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父母陪伴的缺失是否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
情況:
三歲前沒有和父母一起居住。
女,家中排行老二(兒女一男 男最小)
從小學會逃避計劃生育,不許說自己是家裡的孩子,不許輕易接電話,搬家前不許出門見人,諸如此類的事情吧。長大後:
喜歡撒謊避免麻煩。
外表看似很外向,其實喜歡與少數人交往而厭惡與很多人交際。越長大越孤僻。
自我價值的認定很低,喜歡在人際關係中一味付出來獲得滿足感(友情愛情相同),跌跟頭卻難長記性。
喜歡忠誠和唯一的感情。(友情愛情)
雖然已經就小時候被送出家門的事與父母和解,但是失去了撒嬌或者向父母索取的能力(雖然他們看來我很會花錢),對待父母不會表達愛意,沒有主動問候家裡人的習慣。在他們看來就是不孝順不知感恩吧。
不會拒絕別人的好(不論真假),為此犯了不少錯。
感覺雖然是三歲之前的事,但是留下的影響卻是一輩子的,幾次想看心理醫生解決性格上的障礙,但是在別人看來我就是很正常的一個沒心沒肺的樂天派的人啊。其實心理的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吧
會。童年創傷這種東西只有自己和專家懂,一般人懂個屁。
好好治療,早日康復。米粒媽有一天搭朋友的順風車,車上還有一個乘客,是朋友的鄰居。路上她們聊起各自的孩子,女人嘛,你知道一聊起孩子就沒完沒了。
那位鄰居,就叫她Z姐吧。Z姐的兒子今年15歲了,被送到一個浙江山溝里的私塾,說是注重培養孩子的心靈成長,完全不同於體制內學校的那種唯成績論,20個老師圍著十幾個孩子轉,有利於培養孩子性格,發展素質教育,將來直接出國讀書。
說起兒子,Z姐說小時候這孩子就不省心,幼兒園就換了3個,一開始在XX部委幼兒園,還是託人托關係進去的,結果三天兩頭打架不合群,完全不配合老師,被全班孩子的家長寫聯名信給園長讓勸退。實在呆不下去又換了某區重點幼兒園,還是一樣,不到一個月就被老師說這孩子不能在他們幼兒園待了,還是回家好好教育。後來又換了個雙語私立幼兒園,反正幼兒園這三年都是賴著上下來的。小學送去了海淀外國語寄宿學校,孩子雖然自理能力還可以,但是學習完全不聽老師的,上課不坐著,滿教室亂跑。張姐說自己真是費盡了心思,在那兒賴了三年上不下去,又轉學了,反正小學又轉了三個學校,被折騰得心力交瘁。初一上完又休學了一年,學校讓孩子在家休養。說到這裡,Z姐對我們說:「現在休學也很常見的對吧?休學一年也好,放鬆放鬆。」我和朋友都不知該怎麼回答,休學好不好我不知道,但讓正處於學齡的孩子在家待一年,不知怎麼續得上後面的學校教育。
聽到後來朋友終於忍不住說:「我有一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您有沒有想過,孩子這樣的表現就是因為您一直把他送寄宿學校,陪孩子的時間太少了呢?」
「我兒子從3歲起上幼兒園就寄宿了。唉,其實這兩年我也反思了自己,可能真是因為這個原因。不過現在他那個私塾真的特別好……」Z姐又開始說現在那個私塾是如何如何培養孩子心靈的。
我一直在後排聽著沒插話,心裡卻為這個孩子默默滴血,他的媽媽聽上去為了他耗費了無數心血和金錢,卻不知道自己從一開始就做錯了。
Z姐說到後面傷心處都哭了起來,「我為了兒子真是付出太多,我和他爸工資都不高,想著為了孩子什麼都值得,把他送到最好的私立學校,孩子到今天卻這樣……去了浙江後一個月也不主動給我打一個電話……但凡孩子能有出息,我死了也願意啊……」
我們都不知該怎麼安慰她,我在心裡想:你都願意為了孩子去死,可為什麼不能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好好陪伴他呢?
