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一種怎樣的狀態,這種情緒對人來說有什麼意義?

似乎它和恐懼感、強迫行為都非常相關,這是一種怎樣的狀態?這種情緒對人來說有哪些意義?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我很焦慮,更多焦慮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這個問題讓我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補充一下吧。

其實從各個學科對焦慮的研究來看,區分焦慮和恐懼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我看過最早的區分是卡倫·霍妮在《我們時代的精神症人格》當中做的區分。她認為,對不確定未來的「合理的」畏懼稱為恐懼,而「不合理」的畏懼稱為焦慮。作為後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她以焦慮和為了對抗焦慮而產生的防衛機製為框架分析了大量的精神症表現。但是同時她自己也承認,這將使得我們不得不訴諸於不同文化對人認知的塑性上,畢竟,如果我們能夠發現一個種族,其中人可以像螳螂那樣光明正大地吃掉自己的配偶,那麼這名「兇犯」可能不會感到焦慮,但對於生活在文明社會的我們來說這就是大事情了。

不過經濟學家對焦慮和恐懼之間的關係有自己的另外一套理解:經濟學著作當中有人會認為,當風險存在時,對於可能發生的不好的結果的恐懼是人厭惡風險的原因。當股市崩盤時,人們會突然對「保值」而非「增值」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是因為恐懼感被激發了。

但主流的經濟學理論里,風險是一個靜態的概念,也就是說,當某個你很在乎的、和你利益有關的隨機結果,無論在何時「實現」,只要你不再能對此施加任何影響,對你就是無所謂的。這個結論與主流經濟學中關於動態選擇的最常見的一個式子有關:
max:,E_tsum_{	au=0}^{T-t}eta^	au u(c_{t+	au})
這個式子之常見可能學過經濟學的各位都能認可。這個式子的關鍵在於效用函數的雙重可加性,一方面,它沿不確定的各種狀態是線性可加的(期望效用),另一方面,它沿時間期界也是線性可加的(貼現效用)。如果人的行為的確是按照這個效用函數給出的,那麼考慮下面兩個選項:

  1. 今天扔一個fair coin,如果是正面,明天獎勵你一百塊,如果是反面,沒有獎勵;
  2. 明天扔一個fair coin,如果是正面,明天獎勵你一百塊,如果是反面,沒有獎勵。

代入我們剛才的式子里,我們可以發現,對於決策者來說,兩個選項的價值是相同的,取一個基準的效用函數,如果你此刻的財富是w,令u(w)=0,那麼兩個選項下你的效用就都是0.5eta u(w+100)。而兩個選項唯一的區別在於決策者到底是今天還是明天知道結果,事實上沒有任何物質上的差異。雙重可加性為什麼會導致這個結果呢?是因為重複期望法則(rule of iterated expectation)。

在這個框架下,我們如何定義焦慮呢?很簡單,焦慮是一種讓我們甘願為了提前知道結果而付費的動機,這就是經濟學意義下的焦慮。它的反義詞是savoring,然而我並不知道該怎麼翻譯。比如,當我們在等高考成績的時候,我們處在焦慮的狀態中,如果這時候有一個人可以有償地提前告訴你成績,那麼越焦慮的人付費意願越高。換言之,恐懼是我們對於risk產生的情緒反應,而焦慮是我們對living with risk產生的情緒反應,差異就在這裡。

經濟學家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78年Kreps Porteus發表於Econometrica上的決策論論文Temporal resolution of uncertainty and dynamic choice under risk,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大名鼎鼎的遞歸效用理論。只不過後來的十幾年中,經濟學家對這個理論的興趣轉變到了關於如何用這個模型把相對風險厭惡係數和跨期替代彈性這兩個概念區分開上了,卻忽略了焦慮這個模型本來要捕捉的行為特徵。但是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我們發現,人確實會因為焦慮感而改變經濟決策,遞歸效用模型的預測是,當我們更厭惡距離現在時間更遠的風險時,焦慮感就會出現,這個預測在絕大多數實驗室實驗中非常顯著。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當人和動物處在焦慮狀態時,我們會產生 a bias to attend toward threat-related information (Mathews MacLeod, 2005),這也是焦慮這種情緒作為演化心理學意義上的「適應器」所具有的價值。

焦慮對行為決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 焦慮降低人的耐心。有一部分研究認為,低收入群體對未來耐心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它活在焦慮中,參見貧窮對人的哪些影響是已經被客觀證實了? - 陳茁的回答。在經濟學中,風險厭惡程度或者是風險承受能力(上文模型中函數u的曲率半徑)和耐心或者貼現因子(上文模型中的eta)是兩個獨立的人格或者心理變數,但是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一方面,如我們剛才所說的,人對不同遠近的未來的風險有不同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我們對不同的風險結構有著不同的耐心。焦慮使人更看重現在,從這個角度不難理解。
  2. 焦慮使人更厭惡奈特不確定性。關於奈特不確定性(Knightian uncertainty)或者模糊(ambiguity),可以參閱開放宇宙、企業家與挨千刀的概率論 - Mr. Bias 的經濟學輕科普 - 知乎專欄。當代的經濟學家已經認可,當有關風險的概率分布未知時,人們不能像貝葉斯理性假設的那樣產生一個完備的主觀概率以作出決策,而是如Wald所斷言的那樣用一族概率來做決策,而越是焦慮的人,對那一族概率中最悲觀的那一個越看重。與此相關的發現是,當人處在焦慮狀態中時,人們傾向於用悲觀的方式解讀信息,比如等待高考成績的時候,越焦慮的考生越傾向於懷疑自己的估分過度樂觀了。

