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外」環境如此發達的現代,父母的教育功能是否被弱化了?

「家庭外」環境是我瞎創的一個詞,指代除家庭環境以外的一切孩子成長環境。大家明白即可。

剛剛看到母親發現兒子和女同學在宿舍做愛的問題,想到如今很多孩子的世界觀、價值觀,其實很難說是由父母教導塑造而成的,尤其例如住校生這樣的孩子。那麼在網路信息、資源如此豐富雜亂,孩子們都普遍早熟的時代,父母的教育功能是否被弱化了?父母其實在現代教育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應該以及如何扮演怎樣(這樣)的角色呢?


我女兒四年級,在北京一個普通小學上學。這個學校的生源一般,以本地孩子和外地做生意的家庭為主(小本買賣比較多)。家長的學歷以中專這個層面的為主,大專和本科的較少,還有小學的。大多數是爸爸做生意,媽媽帶孩子,或者老人和父母一起帶孩子。二胎的有,不多。他們班以外地孩子為主,佔三分之二吧。這是背景。

一年級和二年級上半學期,學校抓學習很厲害。雖然從一年級開始就有社團活動,但是作業多,尤其他們班,培養孩子學習習慣什麼的,我感覺就是填鴨式,和我們小時候區別並不大。

這個階段,孩子們差別其實不大的。都是很單純的小孩。外地家庭,雖然父母的教育程度不高,但是很希望下一代受好的教育。所以對學習要求很高,具體說來就是考100分。同學的家裡貧富差距是很大的,但在學習方面,家長都還挺配合老師的。但是有些家長確實不太會教育。考不到100就往死里打的有。

這個階段,我女兒的學習成績就是中等。時不時的給我來個7、80分。因為別的小孩幼兒園都學了。老師一看大部分人都會,就不教了。

而她是沒正兒八經上過幼兒園,被我媽我爸帶著上小學前去環遊全國了。到哪就帶著住一兩個月,上上當地的幼兒園(基本就是玩)。所以她是屬於那種,識字不多,拼音不會,數學完全不知道,但是眼界還比較開闊,自理能力強的小孩。

一年級,她基本跟不上。而我和她爸對這娃的一貫教育秉承快樂為主。所以我們的作用是給她寬心,讓她適應學校,喜歡學習。老師也沒覺得這娃怎樣,就是覺得,適應的很好,學習一般。

轉折在二年級下半學期,學校被一個海淀的名牌小學給收了。不是冠名,而是共建。總校直接派校長來管理這個學校,教育方針政策和成績考核什麼的,直接和海淀總校接軌。

每周有一天下午是游泳課,請了國家級運動員教;

逢外國節日(感恩節,聖誕節,萬聖節)這些的,因為不放假,學校一定舉行相關的活動,讓孩子們體驗國外小孩是怎麼過節的;

六一的活動是全校每個班級開設小劇場,自編自導自演,讓學生走紅毯,操場開放出來擺攤賣各種東西,體驗賺錢與花錢。

總之一到這些節日我們就特別忙,要給孩子們準備cosplay的衣服,幫他們設計海報,排練各種的節目。學校還有棒球隊,籃球隊,足球隊,和一大堆的社團活動。每個月基本上都會集體組織出去玩一趟,參觀博物館啥的;時不時的還有額外的春令營秋令營,自發報名,給孩子們教一些小手工,參觀北大清華的實驗室,野外生存技能之類的內容。

當然,課業也加重了。只是換了個方式讓孩子們學,而不是純填鴨。比如前段時間,我女兒他們就幾個孩子成立學習小組,要自己做課件給同學講課,我給他們教了半天怎麼做PPT。

學校沒事幹會組織小劇場、小演講台,讓孩子們自己編自己演;也常常回家的作業就是網上查一些更擴充的知識點,給同學們分享。

這個階段,孩子們的情況就拉開了。以前學習好的,有些就不行了。因為一二年級以背為主,而且課外活動沒那麼多,但是長大了,需要舉一反三了,有些小孩成績雖然還可以,但是他們父母就說,覺得很吃力。社團活動每天都有,基本四五點才能放學,有些孩子作業寫到九點十點的都完不成。

而我女兒這樣的小孩,突然成為了能力強的學生。各種當小幹部,有什麼主持的事情都是她,成績也慢慢的爬到中上的樣子。考試基本就在90以上了。因為她上託管班,作業基本上8點之前都完成,中間還會吃飯、練一小時琴。

現在老師每周會發過來照片,給全體家長看看,這周哪些孩子表現的好。表現好的固定的就這麼十個左右的小孩。成績、綜合素質好的也是這些小孩。

我們和老師的關係都非常好,處成朋友了都。老師喜歡我們的原因就是,我們配合,不找事,而且也教育孩子配合和尊重老師。

老師就給我們也說過,越往上走,差距越大,智商、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非常非常大。這個不是經濟問題,就是家長對孩子上心程度和對教育理解的問題。

觀察了一下,這圈班裡最好的小孩家長都有以下特點:

1、重視教育。完全陪著孩子一起玩、一起學習。上課外班,都是和孩子一起學。常常會湊在一起,聊一些教育上的觀點和理解,學習其他家先進的教育方式。在群里也會老分享一些這方面的內容。常常會帶著一群孩子去野外做科學實驗,已經成功放飛了好幾個水壓火箭之類的東西了;

2、個人素質比較高。學歷是最高的這一撥。而且明事理,配合程度高。約著出去玩,出去踢球,基本都是一個家長帶一群,而且會很照顧父母沒法來的小孩,不護犢子。如果這幾個約著到誰家裡,也都是好吃好喝伺候著。孩子們之間出現了矛盾,到大人這裡,大人都會讓他們自己去解決,而不是問責別的小孩和家長。

3、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不逼迫孩子。有一心讓孩子考北大清華的。但是不是那種生逼著來的,都是從培養孩子正確認識學習重要性、快樂自覺的學習這個角度上著手;這幾個小孩也都是很快樂,沒那麼多事,單純乾淨,有責任心。尤其是幾個男孩子,很爺們。

