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是因人而異還是因地區而異?


因階級而異。

在中國提倡素質教育的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就是先富起來的人。


本來想在 @enostyle 的答案下面說兩句以正視聽,沒想到這貨居然把評論關閉了。

首先這哥們兒不知道什麼是設計師的"素質":

作為職業設計師,萬萬不應該不知道的一件事是,對於設計師來說,審美是事業和飯碗,不是消遣和興趣。你用業績高低來衡量素質教育的好壞,這樣是不行的(痛心疾首狀)。

設計能力的高低不能反映人的綜合素質,只能反映人的職業素質。而這個恰恰是大學裡面學的東西,也是跟應試成績強正相關的東西。

同濟青蛤天津東南的學生里,城裡人的比例更高么?也沒有吧!高也高不過北京建築大學or同濟大學浙江學院etc.,可是人家做出來的東西就是美,就能得國際大獎。

好,@enostyle 說"個人",那他舉一個三本學校學生的優秀作品,我舉一個老四校學生的優秀作品,那應該還是高票答主先沉默吧。

其次他不知道素質教育是啥:

可以看出來他把素質教育等同成了「從小學繪畫,中學看了很多設計方面的書」。對不起,興趣班只是素質教育的一小部分。而且作為在培訓教過考研英語,也輔導過大學生手繪的前學生狗,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大部分興趣班都不堪用"興趣"倆字來形容,比應試教育還不如。往輕了說,就是填鴨,誠信收錢騙人。往重了說,自己有點本事的藝術工作者,能當畫師演奏師的也不會去培訓班拿死工資給大家的孩子進行"素質教育"。至於國際夏令營,志願者活動等等,更是參加個開熏就好,出國在歪果家庭住上三年五載一年半載十天半個月,"素質"就提高了?

嗯我還搜了一下這位 eno 先生自營品牌的店,下面兩件衣服是 @enostyle 自己設計的,定價500元左右喔!


看錢有多少。
多的話就因人而異。
不夠的話就隨便吧。


素質教育要因人而異


關於素質教育,應追溯到清朝鄭觀應的《盛世危言》:「別類分門,因材施教」。我個人淺顯地認為,素質教育要因人而異,根據學生個性及興趣愛好的差異,實施素質教育,這更有助於學生夢想的實現。


我從95年開始從教,至今將近21年,在這21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深有體會:相當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品德教育,把學生變成了讀書的機器;相當一部分學校的音、體、美等課程名存實亡,學生除了讀書還是讀書,於是,出現了「書獃子」、部分學生自私自利、唯利是圖,不懂什麼是孝心、忠心。對辛苦撫養自己長大成人的父母不屑一顧,交際能力較差,更談不上報效祖國,其人生也失去了快樂。


就拿我班高浪浪同學來講,一個因為總是給班級拖後腿而被其他學校拒收的問題學生,看著家長們憂心忡忡的表情,我想了想,決定收下他。大家都知道,多數成績較差的學生都愛逃課,高浪浪也不例外,我試圖從學習方面去補救,雖然費了不少的力,但收效甚微……

後來,得知他喜歡運動,於是,在各種體育運動中我都要求他參加,並叫他多訓練,但前提條件是必須認真學習。至此之後,他簡直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上課也專心了,特別是今年,我縣舉行了三級制體育競賽,他獲得了跳遠和三級跳遠第一名,當他拿到獎狀後,興奮地對我說,老師,把你的電話借給我好嗎?我要給我媽媽打電話!說真的,他一直最怕家長。

通過自己的愛好找到自信,是一件慶幸的事。更值得一提的是5月7日、5月8號參加縣級制體育競賽,獲得全縣三級跳遠第二名和跳遠第三名!當時有高中部特長班的教師笑著說,這是哪個學校的學生,到我那裡去讀體育特長班。


