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值得警惕的負面思維?
如題,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會遇到哪些常見的負面思維?這些負面思維會對我們產生怎樣的影響,而我們又該怎樣克服他們?
樓上一位答主分析了十種比較常見的負面思維,概括了認知行為療法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我在此補充一些我自己關於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的體驗和感想。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是認知行為理論中的一種主要的治療方法。它的基本假設是,我們內部的信念(思維方式)會影響我們對外部事件的評估和解釋,從而影響我們對特定事件的反應和情緒體驗。來訪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會慢慢學會識別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並且挑戰這些信念並用更理性的信念去代替原有的信念,完成認知重建,最終能夠用新的思維方式去解釋和評估外部事件,並獲得新的更好的情緒體驗。
這種治療理論的核心是A-B-C模型,如下圖所示:
其中,A是誘發性事件,B是由A引起的信念(對A的評價、解釋等),C是情緒和行為的後果,D是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的過程,E是治療產生的效果,F是通過治療達到的新的情緒及行為。
更多內容可參考:理性情緒療法_百度百科
今年春天,我關於認知行為理論的作業要求是選擇一個自己的「負面思維」,然後用A-B-C模型來挑戰並改變這個負面思維。原文如下:
Select one of your beliefs that causes you trouble. Then review the A-B-C model of personality and attempt to apply that method to changing your irrational belief. What is the experience like for you? Do you think the method holds promise for helping you lead a less troubled life?
(摘自Gerald Corey的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配套學生手冊)
寫作業的時候,我想了整整三天都沒想出來自己可以用來被「挑戰」或者「改變」的「不合理信念」,我的意思是——雖然我的一些信念看起來「不那麼合理」,可我目前也沒動力也不急著真的去改變它們,我覺把它們留在腦子裡似乎也沒什麼不好的。然後,有一天,我的一個老師發郵件問我是不是有一份作業遲交了,那是一份很重要的作業,要求上交存有視頻的SD卡和根據視頻寫的報告,我按時上交了報告但是遲了一天才想到要把SD卡放到老師的信箱。我是在一個身心俱疲的傍晚收到郵件的,點開的一剎那,整個人都不好了,我哇地一聲開始嚎啕大哭(此處毫無誇張),當時的內心戲是——為什麼整個世界都對我如此刻薄呢?!為什麼就不能讓我僥倖一下下呢!?哭了十幾分鐘,我忽然意識到,我終於發現了自己願意去改變的不合理的信念——我一定要按照權威的要求把事情做好然後贏得權威的喜愛和欣賞,也許,另一個作為補充的信念是,在完成任務的時候我不能犯錯誤,否則權威就會不喜歡我了。具體來說,「誘發事件A」是「老師發郵件問我是不是遲交了作業」;此時,我的「信念B」是「如果權威發現了我的錯誤就會批評我,不喜歡我,這對我來說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於是,我的「反應結果C」是「情緒崩潰,嚎啕大哭」;然後,我和自己非理性的信念進行「自我辯論D」,比如,老師發郵件其實並沒有指責我,另外,偶爾一次遲交作業不會對我整個學期的表現產生嚴重影響;這些辯論起到的「效果E」,我調整了自己的信念和思維方式,發現事情其實沒那麼糟糕;因此,我對發生的外部事件有了「新的解釋和感受F」,不再感到特別難過特別委屈了。
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我有一些關於權威和自己的學業表現的不合理的信念」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因為當我想到「我糟糕的情緒體驗可能來自於一些並不合理的信念」時,我突然覺得自己「整個人大概還能好起來」,同時,我也相信自己關於權威和學業表現的不合理信念是可以被改變的,至少我可以先做出一些小小的調整,比如——被權威欣賞和喜歡這件事對我來說確實很重要,但是我也不能讓自己被每個權威都百分之百喜歡啊,爭取能讓大多數權威都喜歡我百分之八九十就很不錯了,或者,我可以說服自己,只要我整體來說表現是好的,大多數權威就會喜歡我百分之八九十,偶爾犯一點小錯誤,老師也會慢慢原諒我的……總之,我個人的體驗和感受主要有兩點:第一,能夠意識到自己某些信念不合理並且真誠地願意改變是最重要的一步;第二,多數不合理信念並不需要(也幾乎不可能)被「完全推翻」,稍微調整一點點就會對生活有很大幫助。