確實,我們周圍有很多父母,總想著把最好的給孩子,自己省吃儉用給孩子買最高級的吃穿度用,上最好的學校,請最好的老師,為此不惜拚命加班在職場奮鬥。要麼把孩子完全托給老人,要麼把孩子從小送到寄宿學校,自己只管給錢就行。這些父母有的是真不明白陪伴的重要性,還有一小部分是真的嫌帶孩子麻煩,想著送到寄宿學校老師一切都管,自己偷個懶圖個輕鬆,還能繼續掙更多的錢給孩子,以補償自己的內疚。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更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養料,父母的陪伴是老人、老師、或者任何人都無法代替的。
Z姐的兒子從3歲起就與父母聚少離多,之所以有如此種種表現,絕對是由於從幼兒時期就缺乏父母的陪伴,表現出了典型的對抗型人格:焦慮、反叛、不合群、冷漠、狂躁、無法遵從集體生活規則,缺乏安全感。
米粒媽小時候家附近有那種全托式的幼兒園,就是一周接回家一次,平時全在幼兒園吃睡。剛上幼兒園時我天天哭得撕心裂肺,飯也不肯吃,中午睡覺我絕不肯躺下,後來一走到幼兒園的那條巷子我撒丫子就往回跑,誰也追不上。我媽被我折騰的上班遲到了好幾回,後來還是她認輸了,把我轉了一個稍遠一點但是天天可以接回家的幼兒園。到現在我媽還說,你那會兒那麼小咋那麼倔呢?怎麼都不肯去。我心說,你哪知道,被鐵門關進幼兒園以後,那種被全世界拋棄的絕望,我現在想起來都心疼小小的自己。
米粒媽有一個自己家開公司的朋友,有次讓我上他們家去給她兒子輔導英語,她兒子在海淀外國語上二年級(海淀外國語又中槍- -),各門功課都非常差。剛進屋沒兩分鐘,那孩子拔腿就要跑,他媽從書房外面把門反鎖了不讓他出來,說讓他好好聽課。結果那孩子一直滿屋亂跑,不肯坐到座位上,我說什麼他都不聽,還說「有本事你來抓我啊」。我簡直無語了,最後只好讓朋友開門,我說:「你家兒子我真的沒法教,完全不聽啊。我雖然不是多高明的老師,但我估計你請再高明的老師也無濟於事。」本來是特熟的朋友我也就直言不諱了,「孩子這麼小不應該送到寄宿學校,你們應該自己多陪陪孩子,孩子的基本行為規範還沒有形成,怎麼能好好學習呢?」 朋友說:「我現在也有點認識到了,可是今年那麼貴的學費已經交了,總不能現在轉學吧。再說我們平時也太忙,晚上沒時間教他。」
誰知道有多少孩子,因為父母太忙、或者其他種種借口就被拋給親戚或者寄宿學校的老師。真的,說得嚴重點,就是毀了孩子的一生。
父母就好像是孩子生根發芽的土壤,當他還是個小幼苗的時候就把他連根拔起,移植到別的地方,多半無法成活。縱然有再名貴的營養液培植,也無法和那些「土生土長」的樹苗一樣長成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說到陪伴的重要性,不得不提一下美國心理學家哈洛的獼猴實驗:
哈洛把剛出生的小獼猴從猴媽媽身邊強行分開帶到實驗室,在實驗室里為小猴準備了兩隻代理母猴:一隻由鐵絲纏繞而成,胸前掛著奶瓶,食物取之不盡,另一隻布做的母猴,什麼也沒有,乳房裡吸不到奶,但笑容可掬。按照「小孩兒有奶便是娘」推斷,估計小猴會親近鐵絲母猴,可事實則不然,小猴不到餓得迫不得已都不離開絨布媽媽,一吃完奶就趕緊找絨布媽媽。小獼猴與母猴之間肢體的接觸凌駕於吃奶的生理需求之上——只有有飲食需要時,它們才去找鐵絲媽媽,其餘大部分時間則依偎在布料媽媽的身上。
後來,實驗中這些獼猴成年後回到猴群中,基本上都表現出冷漠、孤僻、不合群等各種心理問題,發情了也不會交配或拒絕交配,讓其人工受孕生下孩子後,或殘忍地虐待孩子、或直接咬死。哈洛於是對實驗進行了改進,他製作了一個可以動的代理母猴。這樣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它們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
或許哈洛的實驗有點過於殘忍,實驗中呈現的景象令人心寒驚恐,卻凸顯出親密情感對於生命的重要,我們的需求遠不止飢餓,溫暖的懷抱、慈愛的眼神、溫柔的話語、肌膚相親,是一個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長的不可或缺的成分!