我聽了深有感觸,如今高浪浪的變化,說明了我們教育應該反思,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方面去教育學生,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其優點,如果像高浪浪這樣的同學我們一味追求成績,也許他現在已經輟學了,雖然他現在的文化成績不是很好,但比起當初,要好得多,人也自信了,禮貌也有了,因此,素質教育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值得一提的是,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並不矛盾,如果片面追求應試教育而忽視素質教育,那將得不償失,反之,素質教育搞好了,學生的觀念發生改變,對事的態度發生了變化,自主學習能力也就提高了,文化知識就會得到保障,而社會主義建設也需要綜合能力強的人才,同時,學生今後的夢想也會逐步得到實現,人生也就幸福快樂了。有人說,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干自己最想乾的事,並從中賺錢(不違法的事),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深思了。

領獎台上左起二是高浪浪,以上是他參加競賽獲獎情況。


別扯東扯西!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吃都吃不好,講什麼禮義廉恥道德素質?


老話講,因材施教,地區是個共性,可以更好滴找到切入點,但是要有所建樹,就不得不考慮到人的問題,同樣的一句話,放在不同的人的耳朵里,就會有不同的效果,所以要想真的獲得好的效果,就不得不以人為最終的根本。


其實都是有影響的,一個學生在現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比如我,就是呆在學校的時間比家裡更多,從小時候的幼兒園開始,老師就成為我人生的一部分。然而決定老師品質的又與地區有關,老鼠大多是當地人,所以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教育質量,當局的要求都是會影響一代人,然後又影響另一代人。在我們還沒有懂事的時候就已經被環境影響了,這是我們性格養成的時期,雖然可能在明白事理之後會有意的糾正自己的觀點,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但是在潛意識深處,那種文化已經根深蒂固了。有調查顯示,一個人的性格40%決定於基因,60%決定於後天培養,可見環境的重要性。
但是,人畢竟是有思維的,明白是非後,會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行為,做出自認為最合理的做法。有選擇的交朋友,有選擇的看書,看電影等等,都能看出一個人的思維傾向,他想要改變,就可以在表面上做的最好,這樣的改變可以騙過別人和自己。性格是可塑的,這就是自我意識的強大之處。
這僅僅是我的個人觀點,歡迎指錯。


教育,沒有城鄉差距,只有城鄉差異

文·雙寶娘,親子作家


因為跟著先生來到上海定居,常聽見身旁家長在談論素質教育的城鄉差距,於是回家立刻百度、google各一下,沒想到素質教育根本無法被說清楚,也沒人可以真的說明白。如果我們先拋開素質教育的這個論點,相對於應試教育,我們要做是先拿掉高高在上的城市論點,尊重每個地方的特色,發掘每個孩子身上的獨特性,修正教師及家長固有定型的觀念(是修正不是改變),與其硬塞知識或技能,甚至逼他們補習才藝,倒不如培養他們求知若渴的學習態度。

---------------------------------------------------------------------------------------------------------------------------

說很簡單,但真的做起來確實是很痛苦的,尤其像我這種當初也是被應試教育毒害過的人,剛開始也是不太適應,要不是實習時遇到好的指導老師,大概也很難修正定型的觀念吧?說這麼多,不如分享一下我自己真實的案例吧!


當老師的那幾年,我曾經待過幾個學校,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以下兩所學校。其一是師範大學附設的實驗幼兒園,這裡的學生家長有很大的比例是師範大學的教職員工,社經地位、教育程度都高人一等,這些家長重視家庭教育,孩子來上學基本的能力一概俱全,家長易溝通好說話,不得不承認在這裡教書非常輕鬆,每天上下班心情都很愉快。


後來因為談戀愛的關係,我請調到另一個縣市,這個學校的地理位置特殊,位處在新台北的郊區,早年的居民大多數是台灣中南部上來打工的族群,久而久之就定居下來,世代在這裡居住,這所學校的家長明顯就和上所學校有差距,基本上不太重視家庭教育,發下去的通知單和聯繫冊常常都不看,一開始我很生氣,氣他們養而不教,時間久了才漸漸發現背後的原因,這些家長很多學歷不高,為了生存拚搏的他們已付出太多精力在工作,有的甚至要輪值大夜班,回到家能做的事情就是睡覺,孩子能養活已是慶幸,哪裡還有力氣教育他們。


