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很多文學作品的人和沒讀過的人有什麼區別?
以前總是有人說要多讀文學名著,但我逐漸發現身邊總有一些很優秀的人似乎從來沒讀過或是很少讀文學作品,也沒發現他比那些讀過很多文學作品的人差在哪,不讀文學作品對人生是否有影響?
從功利的角度看(不從事文學相關工作),讀文學有哪些好處?
從非功利的角度看,讀文學作品又能收穫什麼?
------------------------------------------分割線-------------------------------------------------------
2013.10.07
似乎一直有回答者關於提問初衷有誤解,我把我在張佳瑋答案評論里關於提問初衷的一段加上來吧。
「人活久了,也會發出樣的疑問:"我為什麼而活?"在閱讀大量文學作品後,我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我為什麼而閱讀,我從閱讀中獲得了什麼,除了單純出於愛好而讀,獲得了閱讀的快樂,還有呢?而沒讀過的人呢,他們除了少了閱讀的快樂,還錯過了什麼?我自己有了一些思考,我希望聽聽你們的想法,於是有了這樣一個問題。」
話不多說,直接上圖。我最喜歡的馬丁大叔的一段話。圖片來自網路。
大概快十年前在一本翻譯文學的序中讀到,「文字工作者大多都是以掏空自己甚至毀滅自己來創造精神財富」。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大部分愛讀書的人,對人性的理解抑或尊重寬容度可謂「海納百川」,總能將心比心到難以估量的程度;但同時對個性的認同度異常執著。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註定會被發現、理解、忽略、誤會或輕蔑,越了解人性的多樣性,就越看重有趣的個性,並珍惜瞬間的共性。
讀書所傳遞的各類價值觀與經歷讓人從低介入狀態時自動容納多種情狀,在形成價值觀時變得廣博不偏頗;而對於「體系」一詞,他們大多親身經歷並思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練就火眼金睛。
他們懂得「和而不同」,但更懂得何為「非我族類」。
除了現實中的蠅營狗苟,我的心中還住著星辰大海。
謝 @張郎 邀
說來慚愧,其實我讀書很少,文學作品更少,而且我是理論狗,不是文本狗。。。
簡答一下,僅提供一個視角: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極品,其情感往往一清如水,超越悲喜。意思是說:深情與豁達能夠同時並存。
以詩為例:西方抒情傾向於「激情」;東方抒情傾向於「溫情」。前者,謂之「極端情感的自發流瀉」(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後者,謂之「發而能止、之而能持、縱而能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一言以蔽之,曰「分寸」。
「分寸」謂何?舉個例子,簡單感受一下: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軾《蝶戀花》)
黑體字部分,大概是說,蘇軾在路上走著,忽然聽牆的另一邊傳來一位少女仿若清川碎石般澈甜的笑聲,於是他踮起腳尖,偷偷地往牆裡窺視,想看看這位少女美麗的容顏。可是少女發現有人在偷看自己,於是跑掉了,笑聲越來越遠,直至聽它不到。然後蘇軾有些懊喪地摸摸鼻子,覺得自己蠻多情的,對方又蠻無情的,於是自我解嘲般寫下這首調侃自己的詞。
蔣勛在分析這首詞的時候說:
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格調。他不侮辱自己,也不侮辱對方。在情感的多情與無情當中,人們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場,而不替對方設想。但是蘇軾沒有,他覺得,沒辦法啊,「牆裡鞦韆牆外道」是一個現狀,無可奈何,一如人生嘛。