上課的時候老師講到了一個很重要的點——什麼是所謂的「不合理信念」呢?有沒有可能同一個「信念」對一個人來說是不合理的而對另外一個人來說卻是合理的呢?這門課的老師的回答是——如果一個信念是「有害的」,讓人感到「痛苦」或者「受折磨」,或者持續地打擾到正常的生活,那麼,這個信念很可能是「不合理」的,或者說是需要被改變的。老師也分享了一個自己的例子,她在教碩士項目之前在一個機構任職,她的一個同事故意誇大了她的一個很小的無心之失,並添油加醋地報告給了上司,湊巧的是,這個上司和她有過很多很多年的合作,所以把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都告訴了她,和她核實情況並對她表達了信任。誤會很快就被消除了。但是她就此陷入了憤怒,她認為「沒有人可以這樣污衊和中傷我」並且在私人生活中不斷地抱怨,她的憤怒持續到第三個月時,一個好朋友提醒了她,「你的憤怒看起來有點危險呀!」然後,她意識到,當時的工作正在傷害她的心理健康狀況。於是,過了不久,她從那所機構辭職了,成為了碩士項目的老師。老師說,「沒有人可以污衊和重傷我,這句話放在哪兒說都沒什麼問題。但是當這個信念不斷地出現在我的腦海,當我因此陷入巨大的憤怒不受控制無法自拔的時候,這個信念對那個狀況下的我來說,就是不合理的。因為它在傷害我,所以我需要做出一些調整和改變。」
我想,「信念」和「思維方式」其實是非常微妙的東西,不管我們如何字斟句酌,大概都很難將它們脫離具體的情境而完全精準地表述出來。我們可以問「有哪些負面思維值得我們警惕」,我們也可以問「如何發現值得我們警惕的負面思維」。對於前者,「認知行為治療領域的十種常見負面思維」是很好的回答;對於後者,我們可以把平時生活中體驗到的強烈的負面情緒作為線索,也許,很多極糟糕的感受背後,都藏著一些我們可以去調整和改變的負面思維方式,而且,痛苦的感受往往可以成為做出改變的原動力。
最後,分享一份我們課堂活動所用的講義,希望對你有幫助。
謝邀。收藏的話別忘記點贊。
前言
這個問題的標籤里出現了『認知行為療法』,那麼本人就從認知行為療法的角度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在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希望先向大家聲明一點。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以下的這些負面思維方式,而正確地識別這些思維方式能夠讓我們更好地享受生活。我寫這篇答案的目的也是如此。因此,我不希望任何一位讀者刻意地對號入座,硬把自己的思維方式往負面思維上面靠,這樣對你的心理健康不會有任何好處。
同時請注意,這篇答案是一篇大眾心理文章。雖然筆者會盡全力保證所有的信息都符合目前主流心理學界的認識,但是我不可能照顧到每一個讀者的具體情況,因此,如果你覺得有需要,可以尋求正規的心理幫助。
本著負責任的態度,首先來介紹一下認知療法。作為目前實驗認證最為有效的心理干預方法,簡單來說,這種療法的主要做法是挑戰每個人在生活中產生的『不合理』思維。很多時候這些思維方式已經成了我們的習慣,以至於每出現一件事情,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向那些思維方式上面靠攏,用那些思維方式來回答我們生活中的問題。而既然這些思維方式中有一部分是『不合理的』甚至是『負面的』,它們往往導致我們負面的情緒。認知行為療法能做到的一個很大的部分,就是幫助我們認清『現實是,或者有可能是怎樣的』,從而讓我們更好地生活。
認知行為療法的具體內容不再贅述。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負面的思維模式會對我們造成多大的困擾。
舉一個經典例子,假如你在路上碰到一個熟人,你向他打招呼而他沒有回應,這時你可能會想『他不理我是因為我之前說錯話讓他討厭我了』。久而久之,這種負面的思維很可能會讓我們產生負面的情緒。而大量研究表明,負面情緒會導致我們的認知變得更加狹窄,有點像人們平常說的『鑽牛角尖』。因此,雖然適當的負面情緒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有些負面情緒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是需要被修正的。
在認知行為療法的領域,大致有10種比較常見的負面思維。列表如下:
- 妄下結論(jumping to conclusions)