對比前一所學校,又看著這樣的一群人,我無法責怪他們卻深感無力,為此打電話請教多年教書經驗的前輩老師,怎麼調適無這種挫折感?他告訴我:「做你能做的,教一個就救一個,剩下的就是祝福」他的話,讓我堅持了下來沒有考慮重新申請調校,明知道有太多無法改變的事情,但還是願意相信教育的力量,像個傻瓜似地努力,哪怕有一點點的可能性,我也要企圖透過教育,改變孩子的命運。


從現代人的觀點,這群孩子可以說是輸在起跑點上,得到的教育資源和家庭教育和上一所學校里的孩子簡直無法相比,一開始我也是用城市高人一等的想法看待他們,我拚儘力氣想縮短我眼中所謂的「差距」,急切地提升他們的知識水平,卻是耗盡了彼此的力氣,讓孩子想逃離我的掌控,我既疲累又懷疑,不確定這樣做是否值得,此時我才思考用同一套標準來衡量兩所的孩子是否適當?我是不是太低估標準化跟分數隱藏的危害了? 也許,問題不盡然是來自孩子,而是教育者本身的觀念。


我終於放棄這個標準開始翻轉自己的作法,與其想辦法硬塞知識或技能給他們,倒不如培養他們求知若渴的學習態度,讓孩子帶著興趣去學習,才能更持久和深入,因為孩子真的想要了解。我試著把知識放到孩子生活的世界裡,春天我們一起到戶外感受大自然,學校的中庭有幾棵大樹和各種的植物花卉,那是寫作和說故事的最佳題材;當課本提到商店購物,就事先和商店打過招呼,走一趟學校附近的商店實際操作;家長中有特殊專長的,例如烹飪師父或外藉配偶也誠懇把邀請他們來學校當一日老師。


這種結合知識與生活的方式,讓孩子更願意深入學習,每次孩子從生活里辨認出老師教過的東西都會興奮地與我分享,那是任何人也無法取代的成就感,如果不是身為他們的老師,誰會相信眼前這些眼中閃著亮光求知若渴的孩子們,曾經是兩眼空洞背著書包上學,又筋疲力盡的背著書包放學的同一群人,難怪有人說教育是一門變幻多端的藝術,一點點好奇、加一點點學習、再多一點信心和鼓勵,孩子就會展現很多很多的奇蹟,親眼目睹孩子如奇蹟般的轉變,那是身為老師一輩子永遠懷念的風景。

所以,怎麼定義城市和偏鄉?一個整天補習卻提不勁學習的城市孩子,跟一個充滿好奇心只是缺乏資源的鄉村孩子,你覺得誰才居於學習弱勢?在我心中沒有學習熱情的地方就是偏鄉,不論身處於何地。


城鄉其實不是「差距」,而是我們觀念上的「差異」,乖孩子也好,野孩子也好,熊孩子也好,其實都有他的價值與資源,每個孩子本身就是一個寶藏,更是稱職的老師。生活處處都是教育,所以教育為何只局限在課堂及才藝上呢?


