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微表情,對社交作用大嗎?

微表情是一種人類在試圖隱藏某種情感時無意識做出的、短暫的面部表情。他們對應著七種世界通用的情感:厭惡、憤怒、恐懼、悲傷、快樂、驚訝和輕蔑。


底層應用,通過情緒和語言比對,判斷對方講話真假,防止被騙。
中層應用,快速理解對方的情緒重點和表達重點,提高信息交互效率。
高級應用,通過特定刺激源組合,引發對方的情緒反應,引導他的思路和決策。
只要是和人打交道,都可以用。
最不堪的應用,滿嘴名詞典故電視劇網路傳言,而沒有邏輯的裝逼,也可以哄妹子。


每當我回答你有什麼愛好這種問題時,如果我提到微表情,大家都很好奇,說一些類似於「(⊙o⊙)哇!你是不是看一個表情就能判斷別人說沒說謊?」的話,我這時就會很悻悻的和大家講微表情這玩意兒沒那麼神奇,在普通人的生活實際中,能用的到的場景非常少。。。balabala科普了一大堆之後,就會有人問:「既然沒什麼用,那還學它幹嘛?」一般這時我就打個哈哈說:「沒準哪天犯事了,進局子用的著。」但說實話,我也不知道學它沒什麼用,還學了幹嘛?就是純粹的喜歡,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和時間的推移,我發現了微表情這個學科技巧外的價值,那就是它帶給我帶來的思維方式

它告訴我,人其實就是情緒牢籠下所奴役的動物,我們的大腦除了皮層之外的部件和其他哺乳類動物一樣原始,我們人類的一切的應激表情和反應都是進化遺留下來的原始的以趨利避害為原則的本能。這些讓我在驚嘆大自然的法則無處不在( @程毅南 )的同時也讓我明白了理性的可貴,讓我明白我們不是神,我們的所謂作為人的對於其他生命的傲慢,只不過是一種恃強凌弱罷了,而本質上我們並沒有高級多少。

當然,遠不止這些,雖然市面上所謂的冷讀術很扯淡,但我很喜歡這個詞,可能在大部分人的眼中情緒是一個複雜的,主觀的,難以形容的東西,作家們可能為了去描寫展現一個情緒需要絞盡腦汁,費盡筆力,而在我們的眼中,情緒就是你臉上的那些肌肉,就是你肢體的一個動作,就是你的中樞神經在你無意識的情況下達的那些指令。以這種觀察情緒理解情緒的方式,會讓你給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去理解人性本身,理解謊言,這也是絕大多數微表情愛好者愛好它的緣由,這種視角很奇特,它讓你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主觀感受去分析理解一個人,比如在我們對於招遠事件嫌疑人的採訪視頻的分析中,(如何分析招遠案主犯在央視採訪中的表現?)雖然我們都對這件事抱有主觀情緒,都對這樣的慘劇而感到悲傷和憤怒,但當我們坐下來對著視頻一幀一幀分析的時候,我們很冷靜,在我們眼前的這個傢伙的面部已經變成了一塊塊肌肉和骨骼。近乎完全脫離主觀情緒的影響,對這個傢伙的與表述不符的疑點,給出一個傾向性的結果,而在刑偵中,這種東西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

微表情的學習也給我的社交帶來了一些福利,如果你系統學習微表情那麼你的腦中會永遠盤旋一個叫基線的東西,這會給愛好者生活實際的社交中帶來一個條件反射式的想到評價一個人怎麼樣需要大量的信息,微表情中不斷強調的孤證不成立原則雙向推導原則會讓你大幅減少對一個人做出評價時以點蓋面的可能性。很多微表情愛好者的社交非常好(比如 @楊昱?)並不是說這個技術有幫他在洞悉人性,而是他習慣了在積累足夠多信息前不做任何主觀判斷,大大減少了出現嚴重偏見的可能性,從而提升了他人對你的接納程度,而微表情的寧縱勿枉原則也讓我們在社交時傾向於相信他人,這一切的一切所帶來的在社交上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我想比之於所謂的那種《如何快速成為一個社交達人》要來的科學的多。