4、重視英語和課外閱讀;重視孩子的身體素質。這裡面的小男孩,基本上都是校隊的。每周末,會固定帶著孩子踢足球,鍛煉身體,誰想來都行,堅持了一年多了。但是來回來去還是我們這幾個孩子。別的家長都堅持不下來;

5、和孩子的關係處的很好,也包容。我們這幾個家長,全都知道自己和彼此的孩子和誰好,喜歡誰。有時候一起吃飯,這幫孩子還會給我舉報,又有誰追我女兒了,她只是對班長死心塌地。我常常會在朋友圈調侃她和班長的這段已經人盡皆知的暗戀,那幫家長和老師和我互動的也很嗨。沒人會說,要扼殺在搖籃里。所以這幫孩子們也特別open,願意給我們家長們分享自己的「戀情」;

6、在角色里,家長們不僅僅是爸爸媽媽和朋友,隨著他們越大,我們越像他們的小碎催。只要有約,車接車送一群這都是小事;要來家裡玩,吃喝伺候的也都是必須的。有一次,我們在外面吃飯碰到了她的同學。這倆小孩就要在一起聊天了。我們四個大人其實並不熟悉,但是還是安心陪著他們,聊了大概有三個小時才完事。然後這倆孩子私下就約了每周五如果父母願意,就到那個地方吃飯,碰到了就玩一會。結果是我們兩邊父母都很自覺的每周五都去那個地方吃飯。。。

7、對規矩的樹立很嚴格,惹急了也會打,但基本上是以說理為主。這幾個孩子,確實是禮貌、禮儀方面都很好。謝謝掛嘴邊,如果來家裡玩,給他們講好規矩,都很會遵守。也大方,渴了餓了直接說,不扭捏。但是他們班有幾個家長,是真的每天來一頓揍的那種。老師也說這幾個常挨打的小孩,也比較叛逆。

我把自己的經驗和體會說出來,父母的教育是否重要,看官自評。

最後說個經驗之談,結婚之前,好好考察一下對方的家庭和父母的相處、性格,婚後怎樣就基本上會有判斷了。
------------------------------------------------------------分割線--------------------------------------------------------------------
每次我寫有關教育的答案,總會有一票人就來說,那是因為你有錢,錢才能素質教育;因為你有錢才能讓孩子快樂;因為你有錢才能不在乎成績……

媽呀,很多人讀書受教育,動不動985、211都是渣,清北復交才算人,一路到博士碩士,看知乎了解到更大的世界,最後學出來的結果就是:有錢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說真的,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城市,有沒有底層,當然有。有沒有高層,更有。但是,大部分,都是中間的普通人。

普通人啥概念:為了幾萬一平的學區房焦慮和無奈,為了一個還不錯薪水的工資天天加班,為了能讓自己活得足夠體面而對自己的言談舉止盡量剋制,為了照顧好一家老小而不停地壓榨自己。

教育,本來就是拼爹的。皇帝的兒子生下來還得看媽是誰呢,更何況小老百姓?

可是在大家都是普通人的前提下,有多少資源和錢可以拼的?大部分人拼爹,就是看你這個爹媽,是否有耐心去引導、去陪伴、去和孩子共同成長。教育,是傳承,是積累。上一代都是下一代的墊腳石,一代代的往上摞。不明白這個的,當了王健林李嘉誠也沒用。也就是一兩代的事。

誰賺錢都不容易,誰工作都很辛苦也很忙。我們這圈小孩,有爸爸是公交車司機,媽媽是家庭婦女,上面還有一個姐姐的;有單親家庭,媽媽跑了,只有爸爸和奶奶爺爺看著的的;有生下來就沒見過親爹,媽媽一個人帶著她,在農貿市場里靠給人做窗帘為生的;有爸爸是程序猿,但是因為養了三個孩子,媽媽沒法工作的。

我不知道這些算不算底層了。但是我想說,那個公交車司機的孩子,還有家裡三個孩子的這倆孩子,都酷愛讀書。他們的父母想法很簡單,孩子喜歡,我就給供著。父母把所有的錢都給孩子買書看了。那兩個同樣單親家庭的孩子,每個都非常快樂,完全沒有任何的被欺負過的感覺,就算來我家裡,也是高高興興,有禮貌,大大方方。

這些一二年級都是沒什麼名的孩子。三四年級就都在班裡一官半職的,看每次成績,都名列前茅,或者提升很快。老師也說,進步非常大。不說別的,就周末踢足球,從來沒缺席過。風雨無阻。哪怕父母沒時間陪,也會說,我們孩子去,然後給送過來。

他們班還有個小孩,智商不太夠,媽媽心臟病剛去世,爸爸也是有些智障。吃低保,這算社會低層嗎?可是每天在群里,這個爸爸都會很認真的問,今天的作業是什麼。我們要給孩子捐錢,他們很禮貌地拒絕了。說孩子上學一定會供,能上到什麼程度就到什麼程度。他們一套禮儀校服二百左右,雖然不算貴,但是學校還是有家庭,每天車接車送的,都不給買的。因為還有一套普通的校服比較便宜。但是這家照樣給孩子買了。不就是不想讓孩子覺得自己特殊嗎?

錢,很重要,但是絕對不萬能。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愛媽媽,而對孩子來說,最好的父母,就是能和自己一起成長的父母。

說真的,有一些將要做父母,想要做父母,已經做父母的人,別給自己的懶惰和沒耐心找借口。沒錢,不是你不陪孩子和不理解孩子的理由。那些認為沒錢就教育不好孩子的,說句不好聽的,你也賺不到錢。

最後,說我炫耀的。對我炫耀的地方就在於,我和她爸爸,花了大量時間去陪孩子,去給她講很多的道理,去給她解釋我們理解的人生和生活,去站在她的角度思考問題,體會她眼中的世界,然後,根據對她的理解,幫助她找到了合適的環境,然後她能夠如魚得水。我們做的一切,讓這個孩子可以生活的快樂和幸福,我為啥不能自豪和驕傲呢?