我只說一個自己的親身經歷,從我那屆中考開始,教育部史無前例地要加體育課成績,怎麼考呢?男的要跑200米短跑和扔鉛球,女的是200米短跑和跳遠,跑步的時間越短得分越高,教育部規定一個時間,在這時間點之下為滿分,在這時間點之上又細分各個時間段為不同的分數,扔鉛球和跳遠的成績類似,我當時是在學校里的重點班,班裡基本都是書獃子,可以說是手無縛雞之力,但我經常打球,身體素質還行,體育成績並沒有太多擔心。那年體育成績總分為52分,我考了42分,我一經常運動的人都才考這點分數可想而知我的其它同學,但重點不在這,重點在於後來我跟其他同學聊天才發現,有些同學的體育成績可是滿分啊,原來,家裡有關係的早就托學校的體育監考老師改成績了,因為這種考試監考老師有絕大的權力,他想把跑步時間寫短點就寫短點,我們能看到計時器的時間,但是看不到他寫在成績單上的時間,其他項目也一樣,有意思的是,我一個經常考年級第一的女同學,我沒見她運動過,而且她家裡也是挺貧窮的所以根本沒有關係可托,但後來中考成績出來時她的體育成績照樣是滿分,我能想到的情況是校領導為了讓她考入重點高中不被體育成績拖後腿而吩咐校內的體育老師把她的體育成績改為滿分。有趣的是我另一個不那麼受照顧的女同學中考時發揮得很好,她的文化課成績是我們學校的第一名,但她的體育成績只有可憐的38分,差那位滿分的同學整整14分,所以綜合成績她就落後了。在中考這樣的考試一分都很關鍵,離錄取線差一分擇校費就要一萬甚至是2萬,而且如果你的分數能夠擠進縣內前一百名,那麼高中學校可是免你高一一年的學費的,而且每月還有伙食補助,我那位體育滿分的女同學剛好擠進前一百名,而那位不受照顧的女同學,我算過,就差4分,她也可以擠進前一百名從而可以幫助家裡減輕一下經濟負擔,但是她沒有那麼幸運,沒有關係可托,沒有校領導幫她說一聲。
我那時還挺迷素質教育這個詞的,覺得反覆應試確實挺摧殘人心的,但是,就區區一個體育考試就已經折射出那麼多不公平了,如果還要加藝術考試音樂考試之類,就我的繪畫水平和五音不全的嗓門,恐怕是更不可能考上重點高中了,中考高考都是分流,在中考就已經把我篩選到差的高中,那考大學的難度豈不是更大,所以我覺得在現行中國教育環境下,還是安安心心地應試吧,雖然它很摧殘個性,雖然它真的很煩,但比起不公平來,我寧願選擇考試這種枯燥的方式。


我的本科和碩士都是在985高校讀的,現在有兩個小孩。我在這裡談談我的看法:

什麼是素質教育呢?我個人的理解是包含了內容和自由度兩個成分。

從內容上看,根據多元智力理論,人有八種智力,大致是語言、數學(邏輯)、空間、音樂、動作、社會、心理、自然。傳統的應試教育主要測量了語言和數學兩種智力,可能還測量了一點空間智力,也就兩三種。由這兩三種智力來推斷一個人的成就可能就比較片面。很多教師也發現問題了,於是在學校里加強了音、體、美的教育。但是呢,高考的主課加上音樂、體育、美術也只能發展五種智力,還缺社會、心理、自然。社會智力應該通過社會活動來培養和評估。心理智力(情商)需要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其評估還需要特別的辦法。自然智力則需要通過學生接觸大自然來培養和評估。

從自由度上看,既然智力有八種,是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全面發展這八種智力呢?是不是各個行業頂尖的人物都是八個方面全面發展的呢?顯然不是的,比如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動作就特別不協調,文學家錢鍾書的數學成績就特別差。看來,這八種智力需要有選擇的發展才是,那麼,該如何選擇呢?一種辦法是社會、學校、家長規定一個標準,儘可能強迫學生執行這個標準,按照這個標準發展。一種辦法是學生自己說了算,想發展什麼就發展什麼。中國的教育體系傾向於第一種,西方的教育體系傾向於第二種。其實中庸才是正道,走極端不可取。中國的辦法固然有弊病,西方的辦法弊病也不少。很多西方的高中畢業生連起碼的閱讀和計算都不會,這算不算是過於放任的弊病呢?我教育小孩大體上還是有個標準,語數外是絕對不能自由放任的,至於其它的智力,則由小孩自己選擇發展,我只是儘可能提供供他們發展的資源。