人們常說,心動常常帶來危險。當你聽到「牆裡佳人笑」的時候,你心動了,想要越過這堵牆。可當你越過這堵牆的時候,「笑漸不聞聲漸悄」,深情的載體消失掉了,所以你只好調侃自己說,我不該逾越這個分寸。
稍微再向縱深處滑進:
蘇軾二十歲時和爸爸、弟弟一同參加考試,頓時驚動朝野。歐陽修非常欣賞他,覺得他是考生中最優秀的那個,可是不敢給他第一名,因為怕他得意忘形,於是給了他第二名。
但是蘇軾那時候不懂,對有些人來說,一個極為有才的人站在那裡,僅僅站在那裡,就已經構成一種威脅。你寫文章好容易,別人寫文章好難,所以你其實一直在默默地傷害別人而不自覺。所以蘇軾在「烏台詩案」之前一直都不能理解,為什麼每次做官都被派到最不好的地方,為什麼我這麼有才卻不被皇帝看重。
可是,有才為什麼一定要被看重?當一個人有朝一日能夠明白「牆裡鞦韆牆外道」的分寸,能夠理解有才與無才在這世間並存的意義,他的生命會上升到更高一級的境界,他會擁有更大的包容與豁達。
與人聊天時感覺十分明顯:
- 「喜歡讀書」的人經常能從多個角度看待和分析問題。
- 「讀書不多」的人主觀思維很重,翻來覆去這麼個看法。
因為每本書都是作者某些觀點的提煉和解釋,所以經常看書就會不斷的被不同的觀點所洗禮。而缺少了這樣的渠道,我們就容易被局限在一個小地方,心和身體都是,慢慢變得觀點單一,思想僵化,最可怕的是自己還沒有意識!
懷才就像懷孕,俱是由內而外的,與人接觸時間久了,一定會被發現差別的。你們認為什麼樣的人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呢,是一個頭腦里只有自己一系列想法的人,還是一位能夠旁徵博引很多思想家觀點的歷史學家?
差不多就是這麼個區別。
王朔有一篇文章我認為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他們曾使我空虛》
基本上,當我空虛的時候,想要加倍空虛,我就讀小說。在沒有流行音樂安慰我們的時代,小說差不多是引導我脫離現實、耽於幻想的惟一東西,總能滿足我精神上自我撫摸的願望,不跟人在一起也不驚慌。我的情感發育是通過小說完成的,那使我接觸到了另一個世界,在一個個瞬間超越了平凡的生活。總的來說,我讀小說不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尋找教義,獲得人生哲理指南什麼的;正相反,是為了使自己更悲觀。美好的東西在小說中往往被輕易毀滅,看得多了,便也懷疑現實。日常生活很平淡,心碎的體驗一般來自閱讀,習慣了,也覺得是難得的享受,又安全,進而覺得快樂是一種膚淺的情緒,尤其見不得那些宏大輝煌標榜勝利成功的敘事,覺得大都是胡扯,自欺欺人,哪個人不是拚命掙扎,誰要你來激勵?我不想變成畜生,很大程度上要靠優美小說保護我的人性,使我在衣食無憂一帆風顧中也有機會心情暗淡,絕望,眼淚汪汪,一想起自己就覺得比別人善良,敏感,多情以及深沉。很多時候,我還以為從小說中能發現人生的真相。這就是我的閱讀趣味,從小說中汲取墮落的勇氣和抗拒生活的力量。話說得有點大,似乎又拿小說當先生當武器了,其實也不過是一個密友,需要了,找人家聊聊,不需要了,也很久想不起來打個電話。首先我想說文學閱讀,欣賞是一種自發的享受。如果你覺得讀近體詩的感覺比看傅立葉變換還痛苦的話那麼真的沒必要強迫自己。
這種東西確實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恐怕和成功與否的關係也不大。這和踢足球,逛街,旅遊一樣僅僅是個人愛好。我不覺得熱愛文學的人比從不看文學的人高尚或者有莫名其妙的優越。
那麼說好處呢?當然有。踢足球還鍛煉身體呢。首先是閱歷,經驗的豐富和補充。人類的經驗是不可遺傳的,但人類總是重複著同樣的成長故事。這就意味著也許你費盡周轍極其糾結地學會的一個道理,幾千年前就有人寫在了書上。多看看書,多見識下別人的思想和人生,對自己的思維絕對是補充。
其次,文學,也當然包括藝術,會提高人審美的層次。
