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教室喝袋裝的牛奶就會被老師批評,而把牛奶擠到杯子里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喝?
我們公司的辦公室和宿舍在同一樓層,辦公室的隔壁就是宿舍,中午1點上班,如果你在宿舍睡到一點零五分就會被批評,而在辦公室睡到兩點也不會有人說。搞不懂
這就像法律界的程序正義和結果正義(實質正義)啊。
水杯是默認喝水的,你用水杯裝牛奶喝,意味著你把它當作水解渴,上課喝水這是可以的。
但牛奶也有零食屬性,你喝袋裝牛奶,這就默認你是在吃零食,上課吃零食是不被允許的。
雖然結果都一樣(喝進牛奶)。但過程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法律界常常強調的程序正義,而不是結果正義。
因為按結果判定太麻煩。
老師沒辦法判定你是因為渴喝牛奶,還是因為想吃零食所以喝牛奶,不如從"程序"上判定方便快捷,而且不會出大錯,
比如你上課閉著眼睛流哈喇子。
你說你是在閉目沉思,並且聽課聽得津津有味。
老師也無從判定你到底是睡著了還是真的在沉思。
與其費心思去分清楚結果是不是"正義"。
不如規定好程序,判定是否符合"程序正義"。而你如果真的想解渴,你可以按照程序走,倒進杯子里。你真的想沉思,也可以選擇睜著眼睛沉思。雖然有錯殺一個的可能性,但至少不會放過一千。
如果強調結果正義,那真的很容易出很大差錯。
你睡晚遲到了半小時,和你睡晚了但沒遲到,在公司睡半小時,雖然結果都一樣,都浪費了半小時。但程序(過程)不一樣。公司也無從判定你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遲到的。不如按程序走。
按照程序來,至少不會出大錯,但按結果來,很容易被糊弄,或者分清楚太麻煩,成本太高。而程序正義可以通過一系列手段來修正限定,不斷逼近結果也正義。所以一般都按程序來。你可以用水杯喝牛奶,但卻不可以用牛奶盒喝水。
你在家起床晚了、遲到了半小時,你就是睡太多;但你準時到學校,在校時間睡半個小時就是晚上睡不夠。
上初中時,我是不住宿的。
我媽希望我在家吃早餐,但我就想在路上買了再去學校吃。
因為我在家吃完早餐再去學校就瀕臨遲到了。
我媽很不理解,「在家完早餐和在學校吃早餐用的時間不是一樣的嗎?!」
吾曰:「遲到是代表時間到了、人未到,學校不管你去學校後幹什麼,只要你人到了就行了。」
所以買完早餐去教室外面吃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遲到。
兩者同理。
可能是因為你學習成績不好
因為老師看到袋子就會認為那是買來的零食,而上課吃零食肯定不對啊,但你倒進杯子,老師看到杯子是屬於你自己的,他只會認為你是在喝水,所以,重點不是牛奶,而是你所拿的容器是否是上課允許使用的。。。。
某些人啊,真是強行搞新聞啊。
這也真是個無趣的回答。
強行把老師劃分成抓不住重點的人,我倒是很好奇你要是那位老師你會怎麼做。這事別說放在課堂,就是放在高考的考場也是這麼一回事。自備解渴的液體,本身就是允許的。而零食類就是不允許的,今天你喝個袋裝牛奶,明天他搞個吸吸果凍.……。這個規定本來就是為了嚴肅課堂而規定的限制學生行為動作的規定,這個重點在行為本身,這就好像一杯自帶水,你不發出聲音,輕輕的喝,老師不會管,而你拿著吸管呲溜呲溜的喝,老師就不會允許了。而像一些酒精飲料你就是自己帶的杯子裝,也是不行的,屬於不尊重課堂。後面還為了強行搞出劃分什麼兩類人,把學生說成什麼畏懼強權什麼什麼的,我連吐槽的興趣都沒了。
點贊的人還挺多的,也是你們開心就好吧 。
如果你是制度制定者,請問你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把進辦公室的時間推遲到2點?這解決問題了嗎?員工們難道就不會在要求在宿舍睡到兩點半,然後呢?再推到2點半?
所以真相是公司也許就像保證你們兩點開始幹活,但為了保證這一點規定一點半到辦公室。
看問題需要換角度,如果只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徒增煩惱。
舉個栗子
上班沒事時候偷偷看小說,你要是開著顏色花里胡哨還帶彈窗的網站看,絕對被領導或者前輩罵;但你把小說下下來,放進word里收拾一下排好版,光明正大的看也不會有人太說~
不過有工作還是好好工作,偷懶有風險,摸魚需謹慎~老闆不管你是不是真的用心工作,最起碼裝作用心也行,你他媽裝都懶得裝,你以為你是老闆?
