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你覺得最值得分享的經驗是什麼?

孩子越來越精貴,不論是吃穿住行家長都希望能給他們最好的,總覺得一點點細節都有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未來,到底什麼才是對孩子成長最重要的?


謝邀。

我家大少爺快五歲了,小少爺才七八個月。

至於最值得分享的經驗,我簡單羅列如下。

1. 如果條件合適,晚生不如早生。
2. 防輻射服,呵呵。
3. 懷孕期間的老婆需要更多的陪伴。
4. 如果可能,盡量陪老婆去產檢。
5. 如果可能,盡量去產房陪產。
6. 如果可能,產後盡量住好一點的產房。
7. 如果可能,盡量不要讓新生兒住院。比如說法不一的新生兒黃疸。
8. 如果可能,盡量少抱著孩子入睡。
9. 如果可能,多陪陪孩子,即使TA還很小,甚至不知道你是誰。
10. 多給孩子講講TA感興趣的東西,比如汽車、閃爍的電梯指示燈、廣告字牌、一大清早唰唰的掃地聲、大清早打乒乓球的爺爺奶奶、大清早打籃球的爺爺等。雖然他只有八個月,但你講給他聽的時候,他會望著你報以會意般的微笑。
11. 雖然TA還小,但也可以給他講故事,給他閱讀。
12. 不要隨意給TA做出承諾,特別是當TA開始記事的時候。
13. 當TA說「爸爸,我愛你」的時候,一定要看著TA的眼睛說「爸爸也很愛你」。
14. 讓TA懂得生活中的常識。比如,過馬路要等紅燈變綠,不能亂扔垃圾,公共場合不能大聲喧嘩,玩公共玩具需要排隊,受人幫助要說謝謝等。
15. 不要嘲笑甚至抹殺孩子的想像力。
16. 獎罰分明。
17. 如果可能,每晚睡前給TA講一個故事。可以是自己編的,也可以是書上看來的。到今天為止,我給大少爺講過的,並且存在微雲的故事應該不少於300個了。不知道是大部分小朋友都這樣,還是他想像力和語言組織能力比較豐富,四歲多點的時候,他自己就可以編一個邏輯清楚、有頭有尾的故事。
18. 和TA一起讀唐詩宋詞。三歲多的時候,他看到廣州東站的人工瀑布,會隨口而出「飛流直下三千尺」這樣的詩句。現在,經常會說,爸爸,我給你做一首詩吧。然後,就會來一首五言或者七言「絕句」。雖然,很多時候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但至少挺押韻的。
19. 不要追著孩子喂飯吃。
20. 可以看電視和動畫片,但一定要從一開始就樹立規矩。
21. 在可控的範圍內,讓孩子學會自己選擇,並且承擔選擇的結果。

先講這麼多吧,再想起的話,再來更新補充。


前兩天,謝楠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

育兒這件事跟辯論一樣,各有各的理。
有一方說在孩子哭鬧時要立規矩,讓他知道哭不能解決問題。
就一定有另一方跳出來說:媽蛋,那時候要緊緊抱住孩子體會他的情緒呀!
有一方說尿尿需要訓練的時候,
就一定有另一方跳出來說:你們是馴獸師嗎,催促逼迫孩子只會造成焦慮啊!

就在那個時候,我突然跟特別想當一百分好媽媽的自己和解了。哦,對了,順手我也告了個別。
我甘心做了一個七十五分媽媽。

她坦言,如果願意,還是可以去追求一百分媽媽。但是,也千萬不要因為發現自己只有七十五分而莫名羞恥。

其實有很多媽媽(或即將成為媽媽的女性),都迫切希望自己能夠完美地勝任「媽媽」這個角色,成為一個無所不能的母親。

她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孩子能夠不生病、不受任何傷害、學習好、興趣愛好廣泛、性格好、健康完美地成長。

因為她們有一個迷思,就是只有成為完美的母親,才能養好孩子。

完美母親就能養出完美孩子嗎?

這些迫切想要養好孩子的媽媽們,都受困於「做一個完美母親」的執念,從孩子出生到長大成人,都希望能夠為孩子貢獻自己的一切,滿足孩子的全部需求。

但她們潛意識裡否認了孩子的自主性。她們認為孩子怎麼長完全取決於自己怎麼養,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都事關重大,生怕一步做錯了給孩子留下陰影。

這些媽媽的普遍困擾是,總是擔驚受怕,小心翼翼地避免在養育過程中犯錯誤。而且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她們就開始責怪自己。

但事實上媽媽們在膽戰心驚害怕犯錯的時候,反而會愈加限制孩子,讓孩子喪失了獨立成長的空間,例如:

  • 孩子喪失了本該擁有的許多生活體驗,探索世界的動機減弱;
  • 一些個性被遏制,自我角色的建立出現問題;
  • 習慣於依賴他人,變得畏手畏腳,缺乏能動性;

超級英雄般無所不能、又不犯錯的母親,既不存在,也不值得去追求。

也許媽媽們應該追求的是成為一個不完美、但「剛剛好」的母親。

什麼是「剛剛好」的母親?

溫尼科特的親子理論解釋道:成為一個稱職母親的過程,可能是從「理想母親」轉變為「剛剛好母親」的過程。

剛剛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指的是開始的時候能完全適應嬰兒的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越來越少地滿足孩子的需求,並且在嬰兒的成長的過程中坦然面對自己的失敗。

然而在成為剛剛好的母親這條道路上,有一些必須要面對的挑戰。

1 停止把孩子當孩子

我常常聽到有些父母說:

「無論你多大,在爸媽眼裡,你永遠都是個孩子。」

然而作為一個子女,這種論調令我感到恐慌和悲哀。

孩子會逐漸發展出獨立的人格和壯大的自我意識,他們不再甘於讓媽媽「把世界帶給自己」。於是會越來越不按照媽媽的要求行動,開始有自己的主見和選擇。

對於母親而言,昔日和自己融合在一起的嬰孩竟然一點點成為如此不同的、陌生的青少年、成年人,這是難以接受的。

她們可能不想承認孩子已經長大,便出現了適應不良的各種表現。自責、焦慮、感到挫敗,不敢少愛孩子一分一毫,又害怕孩子不再那麼愛她。

強烈而無死角的母愛對孩子來說是一種令人窒息的壓迫,因此他們開始同母親衝突不斷。

2 面對被拋棄的現實

母愛的包裹和孩子想要獨立發展的勢頭越來越衝突,直到青春期,這種矛盾達到頂峰。

於是,稱為叛逆也好、不孝也好,本質上都是孩子想要拉開與母親的距離,獲得自由成長的空間,而母親卻感到被傷害、被拋棄。

如果母親不能處理好這種割裂,要麼繼續纏住孩子,讓孩子仇恨自己;要麼扮演被遺棄的弱者,把愧疚轉嫁給孩子。無論哪一種,結果都是非常痛苦的。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龍應台《目送》

事實上,一個媽媽越能夠平和地面對和接納她逐漸被拋棄、失敗的命運,就越能做一個好媽媽。

如何跨過被拋棄的現實?

溫尼科特給出的答案是:「在孩子開始仇恨母親之前,母親就應該開始仇恨孩子。」

這聽起來是一種激進的觀點,然而溫尼科特認為,母親不能等待著「被拋棄」,而要主動發起與孩子割裂的過程她不應該只是愛孩子,還需要留有一定「恨孩子」的空間。

一些媽媽在養育的過程中可能會萌生想要「撒手不管」的想法:「我受不了了,管不了你我就不管你了!」

其實當一位母親出於生氣也好還是刻意也好,在某些方面「不管孩子」的時候,客觀上也就拉開了她和孩子距離。也正因為有這種距離,孩子才有空隙成長。

仇恨的出現,也許正是自我獨立性發展的標誌。

怎樣做一個「剛剛好」的母親?

1 對需求足夠敏感

溫尼科特認為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不是粗暴、虐待,而是母親對孩子缺乏應答敏感性(responsiveness):即對於兒童的需求信號不能敏銳地覺察。

除了生理需要的反應敏感性,包括對孩子的飲食、睡眠、健康狀況的關注,母親還需要識別並回應孩子對於注意的尋求、感情撫慰等心理需要。

例如,很多小孩子哭鬧、不停闖禍的目的其實是尋求母親的注意力,因為母親的關注是兒童活下去的必要條件,如果母親不予理睬或者抱怨嫌煩,則是應答敏感性低的表現。

2 明確你的界限

當母親被需要時,應當敏感並及時地出現,回應孩子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在不被需要的時候,應該及時撤離。

隨著孩子長大,剛剛好的母親可以逐漸地撤出孩子的生活,把關注點回歸到自己身上。

你應該有自己的生活和興趣,愛但不只愛孩子。

父母和孩子都需要不斷成長,但雙方不用去追求成為理想中的樣子,只要成為真實的足夠好的自己就可以了。

歡迎關注公眾號:簡單心理(janelee1231)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簡單心理


