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恐懼寫作的心理?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這樣一個問題,喜歡寫,可是又擔心寫不好。歡迎大家來分析。
題主在幼時因寫作方面的優勢而備受讚賞,由此帶來的結果是題主的自戀滿足可能會較長地停留在原始的狀態(我是最厲害的,我能得寫作冠軍),而之後的比賽失利,嚴重的挫傷了題主的原始自戀感。因此,在寫作的情景下,難免會喚起原始自戀受挫的感受,出現緊張與恐懼的反應。
每個人都有自戀的需要。最初,我們相信自己是最好的,這是一種原始自戀的狀態。這種原始自戀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的遇到種種挫折,人總歸會發現有人比自己好,自己並非是那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皇上(對於一個嬰兒來說會有這種幻覺)。由此,開始了原始自戀朝著健康自戀的轉化過程,轉化成功後是一種健康自戀,即相信自己是好的,能忍受適當的自戀受挫,並能找到一些合理的目標去滿足自戀,比如通過金錢或地位的追求等。
任何幼時在某方面有特殊天賦的人,都有可能會延緩自戀的正常發展。因為適當的受挫是原始自戀轉化為健康自戀的必要條件,而某方面有天賦的人,往往會被過多的讚賞與肯定,而很少會受挫,於是導致自戀發展的停滯。一旦在某一時期,由於競爭對手的出現而打破了原始自戀幻想,於是便會產生強烈的受挫感。原始自戀者對於挫折的忍耐力低,無法通過在學業與工作上的辛苦付出以取得成就的來尋求自戀滿足,而之前的途徑又失敗了,於是有些人會過遊戲、玄幻小說、賭博等成癮性與即刻性的追求中去繼續尋求原始自戀的滿足。所以出現了這樣一個轉變:一個本來在親戚老師心目中十分優秀的孩子,長大後竟然變成了一個癮君子或賭徒。有些名校的大學生,大學前一直學習成績優異,是父母或老師心目中的佼佼者。在大學階段,他們因遇到了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而落敗了,於是遭遇了嚴重的自戀受挫。停留在原始自戀狀態中的大學生們會馬上出現強烈的厭學情緒,有些人沉溺於遊戲或網路,有些人選擇退學後成為混混,即使不退學也成為了扶不起的阿斗,令周圍的人大跌眼鏡。早教之所以備受詬病,是因為早教也有類似的風險:通過早教可以加快一個人的智力發展,暫時性地讓某人處於頂尖的狀態而延續了兒童原始自戀的幻覺,而隨著年齡的發展,其他人的智力發展也跟上來了,打破了他們原始自戀的幻覺,於是出現了強烈的自戀受挫。對於那些沒有天賦的孩子,或者父母沒有過度在意早期教育的孩子而言,反而能夠比較順利地完成了原始自戀向健康自戀的轉變。題主因為寫作天賦的存在,之前過於執著於原始自戀的滿足(得了二等獎也覺得是失敗),反而延緩了自戀的正常發展,現在正處於從原始自戀向健康自戀的轉化過程中。
原始自戀也存留於健康人的潛意識深處,有時候也會偶爾表現出來,比如喝酒後吹吹牛,或者沉溺於一些自戀性的幻想等,但大部分時候,原始自戀是被健康自戀所替換了。處於健康自戀狀態的人,既有雄心與抱負,但不會有過分遠大的目標,目標切合自身的實際,較能忍受自戀的受挫,由於他們的標準不那麼的高遠,因此較能體驗到成就感與價值感。
3月22號增:
其實我感覺挺不好意思的。因為這個和其他一些答案,題主選擇了匿名,修改了問題描述,取消了微博鏈接。
我也因為這個問題,失去了一個清閑的周末。
再讀了一遍題主的作品《易碎品》,我發現我對題主的判斷完全是錯的。
《易碎品》想必是作者非常得意的一篇小說,作者曾藉此進入上海市作協舉辦的全國「90後創意小說」12強,並在《萌芽》上專題刊登,成為優秀作者。
我以為作者在小說里沒有表現出自身對生活的觀察是因為缺乏意識,我錯了。
因為作者選擇的是另一種創作模式。
以她的小說《易碎品》舉例。(有人在其他的回答里貼出來了全文,可以看看。)
整篇小說其實就是一句話
堅硬的東西都是易碎的。
我想作者不是因為有了故事,才從中提取出這兩句話,而是因為有了這兩句話,作者才寫出了這個故事。
所以故事裡的人物和情節才這麼單薄,因為作者不是想給我們講一個故事,而是想給我們講這兩句話。
因為要堅硬,所以《易碎品》里的靜靜男就必須毫無邏輯毫無保留地愛上另一個小綠茶,愛得莫名其妙,愛得不知所謂。
因為要堅硬,所以《易碎品》里的靜靜男就必須毫無邏輯毫無保留地被另一個小天使愛上,愛的莫名其妙,愛的不知所謂。
因為要易碎,所以《易碎品》里的靜靜男就必須毫無邏輯地去死,死得莫名其妙,死得不知所謂。
因為要易碎,所以《易碎品》里的小天使就必須毫無邏輯地失去她的靜靜男,失去得莫名其妙,失去得不知所謂。
作者的邏輯實在是蠻橫而粗野。
我突然意識到,這種邏輯可能已經成為了某種創作方法,並且已經成為某種流行,或某種時尚。
這種創作方式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即你不需要有什麼人生積累,有什麼對生活的觀察感受。
只需要你有一個不錯的創意,也就是金句,再加上通順的文筆,和一點點不錯的想像力(這一點也可以用訓練來取代),你就可以完成一部不錯地,有深度的小說。
在這種創作方式里,用符號來肢解人物世界成為了所謂的先鋒,傳統的觀察體驗反而過時。
舉個例子:
他顫抖著,下定了決心,撿起一個完整的紙箱子和一隻編織袋,頭暈目眩地進了車廂。他掏出兜里的簽字筆,在袋子上的標籤處認真地填寫了「劉圓圓」三個字,然後把袋子放在車廂的最外面,再把紙箱放進袋子里。
——《易碎品》
這種描寫一看就知道是一拍腦袋想出來的。
正是因為一大堆90後急切的想要成為作家,卻又缺乏積累,就不約而同的選擇這種金句創作法,紛紛玩起了符號遊戲。
這種小說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90後創意小說。
這些作者也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90後先鋒作家。
我們的作家越來越多,我們的金句越來越多,我們的文學越來越少。
我剛剛上街沒找到刊登題主作品的那本《萌芽》,買了最新的一本。
看了幾篇文章,在我剛剛意識到通過對現實的觀察與感受突破符號的限制時,大家都開始在玩符號遊戲。
孰優孰劣,很難說。殊途同歸也說不定。
我會保持關注的。
~~~~~~~~~~~~~~~~~~~~~~~~~~正文分割線~~~~~~~~~~~~~~~~~~~~~~~~~~·
ps:這個回答我從12點開始,一直寫到7點鐘,是我在知乎上最拼的一個回答了。
總共分為兩個章節,第一章是關於我自身寫作經歷的,第二章是回答本題的。
我最初寫的時候是第一章在前,第二章在後,因為第一章中有對第二章的鋪墊內容。但我開始寫的時候沒想到自己會這麼拼,鋪墊了3000多字·········為方便閱讀,我特將兩章調換次序。
~~~~~~~~~~~~~~~~~~~~~ ~~~~~~~正文分割線~~~~~~~~~~~~~~~~~~~~~~~~~~~
半夜十二點,看到這個問題從床上爬起來開始碼字,我也是蠻拼的。沒辦法,誰讓這是一個關於寫作者的問題呢?
