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自己是內向還是外向呢?
儘管有些親友認為我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內向者,話不多,人也靦腆,但在一些對味的環境,對味的朋友面前,我開朗,勇於表達……而且也願意冒險。我對自己這種性格很困惑,內外向是單一維度嗎?一個人有沒有可能同時處於性格的兩極?
很多人有這樣的誤會:一個外向的人應該是樂觀、自信、陽光、能幹、勇敢、能言善辯的。反之,一個內向的人應該是悲觀、自卑、陰暗、笨拙、懦弱、沉默寡言的。總之,外向的人把很多好詞都佔了,而把一些壞詞都留給了內向的人。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很多人格理論都有關於內向和外向的區分。普遍的看法是:
內向的人會把更多的精力指向自己的內心世界,沉浸在自己的想法、觀點和情緒中,而外向的人會把更多的精力指向外部世界,願意在人多、事多、活動多的環境中工作;
內向的人通過安靜和獨處恢復精力,外向的人通過與外界的聯繫恢復精力;
內向的人對外部刺激敏感,不喜歡太多刺激,喜歡對自己體驗到的事情做深入的了解,而外向的人喜歡更強烈而豐富的刺激;
內向的人喜歡深度,外向的人喜歡廣度;
這些區分其實是很中性的,並沒有這麼多「好」或者「壞」的價值判斷在裡面。
但其實大部分人說自己敏感內向的時候,說的並不是這個意思。
我在一個網站上做關於「內向和敏感者的幸福課」的話題諮詢,接觸了一些職場人士,我發現大家諮詢的問題五花八門:覺得老闆不好相處、下面的團隊成員不聽話、職業生涯沒目標沒動力、不知道該怎麼在公司內部拉資源……共同點是,大家很樂意把這些問題歸於一個統一的原因:我是一個內向和敏感的人。正因為我是一個敏感和內向的人,我才會遇到這麼多的問題。
有時候,我們需要一個標籤,來為自己糟糕的情緒、人際關係的挫折、諸多的人生不順命名。一旦貼上標籤了,就好像得到了心理學專業認證蓋章了一樣,有了安全感和認同感。我們知道了它是什麼,就暗示著知道了該怎麼解決它,即使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解決,也至少暗示著很多人跟我們一樣。
這是很多人覺得自己內向的原因。因為「敏感和內向」正是這樣一種標籤。
但也有標籤貼不上的時候。題主問的是自己在有些朋友或者有些人面前特別開朗,勇於表達和冒險,這很正常。雖然人格理論會有關於內向和外向的區分,但內向和外向的人到底有哪些典型的行為,也仍然存在不少爭論。
關於人的性格,心理學上也一直有兩個派別:一個派別是人格派,強調人格特質的穩定性。人格派的心理學家相信3歲看大10歲看老。如果10歲時你是一個內向的人,那麼50歲時仍應該是。如果你在工作中是一個內向的人,那你在生活中也應該是。另一個派別是情境派,覺得世上本沒有內外向,說的人多了,也才有了內外向。內外向壓根就不重要,你所在的情境和你在情境中扮演的角色,才是決定行為的關鍵。按情境派的說法,你在講台上自信健談,並不是因為你外向,而是因為你在扮演教師的角色。也許在課下遇到領導,你又變得內向害羞了。同樣,你在一些朋友面前樂觀開朗、勇於表達、也願意冒險,那一定是你和朋友的關係,讓你習慣了在這種情境中扮演這樣的角色。所以按情境派的說法,重要的並不是你內向還是外向,而是你在什麼地方、跟誰在一起、做什麼。
聽起來你好像有些隱隱的不安和困惑。其實這種困惑蘊含的假設是,你同意人格穩定的理論。你覺得在你的諸多行為中,總有一些不變的東西,那就是你真實的自己。
再回到標籤的問題。有時候,人格的標籤會幫助我們理解自己,但有時候只會讓我們固步自封。所以我的建議,與其給自己貼上「內向」或者「外向」的標籤,把自己的性格看作固定的東西,不如用成長的觀點看待自己的性格,去嘗試、接受和擁抱更多可能性。成長和改變是可能的,如果你和外界不斷接觸,去嘗試不同的東西,去突破所謂性格為我們設定的最佳舒適區,去結交不同的朋友,也許你會發現,你有超出了內向的豐富性,那些蘊含在你自我中的另一面。那時候,你到底是一個外向的人,還是一個內向的人,也許壓根就沒那麼重要。
外向的人覺得外向是一種性格。
內向的人覺得外向是一種能力。
首先要聲明一點,內向和外向只是獲取能量的方式不同。
內向的人喜歡獨自安靜的環境獲取能量,喜歡深度。
而外向的人喜歡在人堆裡面獲取能量而且喜歡廣度。
但很多人看似內向並不是真內向,而是有社交恐懼、焦慮症等。
這並不是內向的問題,假如克服了這些心理病,也許就是個外向的人。
所以內向外向只是獲取能量方式不同罷了。
並沒有好壞之分,壞的只是因為有一些心理障礙而已。
當沒有心理障礙的時候再去判斷一個人的內外向其實就沒有絕對的劃分了。
從小到大被父母和周圍的人都一致認為我是個內向的人。
但後來隨著自己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慢慢地發現,原來我外向的時候,比很多自允外向的人可能還要更加奔放。
原來曾經只是有一些社交恐懼,後來突破了之後發現自己在有一段時間還挺喜歡社交的。
曾經在我大學的一段時間,經常參加社交聚會,然後總是主動搭訕別人的那個人,也是說話最多最放的開的那個人。
其他人都不認為我是個內向的人。
我說我其實是個內向的人,他們都一致否定。
當然很更長的時間內還是習慣於一個人呆著。
主要是認為有有價值的社交比較少。
原來和現在的區別在於環境對自我的改造。
環境不斷改造人,不斷影響人。
才會讓人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
並沒有一個人就是始終是同樣的人。
一個人不可能一直內向,或者一直外向下去的。
一個人也許受到基因和家庭的影響可能更加有內向的傾向。
但是當他放在了一個充滿了和睦和快樂的環境中,他說不定就會變的很外向。
一個外向的人經過重重事情,很可能更希望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自己默默地呆著。
因為人是隨時會變的。
宅久了的人也許就想出去活動活動。
活動久的人,就想在家裡好好休息。