心理學中依戀理論是這樣說的:
早期親子關係的經驗形成了人的「內部工作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關係中體驗到愛和信任,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可愛的、值得信賴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戀需要沒得到滿足,他就會對自己形成一個不好的印象。「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不只覺得自己不受父母歡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歡迎。相反,一個得到愛的孩子長大後不僅相信父母愛他,而且相信別人也覺得他可愛。」 這種「內部工作模式」在孩子以後的其他關係,特別是成年以後親密關係和婚戀關係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早期親子依戀的質量會對個體的人格和心理產生重要的影響。
所以陪伴孩子不只是為了多教孩子認字、閱讀什麼的,有時只需要你在那裡,孩子能看到你,TA就有安全感,一個擁抱、一個親吻,就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幼年時期成長在充盈的愛與關懷裡,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就能幫TA建立起最早的、和一生的自信,長大後TA才能帶著滿滿的愛去迎接這個世界的風風雨雨。
父母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可是很多人卻忘記了最根本的陪伴,為眼花繚亂的教育理念所迷失。育兒中出現的一切問題,比如孩子愛搗亂、不聽話、沒禮貌、不愛學習、叛逆,幾乎都可以從最基本的陪伴和溝通去解決。不管多大多難的坎兒,有爸爸媽媽陪著你一起去面對,因為你,就是孩子最初的底氣,和最後的港灣。
按照本人經歷來說,應該是會有影響的。
我上小學為止都和姥姥姥爺在外地生活,爸媽一年就春節見一次。小的時候對他們沒什麼印象,也沒什麼感情。曾經有鄰居大媽逗我說你爸媽回去了吧?他們是不是不要你了,你看都不帶你走之類的,我也沒覺得心裡恐懼難受,就是淡淡的哦了一聲作為回應。
後來要回家上小學了,爸媽去火車站接我和姥姥,我都不認識他倆是誰,當時還想叫叔叔阿姨來著,但是太害羞沒有叫出口。那個時候說家,不是我們家,不是咱們家,而是「你們家」。
我和他們的關係,比起父母,更像是朋友。剛回家住的時候都不好意思叫他們爸爸媽媽。到現在也不叫爸爸媽媽,只叫老爸老媽。
有特別想要的東西,也不好意思和他們張嘴要,也不敢和他們撒嬌。有的時候他們要給自己買什麼東西還要推辭,不好意思要。就是覺得和父母之間有種距離感。
而且自己特別沒有安全感,很害怕被拋棄。
有一個事情我記得特別清楚,我當時都上高中了,大約十五六歲,在自己家住也將近10年了。有一次和我媽去超市,我一直和我媽在一起逛,後來我去看了個什麼東西,一轉身我媽和小推車都不見了。當時整個人像是被雷劈了一樣,從頭頂都是麻的。整個人僵在那裡,心被揪著難受。當時覺得我又回到了四五歲的時候,我又被拋下了。然後被拋棄的恐懼就一直那麼灌滿了我整個人,當時都快哭了,但是想著這麼大一個人哭了很丟人,就忍著眼淚找,後來在隔兩個的貨架找到我媽在那看醬油(我現在都記得她當時在看醬油)。
然後心裡一股怒氣升騰起來,和她大聲說,你怎麼自己一個人就走掉了,害我找你好久!我媽當時一臉莫名其妙的表情看著我,然後似乎又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和可笑似的,說了一句 「你這麼大的人了逛個超市還要緊跟著我嗎?」然後我就有種被輕視被嘲笑的感覺,就全程黑臉了。我媽也覺得我莫名其妙的,說了一句又犯神經病了,也黑臉不理我了。
於是好好的一次買東西就落到了那個地步。
這還只是其中幾次,類似的情況太多了。
我媽總說我情緒化,莫名其妙的就發脾氣,莫名其妙的哭,發神經。不知道她有沒有考慮過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小的時候她和我爸也許是有不得已的理由,沒辦法才把我放在姥姥姥爺家。但是他們對我造成的隱形的一些傷害,他們從來沒有去注意過,也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反而是覺得我矯情做作。