我老婆的育兒觀,列一些。做到一半就不錯了
1、可以提要求,但是不要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
2、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把手機收起來
3、不管孩子多小,盡量給他們穿合身的衣服,留著換你本人身上也能接受的髮型
4、在孩子比較懵懂的時候,多帶他們接觸豐富的立體世界,盡量少讓他們接觸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這些
5、重要節日,紀念日等,要家人團聚,家長要努力營造出一些儀式感,從小培養孩子對家庭的歸屬感
6、對於孩子把衣服弄髒了,孩子坐到地上了什麼的比較寬容, 對於威脅孩子生命安全的細節高度警惕,比如坐車絕對要用安全座椅,10歲以下孩子不得獨自在家等。


有一次抱著孩子在小區遛彎的時候,看到一個大概高中生年紀的男生在欺負一隻小貓,拿著棍子追著它四處攆。往常我碰到這類陌生人的事,肯定是不會摻和的,哪怕心裡不喜歡,也只是默默地扭頭眼不見為凈。那天我習慣性地想轉身走的時候,突然意識到我的孩子就在我身邊,看著這一切,而我路見不平默不作聲的行為,正在被他看著,學著。幾乎沒有任何猶豫,我立刻上前大聲叫住那個男生,叫他別欺負小貓,男生很吃驚地扭頭看看我,沒回應我,但是也沒再追那隻小貓了。後來我想,如果不是一個高中男生,而是一個彪形大漢,我會怎麼做?如果我出聲制止他,然後他和我起了衝突,我會怎麼做?可能要視對方身份和當時的環境而定吧。但是從那次以後,我不再是沉默的一員了,我開始越來越多地做那個打破沉默的人。從人群中站出來時,那種周圍視線匯聚的氣氛依然會讓我渾身不自在,倍感尷尬,但是我很欣喜我的改變。

感謝我的孩子,他讓我成為更好的人。


當了三年多媽媽,呆了七八個母嬰群後,現在我覺得最深一個體驗是:育兒的功夫在育兒之外。那些孩子如何吃飯,上什麼興趣班之類的問題,都是冰山一角。真正重要的事情,在冰山下面——在你們倆身上。

養孩子不是多了一個人多做一份飯那麼簡單。那是全家整個生活秩序都要打破重來的事情。嬰兒的作息是幾個小時睡,睡醒吃一兩個小時,然後再睡幾個小時。不定時哭。不定時拉屎。不定時生病。幼兒的作息是充電五分鐘通話八小時,要陪吃陪喝陪說話陪玩,可能挑食,可能嗆到撞到摔到嗓子眼卡到,可能生病。再大了要操心教育、考學、交際……每個階段都有層出不窮的問題。而現在已經不比幾十年前普遍貧窮的年代了,育兒成本已經被望子成龍的父母和商家合力抬高到一個讓普通家庭吃力的地步,網路的發達讓各種理論和商品眼亂花迷眼,房價上漲給父母的工作壓力不斷加碼……所謂育兒的功夫在育兒之外,指的是父母得在要孩子之前搞定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家庭經濟問題和家庭安定問題,沒做好自己的準備就迎接新生命,等問題出現了再想解決,就會發現根本沒有足夠的精力去好好處理孩子的事情,被小孩折磨得發瘋是免不了的事。

我認為人生有幾個關鍵節點,父母在人生關鍵節點上是否做得正確到位,直接決定了他們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輕鬆處理孩子帶來的種種未知狀況。孩子的健康、智商、親密關係、思維模式、眼界都由父母能力決定,想當好父母,收穫優秀的孩子,這幾個人生節點做對了,事半功倍。

第一個關節,就是成年或畢業之後剛踏入社會那段時間。不管家裡有沒有錢,你最好離開家庭,出去過一兩年自食其力的日子。

我知道啃父母很舒服——尤其是女孩子——父母一般也願意給啃,但剛進人世就開始啃,容易啃得嘴滑,頭腦不清白,不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在哪,也意識不到風險是個什麼東西,都藏在什麼地方,應該怎麼應付。這段時間,是形成職場認知、人生格局的時期。先自己辛苦打拚兩年,明確了個人邊界,有了初步的世界觀框架,有風險和理財意識之後,搞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適合什麼樣的工作,什麼樣的感情,知道基本的社會運轉模式,知道自己在社會上處於哪個層級,再決定人生的重要選擇比如事業、擇偶,失敗的風險會比較小。

見過很多人三十多歲才如夢初醒,發現世界對自己露出了猙獰的面目——職場已經沒有上升的可能,人生找不到目標,原本兜底的父母身體不行了,自己卻什麼都沒準備好……再想找門路,背上沉重的家庭包袱已經不給機會了。

第二個關節就是選人結婚。

一直說女人結婚猶如第二次投胎,並不為過。選錯結婚對象而讓家庭與事業在幾年後雙雙遭受沉重打擊的例子數不勝數。《我的前半生》雖然編得離譜,但能激起那麼大反響,說明人到中年婚姻觸礁是個普遍的恐懼。

我媽三十多歲毅然決定考大學時,把兩個孩子一起丟給我爸養,自己打起包袱跑去同學家複習備考大半年,硬是放得下心,憑的就是信賴他能靠得住。我媽說過,年輕的時候,可選的人裡面有比他家境好的,有比他嘴甜會說話的,有比他事業光明的,但是她最後選擇這個人就是因為覺得和他兩個人在一起最放心,沒來由的有信心覺得自己會幸福。感情沒牢固到上了戰場敢把背交給對方這一步,不要考慮結婚的事情。

而意外懷孕、老人逼婚、時間到了、沒有別人要了就ta吧……統統不是結婚的充要條件。成家之後,戰爭是指不定什麼時候會降臨的,到時候是並肩作戰一致對外還是先背後捅你一刀,直接決定了你的處境。

多少原本沒什麼大矛盾的夫妻,孩子一降生,妻子才驚恐地發現婆婆是老頑固,丈夫一味逃避責任甚至想出軌,為了月子里能不能洗頭能吵三天三夜,最後還沒洗成……什麼科學育兒,什麼現代常識,統統都只能一邊去,婆婆的老黃曆成了最高指示。

想結婚的時候想清楚了,這個人,在打起仗來,是會跑路,會背後捅刀子還是能放心把背給他?

第三個關節是孩子從孕期到出生頭三年。

老話一直說三歲看大,其實很有道理。因為三歲前是孩子大腦發育和人格形成最重要的時期。成年人大腦的80%形成於從胚胎期到三歲這段時間,神經元網路連接的速度、穩定程度和深度決定了大腦功能;是否受到周到的照拂,安全感有沒有充分滿足,會一直影響到終生的性格與心理素質。大腦功能高,孩子將來智力高成績好;愛與安全讓孩子心理穩定完善,將來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心裡都有陽光照耀,不會陷入黑暗。

所以做媽媽的,應當從孕期開始有意識均衡營養,孩子嬰幼期要攝入足夠的營養素,才能養出聰明健康的寶寶。母乳成分中含有神經鞘磷脂、DHA、葉黃素和膽鹼,有條件的話母乳餵養,能讓寶寶的大腦神經元網路得到充足的發育。開始吃輔食後,要給孩子吃豐富多樣的五穀雜糧水果蔬菜肉蛋奶,有條件的話儘可能多吃天然無公害綠色產品,少吃或者盡量不吃零食、飲料。現在我都不敢給孩子看電視了,電視里零食廣告太多了,做得誘惑力特彆強,兒子一看就鬧著要買要吃。但零食飲料里的添加劑對神經系統是有害的,糖分又高,孩子吃了容易蛀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會刺激神經變得多動症,而且很難集中注意力。別說孩子,這些東西大人最好都得戒掉。

為了孩子心理健康,頭三年媽媽儘可能多陪伴寶寶,讓它的安全感得到充分滿足;多和孩子說話、做遊戲、帶出去見識千姿百態的風景,最好不要扔給保姆和老人。

這個事我是走過彎路的,幸好及時糾正過來了。總之,這頭三年,除非你是超人或老人非常有養育經驗又願意幫你養,否則還是全力放在孩子身上吧。給孩子打好了心理和生理基礎,長得健康又聰明,今後可以不用花那麼多錢上補習班,上醫院。

等孩子上幼兒園了,如果工作有目標,就把重心轉移到工作上,全力追求個人成就,賺了錢可以負擔足夠好的兒童教育;如果是對工作沒有追求的類型,重心還是放在家庭,但也要有自己的經濟來源和交際圈。

這些看起來跟育兒不直接相關的選擇,卻決定了育兒問題的水下冰山。人的能力精力是有限的。要學會聚焦,在關節上用對力氣,不追求時時刻刻完美兼顧,積極面對問題——育兒如此,人生也是如此。生為女性,這個時代實在已經是最好的時代,雞湯幫不了太多,一味怨天尤人也沒有什麼用,唯有儘可能在關鍵問題上做對選擇,創造全家的幸福吧。


謝謝 @微塵邀請。我個人最值得分享的經驗是:
相比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的情緒穩定更加重要。

其中情緒穩定包括:
1. 相信自己並的確能處理好日常生活中孩子帶來的麻煩。比如突如其來的生病,公共場合里不合時宜的大小便需求,鬧覺時的煩燥大哭...對於這些,你都能認識到它們不過是孩子成長過程的自然組成部分,你能夠不慌不忙地從容應對,不認為它們是很「難」的事,更加不會把自己搞得火冒三丈,最後以訓斥、諷刺、甚至對孩子動手收場。