我覺得有用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並不僅僅是直觀的技巧上的一些東西,也可以是潛移默化的思維方式,很多東西從生活具體事例中確實沒有什麼用處,但它也確確實實給我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益處,就像 @采銅老師在你有什麼相見恨晚的知識想推薦給年輕人?所說的那樣,很多看上去生活實際中無用的東西會由於其半衰期的長度,而給人的生活帶來隱形的積極影響,so,不要覺得學哲學之類的東西毫無意義。

——————————多說幾句的分割線————————

當我看著自己的諸多愛好時發現了一個特點,微表情,市場營銷,PUA,科技評論,這些東西似乎都是在某種程度上試圖用理性去標註感性,雖然由於人性本身的局限,我們的理性永遠無法完全的標註感性,但我覺得就如 ZEALER的@王自如在測評2.0發布會上所展現的那樣,大部分都是可以用理性去評估,甚至是可量化的。

我想,用理性去標註感性,會讓感性更為純粹,那些最終剩下來永遠無法被標註的感性,或許就是最為純粹的熱愛吧。

以上


不大,你個人的性格才是關鍵。

我確實可以看到別人的掩飾,猶豫,厭惡和喜愛。很多時候我都不用看著他,只聽他聲音里語調的細微變化,我就能感覺到有貓膩了。
我在地鐵上看到過兩個同行的男人,有一搭沒一搭的寒暄著,他們很少將身體的正面對向對方,有時候他們甚至把自己的身體扭曲成一個彆扭的姿勢,只為了下意識保持住一個防禦的姿態,當他們坐下的時候,更用一個背包將彼此隔開,低著頭各自玩各自的手機。
我也看到過有個男人,在談到金錢時的視線轉移,後來慢慢的,才知道他最近手頭有點緊,
你也可以從談話時,看出誰誰誰似乎對他家人有些失望。
你可以更明顯看出誰不喜歡你,誰怕你,誰對你有怨氣。

而這些,都是別人不那麼想讓人知道的一些事。
都是你好想說,可又只能憋在心裡,不能到處亂說的一些事。

知道的越多,越需要忍耐,如果你管不住自己的嘴,那你就是個十足的討厭鬼。

想讓別人喜歡你,還不如去多背幾個段子,學會巧妙的黑與自黑。

做一個懂得聆聽,又健談的人。

學會寬容,學會同情,學會適可而止。

做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

這比微表情強多了……


個人經驗來說,有用,屌炸天,完全就是打鬥地主有看牌器的感覺。對方說什麼話,什麼手勢,什麼表情,在你的眼睛裡轉化為一條條代碼:
「哦,她撇嘴了,看來我的話說重了。「
"哦,他摸鼻子了,看來被我說中了。」
」哦,他笑的時候嘴角不對稱,看來他很尷尬了。嘿,我偏不說話,看你如何收場。」
「哦,她玩手機了。看來忽視了我的價值。」於是我搶過她的手機,說:「不準玩手機!」

但是後來某天我自己在準備摸後腦勺的時候,我抑制住了這種暴露自己內心的舉動。
再後來別人用占星術解讀我的時候,我學會了假裝尷尬的笑,然後用手摸摸鼻子,等待著她一臉得意的表情。

突然我想起了以前高中時期死活都看不懂的《鬼谷子》第一章,恍然大悟。


社交就如此成了戰場。


謝邀!

