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世界大學排名前 50 大學列表中沒有德國的大學?

為什麼世界大學排名前 50 有 5 所澳大利亞的,一大片英國的學校,但是一所德國大學都沒有?德國的大學那麼不好么?為何德國的工業和科技水平還那麼高?


實名來反對包括第一名 @Sven 在內的若干答案。:)

作為一個在德國讀完一個工科diplom(還是在Sven盛讚的學校之一,謝謝誇獎),拿了若干家Sven贊過的TU博士offer的學生來講,首先我愛我的母校,感激母校給我的教育和資源,我永遠為我的母校驕傲,無論她在國際排名榜上掉到多少位。
這麼多年來我也習慣了在各國朋友面前報出母校的名字之後欣賞對方迷茫的眼神——不要緊,反正因為我,至少我現在就讀phD的program里,所有人都認為我母校的教育是杠杠的。

但是我想很誠懇地說一句:各位留德華們,母校要熱愛,現實也要正視。

說德國大學吃虧在專業覆蓋不全上,那MIT怎麼解釋?說德國大學吃虧在不在英聯邦國家,那ETH怎麼解釋?說專業排名高,不妨自己去看看哪怕是機械工程,德國大學的排名是不是如想像的那麼輝煌,電子和計算機就別提了。產研結合=發不出paper都拿來當個理由說……更別說日本,中國,一票歐洲小國,甚至北朝鮮都在榜單上有一些令人驕傲的紀錄或進步,難道放眼世界,凡是搞排名的都是仇恨德國人的?難道全世界就德國大學最委屈?

德國大學的現狀是,擁有大量世界一流~二流的院校(看top50很難看,看top500可就風光無限了),但是缺乏頂尖院校,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德國整個高等教育的模式所必然導致的。這一情況未必就是恥辱,但如果想要改變這個情況,必然意味著整個高等教育界的大改革——對,德國已經著手在做了。

影響德國大學在各類榜單上競爭一線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平均主義


這裡一個是指學校和學校之間的平均主義,一個是指學校內對學生的平均主義。


前者體現在:缺乏對個別大學的重點扶持,官方資源過於平均地流入許多所一流大學,亦使得其中任何一所都缺乏百尺竿頭再進一步的實力。這一點德國官方已經有所認識,並且開始推行精英大學的計劃。(其實真想拼頂級大學的話,有精英那麼十所八所的力氣,集中精力砸一砸LMU和TUM,新一代的牛劍都砸出來了。)

後者體現在:學校給學生分配的精力非常平均,耗費了大量精力和中等學生死磕,一方面淘汰率極高導致中上等學生缺乏精力和底氣自由發揮,另一方面師資大量花費在折騰中等學生到底過還是不過上面,缺乏對優等生的重點栽培。

不得不指出一個殘酷的事實:全世界的頂尖大學,學生質量上的reputation都不是靠中等生打出來的,而是靠優等生……許多頂尖大學給予優等生的資源之豐富是難以想像的,樓上許多說德國大學教育好的,我不得不說,對於平均水平的學生,德國大學的教育確實紮實一些,相對比較少出現「水過」的現象,畢業生更有保障,但對於有餘力的優等生,其重點培養的力度遠遠低於一二流的美國大學。

平均主義的好處是,德國的大學生in general質量是不錯的,這也是德企喜歡要德國畢業生的原因——相對有保障。
但平均主義的壞處是,頂尖的人才很容易就被虛耗掉,甚至埋沒掉了。而一所學校要出成績,總是要指望這些頂尖人才的作為的。

我想通過樓上一些同學的描述,大家已經能夠看出來,包括一線投行在內的工作單位,要人是傾向於美國ivy league+top10這樣的配置(最好的那些研究生院也有這個傾向,當然他們的short list和投行不完全重合),這裡面一部分的原因是:那些投行和研究院要的是頂尖學生,他們在乎的是一所大學能把尖子生拔得多高,而不是一般的畢業生質量有沒有保障。

2)自我封閉
總的來說,德國大學的國際化程度並沒有太慘不忍睹。但相比於這個國家應有的學術實力,國際地位,意識形態來講,就有點低得令人髮指了。

國際化程度偏低主要在這幾個方面削弱德國大學的學術影響力:

2.1)語言不通+舊學制變態 = 國際生源不足 = alumni網路在國際舞台上極其薄弱

語言不通這個沒辦法,學制這個現在德國已經在拼了老命地改了,真是可喜可賀。舊學制不僅僅是嚇退了許多留學生,逼瘋了許多留學生,最糟糕的是,導致德國的基礎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博士)的銜接模式完全無法和國際接軌,嚴重傷害了國際學生參與德國科研,以及德國學生參與國際科研的熱情。反倒是post-doctor這個級別的人才流動要上規模得多。

alumni的重要性不需要多說了,令我驚訝的是,「國際化對大學的重要性」這麼人盡皆知的事實,對德國很多大學生來說都不是常識。我不止一次在和很優秀的德國學生交談的過程中發現,他們仍然認為大學國際化僅僅是人才短缺的國家補充人才的方式,而不能意識到人才的全球流動本身帶來的巨大積極意義。

2.2)晉陞制度坑爹+年輕教授缺乏助力 = 對青年科研領袖缺乏吸引力 = 科研活力下降+後備力量薄弱
這個(前一半)不是我說的,而是德國人,堂堂正正LMU出身,最後投身MIT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Wolfgang Ketterle公開表示的……K教授當年被MIT看中,獲得了大量的科研起步上的幫助,使得他迅速搭建起需要的實驗設備,並且做出了輝煌的成果。後來K教授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被問到德國和美國的科研環境哪個好,人家直接說了,美國的AP制度確保大量活力充沛的年輕人能夠獲得領導科研小組,自由選擇課題的機會,同年齡段的德國科研生力軍絕大部分沒有這麼好的機遇。當然機遇也意味著壓力,實力強大的K教授喜歡AP制度,換了另外一撥人,又不會這麼想了。

不要說美國是怎樣喪心病狂地用AP制度挖掘各國科研人才並榨取他們的價值,連近在咫尺的ETH也沒有鬆手啊,稍微對科研圈裡的動向了解一點的人都知道ETH從德國挖人下手有多狠吧?同樣的,地處歐洲的ETH還能從美國吃進相當一部分優秀人才,但德國大學即使吃進來了,也騰不出位子留人家。在我的領域,我不止一次聽到優秀的中青年教授表示「ETH如果有機會去,非常值得考慮」,德國呢?目前還沒有聽到任何一所學校產生這麼大的吸引力。這裡面有經費的差距,但絕不止經費的差距。

2.3)經費短缺+思維慣性 = 不積极參与國際學術交流 = 國際影響力下降+科研活力下降

關於經費很多人都吐槽過了,這裡主要說德國大學的思維慣性。

很多教授自己年齡也不小了,他們不是沒有好成果,也不是抗拒發paper,實在是跟不上形勢。國際學術界的通用語言是英語,無論哪個領域,想加入國際學術交流,必須養成英語作為第一工作語言的習慣;同樣的,學術交流的主要媒介也是英文的學術期刊。德國有很多大學paper數不高,並不是像樓上有些人說的,做的都是工廠的東西發不出來(工業中使用到的技術,一般是比科研晚的,如果一個國家某個領域絕大多數的「科研成果」都是工業成果,那……),而是還有大量的paper發在了德語圈子裡。

我們中國也有很多學校,文章喜歡發在本國期刊上,自己數得不亦樂乎,國際上基本搞不清楚數的都是些啥。很悲劇的是,德國很多大學也在干類似的事情……雖然可以想像德語期刊的質量比國內的期刊高,但……你發在那裡,外人看不到啊!!!