- 認知過濾(mental filter)
- 個人化(personalization)
- 災難化(catastrophising)
- 非黑即白思維(black white thinking)
- 貼標籤(labelling)
- 過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
- 『應該』和『必須』(shoulding and musting)
- 情緒推理(emotional reasoning)
- 誇大和縮小(magnification and minimization)
本人接下來將會對每一個思維方式進行剖析,希望對大家的生活有所幫助。
妄下結論
之所以把妄下結論作為第一個討論的情緒,是因為它過於普遍。我們可能經常聽到有人說『你這個結論下得也太快了』。是的,我們很多時候就是喜歡輕易下結論,這種思維方式對我們的生存是有必要的。畢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做到每時每刻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問題,有時候我們確實需要快速得出結論。但是,有時候我們得出結論過快,或者得出的結論傾向於負面。長此以往,我們很難有快樂的情緒。
在妄下結論這個分類中,有兩個小分類,分別是『讀心』和『預知未來』。
先來說『讀心』。
讀心指的是,我們很多時候想當然地以為自己明白別人在想什麼,或者我們知道他人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舉例來說,當我們和別人說話的時候,他們可能會看向別處。或者,當你給一個人發信息的時候,他們可能回復不及時。你可能自己對於人際關係有很多見解,或者在網上看過不少關於解讀他人內心的文章,好比一些所謂的心理學家會告訴你『如果有人跟你對話時望向別處,基本上是因為這個人不怎麼喜歡你』,或者『一個人回復你的速度代表了他們喜歡你的程度,一個人回復慢就是討厭你』等等。而這些所謂的網路心理學家大多數都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的心理學訓練,或者他們的理論根本就是臆想出來的。這也正是很多人覺得『心理學家知道我們在想什麼』的主要來源。
而事實上,作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諮詢師,最基本的素質就是明白『我們不知道他人在想什麼』,我們可以對他人的行為作出合理的假設,但是要想知道確切的答案,只能去問那些人本人。基於此,我們可以回看一下前面的例子。
一個人在跟你對話的時候看向別處,可能是因為他在等著別的人;也可能是因為他有其他急事要處理,所以表現得心不在焉;或者他本身注意力就很難集中。而一個人對你回復不及時,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沒有看到,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最近確實不太想說話,或者有別的事情在忙。
另一個例子是,當你的老闆給你打電話,告訴你要去見他一面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想『是不是因為我上次的那個工作沒做好』。而這也是一種讀心行為,你覺得這樣讀心下去,你的心情會好嗎?他要見你,有沒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呢?且不說90%以上的情況都不是因為這個,就算你上次的工作確實沒做好,你提前這樣想會給你帶來任何好處嗎?
總而言之,對於每一個人的每一種行為,解讀的方式其實有很多,而當我們沒有取得所有證據的時候,將他人的行為歸結於『他們不怎麼喜歡我』,可能就不是一種非常健康的思維了。
接下來說一下『預知未來』。
我們經常覺得自己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而很多情況下,我們會覺得未來有不好的事情要發生。這種思維方式經常會增加人們的焦慮感。比如說,當你需要演講的時候,你可能會想『我上台之後肯定特別緊張然後說不好話』。任何人在公眾面前發言都可能會覺得緊張,因此這是個很正常的現象。可是,在你上台之前,你其實是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自己一定會表現不好的。
類似還有很多其他的對未來現象的預知,他們很多時候會增加我們的緊張感。這時候,你可以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家裡有能預知未來的水晶球沒有?』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那麼,既然你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又怎麼能預知到未來不好的事情呢?