怒答。(特意為了寫這個答案開了電腦)

我是上海某重點高中的學生。在我們學校存在著很優秀的人,無論是學業、課外活動、涵養等等,也存在著一些在主流價值觀中並不那麼優秀的人,總之,學生個體差異很大。撇開主流價值觀是否優秀的定論,單從性格而言,不同人的性格都是不盡相同的。就我個人的觀察,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大多數情況下是由家庭導致的。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先來講身邊幾個同學的故事。故事略長,沒有耐心的人可以直接拖到最後看我的分析。

有一位同學M,出身在一個家境不是特別好的家庭(魔都的重點高中嘛,有權有勢的家庭太多了,應該說相對大多數同學不算好)。母親是底層公務員,父親是軍人,父母關係長期不和。她的母親屬於傳統的中國家長,對她唯一的要求就是讀書,同時最大程度上限制她的人身自由。在M的童年時代,稍有犯錯她的母親就會對她非打即罵。舉幾個例子,曾經我和她住一個寢室,有一次她考試沒有考好,她的母親在電話里沖她大吼,在沒有免提的情況下我們全寢室的人都聽得清楚。還比如,後來我們寢室轉來一個成績不是很好但是心地善良的女生,M的母親就私下裡警告M不要和這位女生來往。再有,由於M的父母關係不和,M的母親常常向她灌輸對父親的仇恨。

我說的這些都是九牛一毛,但相信大家對M的母親已經有了大致的印象。那麼M現在是怎樣性格的一個人呢?首先,她很敏感而且自卑。同學間稍有一些顯露出「被父母寵愛」或者「家庭條件優越」的行為,即使是無意的,都會被她記住並且在背後嚼舌根。而M自己,則不惜用一些謊言來粉飾自己的形象。她會誇張她的媽媽對她有多好,「很少批評」她,「考試考得不好只會跟我講道理」;她家剛剛買車的時候,她謊稱家裡購置了兩輛車,等等。最誇張的是有一次在我六年級的時候(魔都六年級和初中是在一起的)曾告訴我她家「存款過億」,是「未來留給她上大學的費用」。

後來M不知出於怎樣的心態,在我們班偷了許多同學的筆記本、書等東西,我也未能倖免。高一的時候,她的偷竊行為東窗事發,在全班面前做了一個檢討,發誓改過自新,這之後我前文所列舉的行為少了許多,取而代之的是她的「虛榮」。說虛榮可能不是很恰當,就是喜歡在社交網站等公開的地方故意做出那種被很多人喜歡的樣子。跟她現實中並不熟的人,她會常常@一下,說幾句親密的話;常常會發一些對象是「你們」之類的狀態,例如「有你們的陪伴我真幸福」之類的話。如果有異性回復她,她會表現得更加熱情。總之,只要是在公開場合,她會極力表現出自己是一個受歡迎的人的形象。

我作為被M嚼過舌根也被她偷過東西的同學,對M的態度從討厭到鄙夷,最終到現在的寬容。在我看來,M的一切行為都是源於她的「缺愛」。她的母親首先對她太過嚴厲,未能給予她太多親情;其次限制了她的人身自由;再者他母親從物質上也限制了她——電子產品興起的時候,當身邊同學擁有各種最新產品時,M什麼都沒有。

也因此,M渴望被愛。而這種渴望被愛的心態已經被扭曲了,扭曲成敏感、自卑和虛榮。她因為看到身邊的人或者物質上比她豐厚,或者精神上比她自由、父母對他們寵愛有加,她會產生嫉妒心理。她渴望關懷,渴望友情與愛情,卻因為她極度敏感的自尊和佔有慾嚇跑了一波又一波的朋友。於是她不再信任別人,不再渴望找到真正的友誼,而只希望能在眾人面前把自己包裝起來,看起來有很多關愛的樣子。

作為M的同學,我能理解她的一些性格弱點。同時,作為一個旁觀者,我非常不滿她的母親。在我看來「女孩要富養」這句話並非指的是絕對意義的物質上的富有,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富有,是足夠的關愛、尊重、獨立的人格。這是M的母親所沒有給予她的。這也是造成M性格弱點的核心原因。


再來說我的一位好友,F。順帶說一句,F同學也在知乎上,希望她不要看到這條答案。F是一個三觀很正的姑娘,正到與當下年輕人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不符。她正派,獨立,沒有拖延症,認真踏實,作息時間端正,勤奮,一切正能量的辭彙幾乎都可以形容她。她也不具有年輕女生常有的虛榮、敏感等等一切的壞習慣。說句實在話,作為F的摯交好友,發自內心地覺得一個人三觀太正了也未必是好事。但無論如何,我還是很佩服她。

重點不在這些,而在於為何F會有這些特質。F出生在一個小康之上中產左右的家庭。母親是中學語文老師,父親是外企高管。她的父母屬於那種——自認為自己很寶貝女兒,但是事實上管她還是管得很嚴格的那種。另外,她的父母會創造許許多多的親子相處機會,和F會有說不完的話參與不完的活動。

「自認為寶貝女兒,但是管得很嚴」體現在哪兒呢,在我們初中的時候,F的母親曾無數次津津樂道她從來不打女兒,平時常常情不自禁地誇女兒有多麼優秀。另外,F的父母很關注F的一切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在物質上的確是寵愛有加,但絕不是鋪張浪費。同時,從小,F的父母就喜歡帶F參加各種親子活動,無論是短途旅遊,還是看電影、話劇,等等一切精神消費永遠是一家三口無人缺席。F一家在飯桌上會有說不完的話題,F的母親會講述許多自己的教學生活的故事,F的父親則喜歡點評時事、關注社會問題。總之,F對自己父母的生活了如指掌,反之亦然;另一方面,F的父親潛移默化地培養了F的興趣和關注點,以及對世事的看法。