除了少數交流能力極強的組,大量的德國科研組都很習慣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德語圈子裡玩,最多跟附近幾個國家一起玩,並沒有特彆強烈的參與國際交流的慾望。其中最無奈的工科,由於德國長期以來在工業上的領先地位,很多人甚至認識不到自己和世界前沿有差距,進而不覺得自己需要跟歪果仁玩……

而與此同時,英語世界的大學馬不停蹄地組隊出去滿世界掃蕩,傳播自己的名聲,吸取別人的新想法,把自己的畢業生賣出去,把別人的好生源買回來……

我可以想像,當年德國科研雄霸全球的時候,在德語圈子裡玩是多麼高大上的一件事。如愛因斯坦當年應邀去德國的段子所說:全世界才幾個人讀得懂相對論?可是,他們中大多數都在德國。但今天的世界已經不同,德語圈子再高貴,再嚴謹,再血統純正……也必須承認自己只是世界科研圈子裡的一個分支,而在地球已經成為地球村的今天,無論科研還是經濟,都必須從自己的comfort zone走出來才能照亮前方

3)差錢,但差的不光是錢。
樓上很多人都提到了,德國的大學不收學費,所以科研經費短缺blabla。

我以前也是這麼想的,然後發現自己大大地錯了。誰家科研經費從學生的學費里出啊……真要算起來,德國起碼工科很大一塊科研經費都找幾家巨頭公司報掉了,比美國AP們苦哈哈地投NSF寬裕多了。

錢差在哪裡呢?或者不如問,美國大學搶了學生那許多學費,都花哪去了呢?除了奢侈的gym和dorm(dorm還是另外收高昂的住宿費的,花不了學校太多錢),除了傻鬧傻鬧的本科生活動,我能夠回憶起的有幾項德國大學不太花,但美國大學花得很爽快的開銷:
本科生髮paper的版面費;
學生開國際會議的差旅津貼;
招博士生時發放的安家費;
邀請外校/外國教授來訪的費用;
舉辦seminar的catering;
定期為研究生舉辦的,旨在促進跨組/跨學科交流的茶話會;
校內學術交流活動(poster session)費用和獎金;
各類奇奇怪怪,用於招攬學校心儀學生的獎學金;
寬裕的administrative人手;
完善的校園信息服務;
……
說句難聽話,美國大學可能更懂得利用人的慾望和需求去刺激和推動人們去交流去工作。這些錢花下去,不是直接作用於科研的,但卻極大地刺激了科研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相比之下,我德國的母校連給博士生們添個咖啡機都要挨罵……

除了少數聖人,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想過好日子的。
除了少數人,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能夠被一些特定的手段驅動的。
而美國大學深諳此道。

4)總結
你可以說美國大學功利,實際,奉行精英主義……

但仍然沒有辦法否認,要催生「世界頂級大學」,必須執行這一套——本來就是么,所謂「頂級大學」,就是精英主義的東西,你要是真看不上這一套,就別盯著自己年年下滑的排名伐開心


是擠上精英的賽道,還是做好原來的自己,是整個德國高等教育界必須面對的選擇。而且看起來,這次他們已經選好了。

關於題主的另外一部分問題——為什麼排名不高,但工業和科技仍然很逆天,在前面我其實已經部分回答了,但在這裡不妨再說得清楚一點:

首先,工業(尤其傳統工業)不是單兵作戰,它需要的是一個成熟優質的系統,和系統里大量靠譜的螺絲釘(人力)。比起單個精英人才,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質量更依賴大量的合格人才。德國大學無力衝進頂級的圈子,並不妨礙他們貢獻出大批量合格的畢業生。


其次,工業技術亦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要我開口噴自己母校「吃老本」未免有點強人所難了,所以請原諒我用這樣的委婉的方式說:除了積累成分很重的傳統工業,在新興的計算機技術,生物技術,機器人技術中,德國真的還如傳統工業一般所向披靡嗎?


5)後記
噴了這麼多,我已經做好思想準備被某些留德華噴了……

但我要說的是,我的母校是我此生的真愛。我看著她從方正保守到歇斯底里一般地拚命國際化;我看著她從小心翼翼地試水本碩分離到大動干戈地參與學制改革;我看著她的改革,從一個一個研究所萌發,到一個一個系連成一片;我看著她驕傲地把人類工業史上群星閃耀的名字鑲在大教室的門頭上。那些令人心疼和激蕩的往事,我看著她一樁樁走過,榮則共榮,辱則共辱,傷則同傷。

我是她最後一代的Diplom,除了那些延期畢業的,在我之後,不會再有幾個由她簽發的Diplom-Ingenieurin走出校門,我想我看見了一個時代的遠去。

我也曾經對母校年年下挫的國際排名耿耿於懷,曾經試圖跟人解釋「我的母校其實是很強的……」但德國人從來不需要我解釋,德國之外的人從來不在意我的解釋。直到畢業之後,我終於意識到自己不再是那個指望母校光環開路的求職者,而是用自己的成績刷新母校reputation的校友。我無法忘記自己被教授稱讚「本年度唯一值得拿A的學生」的時候,在走廊里被其他教授叫住說一句「well done」的時候,那些微笑著問我「Where did you go to college」的面龐,我看著他們略帶生疏地重複我母校的名字,心裡想著,如果母校終有一天要廣為人知的話,總會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早知道她,記得她吧。

我不知道下一個時代會怎樣,會有很多挑戰,會有很多機遇,也許是翻身大作戰,也許是默默消失在歷史長河裡……我只能祝福我的母校一切安好,哪怕排名又跌了(汗),我仍然是愛著她的,after all this time,always。

0826 PS:
寫太投入了,都忘了寫我要反對Sven的是哪一點了。。。

我主要反對的,是"綜合排名跟學生關係不大,因為你只讀一個專業"這種說法。事實上,任何一個排名對學生都是重要的,也都不是全面的。大學擇校本來就是一個多維度的事情,像綜合排名這麼重要的一個側面,輕易認為它和自己關係不大,未免草率。

綜合排名實際上給你反映的,是一個學校的大氛圍。top tier的那些,不一定在你的專業上是執牛耳者,但往往擁有極為強悍的管理服務能力,雄厚的經濟實力,廣博的心胸眼界,積極進取的挑戰精神,以及許多為了理想而拚命的人。這裡有很多因素對人的影響比所謂的專業學術大得多,說直白一點,這些學術上的東西能給本科碩士生帶來的福利到底有多大,還要看各個大學組織管理的能力,而這又恰恰是更容易被綜合排名所反映的

擇校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情,人一生的發展是更複雜的事情,我從我的親身經歷出發說句"過來人"的傻話:有時候,你自己的變化,比你自己想像得更快,不要太急於把自己所有的可能性都關閉掉。


德國學校發展平均,各個地方都有好學校,資源分散,德國沒有牛劍,清北之說,把好大學的老師教授集中起來,我不信搞不過。

而且和學制有關係,德國大學(工科)的研究生可以認為都是授課型,兩年半沒有導師除了最後那個論文,而且研究生畢業除了一篇畢業論文不需要發表任何論文,這和中國好大學動輒要求SCI一兩篇才讓畢業完全不同了,在中國一開始研究生階段學習就開始跟老師搞科研,研究生階段為了發論文而奮鬥,可以認為德國和中國的研究生培養理念完全不同。

德國是大眾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樓上說部分領域如投行、諮詢業的領袖企業的榜單里沒有德國,這並不奇怪,因為德國的教育原本就不是培養頂尖的精英,而是培養勞動人民,想當精英,就請自行去英美留學讀研。

但是說了半天都然並卵,我tm也想去牛劍啊,但德國不要學費,985本科畢業只要80平均分什麼推薦信和論文都不要德國學校隨便申,讀個研在實驗室寫寫代碼還能賺錢旅遊啊!學生還有各種社會福利!英美能么?能么?


時間已經到了2016年,再看到這個問題時頓時感慨萬千,首先,Times Higher Education最新的2015-16年的排名里,世界前五十名已經有了三個德國大學了(分別為LMU第29,海德堡第37,還有鄙人所在的洪堡第49)鏈接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6,雖然數量上仍然比不上英美甚至其他一些歐洲國家,雖然代表世界最頂尖水準的前二十名德國還是顆粒無收,但是這也算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了,說明德國的精英大學計劃確實還是受到了國際主流學界的認可,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

另外,無條件支持最高票@謝葦 的答案。不知道什麼時候大家都產生了一種錯誤的認識,就是德國大學主張平均主義啊,不在乎國際排名啊,因為沒有綜合大學排名吃虧啊,受到英語學術界的排擠啊之類的。在此為了破除誤解和謠言,我得帶著大家一起學習一個。

首先,德國大學自古以來就是有著嚴格的等級秩序的。大家眼中德國大學千校一面,大搞平均主義的形象也就只是近幾十年來教育大眾化之後的事情。的確,德國的大學等級秩序沒有英美那麼明顯,但是並不代表著沒有。詳細的內容各位可以參看張帆老師的博士論文《德國高等學校的興衰和等級形成》,亞馬遜鏈接https://www.amazon.cn/tushu/dp/B007AQI11C/476-2184045-8741036?ie=UTF8*Version*=1*entries*=0 (張帆也就是北京萊茵春天的校長,每個學過德語的童鞋肯定都聽說過)。