第一,喝袋裝奶會產生垃圾,你說你扔到垃圾桶,如果允許你喝就等於允許全班喝,全班不可能每個人每天都這麼自覺,會破壞了班級衛生,而破壞了衛生的後果你承擔不起,一是影響班級形象,扣分,二是危險孩子踩上會滑倒,三倒霉的是你老師我被校長檢查衛生時批評班裡衛生差。
第二,杯子允許被帶入教室,因為人需要間歇性的喝水,杯的作用就是解決隨時都能喝,用水杯不用說喝奶,你就是喝茶喝咖啡喝尿也沒人攔著你。
牛奶袋子只是一次性的包裝物,你打開必須喝完,喝不完放哪就容易撒,撒了破壞衛生甚至撒到別的同學身上你倆會掐架。如果你說老師我們家太有錢了都拿奶當水喝,請通知你家長從即日起給班裡每人每天訂奶。
如果沒毛病了,拿出昨天要求背的課文今天中午找我來背,背不過體育課就不要去了。
整天不正兒八經學習,凈琢磨怎麼懟你老師,你懟得過么,趕緊給我消失,回去順便把課代表叫過來拿卷子,下節課測驗。
說白了,老師就是習慣性思維了嘛
袋子裝水,識別……zizizizizizizi,零食/食物/非典型/……zizizizizizizi,禁止。
杯子,圓柱體,可能有把手,玻璃或塑料材質,內容物通常是水,為了節約運算資源僅識別杯子,zizizizizizizizi……許可……
也許可以讓杯子也不允許,比如你可以大叫「老師這不是杯子,這是肉靈芝!」
zizizizizi……肉靈芝……性有關器材……zizizizizi,非性教育使用,zizizizizi,即便性教育也不行啊家長要說zizizizizizizi,gegegegegege(硬碟讀取中)……沒收zizizizizizizizizi……
宿舍一點零五分…………zizizizizizizi,時間接近……zizizizizizizizi為了節約運算資源提早叫醒gegegegegegegege……
辦公室,兩點到了zizizizizizizizi,我不知道要幹什麼,叫醒你我也不知道幹什麼gegegegegegege,怎麼辦zizizizizizizizizi,先處理其他優先事項,等想到了再說gegegegegegege,哦對了先吃一包薯片吧zizizizizizizi。
誒呀……老cpu都這樣,忍著點吧。
歪樓一黨。
那你一定沒有見過把啤酒倒進綠茶飲料瓶里,大搖大擺進教室,喝一下午的。
點名站起來還能解數學題。這是對待規則的態度問題,有點像政治問題的味道。
「袋裝牛奶」代表的是「零食」、「享樂」等性質的「非必要的攝入」,而「倒入杯中」就代表「飲用水」一類的「必要攝入」。把牛奶倒入杯子的過程代表對「規則」的了解、認同與服從,所以能夠獲得部分豁免權。
這種規則並不是毫無道理的,如果課堂管理者對於零食類物品不聞不問,很快就會出現飲料、薯片、瓜子、等物品,屆時局面將難以收拾,所以乾脆在源頭予以禁止,避免更大的麻煩。
對於牛奶倒入水杯這類擦邊球行為,屬於可管可不管的灰色地帶,完全由管理者自由裁量。就是說如果管理者心情好或者和對方關係好,那麼就可以裝沒看到放上一馬。如果管理者心情不好或者關係也不好,那就會照抓不誤。無論怎樣做都是正確選擇。
規則的建立是為了維護社會的秩序,如果不理解規則的本意,只是機械的解讀規則字面意義,就會犯各種類似的錯誤,描述中提到的睡覺問題也是這個道理。管理者無法做到全知全能,從規則的制定起就沒指望完全貫徹,對於擦邊球的容忍只是對於客觀現實的妥協,但對於明目張胆挑戰規則的人絕對會給予毫不留情的打擊,用以樹立威信穩固規則。
換言之就是~如果有人足夠聰明能夠找到規則漏洞,並且自認幸運願意承擔風險,那麼這個人就可以在特定條件下免疫規則的束縛。但如果這個人更聰明一些,就會發現~常在河邊走早晚會濕鞋,與其把精力放在尋找漏洞上,不如把精力放在了解規則與順應規則上,只要自身天賦夠硬並且假以時日,早晚會加入到制定規則的隊伍中,遠比尋找漏洞要強得多。
當然~即便是尋找漏洞,前提條件也是要了解規則,這已經比那些明目張胆挑戰規則的行為進步很多了。
我高中的時候出了名的不著調,就愛跟老師對著干。
有一天我晚上通宵回來,早晨大家上課的時候我趴桌子睡覺,班主任讓我站起來不讓我睡,我心說我他媽耽誤的是自己我又沒影響別人,我偏要睡,於是坐下接著睡。
後來班主任把我桌子搬了出去讓我站在最後一排。於是我靠著牆坐地下睡。
班主任生氣了說,你他媽怎麼不把鋪蓋搬過來。
於是我回宿舍把鋪蓋搬了過來睡。
於是我被停課了。
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可有理了,道理就是,我他媽沒影響別人你他媽管的著么!
現在我學會了換位思考,如果我是班主任,遇到這種學生,我一定把丫打的上面吐血下面尿血。
因為我當時太他媽想出圈兒了,以為自己掌握了一個邏輯上通順的道理自己就他媽無敵了。
殊不知這世界上有一種傻逼:該用情商的時候他他媽跟你講道理,該講道理的時候他他媽跟你動感情。
為啥在教室喝袋裝奶就不行,倒杯子里就可以?