審美,是人生重要的內容(不同意的可以略過。。)。比如同樣是看月色,同樣是感受美,有人就能欣賞為「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熔金。」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另一些人卻只能「直抒胸臆」感慨:「今天的月亮真他媽圓」。
這就是審美層次的差距。
本人是散文愛好者,透過散文家的文字,我能感受到這個世界更深層次的美好。有時讀著讀著就會感覺幸福感飆升。
所以,這就是文學帶來的好處(我不想說提高素養之類的話,因為在我學會微積分之後同樣感受到了境界的提升,同理數學物理化學統統有類似的功效。)
以上。
有時候會產生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在周圍的人那裡找不到共鳴,在閱讀時卻經常發現:「原來早就有人這樣想過了,原來我並不是個徹頭徹尾的怪胎。」所以經常的,閱讀對我而言是尋找慰藉,擺脫孤獨或驗證自己的孤獨。
想從書里獲得什麼人生的道理……這畢竟是有危險性,因為被寫下的東西並不一定就是真理。但你能從中窺見不同的事情,或者說不同人的幻想。比如說,我並不能從身邊發現什麼與死亡有關的事情,但在文學作品裡我能無數次地旁觀死亡,旁觀面對死亡時各式人等的所思所想。
至於文學作品讀得多了有什麼壞處,很顯然。我表白的時候曾說過,「我寧可做你的白玫瑰」。然後他並沒有讀過張愛玲根本什麼都聽不懂……哪怕我在用我自以為最通俗易懂最露骨的方式說話他也聽不懂。這簡直悲傷得讓人絕望。
而作為一個基本不讀小說的人,男神他確實表現得異常優秀異常有涵養,總是說出很多異常有哲理的話。但我覺得這是因為他很自信,乃至於過於自信了,所以說話的語氣簡直就像在宣布真理。
反觀讀過遠比他多的文學作品的我,三字以蔽之:「想太多。」總是容易想太多,總是能看到事情發展的無數種可能,總在自己的人生線上走著卻張望著揣測著推想著別人的無數種生活。總覺得自己看的很明白但是身處其中就是無法解脫。
總而言之吧……我覺得讀過很多文學作品的人,他們的眼睛能看到這個世界更多的秘密更多的細節。至於這些秘密這些細節能多大程度上改變他們,就另要看個人造化了。
再補充一下:一個人對書籍的選擇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應了他性格、品位等方面的特點。讀過同一本書的人,他們的氣場總會有微妙的相合。人生孤獨難求知己,讀過更多文學作品的人是不是也更容易在茫茫人海中尋得同類呢?讀過的每本書都是一件信物,帶你找到最適合的人。
開篇我們需要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大家對於文學文藝作品有一種無用之感,這和目前文學領域的研究觀念有直接關係。
我大學時候旁聽了不少中文系的課程,其中有個教授講述的一個小故事讓我影響深刻。他說他去歐洲參加學術會議的時候,有一個國外學者和他聊起了但丁的《神曲》。這個教授和老外侃但丁的生平,包括白黨黑黨鬥爭這些事情,老外直呼,「得味!」,因為老外也不清楚這些東西,但是等到聊到《神曲》的時候,老外就開始大段熟練引用其中的章節,咱們這邊就啞火了。他在課堂上感慨說,中國研究文學總是抓住生平資料,外國學者卻側重與篇章著作。這種問題導致很多人寫文學評論文章套話連篇,甚至作品沒看完,都能整出一大堆研究成果。特別是很多教材的文學評論還是階級鬥爭那套,早跟不上時代了。
文學專業研究人員尚存在這種問題,普通人閱讀文學作品就更是了。文學作品無法和直接感官刺激的享樂相競爭,她不是一杯酒帶走的easy girl,她是需要用心去愛的大家閨秀,想要知道她的好,你需要:
1.結合生活體驗細細品味文本。
2.選擇合適的理解角度。
《西遊記》
《西遊記》大家都看過,但你細細品味的話,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其實分別對應著人的四種品質。西天取經,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個人實現自己理想的過程,那麼師徒四人各自對應著什麼品質呢?