其次,德國大學和媒體都十分重視自己學校的國際排名。比如本吊所在的洪堡大學,在學校主頁點進「學校概覽」(über die universit?t)後竟然有專門關於ranking的介紹,鏈接Die Humboldt-Universit?¤t in nationalen und internationalen Rankings a€」 Humboldt-Universit?¤t zu Berlin 界面如下

從Times到QS,從CHE到U-Multirank,可以說從德國國內到歐盟區再到世界,能找得到的排名幾乎都列進來了,這種在學校官方主頁就急不可耐地秀出排名的「功利」行為,我在國內的時候都沒怎麼見到過。喂,說好的不在乎排名,更注重做好自己的呢親?節操掉了一地啊。

結果我又隨手一查,媽呀原來掉節操的不止洪堡一所啊

沒想到海德堡你這個濃眉大眼的傢伙也背叛革命啦!說好的自己只是一個德國「很好的」大學的情懷呢?果然三聯之類的文藝小清新段子都是騙人的。

另外就是媒體,因為15-16年德國大學在國際排名上表現不俗,各類媒體也都是瞬間高潮,比如

又比如

甚至德國最著名的Spiegel也給出了專欄報道,採訪了德國的科技部長,詢問如何將卓越計劃繼續下去

所以,大家也別以訛傳訛說德國不看重國際排名了。德國人又不傻,更高的排名,更好的聲譽對於學校本身有百利而無一害,能搏出位為什麼不去搏出位呢?實在搏不出只能說明自己真的不行啊。

最後,還是為德國大學正一下名,因為在QS 2016年的專業排名里,德國大學的表現確實是比綜合排名里的好太多了。比如說鄙人所在的洪堡,一共有以下五個專業進入了世界前50,都比洪堡在QS里的綜合排名高出不少

分別是現代語言學第18,地理學第29,歷史第20,政治與國際關係第41,以及排名最高的本屌所在的哲學第14。當然不排除洪堡給QS塞錢的情況。因為就個人的認知上,洪堡的哲學能進世界前20絕對是捧殺了。最後,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被認為是德國傳統優勢項目的各類工科專業的表現也沒有大家以為的那麼好。除了亞琛工大的Mechanical, 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姑且翻譯為機械與航空航天製造)排在了第20名以外,其他工科類專業德國大學都沒能進入世界前二十。更詳細的各位可以點擊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2016 總體上說,德國大學在自己所謂的理工科優勢項目中的排名甚至還沒有人文學科中的好(各位留德華如果不小心讀的是工科的話千萬不要打我,找QS評理去)。所以以後別再忽悠人來德國讀工科了,我個洪堡大學哲學的學生都特別想投奔美帝了更何況其他專業的。


我作為一個的德國人覺得德國的大學沒有那麼差,對比其他國家德國的大學有時候缺少經費,但是最大的不同是德國的教育免費。


Me as german thinks that the german universities are not that bad, i think compared to other countries the german universities sometimes lack a bit of budget, but the big difference to most of the other countries is that education in germany is free.

實際上有三家德國大學列入2015年的前50名,我從這個網址看到的:
Actually there are 3 germany universities ranked in the top 50 in 2015 as i saw on that website: 51 Top Universities In Germany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y (LMU) Munich29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37
Humboldt University Berlin49


德國就幾乎沒有綜合型大學。所以各個大學之間只有專業排名,沒有學校排名。

所以在國際上按照專業排名的話,德國很多大學排名極其靠前。

比如計算機領域的KIT(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機械類的RWTH Aachen(亞琛工業大學)等等。

大學不收學費,但是政府投入極高。(比如說上面提到的KIT每年的預算大約為8億歐,2萬3千學生。)

對學生來說,具體到的是專業,相比學校排名,專業排名其實更為重要。

除此之外德國還有大量的頂尖科研機構,一般獨立於大學。

有名的比如說: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協會擁有八十個分支研究機構,主要分布在德國,涵蓋所有基礎科學研究領域,並僱用12,000名人員,另經常約9,000名訪問學者於此工作。每年的經費預算為17億歐元左右。),德國亥姆霍茲國家研究中心聯合會(是德國最大的科學研究機構,由17個各自獨立的自然科學、工程學、生物學和醫學研究中心組成,員工總數有約31,000人,年經費超過30億歐元。)

所以德國大學的特點是綜合性較弱,專業性極強,同時有著極高的政府投入和頂尖的科研機構。

不過比起美國的頂尖名校差距依舊很大。美國高校錢更多。
---------------------------------------------------------------------------------------------------------------------------
收到一些私信之後更新一下。大學的綜合排名本身對於一個學生來說是沒有意義的。畢竟學生在大學裡只念一個專業。

舉個國內的例子可能會更形象些。比如同濟,在國內口碑這麼好的大學最近幾年竟然排名會跌出中國前20。(我個人對同濟印象很好,這裡絕對沒有任何黑的意思,只是舉個例子。)很多人看了一定覺得很難理解。但是你要是對綜合排名的演算法有所了解之後就會釋然了。

綜合排名高需要大學的專業覆蓋全,尤其很多國外排行榜為了鼓勵相對工科不賺錢的文史類的發展,會額外加重文史類專業的權重。而德國的幾乎所有的工業大學(TU)對文史類的投入都是相當少的。很多TU甚至根本就不開設相關專業。這自然會影響德國大學的排名。而且影響相當大。同樣的,同濟的文史類專業相對較弱,投入不足,自然也影響了同濟的綜合排名。

相應的,德國大學對論文的要求數量上並沒有太多的要求(教授終身制)。所以自然在按論文數量排名的榜單上相對吃虧。

其實世界大學排名本身就是對學生擇校來說就是一個非常不理性的參考標準。不僅僅是因為各個地方的生活水準不同,更關鍵的是學生讀書出來畢竟還是要工作掙錢的。

德國每年都會統計畢業生工作之後的平均薪水。這個榜單我相信對大家更加有參考價值。出來賺的錢多才是最關鍵的。也是我覺得對一個普通學生來說最有意義的。

這幾年經常性的第一是Uni Mannheim的BWL專業。在BWL失業率這麼高的大背景下我相信這會讓很多人吃驚的。另外很多人估計都沒聽過這個大學。但是這個大學的研究團隊對歐洲經濟學界的影響,絕對不會比劍橋低。德國絕大多數州的財長都是這個大學畢業的。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學生擇校的時候,還是得有一個綜合考量的。


從個人經歷談談這個問題吧,在SJTU,德國KIT,英國Warwick三所大學念過機械工程,都算是排的上各自國內前十的學校了,談談體會與比較。

先拋出結論:
就工科而言,德國大學的科研水平可能較弱,但教育水平很高。大學排名,各有各的標準,但如老畢的答案所說,德國強的地方,在各個排名都權重都很低。

那德國的工科強在哪裡?職業化培養。

我在KIT交換半年,印象最深的是兩個課程:
1,一個是為期4個月的Group Project,當時組中2個中國人(1男1女),2個德國人(2女),1個汶萊人(男)。在國內工科大學做過Project的都明白,所謂group project就是幾個人抱1到2個人的大腿。如果按這個思路的話,可以說是我們3個亞洲人抱了2個德國人的大腿,因為她們倆實力高於我們。
但是!實際上,我們5個人最後都做了許多工作,我們做出的是以下這個東西。

其中我做的部分,比起兩個德國妞來說是比較少的,主要是以下部分的右半邊,變速器:

看似也不是很厲害,但每一個gear的尺寸類型材料,bearing的排布方式規格,sealing的類型材料,都是經過計算,優化,並且有理有據可循的。
我們5個人每周都需要多次見面會議討論,並嚴格輪流會議記錄,各種查閱資料,利用課程知識和工具。每一個月,學院會組織一次presentation,安排一個高年級的助教來驗收我們的成果,每次4小時。
專業程度略低於實際工作。

2,Mechanical Design(機械設計) 課程,前兩年每個學期都有,從MD1上到MD4一共上兩年。
我只上過MD4,課程內容設置十分貼近工業界應用。上文說的project就是這個課程的一部分。
學機械的都懂,閱讀三視圖的能力是多麼重要。
在交大上類似課程時,說句實話,「製圖課」更像是「抄圖課」,畫了一根軸,卻不知道軸上面都是什麼玩意。
但在KIT的時候,不僅要求會抄圖,還要求說出圖的內容,還是拿一根軸為例,需要說出軸上哪塊是軸承,哪塊是密封,哪塊是外殼,軸承用的是X排布還是O排布,為什麼用這種排布(從受力角度分析)。期末考試內容是花4個小時在A1紙上按文字描述的要求設計並繪製一個變速器的工程圖。就像這樣差不多(此圖片來自網路)。

沒上過技校,不知道是不是技校才學這些,但我在參加工作後,就覺得,在德國學的這些真心有用,難怪德國的工程師一直都那麼強。
------------------------分割線----------------------------
再談談比較:
學習氛圍:KIT&>SJTU&>WARWICK
學生質量:SJTU&>KIT&>WARWICK
教學水平:KIT&>WARWICK&>SJTU (差距不大)
通識教育:SJTU&>&>KIT=WARWICK≈0
畢業難度:KIT&>SJTU&>WARWICK
生活服務:WARWICK&>SJTU&>KIT
國際化程度:WARWICK&>KIT&>SJTU

其他如科研水平什麼的,我不太了解,就不妄加揣測了。以上的比較也都是個人感受。


"德國的大學那麼不好么?為何德國的工業和科技水平還那麼高?"