認知過濾
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獲取大量的信息。而所謂『眼見為實』,其實很多時候也不過是大腦過濾後的信息而已。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獲取擺在我們眼前的全部信息。因此,大腦很多時候會將一部分信息過濾掉,只接受部分信息。而有時,這部分信息恰恰是負面的。
我來舉個例子。某天晚上,你和你的朋友聊天,整個晚上都比較開心。而在聊天快結束的時候,你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於是對話匆匆結束了。這個時候,你可能會只注意那句不該說的話,而忽略了其實整個晚上的對話都是挺開心的。
在這個例子中,你過濾掉了大量的細節而只保留了一個負面的小細節,而如果你一直思索這個負面細節,它很有可能會揮之不去。而人類恰恰是生來帶著負面眼鏡的動物。畢竟在遠古時期,注意負面的細節會增加一個人生存的幾率。但是如果我們只保留負面細節而忽略其他細節,我們是很難感受到正面情緒的。
個人化
『這都是我的錯!!』
個人化就如同字面意思一樣,指的是我們將發生的事情都歸結到自己身上。而有時候你對這些事情可能只有部分或根本沒有責任。例如,當你跟他人吵架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是你自己沒有控制好情緒,但這也有可能是因為對方激怒了你。或者,你孩子的鋼琴表演彈錯了音,你怪罪自己沒有多花時間陪他練琴。這些都是非常經典的個人化例子。
把所有責任都抗在自己身上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而且也不健康。而且大多數時候,我們對於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情確實都只負部分責任,其他諸如環境、運氣等等都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災難化
災難化經常會給我們帶來恐懼感。這種感覺跟上文提到的『預知未來』有一些相似之處。而它最大的特徵一般是『如果……我該怎麼辦啊』。
比如說,你胸口疼。胸口疼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如果你認為這是心臟病的前兆,那就有些不切實際了(長期的胸口疼還是要去看病的,我們在這裡討論的是只有一兩次疼痛就開始恐懼的極端情況)。
或者,『啊,我剛才說了一句不好聽的話,ta該不會不理我了吧!』
再或者,我剛才的作文裡面寫錯了一個字,老師肯定會對我印象不好,到時候分數肯定特別低!其實,老師會不會注意到那個錯字都另說呢。
災難化使我們把目前的一些情況看做是可怕的,而實際上這些情況可能只是很普通的情況。
非黑即白思維
這種負面思維方式又被稱為『全有或全無』思維。意思很好明白,要麼最好,要麼乾脆什麼都不要。好比你在節食,『要麼乾脆一口東西都不吃,要麼就別節食了』便是一種典型的非黑即白思維。或者,『我這次考試沒得滿分,那我乾脆不參加了』。
事實上,這世上很少有事情能夠完全如意的,考不了滿分,考90也一樣很厲害。但是擁有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我們就很難發現事物的中間態。於是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在不滿意中度過。
貼標籤
有時候你可能會注意到自己說,這次考試沒考好,我真『傻』。或者當你的朋友不來你的生日聚會的時候,你可能會給他們貼上『不重視友情』的標籤。當我們用一個或幾個詞語或者基於一個人的某幾個行為來判斷他們整體的時候,我們就在貼標籤。同樣地,你那個不來生日聚會的朋友可能在其他時候對你很友好,而你生日那天他們正好有其他事情。那麼,將自己或朋友簡單地標記為『傻』、『不重視友情』就可能是一種負面思維了。
過度概括
過度概括指的是,我們把當下或者過去的一個事件當做真理,並把它們應用在所有情況中。
當你覺得『每個人都這樣』的時候,或者『事情永遠不順』的時候,你可能就在過度概括。當我們將一些個別事件當做真理的時候,我們的思維會變得狹窄很多,並且會讓我們產生一種事情永遠都不受我們控制的感覺。
而在我們個人關係當中,也會出現過度概括的現象。例如:『怎麼每次都是我做飯』、『怎麼每次都是我倒垃圾』。當然,這種想法也許是正確的,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做到全面地觀察這些生活中的事件。
從上面的例子中你可以注意到,這種負面思維中比較常見的就是『總是』、『每次』、『永遠』之類的詞。通常來說,這些『總是』和『每次』可能並不是每次都會發生。
『應該』和『必須』
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說自己『應該怎樣』或者『必須怎樣』。這種思維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當我們認為自己『應該按時完成老闆給我的工作』的時候,它其實對我們是很有幫助的。
但是,有時候人們會把一切該有或者不該有的事情都貼上『應該』或『必須』的標籤。這時候,這樣的思維就不是很健康了。
例如,你認為自己必須要一直同意自己朋友的觀點,不然他們就不會喜歡你。或者你認為,你的每一項工作都應該做得盡善盡美。事實上,沒有任何人能夠永遠和自己的朋友達成一致;也沒有人能把一切工作都做得盡善盡美。
同樣,我們有時候會對別人加上『應該』和『必須』的枷鎖。例如,我們有可能會想『作為我的朋友,他應該隨叫隨到』。但其實,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做到隨叫隨到。
如果我們無時無刻地這麼考慮問題,我們就很有可能會感到負罪感或者失望感。久而久之,這種思維方式會導致很多心理問題。
情緒推理
情緒推理指的是我們在不經意間,使用我們的情緒來預測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例如,『我感到緊張,所以肯定會有壞事發生』。也就很像電影中常出現的不祥的預感。但是回想一下你自己的生活,有沒有某些時候出現過你感到緊張,但其實一切事情都順利的時候?