焦慮對行為還有一些其它影響,比如焦慮會提高人處理負面信息的速度,但是會降低人處理效價中性信息時的速度。這些和經濟學無關,我就不展開說了。

以上~


焦慮(Anxiety)和恐懼(Fear)一直以來被認為能 觸發生物在面對危險時的應激行為,以使生物個體少受損傷,從而在危險環境中生存下來[1]。從進化上來看,這二者似乎同源,在各生物的大腦內,處理恐懼與焦慮的通路和機制有很大的重合[2]。但隨著生物的進化,這二者之間的差異性越來越大。

在神經認知研究中,已經發現某些腦部區域直接調製焦慮和恐懼,但這並不是說,這兩種情緒/反應在腦部是單源的。相反的是,他們更像是腦部綜合性的生理狀態。是很多腦部區域相互聯繫和協調的結果:

恐懼通常有明確的誘因刺激,而焦慮則通常沒有明確的單一刺激。焦慮更多的顯示出情緒參與調製的特徵[3]。因此,當人腦的情緒調製區域(前額葉等)受到損傷時候,其個體的焦慮反應會異於常態。除去此類神經損傷導致的焦慮,我們大部分人的焦慮情緒屬於正常範疇。

焦慮由潛在性的、環境的和推測性的威脅觸發[4-6]。由於這一層的複雜性,焦慮有更加複雜的調製機制,目前還不為我們所透徹了解。但是有一點得到越來越多的證據確認:人腦中處理特徵情緒(獎賞、愉悅)的機制同時也參與處理負面特徵情緒(焦慮、恐懼、厭惡)。這不僅體現在腦某些區域同時參與兩種調製[7, 8],還體現在一些神經元同時對兩種情緒反應[9, 10]:

所以,焦慮/恐懼 跟獎賞性體驗/高興,在基本生成結構上就不具有可分性。當一個人具有更多的成就感,更多的快樂,TA也能跟深刻的體驗焦慮/緊張/恐懼/壓力等。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是互相促進的一體兩面。永遠快樂/放鬆或者永遠悲傷/焦慮,對一個正常的人都是不可能做到的,情緒上的Sensitive 和 Vulnerable具有相通性。在這個意義上,「焦慮」不能算作一種負面情緒,甚至於,在正常的範疇內,情緒沒有正面和負面的區別。而每個人即使不了解這一點,在生活中也是默默依此操作:「人即使什麼都不做也絕不稍微積極一點,即使認為自己孤寂也決不放棄獨處」。因此,現有的所謂治療焦慮的藥物,通過阻塞焦慮神經通道作用,不可避免的會使人對其他情緒的體驗也受到阻塞。「焦慮治療」這一類藥物,可能是藥物裡面最沒有效果也最沒有價值的[11]。對於正常範疇的焦慮,並不值得恐懼,我們與其想要去規避它,不如去接受它,就像我們會毫不猶豫的接受快樂和情緒上的獎賞一樣。目前經過驗證的「能夠應對焦慮」的做法之一是 Mindfulness Training (正念訓練)[12, 13]:

其效果雖然被證明具有「顯著性」,但是前後絕對差異並不算大:

跟其他一切心理干預策略一樣,正念訓練也受到其各種因素對其有益性的挑戰,比如被試/參與者不可避免的被心理暗示,即使被試/參與者什麼也不做,僅僅用同樣的時間來放鬆(注意力轉移)也會有一樣的效果 又及被試/參與者著力解決自己的工作生活問題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所以很難說這是一種真正有效的方法,它可能僅僅是滿足了我們「在遇到困境時候,需要去做些什麼去解決困難」的強迫症。面對焦慮時,我們可能恰恰需要的是 置之不理
--------
[1] Tovote, Philip, Jonathan Paul Fadok, and Andreas Lüthi. "Neuronal circuits for fear and anxiety."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6 (2015): 317-331.
[2] Davis, M. "Neural circuitry of anxiety and stress disorders.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The Fifth Generation of Progress. American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Philadelphia, PA (2002): 931-951.
[3] LeDoux, Joseph. "Fear and the brain: where have we been, and where are we going?." Biological psychiatry 44.12 (1998): 1229-1238.
[4] Davis, Michael, and Paul J. Whalen. "The amygdala: vigilance and emotion."Molecular psychiatry 6.1 (2001): 13-34.
[5] Davis, Michael, et al. "Phasic vs sustained fear in rats and humans: role of the extended amygdala in fear vs anxiety."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35.1 (2010): 105-135.
[6] Blanchard, D. Caroline, Guy Griebel, and David J. Nutt, eds. Handbook of anxiety and fear. Vol. 17. Elsevier, 2011.
[7] Paton, Joseph J., et al. "The primate amygdala represent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value of visual stimuli during learning." Nature 439.7078 (2006): 865-870.
[8] Belova, Marina A., et al. "Expectation modulates neural responses to pleasant and aversive stimuli in primate amygdala." Neuron 55.6 (2007): 970-984.
[9] Lammel, Stephan, et al. "Projection-specific modulation of dopamine neuron synapses by aversive and rewarding stimuli." Neuron 70.5 (2011): 855-862.
[10] Morrison, Sara E., and C. Daniel Salzman. "The convergence of information about rewarding and aversive stimuli in single neuron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9.37 (2009): 11471-11483.
[11] LeDoux, Joseph E., and Jack M. Gorman. "A call to action: overcoming anxiety through active coping." (2014).
[12] Zeidan, Fadel, et al. "Neural correlates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related anxiety relief."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013): nst041.
[13] H?lzel, Britta K., et al. "Stress reduction correlates with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amygdala."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009): nsp034.


