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提出教育改革,但並沒有太大的實際行動?

是什麼限制了教育改革的實施?

問多一個問題:中國的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學習壓力(學校或家長直接或間接施加給學生的壓力)是否和美國的相反?


中國教育最大的矛盾就是總量不足的教育資源與學生人數之間的矛盾
相對於學生的數目,好大學太少,好高中太少,好初中太少,好小學太少,好老師太少。無論怎麼改革,都繞不過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如果我們本著公平的原則一刀切去分配這些資源,這樓裡面抨擊教育不公的都要起來造反,無他,大部分上著網灌著水的城裡人怎麼會心甘情願去把自己的資源分給農村人,他們壓根沒想過自己也是教育不公的受益者。典型的,我們最關注的教育不公是各省間高考試卷難度不同,錄取比例不同,但是城市和農村中學間的巨大差距則被忽略了,因為面對高考不公的是能夠發出自己聲音的中層階級,而面對中考小升初不公的則是將來會去城市打工的農村人,根本沒有發聲的機會。
中國的整個教育系統各省間有鬥爭,矛頭紛紛指向北京,憑什麼北京的錄取率那麼高?憑什麼北京的學校那麼多?但制訂政策的那幫人又不是絕代佳人,也是有孩子的啊,還是北京戶口。所以縱然北京被攻訐甚至妖魔化,但是大學的錄取名額卻波動不大。各省內部有鬥爭,資源被城市吸走,留下大把水平捉急的農村中學,為能不能出個考上一本的學生髮愁。城市也苦逼,全省各地的優秀生源直接打壓了本地的普通學生,所以北京本地的普通學生日子也沒我們想像的那麼好過,他面對的競爭對手固然少了很多,但大把教授官員的子女,該被虐的還是被虐,屌絲階層想佔便宜從來不簡單。直接分給他們更多的資源不行么?當然不行,優質教育資源的總量就那麼多,你多佔了別人就少了。你看媒體的各種吹風,有幾個敢喊「減少大學在北京的錄取名額」?那是要作死,北京人分分鐘抱團抗議。所以都是在喊「增加大學在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的錄取名額」,實際意思是一樣的,要北京帶頭吐點資源出來,但是中國不發達的省份那麼多,北京只吐一點教育資源可能解決問題么?而且先例一開,後面只怕要越吐越多,所以北京最好的策略就是,絕不鬆口。各省間的教育資源爭奪戰,短期內是無法解決的,即使去做大教育資源這塊蛋糕,也要多年的持續投入才行,很難立桿見影。另外一點就是多關注教育新聞,各地的教育部門大大小小的改革都挺多,大量成功和失敗的案例都有,至於大規模的動作不太提倡,因為教育涉及全體國民,在沒有成功的案例前不能做過於大規模的改革,萬一失敗,後果極其嚴重。所以目前見到的改革往往都是一個省或者一個市範圍內實施的。
比較大規模的教育改革有個中西部高校的發展計劃,專門發展各地的地方院校。

據了解,工程以5年為一個周期,在2012—2015年的一期工程中,將投入100億元支持100所中西部高校建設,覆蓋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獲得支持的全部為地方本科高校,部屬院校不在其中。


我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1.不知道方向。所有人都知道應試教育給學生造成了嚴重的負擔,但是誰也不知道如何從根本上觸動。因為只要高考按照分數錄取,應試教育的現狀就不會變。高考錄取如果改的話怎麼改,在考生人口這麼龐大的基礎上如何改的公平不造成社會巨大反彈?自主招生倒是一條道路,但是畢竟涉及人群較少。如果這種現狀不變的話,有學校減少上課時間強調所謂素質教育,家長就會強烈抗議,不成就把他轉到不這麼做的學校去。如果國家強制推行減少上課時間,學校就會偷偷變著名目逃避過去,因為有家長、升學率的壓力。改一改考試內容使它變得更加全面好不好?也有省份試過,結果就是反而會更增大考生的壓力,因為他們學的更多了。

2缺乏時間。教育對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效果需要好幾年甚至近十年才能顯現出來,這加大了改革難度。教育領域的每項改革,效果如何需要長年才能顯現出來,但是它產生之日起年年都有著數不清的的抗議,因為誰也不知道它到底適不適合中國,到底對不對,但是由此利益相對受損的人(成績在新考核標準下變差了)一定會大聲抗議,於是局面越來越亂。應試教育里標準化下考生卷面成績的水平如何倒是可以輕易判斷(對有經驗的老師來說不難),但是沒人在乎。