我們的情緒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預言者,而當我們把自己對周圍的判斷全都依賴於自己的情緒的時候,我們就很難對外界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斷。
誇大和縮小
誇大和縮小指的是我們擴大別人的正面屬性而縮小自己的正面屬性。
例如,當一個人褒獎我們的時候,這本身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有人可能會將自己的貢獻縮小化:『我能做出這麼好的成績完全是運氣的因素』。而對別人的褒獎也持有『他不是真的想誇我,他只是想表現得禮貌而已』。如果達到了某個影響自己生活的狀態,這種思維就不是普通的謙虛,而是需要改變的思維了。
解決方法
我認為這裡需要談一下怎樣克服負面思維,正好題主也問了。首先,如果這些負面思維方式經常給你的心情和生活帶來困擾,那麼最好的方法是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心理諮詢師會和你一起,有針對性地挑戰你的這些負面思維,而讓它們慢慢消失。
畢竟,我雖然在每一個負面思維里都舉了一到幾個例子,但具體到每個人的生活中,大家的情況都是很複雜的,我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如果有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人能夠和你一起認識並且根據你的具體情況調整你的思維方式,應該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如果沒有條件,或者情況不嚴重,需要做到的是首先在某種情緒出現的時候,識別這個情緒的來源是什麼。
這就好比你手裡有一杯水,然後突然一下這杯水灑了。一般情況下,你會迅速找一塊抹布把灑出來的水擦乾淨。但是如果同樣的情況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你可能就會想要停下來,想一下為什麼水會經常灑出來了。是杯子的問題?是水的問題?還是自己拿杯子的方式有問題?
同樣,當一些負面情緒經常來干擾你的時候,你很可能不知道這些情緒是怎麼來的,畢竟它們的出現實在太過於迅速了,有時候真的很難察覺其背後的原因。這時候,除了要想辦法「修理這個情緒」以外,更重要的是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空間,給自己一些時間來弄清楚這些情緒是怎麼來的。造成我負面情緒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舉例來說,當你的朋友告訴你,你的生日聚會他不來的時候,你可能會出現一些負面情緒。而這些情緒出現得非常迅速,我們有時候很難察覺到它們。這時我們需要先去識別它們。例如,你朋友不來你的生日聚會,你覺得難過是因為覺得這個朋友是故意不來的,他一定不怎麼喜歡你。這一步便是識別自己的情緒以及它的來源。
而在識別之後,我們可以看看這些情緒背後的原因是否符合上文中的負面思維模式。例如生日聚會這個例子就是典型的讀心思維:你根本不知道你的朋友在想些什麼,他們不一定真的討厭你,可能只是最近真的比較忙,或者害怕人數多的聚會等等。如果發現符合,可以在之後問自己3個問題:
- 有哪些證據可以支持我的想法?
- 有哪些證據可以反對我的想法?
- 針對這件事情,還有沒有別的可能性?