當然我更傾向於人其實更加願意合群一些,只不過要看這個群體能夠提供多大的價值。
每個人每天都會受到各種事情的影響。
根本不存在一個外向或者內向的劃分。
這個人他在這個場合可以外向,在另外一個場合就可能會比較內向。
比如有人在同學面前就很外向,但是在老闆的和同事面前就比較內向一些。
人都是在不斷地和環境相互作用。
內向和外向的劃分最早是出自於卡爾榮格對性格的劃分。
這是為了方便後人對人的識別。
說白了製造一些標籤和分類。
他說的內向和外向只是一種人格的人格傾向。
但並不代表人就一定是這種人,僅僅是一種傾向而已。
這種傾向可以改變的,可以隨著環境改變,也可以隨著自己心境而改變。
當然這要看自己的內向的渴望是什麼,潛意識追求的是什麼。
當然改變也許是痛苦,也許是意外,也許是時間的變化,總之他是會變化的。
並不是從一而終的。
所以應該這麼說比較準確,那就是人在某一個階段趨近於內向還是外向罷了。
僅僅是某一個階段。
有些人只是階段短和長的區別,當心境或者環境變化了就會有所變化。
現在的人不僅僅習慣給人貼外向和內向的標籤。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標籤,例如好人壞人,窮人富人,強者和弱者等等。
但這個世界上的一個標籤就真的能描述一個人么?
就能很清晰的識別到一個人么?
就能很好的表述一個人么?
很顯然,標籤化的思維是錯誤的。
因為事物總是在變化,永恆的事物太少,特別是人這種多變的動物。
不僅僅是對別人貼標籤。
最重要的是,自己給自己貼標籤。
自己認為自己是內向的人,那你就限制了自己是個內向的人。
自己認為自己是外向的人,那你就限制了自己是個外向的人。
那只是一種自我的認知罷了,並不代表實際的情況。
重要的是,要更加靈活的認識自己。
人看到的世界,都是基於主觀認知結構的而構造的世界,並非真實的世界。
如果只是用一種很死板的語言來限制自己,來說明自己。
那這個就可能刻意的限制了自己的生命力。
一個內向的人他可以社交的時候外向,可以回家的時候內向我覺得都是可以的。
並沒有絕對這一划分。
自己並不是自己認為的那種人。
自己是會隨著世界變化的那種人。
環境天天再變,我們的身體也在天天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那個固有的認知罷了。
但認知一旦不符合當前的狀況,那麼就會對生活造成困擾。
比如我認為自己是個內向的人,我就不應該在社交場合侃侃而談。
想想自己會覺得很愚蠢。
這世界最糟糕的辭彙就是應該,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應該和不應該。
只有我想不想而已。
我想談就可以談。
哪裡有什麼我認為這個人應該怎樣,就必須怎樣的。
人是靈活的,不是機器。
只要是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都可以去爭取。
譬如我是個外向的人,誰說不可以自己好好的安靜地呆在家裡看看書,欣賞藝術來著。
照樣是可以的。
不要被自己的認知所欺騙。
人往往就是那個自欺欺人的動物,需要時時警惕。
讀了下面的文章之後,你就知道如何判斷自己是內向還是外向了
內向者的革命由此開始——破解內向外向性格(簡版)
原來,這才是我們性格內向的真正原因!內向者外向者在生理上的唯一差異是:內向者的大腦會本能的「先弊後利」地分析信息,外向者的大腦會本能的「先利後弊」地分析信息。正是這個唯一差異造就了千差萬別的內向外向性格。
偶讀內向者兼心理學博士馬蒂·萊尼的內向書籍,才猛知一直不成功的根源竟是自己的內向性格。為儘快渡過人生的低谷,使我不得不研究內向性格。 ——內向分析師宗武
不可否認,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正如所說凡事有利必有弊。同樣的,每一條大腦分析的信息也都是有利必有弊的,相應,人的大腦會用兩個不同部位分別分析其利其弊,內向者外向者在生理上的唯一差異是:內向者的大腦會本能的「先弊後利」地分析信息,而外向者則反之。正是這一毫不起眼的差異,產生蝴蝶效應,使內向者外向者有諸多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徵。顯然,後天行為、後天意識、外界環境(如習俗)以及經驗、教訓、教育、價值觀等後天因素會影響大腦對信息的分析,甚至會改變大腦對信息利弊的本能分析順序,如人對新事物的認識會受到第一印象的影響,又如商人從來都是用突出優點及隱匿缺點的方式引導顧客「先利後弊」地分析商品的信息,所以說沒有絕對的內向者,也沒有絕對的外向者。
在研究內向性格的過程中,長久地分析自己的所思所想,讓我越來越清晰地感覺到我的大腦總是在先弊後利地分析信息,進而發現馬蒂博士著作《內向者優勢》提及的大腦中的兩個分析信息部位——「多巴胺路徑」「乙醯膽鹼路徑」可以用通俗的語言概括為「對利分析的路徑」「對弊分析的路徑」(限於篇幅,本文對此不作解釋)。三年的潛心研究,讓我非常確信內向者外向者大腦對信息利弊的本能分析順序的差異,是內向者外向者在生理上的唯一差異,也就是說,這個唯一差異造就了千差萬別的內向外向性格。
相比其它內向性格理論,本文從利弊的角度研究內向性格,不僅使內向一詞變得更簡單易懂,而且能更全面更深入地透視內向性格,最重要的是能使內向者更充分地利用好自己的內向性格。
在沒受後天因素影響下,受先入為主的影響,
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會把注意力聚焦於信息中的利,而忽視其弊;
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會把注意力聚焦於信息中的弊,而忽視其利。
因此,
對外向者來說周遭的一切信息似乎都有利於己;