第一個反應是不知道,要具體情況具體看。

說些隱約覺得知道的地方: 感覺it"s a curse and a gift. 越是擅長這個就是個詛咒,有時候也是份恩賜,要看心態和情況。

當我開始注意微表情後對於新聞和某些言談就反應敏感。

以前有醫院的心理治療師說可以辨別來訪者的真實還是謊言,但是卻忽略了心理室內在面對內心世界的時候,什麼都是真實存在於內心世界的,謊言也是,是什麼造就了謊言本身比謊言更重要。

還有就是潛意識無法撒謊,而潛意識就是我們的身體。 我們日常會有些肢體上的感覺。

在言語的文字上面,確實有西方和中方的區別,比如 did not that person 之類在中文裡面沒有那麼明顯。
但是在細微的動作,眼神,眼瞼,嘴角,手等等細節上是,反正沒有看到很大區別過。
甚至外國人的氣態更容易顯得表裡一致,但是我們國人有些話的時候小動作太多。

還有,樓上說的,人會因為遺傳苦難等導致臉部的平衡失衡,所以很多時候要先找到一個的基準線才能對比這些情緒反應,是有個體差異的。

————————————————————————————

買東西的時候聽到對方說出帶有謊言性的描述是很不爽的。

碰到沒必要撒謊的,發覺對方撒謊是很無語的……

親密關係肯定對方撒謊是…… 很難不怒的,即使有理智化的調控,分裂不同角色角度的理解……

總結還是it is a gift and a curse.

好消息是,如果不是到一定狀態,心理的防禦會自動壓抑的,所以有些人直接就否認了。
但總的來說,我認為是有利的。

中文版盜用的《讀心神探》裡面有一些可以參考。
(我居然用了盜版,大概算借鑒吧…… 其實有能力借鑒精彩的內容也是很棒的。)


還有看薄同志法庭上,最高的謊言境界是社會知道你在撒謊,但是你不認為你在撒謊,事情就是你認識的那個樣子…… 他那個級別的就和我們普通人有區別。
還有那個貪官表哥,是屬於面具化虛假人格過於強大全面,導致不管悲劇還是法庭上都是那樣的笑臉,他們的微表情基準線就是有很強個體化的。


還有這個 姜振宇 微表情背後的微反應(圖)
「《微表情(如何識別他人臉面真假)》作者由姜振宇所著,經過5年研究,與8家司法科研機構合作,積累了10000條測試數據,在國內最先開啟了應激微反應研究的先河。全面分析了人類6種共通情緒(驚訝、厭惡、憤怒、恐懼、悲傷、愉悅)及其衍生(輕蔑、不屑、害怕、不安、擔憂、愧疚、不悅、苦澀、勉強等)的微表情,並詳解了眉毛、眼睛等部位的不同微表情,適用於戀愛交友、工作升職、團隊管理、業務談判、面試訪談等人際關係各個領域,能夠從根上助你認清謊言,撕破假面,還原真相,打造屬於你的防欺騙保護傘,進而看透他人,掌控局面。」


有個認識的人,似乎看了下微表情的書,知道了點這方面東西,有一天和他聊天,我不自覺的把雙手抱在胸部前,結果,她直接說,我不認可現在談話內容啥啥啥的,你的這個姿勢暴露出來啥啥啥的,我微表情學的怎哦樣咋地咋地。我很尷尬很尷尬很尷尬,然後就感覺特別討厭討厭這個人。

也許這就是對那位同志的幫助吧。


事實證明看懂新聞聯播里的微表情不僅對社交有幫助,對人生也有幫助。
不匿了,畢竟你們看不到我的表情。


添加劑而已,


好引擎也得得有好配件,拿著飛機引擎來開三輪車是不行的。
稍微敏感的人天生能直觀地理解一些微表情,比如對方是生氣還是興奮。
但科學地分析分辨一些難以覺察的微表情,需要耗費很大的精力,如果不能保證會話順利進行,就進行微表情觀察,會讓你的直接會話質量變得很差,得不償失。


