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是個什麼體驗,多重人格又是什麼?
我受不了了,這個逼我得裝。
實名反對樓上所有答案,實名反對樓上所有答案。
最高票都是什麼鬼……嗯文章的確很有意思,當故事讀讀好了,但一、DID是一個非常有爭議性的疾病,大到我心理學導論的教授覺得不能給它下定義所以也不能認為它是個切實的心理疾病,高票引文也太自信了一點。二、DID目前是個案研究最多,沒有無異議的診斷方法(鑒別方法)更別提數據分析啊研究啊了,高票引文的定義下的也自信……引用個案的小說色彩太濃,術語理論一套一套的,我都不忍心看。三、不要拿電影舉例,不要拿電影舉例,不要拿電影舉例。「《致命ID》是典型案例+藉此學習治療方法」我簡直吐槽無能。電影很好看,但科學的心理疾病是不好看也無法具象的。
話說居然還有人拿精神分析派當心理學大流,拿弗洛伊德那套思想下記錄出來的案例當切實可信的證據……難以吐槽,我也是醉了。
又看了一遍高票……催眠都出來了這是什麼鬼哦?!
還有DID應該僅僅是伴隨記憶障礙,僅僅在極端個案中才會出現完全失憶的情況。不要把極端渲染成故事到處誘導別人謝謝謝謝。
===修改下對精神分裂的描述= = =
精神分裂為啥叫精神分裂?因為起名的那位腦洞太大,它的英文名直譯過來的確是精神-分裂-症,但它指的是患者的精神和現實分裂,即『患者眼中的世界和現實世界如此不一樣,好像它們是分裂開來的兩個世界一樣』。縮句害死人╮(╯▽╰)╭。它和多重人格沒有半點關係。
精神分裂的主要癥狀包括幻覺、幻想/妄想、語言能力障礙、緊張的無意義重複動作、逆向癥狀等。具體怎麼診斷特別麻煩,美國方面可以參照DSM-5。幻覺方面,幻聽比幻視出現的概率大,這和我們常常被一首歌洗腦卻不太會被一個畫面洗腦是一個道理,大腦結構先天導致我們比較容易搞混真實的聲音和腦補的聲音。而要像《A Beautiful Mind》裡面的納什一樣腦補出一個活生生的幻視,咳我是說室友,概率太低基本不可能發生。妄想比如著名精神分裂患者約翰納什曾經覺得所有戴紅領帶的人都是一個秘密共產主義結社成員,試圖謀害自己啥的。逆向癥狀請簡單粗暴的理解為失去正常功能,比如意志力減退,比如情感淡漠。
又摸了會兒魚,發現,這題早就有人問過了啊,哎,真是……
關於體驗指個路:
精神分裂症患者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 匿名用戶的回答
精神分裂症患者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 匿名用戶的回答
===假裝自信地科普下DID===
最高票的DID,全稱分離性人格識別障礙。啥意思?分離性,或者說解離性障礙是一群疾病,是指患者在受到心理創傷以後,在記憶、意識、自我認知等方面上出現斷層。以人格識別來舉例(此例子各種有誤請注意),我在某些時候活潑開朗彷彿是只脫了韁的哈士奇,某些時候高冷毒舌恨不得和世界上所有我認為是SB的人老死不相往來,但我自己知道這都是我,是我人格/身份的兩個方面,方便起見稱之為兩個不一樣的人格面具。ok,假設這時候我對自己的認知出現了斷層,對我而言事情就顯得很恐怖啊。當我是哈士奇的時候,我回想起我高冷的行為,會搞不懂我為啥曾經這麼做,那個高冷的人真的是我嗎?我身體里是不是住了另外一個人?答案為:是。否。
高冷的人還是我,但因為我的意識出現了斷層,我沒有辦法準確的把高冷的那個人認知為自己。假設這時候我遇到了個男神戀愛了,我可能會覺得全新的、在男神身邊開啟的花痴模式(咳)是突然住進身體里的另一個人,但那事實上還是我啊,只是我自己意識不到這一點而已。
所以,實名反對一切認為DID是一個身體里住了很多人的觀點。因為事實是,一個身體=一個人,這個人自以為自己是很多人。因為ta得了病,所以ta無法準確的把自己的人格面具確切的認知為自己的一部分。
由此產生的結論:1. (大多數)影視作品都在扯淡。2. 我不支持以所謂的多重人格為借口脫罪。你可以說你因為各種精神問題,不像正常人一樣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全責,但你還是你,什麼『犯罪的不是主人格而是暴力的副人格啊』這種論調就好像『不是現在這個理性的我要打你是之前那個暴怒的我要打你所以不是我打你啊』一樣,毫無邏輯可言。啥?你說有人確實脫罪了?那……我可以再打你一下嗎?