對內向者來說周遭的一切信息似乎都有弊於己。蘇珊·凱恩從敏感的角度研究內向性格的專著《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中講到,內向者的敏感,不僅使他們對可怕的事物保持警覺注意力,也對平常的不可怕的事物保持警覺注意力。也就是說,內向者可能會對任何事物都保持警覺注意力。我們知道,人類通常會對危害保持警覺注意力,這麼說,內向者的敏感總是能讓他們看到任一事物的危害!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內向分析師宗武認為,內向者的敏感,其實就是內向者對危害的敏感,這是由他們大腦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引起的。
我們知道,後天因素會影響大腦對信息的分析,甚至會改變大腦對信息利弊的本能分析順序,但影響與改變畢竟是有限的,人們還是會先天本能地分析大部分信息——對新信息的分析更是如此。
於是,一生中,
外向者會將時間更多地用於行動,在行動中逐利;——這是性格外向的小孩活潑好動的原因。
內向者會將時間更多地用于思考,在思考中想出解決弊的良策。——本能「先弊後利」的思維順序才是造成內向者善於思考的真正原因。
於是,生活中,
逐利的外向者更傾向於積極主動;
避弊的內向者更傾向於消極被動——外界無窮無盡的信息,內向者只能思考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只能採用避弊的方法。外向者的各種逐利行為(如追求名利),會被認為是富有進取精神的。內向者各種避弊的退縮行為,會被認為是不求上進的。
於是,沒事時,
外向者更願意去找樂子;
內向者更願意孤獨在自己的私人空間里。如你所見,大多數內向者都很宅。
於是,
外向者更縱慾,因為他們想佔有或享用一切有利於己的信息,這使外向者會有更多更強烈的慾望。因此,他們更易在慾望中迷失自我,也更經不起誘惑。
內向者更克己,因為他們想遠離一切有弊於己的信息,這使內向者更會克制自己的慾望。因此,他們更喜歡過簡簡單單的生活。
外向者更傾向於先行動後思考,這是因為在沒受後天因素影響下,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在分析到信息的「利」時便會在行動中對信息加以應用,但永遠也不可忽視的弊隨後會迫使他們思考——這時他們極有可能會因沒有解決弊的能力而讓自己置身險境。因為外向者分析信息的時間很短就會對其加以應用,所以會被認為是思維敏捷的。人們常以「聰明」兩字讚譽外向者思維敏捷。
內向者更傾向於先思考後行動,這是因為在沒受後天因素影響下,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必須在思考出解決信息中弊的良策之後才能在行動中對信息加以應用,因為內向者分析信息的時間很長才可以對其加以應用,所以會被誤認為思維遲鈍。不管怎樣,內向者必須用一段時間——通常比思考的時間長很多——來默默地平復由弊誘發的消極情緒,因此,內向者很易被貼上「呆」「笨」的標籤。
不容否認的是,先思考後行動的內向者很難有即興發揮的能力。正如蘇珊所說,作了大量演講之後,她依然需要經過「感覺自己在經歷一項深入的研究」的充分準備才能夠開始一場演講。
因為外向者在分析自己的信息時,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自己的優勢而忽視自己的劣勢,在分析外界的信息時,又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有利於己的信息而忽視有弊於己的信息。所以他們更易產生「相信自己能行」的自信。
因為內向者在分析自己的信息時,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自己的劣勢而忽視自己的優勢,在分析外界的信息時,又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有弊於己的信息而忽視有利於己的信息。所以他們更易產生「輕視自己能力」的自卑。
內向者極易害羞。害羞在百度百科中定義是:擔心自己的缺點暴露在陽光下,會讓別人看不起自己,因而不敢表達自己,越是表達自己就感到越害怕。從利弊的角度研究內向性格,讓我們很容易就知道內向者極易害羞的原因:把注意力聚焦於自己缺點的內向者太在意自己的缺點了,他們總擔心缺點會在自己的言行中顯露出來。
內向者更善於反省。他們更會在內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無過失,以使自我更為完善。內向者如曾國藩、蔣介石都善於利用日記進行自我反省。
更善於反省的內向者也更善於總結經驗教訓。他們尤其會把自己做過的錯事牢記在心,以免再犯同樣的錯誤。如哲學家周國平在他的文章《乖孩子的劣跡》中就清晰地回憶了幾件令性格內向的他終身難忘的小時候做過的錯事。正是這種深刻的記憶讓他不會犯相同的錯誤。
外向者更易樂觀,他們更會因自己的注意力聚焦於黑暗無比中的一丁點星光而使生活金光燦爛。如外向的曹操時常在絕境中仰天大笑。
內向者更易悲觀,他們更會因自己的注意力聚焦於燦爛陽光中的一丁點陰影而使生活暗淡無光。如內向的林黛玉即使生活在榮華富貴的賈府也常以淚洗臉。
也就是說,
樂觀的外向者遇事更會盡量往好處想。因此他們能享受更多的快樂、興奮,這也使他們更易神采飛揚、精力充沛。但正是這種思維使一些外向者敢於做壞事,甚至做危險的事。
悲觀的內向者遇事更會盡量往壞處想。因此他們要經受更多的悲傷、沮喪,這也使他們更易精神萎靡、沒精打采。不過,這種思維讓他們害怕做壞事。
馬蒂·萊尼博士從精力角度研究的內向外向性格理論是相當膚淺的。她只要思考「為什麼內向者會經常感到精力不足?」「為什麼外向者會經常感到精力充沛」這兩個問題,就會發現,所有人都會在情緒低落時精神萎靡——這時會感到精力不足,在情緒高昂時神采飛揚——這時會感到精力充沛。一個人的精力是隨著情緒變化而變化的,由此,內向分析師宗武認為,內向者之所以經常感到精力不足,只是因為他們很易情緒低落而已,從精力的角度就是從情緒的角度研究內外向性格,而從情緒的角度研究內外向性格就像從情緒的角度研究性別一樣不能觸及問題的核心。
外向者更崇尚冒險,這是因為他們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信息中的利而導致自己輕視弊的危害。這也使外向者更易膽大、勇敢、無畏。