唐僧-執著精神。唐僧是能耐最小的一個,但是他最有願力。這是唐僧最直接的優勢。可以說,如果你是一個對自己目標非常執著的人,你就有了很強大的人格魅力,可以擁有追隨者。生活里的很多人總是在迷茫,就是因為把「想要」和「需要」混淆了,對於唐僧來說,去西天是「必須要」的,,沒有任何商量餘地,即使沒有徒弟他也要去。多少人能夠想要做一件事情不給自己留借口?極少。
孫悟空-戰鬥精神。光有執著精神還不行,你成天想追女神,但是沒有勇氣克服自身的弱點,也是掰扯。戰鬥精神是執著精神的輔助,是一個男人第二重要的素質。我覺得人可以對人服軟,但不能在心靈深處對自身弱點和不足繳械投降。
沙僧-服從精神。如果只有執著和戰鬥,你可能會處處碰壁。因為人類社會是需要分工協作的,只有學會協作的人,才能夠有效率的參與社會生產。
豬八戒-享樂精神。豬八戒和誰人緣都好,也是師徒裡面最會生活的。光學會前三個精神的人,往往很快精疲力盡。有張有弛,才能走的平穩。
外國文學也是如此,
《神曲》告訴我們人在現實之路走不通的時候,如何超越。
《哈姆雷特》,如果你看教科書,它會說哈姆雷特是個人文主義者,他和封建勢力作鬥爭並最終同歸於盡。可是如果我們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你就會明白當時神權衰落,而人一旦離開了上帝,如果做決定就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
我們每個人都是哈姆雷特,當我們第一次需要為自己的決定付上全部責任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懂得他。比如知乎上很經典的我考上公務員是否要辭職的問題,就是一個哈姆雷特式的問題。工作本身瑣碎沒有成就感工資低,但是確有著當官的可能。生活中最糾結的不就是這類問題上么?
因此很多人就開始自我耽誤,瞻前顧後。如同哈姆雷特一樣,只思考意義,不行動,該復仇的時候想著國家責任,上帝意志,周圍人的態度,最後什麼都沒有做。很多人也是這樣,考研,出國,工作,三選一,糾結到死,最後一個都沒整明白。
莎士比亞通過這部作品,寫明了人面對選擇的永恆困惑:有限的精力下,思想和行動應該如何分配。通過《哈姆雷特》,你就能體會其中的艱難。
類似的,
執著於錯誤的行動--《奧賽羅》,思想和行動都有但是不反思最後導致剛愎自用---《李爾王》,只有雄心壯志--《麥克白》,只行動不思考--《堂吉訶德》。
用心去讀,文學作品中可以學到很多智慧和人生經驗。
下面我再著重介紹一個作品--《紅與黑》。
教科書是這麼說的,於連是青年野心家,同時他不擇手段的向上爬,最終迎來了失敗的命運。如果你這麼理解,什麼都學習不到..我也是醉了。
於連18歲出外闖蕩,22歲上斷頭台,好比一個大學生,怎麼就這麼定義為野心家呢?他根本沒有達到「家」這種程度。他的不擇手段也僅限於兩點,其一是,他用才華取悅權威。第二是,他走貴婦人路線。
所以,他其實是19世紀的芮成鋼。
額。
真正想讀明白於連,就必須了解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一個主題:上進青年的毀滅。任何一個社會的希望都是不甘平庸的上進青年,青年的狀態是社會的晴雨表,這樣一個青年的毀滅,才最能深刻的體現社會的本質。於連就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鬥爭的犧牲品。
那麼於連為什麼失敗呢。
教科書告訴我們是因為他不相信人民群眾。這又是什麼鬼。。
其實是兩個原因:
其一:他犯了青年人最常見的錯誤。過早站隊。他本身出身資產階級,不和資產階級鬧革命,卻想打入封建階級中去,結果兩面都不真心保他。所以啊,青年人不要著急表現,要悶聲發大財,多和老傢伙們學學,看哪邊要贏。
芮同學不就是誤以為自己的這條線萬無一失么..