答:大學排名主要是依據論文的檔次與數量來的。但是:

一、實用性學科的智慧的結晶往往不是以論文的形式給出的。一家大的高科技公司手上專利無數,但是論文很少很少。你能說這家高科技公司的工程師沒有資格帶徒弟么?同理,一個超大規模跨國企業的財務總監也許一輩子也沒有發表過會計學論文,而一個中國的三本大學會計系老師發表過幾十篇論文,請問你覺得哪一個更有資格教出好的會計師?

二、很多論文僅僅是形式上很炫,極可能沒有使用價值。即便有使用價值,也是N年之後。關於這一點,請看「左一南」先生的回答。「左一南」先生說的是機械業,我舉一個商科的例子:一個數學很牛逼但是一分錢東西都沒有賣過的人有機會發表頂級市場營銷論文,但是這個人一輩子都不會也不能將這篇論文應用於實際。(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去把頂級營銷學雜誌的論文給公司里的銷售總監看)


三、科研強不等於教學強。關於這一點,請看「泊塔」先生的回答。

如果在生源質量相當的前提下,在實用性強的行業(尤其是工科),論文牛逼的大學一定能培養出更牛逼的學生么?我是不信的。世界前五十名大學沒有德國大學,但是德國工業很強,就是一個生動的反例。

關注這個問題的人都要思考————

1、實用性學科中,智慧的結晶是否等同於論文?
2、科研論文中是不是有相當比例根本沒有實用性或者要在N年後才能實用?
3、有沒有一種可能,一個論文很多的教授其實無法很好的承擔該行業的實戰性任務?而一個論文少的人反而可以承擔該行業的實戰(劉國梁比乒乓球碩士更適合當國家隊主教練已經說明了問題)


——————————————————————————————(分界線)
還有一種很粗暴的說,排名高就是有理由,排名低的不要扯東扯西。


對於這種說法,我覺得可以用一個更粗暴的話回擊——在工科領域,只要國家的企業表現牛逼,沒有排名高的大學又何妨?你有大學排名榜,我有人均GDP排行榜、化工企業排行榜、汽車企業排行榜。。。。。。

我的榜比你的榜粗暴有力多了。


就好象前幾天的俄羅斯國際坦克競賽,中國坦克射速最快,而且19發全中,火力遙遙領先。可人家比的是哪國坦克跑圈快…


南部某工科大學在讀
1 其實吧 不要說哪個學校考試難 那幾所工大考試都差不多難過 過不了先問問自己的能力 這不是說自己學校牛逼的理由 (言下之意就是說德國並沒有世界頂級的大學)
2 缺錢 缺錢 缺錢 ! 十幾億歐是大部分學校的年預算了 ! 這跟英美精英大學的預算能比么?
3 缺錢的直接後果就是師資不足 硬體更新慢 不要跟我說你們學校不差錢 看看你們助教的質量再來嗶嗶
4 德國的大學模式不能用落伍來評價 只是另一種道路罷了 但是怎麼去優化 想必德國政府的精英計劃是改變不了現狀的

總之不用護短 也不用自卑 現有的德國教育質量還是能夠出牛人輩出的
德國這個平台還是能學到不少東西 就如Studierende這個詞的本意一樣


作為中國,美國,加拿大,義大利,法國各大高校都呆過至少倆周的「學者」,就這個話題淺談zhezhi一下。

詳細版的回答請見:

探究德國大學全球排名偏低之緣由 - 知乎專欄

1,科研經費--不缺

首先德國不缺科研經費,德國的科研經費基本歐洲第一,導致很多歐洲國家的學生來德國讀博,因為他們都沒錢funding Phd啊。剛sabbatical過來我們組交流半年的西班牙教授,就明確說學校沒錢funding phd,現在招的phd都是類似中國CSC資助的那種,並且這個教授還是西班牙運籌協會副主席這類級別的人物,所在學校院系基本也是西班牙的top2。而且德國phd,博後工資,普遍比美國高,這裡的高,指的是當地生活水平,比如德國博後工資,比當地碩士畢業後就業的平均工資要高。再說說我們海德堡IWR(交叉學科計算中心),一入會,每年給你1500歐的出差開會經費,還有1500歐可以用來邀請教授,其他學校Phd等等過來科研合作,自己在會議上碰到聊得來的老闆同意你過去合作的,也可以申請IWR另外的funding,讓你去對方學校學術交流。具體可以見鏈接

HGS MathComp Graduate School IWR: Guest Programme

2,公立大學,大學教授數量--少

最主要的原因,在我看來,是體制問題。德國大學的教授,每個系,個數基本都是固定的。也就是說,新的教授職位,唯一的可能性(當然也有州政府或者學校批准新開一個教職,但是很少很少),基本就是老教授退休退下去,然後才有一個職位空出來。這麼一來,全世界年輕的科學家,都不願來德國,因為要謀道一個教授,就要等著上一個老教授退休。年輕的學者,往往是科研的新生和主要力量,美國各大高校院系,幾乎是每年都有補充師資,當然也和越來越多中國人去美國留學擴大了招生規模有關。當然最近德國也終於開始與時俱進,有了和美國Assistant Professor相似的Junior Professor這麼個職位,但是數量還是少之又少。最近一個和我合作一年多的博後,跳槽去工業界了,他已經是做了7,8年的資深博後了,但是今年有一個月,之前的組由於funding問題,沒有給他續約,他需要找另外的組,中間有一個月jobless。雖然後來順利找了海德堡另外一個教授的組,但人家畢竟也是快40的人,拖家帶口的,而且教授職位貌似遙遙無期,於是乎跳槽工業界了。(德國工業界進去基本鐵飯碗,就算要炒魷魚,也要付你一大筆解散費)

大家看專業排名就知道,專徘高的系,通常情況此專業的體量非常龐大,即教授數量多,這樣paper數至少有保證。但是德國甚至所有歐洲國家,教授職位的稀少導致了一個專業同一方向通常情況只有2個左右的教授--例如我老闆所在的整數規劃方向,只有他一個教授。而看看美國專排高的專業,基本不會少於20個教授。

然後因為教授職位的稀少,導致每個教授的組一般都無比龐大。比如我二老板的組,常年3個博後,8個左右博士,還有像我這種和他合作找他做二老板的phd6個左右。而且每個老闆配有一個小蜜,只負責這個老闆的事宜。據說德國教授的小蜜制度,其他國家都是沒有的。於是乎,教授分給每個phd的時間少之又少,基本都是博後帶博士,教授主要和博後meeting。我在美國每周和教授meeting能三次,這邊平均三周meeting一次。當然了,有利有弊,來了這邊逐漸培養起獨立科研的能力。(扯遠了)

因為教授少,也導致德國上課基本都是階梯教室大班一起上課,美國例如clemson大學特色之一就是本科小班化教學(所有課&<30人),後者教育質量自然高,教授教得學生少心情愉悅科研產出自然多(此處純屬yy)。

3,生源。

由於中國留學生想到出國(大陸),排名基本是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第五名也有可能是香港,新加坡,德國等歐洲國家被排到很後面的位置。因此,德國高校的生源,比起美國來,差不少。我研究生就讀的Clemson美國本科排名50-60,研究生院排名應該更低,但是一堆北大清華浙大的。海德堡大學德國綜合前三,幾乎見不到中國top5學校的,倒是有一堆這些學校過來交流的學生,估計是奔著暢遊歐洲的打算。當然這個主要是針對中國學生的生源,不過或許也適用於全球的學生吧。於是乎導致選擇來德國或者歐洲其他國家留學的最大因素,是因為免學費(這點無法考證,畢竟我是來了以後才知道免學費這件事,然後有點後悔碩士沒有考慮德國)。