2. 相信自己並的確能處理好日常生活中跟家庭成員的衝突。孩子的到來對於家庭成員間的關係是一次挑戰,很多潛伏的問題在孩子到來後會赤裸裸地展示在你們面前。每個人都有自認為對的育兒方式,每個人都很辛苦,都是在為孩子好。正因如此,其實每個人都很脆弱。有相當多的母親為了維護孩子,不得已與全家人為敵;也有很多新爸爸夾在婆媳關係中左右為難,同樣患上產後抑鬱;還有不少婆婆媽媽們用盡全力卻仍換來小夫妻的不滿,滿心委屈。相較於處理小朋友的麻煩,成人之間的麻煩更加讓人心累。如何能正確地面對各自的情緒並找到一個好的方法平息那些不良情緒,這是家庭成員間共同的努力,最最起碼,在孩子面前保持克制。


然而情緒穩定不代表對孩子漠不關心,並不是說我遠遠地看著,你哭了你笑了我都無動於衷。而是:

  • 無論你做得怎麼樣,我都愛你,而不是「你如果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 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在孩子需要獨處的時候留好空間,在他們犯了錯誤之後能保持冷靜並和他們一起努力不再犯錯。

以上不包括重大事故,僅限於日常生活中的雞毛蒜皮。但要hold這些雞毛蒜皮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要hold住他們,得先hold住自己。


謝邀。
對於一個孩子成長的來說,有很多的關鍵點,但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不要以自發的理解和認識去教育孩子。隨著我越多的學習和觀察,作為父母最忌諱的就是不看書,少看書,看錯書。然後,用各種自發的理解去養育孩子。
我覺得最近一次 @李松蔚 老師的專欄文章就寫得很說明這個問題:上帝的難題與人的難題 - 潛台詞 - 知乎專欄作為父母,如果不能去做到去發掘真正的「事實」,那麼,育兒過程中的問題則會越積越多。很多時候看似合理,或者將一些表現解決了,而事實上則是將更大的問題留給了未來。

而事實上,這些問題普遍存在於我們的養育和教育的各個階段。
給孩子穿多;把尿;讓一歲內的孩子聽話不哭鬧;拒絕給孩子打疫苗和使用抗生素,凡事讓孩子自然痊癒;三歲前孩子沒記憶;不使用安全座椅;喂飯;各種匪夷所思的意志力的鍛煉;拒絕適齡性教育;唯成績論;全民奧數;讀書的時候不讓戀愛,成年以後各種逼婚,逼生娃……
這些背後都是對於人一生髮展的無知所構成的。

而避免這一切,需要的是去科學的學習關於心理學的兒童方面的內容(心理學不單單是關於心理的,其也是對孩子的生理特性有非常詳細的研究和論述的。父母其實可以從很多實驗裡面學習和理解到很多孩子共同的特性)

其次:親子關係的良好,是教育的基礎。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流行說孩子三歲前沒記憶,所以孩子誰帶都無所謂。信這句話的人大多數都是付出代價的。現在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管不住孩子的爸媽?很大程度上就是這些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係非常的弱。孩子是長輩帶大的,孩子從小更接受長輩的教育信號,對爸爸媽媽往往無感。同時,父母由於長期缺乏與孩子相處,也是極度的缺乏育兒的體驗。像這樣的親子關係,父母就會發現,各種教育「秘方」都不好用。原因是,這些孩子根本不向父母敞開心扉,父母的教育法根本進入不了孩子的內心。同時,父母育兒經驗的缺乏,在使用這些教育方法的時候,也是極度的不熟練。這對於雙方來說都是非常的不利的。

我經常會勸我的一些同學和同事,你們有時間陪孩子的時候,儘可能多的陪陪孩子,一方面是聯絡和孩子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是熟悉和熟練育兒這個事情。不要低估了育兒的難度和需要的付出。

如果說育兒中最重要,我覺得就是這兩點了,這幾乎是我育兒理念的必備的兩個大前提。少了哪一項,我的方法再好,也愛莫能助。


謝邀。
這裡說說三個我最近特別有感觸的經驗。

第一是不要給孩子用中藥和中成藥,包括拔火罐、針灸、肚臍貼、三伏貼。
現在中藥泛濫,甭管什麼病先開點中藥。
我6月的時候被撞傷,手肘蹭破一大塊皮,去三甲醫院急診包紮了一下,然後去打破傷風,結果皮試過敏不能打,醫生說我給你開點中藥吧,呵呵。。。
前幾天腳上真菌感染,脫皮,去醫院看皮膚科,醫生也是給我開了一堆中藥。
更不要說我帶娃去醫院看個發燒,咳嗽,醫生開的全是蒲地藍、魚腥草、豉翹。。。。甚至猴棗散。。。
我一說能不開中藥嗎?醫生要麼是用看怪物的眼神看我,要麼就立刻惡聲惡氣起來。

家長們希望都好好讀一讀冀連梅的《中國人應該這樣用藥》這本書,了解一點關於用藥的知識,了解中藥的肝毒性、腎毒性。對於身體器官還沒有發育健全的幼兒,要明確拒絕中藥、中成藥。

第二,說一個比較偏的經驗。
我女兒很小就經常無故哭鬧,上一秒還笑得很開心,下一秒就哇起來,我是百思不得其解,等她一歲半會說話了,哭起來就叫「屁屁疼」,不過不是很頻繁,大概一個月來個一次兩次吧,有一次我印象很深刻,她在玩躲貓貓,蹲在一個角落裡,突然就撕心裂肺地叫起來,把全家都給嚇到了。
為了這個毛病,不知道跑了多少趟醫院,掛兒科,說我們不看。然後去掛肛腸科,泌尿科,婦科,全看了一遍,都是三甲醫院,都是主任醫生,都說看不出來問題,不知道為什麼娃大哭大鬧說「屁屁疼」。實在沒辦法,就開點消炎的洗液,我知道也不過是個安慰劑。
直到最近讀到一篇文章,才發現原來是我女兒小陰唇粘連。雖然我也看了好多育兒書,但是我竟然完全不知道小陰唇粘連是什麼,當然也有可能是我看到過這個內容,只是時間久了給忘記了。
科普一下小陰唇粘連。
小陰唇粘連—
後來一檢查,果然如此。我又找了一些資料來看,確認這個沒問題,終於放下心來。

第三,關於如廁訓練。
我女兒27月才能自主如廁,之前一直很抗拒上小馬桶。看到人家21個月就能自己尿尿的娃,家裡人就各種怪我給娃抄紙尿褲,不穿開襠褲,搞得娃不會尿尿,我本來挺淡定的,被他們說的我也心裡焦慮起來。
其實各種書里如廁訓練的部分我也是照著做的,娃就是各種不配合。我也一直很有耐心,沒有責怪她。
網上也看了很多如廁訓練成功的經驗文章,照著做了一些,完全沒有效果。
還有知乎上誰說的,尿濕了褲子就不換,讓她感覺潮潮的很難受,我都試過了。
巧虎里的如廁動畫片,兒歌她都愛唱,就是不照著做。
還有我買的《小熊寶寶》《噼里啪啦》裡面如廁的部分,她也百看不膩,但是一喊她坐馬桶,就連忙搖頭。
後來,我決定還是要換一些思路。
既然不肯坐馬桶,就排查原因,先把家裡馬桶給換了。原來在宜家買的小馬桶,這樣的,坐下的時候必須我扶一下,不然容易摔,她沒安全感。

接著買了一個兒童馬桶座圈,這個樣子的。

想讓她試試直接坐在廁所的馬桶上。但是娃說害怕,不肯坐。
後來還想買利其爾的馬桶

但是太貴了,而且找的香港代購沒買到,於是作罷。
還是在某寶上買了一個類似利其爾的可拆解馬桶。

這個女兒表示很喜歡,也願意坐在上面了,我終於鬆了一口氣。
但是她這個時候只是願意把它當凳子坐,沒有意識要在上面尿尿。
有一天,我陪女兒看巧虎如廁動畫,上面有個上廁所貼紙,把這個貼紙貼在小馬桶上,告訴寶寶,這個東西是上廁所用的,這個貼紙啟發了我,我想,如果告訴寶寶,上廁所成功了就會獎勵一個貼紙,是不是會管用一點。
我當時就在某寶上搜,有沒有巧虎上廁所貼紙,很可惜,沒有賣的。然後我就搜到了這個書。

