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澳大利亞小說《霧中回憶》?

大家喜歡澳大利亞作家凱特·莫頓嗎?最近看了《霧中回憶》,很驚訝一本通俗小說能寫得如此細緻入微。而且作者還濃墨重彩地描寫了歷史上女性的的社會角色與個人生活,超好看der。大家會如何評價《霧中回憶》呢?


《霧中回憶》曾名為《里弗頓莊園》,其英國莊園文學的寫作風格,從一開始就讓我心馳神往。讀完整本書,我很難相信這是一位不足三十歲的澳籍作家的處女作。

對於環境、風景的描寫是很見功力的,優秀的作品會錦上添花,讓作品更見精良,而遜色的作品則會顯出冗餘。《霧中回憶》明顯是前者。這本小說,在閱讀過程中,不時讓我想起達夫妮杜穆里埃的《蝴蝶夢》。例如P60:【……,弗雷德里克先生稍微變換了注意焦點。他的眼神掠過房間,……最後降落在我隱身的陽台上。頓時,他的臉「唰」地變白,像是見到了鬼魂……。】文中對於把握懸念的張弛,對於莊園完整而細緻的勾勒,以及人物的心理變化的刻畫,這些都是可以相提並論的。而凱特是在與達芙妮足足差了一百年的21世紀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構思一個完全陌生的故事,她的文化底蘊也是可見一斑。對於作品流派我不甚了解,不過因為達芙妮作為鋪墊再來看凱特,我漸漸理解了所謂哥特文學的大致風格,這也是一個小收穫吧。

故事最核心的提問,在於「好人為什麼做出『壞』事」。而正是因為是「好人」,那份良心會在以後的人生中不斷進行拷問,讓人愧疚難安。格蕾絲壓在心頭的秘密,決定欺騙妹妹後來卻殺掉愛人的漢娜,還有傷口難愈的馬可斯。自我原諒遠比我們想像的困難:漢娜的丁尼生式的夢想破碎,格蕾絲則壓抑了一個世紀。當事人沒有誰可以輕易談論這場遭遇,而只有多年後對於真相一無所知的人才可以無畏地一探究竟。這樣說起來,格蕾絲的歷史學家身份,其實也是很有意思的。人渾身帶罪,上帝卻為我們保有良心。

關於整個故事,可以談一談的點非常多。但是正因如此,其實每個點挖掘得都不深入,作者略微有些「貪心」吧:)

故事發生於英國20世紀20年代,漸漸過時的「傳統」隨著維多利亞女王的去世而消散:貴族體系開始瓦解——一個新的階級憑藉財產的堆砌,逐漸取代了僅剩「尊貴」出身可言的拮据紳士階級,同時,人類遭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摧殘,而女性正在從既定的社會意識中逐漸解放出來。

「家族衰敗」在文學作品屢見不鮮,而選擇上述時代背景,則為這個故事的可信度加持,增加可讀性。故事中一個又一個的矛盾顯露、彙集,使得每個人的性格形成都有跡可循,也讓懸念破有耐心地層層剝離,意猶未盡。

自不必提九十年代的凱拉帕克無法理解格蕾絲的女僕思維,也不用提漢娜早期對於女性身份的覺醒,單說阿爾弗雷德從戰爭之後的改變,便可一窺當時人們在意識上,翻天覆地的改變。阿爾弗雷德在歸來後,不斷地對於曾經自己或與自己同一階級的人提出質疑。例如【「他們還說我們可以從地位較優越的人身上學到東西。我倒認為,是他們可以從我們身上學到東西。」】他對於自我概念的形成,先於忠誠女僕、私生女格蕾絲,這是致使他們無法成婚的直接原因。但是我很感激作者會讓他們在錯過幾十年後,重新相守享受了一段幸福的時光,這樣的仁慈讓我在讀到時眼眶濕潤,雖然僅僅是一句話便一帶而過。

剛看了一部名為《天空之眼》的電影。電影將【戰爭無贏家】這一概念,貫徹給觀眾。而《霧中回憶》中提到的戰爭,無疑也是傷痕纍纍。文中人物對於這場戰爭的看法不盡相同,作者儘力讓他們的爭論反映出當時每一個階級為自己的利益爭論不休的樣子。【她不知道,我為了時代的滄桑變化而哭泣。就像我在重新閱讀我最喜歡的書時,一小部分的我總希望結局有所不同,我依然保持渺茫的希望祈禱戰爭永遠不會降臨,祈禱戰爭能放過我們。】戰爭除卻過程里的死傷,比如戴維的戰死,更為震撼的,是它所帶來的【後遺症】。後遺症的可怕,我想比直接的死亡更讓人心碎。因為死去的人得到了安息,而活下來的人,卻不得安寧。阿爾弗雷德、羅比都深受其苦,羅比的遭遇更是他最終悲劇的導火索。