4,德語,and 德國人骨子裡的傲氣(守舊)。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老闆有學期開了門課,簡介上說英語授課,於是我準備去旁聽。第一節課,教授禮貌的問了問,這裡有誰不說德語的,幾個同學舉手了。無語的是,教授說,本門課還是用德語授課。於是乎,我也跟著那幾個小夥伴灰溜溜出去了。德國大學近幾年開始國際化,以前的diploma制度取消了(以前沒有本科,只有類似本碩連讀的diploma,導致國內本科畢業來德國留學的,要重新讀這個diploma,苦不堪言),英語授課的碩士項目也越來越多(本科的類似項目貌似還不多)。但是,一些老資格的教授,還沒有那麼開明。因此,德語成了一部分優秀學者來德國發展的障礙,因為一部分博士,博士後的職位,要求德語,因為有teaching duty,所以少了很多優秀的剛出爐的博士來德國做博後。當然拉,來德國讀博,不像美國,是基本不需要再修課的,因此在這點上,德語完全不是問題。(在美國,一個學校拿了碩士,跳槽去另一個學校讀博,基本還要按照大綱再修很多的課,還有qualify這座大山,這些在德國都不存在)題外話,令我吃驚的是,老闆最近給了不說德語的我一個帶teaching的contract,博後待遇。簡直受寵若驚。於是乎,開堂第一節課,「同學們,為師的德語那是很溜的,但是,為了你們以後國際化的職業發展,本堂課,一律用英語,不謝。」

因此,語言是導致歐洲大陸生源不佳的最大原因之一,至少我來歐洲前完全不知道歐洲很多國家英語授課碩士項目已如此普及。

5,移民因素。

來德國前,我一直認為歐洲不是一個移民國家,因此以為畢業後要留下來拿身份什麼肯定很難。但是我錯了,德國高校畢業的,工作簽證基本隨意拿,只要從事和專業相關的工作,工資達到一個很低的門檻。拿國籍和綠卡,也是比美國不知簡單多少,美國連個工作簽證都要抽籤好么。因此,移民因素反倒成為德國吸引高質生源的一個籌碼,可惜或許沒有做好公關,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至少我來之前完全不知道。

6,二戰、去精英制

也有人已經提到了,其實二戰前,可以說世界的中心就在德國。看看海德堡大學諾貝爾獎得主人數,幾乎絕大部分出自二戰前。「熱衷排名的都是所謂倡導精英制教育的國家,德國在二戰以後廢除了精英制教育,所以高校排名也就同時被取消了。」(感謝德國紅包車友文明有愛互助組的補充)二戰後德國倡導平均主義,因此德國把精英資源完全平均化了,導致德國很多的大學都非常優秀,但是缺少常青藤級別的頂尖高校。

試想德國只要學學瑞士集中資源辦大事,搞出個ETHZ和EPFL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

法國巴黎有高師綜合理工這種每年只招幾百個人的小精英學校,近幾年巴黎搞了個薩克雷大學,把該並的學校都「並」了,預計能上top10,看來法國人先行一步了。

7,國家制度,免學費制度。

歐洲人民絕大部分是悠閑懶散的,因為歐洲的高福利,很多歐洲國家都是免學費的,每學期只需要付個100多歐學雜費。因此學生們不急著畢業,我認識很多讀博士的德國人都30多了,博士一讀就是7-8年(初始合同一般三年),碩士4-5年(學制一般三年),本科4-5年(現在德國本科改制了,三年學制)。他們沒有美國人的學費壓力,助學貸款壓力。我在美國三年,課業考試壓力是無比重的,基本作業deadline要熬夜,考試前要通宵。德國么,作業一般可以不交,考試就期末一次,還有倆次機會,第一次可以選擇交白卷,然後下學期開學前重新考。。要知道美國的考試周,clemson只有一周,就是一周要考四門,不過就重修,沒有補考的概念。但是,考試周一般是我最輕鬆的時候,因為,少了作業的deadline。德國這點比起美國輕鬆很多。政府的高福利也確保他們幾乎沒有生存壓力。

德國幾乎沒有看到晚上和周末加班的老闆,美國甚至瑞士加班的很多。

8,工資,賦稅。

德國教授,博後的工資,比起美國和其他國家,相對於當地平均水平,算可以的。但是,由於均貧富,全民醫保等國家政策,單身的話,稅後到手的基本只有稅前的60%左右,當然裡面包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對於教授職位來說,德國的工資差距也許沒那麼大。但是對於碩士博士畢業去工業界的人來說,美國矽谷那些高科技企業動不動年薪20w的工資,在德國幾乎是沒有可能的。也就是說,德國工資,不會太低,但是也不會太高,我理解就是「社會主義」國家,醫療保險可以保證你生任何病都不用花一分錢。但是這樣,就吸引不到那些最尖端的想要高薪的科技人才,來德國讀博,因為德國博士畢業直接去矽谷工作,難度肯定比美國本土博士大。

所以歸根到底還是生源問題,德國不低不高的工資吸引不到精英。

9,不Care,實用務實主義,不虛榮。

這個是我對德國人性格和民族性的一個猜測,他們不會像中國一樣大搞面子主意工程,口號工程,比如什麼爭建世界一流大學云云。德國人選學校,更注重專業排名。我問很多德國人,你們心目中德國大學top5都是哪些,他們的回答就是,這得看專業。海德堡大學,法律,醫學,生物,物理,化學,那基本是德國top1,計算機,卡魯基本第一。機械工程,基本亞琛工大了,建築在司徒,經濟在曼海姆,等等。當然了,最近德國不是也搞了一個類似中國211或者985工程么,貌似有11所大學入選,名為11 German Elite Universities,估計最近也開始重視這些大學排名了。

10,公立大學的本質。

本條不是我的長項,輕噴。眾所周知,美國頂尖的常青藤學校,基本清一色的私立大學。收高額學費的私立,校友捐贈動輒上億,以及和工業界合作等等,使得私立大學有著更多的自主權,高額的工資聘請全世界最優秀的科學家,高額獎學金吸引最優秀的學子,以及搞宣傳投入吸引更多學生,良性循環。這點是公立學校無法比擬的。暫且理解為市場經濟和國家主導,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往往把經濟往好的路上引。當然,除了美國,私立學校不多,因此還是更多參考前9條原因。相比之下,德國的公立大學都是免學費的,每學期只收學雜費100多歐,學校都靠州政府撥款或者教授申請funding,或者工業界合作的funding。

11,德國還是有全球top 50的。

比如海德堡大學(海德堡排名高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因為幾個馬普所和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的"併入"),慕尼黑大學,慕尼黑工大。在一些排名里,比如QS,會輪番上演。

12,什麼是全球排名

目前比較popular的全球高校排名,有QS,上海交大,TIMES,US NEWS等,說到底,就是個統計打分系統。每個排名看重的權重不同,有的paper權重高,有的科研經費,有的諾貝爾獎得主。權重也是每年在變,還有看怎麼對金主有利(感想我在巴黎訪問期間建的巴黎Ph.D., M.S.群),就這個因素的話,財大氣粗的常青藤們,想必是「花」了不少錢吧?(猜測)另外據巴黎Ph.D., M.S.群,「排名記得貌似有人已經揭露了,說美國的做排名的公司主營業務已經倒閉了,靠做排名後網站打廣告掙錢」。

建議,本科申請可以看學校排名,碩士應關注專業排名,博士的話,直接看導師的影響力,還有人品。對的,人品不好的導師,壓著不給畢業,不給發文章,甚至性騷擾女學生的,美國一大片。

暫時想到這麼多,先說這些吧。

---------------------------------------------------------------------------------------------------------------

敬請關注【尖峰時刻】DIY全球留學申請飛躍計劃 - 知乎專欄

最後是通往大洋彼岸世界名校,以及人工智慧、數據科學家的傳送門:

歐洲、北美、全球留學及數據科學深度私人定製諮詢,從此DIY - Ruobing Shen的文章 - 知乎專欄


1855年,一位美國觀察家曾經這樣寫道:「從來沒有一個民族像德國人那樣對自己的大學教育制度的發展付出了如此多的思考和艱辛——沒有一個民族從大學提供的服務中獲得如此大的益處,也沒有一個地方能使它們在國民的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在德國,「精英」是一個可疑的概念。從2006年起,德國政府為了提高大學的競爭力,陸續選了9所「精英大學」出來,海德堡大學名列其中。