其二:他犯了青年人更常見的錯誤。那就是缺乏了在社會叢林法則里的狠毒。他不知道,上進在某些環境中,代價要遠遠遠遠超出你的想像,那可是要掉腦袋的。
但是青年人總認為自己充滿了朝氣,無知者無謂,不清楚自己在玩什麼樣的火。就悲劇了。政治豈是可以隨隨便便的?
總之,經典的文學作品是當時社會中的人的思想,困惑,命運,情感的凝練。她是你獲取智慧和人生經驗的一個渠道,很多人不看書,但是通過實踐也獲得了所需要的人生經驗,也是可以的。但如果能夠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來學習,不是更好么。
讀完《紅與黑》,想想芮同學,再想想自己,在這個時代,我們要怎麼做呢?
也來上一張圖~
一、功利性
不讀書的人問我,你讀這些書有什麼用?你就不能讀些有用的書呢?
二、世界
沒有閱讀習慣的人,每天的世界就是他所面對的世界。愛閱讀的人,在這短暫一生里可以同時擁有幾百年前的世界,幾千年後的世界,活著時的世界,死後可能會有的世界,原本沒有的世界,想像出來的世界。她暢遊在各個世界裡,察覺到自己所處世界背後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三、敏感
更加敏感,更能感同身受的去看一個人,一個事物。
四、隨和
假設一個人讀一百本小說,彷彿經歷了一百種生活中的紛紛擾擾,戲劇變化。回頭看自己生活中的變化,因為一百種生活,對人對生活多了一分隨和。
五、人文關懷
在小說中感同身受的去理解感受一個人,一個事物時。他本能的對生活更具備關懷能力,他切身實際的去感受他們的苦,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女人,他們的生活。
六、旁觀者
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他們在不同的世界裡遊走。彷彿身臨其境,把自身投入到書中的任何一個角色一個境遇中。過後再把自己抽離出來。又更像一個旁觀者,站在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裡去揣摩書中人物所感受的。
時間久了,他們具備了一種抽離的能力。生活中無論快樂與否。
像讀一本小說那樣,他把自己抽離出來,用一個更高的意識去感受自身的苦與樂。
我知道「情操」和「風骨」這倆詞在這如今這社會很被鄙視。
但是看文學名著,能給你帶來正是這些。沒有任何功利的意義在。
只是讓你在寒冬時節不會忘記花香;在巨擘面前不會彎下脊樑。
只是這樣。我周圍大部分是理工男和理工女。
你看一些關於文學的東西,他們都會驚呼,好文藝。
我不知道他們說的文藝到底是個什麼意思。我也根本沒法表述。
但是我能感覺到讀文學和不讀文學的區別。很明顯的。整個人表現出來的精神不一樣。
讀過很多文學作品的人和沒讀過的人有什麼區別?