而「管得嚴」又從哪裡說起呢,在我個人看來F的父母屬於非常勤勞的園丁,時時刻刻喜歡把F的三觀修剪得乾乾淨淨。比如,F的父母嚴格限制了F的作息時間,在小學的時候嚴格規定十點鐘必須睡覺,一直至今,F已經是高三學生了,還堅持每天11點睡覺,數年如一日無一例外。比如,F的體育成績一直不理想,從初一開始F的父母就以各種方式激勵她練習跑步、羽毛球等運動,有獎勵,也有陪練等等。最重要的是,她的父母無論讓她做什麼事,都會冠以一個很「正當」的名義。命令她做家務是鍛煉她的自理能力等等。也許這個例子不很恰當,我想表達的就是,她的父母會強制她接受他們的三觀,並且她本身也樂於服從。

說說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F是怎樣的人。首先,她在友情方面十分獨立,甚至淡泊。像高中生這樣的青春少年,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大多數人在這個年齡段喜歡與同齡人結伴出遊,享受集體活動。而F對此十分淡漠。有時候我邀請她和我一起看電影,她會拒絕我說,不行,這部電影她要和爸媽一起看。再比如,同齡人一起出去玩,常常玩到很晚,而她總會在並不很晚的時候主動說,我得回家了。

另一方面,她是一個很「接地氣」的人。大多數女孩子都有追求美的習慣,或者多多少少有些虛榮,而F可以幾乎一點都沒有。她從來不會刻意打扮自己,也從不在意自己的穿著,而本身的某些語言習慣、行為可以說時下盛行的「小清新」之流背道而馳。

她同時是一個眼界很廣的人。由於了解的事物多,對許多事情擁有自己獨立的看法,所以她作為一個女生會喜歡關注一些世俗偏見里大多是男生喜歡關注的內容——政治,文化,經濟etc. 新時代獨立女性的形象。她是女權主義的擁護者,因為她認為世俗偏見里這些內容都是男人當家,而事實上女性也應該承擔這些社會責任。

現在來說說她的家庭與她現在的性格有哪些聯繫。首先,由於她父母的精心修剪,她的三觀正到超乎尋常。(再次重申,我並不完全認為這是好事)其次,與M相反,F的父母給予了她太多關愛,主要是精神上的,使F成為一個獨立、不敏感不虛榮的人。因為與父母相處的機會多,她並不太在意她獲得的友情的多少,她也並不在意自己的外表或者「接地氣」的形象在他人眼中如何,因為她有底氣。這裡的底氣不是物質不是能力,應該說,是一種心態,一種做真實的自己不會受到傷害的底氣。

F的性格,也是她的家庭給予她的。


最後說說我自己吧。首先先自誇一下,我出生在一個最大程度上給予我自由的家庭。從小到大,可以說幾乎所有關於我自己的決定都是我自己做的。小學的時候,課餘時間幹什麼,買哪些書,看什麼電視,決定上什麼課外班,決定上哪所中學,未來想學什麼專業(嘿,當時真的思考過),一切都是我自己的決定。中學以後,我決定參加哪些校外活動,我自己的前途如何安排,我的父母依然不會幹涉我絲毫。在六年級的時候,我決定出國讀本科,也是我自己一個人的決定。

有必要詳細說明一下,我在六年級的暑假通過書籍和網路等等了解了許多國內與國外高等教育的對比,鄭重決定出國讀本科。並且一路堅持了下來。我初一的時候自己報名了新東方的英語班,練口語、學口譯,同時看美劇,聽英文歌。初二的時候我買了托福的單詞書,並報名了托福培訓。也是初二的時候我翻牆使用facebook、twitter,瀏覽了大量國外網站。初三的時候我開始學習SAT,並且開始閱讀原版書籍。從那時一直到現在,我為自己學習並報名了各種出國考試、自己一個人通過多種渠道了解相關信息,自己一個人決定了在課餘參加哪些有意義的活動、讀哪些書籍。從這個月開始,我將進入大學的申請階段,其中選擇留學中介、確定申請哪些學校、學習哪些專業也都是我自己一個人的決定。我的父母給予了我徹底的尊重

直到現在,我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後悔過什麼重大決定,因為這些都是我自己的意願。我小學的時候夢想成為作家,現在依然如此,並堅持每天寫作;我六年級決定出國,現在依然在為此努力。對此我深感自豪。

在哪些做人的道理是父母從小就教你的?中,我還寫了更多的內容,如果願意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簡言之,我的父母足夠尊重我,所以我擁有很強烈的把握自己命運的意願和行為上的獨立。我的獨立不同於F的,她更傾向於情感上的獨立,而我則是在把握前途上的獨立。

自誇結束,說說我的性格弱點。我是一個敏感、隱忍、內向,同時不擅與父母交流的人。我的爺爺奶奶只有我爸爸和我姑姑兩個孩子,而我爸爸的經濟條件比我姑姑的要好,同理我媽媽的經濟條件也比她的兄弟姐妹都要好,所以對上一輩的責任大多數都落在了我們家。我們家並不是三口之家,由於爺爺奶奶關係不和,我的奶奶始終和我們住在一起。

2005年的時候,我的媽媽被診斷患有乳腺癌,雖然是程度較輕的一種,但手術、化療、放療一樣沒有落下。我的爸爸為此放下了自己兩年內所有的工作和社交,一門心思撲在了媽媽的病上。他們雖然表面上瞞著了我,但事實上我在媽媽確診當天就悄悄地知道了一切。

如此的家庭狀況,意味著:1. 更沉重的責任和家庭負擔 2. 較少的親子相處時間
由於家庭負擔,我常常被說比同齡人更早熟,但這對我來說卻意味著承受更多。我有太多不符合年齡的想法,因為內向也不會說出來,就這樣一直憋著。同時,因為較少的親子時間,我會花大量時間廣泛閱讀、瀏覽,從而知道更多,也產生更多不符合年齡的相反。

自從媽媽生病以後,我們家幾乎很少三人一同出去。這之後雖然媽媽康復了,但是奶奶需要我爸爸長期的照顧。媽媽因為患病,對健康很是看重,甚至反對外出吃飯因為外面的食物不衛生。