這個如廁書分男女版本,裡面夾著一套小熊上廁所獎勵貼紙,我就立刻買下來了。

這本書到的當天,我就把女兒安排坐在新的小馬桶上,打開書和她講上廁所的知識,因為她以前看的都是動物上廁所,這本書里全是各種小寶寶上廁所的流程,我按照書里的內容,把她的七八條小內褲拿出來,一個個和她講,從小內褲取代紙尿褲,一直講到最後會上馬桶尿尿的寶寶好開心。她聽得很認真,在講尿到地上的寶寶,她會說「糟糕。褲子濕了,腿髒了,襪子也髒了。「
最後把貼紙拿出來,告訴她,她坐在小馬桶上成功尿尿,就可以拿一個貼紙貼在馬桶上。
然後我就引導她在馬桶上試試尿尿,她就真的尿了一點出來,我馬上獎勵了她一個小熊上廁所貼紙,她貼了之後非常開心,很有成就感。然後還和我要第二個,我堅持原則拒絕了她,告訴她,下次再尿在馬桶里就可以再拿一張,她聽懂了,沒有再鬧。
從那天開始起就非常神奇地脫掉了紙尿褲,第一二天需要我隔兩三小時提醒一下坐馬桶,她尿尿的時候我再講一遍如廁書,給她強化一下,結束了活蹦亂跳地去貼貼紙。
第三天就會自己告訴我她要上廁所了,也不用我講如廁書了,基本上坐下來就可以立刻尿。
後來貼紙三四天用完了,我就想網上定製一批巧虎坐馬桶貼紙,沒想到網上貼紙定製都是1000張起訂,然後就放棄了,就買了巧虎獎勵貼紙,寶寶也很喜歡,每天上廁所貼的不亦樂乎的。
一個星期過去了,現在下午睡午覺和晚上睡覺她也不用尿不濕了,都能堅持到睡醒了再尿。
沒想到困擾我半年的如廁問題,就這麼解決了。

以上絕無廣告,有空繼續更新。


不過最重要的實在經驗太多了,有興趣去看看我寫的這個回答。
作為懷孕的親歷者,你覺得最值得分享的經驗或者技巧是什麼? - 知乎用戶的回答


謝邀

女兒已經會打醬油的90後媽媽怒答一記。

本答案分享給各位新手爸媽實戰經驗,都是自己走過的經驗教訓啊。

本答案分戰略篇和技術篇,技術篇含我自己走過的益處篇和挑戰篇,盡量覆蓋各位辣媽萌爸從孕期到寶寶嬰兒期的全方位需求。

有點長,可以先收藏~

一、戰略篇

在生孩子之後到孩子上幼兒園脫手前,這段時間是新生爸媽最苦逼的日子,無論是夫妻關係,還是婆媳關係都會面臨著極大的挑戰。雖然各種過來人會勸你熬過來就好了,

但是老娘又不是中藥,越熬越有療效(自行腦補白眼效果….)

所以作為一個敢於嘗試的過來人,把我的經驗都分享一下,希望能幫助各位戰友更愉快地度過這個階段。


1.如何擺平婆婆媽媽的矛盾(尤其是月子里)

其實懷孕生子期間,最難搞定的就是婆婆和媽媽了,如果婆婆和媽媽還離得近,一起轟炸,夾在中間那酸爽….但是,說實話, 如果有長輩搭把手的話,這段兵荒馬亂的階段會過得輕鬆很多。

那麼到底怎麼調節婆婆和媽媽?
我建議,組團找戰友

老公是你最堅定有力的戰友。要表達任何不一樣的意見,做老公的自覺頂上。對付婆婆,老公肯定好用,對付丈母娘還是老公比較好使啊…

和長輩交流的時候,身段一定柔軟,積極聽取意見,行動死不悔改。

千萬不要正面交鋒,尤其是婆媳之間,一旦第一次傷了和氣以後就不好緩和了。

當然,光有老公還不夠,還有一個最有用的殺手鐧——月嫂(營養師,育兒嫂之類的備選….)

強烈推薦使用月嫂, 專業的月嫂一出,除了利用月嫂的職業技能,還有一個最有價值的使用方式是用來當擋箭牌,轉移各種家庭矛盾,堵住各種不靠譜的亂七八糟的指手畫腳。

「坐月子怎麼能吃牛肉?「
「月嫂說喝點牛尾湯可以發奶欸~」

「要多吃點飯才能寶寶才有奶啊,尤其是雞蛋,我那個時候坐月子一天至少能吃十個雞蛋。」

「可是月嫂說,吃多了雞蛋不消化脹氣對腸胃不好呢~正常吃就好了呀。」


2.產前產後夫妻關係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時候懷孕期間夫妻感情是很好的,等待升級的狀態讓彼此覺得有一種一起面臨人生大事的感覺。但是,其實無論如何,夫妻二人在這種情況下都不能感同身受的,准爸爸不同准媽媽懷孕的生理感受,也沒辦法完全理解平時再理智的妻子為什麼孕期情緒起伏這麼大。另外一方面,准媽媽也不能理解准爸爸的社會和家庭壓力(主要是指經濟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彼此多少都會有一點忐忑不安的。

對於這一點,我的建議是: 心理上保持獨立,行動上多增進感情。可以用的方式是,比如一起寫寶寶日記,建立交流平台。

還有,兩性生活也是個問題,嗯,這個多交流感受多顧及彼此感受,有任何疑慮問醫生。


3. 新手爸爸的精神與技術支持

其實新手爸爸的壓力也是巨大的,我猶記得有一天在我心情暴躁情緒難以自控的時候說:我估計是真的有點產後抑鬱了,都沒辦法控制情緒了,煩躁。我女兒她爹幽幽地抬起頭,一臉嚴肅地說:其實我也抑鬱的。

因為新爸爸肩上的擔子真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人生重壓,本來也是洒脫自在的青年,突然要承擔起養家重任,撫養生命,守護妻兒。而且這個社會還存在性別偏見,大部分的經濟重壓都壓到新爸爸身上了。如此內外交困,新爸爸的抑鬱真的可以理解。

所以精神上,新爸爸要做的是放鬆自己,多參與進生活的樂趣當中,對帶孩子不要太小心翼翼,敢於動手嘗試。至於換尿布啊,洗奶瓶啊,像不像做完化學實驗刷試管?

對新媽媽的建議是,多和新爸爸保持交流溝通,彼此分享心理狀態。

其實只要知道,男人也會產後焦慮的,有這麼一點理解就能改變很多。


4.新生媽媽如何產後不抑鬱

要說不會產後焦慮,個人認為其實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激素的原因,孕期產後情緒就會有起伏失控的時候,又由於生理的影響和挑戰,脆弱的哭泣一下真的是很常見的事情。

但是抑鬱還是可以避免的。我的建議是,正視自己的情緒,不要放大也不要壓抑情緒波動的需求。

孕期和產後都積極安排社交活動,不要太讓懷孕以及有孩子太影響你的生活。


5. 新生兒的親子關係

說個大實話,孩子並不是生下來就天然親的,去產科走一圈
剛生的寶寶長得都差不多,不看名字根本認不出自家孩子好么。所以要說你對自己都認不出來的孩子有多愛,確實勉強。

有時候新媽媽對剛出生的自己的寶寶沒有強烈的感覺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才剛認識對吧。

感情是需要培養的,新媽媽和寶寶之間也是,在見證了寶寶每天的變化,漸漸有互動之後感情才能培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新手媽媽不親孩子也不要有壓力,咱不聖母,沒有政治正確。


二、戰術篇

該篇涉及的全是具體嬰兒期撫養孩子的技巧和經驗,也是作為我兩年全職帶孩子的方法總結吧。雖然一路摸索著走過來,跌跌撞撞的,但是成果還算不錯~

我帶著孩子期間考研究生,雅思,旅遊,社交一樣沒落下,一部分也得益於我年輕大膽敢於嘗試一些事情吧,有些經驗很受益,也有些走了彎路,都和大家分享。

以下各條可以分為:益處篇和挑戰(彎路)篇,寫完之後再歸類。

益處篇:

1. 母乳餵養,孩子健康,媽媽輕鬆

母乳餵養對寶寶健康成長的好處我就不用多說了,要不賣奶粉的也不會打接近母乳的廣告了。母乳餵養的孩子確實身體抵抗力更好,這一點實在是太重要了,反正我們家姑娘感冒的頻率比她那沒吃過一口母乳的爹要低得多。

關鍵是媽媽也輕鬆,不用選奶粉不用洗奶瓶,出門不用大包小包,帶溫水就可以了。

那麼怎麼保證母乳供應?