內向者更小心謹慎,這是因為他們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信息中的弊。這也使內向者更易膽小、懦弱。很多時候,內向者外向者大腦分析信息的差異,會導致他們對同一件事有截然相反的行為。如調查發現,當交通燈變黃的時候,內向者往往會踩下剎車,而外向者則會踩足油門。
創造「外向」「內向」術語的心理學家榮格說:
外向者的生命周期更短一些,因為他們有較少的自我保護方式;
內向者的生命周期更長一些,因為他們有較多的自我保護方式。
外向者更喜歡熱鬧,因為這裡有豐富的信息源,而任何信息都可能讓他們產生快感。
內向者更喜歡安靜,因為任何外界信息都可能讓他們產生不舒服甚至是不安的感覺。
一般而言,
外向者更傾向於快;
內向者更傾向於慢,當行動時,他們生怕出錯,在小心謹慎中,不得不犧牲速度。從生理上解釋是:外向者主要分析信息的「多巴胺路徑」要比內向者主要分析信息的「乙醯膽鹼路徑」短一些,也就使「多巴胺路徑」分析信息的時間少一些,外向者的速度隨之快一些。
外向者更追求認知的廣度。這緣於,在沒受後天因素影響下,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更重視對信息中的利的享受而輕視弊對自己的危害,這使他們認為信息認知得越多,享受也就越多。因此他們喜歡了解很多事物,對很多領域都抱有熱情,喜歡交很多朋友,積极參与各種活動,熱衷於各樣吃喝玩樂……
內向者更追求認知的深度。這緣於,在沒受後天因素影響下,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只能安心地用無弊於己的信息,這使他們認為信息的每一個細節研究得越徹底,才越有可能找盡所有的弊並思考出相應除弊對策,從而越會成為一條無弊於己的信息。因此,內向者被認為適合做研究型人才,如科學家、發明家。
於是,
外向者更可能會博而不專。如外向者李嘉誠的事業遍及各行各業,如港口貨運、酒店、保險、電力、電訊、地產、基建、零售、石油等等,可謂包羅萬象。
內向者更可能會專而不博。很多著名的內向者都是因為用很長很長的時間專註於他們的某一個興趣愛好而取得卓越成就,如愛因斯坦專註物理,比爾·蓋茨專註軟體,梵谷專註畫畫……內向者必須牢記曾國藩的一句話:凡事皆貴專。
於是,
外向者更可能會把時間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事上,因為這些事也能帶給他們享受,如大觀園裡的女孩會用「無事忙」來評價多情的賈寶玉。
內向者更可能會把時間珍惜在重要的事上,因為更會以研究的態度對待事物的內向者更會無視閑人閑話閑事。
於是,
外向者更傾向於不拘小節;
內向者更傾向於注重細節。注意,注重細節的內向者不一定是個完美主義者,但完美主義者必定是個注重細節的人。
於是,
外向者的生活更會是豐富多彩且充滿樂趣的。
內向者的生活更會是單調無味的?如果你知道,我可以把自己喜歡的書看了一遍又一遍,而且能越看越有味,就不會這樣想了。
外向者和內向者很大的一個區別是:
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更易接納新事物,這使他們能更快地適應新環境,更快地熟識新人,更快地學習新知識……
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更難接納新事物。內向者更需要經過很長的適應期——用於找出新事物的所有弊並思考相應對策以及平復由弊誘發的消極情緒——才能接納新事物,這也是很多內向者用「慢熱」來形容自己的原因。因此對大部分內向者來說,做好一件事是很不容易的,即便是高智商的愛因斯坦在成功之前也要用漫長時間來積累相關的專業知識。相比之下,性格外向的愛迪生則可以在開始某個發明之前,在短時間內積累完相關的知識,這也是他一生能有兩千多項發明的一個重要原因。
內向者比外向者晚熟,這裡所謂的晚熟是指內向者比外向者更晚通曉人情世故。有一些內向者甚至會感到自己的心理年齡要比實際年齡小一截。
外向者更喜新,因為新之利能帶給他們享受。如他們更喜歡購物——外向女性尤其喜歡買新衣服,也就是說他們更易成為月光族。
內向者更喜舊,面對舊,內向者會有一種很舒心的感覺,畢竟經過深度的研究,舊已是百益而無一害的。喜舊的內向者喜歡呆在熟悉的地方,喜歡和熟悉的人交流,喜歡走熟悉的路,會去經常去的商店(超市)購物。。。。。。因此,很多內向者可以一直宅在家裡卻不覺得悶。
於是,
外向者的生活圈更廣闊;
內向者的生活圈更狹隘。
於是,
外向者更傾向於開放;
內向者更傾向於保守。其實,內向者只是在世俗生活上較為保守,在思考問題的思維上,他們永遠都有破舊立新的勇氣和膽識。不少內向者為科學、思想的進步做了巨大貢獻,如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論,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對新事物更易產生好感的外向者多是興趣廣泛的;
對新事物更難產生好感的內向者多是興趣狹窄的。
外向者更易分心,當有另外一件有趣的事闖進他們的大腦,他們就無法集中注意力了。
內向者更能專註,弊就像架在他脖子上的一把刀,讓他食不甘味,寢不安枕,視而不見,聽而未聞,一心思考如何移除威脅他生命安全的刀。馬蒂·萊尼博士把內向者的這種專註稱為高度集中注意力。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
對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來說,似乎每一條大路都是坦途,這條阻塞了,又有另外一條陽光大道。
對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來說,似乎每一條大路都是畏途,腳下的路阻塞了,會因為沒有別的路可走而成了絕路——你不得不承認內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絕望,但正因為沒有其它路可走,使內向者格外有毅力、有耐心在一條路上一直走下去。