對於讀過很多文學作品的人來說,區別很多;對於沒讀過的人來說,沒區別。
大量和廣泛讀書使自己趨向極端。
書讀到一定量,自然就形成了自己的品味,有了對書的抉選標準,因此,平和的人會更平和,勇敢的人會更勇敢,陰鶩的人會更陰鶩,危險的人會更危險。
覺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大概是讀者知音故事會看多了。
學會欣賞不同種類的美也沒錯。腐爛和殘酷的,社會認為道德敗壞的東西中時常隱藏幽微之美,有時候遠勝外表清秀或者輝煌的東西。
(大概是個人淺見 我讀的也還遠遠不算多……以上。
個人的淺見是:文學作品更容易提供一種「人性上的可能性」,從而去除偏執與狹隘。
喜歡讀文學作品的人,在文章里見過了各種矛盾,各種衝突還有各種理由,所以對「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本來憎惡的那種人」更容易表示贊同,對於他人也更容易表現出「寬容哪怕並不理解」,不輕易給人貼上標籤與進行判斷,也不輕易站隊。
大概來說,文學大概算是人生的博物館吧=w=。謝邀。
讀過文學作品的人,相對沒讀過文學作品的人……
鑒於前者已經在文學作品裡領略過一些戲劇性、情感、詞藻高度凝練的詞句所勾勒的超乎日常現實的世界了……
所以,前者考慮問題,會比後者,相對的,少一些實用或功利色彩。
比如說,讀過文學作品的人,就較少會被「讀文學作品有沒有用,比不讀文學作品的優勢在哪裡」這個問題所困擾而不安。
如果把文學作品局限於小說的話,自己覺得一個很大的區別是,前者能夠欣賞失敗、落魄、消亡的美感,對於苦難的接受能力更高。而後者不能。
極端點說,功利目的也是為過程的愉悅,因為人生本是過程,目的只是你給自己的馬拉松節點,可以喘口氣,喝點飲料,但還是要跑,文藝是你奔跑時看的風景、聽的音樂,令過程愉悅,高數和文學小說的不同是因為思維代謝方式,後者獲得愉悅比較直接罷了,如果你做題獲得的成就感高於文學的共情、移情體驗(有些也是意淫體驗)的話,請解微積分好了。
成功與否評價因素很多,成功人士不愛看小說名著並不是他們成功的必然原因。還有文學家不成功?
如果你一邊看文學小說一邊想著:「這玩意兒有什麼用,能讓我更成功更優秀更迷人更像一個活出來了的人了嗎」,那你還是別看了。
-
看了一些精彩的回答,我來說點接地氣的話吧。
我的觀點是:在世俗意義上,在公共交往空間當中,差別不是很大。有時,甚至很多時候,後者比前者更能吃得開。
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偽飾。化性起偽,也就是說,通過文化把人性中動物性的部分壓抑住,規訓住,從而達到社會穩定或者說維穩的目的。
知識分子與大眾的鴻溝。閱讀廣泛的人更容易被稱為知識分子。而不是反智的,盲目不滿與憤怒的,盲目激進的,隨大溜隨波逐流的群氓。
讀過與讀通差別很大。什麼是值得細細品味的有內涵的經典?讀的時候小心翼翼,生怕錯過某一情節,讀罷掩卷沉思,仍意猶未盡,恨不得再讀一遍。
讀什麼很重要。有些人喜歡讀日本動漫,看小時代,有的人喜歡讀圍城,讀艾柯,讀福爾摩斯,我想,出來的人是不一樣的。
對愛情和婚姻的態度。浸潤在經典里的人很少對各種名目的專制主義有好感的,至少對其有高度的警惕性,而對自由主義傳統有高度的親和力。
具有更多的人文情懷。這個是毫無疑問的。當然,也是日常淺層交往中不易體現的。如果是戀人關係,則比較容易鑒別。
懂得寬容的必要性。見的多了當然就不大驚小怪了。尤其是對社會上所謂的不道德的、觸犯現存法律的、破壞統治秩序的行為有一個更開明的、更宏觀的認識。因為這些東西多少年前就被人玩過了,文學作品裡又多的是,沒什麼大不了的。天塌不下來,有你頂著。
推薦閱讀:
※如何簡潔文雅的表達「完美有一個重大缺陷,它往往是無趣的」這句話?
※為什麼日本鼎盛的作家大都死於自殺?
※你小時候寫過什麼樣的小說?現在看以前的文字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有哪些駕馭文字的能力很高超的作家?
※你有哪些看過五遍以上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