「這只是政治家的選擇。」海德堡校史專家彼得·默斯伯格教授告訴我,「德國人真正引以為豪的是,他們的每所大學固然都有獨特之處,但總體的教學和科研水平都很相似,並無優劣之分。無論走到哪裡,你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這與美國大學體系不同,你沒法拿哈佛、耶魯與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大學相比。在我們看來,不公平的教育體系本身就是對人權的侵犯。」

另外一個關於德國的答案里提到過這段,覺得還是值得單獨再說一次。

出處:海德堡大學:一所「很好」的德國大學,三聯生活周刊做的。

對德國教育有興趣的,一定要讀一讀這篇東西,即便只是一面之詞。


排名都是基於某些可以量化的標準的,量化標準的選取以及評分的尺度都會造成最後結果不同。另外有些排名可能還受利益等一些主觀因素的影響。各個國家教育制度也不同,對學校的定位也不同。所以看排名請保持一份平常心。

德國實行的是比較平均的大眾教育,並且大學的定位以教育為主。近10年來德國實行的Exzellenzinitiative在德國飽受爭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則打破了這種以建設高質量教育平台為目的的制度,二則擔心學校為提升排名,教職人員過多把精力放到科研上(其實已經是這樣了,很多Exzellenzinitiative裡面的學校新招收的教授,教學任務都很輕,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更多的出科研成果),忽視教學,造成教學質量下降。各項排名中一般都以科研指標為主(比如論文引用,教職員名氣等等),教學質量的評分佔比是很低的,這和德國大學的辦學宗旨其實是相悖的。

有些人也提到ETHZ,為什麼ETHZ在德語區學校中可以排在比較前列而德國的學校沒有。大家可以了解一下ETHZ是怎麼來的,90年代的時候瑞士政府也是為了增強學校名氣和國際影響力,把瑞士的幾個科研院所和原來的蘇黎世理工等幾個學校合併成立了ETHZ。所以現在的ETHZ既是一個大學,其實也是一個科研院,在各種科研為主導的排名中排在比較前面並不奇怪。另外瑞士的收入也較德國高,在吸引人才上也有優勢。類似的例子在德國也有,但是規模沒有這麼大,例如KIT也是吞併了一個科研院改了名以後影響力驟升,成為了中國學生眼中的德國"好"學校的。

另外,德國大學在科研中還有很多局限,這些也會影響到德國大學的排名。由於德國是二戰中的戰敗國,在軍方投資一塊是有所忌諱的。而前沿科技往往投資大,風險大,經濟利益小,沒有一些完全不出於經濟目的考慮的投資是搞不起來的。德國在前沿方面的研究基本都是基金會資助,這和美國在前沿方面有軍方依靠財大氣粗的情形是不一樣的(MIT,CMU這種就是最好的例子)。關於軍方投資在前沿研究中的重要性,大家聽聽前幾年日本媒體問中村修二為何要加入美國國籍時中村的回答,這些是比較無奈的(政治上受限,有錢也不能往某些方面投)。德國的研究主要還是放在實用技術,以市場經濟效益為主,因為有經濟效益,所以企業也願意投錢。但這並不意味著德國在理論方面潛力就小,教育和人才培養體制在,情況有變,幾年就可以上來。理科和工科,實用和理論從來不是分立的,愛因斯坦/高斯也有發明專利,特斯拉是工程師也是物理學家,到了上層以後只是興趣趨向的問題,有些人更喜歡在紙上寫腦袋裡的東西,有些人更喜歡在手裡完成腦袋裡的東西,就這個區別而已。

德國的教育有一些特點:
1.專業性強。德國不是那種通才教育,他們的教育目標就是讓你成為整個體系裡面一顆合格的螺絲釘。至於才能突出的人?那種人在什麼地方,早些晚些都會自己冒出來的,不用你去刻意培養。但國家強盛與否,還真的不是靠少部分"精英"的(不好意思,打了引號,一則德國人很反感精英這種說法,二則本人也很討厭一些人自我標榜精英,真正的社會脊樑是了解下層人民疾苦,儘力用自己所學所能造福更多人的,而不是用自己讀過什麼學校能消費起什麼東西等等來幼稚地秀優越感的,知乎這種風氣很不好)。美國那種什麼本科讀經濟,碩士轉讀計算機,這種事情在德國幾乎沒有(說幾乎的原因是,總不能排除一些跨行業的巨牛是吧,但一般是不可能的)。進一步深造都會看你是否受過本專業的訓練。找工作一般也是和大學專業高度相關的。
2.寬進嚴出。申請學校很容易,但是要畢業不容易。我所讀的專業,本校每年收170+學生(近兩年可能更多些),每年畢業30-40個,自己算畢業率吧,工科差不多都是這樣的比率(數據是官方統計數據)。德國uni所有專業綜合平均的畢業率大概是40%左右,其中還包括了很多相對比較容易畢業的專業。當然很多中國學生過來都是直接master,這一點體會不到。因為master課程中絕大多數都是選修,並沒有那種"一定要過"的壓力。
3.哪個學校就讀區別不大,你讀成什麼樣子,畢業以後能做什麼,這才是人家關心的事。所以還是奉勸各位,別天天爭論德國哪個學校牛哪個學校爛了,踏踏實實,有真才實學才是正經事。
4.解釋一下有人抱怨的德國教授回信慢。大多數教授是真忙。德國的教席教授數量很少,一個學校也就2-3百人。這些教授都是公務員編製,國家給你位置就是要你上課的。一般教授的課表都很滿,而絕大多數教授都很負責任,不到萬不得已一般都是親自上課,所以一個教授每天4-5個大課非常正常(每個大課1.5小時,還得全程站著。這些年我待的這個地方好像很多教授也開始讓手下人代Vorlesung了,我剛來那會兒基本都是教授親自上,那時候真的很感嘆,教授這活不是人乾的...太累了)。練習課都是助教帶?機械系幾百號學生分成4-5個甚至10多個小組上練習課,你覺得教授來帶每節練習課現實嗎?很多教授上的Vorlesung都排得很滿了。那有人要問了,那幹嘛不多聘些教授?沒辦法,這個就是德國的傳統,一個方向就一個教席(教席是方向名字命名的,不是人名命名),而占著這個教席的教授就得負責教學任務(一般是上Vorlesung)。設置新的教席,不是光給一個人發一份教授薪水那麼簡單,得有團隊項目科研經費等等,另外還需要州政府批。

鑒於知乎上很多人詢問學校的目的還是出於想接受國外更好的高等教育,下面給點意見。如果是想潛心下來學些東西讀些書的,掌握一些真才實學的,不務虛名的,德國是個好地方,一則生活的壓力較小,可以把更多心思放在學業上,二則德國的教學質量也很高。但是,如果只是想儘快混個文憑,然後想憑著學校名頭文憑名頭找工作,做什麼無所謂,是不是和所讀專業相關無所謂,只要工資高就行,抱著這種想法的,德國不是很適合你。


第一..難道是德國人就該說德語不以世界為重說英語???如果研究的東西很重要為什麼不寫成英文讓全世界的人看??不是很懂非英語區就怎麼了?中國好的文章是不是用英文發表的?差的文章才有中文?
第二..有人說德國馬普所怎麼怎麼厲害 加某一個學校里分分鐘秒藤校balabala..難道美國沒有stowers?沒有nih?nasa?
第三..難畢業就代表學校水平高了???錄取水準也很重要啊……只不過一個是畢業難 一個是進去難...
第四..考試難就教學水準高了??學進去東西最重要

第五..反正我都去不了.排名再高對我也沒什麼用


因為大學排名中幾個重要的指標德國大學表現都很慘,而德國大學強的地方在指標中的權重又很低。僅以筆者有所了解的德國的工科大學(TU)為例來分析。截圖為wiki中TIMES排名的指標(其餘排行榜可做類似分析):

我們一條一條來看德國工科大學相應的表現:

  • 工業界投入:德國工科大學研究所與企業緊密合作,研究經費主要來自工業界(佔2/3甚至以上),這是非常值得稱道的一點,但這一條權重很小。
  • 國際化:教職員工里國際人員太少了,國際學生比例也不高(相比美國大學)。
  • 教學:課程一般內容多難度大,淘汰率高(特別是Diploma的年代),調查出來的reputation低我覺得不奇怪。
  • 研究:如上面所提到的,大量項目是為工業界服務(與國內橫向課題類似),成果直接轉化到企業中;而來自政府等的縱向課題也往往以實用為導向,不追求與國際上前沿的科研方向接軌。能夠公開檢索到的成果以報告、專利、會議論文為主,發表在期刊上的論文很有限。一個有數十個wissenschaftliche Mitarbeiter(可以理解為博士生)的研究所一年能檢索到的SCI論文沒有幾篇,不要說和美國高校比,與中國高校比也是少得很。在追求前沿的學術圈中地位有限,估計得分又不高了。
  • 研究影響(論文引用數):接上一條,論文本來數目就少,高IF論文少之又少,在這一條中得分非常低,怕是要墊底。而這一條佔了1/3的權重!