於是,
外向者更會見異思遷、半途而廢。
內向者更會持之以恆。大學畢業六年仍然一事無成的性格內向的著名導演李安,為什麼還要苦苦堅守自己的導演夢想?原來,在那令他銳氣磨盡的六年,他並不是沒有做過其他工作,而是做過後發現:「我真的只會導演,做其他事都不靈光」。內向的星爺周星馳在跑龍套的那六七年,肯定也曾有過類似的感慨。
於是,
外向者更善變;
內向者更專一。
我們已經知道大腦分析的每一條信息都是有利必有弊的,同樣,每一個人說的每一句話也都是有利必有弊的。
外向者更善言,這緣於,外向者更傾向於說有利於己的話,又因為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感覺自己說的每一句話似乎都是有利於已的,這使他們幾乎能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也使他們認為話說得越多越好,長久的多言,讓他們高談闊論,能言善辯。
內向者更拙言,這緣於,內向者更傾向於說無弊於己的話,又因為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感覺自己說的每一句話似乎都是有弊於已的,這使他們喜歡把話悶在心裡不說出來——內向者肯定有不少欲言有止的經歷,也使他們認為話說得越少越好,長久的少言,讓他們笨口拙舌,淵默寡言。但你可知道,謹小慎微的諸葛亮也是一位內向者,他為什麼能舌戰群儒呢?原來內向者能非常暢快地說無弊於己的話——即思考過的話或曾經思考過的話。當然,內向者也能夠與無弊於己的人——即內向者已十分明確不會傷害自己的人,如親近的人,熟人——毫無顧慮地說話。因此很多內向者可以在熟人面前滔滔不絕,在陌生人面前卻會一字不發。
現實中,人們常以話的多少來判定一個人性格的內外向程度,話多一點,就外向一點,話少一點,就內向一點。孰不知,人的語言能力是後天習得的,內外向性格是先天遺傳的。這種判定性格內外向的方法就如同以頭髮的長短來判定一個人的男女性別,就因為大多數女人的頭髮是長的,就把頭髮長的人全部歸類於女人,而且,頭髮長一點的,就女人一點,頭髮短一點,就男人一點。要知道內向性格不僅僅隻影響一個人的語言能力,還會影響一個人的膽量、專註、慾望等等。內向分析師宗武認為判定一個人的內外向性格,要像判定一個人的性別一樣,不管這個人的外在如何,只憑生理性別來判定是男是女,我們也要只憑「生理性格」來判定一個人性格的內外向:內向者是大腦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人,外向者是大腦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人。可是,市面上所有關於性格的書籍(如樂嘉的《性格色彩》《色眼識人》、弗洛倫斯·妮蒂雅的《性格解析》)都是根據一個人的外在判定性格類型,它們很容易犯像把女漢子歸類於真男人的錯誤。
外向者更合群。這主要是因為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自己優點及美好一面的外向者,喜歡把自己的優點及美好一面在別人面前表現出來,好讓他們注目、讚許、羨慕、刮目相看。另外,為了拓展自己認知的廣度,外向者也樂於往人群里鑽。當然,還有很多其它因素會促使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合群。
內向者更離群。這主要是因為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自己缺點及不好一面的內向者,害怕別人注目於自己的缺點及不好的一面,為避開他人的眼光以及免遭他們的貶低、譏諷、鄙視、侮辱、恥笑,內向者會躲進孤獨。另外,人群也使追求認知深度的內向者不能專註思考問題。當然,還有很多其它因素會促使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離群。如有一內向網友就說:他「不熱衷於社交只是單純的覺得此行為效率低且沒什麼營養罷了。」
於是,
外向者更富有表現力。他們喜歡做能吸引別人的目光的事。
內向者更羞於表現。
於是,
外向者更可能會張揚、高調、炫耀。他們這樣做無非是為了吸引更多欣賞的目光。
內向者更可能會內斂、低調、謙虛。他們這樣做無非是為了躲避外界批判的目光。
外向者更善於交際,這固然與他們合群有關。但我認為使外向者更善於交際的根本原因是:本能先利後弊的思維順序會讓他們有更多更強烈慾望,知道自己力量有限的外向者,需要藉助別人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慾望,這讓他們有動力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
內向者更拙於交際,這固然與他們離群有關。但我認為使內向者更拙於交際的根本原因是:本能先弊後利的思維順序讓他們更善於克制自己的慾望,內向者希望儘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為數不多的慾望,這讓他們無動力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
因此,
外向者朋友更多;
內向者朋友更少。
外向者常常是熱情的、笑著臉的,給人很友好的感覺。 ——其實這是他們趨利的表情、表現。
內向者常常是冷淡的、板著臉的,給人不友好的感覺。 ——其實這是他們避弊的表情、表現。
因此,人們常認為,
外向者是受人歡迎的,
內向者是不受歡迎的。
總有朋友反映,自己時而活潑,時而沉悶,時而和別人聊得嗨,而是又覺得社交太累,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內向還是外向,很苦惱。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從心理學上區別