關於題主的身份就不必爭論了,題主當然是一名寫作者,只要手中的筆肯忠於自己的內心,就是一名寫作者。
~~~~~~~~~~~~~~~~~~~~~~~~~~~~~~第二章~~~~~~~~~~~~~~~~~~~~~~~~~~~~~
回到題主本身的問題上來。
我剛才大概花了一個多小時在互聯網上搜尋和閱讀題主的有關信息。
我在網上搜到了題主的三篇作品《曾被看作愛情的故事》、《易碎品》、《黑夜不再來》,第一篇是在收錄在一本90後文集里,我通過百度購買版權之後再看的,(沒看盜版哦(u??u??))第二篇是在網上找到的,第三篇沒搜到,但這篇文章是刊登在14年12月的《萌芽》上,等天亮了我去街上找找看。(話說天也快亮了)你的新浪微博里顯示你出版了一本圖書,但我沒找到。
說這些,是想告訴題主,我真的很用心地讀過你的作品。
我沒有那個能耐在題目描述里看出題主的寫作水平,我只好下笨功夫多看點,仔細看點。
我很不喜歡知乎上逮著來求助的人就一頓嘲諷的習慣。
但是看完之後,我覺得你的寫作水平遠遠不及你套在身上的光環亮眼。
小說里的人物單薄得就像一張紙片,人物性格明顯是拍拍腦袋想出來的,故事情節像阿司匹林一樣不肯親近現實,像我手邊的這杯涼白開一樣寡淡,只在《曾被看作愛情的故事》開篇看到一處環境描寫,感覺不錯,有一定功底。
最最讓我無法忍受的是我在你的小說里沒有看到故事,一篇小說,我居然沒法子從裡面找到一個可以讀的故事。我不是在聽一個人給我講故事,我是看到一個人在列表格一樣給我列出一個故事來。
通篇就四個字:
沒有觀察!沒有觀察!
沒有感受!沒有感受!
如果這是兩篇初學者的習作,我尚可理解。
但是看到你微博上貼出來的標籤 90後新銳作家 我真的覺得眼睛都快被刺瞎了。
我真的很想問:
姑娘,你真的感受到過你筆下的東西嗎?
也許你寫的是青春小說,但青春小說就是指寫給初中生看的小說嗎?
你寫的,究竟是誰的青春?
我看到的不是小說,是作文。
作文氣,太濃了。
姑娘,如果你現在真的紅了的話,我會為你的讀者感到不值的,真心不值。
看了你的兩篇作品,我很失望。但讓我更失望的是你的問題描述。
不是因為其中的文筆,不是因為其中的邏輯。而是因為你寫到最後的一句話:不夠,就應該沉下來努力才好,為什麼一看到別人過得很漂亮,就要動搖,就要著急。
慢慢來,春光處處皆有,不著急。
看到這兒,我真的很失望。因為你如此輕易地就把自己的問題「解決」了。
身為一名寫作者,無論眼光往外看得多遠,最後都是要收束回來,返照自身的。
你如此輕易的就停止了對自身的探究,把自己的問題歸結於「嫉妒」、「焦慮」層次上,然後用「沉心靜氣」的方式來解決。實在太淺太淺·······
我覺得你可能不是沒有捕捉自身情感的能力,而是沒有審視自己的意識。
這是你寫在《易碎品》後面的一段隨筆。
果然沒錯,就像這個你寫的「問題介紹」一樣,寫作之於你更多的只是一種宣洩情感的手段而非一種探究的方式。
我不相信,這樣的你,能看到多深的真實,多遠的星光。
沒有對超出自身生活的探究慾望,技術再熟練也只能是寫手、畫匠。
你不算一名作家。
知乎上采銅老師才是一名真正令人尊敬的寫作者。
套用周筠老師的一個回答對於一個習慣高質量的生活的人,如何在夢想和錢之間抉擇? - 周筠的回答
身為一名作家,你得懂一切!
通過文字,你要找到更大的世界!
我不知道你的恐懼是緣何而起,但請不要簡單的把它歸結為不自信!這是對你自身感受的不尊重。
關於恐懼,我很喜歡趙斯基的一個回答如何躲避刺過來的槍? - 知乎用戶的回答當初我第一次學槍的時候,師父就告訴我,不要怕槍頭,要適應它,接納它。
人本能的怕,所以恨不得槍頭離自己半米就撥開它,事實上,這樣雖然你暫時安全了,但距離太遠,對雙方都是同等條件,甚至對方還佔優勢,他可以很從容地進行下一次攻擊,這時候你還是在格擋的餘力,不容易擋下正確做法是,迎合槍尖,在它快扎到你的時候,把它抖開。很難,但是非常有效,對方來不及變化。
而且槍的站姿是側身站,你避不開就用手臂硬挨,總比它直接扎身體上好
面對恐懼,請你看清它,適應它,接納它。
你拿什麼來迎戰?
身為寫作者,你的筆就是你的槍!
~~~~~~~~~~~~~~~~~~~~~~~~~~~~第一章~~~~~~~~~~~~~~~~~~~~~~~~~~~~
我呢?可能以很多人的標準來看,我不算是一名寫作者,充其量是一名寫作愛好者。
我沒有發表過什麼作品,也沒有在什麼作文比賽中拿到過什麼獎,充其量只是在學校內的報紙上刊登過幾次,但知道的人都明白,那玩意兒算什麼?
在我成長的環境里,我的寫作的水平與周圍人相比,算是不錯的吧。
剛上初中的時候,我寫的第一篇作文傳遍了整個初一語文老師辦公室。原因很簡單,那篇作文我寫了15頁,粗粗一算,大概三千字吧。
我初一的語文老師是我的班主任,十分器重我,因此我也有了小小的特權,坐在第一排卻可以在語文課堂上大搖大擺的看《三國演義》、《水滸傳》、《魯迅全集》。隔壁實驗班的語文老師也每每將我寫的作文拿到他們班上去念。甚至到了初二,我的語文老師被調到初三,我寫的每篇作文他依然要過目,寫得好的他便會拿到他帶的畢業班上去念。
我想,題主最初在寫作道路上所得到的自信和我那時差不多吧。
但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是,我小學的語文成績並不好,只是在及格線上晃悠而已。
之所以能寫出讓人稱讚的作文,只是因為我發現了一件事:原來,寫作只需要把自己想說的東西寫下來就行了!難道還有比這更簡單的事嗎?