我現在在國外已經第八年了,和他們聯繫的次數特別少。我周圍的朋友和父母幾乎天天打電話,視頻聊天什麼的,我能一個周打一個不錯了。一般都是一個月聯繫一次,然後忙起來的時候甚至三四個月不知道和他們聯繫。
也不是故意不想和他們聯繫,或者鬧脾氣什麼的,就是想不起來,沒這個概念。
剛上語言學校的時候有女生想家,上課甚至會哭出來,也有的呆了幾個月受不了了,就回國了,我就覺得無所謂,沒那麼想家。他們都說我好自立好獨立我也沒覺得有自豪感,也沒覺得傷心或者孤獨什麼的,心裡沒什麼想法,似乎他們討論的不是我一樣,比較漠然。
再一個就是因為怕被拋棄,極度缺乏安全感,談戀愛的時候有點麻煩。會很作。會不斷的試探對方的忍受底線來驗證他在乎我。會想在他身上找回小時候缺乏的愛。猜疑心和嫉妒心還有佔有慾控制欲很強。而且最可怕的是一旦心裡覺得對方有不愛自己的苗頭了就會對對方進行心理上的鎮壓和報復,然後離開對方(可怕之處在於有的時候可能一切只是自己的猜疑和假想,對方根本沒有做什麼錯事)。後來發現自己的變態和扭曲之處之後覺得很對不起以前被我傷害過的人,也覺得自己這一輩子自己一個人過就挺好的。不會傷害到喜歡我的無辜人,也不必擔心自己有了孩子以後教育出第二個我。我覺得我這種心理不是很健全的人恐怕教育不出正常的孩子來。還是養個貓,工作閑暇逗逗貓,畫個畫什麼的過完一輩子,也挺好的。
由樓主自己的情況,就完全說明了完全會影響孩子的心智成長啊
事實上這樣的例子不少。
我覺得我們這些所有知道這些例子的人,應該吸取教訓,對於我們的下一代更好的陪伴。
我也說說我身邊的例子。
我岳父家有2個孩子,一男一女,我老婆是妹妹。(我老婆92年,他哥哥89年,不知道計劃生育是否罰過款)
我岳父岳母過去雖然生活在農村,但是一直在做生意。
我老婆的哥哥,小時候大部分生活在爺爺奶奶家,也在姥姥姥爺家生活。但是我老婆只認可是被姥姥姥爺帶大的。
不清楚是不是因為重男輕女,還是別的原因,也沒細究。
也許是因為從小到大沒有父母在身邊陪伴,我老婆是非常粘人的一個人。但凡我不用上班,卻也不在她身邊,她都特別害怕。
而且性格上也有特點,比如我大部分時間很寵她,但是有時候我發火的時候,他表現得特別沒有安全感。她不會先去判斷我為什麼發火,而是覺得我竟然對她發火了。她也不是個不講理的人,我想還是因為從小沒有父母的陪伴,而且她姥爺是一個很嚴厲甚至有點不講理的人,使她收到委屈之後,沒有辦法去反抗說明,只能默默承受。
在她工作上也是,公司分工不明確,有些不是她分內的事情,老闆非要去安排給她,或者是別人負責的事情,老闆來來問責她。她遇到委屈了,也不敢跟老闆反抗(因為很熟的朋友了,大她12歲),就回來了跟我哭訴。
我覺得就是這種童年被嚴厲姥爺教育,然後遇到不公的事情沒有父母幫忙或者是教育該怎麼處理,才使得她現在性格上現在遇到委屈不會表達。
我家裡就我一個孩子,我父親也是奶奶唯一的兒子,我從小屬於家裡的寶貝那種。無論遇到什麼事情,我都會跟父母,長輩去爭。只要我覺得我做的有道理,我就不會妥協。
孩子就像一塊璞玉,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事情,需要大人來教他們去處理。並且,別人不會因為孩子是孩子,就會客觀公正的對待孩子,一旦事情不公平了,就需要父母去維持孩子需要的公平,否則,就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陰霾。孩子沒有父母在身邊會缺乏安全感....
童年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但是人的心理在一生中都會不斷修復、不斷完善。
我的寶寶因為嫌我窮而離開我,因為我月薪才幾千塊(3000-7000).......
寶寶五歲那年見過爺爺奶奶以後非要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因為他們物質生活比我優越得多......我沒得選,孩子跟著我連戶口都沒有,而我不可能再回當初導致我決然離家出走的地方。。。。。
現在已經過去五年了,我也在擔心寶寶的心理健康。但是寶寶習慣了在爺爺奶奶家的生活,幾乎不再認我(我打電話過去的時候,她像奶奶教她的那樣:聽到我的聲音就掛斷電話)。。。
其實我真想告訴她這個世界的真相,爺爺奶奶灌輸給她的金錢觀並不是這個世界的全部。。。
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我都不匱乏;在這個城市,收入比我低、比我窮的人還有很多,我只是個普通人、在城市裡過著平凡的生活,我曾經拼盡全力一個人養了她五年。。。做為外地來的高二就輟學有心理障礙的16歲姑娘,那些年我已經儘力了......