綜上。德國的TU們最近幾年也有各種努力來提高國際化水平,提高研究成果的可檢索度,但變化很緩慢。

=====22.08.14晚更新=====
感謝各位知乎的贊同,看了大家的評論,也想談談自己的想法(此處與原問題無關了,不感興趣的可以略過)。我對德國大學排到什麼水平倒真的是不care,只是想從這個獨特的現象里試著思考一些東西,特別是中國(理工科)高校能否借鑒這個體制,有朋友也提出這樣的想法,但遺憾的是目前的形勢下怕是做不到。

首先在神奇的天朝,為了公正與透明,只有去評價那些可檢索度好的成果,比如SCI論文數,這個趨勢短時間扭轉恐怕是不可能的;其次就是博士生與青年教師的待遇差距太大,有橫向項目與論文的雙重壓力。第三個同時也是我覺得最重要的,國內工業界研發所佔的比重低,提不出那麼多橫向項目,一些大型企業還好,大量的中小企業都很少與高校合作。

慢慢改變吧,先從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開始。


大學排名是笑話?請問還有第二個比較各國大學水平的指標嗎?不能因為你所在的大學或者國家,排名低就聲稱排名沒意義。(如果你劍橋耶魯之流的,說排名是玩笑就算了)
正如gdp不能完全反應經濟發展的狀況,但沒有其他指標可以用來代替gdp。大學排名不能完整說明各國大學的水平和具體情況,但這是現今比較各國大學實力的唯一的客觀方法。
在一個排名中排名低不能說明問題,在多個排名中排名低就是問題了。排名低不是問題,但排名連年下降就是大問題了,以tu Braunschweig 為例

德國科研牛逼是依靠馬普所之類的地方,工業牛逼依靠較低的經濟自由度和優秀的職業教育。這些和大學沒什麼直接關係。

補充:就這個話題衍生開的其他話題發表下我的看法。
1. 國際大學排名的標準是否客觀?
不同的世界大學排名指標有些不同,但基本上考慮到了,教學、科研、國際化程度、校友等情況,這些指標在排名中也占不同權重。雖然這些排名無法100%考慮到各國不同大學的一些特殊情況,但我認為,排名還很反應大學的實力。

2這些排名是否偏向英語世界(包括新加坡香港)的大學,刻意打壓非英語國家地區大學的存在?
剔除英美澳加新加坡香港這些地方的大學,在世界前200中,有不少荷蘭比利時瑞士日本的大學,也有韓國,北歐的大學。
如果排名是刻意為了展現大英帝國的輝煌成果,那為什麼排名中幾乎見不到南非,印度的大學呢?

3 我上大學只上一個專業,那綜合排名有意義嗎?
綜合排名體現了學校的管理水平、利用資源的能力,這對學生來說很重要。
某種程度上說,綜合排名反應了學校的氛圍,你可能遇見的同學的質量,你能遇見的老師的質量。
學生是只需要學一個專業,但在學習期間,你可能需要學一門其他學科的課以滿足興趣,充實自己。你也不可避免的和其他專業的同學打交道,以開拓視野。

4 選擇就讀學校時,看排名有必要嗎?
我持這種觀點,排名高的學校不會爛到哪去,排名低的學校好不到哪去。
在看排名時,不能只看某個學校排名多少,還得看背後的指標如何,看看這些因素是不是你所看重的。
如果你未來就在自己專業的小圈子就業,排名無足輕重。但如果你未來尋求更廣泛的事業空間,排名則很重要。一個名校的學歷不能保證一個好的工作,但可以保證在簡歷篩選時,不被踢走。

5 大學排名中綜合性大學吃虧,所以德國大學排名低?
我個人認為很多德國大學的學科算比較全的了。如果說排名中學科全面的綜合性大學佔便宜,那倫敦政經,帝國理工,MIT這些是怎麼回事。

6 德國大學不參與大學排名?
那德國大學為什麼會出現在排名上,排名中需要的數據很多都是大學自己提供給排名機構的,何來不參與之說?


如果直接說大學排名是扯淡笑話的,我只能說你自己的學校實際的排名比自己的期望的排名低很多,不敢直視,或者沒有仔細看過這些排名的methodology,就下出結論。


謝邀

看了這麼多個答案,只有 @Sven一個人的是靠譜的。

看了很多其他的評論,我再補充說說吧。

學校排名關你學生什麼事?

你在歐洲見過哪家公司是根據你學校排名給你開工資的?

畢了業能拿多少錢才是關鍵。

像我這樣本科德國,碩士申請英國TOP2其實非常簡單,只要你肯付學費就好。

實話實說,我碩士就是去玩的,順便學學英語。英國碩士和德國差不多水。身邊德國人和我一樣去英國的絕對不少。

但是從我了解的情況下來看,你學生去英國讀書能留下來的鳳毛麟角。回國找不到合適工作一大把。(家裡有錢有權的就不要說了,到哪裡都是混的開的。)

對一個一般人來說,起步在歐洲好還是中國好?

這個不用我說吧。

德國碩士畢業在德國找不到工作的是因為你自己實在太差。在英國碩士畢業,就算TOP2的,也有相當部分是找不到工作的。普通大學我就不去說他了。

希望留學生自己好好權衡一下。我不推薦家境普通的中國人走德本英碩這條路。這條路要看家庭條件的。

排名,我們招人的時候反正是不參考的。對普通人來說,畢業有工作,有錢拿,才是關鍵。當然,你說你去TOP2裡面是想把自己嫁出去,那你當我沒說。


主要是制度設計的不如美國合理,激勵機制不夠,說的不好聽一點一些體制還基本停留在19世紀,大學裡除了少數學校讀博士基本不要求sci論文,博士Habilitation之後熬成教授以後工作基本靠自覺了。近年來也開始引入類似與美國tenure的制度,Junior Prof.-&> Prof.,看看吧。
要說說歷史原因的話,德國是個傳統的有長時間分裂歷史的,大陸聯邦國家,講究地區與地區之間的, 人與人之間的均衡和保護弱勢(德國特色的大鍋飯),大學都是州辦的,州里給的錢太少了,又不收學費。國際上有錢的大學要麼是私立大學,收高額學費,要麼是中央政府斥巨資辦的,德國都不滿足。
就最起碼一點,教授待遇,德國就沒法和英美名校比,德國多數教授年薪到手5-7萬歐,比一般公務員高不太多,美國,瑞士很多學校教授年薪2,30萬美刀的很多。另外在德國只有教席的領導才是教授,一個領域位置太有限,導致這樣的話能吸引過來的人才太少,形成不了美國名校某個專業"大牛成群"的效應,我們應該知道,"大牛成群"對科學研究是非常有利的。這說大了可能是大陸國家和海洋國家的區別。海洋國家(美,英,澳,荷)講究物質利益,遵守契約。大陸國家(中,俄,德,法),講究道德傳統,社會的長幼尊卑,知識分子要有自覺,有操守,要不為金錢折腰,要鞠躬盡瘁, 甘於清貧。。。但是這一切都敗在英美的制度設計和金錢刺激之下了! 老美開出個好工資單(當然還有穩定的政治環境),把德國精英愛因斯坦,哥德爾、海林格、馮.卡門,蘭德,勒威,紐格堡,馮諾依曼,埃米.諾特等等都照單全收了。直到今天,全世界的人才仍然絡繹不絕的往美國跑。不得不說海洋國家制度設計的好。出於這個原因全世界排名高的大學基本都是海洋國家和海洋國家的追隨者辦的(美英加荷澳新港)。
另外即便是學術也有一個評價體系的問題,有人為參與的東西難免有偏見,何況是學術成果這麼只有少數人能夠觸及和評價的東西, 即便是數學這麼因果律確定的學科也有價值判斷的問題。什麼結果結論比較接近真理,什麼比較不接近,有時候很難講。注意世界各學科主流期刊及主編大半在美國(這個也是美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全方位強勢的結果,並不僅僅是學術,必須承認美國在期刊運營上很專業),這就導致美國本土主流學者及學術關係及觀點追隨他們比較緊的學者相對比較容易發表和被引用, 一些次主流觀點不容易發表,或者發了沒人引,一些非主流觀點甚至沒有地方可以發表, 你能說非主流觀點就一定不科學? 很多新理論都曾經是非主流觀點。德國,乃至歐洲大陸科研界在跟隨美國主流觀點方面明顯不如英,澳,港,新(還有近年來的中國大陸)等國家地區積極,但不意味著研究本身做的不好。 另外英美大學的研究工作效率,發表數量的確強於歐洲大陸的大鍋飯。另外,排名只看直接成果不考慮學派思想源頭,號稱數學界紅色普林斯頓的莫斯科國立只在數學QS國際排名里排50名左右,但是多少菲爾茲獎得主出身該校啊。