對,就是這麼簡單。正因為認識到了這一點,每次初中語文考試的時候,我都要在後面黏上作文紙,因為格子總是不夠。
到了高中的時候,老師要求寫議論文了。初中的法子明顯行不通了,我開始了對文字文採的琢磨。這種轉型對我來說並不難,因為初中的時候已經有不錯的閱讀量積累。對於高中作文要求,我發現提升最快的方法是背書。我不僅背歷年高考高分作文的精彩段落,也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還背高中生里熱銷的《時文選粹》,甚至《新概念作文》里的文章我喜歡的,也背。
也正是那個時候我培養出了對於語言最基本的敏感和判斷力,有時我看到一篇文章,不看作者,我便知道是馮驥才或是汪曾祺寫的。他們文字里的那股味兒實在是太好辨認了。
那個時候,我開始追求超脫想像的比喻,恢弘的排比,短小精悍的格言,語言顛倒錯位後的韻味兒。
那時,我對寫作的追求便是語言的打磨。
就像yolfilm叔在「心證韓寒」里提到的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四字短語使用習慣,就像有人在論證劉慈欣文筆尚欠火候時舉出例子:他在同一段描寫中用了兩個相同的形容詞,這幾乎是所有寫作者都會盡量避免的事情。儘管對他們的結論未必信服,但他們所提到的這兩點,每一個自覺的中文寫作者都會有所體會。
因為這種訓練,我慢慢承擔起了幫班上同學寫情書的任務,堆砌辭藻,最終湖北卷高考作文大概在55分以上。
那時,自我感覺良好,但仍然對寫作這個詞有著莫名的敬畏。
也因為如此,對語言辭藻的過分追求,讓我在大學以後幾乎動不了筆。我發現當沒有人給我一個命題之後,我所能做到的最多只是將心中的閃念片段記錄下來,再也沒有將之連貫成文的能力。
因為高中的寫作訓練只需要通過簡單的邏輯將一個命題展開即可,而我因為某種衝動想落筆行文時卻發現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衝動來源於何處。
所幸,寫不了我就擱筆了,開始看書。
我在柴靜的《看見》里看到了觀察
不讚美,不責難,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認識而已。
題主,你接觸過素描嗎?
接觸過素描的人一定知道學素描時最重要的是什麼,是觀察。
沒接觸過畫畫的人會羨慕畫家的一雙巧手,而我的老師則一再向我強調:畫畫重要的不是手,是你的眼!
我有一位同學,她被許多人奉為才女。但我不喜歡她的東西,因為她寫的東西全是她「以為」的,沒有她「觀察」的。儘管她是在寫親歷的事情,但她在落筆之前腦子裡已經預設好了人物的形象、動作的意義、表達的感情。
寫出來的東西像是乾枯的臉譜,這大概是許多初學者的通病。
後來我發現,純粹的觀察真的有純粹的樂趣,這種觀察是滋潤文章,使得文字鮮活的源泉。
我看書喜歡樹藤摸瓜,喜歡上《看見》之後,我在網上大肆搜尋有關柴靜的文字,最終找到了有關陳虻的一本書《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
如果說柴靜的《看見》改變了我看待問題的方式,那麼這本書改變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從陳虻那裡我知道了,純粹的觀察是為了不斷的逼近真實,但這種真實永遠取決於認知的主體,這種認知必須是以自身感受為前提的。
不要在生活中需找你要的東西,而要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在這本書里學到的詞是感受。
我發現,不是所有的人都擁有感受力的。
許多人的感受能力已經被一些辭彙和觀念給消解了。
在寫作方面上我舉個例子,很多初學者描寫一些自身體察到感受和情緒時,他們只能使用快樂、悲傷、焦慮、平靜等等辭彙,好一點的會用一些比喻句通感來描述,再好一點的會知道用動作環境來表現。
但問題是對於許多寫作者來說,這些辭彙、比喻、襯托都已經模式化了!整個語言系統都僵化了!
對於他們而言,這些辭彙就是他們感受能力的最小化學反應單位了。
他們的感受與情緒困在了辭彙的牢籠里,被辭彙所消解,卻無力消解這些辭彙本身。
換句話說,他們是被裝在在一個由辭彙所構成的塑料透明袋子里的來感受這個世界的,儘管看到的可能和常人無異,但他們感受到的卻總是一片麻木。
儘管我們永遠不可能真正的脫離辭彙的束縛,因為辭彙本身是思維的支柱,人類是使用辭彙來思考的生物,但一個自覺的寫作者應該不斷的突破現有辭彙的束縛,創造自己的辭彙系統,以逼近 「更真的真實」。
不知道我說的是否有夠明白,依然來舉個例子吧。
建築學子,大一素描、大二色彩。
教色彩時,老師一再地強調,色彩不是看到的,是感受到的!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接觸過印象派的畫,明明是一片白牆,為什麼畫出來卻是各種顏色,五彩斑斕?畫家眼中看到的牆真的是這樣子的嗎?
確實是的,畫家眼中「看」到的白牆確實是這個樣子的,或者說他們「感受」到的白牆就是這個樣子的。那一抹藍色可能是畫家在角落裡感受到的陰冷,那一抹橘黃可能是畫家在靠近光源處感受到的暖意,這種感覺投射在他的眼裡,反映在他們的畫面中就是這樣的五彩斑斕。
這種感受反而又作用在觀察上,使得作品更能貼近更真的真實。
我的老師常說:學了色彩才算是打開了眼睛。
感受與觀察使得畫家脫離了固有色和環境色的束縛,也能讓寫作者擺脫辭彙與觀念的束縛。
知乎專欄里我最喜歡的是李松蔚老師的《時代病》系列,他對這個時代的觀察與感受無法在舊有的語言系統里找到概括,就必須消解舊有的辭彙內涵,創造新的辭彙。如前幾天他的一篇文章一個咒語的誕生 - 潛台詞 - 知乎專欄就是在消解舊有的「興趣」概念。
關於感受這一方面哪些素質很重要,但卻是讀書學不來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這個回答里說得更加透徹、全面,不妨一看。
關於表達「表達」是我感受的最深刻的一個概念,也是我自己將其重新定義的一個概念。
然後這種觸動卻不是來源於某本書,而是來源於一句話,程浩寫在《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的一句話:
雖然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讀書,但是,我覺得這是認真生活的表達方式。
那時我才感覺到,表達並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或許,是生命最根本的目的。
我突然領悟到:或許,古人留下的那麼多的詩句,那麼多的文章不是為了表達某種感受、某種思想,而僅僅是為了表達本身。
只有表達才能證明這些感受、這些思想曾經存在過,而存在本身則是最根本的表達。
我所定義的表達不限於表達手段、不限於表達對象,但必須有其表達手段,表達對象。
QQ空間里的無病呻吟是一種表達,只不過是一種低級的表達,只能淪為情緒的一種宣洩。
著書立說是一種表達,哪怕這些思想無人問津,他的表達依然忠於自己的內心。
言行合一,踐行自己的意志更是一種表達,哪怕世上無人理解甚至無人知曉,這種表達是表達給蒼茫天地,浩瀚宇宙。
表達本身並無高下之分,但表達的形式卻有高低之分。自身的感受、想法、意志得到表達會使人得到滿足,而這種表達形式的高低卻決定著人滿足的程度。
一個人的理想、信念可以不做,可以不說,卻不能不表達。如果這些東西從未得到表達,那就是從未存在過。這裡的表達本身已經接近存在的概念了。
而表達之於我,是一種不死的慾望。所以我一直在尋找更多的表達形式,寫作、繪畫、設計、表演··········
誒,這個概念我才剛剛構建,非常不完善,以後我再來完善它。
記得知乎上曾經有一個也是關於表達的回答,我剛剛找了半天總算找到了。不被人閱讀的文字,有意義嗎? - 丁澤宇的回答。看完之後我非常鬱悶,早知道有珠玉在前,我就不白白寫這三千字了。
不過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問題背景,竟能得到如此相似的結果。真有趣,果斷關注他!