故事中還多次探究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漢娜與埃米琳,格蕾絲與女兒露絲,與孫子馬可斯等等。在前面提到的時代背景下出生的姐妹,年長的犧牲於社會的既定需求,年幼的對於姐姐的生活而產生畸形的羨慕,逐漸激怒了妹妹,而這時如果在她們之間安插一個男人,她們對彼此的忠誠便受到了動搖。從小電影導演到羅比,暴露的是她們除卻血脈相連的姊妹關係之外,她們對於彼此其實是缺乏了解與認同的。【就像所有比較年幼的手足,埃米琳一生都在試圖摸索和掌握她姐姐和哥哥的嗜好。】埃米琳所受教育有限,又因為對於父母親情的缺失,她的不安全感隨著年齡而曝露,無論是她真的想要抓緊一個人留在身邊不撒手,還是以某種方式而獲取關注(與導演私奔,頻繁換男友,縱情酒色),她都是可憐的。這一點,不知道格蕾絲有沒有因為回憶埃米琳而對露絲有更深的內疚。她們兩個人的關係,太脆弱了。【你無法仰賴兩個點;……沒有任何事物能阻止它們往相反方向漂流。如果聯繫它們的是一條細繩,它最後會被扯裂,兩個點遠遠分開;如果是鬆緊帶,它們會繼續分開,離得愈來愈遠,直到拉扯的力量達到極限,然後被難以想像的速度迅速拉回,用足以毀滅一切的力量衝撞在一起。】因此,她們姐妹的關係需要第三個人來「穩固」,早期是戴維,後期是羅比。【第三條規則:只能有三個人玩。不多不少。就三個人。藝術和科學都喜歡這個數字:三原色,三點定一個空間,三和弦。三角形的三個點,第一個幾何圖案。不容置疑的事實:兩條直線無法包含一個空間。三角形的點可以移動,改變聯盟,兩個點可以無限靠近同時又無限遠離第三個點,但這三個點總是決定一個三角形。自成一體,真實,完整。】格蕾絲對於自己的女兒與孫子,則更為直白的袒露。【一個人對自己的小孩可能會過度溺愛或隨意忽視,但孫子就不同了。母子關係的罪惡感和責任這些重擔消失無蹤。愛的方式變得自由。】

有很多有趣的小細節。作者偏愛推理小說,從馬可斯的職業,格蕾絲的興趣所在,以及書中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客串」都可察覺。同時,她注意到了老人們常常是被忽略的群體,即使他們由於年齡而擁有著非凡的智慧以及豐富的人生經歷。人們常常忘了,老人們在漫長的一生中也有過所愛,也歷經過失去。【只要一個人活得夠久,他做的事就會看起來比較多。】後期讀到格蕾絲透露自身短暫婚姻經歷,以及與阿爾弗雷德的再續前緣時,會發現這是格蕾絲與露絲母女不和的原因,而前期埋下的伏筆此時會讓人物更飽滿鮮活。【她迅速左顧右盼,「別人會以為是我讓你在外面等。」】

最後,譯者廖素珊用詞考究,沒查到具體資料,好像是台灣人,她的翻譯我認為絕對加分。


這部小說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

英倫風格總讓人聯想起紳士、等級森嚴的莊園、主僕間的關係等等。秘密?吊人胃口的兩個字。btw作者凱特莫頓的其他兩本書也是關於秘密的,《被遺忘的花園》、《遺失的時光》,我也想在閑暇時看一下。
小說是以倒敘、插敘的手法寫的。剛開始,我拎不清剛出場的人物,便把他們都寫在紙片上,實際上到後來發現主要人物就那幾個。漢娜、羅比、埃米琳……