誰要是把這個問題理解透了,誰就徹底悟透了人生,
《焦慮的意義》里,人本主義和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說,恐懼是我們面對著威脅,但是知道威脅是什麼,但是焦慮是你知道自己面對著威脅,但是卻不知道威脅自己的對象是什麼。焦慮是一種眩暈,一種混沌。
克爾凱郭爾認為,焦慮是我們人生的學府,焦慮在說明我們有實現某種可能性的機會,但也有可能無法實現某種可能性,焦慮讓我們學會了信仰。
《懂得生命》中,靈性心理學家麥基卓和黃煥祥說,基本上所有的焦慮,如果我們無法理解的話,大多時候指向了最終的焦慮,死亡的焦慮,因為人是這樣的動物,我們不僅活著,我們還會知道自己會死,而動物不會,動物只是活著,獲取食物,逃避天敵,繁衍後代。
有創造力的人肯定是要面對很多的焦慮的。
提出」心流flow"的心理學家米哈伊,說,我們總在焦慮和無聊當中徘徊。

但是,焦慮在我們這個國度好像經常被當作一個貶義詞,「你又焦慮了!,不要焦慮嗎,就這點事,有什麼好焦慮的,不久一場考試嗎,不就一次面試嗎,。考前不要焦慮。其實這都是錯誤的方式,是不懂人性的表現。
要我自己說,焦慮對我們有什麼意義,想說,焦慮就是我,我就是焦慮,我經常焦慮,我也會主動尋找焦慮,我也受焦慮的煎熬,我試著理解每次不一樣的焦慮
焦慮不是一件壞事,也不是很好的事:但重點是你能承受什麼樣的焦慮


適度焦慮讓人激發潛能
過度焦慮讓人變成焦驢
分清二者讓人變得聰明,
焦慮本身讓人感受存在。

客觀來說,焦慮是一種具備多種表現形式的複雜心理狀態,包括恐懼、擔心、忐忑等等…大多數情況下在壓力下產生,有時它是人們一種無以言表的未完成感,有時則是內心深處的一種不安全感,本質上是對當下的不滿、對未來的不確定和對自我意識與來自外部力量的失控感,這種不適應總體來說帶來負面感受。

過度焦慮不利於我們自如地應對生活的重重挑戰,一旦陷入習慣性焦慮情緒,可能會誘發強迫症、妄想症甚至人格分裂和認知障礙,這種情況要及時調試。

適度焦慮則有助於我們認清自身狀態,抱持警惕和刺激,類似「化焦慮為動力」,激發人的潛能。

如期末面對即將到來的大考而未做好準備,隨之而來的焦慮會提醒我們抓緊時間複習,旅遊遇到突發山體滑坡而神經緊繃而抱持高度戒備,這都向我們提供了一種自我防禦的「預警」功能。

又如翻出年度計劃發現已近年終卻仍然有幾項目標沒能實現,跟預期的差距讓人感到焦慮,同時使人對未來抱持更多危機感而去未雨綢繆,去激發鬥志來應對挑戰,故適度焦慮有助於我們不鬆懈地達成目標。

不過一旦察覺焦慮過度要立馬制止,這種情緒控制能力很難練就,「度」的平衡也難以把握,不具備強大心理素質和相關知識技巧的人要慎學慎用。

另外,焦慮本身作為人類情緒中的一種,即展示了人類自我感知的能力,這種近乎「與生俱來」的應急機制,似乎也在焦慮產生的本身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情緒不一定都有積極意義,甚至都不一定有意義,都是人們的主觀賦予和自我感受,接受他們,順勢而為,學會消解負面情緒的過程也即自我修行的過程。


焦慮…
大概是那種對現在生活產生懷疑但是又想不清楚哪裡不對,明明面前還有一堆事沒有做,但就是不想做的狀態吧……
對…就是現在的我


有想做但是又無法做的事情,
有想說但是又無法說的話,
太多的事情和人事紛紛雜雜,
完全無法下手。

當忽然看到聽到某個名字和某些事,
會莫名其妙心慌,
會無法控制的手抖,甚至渾身抖,
只能停下一切,關掉周圍的一切聲音,
蹲下抱住自己。

會在忽然想到什麼的時候就流眼淚,
也會忽然感情大爆發,
想要大笑,也會大哭,
完全驚慌失措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BUT 別慌張,習慣了就好了。。。
而且這種情緒的發泄和抑鬱也會成為一種減壓的渠道。
然後這種焦慮如果克服了,
就神人了!
變得非常淡定!