為啥你能在夜壺裡撒尿但是不能在你家電飯鍋里撒尿?
為啥都是睡覺,我在宿舍可以睡,在辦公室就不能睡,明明只有一牆之隔。
男廁所和女廁所還他媽只有一牆之隔呢,都是撒尿,你換個門進去試試?
為啥這,為啥那?
不為啥,還是他媽欠收拾。
被收拾的多了,就知道啥時候該講道理講邏輯,啥時候該別人幹啥你幹啥了。
【註:我對題主沒敵意,只是我這個人比較糙,離開髒話就不知道怎麼表達了。】
實習的時候有見過班上的孩子偷偷喝rio,如果他不是直接用那個熟悉的rio的罐子喝,而是將飲料(暫且算飲料,但畢竟是初中生,含酒精的東西還是會影響發育的)倒進自己的瓶子里,那可能就變成了一杯自製的飲品。
是的,每一個自己杯裝的東西都可以有一種homemade 的錯覺,而家長老師對於喝飲料這個事情的批評點多半都是「加工的飲料不健康」,而homemade的東西似乎就可以和在外購買而來的商品成為絕對的對立面,就算你知道了杯子里的是果汁或者牛奶,也會覺得是家中自己的榨取或者調製(自己擠的都有可能吼)的,而碳酸飲品和酒精類飲料,在杯子里放著,不仔細觀察根本不會知道那到底是顏色艷麗一點的果汁還是別的東西,過去使用的理由便不再成立了,而喝「健康的」飲品,並沒有合適的理由去攻擊,喝的東西對不對一下子變成了你愛喝什麼,老師當然說不了什麼。
哦,後來我把那位喝rio的小哥的情況和主管老師說了說,老師的回答:「你就告訴他在學校別喝,出了學校一箱一箱喝都和我們沒關係,一點酒而已,我小時候天天喝。」
評論區有人提到抽煙喝酒區別大的問題,回復的似乎都覺得是因為抽煙影響他人而喝酒不一定,我仔細想了想還是有不同意見的。
首先抽煙和喝酒在大部分學校的校規里都是明令禁止的,懲處力度也是一樣的,一旦碰上愛較真的老師,都得被罰。但是煙酒本身就有大不同,首先,酒有明確的烈性酒和非烈性酒,很多大人會覺得又不是喝什麼白酒,飲料罷了還比不上一個臭了酒蘋果度數大,算什麼喝酒,這種時候學校和老師死磕就是自討沒趣;但是煙就是煙,不會有誰說你抽的是無牌雜煙你就不算抽煙。
其次,煙酒的成癮比例差別很大,當然兩種都會有成癮現象,但是看看學生時代那些混混們,同樣抽煙喝酒的人,課間煙癮犯了一起躲廁所來一根的不少,倒是少見酒癮犯了要躲著來兩口的。
再者,兩者的發現概率不一樣,就像題目說的,啥飲料到杯子里就肆無忌憚了,但是抽煙的目標大,視聽味嗅幾種感官都能用上了,隨便一個煙槍老師老遠就能看清楚你們幾個小子貓一堆那兒煙霧飄飄,扇都來不及扇,更別說那種學校里不能抽煙回家煙被老婆收走的可憐老煙槍老師,老遠就能聞著你們,一抓一準。
因為喝袋裝牛奶產生垃圾,學生很可能隨地亂扔垃圾。(較真說自己當年沒扔過的我不信)
人類是一種很喜歡給其它東西貼標籤的生物。
當一個同樣的事情出現在不同的地方,便會被貼上不同的標籤,接受世俗不同的眼光。
一塊河灘上再普通不過的石子,我撿起來,放到藝術展上拿櫥窗罩起來,取個「生命的根基」之類的名字,就能變成一件價值非凡的藝術品。
同樣的事情在這個世界上每個角落上演。同樣的事物,因人,因地,因時,會被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在不同的人眼裡綻放不同的光彩。
把一件事情變得合理,只需要把它扔到另一個環境中,給它貼上新的標籤就行。
比如把袋裝的牛奶拿到教室外面去喝。
因為你的老師過於注重形式,過於忽視實質,據我觀察這也是很多人身上都存在的現象。我媽曾經指責過我為什麼總進房間盯著電腦,就不能在客廳看看電視嗎?我當時很詫異,因為在我在電腦上也是看視頻,為什麼非要看那些不喜愛的電視節目(同樣是看視頻),只是在她眼裡就是看電視和玩電腦的區別。
這就是著名的態度問題。
一聲令下你就衝出去中彈而掛,和
一聲令下你還在睡覺是完全不同的。
形式重於實質
袋裝牛奶有包裝和廣告,象徵流行元素、消費大潮以及外面花花綠綠的世界。這些是和傳統背道而馳的,顯然「污染」了教室純凈的學術環境,解構了那種類似清教徒的壓抑氛圍,挑戰了教師高高在上的掌控權。
脆弱的東西,總是容易被冒犯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