外向和內向的性格特徵是人類個性理論的一個核心緯度。使內向性和外向性兩詞普及的是心理學卡爾·榮格,雖然對此最普遍的理解和心理學的使用與他初始的含義不同。外向型性格表現為外向,健談,精力充沛的行為模式,而內向型性格表現為更保守和孤獨的行為模式。事實上,幾乎所有的綜合模型都以各種形式提現了這一概念。
比如,「大五模型」,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漢斯·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MBTI)等。
內向和外向通常被視為一個單獨的連續體。所以要麼外向,要麼內向。榮格和MBTI的提出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並表示每個人都有一個外向的一面和內向的一面。不同於直接通過人際交往行為來判定,榮格認為外向的人傾向於將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包括外在的人,物和環境等,而內向的人則較為關注自我的,主觀的內部心理狀況,包括內心情感、思想等。兩種類型的個體在自己偏好的世界裡會感覺自在、充滿活力,而到相反的世界裡則會不安、疲憊。
另一個觀點提出,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很容易地歸類為內向型性格和外向型性格。人的性格類型可以以可預測的方式發生變化,即性格內外向是通過情境觸發出來的。舉個例子,參加一個正式的晚宴,每個人都正經未作於桌旁,這會讓我表現得內向。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很焦慮,很防禦,或者是我說的比較少。這僅僅是因為我覺得,我對在這種特定的情境下成為焦點不敢興趣,因為我沒有get到任何讓我覺得有益,讓我獲得成就感,或者是興奮感的點。
在現實中,我們往往區分內外向時,往往會忽視人所處情境的力量。當我們以類似的方式對不同時間的同樣情境做出反應時,我們可以將這種特定的情境看作觸發我們行為方式的一個因素,所以該流派認為,這這種情況下,也可以將情境視為性格的一部分。
判定自己外向或內向的幾個簡單小問題
● 你是否在跟許多人相處後,包括朋友,感覺到精疲力盡?(比如覺得想要休息一下)
● 你是否尋求孤獨(比如想要單獨出去散步)來振奮精神,改善心情?
● 你是否會在僻靜的環境中工作狀態最好?(比如自己在家,或者是在單獨的辦公室)
如果以上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你有可能是內向傾向的人。因為他們通過尋求獨處而獲得能量。有時候他們會表現得很健談,但是他們會悄悄回家充電。
● 你是否會積極地嘗試認識新的朋友?
● 你喜歡成為人群關注的焦點嗎?
● 在舞台上表演時你會感到興奮嗎?
如果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話,那麼你有可能是外向傾向的人。他們通過與人互動交際獲得能量。獨處會消耗他們的能量,所以他們會不斷尋求與人交往的機會。
不要被內向和外向的標籤所束縛
熟練解讀個人性格模式和超越這些模式渴望之間是辨證的,因為它們並不能導致令人滿意的存在。
如何辨別是兩者最關鍵的區別。我們的目標是觀察我們的個性傾向,而不是認同它們。也就是說,我們只是意識到自己的性格傾向模式,而不會將其作為我們價值,身份或者做人的標準。
上述的辯證關係代表了存在和本質,進行和成為的微妙關係。這些可預測性的特定模式,在我鬆開手的情況下是非常有用的。也就是說,只要我不「擁有」這種模式,我就只是知道,並不會被他們所束縛。
了解構成我們性格的行為模式,可以幫助我們消減特定時刻的影響力。它是一個可靠的線索,引導我們不再去關注那些會引起我們負面情緒的標籤。判斷自己外向和內向只是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從而發現自己性格的優勢,更好地利用優勢然後變成更好的自己。但是我們也不能僅僅被性格的標籤所圈定,總想著如果自己是內向的或外向的,就只能成為內向的或者外向的人。
關注我的公眾號(下方識別二維碼),並在後台回復關鍵詞:內向 ,可以查看更多關於內向性格方面的分析文章。
你是外向還是內向的人呢?
有問題可以到我們評論區尋求解答哦!
文/小刃刃
微信公眾號【 yingrendao 】,每日推送自信、人際交往、情感、學習成長等主題文章。
PS:沒時間解釋啦,趕緊上車。
【電子書福利】如何更系統的學習提升自信、人際交往、戀愛、學習成長方法,關注本公眾號:迎刃(ID: yingrendao )後台回復關鍵詞:dzs 或『電子書』,即可下載5本電子書到手機瀏覽(5種格式)。晚了,可能鏈接就失效啦。
http://weixin.qq.com/r/rUw3LxnEWEQnrV1M9xm- (二維碼自動識別)
@動機在杭州 動機老師的回答很專業,我就來談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吧。
首先內向和外向是人類創造用來描述人的社交的辭彙。在這種評判緯度下人們簡單地分為了兩種,但其實是一個程度的問題。比如從內向到外向我們可以分為1-10,1代表內向程度最高,10代表外向程度最高。程度會變,但是是一種漸變,而且幅度不會很大,至少幾乎不會從1變到10,能變動5個點就已經很少見了。而變動的原因我覺得有自我和外部環境的因素,這兩個因素也是相互影響交融。
說完了內向與外向的內容,我們說一下如何評判。我覺得內向與外向的人有很多方面都是不同的,這些不同都是中性,沒有說誰好誰壞,但因為輿論環境主要被外向的人掌握,所以內向與外向的不同逐漸被換成了褒義詞和貶義詞,比如動機老師說的那些,我就不贅述了。這些詞很表面地概括特點,外向即為健談內向即為不怎麼會說話。加上輿論中一直傳達出如何從內向變為外向,讓人們覺得內向好像是一個天生缺點,需要改正。可事實是,內向與外向都有健談和不健談的,只不過當一個人不健談的時候,人們就把他當做內向的人,其實他是外向的。
那如何判斷內向與外向呢(其實更準確來說是內傾與外傾)?