寫了老半天了,終於可以正面回答問題了!也謝謝題主,我腦子裡一直盤旋的一些東西終於可以找個機會寫下來啦。好開心("^ω^")!!!
題主改了問題,多了我就不回了。我寫小說幾年了,只敢說自己是筆者。筆者是什麼,寫字的而已。這種班門弄斧的才情,哪敢說自己是作家呢,這年頭能有多少作家呢。
這兩天剛好寫了上、下兩篇《我為什麼寫不出文章》,用我自己的經歷和思考分析出了兩個結論。當然,若是你能把兩篇文章看完,便可以看到第三個結論。
——————
我為什麼寫不出文章?(上)
工作剛開始的時候,每周一篇文章,寫了幾周,也算逐漸習慣和順手。
期間還看了很多同事的文章,有那麼一天,突然就冒出來個問題,便和同事討論。
我說:「我也得像你一樣多寫實用性文章,多寫有用的乾貨。而非把我的出國經歷,人生體驗和個人感受通通寫下來。寫多了,覺得自己幼稚,別人看了也會覺得我幼稚。」
寫了那麼幾篇後,我的確在想,會不會成為別人眼中的崇洋媚外,炫耀生活,偶爾無病呻吟,更會好為人師的人。才多大個年紀,就教起別人該如何如何,叫那些吃油比我吃米還多,看書是我好個百倍的人,看著多大的笑話。
所以我有時在想,很多人不敢寫作,是不是也有這個擔憂。若是不寫,別人只會覺得此人深藏不露。若是寫了,那該被一覽無遺,或讚揚,或笑話了。
帶著這個擔憂,我想啊想,一周一晃而過,終究是沒想出要寫一篇怎樣的實用乾貨,卻又近截稿日期,熬不住向他人求救:
「我寫不出東西,我不想寫自己的人生體驗和人生感悟,但是我又寫不出別的東西。」
「你為什麼不想寫自己的人生體驗和人生感悟?」
「我害怕別人看了覺得我幼稚。」
「你看那些作家寫的的雜文,哪個不是寫自己的感受和生活,你會覺得他們幼稚嗎?」是的,從沒覺得他們幼稚,反而更容易得到共鳴。
但我還是好奇,這些作家是有多大的勇氣,竟敢如此讓自己赤身裸體地站在眾人面前?
因為我暫且還不相信有哪個作家,還有那本事,如武林高手,自己先深藏一手,只露出一點兒招給你看,然後在旁觀戲。要不然,為何有那麼多作家,多年難以產出一部好的作品。再者,像身為男兒的徐志摩從不掩飾自己「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願做一條水草」的柔情,路遙也認定自己就是一「平凡世界」的農民兒子,馮唐更是把泰戈爾的詩翻譯成「大千世界/在情人面前/解開褲襠/長如舌吻/小如詩行」。
無論是性格,身份背景,還是品味與興趣等等,他們都不害怕去真實展現。
探究到這裡,我依然還說不清他們赤身裸體的勇氣的來源。
後來看到馮唐有過這樣一番講話:「很多人到了我這個年紀,見識教養多了,覺得該把一切看得雲淡風輕。有時突然出現個小念頭,會把它捏碎,覺得這麼有見識了,還來討論,丟不丟人。」
原來這樣的擔憂,在有學識的人當中,同樣存在。
馮唐還是寫了《不二》。雖然還未看,但通過一些人的討論,對書中所涉及的內容略知一二。每次到機場,我也都沒買,因為和我一起在台灣環島的室友啊,你可還記得說書買了,看完後便送給我?
馮唐後來補充說,「面對這些小念頭,其實可以保持足夠的謙卑和真實。哪怕很蠢很幼稚,這也許是最閃光的東西。」
腦子忽然想起了 @蓋文張 在我寫作過程中說過的一句話,「越個人,越動人;越細心,越驚心。」
也許這就是答案:寫作是謙卑的、真實的、個人的,哪怕愚蠢幼稚,也許是最閃光,最驚心動人的。所以,寫出自己的幼稚與無知,有什麼好害怕的?
因為我現在還認為:
寫得赤裸而真實,那是向著偉大的人文創作靠近;
寫得實用而真實,那是朝著偉大的科學創作發展;
寫得實用而虛假,那便成了網路上那一篇篇稍作修改,便可以無限複製且毫無營養的軟文了。
——————
我為什麼寫不出文章?(下)
寫文章的好處:思維的整理,邏輯的梳理,思想和價值觀的輸出;知乎網友也提到過,這還可以成為一種「個人商業模式」,即便目前不能帶來受益,但相信未來必定會帶來好處;一些心理學家更是認為「痛苦」若是能成於文字,便能減輕心理負擔,而「目標」和「夢想」若是能沉澱筆頭,則更容易實現。
道理我都知道,可還是會寫不出來啊。
一開始寫作變成工作的一部分,每天焦慮。太久沒寫過文章,卻又太想寫點好東西。而正因為每周只需要寫一篇,就更不願意隨便應付。周末兩天在家想啊想,思考啊思考,希望能來點什麼靈感,出點什麼深沉,寫點什麼見解。
哈!周末兩天過去,文章沒出來!
是否似曾相識?
明明考個重本就夠了,但我一定要進中國前十高校;考個托福,可我想把GRE的單詞也背了;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但我可以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我想鍛煉,我就得堅持每周運動6次,每次1個小時;我想寫文章,那我必須寫出點深度!
信誓旦旦,激情爆滿地行動了。
有一天,出現了些特殊情況,然後井井有條合理安排的任務中斷了幾天,內心或因突然的休息而倍感輕鬆愉悅,或因計劃打亂、任務堆積而焦慮增加。總之,這種輕鬆或者焦慮,使得目標懸在那了。
「All or nothing」,正如泰勒教授在《幸福課》上所說。「要麼全有,要麼全無」,這就是完美主義幼兒式二分法的極端思維模式。
然而問題卻並不會因為自己認識到自己是個完美主義就能輕易解決。
就像在知乎上,搜索「完美主義」,你會發現有那麼多人已經意識到「完美主義」讓自己身患拖延絕症,並且始終不得治。
說到底,「完美主義」這麼美麗的字眼,掛在嘴邊,已然成為自我辯解的最好理由了。我還不是因為想把單詞從「A」背到「Z」嗎?我還不是想寫出有深度的文章嗎?我還不是想做到百分比嗎?