首先,說一下秘密。(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整本書的秘密有兩個,也是剛開始就拋出來了的。
1、「我」——格蕾絲,」我「的母親在描寫中總是欲言又止的感覺,detached,indifferent,同時堅持女兒去里弗頓莊園做女僕,是個懷揣著秘密的角色。從不對女兒傾訴,卻在臨終前把秘密吐露給了參軍回來的阿爾弗雷德(參軍之前是里弗頓莊園的男僕,參軍後有創傷,克服了一些困難,最後和格蕾絲同居,是比較幸福的一條線吧)。原來格蕾絲是她的母親在莊園做女僕時與漢娜的父親弗雷德里克先生懷上的孩子。這個秘密是被我看書時猜中的,從字裡行間,弗雷德里克先生在母親墓前徘徊,母親又肯定地說弗雷德里克先生不會和范妮小姐結婚。
個人認為,這條線講的沒有那麼細,一帶而過的感覺,好像是為了襯托另一條秘密的線。這個秘密也給第二個秘密做鋪墊,因了漢娜和格蕾絲是同父異母的姐妹,同時她們又是主僕關係,卻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親昵,正是親情的吸引吧。
2、第二個秘密也是貫穿全書始終的一條線。秘密直到最後一頁才揭露,這種柳暗花明的感覺著實美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歐亨利式結尾。
格蕾絲作為一個百歲老人,一個講述者,並不是這個秘密的主人公,是一個重要的參與者身份。漢娜、羅比、埃米琳的恩怨糾葛支撐起了整本書的第四部分。
接下來分析人物時,會與英劇《Downton Abbey》聯繫起來。因為在書的中間一部分閱讀過程中,有想棄書的念頭,因其與我寒假看過的六季《唐頓莊園》中的人物有很多重合,幾乎失去了閱讀的興趣,但「究竟到底什麼是真相」讓我繼續看了下去。
漢娜是個具有冒險精神,主張女性權利(比如投票權)。她與泰迪(從政失敗後,跟隨其父親從事銀行生意)結婚後是沒有激情的,對泰迪的生意也不感興趣。但當羅比(第二次出場)來找漢娜還她哥哥戴維的物品時,隨著交談的深入,漢娜的激情被點燃,羅比(小時候初次見面漢娜不喜羅比,因其破壞了戴維、漢娜、埃米琳的三人遊戲)是個軍人,也是個詩人,且頗有名氣,喜歡看書,去各地旅行,這正是漢娜所崇尚的生活。漢娜最後完全不顧世俗,常常偷偷與羅比在船中幽會,最後想與羅比私奔。
漢娜的部分性格、想法、經歷與Downton Abbey中的Marry(有主見、熱情、起初看不上丈夫Matthew,後來結為夫婦)、Sybil(主張女性投票權)、Gwen(主動學習函授課程)都有重合。
埃米琳熱衷參加舞會,最後與漢娜爭奪羅比的愛情不妥協。與Downton Abbey中的Edith(二小姐,覺得自己沒有大小姐得寵)、Rose(熱衷參加舞會)有重合。埃米琳喜歡羅比一部分原因是小時候羅比救過她。還有可能是因為羅比總是與她一起參加party。(羅比為了與漢娜有更多接觸的機會,而埃米琳卻被蒙在鼓裡。)
讀到羅比時沒有感覺與什麼人物形象重合。利用埃米琳接近漢娜,低估了埃米琳對自己的感情,沒能及時遏制埃米琳的情感,也是最後悲劇的原因之一。
其次,故事發生的背景也是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參軍的士兵們無論是上流社會的,還是底層社會的,有公子哥立志為國捐軀的,有的犧牲,有的雖然平安歸來,精神上卻留下了無法治癒的創傷,比如彈震症,羅比和阿爾弗雷德都有。羅比最後不受控制,讓漢娜用槍殺死埃米琳的行為可以得到部分解釋。
最後,造成漢娜射殺羅比的悲劇的主要原因是格蕾絲不懂速寫(格蕾絲讓漢娜誤以為她懂速寫),而破壞了漢娜與羅比私奔的計劃。埃米琳發現了羅比與漢娜的愛情,無法接受,不願成全他們,拿出了手槍,後來被漢娜奪去,漢娜在埃米琳與羅比之間做出艱難的抉擇,最終射殺了她的愛人羅比,埃米琳對外宣稱羅比是飲彈自殺。讀到最後一頁,只有惋惜和遺憾。萬萬沒想到是漢娜殺了羅比,那或許是背叛的滋味。我寧願是埃米琳射殺了羅比,而不是相愛的情侶。
漢娜生下羅比的孩子後毫無求生的希望死去,埃米琳走上演藝道路,以這一種方式消化她的痛苦,最終在一次車禍中喪生。唯有知曉秘密的最後一人格蕾絲講述了真相。
要提的是,這部小說金句蠻多的,語言也很好,翻譯很好,大概原著語言就很清新,可以找來讀一讀。關於戰爭、人生、世事的議論都有道理。唐頓莊園也是,只是它描寫的人物更多,場景更宏大,催淚的地方也不少。
主題在我看來,是原諒。總認為漢娜最後還是沒能原諒格蕾絲,她生孩子時竭力嘶喊「都是你的錯,你走」。清醒的時候漢娜沒有一句責怪,也許是壓抑到最後,才把心中的怨念發泄出來。格蕾絲讓自己失去了夢寐以求的,讓自己重生的愛情、與埃米琳的姐妹親情。
格蕾絲從完完全全隱藏秘密到用錄音機把故事講給孫子馬科斯聽,這個過程,也是傾訴自己、自我原諒的過程。
想起之前看過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麗絲門羅的作品《親愛的生活》封面上的一句話,在這趟旅途中,所有的事都不會像我們希望的那樣發生。但到最後,這些都不要緊。我們終將原諒這個世界,原諒我們自己。因為,我們一直以如此善意對待的生活,終將以善意回饋你我。
學會原諒,全力以赴,不留遺憾。
World is a fine place and worth fighting for.


推薦閱讀:

首次去悉尼如何恰當地安排行程?
四周環海的澳大利亞為什麼會有那麼大面積的沙漠?我想要比較專業全面的原因
澳大利亞與美國移民比較?
為什麼幾大汽車廠商都要退出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汽車製造業現狀如何?

TAG:小說 | 回憶 | 外國文學 | 澳大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