久而久之,我對父母越來越封閉,父母給予我太多自由,加之讀的書太多,我有許許多多的想法不能也不想與父母分享。但是,我不可能長期讓自己處於封閉的狀態,因此,我格外珍惜友情與愛情。我會很敏感,比如希望F陪我看電影(汗),希望有三觀不正的朋友陪我一起瘋,甚至會希望很多人記住我的生日。與我對自己前途的獨立相反,由於我對父母的封閉,我在情感上是很依賴人的。我太脆弱,有時也會犯虛榮的毛病。

所以,我對友情、愛情的依賴,我的「早熟」,我的敏感虛榮,可以說,也是家庭帶來的。

三個故事講完了,這就是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

家庭的影響具體是什麼呢?在我看來,不是涵養,不是三觀,而是性格。涵養是可以被家庭外的環境改造的,最簡單的例子,相信大多數知友在使用知乎的時候都心平氣和許多,因為知乎是一個崇尚講道理的互聯網社區,不存在沒有理由的謾罵和攻擊。三觀也是可以被重新塑造的,比如我在親身了解西方文化和閱讀西方文史哲類書籍之後,我的政治傾向是比較極端的自由主義,因此為了一些社會問題的看法我常和父母有爭執。

但是性格是不一樣的,三歲看到老看的就是性格,是孩子最早出生在一個家庭,甚至還沒有機會去接觸家庭成員以外的人的時候就能形成的。性格也是決定一個人命運最大的因素之一。

M的母親決定她的,是她自卑、不信任他人的性格。
F的父母決定她的,不是三觀,是她習慣於任父母修剪三觀的性格,以及情感的獨立。
我的父母決定我的,是我把握自己前途的獨立,和我情感的依賴。

而家庭教育的重點,並非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或者一件事情該怎麼做,而是,塑造孩子良性的性格。

家庭外的環境的確滲入孩子的方方面面,這一點家長無能為力。但是面對同樣的環境,為何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呢?
面對色情、暴力,有些人敬而遠之,有些人沉淪其中,有些人理性思考。這些人中有的怯懦膽小害怕權威,有的叛逆自私禁不住誘惑,有的明理、習慣於自己思考。這些都是父母可以塑造的,也是父母潛移默化給孩子帶來的。
面對新的觀念、意識形態、思潮甚至是簡單的輿論,有的人缺乏主見自我意識淡泊,有的人堅定明確到甚至倔強,這些也都是父母可以塑造的。
面對不公、凌辱,有的人軟弱、逆來順受,有的人堅強,誓死反抗,這些也都是父母塑造的。
甚至,面對自己,有的人自卑、自怨自艾,有的人自負,剛愎自用,這些也都是父母塑造的。
上面的性格,有些我使用了褒義或貶義的詞,可能表達不當,但我不認為其中任何一種是好的,或者任何一種是壞的。只是這些都是父母帶給孩子的特質。

所以,家庭外的環境如此發達,簡簡單單「三觀」的教育「意識形態」的教育家庭方面的影響必然被弱化。但是決定一個人的是性格,而賦予孩子性格,正是家庭外的環境永遠不能取代家庭的地方。


@Lynda Gu 實際上通過自己的觀察得出了和心理學研究基本一致的結論,大致不錯,點感謝肯定,但不能完全贊同。因為家庭的影響具體是什麼呢?在我看來,不是涵養,不是三觀,而是性格。」這種總結,個人以為可能有需要商榷的地方。

以我的學習結論,一個人的「性格特質「,天生決定的成分更大——父母所提供的後天原生家庭環境,更多地是會去強化這種性格特質中"不好"或「好」的方面,促成不健康/健康人格的產生。

譬如說一個膽汁質的人,在家庭暴力的環境,會更可能變得富有主動攻擊性、咄咄逼人,看上去就不好接近,一戳就跳,而一個抑鬱質的人,在同樣的環境下,則會更可能變得沉默寡言、逆來順受,內心的攻擊性會埋藏的較深,實施的途徑會更「婉轉」,偷偷地扎一萬遍小人兒。也就是@Lynda Gu 描述中提到的如下表現:

面對不公、凌辱,有的人軟弱、逆來順受,有的人堅強,誓死反抗,這些也都是父母塑造的。
甚至,面對自己,有的人自卑、自怨自艾,有的人自負,剛愎自用,這些也都是父母塑造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這並非是改變了孩子的「性格」,而是改變了不同「性格基礎」的孩子應對事情方法的傾向性,換言之,還是一種」認知「層面的影響,最終的落腳點還是「三觀」上的。

父母確實能極大程度地直接影響孩子的」三觀「,譬如浪費是可恥的,性是骯髒的,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這些很大程度都會是來源自父母的言傳身教。但父母更大的作用,還是影響孩子怎樣用什麼樣的方法去認識自我,從何種角度去處理問題,最終不斷得出和強化自己的「三觀」。

面對新的觀念、意識形態、思潮甚至是簡單的輿論,有的人缺乏主見自我意識淡泊,有的人堅定明確到甚至倔強,這些也都是父母可以塑造的。

譬如強勢獨斷的父母,不斷否認孩子的觀點,粗暴地告訴他們,你懂個P,你啥都不會,聽老子說的就可以了!這樣的孩子,自我意識被打壓摧殘,就會得出」我是一個無用的人,我也不需要自己思考,聽權威的就好了「這種認知,那他就會容易成為前一種孩子;而明主開化的父母則會尊重孩子的意見,不斷鼓勵他自己來,那孩子就會認為「我很棒,我可以通過學習和思考擁有自己的觀點」,從而成為相反的孩子。假如父母掌握不好鼓勵和自由的界限,孩子的自我太過膨脹,以為「認定自己就可以了,別人的想法無所謂,我自己的感受永遠第一」,那他也會變得自大、倔強、自我中心,忽視他人的需求。這些影響,絕非「性格因素」,而是實實在在的自我認知。