突然想起和高中老師的那番對話:
我:我最怕就是語文作文,我總是寫不出。
老師:你不是寫不出,你是眼高手低。原來自認為還比較優秀的我,在老師眼裡是一個「眼高手低」的學生。
有點打擊,但我承認是一針見血的判斷。
從那時起,我把語文作文分數的目標降低了,高考分數出來,竟然是有史以來最高的。
只可惜,後來把那話忘了。這幾天在糾結寫什麼文章時,又想起了「眼高手低」這四個字。
然而這四個字,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又何嘗不適用?
於是我找到了治癒「完美主義」最佳的方法,那就是:醒醒吧,你根本不是什麼完美主義者,你就一「眼高手低」的人。
承認這點,也許是打擊,是恥辱,但總該比你活在「完美主義」自我沉溺的虛幻中好吧?
——————
上面的兩篇文章,其實我覺得文筆不算好,但是給朋友看了,還是挺多人說喜歡。
而我能把它們都寫下來,我想除了承認我「眼高手低」,且不再害怕把自己最赤裸的寫出來外,那就是我開始學會真誠地面對自己幼稚、細微以及那些讓自己不舒服的東西,並進行觀察,思考和請教,最終沉澱出自己的看法,而往往這些,才是最容易動人的。
不用懷疑!我就是來打臉的!
題主通篇連文從字順四個字都稱不上!還好意思說自己獲獎無數?
滿滿de槽點啊!
各種病句錯句,麻煩題主把病句改了再來說話好么?各種邏輯硬傷也是醉了!
若是真心提問,擺正姿態可好?
可通篇皆是自吹自擂之語以及最後莫名其妙的自問自答!
若是尋求存在感,移駕渣浪可好?慢走不送!之前,到現在,你所寫的,都是很泛泛而平淡的文章,或者所謂的作文,但這絕對不是你所說的想寫出的文章。
因為評判你之前所寫的,是和同齡人的相對的比較,如果你認為這就是寫作,那是完全不同的範疇。
在文學這個領域,和語文或者作文是和寫作八杆子打不著的事情。
我想,你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來消化這個問題。
題主,我真的不是來打擊你的,但我實在受不了你所謂的文筆好了,雖然文筆渣得只能寫打油詩的我在知乎一向是很和善的。
我是個寫作者,從小寫作,發表無數,生活在寫作自信和親戚效應光環里。
大概從高考後,為考試一年未寫作,忽然發現不會寫了。這種恐懼來源於我感覺自己寫的不好。以前寫散文,現在轉行寫小說,高中時期寫出很多作品,回首去看,一大堆練筆,體現出我在小說才華方面的不足。
轉行寫小說,說明你現在至少是個寫手了,還有效應光環的樣子,畢竟我一篇都沒發表過。
我想起來了,這種感受是參加某次全國大賽那段時間發生的,一個自信滿滿或者沒想太多的人,在成長中反思自我的寫作水平,發現問題很多,看書太少,基礎不牢。不自信開始滋長。比賽因能力和心態失利,仍獲得二等獎但沒有讓我遂願。在那個比賽的特殊性下,一等和二等是天壤之別。
後來考大學,需要寫作特長。去考了,沒想考的考上了,夢寐以求的沒考上。藉此上了一所很好的大學,也算不錯。
雖然在自賣自誇中轉換話題略顯生澀,但你至少明白了問題所在——看懂的太少,想歪的太多。
但病根一直持續。兩年後,參加另一個比賽,拿了不錯的獎,文學路走得越來越順,也發表了一些作品,被拒絕的次數更多。
可是每次動筆,都害怕得心悸。
走路越來越順,真的是這樣么?
我忽然明白,是我心態太不好了。遇到任何事情,包括某些害怕的考試,哪怕是跟陌生人交·往,看起來無恙,其實內心常常會怕的不得了。
無比的不自信。我爸爸經常這樣說我,說了我十幾年,但我到這兩年才感覺出來。我是那麼缺乏安全感。
姑娘,你沒有明白——你不是缺乏安全感,你是沒有安全感。
為此,我最愛的寫作,我都難以動筆。寫作的生涯伴隨著煎熬,總是擔心不能寫出好作品,結果什麼都寫不出。
看到一些人從參加比賽到發表很多文章,加上自我的炒作或交往,得到了他們想得到的東西。沒有說仇恨,也不算嫉妒。
你都強調加無意中揭穿人家是自我的炒作還得到想要的東西,而你卻沒得到還不算嫉妒仇恨么?
可能有點傷心,因為我很想,過上我想要的生活。
其實現在也越來越好了,我剛才因為上兩行的事,居然平靜的心也開始心悸。看吧,就是小事,比如誰誰誰在背後說了我這種好笑的小學生才會在意的事,我也會反應很大。
文人敏感又多愁?
你不是文人,你是文青——你不是文學青年,你是文藝青年。
感謝各位的閱讀,話多,然而把所有心緒都表現出來了,甚好。
想起來最近出書漸火的蕎麥,看她寫自己的故事,也是深深陷入認為自己寫不好的痛苦中,由此五年沒有作品。
想起來同病相憐,又覺得不應該。
我該怎樣,才可以不被這痛苦深深煩擾?
我該怎樣,才學會洒脫。
不夠,就應該沉下來努力才好,為什麼一看到別人過得很漂亮,就要動搖,就要著急。
慢慢來,春光處處皆有,不著急。
題主,你到底來問問題的還是來特意展現自己的寫作水平的?(寫著問題描述就把自己的問題給解決了是不是很嗨皮,寫作果然是可以消解一切感情的)
對了題主,說好的發表無數的文采呢?