推薦吸奶器,而且是電動的。漲奶的時候就用吸奶器吸,邊吸邊揉硬塊,不要保持漲奶狀態,這一次漲了沒有吸,下一次就母乳就會變少。

因為漲奶又不吸會給媽媽身體一個信號: 寶寶不需要這麼多奶。於是下次母乳自然就變少了。

寶寶出生後三四個月里,媽媽的母乳和寶寶的需求是不太能合拍的,吸奶器可以保證寶寶的奶的供應量。多餘的奶還可以用專門存奶的袋子起來,不過我當初都是倒掉了,因為存奶感覺好麻煩。


2. 產後身材恢復,六個月變回孕前水平的方法

我真的是產後六個月迅速恢復到孕前水平。

經驗就是兩條:母乳餵養,正常飲食。

切忌因為要母乳而暴飲暴食,其實沒多大的用處,母乳的供給主要取決於多吸。然後每次母乳完了自然會餓,餓了按照自然狀態吃就好了。

我當時月子給做的月子餐,月子里吃得最多的就是小米粥加炒瓜片,清淡爽口。什麼時候覺得產奶有點勉強了,喝點豬腳湯或者鯽魚湯或者牛尾湯,立馬見效。

要相信孕期的時候已經儲存了脂肪為母乳期做準備了,產後只要按照自己的身體需求正常飲食就好了,吃飽了就放筷子,不要暴飲暴食。催奶的關鍵是乳腺要通,沒通之前吃再多只會轉化為脂肪。

3. 不要苦逼兮兮的坐月子

估計這年頭沒人信月子里不能洗頭不能洗澡了吧? 該洗的時候就洗,開浴霸別著涼就好了。刷牙洗臉洗澡,要講衛生喲。

千萬不能躺著不動,要適當地下床走動,在家溜達溜達,有助於產後惡露排出啊。

反正我月子過得蠻愉快的,乾淨清爽,每天在家溜達,看看冰與火之歌,翻翻小說,在睡覺和吃飯以及餵奶中度過了。寶寶也超級好帶,不哭不鬧悶頭睡,餓了哼哼兩聲,反正有動靜的時候不是該餵奶了就是該換尿布了,頻率大概是3到4個小時一次餵奶加換尿布。


4. 讓寶寶從月子里開始鍛煉身體

我家寶寶從月子開始晚上就睡長覺了,月子里大概半夜醒來一次,到三個月後半夜我都不用起床了,因為母乳也不用半夜起來泡奶粉。

訣竅就是:讓寶寶鍛煉,強烈推薦游泳,每天晚上把寶寶放水裡蹬一會兒腿,再做嬰兒體操加撫觸,睡覺質量超級高。

我是一開始直接淘寶了一個可摺疊的嬰兒游泳池,帶一整套游泳設備。每天吃完飯前放水,給游泳池套一個消了毒的一次性大塑料袋,吃完晚飯水也放好了,把寶寶扔進去蹦躂一會兒,再撈出來,把池子里的水放了。

比手忙腳亂地給寶寶洗澡方便多了啊,寶寶洗澡基本就變成全家看她蹬腿表演了。

P.S. 評論有說不推薦嬰兒套脖游泳,那換腋下游泳圈就好啦~

5. 放心帶著孩子去旅遊

寶寶才兩個多月的時候,我們全家就開始出去短途自駕遊了,
車開慢一點開平穩了就好了。至今還有人說嬰兒小怕腦子被晃壞的,自己親身實踐證明,沒有。不知道有沒有人怕搖籃把孩子腦子晃壞的?

出門必備神器推薦袋鼠袋袋。

爸爸媽媽都可以背,一般我們出門逛街或者旅遊,直接把孩子掛她爹的肚子上,用袋鼠袋袋一兜,她在她爹身上睡得不要太香。

而且不佔手,行動方便。

我的袋鼠袋袋是哥們兒從德國人肉背回來的,那時候剛懷孕,哥們兒說他看德國媽媽人手一個,有同學來上學都用這個兜孩子,就給買了。

後來我在日本看到滿大街的媽媽都用這個兜寶寶,買菜逛街出門,寶寶在媽媽身上各種仰著頭也好,趴著臉也好,睡得各種香。媽媽們穿著得體,打扮精緻,從背後看有時候還真看不出前面還兜了個娃。

真心推薦這個,在能承受的價值內越貴越好。


6. 剖腹產痛還是順產痛?我大概用最不痛的方式生了寶寶

剖腹產和順產到底哪個痛?

都痛,順產是生前陣痛,剖腹產是生完之後宮縮痛。最苦逼的是先順沒順下來再途中剖腹產的,兩邊罪都要遭一回。

我採取了大約最不痛的生產方式: 無痛順產。

就是在宮口開三指寬的時候再在椎進行麻醉,用量大概是剖腹產的十分之一。打完之後沒有多大痛感,但是陣痛來的時候大約有點輕微姨媽痛的感覺,不至於完全失去知覺。

個人很推薦這個方式,因為持續十幾二十幾個小時的陣痛真的是噩夢,我開三指的時候就已經痛得喘不過氣來了。打了無痛針之後,上產床前我還睡了一覺,後來還是我自己爬上產床的,
生完孩子轉病房,第二天就自己下樓梯了。

之前我要打無痛,家裡長輩還有點擔心,後來醫生解釋,對孩子和大人都沒負面影響,也就釋然了。

但是具體生產方式還是要根據個人情況聽醫生的話,不要勉強,採取最安全的方式要緊。

不管採取哪種方式,孕期保持鍛煉超級有效,孕婦瑜伽和散步,動起來。

我生孩子前一天還在外面溜達了兩三個小時,真的有生得比較快啊。


上面的益處篇說完了,下面說挑戰篇


1 .尿不濕是上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但切忌盲目追求進口買到假貨

尿不濕簡直是最偉大的發明,我婆婆如是感慨。然後我加了個之一。

反正只要寶寶出門,就會穿尿不濕,平時在家活動也穿尿不濕。尿濕了就換,每次換尿布濕都給寶寶洗屁屁,勤換多注意衛生就好。

但是關於選購尿不濕我也走了彎路。

因為在網上各種推薦日本的進口花王好,我也買了進口花王。剛開始用的新生兒xs號的,確實好,然後就一直用花王。

但是隨著尺碼增大,貨源很不穩定啊,各個平台一直缺貨。然後我就各種買到假貨了,那個時候也是沒有經驗,因為假貨仿得挺像的。

我購買的途徑包括,實體母嬰連鎖店,進口商場超市,京東,亞馬遜….價格都差不多,但是都有買到過假貨!!

因為進口花王產量根本就不夠,現在日本境內都限購,哪來那麼多原裝進口賣到中國?絕大部分是溫州產的假貨。

諷刺的是,來日本後才知道,花王之前在中國專門投了廠用同樣的技術做了針對中國市場的產品線,但是因為沒人買沒幹下去。

大家寧願花169買69塊錢溫州進貨的假貨,也不願意買國產正品。

我就曾經這麼傻逼過,希望各位不要重複了。

不要迷信進口花王,因為你根本很難買到真貨。150以下的全是假貨不要想了,我到日本後給人代購過一回花王,一包120的成本價,加運費,那個時候日元匯率還低。


2. 新生兒黃疸和玫瑰疹子護理

我女兒剛出生的時候雪白雪白的,結果過幾天後皮膚越來越黃。是的,新生兒黃疸,嚴重會影響新生兒肝功能,一般有點都是正常,但是過高就需要照光治療了。

尤其是寶寶出生三天後,每次檢查黃疸值都逐漸增加,後來都到了臨界點。醫生說保險起見,要去照藍光。但是要隔斷母嬰,恐怕不能保證餵奶。

這樣就基本等於放棄母乳了,怎麼可能捨得。最後想了個折中的辦法,我在醫院產科又多住了幾天,孩子還是和我一起,保持母乳,每天兒科大夫過來觀察。

後來發現數值沒再長,就收拾收拾回家了。

好像說得輕鬆,但是那個時候全家人都提心弔膽的,一邊是黃疸(尤其是母乳性黃疸特明顯)的隱患,一邊是剛吃上的母乳,真的難以取捨。

後來月嫂的辦法就是,抱回去多曬太陽。再後來寶寶體檢,發現絕大多數嬰兒都有黃疸,超標的也不在少數。

只不過那個時候太陽曬過了,孩子現在還有點黑黑的。


玫瑰疹,這是孩子在九個月左右都會出的一次疹子,癥狀是突然發燒了。

那是孩子第一次發燒,家人都擔心極了,我摸出像字典厚的西爾斯育兒寶典,指著癥狀說這大約就是玫瑰疹,沒燒太高前都不用去看醫生,物理降溫多喝水就行。

果然燒了三天後就退了,然後出了小疹子就好了。

後來知道同小區的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也是出玫瑰疹,硬是被抱去醫院打了三天點滴。

嗯,第一次覺得,讀書真有用。


3. 嬰兒輔食和斷奶後的主食

我全母乳的愉悅期只持續到了五個月左右,我們家寶寶看我們吃飯會在飯桌上會伸手抓吃的了。於是我迎來了最頭疼的挑戰---添加輔食。

這真的是最頭疼最頭疼的問題了,因為一開始加輔食的時候得特別小心,要從雞蛋黃一點點試,防止過敏。然後,嬰兒又脆弱,不能什麼都吃。

我那個時候試過無數嬰兒輔食的方法,做過各種黑暗料理,比如蝦仁剁碎了拌蔬菜,不放油鹽,豬肝蒸熟了再打碎。那銷魂的味道我都受不了,但是也得往寶寶嘴裡塞。簡直是,餵豬豬都嫌難吃的東西,看她吃了還衝我笑,真的超級有罪惡感。

後來又遇到十三個月的時候自然斷奶,那段時間我真的是焦慮,看寶寶小胳膊小腿的就覺得我沒餵養得好,天天在想給她吃什麼。

然後有一次,帶她一起去吃火鍋。給她放到嬰兒座椅上,給她用清水涮了幾塊土豆玩,她吃得不要太開心。然後嗷嗷指揮著把桌上每一樣能吃的菜都涮了一遍嘗過之後,以後餵養她的主要方式就變成,清水或者骨頭湯煮各種菜,再拌點芝麻醬當火鍋了。那時候經常帶她出門,找不到合適的飯店就去吃火鍋,各種蔬菜麵條用清水鍋煮了後,拌點芝麻醬簡直不要太方便。