一個母親,一遇到家庭矛盾,就和丈夫激烈的吵鬧,不停地嘮叨,而這個丈夫呢,若對這種吵鬧採取妥協,妻子一吵,好煩,聽你的就聽你的吧。那麼這就強化了妻子已經得出的「遇事就吵這種辦法行得通」的認知,導致強化她「遇事就吵」的行為模式。孩子耳濡目染,當然也會發現:媽媽一鬧,爸爸就從了,這辦法,好!然後ta可能也會這樣。

到了社會上,ta會發現人不都是像爸爸那樣的,如何調整,就要看ta對其他事物的認知是否正確,能不能修正自己的行為模式了。

當然同樣的行為模式,也有可能導致不同的認知。譬如父親家暴家庭的孩子,有可能也成為家暴者,也有可能無比痛恨家暴,這與其家庭中其他的客觀條件,孩子所處的其他環境,譬如學校、朋友、鄰里等都有關係,但是是否出生於家暴家庭多半會讓孩子對於「家暴」這件事比他人更為敏感,行為更為激烈。

具體到@Lynda Gu 個人的案例,親子時間減少,父母無暇顧及,可能偶爾的溝通也沒有得到理想的結果,再加上父母給予的太多自由,最終就是認為」和父母是難以溝通的,我的事是不需要父母管或是他們不必要管的「(認知),導致對父母越來越封閉,交流的渠道轉向於朋友等有更理想結果和更積極關注、回應的渠道(行為)——一家之言,說錯勿怪。

認知影響行為模式,父母的認知+行為模式——孩子的認知+認知方法——孩子的行為模式,表面上看,大家會覺得「這個人的性格怎麼這樣」,其實這並不是性格,還是認知。

至於「涵養」好不好這個概念,其實也是正確/錯誤的認知導致的正確/錯誤行為模式的具象表現了。


我可以負責的說:沒有弱化,相反還更加重要。

外部環境給予孩子的,大部分都是雜亂的信息,而非啟發式的教育。如今的孩子會比上一代的孩子更加迷惘和無所適從,所以父母的點撥教育言傳身教更加重要。

我來講一個故事

2008年,四川發生了大地震,而我的家鄉綿陽,正是地震中的重災區。那段日子,過得惶恐又狼狽,很多生活的基本需求,如食物、飲水、衛生設施以及通訊,都是很奢侈的。

當時的中國移動,為了保證地震災區的搶險救援工作,對全綿陽所有的移動用戶都實施了「欠費無上限不停機」政策,也就是說,無論你的手機欠費多少,都不會停機,保證聯絡。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政策,最大限度的保證了災區的通信聯絡。但遺憾的是,總有一些人,喜歡鑽政策空子,佔一些昧良心的便宜。我身邊就有同學,因為這個政策,惡意的消耗話費,欠費額達到了800多甚至1000元以上,然後把手機卡一丟了事,換一張新的。

當時年少,1000元絕對是巨款,我雖然沒有效仿這樣的行為,但看著同學得意的樣子,心裡多少還是覺得他們很聰明、很厲害,能想出這樣的法子。

年少時的是非觀還沒建立起來,極容易受到外界影響

恰好當時我的手機卡也欠費300多元,當然不是惡意消費,是因為借給了很多家在外地的同學打電話,所以才一下欠了這麼多。我自然是不可能找同學討要話費的(主要是人太多,有十幾個也不知道管誰要),但是300多元對一個學生來說實在是大數目。

於是我想要效仿之前提到的同學,把手機卡扔了,換一張新的。然後我回到家,跟父母商量這個事。我把前因後果告訴他們後,提出了「換手機卡」這樣自以為聰明的解決方案。

父母的反應讓我相當詫異。

他們同時嚴肅了起來,然後語重心長地告訴我:「這是絕對不行的,欠了錢就必須要還,這是做人基本的誠信問題。享受了中國移動這樣的好的政策,就要對得起別人的信任。別說300了,欠再多的錢也要充上。」

後來他們就去幫我把錢給充上了,那張手機卡一直使用至今。

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乃至改變了我的一些固有的價值觀。在那之前,我一直以為,誠信不過是一個空泛的、宣傳式的口號;從那之後,我意識到,誠信是深入生活方方面面的準則

而錢財,固然重要,但有些東西更重要


在廣西山裡教書的時候,面對的都是留守兒童,他們一年見父母2-3面,時間不會超過一個月,大多數時候待在學校。

可是在這些孩子中,父母仍是他們的榜樣,他們的指路明燈,即使有一個收到法院傳票的父親,孩子說到他仍然眼裡閃著光、發著亮。

他們遵循著父母的行為模式,繼承了勤勞、熱情、單純的優秀品質,但同時也不變的保留著父母的缺陷。他們互相之間的鄙視和欺侮來源於自己父母對另一對父母的歧視;他們愛看普法欄目劇,但是因為父母並不覺得走私是犯罪,即使電視上每天放,他們也不以為然,販毒的結果也只是和偷竊差不多。


做過一線班主任的表示,真相與提問相反,父母對孩子越來越重要,因為學校對學生的管理許可權越來越小,(不能打罵就算了,不能補作業不能留校不能罰站不能說學生,課堂還不許老師講課要求孩子自主學習)學生在校時間越來越少(上午11.30下午3.40就放學),基本孩子素質就是和爸媽水平劃等號的情況。
除非孩子智力天才級別,隨便也能考清華的水平,(大多數家長高學歷的會支持督促孩子學習),一般家長打工的對孩子要求也就是初中畢業繼續打工,根本沒指望孩子上大學。


是的,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從來作用都不強。

我們能觀察到子女行為和父母素質有關聯,這裡起碼有三個渠道:基因,父母代為選擇的社會環境(比如幼兒園,學區,課外班),以及真正意義上的父母「言傳身教」。因為第一個渠道不可觀察,第二個渠道觀察不完全(很少人幼兒園小學中學課外班都是同一幫人),所以大家容易把三個渠道總體作用歸為第三個,過分拔高家庭教育的作用。