那麼為什麼德國大學工科排名也比不上英美澳? 其實很好理解,看看兩派大學的比如機械系都在研究什麼
典型德國機械系研究舉例: 發動機燃油噴射的改進,軌道交通的控制,車刀的切削分析,軋鋼的力學分析,汽車底盤動態分析。。。。 (好吧,不能發sci論文但是對工業界有點用)
典型英美澳機械系研究舉例:軟物質作人造器官,儲能儲氫材料,石墨烯做人造肌肉,納米管殺菌,人造蜘蛛絲材料。。。。(能發sci論文,目前沒用可能若干年後有用?)。
看見了吧,德國研究不以拿funding發sci論文為導向,主流研究的東西都是傳統行業"老掉牙"的,很難發sci論文, 當然工程科學國際排名也比不上英美澳的機械系(後者研究的內容太創新了,太學科交叉了,讓人懷疑還是不是機械系, 在英美澳那裡估計一切涉及到受力變形和運動的東西全都可以成為機械領域的研究. )。英美澳的機械系研究的雖然目前看來沒用,但說不定什麼時候申個專利就來了個技術革命就創造個大產業。一切都要辯證的看。。。。 但是, 說句不好聽的如果澳洲大學機械系如果研究車刀,發動機什麼的估計既沒什麼用,又發不了sci論文,不如研究點能發sci論文的。

至於作為讀基礎階段的留學生哪邊收益更大,舉個例子
德國大學教機械設計這門課的教授基本上就是研究機械設計方面的理論,方法,實踐的 ,他所在的就是機械系機械設計教席, 儘管不怎麼能發sci論文, 不有助於提高本大學的排名, 但是他的教席通常跟企業有良好的合作
美英澳大學教機械設計這門課的教授說不定是研究怎麼用軟物質做人造器官的,他教機械設計是因為作為教授他不得不有教學任務,在機械設計領域全部的知識說不定只是來自於他事先備過課而已, 本科生又不學怎麼用軟物質做人造器官, 當然作為本科生你有機會課餘跟他研究怎麼用軟物質做人造器官......
學傳統機械的東西,德國較好,學怎麼做創新,美英澳較好。想在工業界發展的話,不要看學校排名,看學校的業界評價。

所以其實看起來,德國大學的產出,和學生受教育的質量,跟投入比,還算是不錯的了; 德國大學作為為德國工業,經濟源源不斷培養後備力量的教育機構的角色也是相當合格的(對比澳港新沙特)。對於留學畢業想找個工作的同學,德國大學還是不錯的(德國的工業實力比只有灌水發sci論文的澳港新沙特甚至英國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何必糾結排名呢。對於以後想搞學術的朋友,即便有江湖派別的問題,德國作學問紮實的風格,思辨的傳統也使你做出不懈的研究上的努力後有學術上良好的收穫(我這個領域就有德國普通學校的博士在斯坦福當教授),又何必太在乎排名呢,導師的實力和自己的努力最重要。
但最後又說到最後又帶出這樣一個問題,科學發現是不是通過物質金錢刺激帶來的產物? 某種程度上是又不是。你能說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數學家證明某個定理是為了錢? 興趣和信念居多。但是通過錢,能給研究人員更好的待遇,能買到更好的設備儀器, 可以吸引人才。德國大學要再次崛起,恐怕還要在制度上作文章,比如在不影響教育公平性的前提下,一些財團可以牽頭搞幾個高質量的私立大學?
針對第二個問題,只能說科學和技術不是一回事。


大學的綜合性排名對學生意義很大,大學不是單純的學習能力,更多的是人脈關係,綜合性排名前的大學具備更多的精英,綜合性大學排名之重要是因為你在這個學校可以結識到以後各個方面的社會精英人群,我是讀設計的,我十分明白跨領域的重要性,很多東西靠一個專業的技能是不能做好的,你需要很多其他人員的幫助。@sevn


QS德國斯圖加特大學世界排名229.。就拿車輛工程來說。前面228所院校。能有幾所比斯圖汽車強的。難說。斯圖汽車在德國也算數一數2的。擁有全德國大學唯一的單獨汽車系。可見其實力。德國其他高校都在機械系下面。不過也有點地理優勢,就是保時捷賓士都在斯圖加特。慕尼黑工大汽車變速箱教材都是斯圖編的。和德國汽車能抗衡的也就是美國和日本了。美國三大理工學院之一喬治亞理工還不是來和斯圖搞機械碩士合作項目。看綜合排名對於德國院校參考意義不大。頂多看個專業排名就行了。說白了。就如同上面同學舉的例子。你說是去同濟大學念土木工程還是文科類專業好。就是這個道理。來德國就老老實實搞學問好了。整排名是美帝英聯邦的喜好。體制不一樣。教育目的不一樣。背景不一樣。排名的東西對於德國人來說比較虛,德國人比較務實,招聘的時候都是看成績和實力。德國人是拿教育培養人才的,不交學費,培養人才基本所用的費用都是國家掏,英聯邦和美帝都是拿教育賺錢的,每年交學費都交幾十萬,夠德國留學生好幾年的開銷。英國人自己排著玩就算了。德國就沒必要湊熱鬧。有本事美國英國也搞個德國大學3次考試不過的淘汰制度。。在體制環境背景一樣的情況下排名才有用。。。而且那些排名都是看參考文獻,論文,教授什麼的。和我們學生關係不大,除非你讀博士,就和具體的導師學校掛鉤了。本科碩士生你該怎麼學還是怎麼學。而且德國主要是注重實踐和理論之間的關係,不怎麼注重論文,舉個簡單例子,你學壓縮機,你知道原理,你也知道結構示意圖,拿你知道怎麼成產,知道怎麼為了減少成本使其結構簡單不影響使用情況下生產嗎?我個人覺得發論文固然重要,但是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更重要,就像這個壓縮機一樣,與其把壓縮機原理什麼的寫成論文,不如把它改進,生產出來來的實際,這就是德國大學目標之一,和工業界聯繫的很緊密,理論運用到實踐中,但是不注重發論文這個缺點也導致德國學校排名不高.並且德國大學資源比較平均,大學差距不像中國美國那麼大。不像美帝和英聯邦。好資源都集中這麼幾所大學,排名自然高了。QS世界大學排名前200名的數量英國排第2,但是世界大學排名前500名的數量德國排第2,足以充分說明德國的大學比較平均。德國搞的是平民化教育,英美搞的是貴族頂尖教育。但是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德國為他們工業界用他們大學嚴格的標準輸送了一批批人才,正是這批人才成為了德國工業界的脊樑,才使德國製造業於不敗之地。德國學生上學都是上離家近的,和我們初中小學按片劃差不多個意思。因為學校難度資源差距不大。自最後總結一句,有錢就去美英。因為畢業比德國快,沒錢就來德國老老實實奮鬥。


首先,德國幾乎沒用學科全面的綜合大學,著名的Heidelberg Uni也就能算個文理大學。德國各大學專業性強,TU Dresden的電子,Achen的機械,Mannheim的經濟……
然後,德國教育的「去中心化」使得各大學發展很均衡,整體水平較高,無一枝獨秀的。
還有,德國的研究注重產學研的結合。基本上項目都是企業合作,不注重論文發表。特別是老教授基本不care文章. 不過現在的年輕教授,特別是從美國回來的還是看重文章啦。

雖說德國大學排名不高,但是德國的PhD在美國的認可度很高,不亞於那些top.


推薦閱讀:

汽車專業該不該讀博?去哪個國家讀?

TAG:德國 | 大學 | 留學 | 德國留學 |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