4. 好動期孩子的活動與安全

嬰兒會爬開始,到會走路期間,將是最難帶的時期。這個時候簡直是如臨大敵,一刻都不能放鬆。一不小心孩子就出事情了,但是又不能圈著孩子。

我的方法就是,多帶她出門,去超市,去公園,去逛街,去看花看雨看日落,去江邊撈魚,不斷給她打開新的世界,用信息量砸暈她。

反正在家好動,一出門就老實了,眼睛看不過來了。

再後來她愛上了拔蒲公英,那時候也剛會走了,
天天撅著屁股在草叢裡拔蒲公英,一個夏天幾乎拔禿了整個小區的草坪。

期間也受傷不少,摔破膝蓋,用我的修眉刀割破手,頭上摔出包,都發生過。

但是,還是要帶孩子出去感受世界啊,因噎廢食得不償失。

這個時候真的是累,但是曙光也近了,加油。


5. 嬰兒的語言和智力開發啟蒙於如何認識這個世界

我和孩子交流有一個原則,就是從她不會說話起,我跟她的說話方式就盡量平等,我會用我正常的邏輯和她交流,從不編瞎話騙她。並且非常尊重她的意見,所以她從會說話起,就自己做選擇,買什麼衣服挑什麼鞋,都盡量她自己選。

她對我的所有東西都好奇,想要探索我都不會拒絕。看我吃麻辣燙,她想要,我用筷子給她舔一口,當時眼淚就流出來了,我告訴她這是辣的味道。下一次看到別人喝可樂,想要,我給她倒了一點,說,氣泡的味道有點辣鼻子喲,你要喝么?她連連搖頭。

我問她,你不試試?她堅決搖頭,不要。

並且堅決拒絕各種碳酸飲料。


我會如實跟她表述每一種感覺和現象,比如燙是什麼感覺,摸一下裝開水的玻璃杯,小指頭尖紅了一點,但是下一次我警告說,燙喲,小心。她便知道燙會疼,不再亂摸。

孩子要如何認識這個世界?便是和她一起體驗呀。

下雨了給她全副武裝去雨裡面踩水,下雪了去堆雪人,夏天了去河邊撈魚,帶她出門抓著她的手刷高鐵票,反正就是尊重她給她最多的體驗和自由。


這篇回答一改我平時的簡介風格,變得啰嗦起來。


大約是說起孩子便有數不盡的瑣碎話吧,絮絮叨叨地整理了這許多,若有遺落,歡迎補充討論。

貼一個和她的有愛互動,希望也能暖到你~

什麼樣的情境下讓你突然有種「心上開出一朵花」的感覺? - 楊大寶的回答

加一個袋鼠袋袋的圖片,在日本的公交車上隨手拍的~這邊的小寶寶嬰兒期估計有一大半的時間在袋鼠袋袋裡度過的吧~尤其是穿著襯衫西褲的爸比掛著寶寶好有愛!


我們家的家訓:正直、獨立、樂觀、勤奮。也就是,做一個好人,不隨波逐流,不依附他人,內心強悍,努力進取。

最值得分享的經驗,就是給孩子足夠的尊重,給她與你平等對話的權力,不要過多干涉她,孩子會給你帶來驚喜的。雖然現在我越來越有點管不了她,但是看到她以自己獨立的思維與我辯論和抗爭,我表面上一臉嚴肅,但內心挺高興的,她也信賴我。


當你有了孩子,你獲得了一次真正正視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的機會。
你的孩子就是你的鏡子,你的孩子只會模仿,你對她發怒,對她不滿,對她無能為力其實都是在對自己。
我看了很多家長的回答,我覺得更多是在談如何帶孩子,很少談及自己。我自己的體驗是:我父母的性格與人生體驗塑造了我。
我講幾個小故事,以及這些小故事對我的影響。
我母親是出生在山東煙台牟平農村的只讀過小學三年級的女人。她直到28歲都沒有結婚,在60、70年代,農村女人19歲都很多結婚了。我媽媽只有一個信念,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生在農村,只能夠讀3年小學。她在農村別人異樣的眼光生活了很多年。她後來獲得招工離開農村的機會,去了華北油田,認識了我父親,於是有了我。我媽媽從沒有教過我什麼,但我從很小時候內心就有一種信念,哪怕沒有任何支持,也不會放棄內心期望。我覺得我最像我母親的地方是我參加高考前的幾次模擬考試成績非常不穩定,但我還是只填報一個志願(我們那時候需要考前填報志願)清華大學,我還填寫了「拒絕調劑,拒絕服從分配。」當你能感覺到一盞燈在前面,你會毫無畏懼,毫不猶豫,你會付出所有去追逐。我至今也是這樣。
父母有沒有做過一瞬間戳中你淚點的事? - 王洪浩的回答 這裡還分享過我母親的故事。
我父親是一個下鄉的城市青年,17歲到27歲都在農村種地,一個很平凡的人。我參加高考後,他還在很遠的某個工地上幹活。他在一個公用電話站打電話查我有沒有考上大學。每次打電話之前,他都點上一根煙,向菩薩拜拜(儘管,他一輩子好像也沒有信過菩薩)。我能想像出,一個穿著泥呼呼工裝褲的電焊工拿著電話顫抖著按號碼的情景。我父親,記錯了我的考號,他查到我的信息是落榜。在接下來的幾天里,他都沒有任何情緒上的變化,像平日一樣每天都是笑容。無論多麼渴望得到什麼,如果最終得不到,也保持著優雅的微笑。我內心中我父親一直是我的楷模:哪怕明天有更壞的消息,此時此刻也要坦然活下去。我覺得我最像我父親的時候是他去世的那一刻。那是一個仲夏夜,晚上12點接到電話說我父親生病,需要我從清華趕回老家。究竟是什麼病,這麼晚的電話不會是有什麼意外吧。我第一次感受到北京夏天的晚上有多冷。坐在回老家的車上,我在想如果最壞的消息是他去世了,不要哭,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幾個小時之後,我收到了最壞的消息,我沒有哭。三天後,處理完後事,我趕回北京,馬上開始去打工,微笑著養活自己。
我父母是那種追著給我喂飯的父母;不怎麼說「我愛你」;不怎麼會給我講故事;也根本不會外語、自然歷史地理知識都很少……
我從不覺得我父母在教育方面有什麼見長。但我覺得他們像兩盞明燈,他們是我渴望成為的人。
我也會有一個孩子、兩個孩子、更多孩子……我也在想我帶給孩子的是什麼?
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我的母親從農村走到了城市,我從城市走遍了全國,走去了世界。我的母親一輩子都是小職員,我的父親就是一個普通的焊工,我已經做過他們都未曾想像過的事,而且還會做更多。
我想有一天,我把我體驗過的世界,走過的心路講給自己的孩子聽,希望這是我給他們最大的財富。當然了,我也並不希望他們重複我走過的路,我的經驗,每一代人都需要比上一代人活出更多的邊界,才叫生生不息吧。
PS:現在每每遇到不知道該怎麼解決的難題時,我都會去想像如果我的父母如果都還活著會怎麼做。他們沒啥文化,但是給我了信念。這就是我分享的經驗。

==更多文章請到汽車文化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王洪浩 答過的問題


我有一身本事,只要她們想學。


養小孩要注意的事情還挺多,不過並不複雜,因為都是分開到來的。


小傢伙剛一出生,少量進食後,就會進入睡眠狀態,幾乎一天一夜都在睡。產婦若是剖腹產,8小時內是不能吃東西的,部分產婦短時間內會沒奶。通氣之後想催奶可以用鯽魚蘿蔔湯,黑芝麻粥、豌豆粥也不錯。

一定要買個電動拔奶器。買手動的女性,你絕對會後悔的,累死你。除了注意拔奶,餵奶也要注意,別喂著喂著自己睡著了。

孩子跟隨母親睡著後,柔軟的呼吸有時會吹堵母親乳腺,造成乳房腫脹引起發燒。母親若吃藥一到兩天是不能哺乳的,對孩子不太好。(因藥效不同有的可以哺乳,請遵醫囑)


爸爸在這段期間會很累,孩子睡你就要跟著睡,玩手機是找死。一天大約要侍候孩子7-10次,想享受正常睡眠是不可能滴。最好吃點維生素,金維他啊善存什麼的都行,以保證狀態侍候主淫。

這期間,最容易遇到的事情還是孩子紅屁股。先要排除對這牌子的尿不濕是否過敏,每個孩子敏感程度敏感源不一樣。另外,常見藥物有紫草油、鞣酸軟膏。鞣酸軟膏見效很快,但對肝臟不好。


治紅屁股的土方還有山茶油和橄欖油,這兩種植物油沒有副作用,塗上去就OK了。並且它們所含的油酸、亞油酸對孩子智力發育、視力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還挺好吃的。山茶油在許多方面都要比橄欖油好,還能美膚。

我很迷信食物的作用,給小傢伙食譜里經常配胡蘿蔔,小傢伙視力棒棒噠,而且很愛吃噢~


在半歲到一歲左右,小傢伙已經會摸爬滾打了。摔倒扶不扶這個問題,其實會成為慣性問題。我家保持不哄,扶不扶看情況,結果這小傢伙後來摔倒了自己爬起來,也不哭也不鬧,還十分開心。


在這點上,見仁見智。


最玩不膩和最開發智力的遊戲,是俄羅斯套娃、插筆筒遊戲。他會反覆琢磨其中的奧妙,當他玩熟練了,我還給他增加難度。在他面前演示把小套娃放進大套娃里再蓋住,這小傢伙又可以玩個大半天。


-
-關鍵是他玩套娃的時候,可以安心玩半天手機了….