小孩子的性格和技能,除了天生外,大部分通過社會化,尤其是和其他小孩子的社會化過程獲得的。這是有進化的原因的。在非常長的歷史裡,生育是危險的事情,小孩子一出生就沒有媽媽不是少見,或者是幾歲時母親因生育去世也很多。歷史上暴力紛爭也很多,父親死在暴力衝突中不是罕見。到孩子10歲還父母雙全的比例不大。所以父母雙全,是非常近代的事情,我們還沒有進化出與之相適應的學習機制。所以所謂「家庭教育」影響極其微。

在歷史上,我們祖先的生活方式是小孩子大約兩歲多戒奶後,就由社區里的大小孩帶著玩並學習生存技能,而母親注意力在剛出生的嬰兒上。所以父母對孩子互動的影響到三歲左右基本沒有,無他,我們的祖先是這樣過來的,所以我們學習機制與之相適應。

以上很多回答都是個人經驗的例子,或者從各種關於「成功」家庭教育經驗的分享而來的印象(這些成功例子分享是個大市場)。這樣舉例子容易偏頗,因為第一樣本小,第二有confirmation bias。更可信的是通過統計。而有一本書nurture assumption裡面作者通過對研究結果(本身已經有各種儘可能嚴密的統計方法得出)的meta studies得出結論:父母家教作用近乎安慰劑。

補充一點:父母應該放棄功利地對待孩子的態度,這個功利態度具體表現為很想通過自己「教育方式」來「engineer」某種類型的小孩。我們和孩子好好相處陪他玩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自己享受,不是為了孩子怎樣怎樣,孩子沒有欠你的。想把孩子扔一邊自己打麻將,也沒有關係,你打麻將也不會毀了孩子的,或者說,你本身是個只喜歡打麻將的人,孩子在受精卵時已經被大大影響了,所以也沒有什麼所謂了。

再補充一點:除了nurture assumption這本書外,Steven pinker的the blank slate也說了這個問題,也很值得一讀。我們的很多行為和學習機制和我們祖先的生存環境息息相關,脫離它而長篇大論如何改變行為,無效甚至反作用。

最後補充一點:很多結論是家庭教育影響極微的研究(比如the nurture assumption及the blank slate里引用那些)是用同卵雙生子,或者有相對嚴密的實驗設計,考慮了很多bias存在的狀況的。


不作為父母的作用當然弱化了。從來就沒起過作用。還有哪些不會做父母的,要麼用力過猛要麼使得不是地方。做父母是個技術活是要學習的。以我個人的體會真不容易。


非常重要,根本沒有弱化。相反在現在信息如此扁平化的年代。孩子們更加容易學習到,看到各種

不同的觀點以及知識......做為父母,更需要替孩子們去甄別那些是他們需要的,那些是他們不需要

的。

我是80後,我在出國前的那個年代,還是尋呼機的年代,相比較現在,得到信息少之又少。到了國

外以後花花世界,身邊有特別懂事的孩子,在國外拼搏奮鬥。也有向下沉淪的......具體事迹就不展

開了,只想說,人生的每一步都要走好,如果你無法辨別前路,旁邊也要有人幫助你。(這是我的

感受)我的意思是,當時我們這群小留學生,離開家裡到了歐洲。身邊沒有父母,只有我們自己懵

懵懂懂,我自己也有錯過機會,選擇錯誤的時候。但我想那時候父母如果在身邊也許會不一

樣。

看到這個問題有感而發,所以看到這個問題的父母們,請好好閱讀這些答案。請發自內心的關

注關心孩子們,現在科技網路的發達,帶來了很多機會,也帶來了很多的陷阱,尤其對還沒有建立

成熟人生觀,世界觀的孩子們。

祝大家都好。


咳,看著Lynda Gu的回答,準備碼字到手機發熱。

也是先從真人真事兒說起。
從我自己開始下手,就說節前的事兒吧。
一陣子工作上的正事兒瑣事事兒折騰得我眼睫膜發炎,因為成天得和電腦舉案齊眉,執手相看。身心疲憊,就想逃跑,找個三觀不那麼正的friend吐槽發獃嘮嘮嗑。
於是就開溜,向boss告假一天,提前開始休國慶假期。就這樣搭著火車,喝著涼白開,哼著歌上路了。跳脫現有的環境算是做為自己的旁觀者,分身出一個局外人來發現自己真正不開心的bug在哪裡。
這是我自我開解的方法之一。攢一二默契損友,投奔其懷抱便可得到從頭到腳從內到外的釋然,哪怕bug依然存在,但勇氣指數已默默上升許多。有時候,這便是和爹媽不可能完全實現的對等交流。
我這趟逃跑途中接到我娘幾個關於放假注意事項的電話,其實我早已準備妥當。我把路上的各種背景聲音解釋為辦公室來人了等等之類,這樣算是善意的謊言,不然我這樣出逃被得知會先在時間,方式等等方面遭受各種質詢,而不在於我的目的之上。你看,角度不同,重點也不一樣。
這邊引入我自己寫的一篇文,說明一些和爹媽溝通的障礙問題,正是因為這些障礙的出現,以及解決的方法,和在嘗試溝通過程里遭遇的bug,就可以發現我們的家庭外自我修鍊和爹媽的教育功能之間的關聯。
http://pianke.me/posts/51e600c07f8b9ae10b000056

家庭外環境這個詞兒很到位啊!
我們可以接觸到的是一個時時刻刻都在膨脹的宇宙,信息爆炸,不愁找不到想要知道的東西。
但是面對這樣一個熔爐,就需要自己知道自己要煉出什麼樣的自我修養。
這時候需要判斷,而做出判斷需要原則,而原則的來源便是最初父母教育功能體系之下塑造出來的品質。
義務教育的標準化大棒子下尚且有各種熊孩子,就可以想見爹媽在給孩子們做第一次上色時該具備多大的責任心和多遠的前瞻性。所以啊,孩子不能隨便生,這不包退還,得謹慎啊!