1.當你在一個十個人以上的社交場所中(如飯桌上),你是否享受這種社交感覺。
2.當你一個人待著的時候,你是否很享受這種感覺?
自己做完題差不多就知道了。
最後說一下動機老師說的深度與廣度的問題。我個人很同意老師的說法。然後一點個人想法是,深度與廣度不會隨著內向外向的程度越高變得越深越廣,這與個人有關。在社會中大家認可的那些很厲害的人都是往中性(也就是5)靠攏,但是深度和廣度都做得不錯。
以下是判斷內向的12個標準。
1. 路上碰到許久不見的人,面對面不到一分鐘就開始翻白眼,臉部僵笑,欲落荒而逃。完全不知道要說什麼,知道再挺下去自己必然出醜,所以內心默默咆哮求對話趕緊結束。(@大文子)
2. 結束的那一刻,我的天空,星星都亮了。(@已然成瘋)
3. 不自覺地在摸頭髮。
4. 會經常性假裝沒接到電話,花了整整一下午對著鏡子模擬好了對白再聯絡人家。
5. 在出門吃飯與餓著之間常選擇餓著。(Luna_Cres)
6. 買東西會換不同家買,老在一家會尷尬。(@豆殺)
7. 說話時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不小心對視了感覺腦子被火燒了一樣要跳腳。
8. 一直在發作尷尬症。
9. 出去吃飯總是不好意思吃菜導致吃不飽,出去玩一天回家就躺上兩天。(@ 樊歌)
10. 跟動物說話。
11. 跟植物說話。
12. 一個人待著,便覺得擁有全世界了。(@ Dada)
源鏈接:世界如此兇險,我卻如此內斂丨好奇心研究所
我只推薦一本書《安靜》
這本書通過詳盡的調查和總結,能幫你區分,認識,利用你的性格,讓你知道這世上每種性格的存在都是有價值的,不可或缺的。
人的性格很少有純粹的內向或是外向,更多的是兩者互相補充,後天性格也和你一起在成長在學習,內向者也可以在親朋好友面前談笑風生,在演講台上侃侃而談,但這只是表象,你可以這麼做並不代表你就是外向了,真正的外向者這麼做是因為他們發自內心的喜歡,喜歡與陌生人交談,喜歡在演講台上展示自己,請問內向者做得到這種表象內部的動機嗎?
當然如果你沒時間看這本書,想儘快知道自己的性格,那就不妨注意以下幾個細節,這對你的性格判斷八九不離十:
1.周末時間,你更願意通過看個電影或者陪朋友逛個街,還是喊上同事去唱歌吃夜宵來度過
2.在家裡待一天你可以悠然自得的自我娛樂隨時調整心態,還是會悶悶不樂
3.公司演講時,你會花很多時間去準備,並在演講後如釋重負,或者你很願意隨機發揮,並希望再來一次
4.聚會討論時,你會沉默聽取多數意見並在合適時機發表自己的見解。或者你一直在試圖說服別人
5.與一群剛認識的人相處一段時間雖然有說有笑但會非常累,或者與他們越玩越開心越有勁
以上五條如果你都是前者,恭喜你,你是不折不扣的內向者。
當然我說恭喜不帶任何貶義,是真的恭喜,因為你擁有你不曾發覺的可貴性格。在我國,在全世界絕大多數地區,內向者普遍被認為是問題者,懦弱,自卑,甚至低能,但真實情況是,改變世界的人,大型公司的領導者,偉大的哲人,科學家,以及能成大事者,大多都是內向者。
所以如果你真的是內向者,不妨看看《安靜》這本書,不但能讓你輕鬆區分性格,而且能讓你發掘自己性格中真正的價值。
叔叔就很內向@:@ 也不妨礙和你們談笑風生嚒
外向:懶得想
內向:懶得動
為什麼會認為人的性格不是內向就是外向?
用兩個標準把人的性格就分為兩類,是一種很傻的做法吧。
人的性格沒這麼簡單區分的。
內向與外向只是一個簡單的分類,每個人都有內向的行為和外向的行為,區分內外向的點是更多審視自我,關注自我,還是審視外部,關注外部。
舉個例子,老師無故劈頭蓋臉批評了一個同學,內向的人會立即反思自我,去找自己錯在哪裡了,外向的人則會想發生了什麼事,找老師發火的原因。
推薦個量表:MBTI
APESK - 了解你自己
順便給你測測合適的職業~
註:僅供參考!!