3.沒錢。所謂素質教育一定需要大量優秀的師資隊伍、大量足夠質量的學校。但是這在現在的中國還並沒能實現,落後地區的破爛校舍多得是。從硬體上來說政府確實有責任。但是從軟體上來說,很少有高級人才願意當老師,而老師中又有很少人願意留在中小城市或者普通學校,這點誰也沒有合理的辦法。前面說到初等教育,現在說到高等教育(中國和美國在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方面的確實相反,另外中國初等教育的發達也在很大程度上讓人反思:這種教育模式真的不可取嗎?):中國高等教育落後於美國,主要在高校研究領域。而研究需要的是經驗(時間)和金錢,這兩點中國一是經驗落後一些年份,需要時間;二是投入遠遠不如,當然現在也在逐步增加,但是發展中的現狀決定財政大多數都要用在基建等地方,不會有太多會放在尖端科研。

總之,這是一個無人知道答案的近乎無解的難題。


我覺得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人口數量太大了,由於教育資源和優質的就業崗位都非常有限,再加上在中國教育是提升自己社會地位、經濟水平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這就導致了學生之間的競爭非常的激烈,而激烈的競爭直接會導致每一個參與競爭的人的學習壓力飛速增長。

有這樣的基本國情,教育改革基本面臨的是一個無解的局面。

比如我作為一個留學黨,雖然不會參與到高考的競爭中,但隨著近年來留學人數的劇烈增長,原本號稱在錄取過程中更加看重綜合素質的美國大學也漸漸地變得分控了起來。原因就在於參與的人數太多,其他的一些特徵如果不是屬於非常顯眼的成就就毫無區分度。

不信你們可以去問問2000年左右出國的前輩,和剛恢復高考時的父輩,看看他們應試和學習的壓力和我們的差別

所以與其輕舉妄動隨意改革,反倒不如按兵不動讓老師學生能夠適應,而不是摸著石頭過河


看看南方科技大學的遭遇就知道了。不是你想改就能改的。
上面的壓力很大,北大03年的改革http://news.sina.com.cn/c/2003-07-17/16281363207.shtml
再說了無論什麼改革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簡單的,高考改革,自主招生(首先不說改的是好是壞),至少走出了那一步。
至於你說的中國的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學習壓力(學校或家長直接或間接施加給學生的壓力),最簡單的一個解釋,學校需要漂亮的升學率,社會也需要漂亮的升學率,舉個例子:我的母校(中部某示範高中)09年高考一本上線人數137人,全年級987人,比上一屆少121人,校長直接下台,就目前而言對於絕大多數家庭來說讀書,還是唯一的出路,無論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只要最後的結果(考個好大學)漂亮。


這個圖似乎有點跑題。
但是也勉強可以一用。


原文地址教育悖論背後是偽改革和反改革

作者:熊丙奇


最近,一家智庫的研究者提出中國教育改革的十大悖論,諸如一方面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推動學生學習減負,另一方面依舊高舉高考指揮棒不動搖;一方面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卻總是用唯一答案和統一思想禁錮學生的獨立性思考和審辯式思維。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也指出,中國教育有八大悖論,包括一方面規定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小學低年級不留作業,另一方面教師又布置了許多家庭活動,甚至需要學生和家長共同完成,許多家長覺得苦不堪言;一方面學校減少了學生的家庭作業,另一方面家長又送孩子上各種補習班,學生負擔日益加重。等等。

中國教育的悖論,簡言之,就是教育口號和教育實質的問題,在教育「理念」上,我們不缺宏大的教育口號,但在教育實踐中,卻完全反教育理念而行,過去20多年來,基礎教育一直是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卻踏踏實實;高等教育一直夢想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培養一流創新人才,可大學卻日益行政化、功利化。

根源在哪裡?不是我們沒有意識到教育的問題,不知道什麼是好教育——如果沒有認識到,就不會有那麼多令人心動的教育口號和教育理念,而是教育口號成為了教育利益的遮羞布,教育悖論的背後,是教育改革被行政和利益因素綁架,變為偽改革和反改革,沒有解決原來的教育問題,反而使教育問題更加嚴重。