極其鍛煉耐心和細心程度。別著急,不要干預,彆強行打斷他給他演示,除非他著急了找你幫忙,否則會讓他氣餒失去興趣。


我們家小胖墩1歲多點就會自己上滑梯玩了,可能獨立性有點過了,想玩的時候,我們不跟著,他也不著急…

酷愛玩活塞運動的小撕雞。就算長大一點,依舊喜歡玩插筆筒,可以給孩子備一個唇膏盒子,但一開始需注意他是否會被卡住。

我們家小東西胖胖噠,是母乳餵養。老婆本來就很愛吃催乳的食物,一直到現在還沒斷奶。擔心自己沒母乳的,也許可以在產前吃吃,哺乳期也不要斷。我這只是建議,按個人體質最好還是遵醫囑。小機靈鬼輔食用的也是山茶油和橄欖油,維E、鈣鐵鋅是大豆油的十倍。長成白嫩多汁的小唐僧,應該有一定關係。


不過有點小貴,開小灶問題不大。

所以,現在依舊很肥。


也許是男孩子的緣故,很愛玩車,各種各樣的車。我們的漢蘭達、他的嬰兒車,都超愛。大概跟貓愛玩毛線球一樣吧,輕輕一推蹦出老遠~其他玩具真是太容易厭倦了。


別看他這麼肥,其實每天早晚都會帶他放風,超好動。跟遺傳沒什麼關係,我現在只有120斤…他本身的膳食吸收和母乳餵養絕對是關鍵。


孩子很多小習慣,實際上是大人引導的。家長,包括爺爺奶奶,會拿小孩的手去跟某些人開玩笑。

「打他」「繞他」「揪他頭髮」並在這個過程中被孩子萌的想笑。


孩子就記住了這個動作,並理解成好玩的遊戲。以後別怪小孩子手賤,都是你們親手養成的。


類似孫子摔倒了,奶奶去罵地一樣,做了錯誤的引導。久而久之,甚至可能變成某種人:喜歡指責別人,為自己開脫。


謝邀,平等意識


謝邀!

既然題主問的是「最重要」,再結合題目描述,那麼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心態。

什麼都做到最好是很理想的,但可惜沒有人能做到。再說所謂「好」,是比較主觀的事情,我認為好的做法,你未必贊同。而我的主觀判斷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發生變化,今天我認為好的做法,明天我未必還這麼認為。

所以,父母應該努力保持一個輕鬆的心態,當自己在某些事情上過於執著時,應及時自省,以免走了極端。

下面轉一篇我很久以前寫的文章《零食的故事》,寫的是零食,但意不在此。

============================

自我有印象起,家裡的長輩就教育我,男孩子是不能吃零食的。


我不明白為什麼,但也沒有太上心。因為那時候物資並非如今天般豐富,家裡實在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被稱為零食的。偶爾去奶奶的碗櫃中偷拿一塊冰糖,就覺得是天下最爽口的東西。很多年後看《白鹿原》,黑娃第一次吃冰糖時那種超乎尋常的感受,我深表同意。


老家有一種小吃叫「糖觀燈」。顧客先轉輪盤選擇一個動物,然後手藝人用燒熱的紅糖畫出它來遞到你的手裡。最厲害的是龍,很大一隻,舉在手裡十分壯觀。運氣不好轉到麻雀,就很小很小一點了。


上小學時,身上會有一點零花錢。一次放學回家路上,很多小孩子圍著一個「糖觀燈」小攤,每個人都口水流一地。我自然也不能免俗,駐足觀望了一小會兒就完全忘記家規,掏出兩毛硬幣。我運氣相當不錯,轉到了老虎,雖然比不上龍,但也可以算作亞軍。看著攤主一點點描繪出老虎的模樣,我只覺得漫長而又焦慮。終於,我拿到了老虎,在周圍小孩子們羨慕的目光中,擠出人群。那一刻我的世界只有老虎而已。


我大約考慮了兩秒鐘該從哪裡下口的問題。一個聲音突然在我背後暴起!我轉身一看,竟然是我父親!他眼睛盯著我手中的老虎,怒不可遏,喝道「這是什麼?扔掉!」我腦子裡一片空白……回過神來,發現周圍並沒有垃圾桶,但也不敢繼續拿在手中,只好走到路邊矮牆旁,扔到矮牆裡面。完事之後,和父親默默走在回家路上,心裡沒有一絲遺憾,因為已完全被恐懼佔領。


其實,我天性是不愛吃的,周圍環境沒有零食的時候,我肯定不會去想,有零食的時候,我興趣也比較小。我表弟在這一點上正好與我相反,打小就有事沒事愛找吃的,不分時間地點。雖然家裡長輩也跟教育我一樣教育他,但收效甚微。我看得出來,他那是本能,他的理智是想控制的,但真控制不了。於是,我經常能聽到長輩們議論,說表弟某年某月某日在家裡來客人時,將招待客人的點心糖果係數吃凈。並略帶誇張地模仿表弟吃零食時忘乎所以的醜態。然後隨之是長長的嘆息,這個孩子從小就如此不知輕重、沒有禮貌,長大了如何了得?


我十一、二歲的時候,發生過一件大意失荊州的事情。那天我家來了客人,父母自然給客人準備了一些糖果水果什麼的,我也在客廳作陪。我本來覺得一直氣氛融融,誰料客人一走,我就立即遭到了母親的嚴厲責備。她說我吃了太多給客人準備的零食,並且吃著嘴裡的,望著盤裡的,整個一副貪得無厭、小人得志的模樣,與我表弟可謂別無二致!我恍然大悟,也許是我覺得大人聊天太過無聊,也許那天的水果恰好是我最喜歡的西瓜,總之我確實把注意力過度放在了零食上面。對於母親的責備,我無話可說,心悅誠服。


也不知道從哪一天起,大約是在我上中學的時候,我突然覺得家裡長輩們對於我在零食上的教育是完全正確的!爺們就是應該吃正餐的時候,大碗吃飯,大口吃菜,而在其他時間與食物,尤其是零食,徹底絕緣。只有小姑娘才會隨時從書包里拿出花花綠綠的袋子,然後不停咀嚼。至此,在這個問題上,我再也沒有犯過錯誤,也不再需要長輩敲打。


高中畢業後,我離開家鄉到北京上大學了,自然就很少再在家裡出現。從上大學到現在,每年最多也就回家兩次。突然有一年回家,我發現一件特別奇怪的事情——客廳的茶几上放著好多糖果點心。在我們這種沒客人出現不會有零食的家庭,發生這樣的事情實在是匪夷所思的。雖然我發現了這樣的現象,但心裡一絲漣漪都沒有泛起,就跟沒有看到一樣。


從那一年過後,我每次回家都看到茶几上有很多糖果點心。有時候,我在客廳坐下,目光掠過那些東西,我母親竟然會向我推薦哪種好吃!但此時,我的意識形態已經排斥這些東西,旁人的推薦自然不起作用。雖然我偶爾也吃一兩樣,但這麼多年平均下來,我大約每次回家也就吃了一顆糖罷了。


某一年,我從家裡離去時,我母親竟然給我裝了一袋子糖果,讓我帶上在火車上吃!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糟糕的建議了,直接挑戰我的價值觀。我強硬地拒絕了這個建議,並且態度非常粗暴。


從那之後,每一次我踏上離家的火車或者飛機之前,我母親都會和我上演一出鬥智斗勇的鬧劇,並且逐年升級。


有一年,她把裝好的糖果放在我包里,結果臨行前被我發現,我把糖果拿出來,怒不可遏。那天她不在家,恰好這時她打電話回來與我道別。我向她表達了堅決不會帶零食的態度。我倆在電話里大吵一架,以她摔電話告終。我到北京之後,經我父親兩邊調停,此事才算過去。


又有一年,我到北京之後,打開行李,發現深處有一包糖果。我不禁啞然失笑。我實在不明白,如果母親希望我在路途中吃點零食,但又不告訴我,那麼我如何能在路上知道有零食可吃呢?


現在,我有小孩了。父母來北京幫我照顧了一段時間小孩。他們來了之後,家裡的茶几上就出現了糖果點心瓜子花生之類的東西,一天也沒有斷過,不斷變換著花樣。每天看著孫子吃東西,他們總是興緻勃勃,他們總是擔心孫子沒吃飽,努力找各種理由說服自己給孫子多吃。他們還不時用各種現階段不適合小孩吃的食物去勾引小孩的食慾,看著小孩口水不斷往下淌的模樣,哈哈大笑心滿意足。


他們不再像當初教育我一樣,教育孫子了。


我表弟現在也來北京了。他還是很喜歡吃,並衍生出一個特長——很會做。朋友小聚,他總是主動承擔廚師的職責,因而頗受歡迎。他來我家做客,還是會吃茶几上的零食,也許比多數客人吃得多一點,也許比多數客人目光貪婪一點。但是,只多一點。


我想他已經找到了辦法,既不壓抑自己的天性,又與世人的價值觀取得平衡。這很好,不是嗎?