遇上天然呆,微表情直接報廢了


用是有用。我叔沒學過,但是長期管人,別人什麼心思他看一眼就清楚了。
如果你學得牛逼用得如魚得水也就罷了。
最怕的就是那些想學著玩,沒事就去研究人家表情,又想揣測人心的。到時候人家表情做不累你猜測得心都累了。
如果工作穩穩噹噹,做著還不錯就別管這個了。工作上的事誰真心誰假意需要看微表情嗎?跟利益掛勾的事也就是互惠互利嘛。有好處才跟著瞎混。
況且生活中老這樣人家會有距離感。我們院學心理專業的出去找工作,一聽你學過心理人家立馬就警覺了。每次人家跟你聊天都會先問你看我有沒有什麼問題?(笑。。。。。。)


爪機在手mark 先


自己可能比較out的那種,最近才知道有微表情這術語。之前溝通總是強調內容與邏輯,但效果不理想。時常在想,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對方的問題。接觸過一些溝通達人與閱讀過一些有關溝通相關的書之後,發現自己在溝通方面還處於幼稚的水平。內容與邏輯固然重要,但在有效溝通的所佔比重只有不到10%,其餘90%都為語音語調及肢體語言。微表情屬於肢體語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實踐極其困難,即便是理論十分知曉。最近在看line to me,希望可以與想提高與改善溝通的朋友一起交流。


這些社交技巧就是技巧而已,看你的用途是什麼。要是你也要當賭神或者去審問,那就用。要是簡單的社交,朋友間的相處,那這些都是沒必要的,誰沒有自己的小秘密,不要看得太透徹,有時候迷糊也是可愛的一種,享受簡簡單單的生活吧。


有用,沒用
如果你覺得能像上面答案說的打地主開讀牌外掛一樣比較玄乎。
不過至少能讓你在與人交往中能注視對方。以前和領導談話總是眼神飄忽,學了微表情,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談話時也能注視領導了。
開會時坐前排靠數領導講話中「那個。。那個」數量避免瞌睡的求摺疊。


我好想吐槽啊……


開始接觸微表情是看一部電視劇叫做《讀心神探》,覺得好玩就花時間找資料小研究下。一直沒有什麼用處,直到一次一起玩殺人遊戲才排上用場,發現很准(通過一些細微的變好,來判斷是否緊張、說謊)。其實人的心事可以感受到對方的態度與動機的,我首先做到了"厚道"與"忠厚",至於對方的態度,做法,那是他的事情,即使他耍些手段,目前獲得了些好處,那隻不過是暫時的,況且「各人如何」自有他人來評價,我相信,」口碑「的價值更大些。至於「朋友」我覺得你如何對待別人,你的收穫也就是咋樣的,「忠厚」對待朋友,收穫的也是「忠厚」


微表情需要學嗎


典型的行為主義嘛


個人覺得,話術+微表情+肢體語言,簡直就是提升魅力值的必殺技!!!

比如:出過國的或者常和老外打交道的人應該會發現,老外經常會有個「聳肩+微微搖頭+無奈笑笑」的組合肢體語言,傳達出一種既無奈又同情又事不關己的情緒,彷彿在說:「我很同情,但尼瑪管我鳥事呢,我也無能為力……」

再比如:兩個原本不認識的陌生人在某個半封閉的社交場合碰到,先隨便扯點有的沒的,氣氛緩和上升後,一方主動伸出手,語氣堅定又溫和地說:「XXX(自己的名字), nice to meet you!」 另一方配合地握手並報上自己的名字,說:「Nice to meet you, too!」 兩個人就從不認識變成了朋友,如果是想勾搭的異性就再配點邪魅的眼神、上揚的嘴角、微微前傾的身姿……眼神中暗流涌動,社交作用爆棚!


這些都是在國外習以為常但在國人社交中很少見到的「魅力微表情」,所以難得碰到了難免有種「活捉一隻海龜,看來是同一打法的玩家」的惺惺相惜感。。。從一個小小的微表情釋放信號,到確認「都有海外留學背景」,進而開始聊經歷,聊三觀,聊人生……你說作用大不大?


推薦閱讀:

用微表情分析電影里演員的表情會有什麼結果?

TAG:表情 | 人際交往 | 應激微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