近年來,我國學校師生已產生某種反改革的情緒,一提改革,很多老師、學生家長的第一反應是又來折騰了。其實,師生們最初也是歡迎改革的,但現在,改革都是以良好的初衷出發,可結果卻是發展到比改革前還糟糕的局面,比如,關於減輕學生負擔的改革,有教材改革、課程改革、作業改革,可是,與10年前、20年前相比,應試教育負擔有增無減,就是學校減負,可校外卻增負,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改革並沒有從本質上著手,在核心利益上反而進一步強化行政權威。師生們反對的是這種虛假的改革,而不是動真格的改革,可惜,近年來鮮見動真格,從根本上調整教育權力和利益結構的改革。

我國的高考改革,令人眼花撩繚亂,可是分析全國各地的改革,都只做了科目的調整,但在核心權力、基本錄取制度上,卻從來沒有撼動過錄取制度,即便是自主招生改革,也是以教育考試院掌握投檔權,一名學生只能拿到一張大學錄取通知書為前提;在高考錄取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在基礎教育領域,行政部門推動中小學進行教材改革、課程改革,這除了製造改革的政績外,絲毫沒有扭轉應試導向——按高考科目總分錄取的模式就擺在那裡,誰都看得懂這一改革有無誠意,在高等教育領域,行政部門則通過行政工程、計劃的方式,把大學進一步分為三六九等,通過高考錄取制度成功地把高分和高層次大學、高素質人才划上等號,進而把所有學生、家庭牢牢地綁在應試教育戰車上。

包括減輕學生負擔的行政文件,最終都是以再次強化行政權威為結果。針對下發的文件,行政部門要對學校執行減負進行檢查,而行政檢查,也就增強行政的權威。很多時候,輿論會為政府發文治理教育亂象叫好,可是,我國既然有教育法律法規,那麼就應該依法治教,不必由行政部門反覆下發文件,不依法治教,才是我國教育的亂象之始。另外,推進教育去行政化,最重要的是約束行政部門的權力,不能行政部門動輒以各種理由去干涉學校辦學,對於行政部門發文件、通知要求學校該做什麼、怎麼做,學校和社會輿論都應該保持高度警惕才是。——這哪是給學校辦學自主權,分明就是政府直接在辦學。

教育的口號,大多是行政官員喊出來的,而教育的實際運作,也是行政部門在操作,教育口號和教育實質的巨大差異,只能說明言行不一,在光鮮的口號之下,行政邏輯和利益邏輯在支配教育的運行。我國教育要走出悖論,做到知行合一,就應該把教育改革的權力交給大眾,由公眾參與教育改革決策,再監督行政部門放權,以此推進教育改革朝達成共識的方向邁進。比如高考改革,就應該堅定推進招考分離;中小學管理改革,就應該實行民主管理;大學教育與學術管理,就必須學術自治、教授治校。沒有公眾參與,只有行政部門自說自話的改革,就會只有其形難有其實,改革難以突破既得利益,反而為既得利益服務。


就好比是中國貪官這麼多,黑社會這麼多,很多人在反腐打黑,可實際做的又有幾人?中國強調穩定,當官也一樣,穩定為最好,風頭太大,遲早要出事的,比如「薄「,改革越慢越好,除非上面發話必須要改,不然,就會這樣一直慢慢的慢慢的去改革,


因為目前的模式可以保證當權者的獲利,這是當權者不願意去改變的事實。


看了以上的很多答案 覺得很多都不沾邊 題主一定覺得非要翻天覆地的變一番才談得上是所謂的「實際行動」
現在就從「太大的實際行動」來談 首先在一夜之間直接廢除高考制度那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 因為中國現在的社會結構是因為高考 如果高考沒有了 ,轉而實行重綜合素質而不重成績 首先就會有更多的黑箱操作 而當大家都去重綜合素質的時候 基礎文化又怎麼辦? 大學又該怎樣進行選拔? 社會結構又會受到怎樣的衝擊? 等等等等等等問題 正因為是一個問題扣一個問題 才不好解決 你們以外習大不知道這些問題嗎? 都知道的 只不過沒辦法 而且現在中國人口較多 教育資源必然存在分配不公 如果這樣一弄 那就不知道有多少農村來的同學和家裡沒背景沒錢的同學要造反了 所以現在只是試點改革 而且正在實行 等人口過渡到差不多的時候 中國一定會實現真正的教育改革