對於窮人來說,應試教育是階層流通的重要通道,如果真的實行了素質教育,那估計中國的階層就真的固化了


話說一本率8%的廣東也在搞素質教育,某山區學校,學校修得比大學還漂亮(土豪捐的),全封閉,周六周日法定節假日一個不少(),6:30~11:30,2:30~4:00(高三加一節課),晚修7:00~9:30,社團2.30個,比較出名的是補習社,成績好的輔導成績差的,每個學期有兩周藝術節和科技節,一周運動會,每個班要齣節目,跟內地很多學校比很美好是吧?但是800個考生中只有40個重本,復讀的人很少,基本只有本B和專B的人才會去復讀,因為學費比較貴。大多數學生成績都比較差,很多也沒找到自己的愛好,但品行都沒啥問題,大家也清楚高壓式的學習提高不了多少成績,但感覺每個人還是過得挺開心的。
什麼?成績差的以後咋辦?有錢的就不用說了,副校長兒子開網吧去,另一個副校長兒子讀大專了,正校長女兒早早就出國了(在夏威夷,從老師口中8來的),大部分也是去讀大專學數控模具什麼的,畢業就去東莞做技術工人唄→_→都挺樂觀的


教育只有好和壞之分,「素質教育」本身作為一個概念禁不起推敲。好的教育是看人說話,壞的教育總會把學生身上不好的東西歸咎於他自身和所處的環境。


百世歲月當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在一個新聞節目上看到這樣提問,接頭採訪家長何為素質教育?眾說紛紜,但足以看出家長的教育意識、教育觀念也在逐步提高。羽媽回過頭來問我:「你覺得什麼是素質教育?」我一邊削蘋果一邊回答:「就是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素質教育提了好多年了,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本該是能對中國人有所改善的教育。

可是到今天為止,還是不能讓我們的耳根清凈:假字當頭處處現,坑蒙拐騙不少見,還有隨地大小便,年輕人公交不讓座,擁擠踩踏誰的錯。一出現問題媒體記者就會說是老師教育的不好,其實我也在想,教育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我個人認為是我們從小包括家庭教育里,我們中國人沒有信仰教育,或許這裡出現了問題。

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崔永元,當年在國外採訪,一次在飯店吃飯,大堂點了一條活魚,被工作人員帶到了後廚,崔永元問工作人員,你說我剛買的活魚,送到後廚被人換成死魚怎麼辦?跑堂的特別驚訝,睜大眼睛問崔永元:「nono no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崔永元說:「怎麼不可能?後廚又沒有人看著。」跑堂的一句話讓崔永元無言以對:「怎麼沒有人看著,上帝在看著呢。再說哪個國家會有這樣的事兒?」

是啊,上帝在看著,哪個國家會有這樣的事兒?中國啊。一個幽默的諷刺,我們對孩子的教育難道就是只有書本嗎?對孩子要有信仰的教育,信仰不是說讓孩子都信佛、信教。但是讓孩子得有敬畏感,要有從善的心。或許記者說的對,老師沒教育好他們,教育任重而道遠,教師任重而道遠啊。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如果你覺得我的文章還可以,請搜索 劉丙濤老師 加微信公眾號吧,我們一起探討教育的問題,分享教育的故事。


兩者都有影響
一句話:跟好人學好人跟壞人學壞人!
至於地區我覺得自從上了高中後我深深的體會到一個環境絕對影響一個人


戶口


推薦閱讀:

跟沒教養的人相處是怎樣一種體驗?
如何評價部分學校存在的不讓水杯進入教室之類的高端操作?
如何看待「沒有素質的應試教育是缺乏前途和生命力的教育,不講分數的素質教育是喪失質量和毫無價值的教育」的言論?
玩 Minecraft 這樣的沙盒遊戲能培養什麼樣的素質?
當兵的是不是普遍素質不高, 涵養不夠?

TAG:素質教育 | 親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