如果沒有看到第五點,可能會後悔。如果直接看,估計也會迷惑。


1.人有好幾個階段,最基本的有4個階段,細細追究起來可能更多: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山已經不重要了。

分別對應大學「學習好有獎學金拿、簡歷豐富」、「有什麼用,能力才是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哎,關鍵是門檻高,有能力但是簡歷別人直接刷掉」、「其實都很重要」

2.一般來說,在這4個階段

只要堅持這些信念能發揮到一定程度,未來的發展都不會差。

當然能做到第四點肯定是最好對不對。


3.獎學金和gpa可以幫你申請更好的學校,保送研究生;能幹能來事,無論是到單位還是到教授手底下都有自己的天空。

但是只是能幹,可能簡歷就直接被成績因素過濾了;但是只是成績好,到了新環境也未必能撐起自己想要的天空。

4.站在教授或者單位的角度:反正現在候選人這麼多

我為什麼不挑選那些很棒的人呢?

5.其實那些特別優秀的學生,

一大多半都是在早年或者更早年經歷了上述的四個狀態,所以保持了優秀的習慣。

還有一小部分是在早年把事情做到了極值,所以與其他優秀的學生相遇了。


沒錯,他們早就看盡了縱橫的長安花,所以輕易不會被普通的馬蹄聲打動。

高考高分的至少是學霸,還有可能是人精。

因為他們的家長或者他們自己,早都曾經吃過了多少胳膊不夠強或者兩隻胳膊只有一隻強的苦,才痛苦明白如果慾望不縮減,那麼兩隻胳膊一樣強是最優方案。

一隻胳膊特別長來打天下的,畢竟是少數。


5plus:

如果非要選一個,其實選哪個都無所謂,哪個更適合在短時間做到一個高度就建議選哪一個吧。


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辭的答道︰「為的是求學問。」再問︰「你為什麼要求學問?」「你想學些什麼?」恐怕各人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來了。諸君啊!我替你們總答一句吧︰「為的是學做人。」你在學校裡頭學的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麼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那些件件學得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能成個人,還是另一個問題。

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部份,這三部份圓滿發達的狀態,我們先哲名之為「三達德」—知、仁、勇。為什麼叫做「達德」呢?因為這三件事是人類普通道德的標準,總要三件具備才能成一個人。三件的完成狀態怎麼樣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 現在講的知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導人不惑,情育要教導人不憂,意育要教導人不懼。教育家教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一、怎樣才能不惑呢?

最要緊的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想要養成判斷力︰第一步,最少須有相當的常識﹔進一步,對於自己要做的事須有專門知識﹔再進一步,還須有遇事能判斷的智慧。假如一個人連常識都沒有了,聽見打雷,說是雷公發威﹔看見月蝕,說是蝦蟆貪嘴。那麼,一定鬧到什麼事都沒有主意,碰著一點疑難問題,就靠求神、問卜、看相、算命去解決。真所謂「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憐的人了。學校里小學、中學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許多基本的常識,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僅僅有這點常識還不夠。我們做人,總要各有一件專門職業。這職業也並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 從前已經許多人做過。他們積了無數經驗,發見出好些原理、原則,這就是專門學識。我打算做這項職業,就應該有這項專門學識。例如我想做農嗎?怎樣的改良土壤,怎樣的改良種子,怎樣的防禦水罕、病蟲‥‥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反是則惑了。做工、做商‥‥等等,都各各有他的專門學識,也是如此。我想做財政家嗎?何等租稅可以生出何樣結果,何種公債可以生出何樣結果‥‥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

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反是則惑了。教育家、軍事家‥‥等等,都各各有他的專門學識,也是如此。我們在高等以上學校所求得的知識,就是這一類。但專靠這種常識和學識就夠嗎?還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們每日所碰見的事理,是複雜、變化的,不是單純的、印板的。倘若我們只是學過這一件才懂這一件,那麼,碰著一件沒有學過的事來到跟前,便手忙腳亂了。所以還要養成總體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斷力。這種總體的智慧如何才能養成呢?第一件,要把我們向來粗浮的腦筋,著實磨練他,叫他變成細密而且踏實﹔那麼,無論遇著如何繁難的事,一定可以徹頭徹尾想清楚他的條理,自然不至於惑了。第二件,要把我們向來昏濁的腦筋,著實將養他,叫他變成清明﹔那麼,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從容、很瑩澈的去判斷他,自然不至於惑了。以上所說常識、學識和總體智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二、怎麼樣才能不憂呢?