2017年9月,江西贛州某校學生舉報該校違規補課與違規收費,並實名舉報至教育局,之後這個學生收到了來自學校的各種威脅,教育局稱其舉報為不實信息,該學生被學校威脅退學。

傳送門:http://www.zhihu.com/question/65052353

這件事好像還不到二十四小時,回答上千,關注人數近七千。有人鼓動這孩子繼續幹下去,有人勸他認慫。以一己之力挑戰遊戲規則實為飛蛾撲火,因此我建議認慫。

有人在回答裡面說了這樣的話。

我看了半天,最後哆嗦著給了他一個贊。
一句話,這幾乎是絕大多數人的心態,題主只是把多數人難以啟齒的話說出去了而已。

「藍色錢江」事發之後,網路上有牛鬼蛇神帶節奏說林先生欲訛錢一億,之後這個事情的輿論就亂了起來。網路上有兩人這樣對話。

「價值在於你這樣的傻x也會因此受益。」這句話我舉雙手贊成。

那你要問了,前面那個我貼出來表的人,能不能用這種方式罵他?答案是,不能。

一個例子:假設現在中國人很多住不起房,而綠城是一家慈善企業,建了許多棟大樓,以遠低於市價的價格售賣給窮人,結果有人曝光說這些大樓不符合防火標準。
那麼輿論將會是這樣的:人民一邊倒地支持綠城。這些發現問題的人甚至會被人們自發解決掉。
道理很簡單:主要矛盾是人民住不起房子,而不是安全問題,你因為防火問題就把他們舉報了,那你就是導致人民流離失所的元兇啊。我們大家都在茹毛飲血,你跟部落酋長嚷嚷吃佛跳牆,這不是扯臊嗎?
為什麼這件事裡面很多人盯著綠城?因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有房子住了(雖然房價很貴),大腦中自然就有考慮安全問題的餘地。

所以說,這屆人民對教育的認識還是只停留在初級階段:以分為重,以前程為重,為此學校補課是可以的;學校補課比社會輔導班便宜,所以學校良心;什麼?你提出來問題,我們先搞死這個離經叛道的!
要想讓他們覺得「違規補課就是違規」,需要生產力達到一定水平,教育水平,教育普及度,人們的教育觀念,需要再上一個大台階。政策可以改,甚至可以朝令夕改,但觀念可是不容易動的。你是一個操船的,你轉動舵輪很容易,船可不能跟著一起動啊,急轉彎太多就成世越號了。

(後來我又看了一遍,這比喻太像了。政策的制定者是船長,家長群眾是底層的汽車和貨物,那些學生自然就在客艙裡面,真正的學生。汽車和貨物是自己不會動的,也沒有主觀的能動性,要是轉動方向太猛,他們只會向一邊傾斜,最後受害的是自己,更嚴重的侵害則發生在學生身上。)

為什麼河北某縣教育局長被人民搞下台了?
為什麼有很多家長支持學校補課?
為什麼還有畜生支持楊永信?
就這一個原因。

沒有群眾的呼聲,不要搞超前的教育改革。我貼出來表的言論,樂觀估計還要數十年,這種言論才會成為齷齪的言論。沒有群眾基礎,教育改革就是個笑話。
而我最開始說的那個少年英雄,到最後的下場也不過就是這些人的投壺而已。

補充:如果還想改革,那麼先做群眾工作。簡而言之,家長的工作一定要做到位。這一點可以跟那些征遷辦學學。就像開船一樣,先把那些貨物固定好了。
如果你身為家長卻想推動改革,那這樣:你得遇到一個開明的老師開明的學校,要有一幫志同道合的人,要效仿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第一批簽字的農民,之後背水一戰。一次成功比一百次宣傳要有效得多。

【這個少年雖然愣,但是他不該因為指出了錯誤就承受失學危險。請諸位關注此事。不能做太多,只盡綿薄之力。】


因為改革的人都不需要讀書了


財政撥款


國家提倡教育優先發展,可是就目前的教育環境建設而言,並沒有學校選址?好的地段政府都是優先考慮地產、商業圈,公辦學校用地都是一些邊角地學校投入?真的是很少,每年教育經費就那麼多,不是名校真的申請不下多少經費。還有老師工資,小學、初中老師工資二三線城市2、3K...教育改革?EXM?教育發展與資源分配不均衡,改革我覺得只是針對重點院校與高等院校而言的吧