例如,我認為我朋友不喜歡我了,支持這個想法的證據是,他確實沒來我的生日聚會。但同時,也可能有很多證據反駁這個想法,例如我們之前聊得很開心等等。最後,對於這件事情,有沒有可能是因為他最近比較忙才不能出席我的生日聚會的?這便是其他的可能性。如果有條件,你可以把這些思維記錄下來,用自己的理性的力量來挑戰他們。長期按照更為現實和理性的思維方式去看待這個世界,你大腦中的神經結構會重塑。而你也不會那麼容易進入負面思維的陷阱中。
但我還是希望強調,有時候自己做這件事情很難。如果你覺得有需要,必要時去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是很有用的。他們會和你一起挑戰這些負面思維模式,找到平衡點。
最後,祝你身體健康,再見。
求贊,求關注。允許轉載,註明出處和鏈接即可。
說到理性思維,就不得不談談科學,你所知道的科學真的就是科學嗎?歡迎來看我的專欄系列文章《科學的歷史及哲學系列》!
參考
Mind reader: 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Youamp;amp;amp;amp;amp;amp;amp;#x27;re thinking, amp;amp;amp;amp;amp;amp;amp;#x27;This is really stupid...people canamp;amp;amp;amp;amp;amp;amp;#x27;t read mindsamp;amp;amp;amp;amp;amp;amp;#x27;.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 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Howamp;amp;amp;amp;amp;amp;amp;#x27;d she know that?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
http://hekaty.blogspot.ca/2016/03/blog-post.html
https://simplified-analytics.blogspot.ca/2016/06/tactics-to-hyper-personalization.html
Hidden contributor of pain in clinical practice - 「Catastrophizing」
Negatively Labeling Political Groups Based On The Actions Of A Few
https://www.google.ca/url?sa=iamp;amp;amp;amp;amp;amp;rct=jamp;amp;amp;amp;amp;amp;q=amp;amp;amp;amp;amp;amp;esrc=samp;amp;amp;amp;amp;amp;source=imagesamp;amp;amp;amp;amp;amp;cd=amp;amp;amp;amp;amp;amp;cad=rjaamp;amp;amp;amp;amp;amp;uact=8amp;amp;amp;amp;amp;amp;ved=0ahUKEwiOzoWh6rHVAhXGcz4KHaBpAGQQjRwIBwamp;amp;amp;amp;amp;amp;url=http%3A%2F%2Fwww.michaelcampbooks.com%2Fthe-scourge-of-black-and-white-thinking%2Famp;amp;amp;amp;amp;amp;psig=AFQjCNEgUFS9Z-XPvpxxi4FkJfgJvYj7-Aamp;amp;amp;amp;amp;amp;ust=1501532409463315
https://www.google.ca/url?sa=iamp;amp;amp;amp;amp;amp;rct=jamp;amp;amp;amp;amp;amp;q=amp;amp;amp;amp;amp;amp;esrc=samp;amp;amp;amp;amp;amp;source=imagesamp;amp;amp;amp;amp;amp;cd=amp;amp;amp;amp;amp;amp;cad=rjaamp;amp;amp;amp;amp;amp;uact=8amp;amp;amp;amp;amp;amp;ved=0ahUKEwjh566S6rHVAhUGWj4KHdvBASoQjRwIBwamp;amp;amp;amp;amp;amp;url=https%3A%2F%2Fwww.youtube.com%2Fwatch%3Fv%3DXh4tbdLIH9Uamp;amp;amp;amp;amp;amp;psig=AFQjCNHjdv-jle-76XyQKMA2J-JEVqTmvwamp;amp;amp;amp;amp;amp;ust=1501532353482868
Don』t Should on Me - Tora Writing