焦慮是「期末考試前晚,小夥伴看著你坐立不安的樣子,怯懦的問你是不是有點焦慮」,你搖了搖頭、默默的記了下來。

焦慮是「母親絮絮叨叨談著別人家的孩子,父親看到你神色慌亂又畏畏縮縮,喝止母親說再說孩子就該焦慮了」,你木然呆住,腦子裡不住的浮現。

焦慮是「思想品德/心理健康老師放著投影,講述焦慮是由現實或者預期中的不順利,誘發的不愉快的情緒」,你似是而非的點點頭,在筆記本上抄了下來。

幾乎不再有研究者,把「焦慮」看作是天賦的、共識的情緒。從有趣的角度說,我們的焦慮只存在於「焦慮」或者「Anxiety」中;如果不觸碰這個標籤,取而代之的將會是「恐懼」、「緊張」或者持續的「痛苦」。

翻開近義詞詞典,「焦慮」有著一系列相似的詞語,我們或許能分得清意境的差異,或許不能。簡單的例子,高考前的十來天,有些學生會焦慮十來天;有些學生卻複雜的多,他們會焦慮六七天,臨近了又會感到隱隱的不安,到了考試前的那一天又出現了難以名狀的緊張。

「焦慮」只是一個標籤,是研究者們把一簇的現象方便描述所安放的標籤,它或許意味著交感神經的一類活動,或許意味著對現實和未來不算好的評估。然而標籤只是標籤。注射些興奮劑,告知的是生理鹽水,會讓人把興奮感標識為「焦慮」;甲狀腺功能的異常,沒意識到甲亢的時候,很多人也把亢奮標記為「焦慮」。如果願意,這個標籤可以包含很多意味之外的感覺。

「焦慮」不只是一個標籤,它在生活中反映著一類問題解決的圖式,這些問題只有當我們標定「焦慮」的時候才能處理妥當。必須承認,標籤附贈了很多標籤以外的心理活動。焦慮的不舒服感會迫使我們停下腳步,重新審視現實和未來,「焦慮」也會自發的喚醒調節機制,有意識無意識的讓我們的身心穩定而冷靜,焦慮」也能吸引朋友的關注,或許他們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拉你一把。

「焦慮」是學習來的,即使都是基於相似的情境相似的感覺,截然不同的經歷也可能讓我們的焦慮天差地別。我不會說每次的焦慮都會回溯到第一次聽到「焦慮」的那個瞬間,但是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一個影子——你給這個標籤添加的定義,它的內涵和它的邊界——它播種在你年輕的時候,然後慢慢開花、結果。

有些人的「焦慮」是迷霧中隱藏著的或有或無的威脅;有些人的「焦慮」是不能等待的箱子里確定不了的希望;有些人的「焦慮」是現實和理想的落差帶來的難以彌合的鴻溝;有些人的「焦慮」是眼界夯實不了的棉花糖般鬆軟空虛的路;還有些人的「焦慮」只是吃不到好吃的時候無力的饞嘴和憤怒。

「焦慮」沒有什麼確定的樣子,也沒什麼確定的意義,對不同人,也對同一個人。如果需要,「焦慮」大可以捏成我們希望它成為的樣子,埋藏著我們希望它擁有的意義。然而——
對那時那地那人那事,焦慮的樣子是確定的,意義也是確定的。那種感覺明確的告知我們它叫「焦慮」,就是為了告訴我們「喏,你看,現在的情況和記憶中的定義很相似,你正處在或有或無的威脅/確定不了的希望/難以彌合的鴻溝/鬆軟空虛的路/饞嘴和憤怒的情境中。壞消息是你現在感覺很難受、很不舒服,你的血液如同輕紗般撩動著房室瓣,又如同釘子樣穿透了你的表皮,準確的說你的血壓有些高、心跳的也有些快;好消息是我們翻出了很多之前的存檔,裡面包括了標籤使用的須知、過往關卡的攻略和高手指導的總結,如果不夠的話,存檔里連求助方式都提供了七八套,這可比一站到底輕鬆多了。」

當然,「焦慮」可不會這麼萌,尤其在你不確定它的定義之前。所以,我給大家的第一條也是唯一一條建議是:
把這個問題拋給自己,認真回憶自己出現過的焦慮,它們都是什麼樣子,它們都有什麼意義,它們是如何被解決的。這個問題別人說了不算數——除非——你不幸罹患了焦慮症,這就需要醫生和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了。

「焦慮」不是你的敵人,但是能不能成為朋友,就要看你自己對它的準備了。更多情緒相關的內容,歡迎閱讀情不自禁 - 「知乎 ? 鹽」系列。本人已委託「維權騎士」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轉載請私信告知。


其實故事很有意思,事物的狀態可以用故事來描述,我覺得焦慮可以描述為一種被放置在危機之下懸而未決的狀態,但你不知道危機是什麼,所以沒有對應的「危機結束」來終止這個狀態,看起來就像是達摩克利斯之劍。

達摩克利斯之劍

達摩克利斯之劍,中文或稱「懸頂之劍」,對應的英文是The Sword of Damocles(希臘文:Δαμ?κλειο σπ?θη),用來表示時刻存在的危險。

源自古希臘傳說:迪奧尼修斯國王請他的朋友達摩克利斯赴宴,命其坐在用一根馬鬃懸掛的一把寒光閃閃的利劍下,由此而產生的這個外國典故,意指令人處於一種危機狀態,「臨絕地而不衰」。或者隨時有危機意識,心中敲起警鐘等。