改革都是動既得利益者的蛋糕,阻力很大很大,君不見古之改革者十有八九沒有好下場,其難度可想而知


又是我比領導人聰明系列。教育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呀,素質教育是正確的選擇,但北京的孩子鋼琴畫畫完虐農村孩子,自主招生是正確的選擇,但只是富二代官二代另一個合法的渠道而已,加分政策開始也是正確的選擇,現在你看看加分的名單。改革的首要問題不是學生的素質高不高,壓力大不大,書包重不重,考試製度合理不合理,而是教育資源的分配問題。


越讀書越反動啊!


本人覺得至少從「教育改革」的角度講,教育改革是不成功的。這也就是為啥我選擇談談教育改革的原因。

那麼,為啥提了這麼多年,搞了這麼多年的「教育改革」不能成功呢?

究其原因,本人認為(僅僅個人觀點):至上而下的改革,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宏圖很好,三包不力」。只有好的願景,沒有具體的「合理」的細則。可能,最後,改革就會無法推進。

為啥無法推進?

淺顯來講,因為所謂的高層,一個人,或幾個人不可能想得那麼全面。

這個角度講:本人對於「至上而下」的改革是持否定態度的。用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如果至上而下的改革是有效的,封建王朝就不會輪替幾千年?因為每個皇帝最想要自己的改革有效,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江上永世萬年。

所以,本人認為:要真正的教育改革,不要寄託希望與「至上而下」的進行,最終還是要「自下而上」的進行。

這樣的例子很多!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就是一個村然後推廣到全國嗎?

2、咱們學校的作業本,不就是數學組開始,然後推廣到全校嗎?

任何改革其實都涉及權力結構的改變,既然涉及權力改變,那麼也必然導致權利改變。拿馬克思的話說:「權利從來不是天生的,都是人們不斷爭取得來的」。

也就是說,改革其實還是要聽在座各位一線前輩的實踐、經驗和爭取。

另一個問題,教育改革如何改?

這或許是第二個無解的問題: 拿上次劉教授的話說,這個問題太大,誰也無法談起?也可能這是習近平、李克強應該乾的事情,和我有啥關係?這或許就是「拿著基層教師的工資,操著教育部長的心」。

「如何改?」這個問題太大,但是,或許我們後面可以撿點小的「微課題」研究研究。

如何改呢?我認為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來講。

1、淺層次的說就要改: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改革,改了很多年,效果大家都見到了,上次劉教授也總結了,在此不用本人過多論述。

2、深層次來講:那就改考試製度:改變現行的評價體系。

其實很多社會人員、教師、行政官員都看到這個問題了,如果現在「考試」,特別是「一考定終生」的教育制度不改變,素質教育就很難真正實現。所以,很早就有改變中考、高考格局的呼聲。但是,考試製度這麼多年為啥不敢改呢?

可能最重要的原因是其他評價方式主觀性太強,不好量化。如果不好量化,那麼就容易產生「貓膩」——就會出現權力的泛濫和尋租,等等系列問題。

所以,個人認為:

3、本質上講:至少教育改革的起點在於:改革評價過程的監督機制。

即,逐步建立,在學生評價體系中引入各種合理、有效、公平公正的監督制度。只有監督機制建立了,公平、公正、有效達到了或者基本達到了,才可能改革我們的評價機制。

我們又能做點什麼呢?

教育改革話題太大,不適合做課題。我們又能做什麼呢?

我們可以細化,其實,我們至少可以做如下幾件事情:

1、試著建立學生「過程性評價機制」:

想想在學生每一天、每節課、每一個環節中,每個科目都有哪些方面應該評價。

比如:化學分為理解描述、提問分析、邏輯推理、實驗技能、生活應用等。當然,其他學科也應該可以有自己的評價項目。

2、評價過程中,試著引入監督機制。

我們怎麼評價學生,可以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的進行?教師可以給學生多少權重分?學生自評可以給多少權重分?同學評論可以給多少權重分?這些分數怎麼公示?怎麼糾錯?如果誰「走私」可以怎麼擔責?