回到我剛開始說的事兒上吧,我爹娘到不是要阻止我去哪兒,但他們無外乎關心你的安危。So我這路上火車出軌,遭遇搶劫等等之類也就只能聳聳肩嘆嘆氣,就這樣唄。不過我有沒有受迫害妄想症,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前前後後的注意事項心裡清清楚楚,便不是個事兒。
我爹娘就我一菇涼,從小的教育呢,我想想,從我能記事起便是待人接物有理有節不卑不亢,事兒想好了就做,出了bug直面並分析清楚自己承擔總結經驗。
當然他們會給予各種建議,我自己真正能做出獨立,估計得說是高中吧,真正把爹媽提供的攻略轉化成參考意見。這得感謝爹媽在給我買書這件事情上的無所顧忌,從不計較,做為小鎮姑娘,了解這個世界,不為小鎮所囿,讓精神世界寬闊和富有的方式便是無止盡地閱讀,從中延展出屬於自己認知的各種方法,對,方法很重要,因為它們是地基,是觸角,幫助你辨明是非,去選擇性地吸收家庭外環境里的東西為自己所用,在保全積極健康的性格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自己而不是長歪了。我慶幸我爹娘經常直截了當指出我眼高手低的癥結,好讓我立馬就去三省吾身,而不是負隅頑抗,當然這是我和我爹媽雙方都願意為了互相了解做出努力,求同存異是大旗,但雙方的努力是艱苦卓絕的持久戰,我只能說我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因為我愛爹媽,我便會用足夠的耐心去打理,而不會輕易放棄自己和他們。
感覺好像又走題了。
不過真心覺得爹媽得把底子打好,上樑得穩當擺正了,接下來熊孩子們的心智便會在健康的底子上上自己喜歡的顏色,而出不了神馬差錯。
爹媽和熊孩子一起進擊吧,拆了所有防線,坦誠,對等,回歸最本心的體察。
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唯願熊孩子們擁有健全心智。
如此。給我娘打下手做飯去。


家庭教育,決定孩子自我認知。也就是一個孩子內心的世界是否安全,是否有能力讓自己的內心強大。
家庭外的教育,決定了孩子世界認知。也就是他是否能適應外在世界的變化,讓自己有能力過得安全。


父母如果把孩子全扔給社會,我看孩子就完了。父母是塑造孩子基本人生觀的工匠。


無論怎麼樣,父親絕對是對你影響最大的人,曾經我很討厭我父親,但是到社會上我某些行為在不由自主的模仿我父親的處事方式。
如果你成年了接觸了社會你可以仔細想想你的行為方式和你父親的行為方式。


還是感覺家庭影響更大,外界影響也會有,但是感覺時間很短,反正我是換了波同學就會跟以前有點不同,但是我卻一直受我爸媽的為人處事影響,我自己有時候都覺得跟她們很像。


我曾經看過社會學課本上講過,「父母的教育程度與社會資源的擁有程度會影響到下一代的成長」。我覺得挺有道理的。—————————以本人的經歷為例:我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勉強算是吧),母親是大學老師,外公外婆以前是高中老師,長輩大多都是以前的大學生。在小學,初中的時候我感覺家庭對我的教育並沒有什麼很深刻的影響。

但是到了高二分科,我選擇了文科(我爸媽都是文科生而且學的還是同一個專業),然後政治有一個必修叫哲學。因為有爸媽可以問,所以當年學哲學的時候我個人覺得學的還不錯(至少弄清楚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關係)。

等到了高考後選大學填志願,填志願時我基本沒有費什麼神,爸媽通過多方打聽,幫我找了個離政治中心近的,科系也不錯,校風淳樸的大學。

上了大學之後,發現爸媽的教育程度對我的視野有很大的影響,我發現我較同班同學視野會相對比較廣闊,而學習社會學又需要廣闊的視野,再加上在家中耳濡目染也多少了解了一些政治學,社會學和法學基礎,所以總體學習起來還是比較輕鬆,時不時還可以從家裡拿幾部經典社會學名著來看。

我個人認為,目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仍然起著非常大的影響(我指的單純時學習上的教育,當然做人方面的教育也有很大作用,這裡我們不談)。特別是孩子和父母選相同專業時,父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給予孩子教育和社會資源。

以上


絕對沒有,激發孩子的學習慾望,或者說正確引導孩子在家庭外的環境中求知仍然是父母的責任和任務。而且網路和信息越發達,父母這種責任反而越大。


我覺得每個人或多或少 都會在自己的身上找出父母的影子 這是必然的。不可否認 的確不是每對父母都是及格的。但我身邊的大多數人 都在比較及格的父母的教導下長大。我認同父母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三歲定八十 父母教導的大方向是對的 但不可避免會有他們的價值觀參雜其中。在我們年齡長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 會加上我們的經歷轉化為我們的價值觀。但我不認為這種教育會被弱化 這是很根基的部分 頂多是現在的人教養小孩的用心低了。


自己的父親是做什麼的
對小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和對未來的規劃有很大的影響

父母比較弱明顯不是權威的話小孩更傾向在家庭以外尋找寄託,也就更容易被影響,單親家庭的小孩,務工人員子弟更容易學壞就是這個道理


並沒有,謝謝。如果你發現問題兒童不是父母導致的,我直播吃翔


南懷瑾談青少年教育中有這麼一句。

暫時擱置形而上的生命本體論的稟賦問題不談。遺傳、家庭、歷史文化、時代潮流、社會外環境和學校教育等六個因素,便是形成青少年們思想與心理的主要成因。其中忽略任何一個問題,都可能會造成偏見與錯誤的論斷。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一直有被誇大的嫌疑。請參考:https://m.douban.com/book/subject/26612510/


不是被弱化了而是被忽視了,因為大家都很忙,很多時候就把自己本該盡到的教育責任都寄希望於學校和社會了,我覺得學校就是教知識的,社會只能給你教訓而不是教育,素質教育的部分更多的應該是家長的責任。


推薦閱讀:

如何讓父母明白何為溺愛,以及溺愛帶來的害處?
總覺得自己各方面素質很高,是什麼心態?
一小部分人在有了孩子後是否會顯得比以前素質低了?
「家長培訓」可行嗎?
手機被老師逼著砸了該怎麼辦?

TAG:心理學 | 教育 | 成長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