  • 中文名
    達摩克利斯之劍、懸頂之劍
  • 外文名
    The Sword of Damocles
  • 希臘文
    Δαμ?κλειο σπ?θη
  • 表示
    時刻存在的危險
  • 類型
    典故
  • 來源
    古希臘
  • 別稱
    天裁之劍、天遣之劍

至於臨絕地而不衰就不要想了,神經衰弱多年,焦慮久了就是焦慮症,神經官能症的一種,屬於功能失調,當前心理狀態不匹配環境……


焦慮的出現,說明自身出現了問題而自己也發現了。適當的焦慮會使人不斷地完善自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因為人類有焦慮,才得以不斷的進化。而過度的焦慮會引起精神方面的疾病。


焦慮一詞的詞源解釋是「感到煩惱和麻煩」。

焦慮是一種與恐慌、擔憂、不安、恐懼和緊張密切相關的心理和生理狀態。

雖然一定程度的焦慮是正常生活的構成部分,但當它出現得過於頻繁、過於劇烈或者變得難以掌控時,就變成了心理障礙。

關切+威脅=焦慮。也就是說,如果某件事對你來說是重要的(關切),同時你知覺到了一種迫在眉睫的危險(威脅),你的焦慮就來了。

焦慮始於你意識到威脅的存在,這個威脅可能是針對你生命的,如颶風、強暴或搶劫等。

但更多情況下,焦慮來源於一些非致命性因素,如迫在眉睫的解職、關係破裂或庭審等。以上任何一種情境,如果將其視為威脅的話,都彷彿具有能危及生命的力量。

有時候,焦慮只不過是對於未知前路的一種模糊不清的恐懼感,它總是指向未來的,也總是在傳遞危險信息。

焦慮的另一個構成要素是關切。沒有關切,就不會焦慮。關切是指對人或事的在意。如果這份工作毫無意義,你還有其他好的備選項,那你對它的指望就不會那麼多,失去它也就不會焦慮。然而,如果讀書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那每次考試都足以讓你神經緊張。

焦慮並不直接產生於某個人或某件事。有些事讓你備感壓力,但對別人而言卻未必如此。你的焦慮只與你自己的狀態相關,比如丟工作對一個人來說可能是毀滅性的打擊而對別人而言可能反倒是一種解脫。

對焦慮兩個可進行干預的地方:要麼改變對威脅的認識(如果我進不了啦啦隊,最壞也壞不到哪裡去),要麼減少關切(嗨,不就是錢嘛,誰都知道它總是去了又來),就是這樣,改變任意一個,就能改變焦慮體驗。

另外,焦慮是一種來自身體內部的預警信號,它提示你需要對一些潛在危險做出矯正性回應,如果你據此進行了恰當反應,那它自然就是健康的,你的生活也會因此變得更美好。比如說,在聚會上看到老婆和別的男人調情,你產生了焦慮,這驅使你去找她,並妥善地與她溝通,如果你是這麼做的,那你的焦慮就是健康的。但假如你選擇拿鑰匙劃破那男人的車(更別提採取違法行為了),這自然就不健康了。因此,焦慮是否健康,取決於你的行為。


如果說恐懼是你知道你畏懼什麼。
那麼焦慮就是你不知道你畏懼什麼。

焦慮說白了,就是一種藏的很深的恐懼。
你無法覺察到是什麼讓你恐懼的東西,它就會讓你焦慮。

比如你偷情會焦慮、做缺心眼的事情會焦慮、你坐飛機會焦慮、你求愛會焦慮、煙癮犯了會焦慮。

心理學家把人分為,理智人、原始人、純真人。
焦慮的本質其實就是理智人和原始人發生衝突了。
你的慾望被現實的情況壓抑了,但你又有慾望,你又恐懼
然而這種情緒非常深層,需要很強的覺察能力才能觀察到。

焦慮是一種很好的防禦機制,它能夠提醒你你現實的生活出現了問題。
說明你需要作出一定的改變才行。
說明你的理智人太過於限制原始人了,導致你的本能無法實現,或者不能很好的疏通和引導。
一直困在那個地方,自然就會焦慮。

需要你改變心態,改變思路,或者換一種觀念去生活。
這樣你才能活的更加舒心,更加坦然。

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鍛煉自己覺察能力,隨時觀察自己的想法。
這個你可以先試試打坐冥想,來鍛煉這種能力。
讓自己隨時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情緒的變化和根源。


個人理解,歡迎討論。

我認為,焦慮類似一種深度的迷茫(強調類似),是一種因莫名的(或是極富目的性)不自知與其他複雜情感交織而成的消極情緒。這種情緒的形成過程,跟對外部事物的過度解讀與內心的習慣性脆弱有一定聯繫。

焦慮區別於焦急,這兩種情緒的共同點都是因不確定因素佔據一定地位而形成的消極情緒,比如等待一個很重要的人,焦急是超過了時間人沒來,焦慮是這個人始終沒來,焦慮是焦急情緒醞釀到一定程度後的變異(人遲到了,焦急消滅,而人始終沒有出現,焦急被催化成為焦慮)