3、評價過程中,試著建立,學生和家長、教師、行政管理相互制衡的措施。

制衡可以規避很多權力的副作用。或許我們可以試著想想,學校和教委的行政可以採取哪些技術的手段進行監督教師的評價?學生和家長又可以怎麼對於教師的評價制衡?每個環節上,如果出現什麼問題,怎麼溝通、申訴、修正、處罰?(當然,要強調的時,和學生沒有直接接觸的人員是沒有直接評價權利的)。行政管理監督的底線在哪?如果他們違規怎麼辦?學生和家長有哪些權利和義務,如果違反又有什麼相應的舉措?等等。

另外,既然是「制度建設」,那麼就應該是假定人性本惡(雖然我相信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整體素質都很高),假定人都會趨利的!假定人有權力都會濫用?在此基礎上來設計我們的制度,設計制度來遏制咱們人性中惡的一面。

只有監督機制建立了,加上公開、透明的評價過程,或許我們才敢、才能放開一考定終身的格局。

或許只有某個中學建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才能將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廣向全國,當然這是需要先鋒實踐,和制度建設的。

後話:

其實,話說回來,我們都是應試教育的受益者,對現行教育的模式可能還應該心懷感恩之情,不改革,其實也能培養一批又一批的祖國未來的花朵。國家還很穩定的健康的發展,為啥要冒改革的風險呢?

但是,前幾天有個現象又引起了我的注意:

1、全班喊口號的時候,幾十個人還沒有一個人的聲音響亮,為啥呢?因為那一個人用了「科技」,一個喇叭就蓋過了其他所有同學,這說明什麼呢?

2、再比如,以前人多就一定勝利的戰爭(當然這不要談小概率事件),但是在近代的戰爭中,這條規律基本被改寫,基本是誰裝備精良,誰獲勝。這又說明什麼呢?

3、一個手機,蘋果只需要出技術,搞研發,而我們卻要出大量的原料和人力,但利潤的大頭卻被蘋果公司拿走了。這又說明了啥?

……

諸多實例不一一列舉,這些無疑說明培養創新性學生的重要性。所以,我們的教育改革是肯定要進行的,我們的教育或許需要培養更多具有創新性的人力資源,只有培養更多的創新性人力資源,我們國家的「高音喇叭」才更多,更能在世界發出更大的聲音。

不然我們有可能再一次落後於別人,而落後就可能挨打。

當然,正因為一個人,一個喇叭可以蓋過其他所有聲音,一個原子彈可以毀滅一座城池,所以我們的教育除了培養創新能力之外,同等重要的還有人文教育,溫和的競爭和溫和的堅持、平等的愛等等理念更需要在平時的言行中貫穿。

比如:「頭可斷、血可流為爭取一分兩分的」,我覺得還是不值當的。哪怕這只是一個口號,長久的話,對孩子的心理建設可能不太有利!(很多學校在激勵學生時,常常使用「頭可斷、血可流,基礎一分不能丟」等等類似血腥的話語。)

所以,如果以上那些「改革大話」我們都做不到的話,或許我們也應該可以加入更多的「創新教育、人文教育、人文關懷」等舉措。

總之,最後,我衷心的希望我們的教育未來有一個健全的評價考核機制、一個充滿愛心和人文的孩童生長環境。


為什麼很多人天天想早睡早起健康生活,但是卻沒有太大行動?


因為雖然教育改革喊了很多年,但至今沒有人拿出過一個可行的方案。

比如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如果真要實行教育改革,那麼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什麼?是讓教育資源分配更公平?還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還是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全力衝擊諾貝爾獎?還是推行職業化教育,實施分階段分流,讓大多數人去接受技術教育而非學術教育?


類似這樣最根本的問題,大眾恐怕都還無法達成一定共識,在這樣的狀況下即使著手去改,也只能是為改革而改革,革了應試教育的命,最後什麼都沒建起來。


我們自己,我們的家長,加上政府


推薦閱讀:

公共場所管教不住自己孩子哭鬧是沒有公德的行為嗎?
在你記憶里,你老爸或老媽影響你最深的一句話或一件事是什麼?
因為家境而自卑,怨恨父母,正常嗎?
為什麼出了 29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洪堡大學,世界排名卻在 20 之外?而且德國大學整體在世界排名不靠前,為什麼呢?
為什麼小孩不喜歡聽取批評和指正?

TAG:教育 | 素質教育 | 中國教育 | 教育改革 | 應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