題主,最後真心勸你一句——暫時寫不出來就別逼自己了,別糟蹋寫作這個詞了。寫了再多作文和日誌還是寫不出小說的,歇一歇,多看看,多經歷下,
慢慢來,不害怕。
我大概和題主有相似,年少時拿了不少獎,見過幾多名家,也跟人一起出過書,當過沒什麼人知曉的少年作家的虛名兒。
後來有一段時間,兩三年,什麼都未曾下筆。
我還勉強算高產的年月曾說寫作於我如吸毒,行行文字會漸漸抽離蠶食我本來也不算豐沛的情緒,落筆後一切虛空,沒個著落處,倒好似癮君子抽完一支大麻,歪在牆角床邊什麼也不會去想了。
我戒過毒。
高三的時候沒那份精力時間,寫得少,一旦少起來也就多不回去,慢慢的,就淡了。
也不是不愛了,只是不想寫。
後來又過了幾年,我還是慢慢回來,撐不住,不寫是不成的,我會變得不是我自己。
現在的狀態是,還是會忙裡偷閒寫一點零碎的隨感,不想紅,不想把自己放在太多人目光之下,如果想寫,就安安靜靜地找個地方下筆,也不在乎有沒有人會看。
你和你的筆不必要互相折磨。
如果你的文字和你註定命里糾纏,你是擺不脫的。
所以不要擔心,不要怕。別人家鮮衣怒馬春光無限,也是人家的好,你慢慢走,慢慢看,寫文字的人,更要耐得住寂寞。
這個問題很對我胃口,事實上我幾乎所有的答案以及專欄文章都是圍繞著你這個問題涉及到的兩個核心為前提展開的。以下答案純乾貨+政治不正確警告。
先介紹兩個概念:
- 第一是自尊,廣義的自尊(ego),基本上包含你認為的和這個詞相關的所有的方面。先說一下自尊在我目前的個人詞典里和完美主義一樣是個貶義詞,包括民族自尊在內。我認同的比較標準的定義是:一切基於外界標籤(邏輯原因)而產生的自信或自卑,都稱之為自尊。
- 第二是即興(improvise),即一切藝術的最核心部分。不僅在知乎上,整個互聯網上關於這個方面也很少有人探討。最高階的即興,是包含了開悟(enlightenment)和心流(flow state)的,整個人將處於臨在(present)狀態。
而自尊,是即興最大的絆腳石。
當然,首先要明確下背景。狹義的即興,一般是指創作和被欣賞的過程是一體同時的(比如你跟著情緒隨意彈樂器,有觀眾欣賞;JAZZ就是這樣)。自尊為什麼會起到阻礙的作用呢?因為人和外界互動,受外界影響的邏輯基準是由自己的自尊來決定的。舉個例子 - 你表演得好,別人有掌聲,表演得差,別人噓你。而你的情緒和自我會通過自尊這層濾鏡被外界影響,而結果可能會導致你脫出臨在及心流狀態。最簡單的,你在演講途中,別人站起來走掉了,你的心態會怎樣?而影響你心態的關鍵就是你的自尊心。自尊越高越厚,你受到的情緒影響越大。(所以為什麼舊時以來人們稱演員為」戲子「並貶低之?因為對自己的社會標籤、人格放不下的一定是垃圾演員,由於自尊而解放不了天性的迅猛得滾蛋,剩下的都是可以做到毫無自尊的人。這樣的話,那些有自尊的平民傻逼們怎麼能受了,只好天天罵演員是戲子,男嫖女娼沒一個好東西)
換做題主的場景,其實是一回事,因為在你的創作過程中,你一直被由你自尊產生的他人可能對你的評價所影響,而導致你完全跳脫出臨在狀態,更別提他媽的心流了。
至於如何進入即興的狀態?推薦莊子,以及佛/禪,練習冥想。
或者你可以看這幾個答案:
除了恐懼和慾望,還有什麼可以激勵自己長期地努力?
「藝術」從業者怎麼達到純凈並保持「純凈的自我」?
人生的每個階段,應該當做未來的跳板和綵排,還是應該更多專註於當前?
是我從不同的角度對這個問題相關方面進行了一些描述。
另外我的專欄DayDayUp,計劃就是完整系統的針對這個東西來寫,因為這不是這麼寫點就能囊括的。比如在消除自尊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信仰宗教,即興最忌諱的就是將結果歸功於自己,因為這是極大的業果,能為你那醜惡的自尊增加無盡的燃料,迅速飛腿將你踢出臨在狀態。即興是上天賦予你的,不過是上天借你之手展現給他人。所以這個問題描述 林書豪有這麼強的宗教信仰是不是很愚昧? 正是展現了林書豪的聰明之處。我專欄目前最新的一篇也初步描述了下這個問題。
一切標籤都是路標,指向某個目的地。佛說,法相都他媽沒什麼意思。誰信誰傻逼。傻逼何其多。說了不理解,爭了還生氣。你要是以為路標就是目的地,那你全家都是科學家,因為科學家最愛沒事找事去定義這個定義那個的了。傻逼們爭過來爭過去,悲催的不是最後發現意見是一樣的,悲催的是中間已經發現了,但因為自尊擺那誰都不鬆口繼續咬。
擅長寫作的題主,為啥我看不太明白你寫的東西??
我相信即使是一個語文水平中等的高中生,文字功底也不至於差到像你這樣通篇語法錯誤和邏輯錯誤的程度,所以我對你所說的表示懷疑。
幼時寫的題材,大多和小說題材有偏差。
這麼說吧,我自己也寫,但我向來把「寫」分成兩個部分:寫作文,和碼字。
我不能說自己是個寫作者,畢竟寫作可是個高大上的玩意,我只能說自己是個碼字的。
寫作文,大部分都是應試教育,傳播正能量的,你寫負能量當然會被KO。題主應該是寫慣了這一類型了吧。
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這些題材就不會再適合你了。
小說是最明顯的特徵。
取個極端點的例子:魯迅老先生。他的小說大多都在批判舊社會的麻木。
沒錯,我個人認為,小說的精髓不是你寫的那些人物的情情愛愛、無病呻吟之類的,而是對於你所寫的那一個時代的特點。
是在這個時代之下那些人物的故事,而不是那個時代在可有可無的映襯著這些人物。
有時代當然也是不夠的。
我們再舉個例子:諾貝爾文學獎獲得作品。
那些作品無一在宣揚著「人性」「愛」「和平」等等。
也就是說你寫東西是要有個你想要訴說的道理的。這個玩意是靈魂,少不得。
題主說寫不下去,可能有一下原因:
1、因寫而寫。
如果是因為這個,那你肯定是一輩子都寫不出來的。「看見XXX日漸火熱,自己也想寫」可惜寫不出。題主你應該自問一下,你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寫?真的是熱愛?
2、素材少。
畫家每畫一幅畫前都要去取材。我個人寫什麼東西前寫的內容也必須是自己經歷過或者了解過的,這樣你才能寫得出真情實感。如果瞎扯,那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了。
所以,要想想自己,是否真的有關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感受過生活?這樣你在提筆的時候,才會有無數的靈感撲面而來,到時就能達到至高境界「卻道天涼好個秋」了。
3、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和2差不多,你要多走走多看看,自己一個人瞎BB是B不出東西來的,這個世界那麼美麗,就算窮盡你一生的筆墨你都能寫得出來么?更何況大自然的神魂你也不一定寫的出來呢!