本答案隨時補充。


焦慮不是好事情,因焦慮而產生的有效行動才是。


我經常有焦慮感。

焦慮感本質上是一種壓力,逼迫人採取行動來保證自己的生存。

焦慮感往往與不安全感相連,撬動人的底層需求。

所以焦慮感的優先順序很高。

我甚至認為焦慮感是一種安全感的變種。

因為完不成某事、不採取某些行動就會變得不安全或者損失什麼的感覺,就是焦慮感。

壓力往往能驅動人,能改變人這種好逸惡勞的生物的懶惰狀態。

壓力下的人是一種應激狀態,要調動一切能力來解決安全隱患。

那些過勞死的人,往往有強烈的焦慮感。

這個社會的運行,本質上建立在人的焦慮感之上。因為要驅動懶惰的人,除了強烈的慾望,沒有比焦慮感更好的了。於是政府通過高房價、股市、通脹、無社保什麼的,讓民眾處於永遠的焦慮之中。

本質上,當前中國的高 GDP 可以說有一半建立在整個社會的焦慮感之上。

所以中國人勤勞,沒有懶人。因為中國人有強烈的憂患意識,焦慮感伴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一個很明顯的證據就是:中國人最愛存錢。政府統治的基礎,就是要深諳人性啊。

但根據最新的研究,壓力過大,焦慮感過強有一個很大的副作用:就是人的端粒會變短,活不長。

我在上一個問答中提到,人活著本質上追求的只是爽,而要總是感覺好,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將慾望期待降到最低,比如像梭羅說的那樣人活著只需要保持體溫。安全感要自己給自己,將期望值降到最低,這個安全感就很難被打破,你已經無所畏懼了,之後任何的獲得,都會帶來加權的滿足。

對社會發展來講,焦慮可能是必要的;但對於個人來講,我想除了苦其心志的自逼,他逼,還是要學會放下焦慮,獲得自控的安全感---即使只是為了活得長。

焦慮感驅動的人生,好像一直打興奮劑,見效快,死的也快。


對比起恐懼。

恐懼有明確的對象,即使是被鬼片嚇到,那鬼片的各種牛鬼蛇神也是具體的恐懼對象。

而焦慮沒有,焦慮就是自己意識到對於未來不確定因素可能造成對自己不利之後,產生的不安、緊張等負面情緒。比如考試之前害怕自己考的不好,但是「落榜」這件事情並沒有實際出現。

焦慮應算是一種防禦機制,當你感到焦慮時,你會去提前準備,比如考試前認真複習,比如害怕身體出問題而規矩生活,總之是想方設法去使不確定的結果更傾向於好的一面。生理上,一定程度的焦慮刺激供血(心跳加快)和注意力,生理上調整為更好的狀態去應對狀況。當然,如果過多了,會導致癔症或類似癔症的情況。

至於強迫症,很多時候是個體對於自己的要求過高,追求完美。導致無法承受失敗(比如家教嚴格,害怕責罵,害怕父母失望),結果就是即使是內心明白一些很荒謬的想法(他是差生,碰了我,我會變差,雖然很可笑,但是如果真的變差了呢?我還是去洗手吧,可以洗掉),因為過於害怕失敗,也不得不接受,不再去考慮邏輯過程,只看結果,從而產生強迫思維,直至外顯的強迫儀式。

而過於追求完美,對於失敗的害怕,根據剛剛說的焦慮的思考過程,也極容易導致焦慮。

以上,沒有查對精神病學第八版、ICD-10和各類文獻,以上思維過程只代表自己曾經的想法,用於參考,全程僅憑記憶和自己的體會。

利益相關:非精神科醫生,輕度焦慮,八年強迫症疾病史。

對了,鑒於我很懶所以我不會引用文獻,但是有文獻已經指出焦慮、強迫症和抑鬱症是有正相關的。如果你覺得自己狀態十分低落,失去興趣,失去社會能力,早醒,思維遲鈍,無法發泄情緒,躺著發獃一整天等類似狀態,請至精神科就診,便宜又有用。即使在上海,你掛專家號,也就三百,何況普通主治能力也都很強。


maybe......大部分人的焦慮的源頭,都是因為,沒錢?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焦慮是所有被壓抑情緒的通用貨幣,一種處於擴散狀態的不安。這些被壓抑的情緒會驅使人們不斷分散注意力、避免無聊、避免孤獨,直到這種困擾本身成為問題。

焦慮的一個重要來源是恐懼——最早為了給處於天敵威脅下人類以警示作用。而人們對於強大的恐懼的常用防禦機制是「縮放」這種情緒,通過麻痹自己的感覺、萎靡自己的意識來暫時阻止這種情感進入意識。這麼做短期效果還不錯,但是事後可能會以更糟糕的形式表現出來(更麻痹以致於抑鬱,壓不住了「莫名」想自殺之類的。所以某些場景下笑是比哭更深層的悲傷)人們焦慮的情緒越是嚴重,焦慮的實際內容的特徵就越模糊,讓人不知威脅從何而來——對應的,人會因此而體驗到那種連整個人都要被淹沒的恐慌和不安,和這種感覺比起來,人肉體死亡過程的那點痛苦看起來要輕鬆得多。心理諮詢很多時候做的工作就是通過來訪者不斷述說(還有夢、口誤、神經症和人際模式等),把焦慮關聯的東西以語言的形式說出了,並為這些情緒的發生和發展及影響整理出一條較為清晰的脈絡,但是一切都要以來訪者的體驗為基礎。很多時候在心理諮詢里並不把人的「病」當成問題,而是以癥狀反應背後的原因為問題,因為生病(不論身心)某種意義上都是人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通過縮小自己的世界,減輕自己的責任或者限制一部分功能來避免更大的問題。人的心理癥狀也是人結構化焦慮的方法之一(來自弗洛伊德),很多時候人對於特定情境的非理性恐懼(廣場、人際、其他物體什麼的)也是人遮蔽焦慮情境的方式——把一種無法描述的、混亂、彌散、讓人不安的情感客觀化。