這是個關於零食的故事,但我其實想講的不是零食本身。我想說的是,在教育小孩的過程中,那些我們太過執著的事情可能是不妥的。因為我們今天執著的念頭,不知不覺中明天可能會執著它的反面。更何況世界也未必是我們心中執著的模樣,一定會有輕鬆的辦法讓一個人在黑與白之間的某個位置舒服地活著。

=====================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奶爸de自我修養

不愛雞湯,只有乾貨!


謝邀。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咱就拋開衣食住行這些生活需求,假設我窮的只能給芽芽提供最基本的物質,在此基礎上,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跟孩子交流,跟她玩。
芽芽一歲九個月了,最近我見了太多比她大還只會說單字的孩子。還有我老公表妹的女兒,已經四歲了,上幼兒園之前整天不出門,就待在家裡,和姥姥姥爺要麼看電視,要麼睡覺,她父母在車程半小時的另一個地方。我跟公公婆婆帶著芽芽走親戚,這小姑娘竟然不敢和芽芽玩,也不說話,就聽芽芽一個人在那叨叨叨,說「姐姐,我們一起玩吧。我這有好吃的。」她就躲在姥姥後面,不敢出來。上幼兒園簡直崩潰,整天跟著老師,老師不管是上廁所、開會、吃飯,她全程拉著老師衣服不撒手,更別提跟別的小朋友玩了。
很多父母忙於生計,把孩子丟給長輩,一年才回家幾天,孩子在家究竟是怎麼長大的,他們不管。有些下了班會回家,那他們會跟孩子玩嗎?抱著手機都懶得看孩子一眼。

關於交流,我有一點個人的想法。從芽芽生下來,我每天都會給她唱兒歌,講故事,甚至聊自己的心情。她大一點,我就開始和她商量著做事情,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我倆都會商量,意見不一致而我能妥協的時候就讓她唱首兒歌給我聽,如果我不能妥協,我就唱首新兒歌給她聽。
我從來沒讓她背過古詩,雖然有那麼一個禮拜她很喜歡聽我背古詩,但是我發現遠沒有兒歌對她有吸引力。原因可能是兒歌比較容易和生活中的事物聯繫起來。出去買菜,剛下樓看見一隻螞蟻,芽芽唱」小螞蟻,搬蟲蟲。一個搬,搬不動……」,走著走著,有人遛狗,芽芽唱「小狗乖乖,小狗乖乖,聰明,活潑,淘氣又可愛……」半路上下雨了,芽芽就唱「下雨啦,冒泡啦,老頭戴著個草帽啦……」大概一歲四個月的時候,芽芽已經可以完整的說出好幾首兒歌,並且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我很難想像芽芽看見月亮會冒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種情緒,但是「月亮走,我也走,我和月亮手拉手」,是很容易說出來的。和芽芽聊天是很有意思的,不知道她下一句會冒出什麼好玩的話來,每天我都被她的奇思妙想逗的笑個不停。

最後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前幾天我發燒,芽芽一直鬧,我有些失控,對她吼了幾句,看著她委屈的大眼睛,我那個內疚後悔啊,陪她玩了很久過家家她才願意親我一下。


既然是最重要的,那麼只有一點,那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耐心、有效的陪伴!
1、孩子最怕的就是父母無理取鬧的發脾氣
例如:嬰兒時期,剛裹上尿片就拉尿拉臭的情況非常多,孩子哇哇大哭,父母卻怎麼哄也哄不好的時候也有,這些情況有的父母就沉不住氣了,有的脾氣開始暴躁,有的徒生無力感,想一把丟給老人去帶了。要知道,一歲內的嬰兒都是靠本能生活的,哭肯定是有原因,吃喝拉撒也是本能,而父母無故的怒氣,只會讓寶寶莫名其妙且失去安全感。
兒童時期,孩子有的時候會無理取鬧,有的時候明明知道道理卻控制不住自己。抓著打一頓?關小黑屋?罵一頓後又讓他故態萌發?不!我提倡並盡量讓自己做到的是:溫柔的堅持!溫柔的堅持!溫柔的堅持!(手機沒辦法排版,重要的事情講三遍)既建立了規則,又不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近人情。
2、有效陪伴
不是在身邊也是陪伴了,多少媽媽邊餵奶邊沉溺於手機?多少爺爺奶奶每天完成任務一樣,推著嬰兒車在小區走一圈?多少爸爸一邊看電視一邊「陪」孩子?高質量的陪伴一定是要把心放在孩子身上!
嬰兒時期我帶孩子出去溜達的時候,肯定會和孩子交流,告訴她眼前看到的是什麼,觀察她對什麼感興趣,會多停留。
幼兒時期,家裡不為父母開電視,孩子看動畫片也會陪看並交流(我孩子不喜歡看電視,很少要求看,只要她提出來要看,就答應要求),帶她去博物館、美術館、各個公園、鄉下,盡量讓她接觸到豐富多彩的世界。
在家親子閱讀,一天平均十本書,親子遊戲、手工。(此部分請看我另一個答案:如何培養兒童的閱讀習慣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481016/answer/112093834)
我的原則是,家務事可以請鐘點工解決,不要讓父母陷入太多機械的事務性的家務勞動,把時間分配的育兒上。(很不苟同一些家庭請育兒嫂帶小孩,或者老人帶小孩,父母去做家務)
3、耐心陪伴
如果父母工作忙,時間不多,那要更注重每次陪伴的有效性。如果能有更多的時間,那再好不過了,長時間的陪伴更利於孩子各方面的成長。
但是陪久了,耐心就是很重要的事情了。特別是有些家長急於求成,和孩子一起讀了一會兒唐詩就想要孩子背出來,和孩子一起搭積木,覺得孩子怎麼老搭建不好。給孩子讀書,怎麼他聽了會兒就不聽了?上學後更是每天不停的催「快!快!快!」起床穿衣要快!刷牙洗臉要快!吃飯快!走路快!什麼都嫌孩子慢…………
要知道,孩子的成長是緩慢的過程,中間還會有起伏波折,除非你家孩子是天才,否則,各種習慣的培養,各種行為的熟練,各種心智的成長,都要相當長的時間。父母切不可失去耐心而暴躁!
最後要說明的是,我的經驗適合學齡前兒童。上學後有些方面要略作調整,比如孩子寫作業,沒必要完全盯著,你可以在一旁看自己的書或者家務,孩子有問題的時候介入。但是,不管怎樣,都要做個溫柔有耐心的家長哦!


父母是人,孩子也是人。是人,就會犯錯誤。如果我們都按自己犯過的錯被量刑懲罰,這世上就不會再有人類存在。
所以呢,努力做到愛人如己就好。對孩子,對自己,對其他人,都寬容一些。和為貴。
基督教里的神本為善,中國文化里的上天有好生之德,說的都是這個意思。


世界上沒有所謂『完美』的父母。
同樣的,也沒用那麼多自以為『失職』的父母。

懷孕的時候,吃了XXX,覺得對不起孩子。
孩子生病了,覺得自責。
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媽媽。

以上是我混跡的一個媽媽群裡邊常出現的情形。我理解,但是我並不能感同身受。
孩子很小,很脆弱,需要父母的保護。但是在ta長大的過程中,生病和磕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絕大部分的情況下生病並不是因為媽媽『失職』造成的,學爬學步中的小小跌倒,也是成長中必經的過程。 (但是把還不能自己上下床的孩子放在床上導致摔下來,那百分之百是大人的責任)
一個好媽媽(爸爸),能給孩子自己能給的足夠的愛和關注,自己能力範圍內足夠好的生活。
媽媽群里有人說,claire,為什麼你帶孩子這麼順利呢? 我總是回答,因為我心大,要求不高。
我只追求做到ok,從來不要求自己做到perfect,對熊孩子總是抱著輕鬆隨意的態度。偶爾吃吃零食,在家裡排除了危險因素的前提下隨便跑跑跳跳偶爾摔跤,偶爾晚睡。熊孩子一歲的時候還在爬,別人說他怎麼還不走路,我只是笑笑。我和家人從未提前牽著他走路,他也很享受爬行,突然有一天,就能穩穩的走起來了,現在已經能小跑了。 我從不push他,他知道在我前面最輕鬆,能隨意的探索每一個角落,想自己玩的時候我就不會打擾他。我和他都很快樂。他不愛哭,安全感十足,我也極少焦慮。

每一個和愛自己一樣愛孩子的父母,願意為了孩子更新自己知識的父母,都是足夠好的父母。
別再胡亂自責。


出以愛心


推薦閱讀:

剛做爸爸,覺得自己的時間都被孩子剝奪,該怎麼調整心態?
如何做女兒的好父親?
小孩子在撞了桌角後,媽媽一般會打罵桌子,這是什麼心理?做類似的事情好么?
生養雙胞胎是種怎樣的體驗?
中遠途自駕帶著孩子的話,需要注意些什麼?

TAG:生活 | 育兒 | 成長 | 母嬰 | 健康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