好好感受,好好品味,多看點其他作家的書。
4、靈感要積累。
平時一閃而過的靈感你可以記在一個小本子或者手機備忘錄上,到時積累的多了,串一串,就是一個故事了。
想清楚自己想要寫什麼。
你有沒有發現,不是你越寫越差,而是你的眼光變高了!這份眼光是個資源,它引導你定出了更為高遠的目標。只是你當下的能力無法立刻實現這個目標。
以前的你滿足於別人的表揚,得獎,你寫作的動力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這些外在的評價。現在的你開始懂得,有比這些更重要的東西,比如你說的才華。
寫作者的野心是非常重要的動力。當這份野心是建立在別人的眼光和奉承話之上時,你是無法堅持的。寫作者最大的野心是用文字創造一個世界,並能讓閱讀者甘願沉溺其中。這本身是神的能力,在這方面,人是永遠無法完美的。所以每個偉大的寫作者都會倍受煎熬。眼光越是高,越是懂得自己的渺小。開始謙卑,是一件好事,它是通往遠大前程的起點。
在這個起點上,謙卑不等於自卑。謙卑是「我知道我還差的很遠,同時我有力量往前走一步」。自卑是「我是個笨蛋,永遠不可能變好了」。
我猜,你從小得到的表揚是「有才華」,「聰明」之類的定性語言。所以你會誤解,寫的好是因為你具有一些特定的天份。是你這個人「對」了。當你寫的「不好」時,你就是才華不夠,你人都「不對」了!那種感覺是很絕望的。因為一個人的身份被否認時,他做什麼都不對。
換個角度看,你怎麼可能比以前寫的更差?你還是你,文章也還是這樣的文章,變的是評價的標準而已。而你被這些標準給打垮了,開始質疑自己。
你要學會的是,無論你寫的好不好,你都可以寫的更好一點。什麼是更好?怎麼可以寫好一點?這是個探尋和揭露你自身的過程,也是一個技藝不斷磨練和訓練的過程。
寫作是件很有趣的事情,特別是寫文學作品。你眼光上去了,就不願在寫爬在地上的東西。你的文字技巧,思想深度,人生體驗和感受,表達感受的方式,決定了你最終能走到哪裡。會說話就能寫。
但是磨練出高水平,不見得能得到良好的回報,所以很多人會放棄寫作,只為求生。可是即便是這樣,還是有很多人會一直寫下去。他們比你幸福。
你在寫作上需要培養一种放松的專註。你要抱持著自己的野心和高標準,把他們轉化成一種動力,督促你前進。同時在落下每一筆時,懂得欣賞自己,讚美自己,享受這個過程。把寫作當成一個冒險的過程,試試看自己這篇文章會寫成怎樣?別人會怎麼說?用什麼方法能得到一些進步?是更多的閱讀?更多的不停的寫?談場戀愛?經歷些不敢想像的事件?和朋友一起討論,競賽?或者研究下寫作的技巧?世面上有成千上萬的書和課程在教人寫作!……
其實不僅是寫作,每一份成功的事業都是這樣堅持下來。首先你要有高遠的眼光,其次你要有高度的自尊。在感到自己渺小,還有巨大差距的同時,你欣賞自己做出的每一步努力,愛自己,為自己寫的每個字每句話感到驕傲。因為愛自己,所以會懂自己的天賦才華所在,願意為之付出全身心的努力。你驕傲的不是寫的好,是你的態度,努力,勤奮,同時在內心對自己是寬容的。這樣才有力量一直堅持下去,越來越好。
不是有句話說,努力都不夠,根本談不上拼才華!
寫作者不見得都能成大家,能走多遠的確有天賦的因素。但是寫作者和每個人類一樣,不是為了成為社會名流出生在這個世界上。你可以創造一種完全不同的寫作方式,讓你的生命變成一個體驗未知的旅程,因自愛有能力享受當下。只有這樣你的才華才可能不被扭曲的自然流露。
藝術領域成名成家是不可強求的,有多少偉大的寫作者死後才出名?為什麼他們身前能堅持寫?
總結:
1.改變心態是第一位的。要有野心,也要懂得自己的局限。要看到自己差很遠,同時仍然愛自己寫的每個字。
放鬆的專註,如同手中握有小鳥,太緊會捏死你的潛力,太松就是自暴自棄。
2.更多的努力。找到短期提升目標,然後努力去做到。至於怎麼做到,方法路徑太多。
以我自己的體會為例。我沒寫出過任何出名的作品發表,但是我在練習寫作的階段每天保持6k字以上。寫完了,再研究對比自己的差距。我看到自己的短處太多了:寫作是發泄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無法賦予作品獨特的生命力。結構章法凌亂,過萬字氣質就變了三變。感受有多,文字技巧不足,表達力弱。
後來當諮詢顧問後,每月都有上萬數的文案要寫,一年上百的標書方案。這樣三年後才有把握說自己這方案過關。也到這一步,我才敢說自己寫長篇時,可能能做到結構清晰,憋住一口氣堅持到底。日常文書都需要這樣的努力,文學作品只會要求更高。
提升表達力靠大量閱讀,特別是世界名著。再就是堅持寫詩。哪怕是一句,試著把內心的感受表達的更精確,甚至能表達到最細微的潛意識。
其實吧,你已經算不錯的了。寫作這件事,成名成家的很少,大部分人都是寫給自己看的。
你能從小發表文章,已然是很好的經歷了。像我,也喜歡寫東西,也沒怎麼發表過,收到的好多退稿信,只好在知乎上回答問題連筆啦。
我覺得,你不要因為你是個"長期寫作的人",你是個"寫作者",就把寫作作為自己不得不完成的任務。
想寫就寫,不想寫就不寫。
想寫小說就寫小說,不想寫小說,哪怕寫條答案呢,哪怕寫個笑話呢。
可能當你從寫作中走出來之後,你會發現更大的天空。這世上還有很多精彩的地方等我們發現。
很可能,你的不出東西來是因為長年的寫作把你肚子里已有的東西掏得差不多了,再填充點新的也好。
享受寫作,別逼自己。
什麼是寫作?
無非就是表達自己的情感,給自己的情緒一個發泄的出口。
你是寫給別人看的話,就是娛樂別人,就要順應著別人的喜好。
要是寫給自己看,就順應自己的喜好。
你現在的問題是,既要寫給別人看,又要滿足自己。
你有才華與否,取決於你作品的內容。 寫得好就有才華,寫的不好就沒有。就這麼簡單我有時候也沒有自信,很多時候也害怕動筆,每當這時,我就看一些已經出版的書(這些書屬於那種運氣很好的書),發行量上百萬,看著看著,我的自信就爆滿,一副蠢蠢欲動的心態。
希望能幫到你!
題主的敘事方式和語氣措辭真的像得過獎發表無數作品的寫作者嗎?
從問題描述可以看出題主文筆生澀稚嫩,問題描述邏輯不清楚,轉折生硬,有些形容詞的搭配句式的使用不符合中文的使用規範,讀起來的給人一種非常膈應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為了特意展示自己文筆能力寫成了這樣不知所云,還是本身能力就是這樣。
如果本身能力就是這樣,我只能惋惜,作為一個獲獎無數的寫作者——題主,竟然還未能擺脫這種糟糕的文筆,寫出來的東西病殃殃的毫無力氣,希望題主能正視自己,不要沉迷過往的榮譽,腳踏實地,摒棄這種文風。
好了哥們,我輾轉看了你的原問題描述。如果我沒猜錯,你是去了新概念吧?