焦慮的建設意義只有當人對焦慮具有足夠的耐受性時才會體現出來,而膚淺總是和人對痛苦的低耐受聯繫在一起。因為所謂的深刻、創造力總會讓人暴露在高度的焦慮威脅之下——對應的,獨裁主義、絕對權威和宗教信仰之類的東西(甚至包括文化、道德、常識等能讓人形成寄生關係的)能讓人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種處境。還有性行為,這雖然能釋放緊張,正常情況下也不會增加焦慮,卻會讓人們試圖用這種方式避免焦慮時更緊張(這個模式套用在「愛」上也說得通)。同理,財富被在現在一直被當成一種成功的標準,也有人會為了財富帶來的暫時的安全感對金錢顯得無比貪婪。當威脅強大到讓人無法應對時,最後的辦法是放棄自己的存在(也叫絕望)。因為焦慮某種意義上是人接受、連接和解讀壓力的方式,壓力能引起焦慮,而焦慮能處理壓力。也就是說,人們發展和學習的動力很多時候是由焦慮引起的。人類不同於動物的一點,在於人類的整合能力,一種把未來納入心理現實的能力,也正因為如此,人類要面臨更多的焦慮情境。


01.

我很焦慮。

怎麼說呢?總是有一種一不小心,就會落於人後的惶恐。

這種心態與恐懼類似。也令人感到不舒服。但是,回顧自己的來路,卻發現,焦慮也是令我成長的動因之一。

02.

因為焦慮於在小縣城死掉,所以拚命折騰到北上廣。

因為焦慮於所有人都在進步,只有我原地晃悠,於是努力提升自己。

因為焦慮於責任擔不起,期待被落空,所以拚命站起身來,去扛起一個大人應當承擔的一切。

我想過的,如果沒有外在的壓力,內在的焦慮,我會很容易屈服於惰性,得過且過,變成一個庸人,或者善於自我安慰的庸人。

我雖然不奢望榮耀無雙,但庸庸碌碌一輩子,還是不願意的。

因為太沒勁了。

於是一直在焦慮之中,盡我所能地拼。

03.

挪威人有一個有趣的傳統。

漁民在深海之中,發現大量沙丁魚,捕撈起來,準備上岸賣個好價。

但是,從深海返航,需要漫長的時日。許多沙丁魚還沒等到上岸,都已經死了。

後來,有人想出絕招——

在沙丁魚槽中,放入它們的天敵:鯰魚。

當鯰魚進入魚群,每隻沙丁魚都壓力山大,拚命遊動,生命力爆發,活力四射,直到上岸都依然活蹦亂跳。

鯰魚吃掉的,只有一些老弱病殘——而老弱病殘是賣不出好價錢的,吃了也不可惜。

這就是鯰魚效應

即,在強壓面前,人的戰鬥模式才會被激活,技能才會快速升級,敵人才會一個接一個被完敗。

也就是說,安樂令人退化,憂患令人強大。

04.

遺傳學家也以人類的繁衍歷程告訴我們:是的,沒錯。越不安的族群,生存機率越大。

比如原始時代,對環境越警惕,對生存越焦慮的人,他們也是最善於武裝自己,防禦外敵,避開猛獸襲擊的人。

許多驍勇善戰的民族,在饑饉與喪亂中,表現得所向披靡,攻無不克,但在奪得政權之後,榮華富貴加身,美玉佳人在側,意志逐漸衰亡,很快就走向沒落。

現代社會也是一樣,「活少、錢多、壓力小、離家近、時間自由」的職位上,從沒有出過真正大有作為的人。

只有焦慮於現狀、不滿於自身的人,才會思變,才會創新,迎來新的局面和文明。

05.

走得太舒服的路,都是下坡路。

活得最舒服的人,都是碌碌無為的人。

你很難在安逸的井底,看到呼嘯而出的飛龍。

也很難在動物園的飼養場里,看到日行千里的駿馬。

更難在一個闊太太身上,看到她忽然做出豐功偉績,亮瞎世人的眼睛。

生活得順風順水,人便會失去危機感,安於現狀,得過且過,精神短視,心智停頓,技能退化,無法應對任何大變革。

06.

時代是不會為任何人停下腳步的。

它風起雲湧,席捲萬物,人人都身處它的引力之中。它發出沉默的巨響:想活著,那就努力。

有些人說,我也想努力,但我發現,越努力,越焦慮。

我承認是這樣的。

但這是必然的現象。

如果你有目標,也有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勁頭,那麼,焦慮就是你的影子,你擺不脫的。

因為,生存就是「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的事情,攻下這個難題,又會迎來下一個挑戰。

挑戰生生不息,焦慮無可避免。

既然如此,不如和它交個朋友。

這樣吧,焦慮同學,我們倆看來是生死不分離了,既然如此,還是一起干點兒正事兒吧,你催促,我執行,一起生機勃勃地活下去!

焦慮就這樣,由壓力轉為動力,成為你的無敵法器。

07.