我一直到七歲才到父母身邊,因為在爺爺奶奶身邊,養成了很多不好的習慣,小時候總是被媽媽教育,很嚴厲的那種,我和樓主一樣一樣的,真心做不來和父母親近,離家很久也不會想家,時間久了打電話給家裡覺得那是一種義務。。一旦做夢夢到媽媽,都是在打我,-_-||-_-||-_-||
一定會有影響,而且童年心裡缺失一輩子都改不了,只能和缺失抗爭,不自信,自卑,念舊,戀家,孤獨,無助,不敢麻煩別人,不會要求別人幫助,遇事死扛到底,初戀多半會失敗,因為之前沒人愛,就想在對方身上找到愛,好像偏執一樣,失戀後會很受傷容易解決掉自己,因為沒人愛自己自己也就不珍惜自己,結婚後容易對孩子暴怒,不會對孩子表達愛,一輩子都覺得自己會被世界拋棄
目前最直觀的自己意識到影響是抗壓能力較差,情感方面心理防線高且脆弱,缺乏安全感,永遠只依賴自己,不輕易寄希望於別人。
下面詳細說下我自己的情況以及一些「臨床反應」。答主是典型的留守兒童,小學二年級左右父母出去工作,是奶奶帶大的,直到高一成績有下滑,爸媽擔心我學習回來帶我兩年半,後面大學自己到外省上學,再次分開。此處補充,爸媽一年只有春節回家一次,約10天,所以8歲到到18歲,近10年的時間,他們在我的生活里是缺失的。我知道他們在外面很辛苦,所以從小就懂事,學習也好,從不讓他們操心,一直是同齡孩子的榜樣。這種懂事的狀態在初中青春期開始有波動,遇到煩心事和考試成績不理想,我爸訓我我就委屈,心裡開始會埋怨他們為什麼不在我身邊,不陪著我長大,但是從來不說,會對著電話哭,他們只是覺得我是被凶了,所以委屈。高中兩年半,是會獨立思考以來覺得最無憂無慮的時光,平淡的舒服,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每周五晚飯後,公園湖邊和爸媽一起散步聊學習,聊對未來的打算,聊我們家的計劃。
現在,大學畢業一年,和爸媽相處一直都是很好的狀態,爸媽和我工作也不在一起,保持一周兩次電話。一些不好的跡象開始出線,有些夜深人靜的時候,會無緣無故覺得自己像世上的浮萍,無依無靠,不是那種一個人的孤單,而是那種孑然一身,了無牽掛的感覺,好像這世上沒有和我有關係的東西,我只有我自己,一般這種時候,我就會在房間自己哭,哭完就好了。目前還沒有發現這個對我生活有什麼不利的影響,但是工作後,這種情緒和心境出現頻率增多,會有點擔心埋下抑鬱的種子,或者影響後天心性的發展。
13歲之前沒有跟父母單獨生活過
問題當然很多但主要面都被自己匡正,自我教育成了一個孝順懂事的孩子,永遠把問題藏在心裡
不會主動提要求,想要的東西從來不會說
從不主動提小時候,從不會當面責怪他們或傾訴自己當年的艱辛困境
永遠報喜不報憂
家裡有事會儘力幫忙而不計較
委屈困難只會一個人承受
對感情很依賴,感情的穩定勝過一切,幸好遇到一個靠譜的男人並一直在一起
三十歲了,依然無法當面叫出爸爸媽媽
題主已經用自己的經歷說明了這個問題,對小孩子而言,親人的陪伴,尤其是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的影響特別大。
和答主情況一樣,他們都說我脾氣怪、不愛說話,和外人話又特別多,脾氣大,對他們表現的很冷淡,其實有時候我想過自殺,自殺會不會沒有那麼多痛苦
看著樓主的描述還差點以為是我在提問了,不過媽媽很愛我,我知道,應該是我天生就比較傻吧,每天傻兮兮地樂呵,我理解當時計劃生育的無可奈何,而且爸爸媽媽也的確付出了很多,而且他們之間相愛,我感恩的了。雖然很多時候看到別的女生會和家裡人撒嬌真的很羨慕,我從小缺愛,只能從不斷付出來獲得認同感獲得愛。
不是有句話說,女生的成熟是從愛自己開始,男生的成熟是從愛別人開始么。
而且缺愛的人本身不懂愛,也容易給別人造成傷害
我也差不多吧,
maybe有吧,我也是從小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還不錯,比一般父母帶大的孩子跟爺爺奶奶更親。
沒父母是幸福!因為有父母在,我總是挨打,有時候快死了。
我和你差不多,父母把愛都給了我弟弟
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爸媽不在可以放肆的玩耍……怎麼現在小孩很希望爸媽陪伴?
推薦閱讀:
※如何提高記事、記劇情的能力?
※如何機智地反駁這種「女生做什麼都不如嫁得好,有個好爹」的觀點?
※為什麼說intp是最溫暖的機器?
※敏感內向型的人童年是否都經常遭受挫折?
※如何處理好虛偽和被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