真巧,我也是二等獎。
其實二等獎也能走自招。比什麼語文報杯葉聖陶之類說服力大多了。
頒獎那天我幾乎是最後一個去的。因為我沒臉。
那個酒店岔路口上有個小噴泉,已經沒有在噴水了(或者我運氣不好,沒看到),旁邊有一對母女,女孩子哭著任她媽媽哄。整個人一抽一抽。
還有好多之前相熟的人在走廊里愉快的交談。而我只是一個錯誤的闖入者。在登記進場的那個小房間把通知書和複印件灑了一地。
我不認識他們,萌芽只看過一本。
那時說我不難過是假的。
海選的文章是我月考時候的作文。很輕鬆就過了。
決賽突然就福至心靈寫了一個反社會and亂倫的小說,寫完我出門見我媽,凍的牙都在打戰。她笑著說咱們一會去恆隆吧,完全沒提比賽的事兒。輕輕攏著我快僵的右手,用她四季冰涼的手。
我說我沒寫好,她說嗯,我剛剛拍了那個書店內景,你肯定喜歡。
第二天拿完證書走到地鐵站里,風聲勢浩大的鼓起我衣服卷著我頭髮,空無一人,只有我和媽媽。我突然有點兒想哭,剛剛她怨我不出門,非要打車來這個地鐵一站地的地方。她怕我遲到,她覺得這個二等獎也寶貴的不得了。
當時地鐵放著做巧克力蛋糕的教程,我昨天路過這兒的時候看見了一樣的視頻。在我媽扔硬幣買票的時候,我又重溫了那一段。
後來有人和我說,你要是認真一點平常水平,沒問題的。我當時也洋洋得意,就是啊,但我可是孤鯁的天才啊,一意孤行是他們不能理解我的方式。
我現在不寫小說。一個是心情變化,再一個也是在恐懼。不過我是害怕自己嘗試描述心情的時候,想著比喻,試圖模擬,不斷變的敏感,消極,陰沉。我想要簡單開心啦。
你無非是兩種心態:成名要趁早;我的每一個字都要載史冊,一定謹小慎微,慢工出細活。
說到底,你的害怕是功利性的。
很多時候,「輸出」這種事兒,不一定越年輕越好。也不一定都能有回報。急於變現,只會讓你收穫一層層失敗。
我曾經以為我是個筆泣鬼神的人也相信我有一天終於可以一鳴驚人太放異彩說句冷漠的人謝謝你們曾經看清我。
但是我最終會知道,無論我多麼「不平凡」「有潛力」,都只是我自己的一廂情願。所有的「我以為」,沒有點乾貨,都是不成立的。
我也慢慢地知道,再怎麼重來一次,我也並不是全盤把握拿到獎。這不是答客觀題,只要有答案,就能有對錯,只要有分數,就能有高下。
我不能再寫,有時候覺得自己的感官在一點點退化。那件事給我的悲傷是什麼,尷尬是什麼,我要怎麼出奇制勝的描述它,物化它。我開始做不到。我害怕這種做不到。
我最開心也是最痛苦的,就是面對以前寫的東西。別人覺得我辭彙量提升。技巧變化,實際上並不是。我只能用外在的炫技,彌補我不再細膩的心情。
就像回想起二等獎的一切,我只能寫周邊的雞毛蒜皮。在外圍打轉,而不觸碰核心。它是不知所云,也是心不甘情不願。只是我不想連文字的流暢度都忘記了而已。我在用敷衍的堆砌,告訴你我是認真的。
我怕我的文字再扔出去,要被不屑一顧的扔回來。我就找了一個本,慢慢地寫影評,書評。這不是我擅長的,但我可以借一個別人的殼子,浪蕩地抒情。沒有人看到,也就只剩我一個人自欺。
先讓自己強大,而這個過程不必搞得世人皆知。你寂寞一陣,消沉一陣——別不信,有那麼兩下子動筆能力的人都知道,這才是財富。
你強大了,也不代表將會無所畏懼。只是你「退縮」的成本降低了。你再是說「我害怕寫作」,也能換來別人的艷羨同情。
沒有輸入,就沒有輸出。
你怕寫,別告訴我還怕看書。
(很多痛苦,源於自己的不停放大。過不去的坎,你就讓他待在那。山不過來我就過去。除非你是離夢想曾經只有一步之遙,不然,你根本沒資格說痛苦。新概念能有什麼證明作用嗎?入圍都不夠的笛安現在照樣一本本地賣書。所以說,別把失去看得太重,未來總是屬於擁有的。不論什麼。)
我可能心態上跟題主很像
我是一名建築系的學生。高中時期是一個很普通的學生,不怎麼自信,唯獨在畫畫上面有一些堅持,覺得自己跟其他人比起來,也有自己擅長和喜歡的東西。大學時不顧別人的反對選擇了建築,對自己的期望值很高,覺得自己喜歡設計和繪畫,沒有什麼理由做不好。
但當自己真正學習了這個專業後,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懂,總覺得自己做不好(儘管在別人眼裡並沒有)。都說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去做會有更大的動力和堅持,但對於我而言卻是一種痛苦。我喜歡熱愛的東西一旦發現我不能如願做好後,我會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覺得連自己擅長喜愛的東西都做不好,自己真的很不行啊(以前在公開課上看過關於自尊的定義,主要有三種,我恐怕還處在最低的一級,急切的希望他人的讚許來得到自我認可)
所以就像樓主那樣,我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逃避這門專業,甚至討厭畫畫。每次看到別人設計的作品,我都會直接躲避來獲得心理上的安慰。有時候不能做不是因為自己不會做,而是對自我期望的過高而承受不住你不夠優秀的現實。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話,是說最難的事就是承認自己的平凡。
我當然不是說那我就什麼都不做好了。承認自己的不足,才知道如何努力。現在我已經大四了(五年制),逃避了一年的我深深的知道自己浪費了那麼多寶貴的時間。有時候想的太多不如直接行動,雖然我現在仍然不自信,每次做設計的會糾結很久,總希望做出什麼驚世駭俗的東西。但通過一年的時間,我知道逃避除了浪費你的時間,讓你的心情變得低落,並不能得到什麼好處。放低自己的心態,認認真真的做一件事,你會發現你也能做的更好。
不要說我心靈雞湯啊....................這是我第一次回答問題,潛水半年,正是在自己最迷茫的時候,看到這個問題,覺得自己一定要回答一下,糾結了好幾天........你看,我回答個問題,心裡緊張的都要跳出來了,但我還是積極的行動了,而不是瞎想想.......希望能對題主有些幫助找到創造一個世界的快感,而不是為了完成而完成的任務!(這不是告訴別人怎麼做,而是個人的自我勉勵。)
我覺得題主對自己要求太高了,無數著名作家都是十年磨一劍的,也有寫完立刻封筆的。一個文學家一輩子只寫出一部為人稱道的作品不是很正常么?難道是每天都妙筆生花嗎?大部分時間看起來還是沒有產出的呀。大部分時間還是在積累。
寫作是製造一個世界,原料齊全的情況下,上帝用七天。人也要用上帝的標準要求自己嗎?花些時間專心致志找原材料沒什麼可恥的。
不要拿茅盾文學獎的水平和唐家三少的速度同時要求自己。
另外如果題主的焦慮是來自於未來,我想,你應該好好考慮你的未來是什麼樣的,是否需要很多錢來生活,還是只要有寫作這個樂趣吃不上飯也可以。
如果想要靠寫作賺錢,請多學習商業化的寫作技巧,忘了自己的情懷,先賣座再說。
還有就是不要陷入自己的窠臼。該收手時候不要死磕,也許放棄很痛苦,但是千萬不要被自己撞南牆的姿態感動,我不擔心你的毅力,南牆很有可能被撞破,但南牆後面可能海闊天空,也可能是萬丈深淵,結果是給別人看的,但是過程只有你自己一個觀眾,千萬不要被自己感動。有時候走得走得越遠,意味著錯得越多也就越無法放棄。不是潑冷水,而是應該這樣考慮考慮。
這也是我最想對以前的我說的話。
祝早日實現理想!推薦閱讀:
※給愛情文藝片配旁白?
※請寫一個無比傷感,但不涉及死亡,分手,分離的愛情故事?
※如何讓小說情節變得豐滿?
※程浩的《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是怎樣的一本書?
※為什麼明知道故事是編的,人們還是那麼在乎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