我有時候很想偷懶。而偷懶的借口,只要你想找,總是有的。

但是,只要一停,焦慮感就爆棚,令我不得安生。唉,這麼煎熬下去,還不如抽出時間來做事。

這也就是許多朋友說「其實吧,工作比賦閑更令人踏實」的原因。

在這種動因之下,人就會一直在路上,一直走,一直看,一直收穫,一直成長。

08.

孟子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意思是:如果沒有內在的監督與鞭策,外在的威脅與壓力,任何存在都會走向衰亡。

國家如此,你我亦然。

只有在充滿挑戰的內外環境里,人的惰性、厭倦感、倚老賣老的陋習,才會得到抑制。而在那空出來的地方,上帝會交給你更好的東西:聰慧、鬥志、年輕的心。

最後想告訴大家:歲月從不靜好,現世從不安穩,如果你正處於這種生活,這隻能意味著——

1,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但被呵護與照料的巨嬰,代價也是慘重的。你會失去命運的主動權。如果負重者變節,你會如墮深淵,毫無辦法。

說到底,所有的橋樑,都得自己過去。所有的路途,都得自己穿行。

2,所謂「無憂無慮的生活」,早已被命運在暗中標好了巨額價碼,在未來的某一天,你會驚訝地發現:這是一場提前消費,而你的餘生,都將以沉重的代價,為它支付本金+利息。

—————————————————

本人公眾號:周沖的影像聲色(一個文藝又理性的公號)

業務合作微信:zhouchongzhuli


負面情緒的意義是告訴你,你病了。


不請自來。
恰好有過焦慮的體驗,困擾了我近兩年之久。期末複習之際大概的分享一下。
那是在高二的時候,可能是由於考試頻率多了緊張,也可能是由於少年情感受挫,或者是不知為何的事情,總之變得特別愛緊張。 之後一件事兒成了焦慮爆發出來的誘因。
那年暑假出去旅遊,在旅遊大巴上突然想到: 我要是想上廁所怎麼辦?
頓時剋制不住的尿意襲來了,不停的想上廁所,循環往複,一旦沒有廁所的地方就會坐卧不安,十分苦惱,甚至汗流浹背。 感覺自己整個人都被它挾持了。
然後那次旅遊無比的漫長,無比期望它的結束好讓我回到家裡。 說來也奇怪,回家之後有了方便的的衛生間,就也沒有尿意了,也不焦躁不安了。 我鬆了口氣以為好了。 然後,噩夢才剛開始。
開學之後,我的第一個晚自習記憶猶新,因為假期才回來學校這邊,和同學們鬧了一陣子,然後晚自習開始了,我們那時候晚自習比較長,一小時一節,一開始我就特別想上廁所,這時候班主任在訓話,我頓時慌了,又開始坐卧不安起來,然後那一小時就如同世紀般漫長,不停的再想去不了廁所怎麼辦,自己要撐不住了… 結果下課了匆匆跑過去廁所,尿量很少,我真的慌了。 從那以後,每節課的四十五分鐘都是折磨,自習課我可以安慰自己可以請假出去,那要是有老師在講課呢? 那一年我不想具體說太多,我請了一學期的晚自習的假只因為受不了比四十五分鐘多出來的十五分鐘。 我開始厭惡上課,喜歡熬夜,每天都要熬到凌晨兩三點甚至四點多才睡,只因為不願意麵對第二天的煎熬。上課時候注意力也分散了許多許多去克服尿意,本來特別活潑外向的我變的內向,不愛出教學樓,因為操場和外邊沒廁所,為此不上體育課,放棄了心愛的足球,也不去廣播體操,終日悶在教室里。放假了周末也不出門,兩天都呆在家裡,我依稀記得那種每周日晚上晚自習返校的感覺,大約是我要死了吧。 一周復一周的熬著,我受不了了,向家長述說我的痛苦,爸媽也很重視,帶我看了心理醫生和中醫,吃了很多調節神經的葯和安神的中藥。也做了很多心理測試,人格測試上說我外向又富有活力,心理很健康,但只有我知道我是按照之前的我的性格做的測試吧。 最後診斷說是:焦慮情緒的作用。 我其實有點開心,因為終於知道是什麼導致的了。但是說白了,要想治好,還得多靠自己克服。 醫生再說沒事兒,不算啥,並沒有什麼用。 於是我開始了自我的積極暗示,起初是告訴自己可以啊能堅持啊沒事啊。見效不大,長話短說,最後支持我的信念是:
沒有人會比你自己更在意你,你上幾次廁所啊會不會讓人看著很奇怪啊什麼的根本沒人在乎好吧!
其實回復時間還是很漫長,但是現在基本恢復正常了,生理上也沒什麼影響。 但心理上,我覺得克服焦慮就像是擊穿一個噩夢,需要勇氣,更需要方法和耐心。 記住,別太在意別人的目光和看法,做好自己,做自己喜歡的自己,就足夠了。


推薦閱讀:

經常因為一些小事感到崩潰,恢復得很慢,我該去看心理醫生嗎,需要吃藥嗎?
每天都生活得很焦慮要怎麼辦呢?
總是焦慮,明明很困但是睡不著,很難熬,我該怎麼辦?
如何克服應屆生找工作時的焦慮心情?
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們對「焦慮」的關注是否適用於當下中國?

TAG:心理學 | 情緒 | 行為經濟學 | 焦慮 | 神經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