(Experience) (Experience Management) -
Official Yu-Gi-Oh! Site
抑鬱。絕對是抑鬱
作為一個從抑鬱裡面走出來又走進去不斷反覆的人,清醒的時候其實很明白抑鬱的壞處。
在抑鬱裡面是真的不存在樂觀面對,因為整個腦海里都是很消極的,覺得人生沒有什麼意義。所以很多患嚴重抑鬱的人會導致妻離子散,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的。
抑鬱患者需要你的幫助。
講一個非常小的點:不要為了「一次性給的一點好處」而放棄潛能、平台、可能性。
比如:
為了保送本校高中實驗班或得到一些獎金而放棄挑戰更好的高中。
為了獎學金放棄更好的大學。
為了五險一金之類的放棄去一線城市。
為了穩定、鐵飯碗而放棄一些升職加薪潛力更大的外企私企工作。
為了幾千塊錢打一些對寫簡歷和提高未來職業技能沒幫助的工(比如家教之類的),而這段時間的機會成本完全可以做更有幫助的事情。
為了彩禮、能花丈夫掙的錢、不出首付就有房子住,而導致自己多做家務、生育事業嚴重中斷,從而在事業上一蹶不振。(可以參考很多關於wage gap的研究成果,觸目驚心。生育在統計學意義上對女性收入是致命打擊。)
這些都是簡單的數學問題,如果能量化的話大家可以算一下多長時間可以超越這些「一次性好處」的錢,再多個幾年又能帶來多少倍高於「一次性好處」的回報。
我認為是焦慮,對未發生的事過度的焦慮,如何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是我們必須做完的功課。
大一時修過陳君華的批判性思維的選修課,老師提到了「自我證實的預言」。
他舉自己的例子,當初從農村裡出來念書的時候沒有錢就問親戚借,其中一個親戚說老師長大肯定是白眼狼,然後還說一些其他難聽的話,就沒借錢給他。後來他當了大學老師,還頗有名氣。回老家的時候對所有親戚都很好卻唯獨不理那個當初說他會是白眼狼的人。結果那個親戚說:看吧,我早就知道他肯定是白眼狼,幸好當初沒借錢給他。
還有一篇古文,就是一位古代的父親讓女兒嫁出去之後留點私房錢,這樣如果將來被趕出家門了自己還能有點保障。後來婆家發現她私藏錢,果然將她趕出了家門。他的父親一邊悲痛一邊又有點暗喜,悲痛於女兒被休了,又慶幸於女兒留了點錢,不至於人財兩空,正如自己所料,覺得自己很是機智。
這就是自我證實的預言,其實結果從一開始就被自己的態度和做法決定了,人們卻偏偏會有一種是自己機智的遇見了未來的錯覺感。
如果那位親戚借老師錢,老師一定會感恩他們,而非成為他們口中的白眼狼。如果父親不讓女兒藏私房錢,女兒也就根本不會被趕出家門。
生活中也是這樣。我們決定去做某件事之前,先對自己說:「自己太差了,肯定做不到。」於是行動上不積極,犯拖延症混日子,最後也自然收穫不到好結果,然後理所當然地對自己說:「看吧,我一向有自知之明,我早就知道自己肯定不行!」
其實這些預言只是自我證實的而已,卻成了懦弱的人的借口,結局不是如你所料,而是從一開始就已經由你自己書寫。
這種預言也有積極的一面,我們應該將這一面發揚光大。得過且過,順其自然,盲目跟從別人的步伐、
個人感覺這幾個都是一種負面思想
大學畢業,正是最好的年齡,每天忙著刷微博,看電視,浪費大部分的時間,想著反正也就這樣了,不思進取,這樣真的很可怕
啊不知道死亡恐懼算不算啊QAQ【縮成一團】
這個小心理一般就是想不起來的時候什麼事情都沒有,該吃吃該睡睡,不過一旦想起來就真的超折磨啊QAQ 而且還是晚上是多發期QwQ
有一次考試的前一天晚上複習到凌晨,困懵懵地拉上窗帘準備睡覺,然後不知道自己腦子裡跳出來個小想法
「你都這麼大了,如果你真的能活100歲的話你就只剩下70年可活了」
然後各種奇奇怪怪的可怕小想法就往外跳啊QQQQAAAAQQQQ
"你死了以後會怎麼樣啊,你的活下來的每一天最後都會沒有意義的,因為你死了。"
「那麼永生呢?你想想你除了自殺再也沒有終結者一切的方法,無窮無盡,是不是更可怕?」
「一切都會沒有的,最可怕的是你再也沒有了你的意識,你的思考,想試試這種最可怕的感覺?不想的話也沒用的。」
啊啊啊然後就炸毛了QAQ一整個晚上都沒好好睡著,就是莫名地心慌沒有安全感QAQ 第二天就考得很崩QAQ
不過這個心理很不定期,像我這種心大的,可能一年就那麼一次甚至更長,看透世間的人兒可能根本不用擔心XD
但是死亡恐懼真的很折磨啊很折磨啊QAQ 如果能夠自己解決就盡量活得充實一點,如果老是想就一定要和心理醫生聊一聊的QAQ 反正我心大XD
歪個樓,寫到這裡突然發現 共青團員不能信教,哇那好像就不能轉世了XD 有些尷尬XD
以上。
在我看來,憤怒主要來自兩方面,即自己的無知和無能。無知便無法把握自己,無能則無法掌控生活。所以,有空憤怒還不如好好提升自己。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許多人都經常「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從而無法達到能力和野心的平衡,感覺是似乎已經成為這個時代年輕人的通病。自我治病中…
「你不行,讓我來試試」
該吃吃該喝喝愛誰誰
內疚感、孤獨感、挫敗感!