我一向反對一切把人格標籤化的做法,人格分類只是一個參照,除非你按著參照給自己心理暗示,否則任何人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典型的"外向"或是"內向"的人,這種標籤其實只是社會虛構的產物。並不存在某些先天因素規定你成為一個外向或內向的人。
具體來說比如在人體第十一號染色體上有一個叫D4R4的基因,在這個基因中間有一段重複的序列,這段序列重複的次數越多,也就是這個D4R4基因越長意味著擁有這個基因的人對多巴胺越不敏感,於是這類人就會更願意去追尋新奇刺激的東西來促使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從而看上去更"外向"。
而影響一個人行為因素的基因還有很多,但每一個都只是象D4R4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的行為傾向,至於說某個人究竟是"外向"的還是"內向"的,這壓根就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問題。從我不專業角度來看,題主很可能和我屬於同一種類型,這個類型可能被一些人認為是內向,然而在特定環境中,又浪的不要不要的,這種類型俗稱。。。。。。。。。。。悶騷。
靦腆在我看來不是很好的描述詞語,開朗也不是……
我感覺內傾和外傾這個翻譯好……不容易被日常偏見污染。
如果拋開『心理能量』的說法,智力是外省的,就是外傾,智力是內省的,就是內傾。
就完整的榮格心理類型學來說……克里斯托弗·希欽斯是個內傾(向)的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個外傾(向)的人……
嘛……如果題主你要判斷,就千萬不要相信親友的標準,日常習慣中的內向和外向的標準是一直在變動的 。美國人熱愛交際的文化是從美國的流動性和城市生存方式的辯證法中呈現的……人的先天的機制(內傾-外傾)可能確實是存在,但是它的具體表現(實現)總是被社會規定。
所以題主你可以試試看找個內向外向的測試,測試完的結果就是你的內向或者外向了……
這是一個假問題。
是內向又怎樣?是外向又怎樣?
性格不是一個實際的切切實實存在的東西。
當給自己貼上標籤時,你就自己戴上了有色眼鏡。
以後做人做事都被圈在裡面了。
如果你做過一個專業版的人格測試就會知道,雖然「內向」、「外向」是兩個相對的概念,但任何一個人都不會處於這絕對的「兩極」中,我們更像一個滑動條,遊離在兩端之間。
在跟內向外向、內傾外傾有關的問題上,眾多學派理論、特質模型都有所涉及,以榮格的內-外傾人格類型學說為例,他認定一個人是內傾還是外傾,全看那人共存的兩種特質中哪一種更佔優勢,比如——
- 外傾人格通常會: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熱情奔放、當機立斷、善於交往、行動快捷、有時輕率;
- 內傾人格通常會:自我剖析、做事謹慎、深思熟慮、疑慮困惑、交往面窄、有時適應困難。
除此之外,市面上還有很多常用分量表可以用於判斷一個人是內向還是外向,比如16PF的樂群性、大五人格的外傾性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每個人都是獨特且複雜的,並非我們所有人在每個維度上都有明顯的傾向,當我們的情況處在兩者交界的尷尬位置時,測試結果「不準」也是可能發生的,這個時候就需要進一步判斷。
例如精細版的MBTI里就將外向細分為了Initiating(主動提出),Expressive(擅於表達),Gregarious(合群),Active(活躍),Enthusiastic(熱情);內向細分成Receiving(被動接受),Contained(內斂),Intimate(尋求親密),Reflective(內省) ,Quiet(沉靜)各五個子維度——可以讓你看出自己在哪裡內向,又在哪裡外向。
- 知道自己是內向還是外向之後?
作為一個安靜的內向者,我從小到大收到最多的期望都是像「活潑一點」、「開朗一點」、「多出去交朋友」、「多跟人交流」等等之類的,而這也不禁讓人疑惑,當默認的觀念是「外向者在社會上會更吃香」時,內向者需要改變自己去「迎合」潮流嗎?
人們有時候會「選擇性遺忘」一些事情,比如內向有內向的好、外向也會有外向的壞,比如內向、外向都是天生的,不是你碎幾句嘴就能基因突變的。
John(1994)通過研究大五人格與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關係發現,高外傾性、低宜人性、低責任心的青少年常發生與外界衝突的行為問題,而高神經質、低責任心的青少年則經常表現出由內心衝突引起的問題。一種是抱怨小孩太安靜像塊木頭,一種是頭疼小孩太熊打也打不老實,總歸是各有各的操心,局外人看不見罷了。
一味追求某種性格上的閃光點而強迫自己改變是一件非常疼苦的事,個人的內向外向或許可以經由某些重大變故扭轉,但若你沒有勇氣去來個車禍、生個重病,就得接受它於你是作為「氣質」的存在——先天形成且受神經系統活動過程的特性所制約,會給你的言行塗上某種色彩但卻無法決定你的社會價值。說直白點就是從你還沒生下來開始,你的全身上下每一根神經就已經寫好了你是內向還是外向,除非你去整個「大事件」讓它們集體發懵「叛變」,這輩子你還是好好做「自己」比較靠譜。
以前也覺得xxx好外向啊,一起吃飯的時候談笑風生指點江山呼朋引伴啊,而自己好low只能坐著夾花生米啊,好內向啊。
後來發現,屁吧,那一桌都是他的兄弟哥們,他當然談笑風生指點江山呼朋引伴了,把他擱你們班小學同學聚會上,比你還low10條街。
所以,誰誰誰說你內向,直接呼他熊臉就好了。
更新下.
內向的人通過獨處和安靜來恢復精力。
外向的人通過交流和溝通來恢復能量。
說到這裡應該都懂了。每個人內外向的所佔的比例不一樣,如果生活工作娛樂中都喜歡單槍匹馬獨來獨往喜歡獨自沉靜在對內心的思考中是你生活中的常態的話,其實你對內心的探索己經越越了對外界的探索,可以說是內向佔主導了,外部世界對你來說是比內心更加不好把控,內心世界更細膩更有力量,等你探索到某個層次會與外部建立聯繫,比重較小的外向會對熟悉的環境,和你舒適的情下從內向轉換為外向,具有娛樂傾向,適當的放下思考和對世界的審判,放下道德,爆發小宇宙更加愉悅,內心與世界和的平衡
推薦閱讀:
※逗比和有趣的區別是什麼?
※心高氣傲是缺點嗎,該怎麼去改變?
※對很理智的intj型人格的人來說愛情是什麼?
※人的性格究竟能不能改變?
※INTJ家庭是怎樣?比較好奇,切勿虛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