為什麼仁者便會不憂呢?想明白這個道理,先要知道中國先哲的人生觀是怎麼樣。「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觀的全體大用都包在裡頭。「仁」到底是什麼,很難用言語來說明。勉強下個解釋,可以說是︰「普遍人格之實現。」孔子說︰「仁者,人也。」意思說是人格完成就叫做「仁」。但我們要知道︰人格不是單獨一個人可以表見的,要從人和人的關係上看出來。所以「仁」字從二人,鄭康成解他做「相人偶」。總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發,成為一體,然後我的人格才能實現。所以我們若不講人格主義,那便無話可說﹔講到這個主義,當然歸宿到普遍人格。換句話說,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無別。

體驗得這個道理,就叫做「仁者」。然則這種「仁者」為什麼會不憂呢?大凡憂之所從來,不外兩端︰一曰憂成敗,一曰憂得失。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就不會憂成敗。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遠不會圓滿的,所以易經六十四卦,始「干」而終「未濟」﹔正為在這永遠不圓滿的宇宙中,才永遠容得我們創造進化。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里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那裡配說成功呢?然則不做怎麼樣?不做便連一寸兩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失敗了。「仁者」看透這種道理,信得過只有不做事才算失敗,凡做事便不會失敗﹔所以易經說︰「君子以自強不息。」換一方面來看,他們又信得過凡事不會成功的﹔幾萬里路挪了一兩寸,算成功嗎?所以論語說︰「知其不可而為之。」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成敗可說呢?

再者,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便不會憂得失。為什麼呢?因為認定這件東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連人格都不是單獨存在,不能明確的畫出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則那裡有東西可以為我所得?既已沒有東西為我所得,當然亦沒有東西為我所失。我只是為學問而學問,為勞動而勞動,並不是拿學問勞動等等做手段來達某種目的— 可以為我們「所得」的。所以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持。」「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得失可憂呢?總而言之,有了這種人生觀,自然會覺得「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自然會「無入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純然是趣味化、藝術化。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是教人做到「仁者不憂」。

三、怎麼樣才能不懼呢?

有了不惑、不憂功夫,懼當然會減少許多了。但這是屬於意志方面的事。一個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很豐富的知識,臨時也會用不著﹔便有很優美的情操,臨時也會變了卦。然則意志怎樣才會堅強呢?頭一件須要心地光明。孟子曰︰「浩然之氣,至大至剛。」「行有不慊之心,則餒矣。」又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寛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俗詞說得好︰「生平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一個人要保持勇氣,須要從一切行為可以公開做起,這是第一著。第二件要不為劣等慾望所牽制。論語說︰「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被物質上無聊的嗜欲東拉西扯,那麼,百鏈鋼也會變為繞指柔了。

總之,一個人的意志,由剛強變為薄弱極易,由薄弱返到剛強極難。一個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這個人可就完了。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還有什麼事可做!受別人壓制,做別人奴隸,自己只要肯奮鬥,終能恢復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嗜欲的奴隸,那麼,真是萬劫沉淪,永無恢復的餘地,終身畏首畏尾,成了個可憐人了。孔子說︰「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我老實告訴諸君吧,做人不做到如此,決不會成一個人。但是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時時刻刻做磨練意志的工夫不可。意志磨練得到家,自然是看著自己應做的事,一點不遲疑,扛起來便做,「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樣才算頂天立地做一世人,絕不會有藏頭露尾、左支右絀的醜態。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人做到「勇者不懼」。

我們拿這三件事作做人的標準,請諸君想想,我自己現在做到那一件?那一件稍為有一點把握?倘若連一件都不能做到,連一點把握也沒有,噯喲!那可真危險了,你將來做人恐怕就做不成!講到學校里的教育嗎:第二層的情育第三層的意育,可以說完全沒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層的知育。就算知育罷:又只有所謂常識和和學識,至於我所講的總體智慧靠來養成根本判斷力的,確實一點兒也沒有。這種「販賣智識雜貨店」的教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是令人不寒而慄!現在這種教育,一時又改不來,我們可愛的青年,除了他更沒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諸君啊!你到底還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險呀!非你自己抖擻精神想法自救,沒有人能救你呀!

諸君啊!你千萬不要以為得些片斷的知識就是算有學問呀!我老實不客氣告訴你吧︰你如果做一個人,知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知識卻越多越壞。你不信嗎?試想想全國人所唾罵的賣國賊某人某人,是有知識的呀,還是沒有知識的呢?試想想全國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 專門助軍閥作惡、魚肉良民的人,是有知識的呀,還是沒有知識的呢?諸君須知道啊!這些人,當十幾年在學校的時代,意氣橫厲,天真爛縵,何嘗不和諸君一樣,為什麼就會墮落到這樣田地呀?屈原說的︰「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傷心的事,莫過於看見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壞路上走。諸君猛醒啊!現在你所厭、所恨的人,就是前車之鑒了。

諸君啊!你現在懷疑嗎?沉悶嗎?悲哀、痛苦嗎?覺得外邊的壓迫你不能抵抗嗎?我告訴你︰你懷疑、沉悶,便是你因不知才會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會憂﹔你覺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壓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會懼。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經修養、磨練,所以還未成個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覺啊!有了自覺,自然會自動。那麼學校之外,當然有許多學問,讀一卷經,繙一部史,到處都可以發見諸君的良師呀!

諸君啊!醒醒吧!養定你的根本智慧,體驗出你的人格人生觀,保護好你的自由意志。

梁啟超 1922年12月27日在蘇州學生聯合會講演


推薦閱讀:

如何能讓自己一個人沉下心學習,卻又不感到孤獨?
專科生怎麼變優秀?
一句話形容,你被不喜歡的人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怎樣在大學裡最大化地提高自己?
如何判斷一件事應該放棄還是不該放棄?

TAG:學習 | 教育 | 成長 | 大學 | 高等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