在遇到讓自己很生氣的事情,想想這是上帝在考驗你。
【那個誰誰誰都做不到那樣,更何況我呢。】
這是身邊很常見的一種負面思維,用比自己優秀的人來對比自己,斷定別人不能完成的事,自己也一定不能做到。
說到底還是缺乏自信,遇到這種情況,還是要勇於嘗試,克服這種思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時刻牢記這句話,做錯了就錯了,不敢做才最可怕。生活得沒有目標,懶,做事情總覺得還有時間,拖到最後一秒,過得又懶又忙,簡稱瞎忙活。容易造成挫敗感,如果還看不到別人背後的努力,心中卻老是不平又不努力,這基本就是在作死啊
一句話
你認真了就輸了
生活工作中太多不如意,但換個角度看這些不如意也許就是另一翻感受。只有靜心才能做好事,人在憤怒時智商會下降 ♀?
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換種說話 特別容易因為別人的行為而影響自己的內心情緒 唯唯諾諾 克克克克業業 常見於剛入職或在工作中不被領導看好 很容易受同事欺負的一類小朋友
不請自來,不相信權威,不相信科學,遇到問題只知道等著、靠著、再看看。不相信蝴蝶效應,一開始只是小問題還來得及補救,這個時候不去解決,發展到不可收拾的時候,想解決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不請自來。
有一次和另一個學員跟教練去路跑,因為我已經跑過一次,所以人流量大,彎道多的路段我開,到了平直人少的地方換她來,因為她第一次路跑,科目二練到爬坡,年齡目測有三十五加。先是我開,她坐後面一直嘆氣「唉,肯定過不了了。」「唉」。「哎呀,科目二都練半天」。。。反正就是在說自己練不好,因為一把年紀了過不了。我沒理會,因為覺得年齡非常大,接受事物興許會慢一些。
然後到她了她非常緊張,教練把基本操作交代後,掛一檔,鬆開離合,教練讓加點油好換擋位,這姐們直接猛踩油門去了,然後就被教練罵了。我瞬間繫上了後排安全帶。路口停車的時候,因為路跑不需要踩剎車,教練喊停車時踩離合就行,這姐們離合油門一起踩,我滴媽。有段路有最高限速,換四擋前踩油門,這姐們,又是把油門踩死了,我滴媽,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坐上了跑車。。。。。我路跑時不敢講話,這姐們全稱嘆氣,還我了坐到後面的時候還在嘆氣。一直「唉」「唉」「唉」有時候大聲有時候是長嘆,教練直接罵了,嘆什麼氣之類的巴拉拉啦啦。。。。
由於第二天就要考科目三,路跑後教練直接把我帶到場地練科三的內容,什麼泊車,超車之類的,我不知道為什麼三檔退二擋時直接推到4擋那裡去了,好幾次都這樣,錯一次,教練罵一次嗎,我長嘆一次,就這樣,教練直接說了一句,年輕人幹什麼嘆氣,都跟今天那個阿姐一樣,我突然覺得對啊,以前我都不會這樣長嘆的(長嘆後感覺胸口啥東西釋放了一樣)。
當時的感覺是這樣的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 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第二天考科目三,我掛了
是的,我掛了。
掛了
推薦閱讀:
※當大腦需要做創造性活動的時候應不應該聽歌?
※喝酒後短暫失憶,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麼?有科學的辦法找出完整的記錄嗎?為什麼喝到失憶還能做合乎邏輯和理性的事呢?
※如何提高個人效率?
※如何從「窮人思維」過渡到「富人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