事實上就多重人格這個影視概念,我曾經專門花了至少一小時和教授討論過。教授的觀點是就目前掌握的資料而言,影視作品描述的多重人格不存在。而DID這種一是業界沒有什麼共識,別說研究可行的診斷方法了,連怎麼定性都還在爭呢,二心理學真正科學起來世界不短也不長,早年很多案例的記錄方法(比如那幾個特別有名的23333)不一定能保證客觀公正,誇大、扭曲、錯誤記錄的概率都不低,而DID具體案例又實在太少,更是麻煩重重。
順便說一句麻煩大家分清楚腦子有病,神經病和心理疾病這三個概念好嗎?
心理疾病從來都不好玩不有趣也不形象,心理疾病患者也往往並不是什麼會突然暴走砍你幾刀的不定時炸彈。這只不過是一種我們還不完全了解的疾病,和一個痛苦掙扎的靈魂。
= = =
非心理學專業,歡迎指正批評打臉,不歡迎弗洛伊德教眾,不過對精神分析我沒有顯著偏見。
要說體驗嗎?------折磨,生不如死,長時屬於精神高度集中的狀態,強大的精神刺激可以把一個人逼瘋一點都不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壓力承受極限,一個表面外向開朗的人,或許他能承受的並不多
有人能夠理解嗎?那種所有人都當你是異類的那種感覺,所有的精神疾病都已被人們當做是異類的象徵。有人能夠理解嗎?當你受了一個比死還要痛苦的傷痛之後被人丟棄,被人當做異類,讓人對這個世界產生懷疑,失去活下去的希望。
我想不起來太多自殺之前的事,手腕上的傷是背叛,強迫,毆打,欺騙,孤獨,無助,絕望,種種傷害的證明,那時有人看見我,他的描述是整個人像沒有靈魂,眼神空,黑眼圈很重,看起來並不悲傷,卻開心的很不真實,那時我並不知道我出了什麼問題,我覺得只是經歷太多讓我悲傷的事了,已經對傷心免疫了,加上偶爾失眠而已,大概自殺的平靜的一個月,似乎於正常人無異,只是喜歡一個人坐在窗戶前看家養的那隻畫眉,對它說話,問它問題,它也會跟我說話呢,只是我跟媽媽說畫眉會說話,媽媽說我神經病,我不在意,也覺得沒事,媽媽只是聽不見而已,只有我能聽見。
直到有一天,,,,,,,,,我像往常一樣失眠的凌晨現在窗戶口和那隻畫眉聊天,身旁突然出現了一個影子,沒錯,漆黑的房間里我的身旁出現了一個白色的影子,我伸出手試圖觸摸它,它具型,卻不具有質,我觸不到,這玩意兒是靈魂…或許是所謂的鬼,未知的東西總是可怕的,它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只是在我身邊飄來飄去,我開始害怕了,我跑去把燈打開,然後發現不止一個影子,整個房間里都是!它們在牆壁上,天花板上,半空中行走飄動,有人能理解我有多害怕嗎?有人能體會那種恐懼嗎?我接連幾天度日如年在恐懼里絕望里發瘋,沒有人相信我說的話,他們都說我腦子出問題了,我在家裡摔東西,到處躲避那些影子,它們纏著我無論我去哪都跟著我,我尖叫的跑來跑去,媽媽抓住我很認真的對我說…我帶你去醫院看看吧,或許只是你的眼睛出問題了,應該是這幾天沒休息好導致的你最近老是失眠。我抱著最後一絲希望,我只是沒休息好才這樣,休息好就沒事了…
去醫院的結果是臆想症,中度抑鬱,精神分裂,我不明白為什麼我十五歲要經歷這些…
吃了一段時間的葯好多了一些,只是每天都在寫寫畫畫,打發時間,媽媽無時無刻都在守著我,帶我出去逛逛街,去公園散散步,除了媽媽沒有人敢靠近我,弟弟也很少和我說話了,他怕不小心刺激到我,像個沒有生命的軀殼一樣,我一度懷疑我是否是被帶走了靈魂,靈魂已經死了,活著的只是一副空殼而已,或許只有死亡可以解脫痛苦,最終我選擇了離開這個痛苦的世界,或許並不能真正的離開,但我願意一試,我想知道死後的世界。
…
或許這個世界就是一場夢,某天可能醒來發現自己做了一個很長很痛苦的噩夢,然後一次又一次的醒來,沒有盡頭的一直循環著,醒來後就可以從新開始自己的一生,醒來後就再也抓不住現在的一生,又或許,我們都只是造物主的一個夢
電影里,電視里的精神病都是那種不能接觸的人,他們從來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們並不是那樣的,我們之所以被稱為瘋子,只是因為我們有些和你們不一樣的經歷以及過去,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我們只是上天沒有眷顧的孩子,我們眼中的世界和你們不一樣而已得生且生,即亡安亡。從黑暗裡走出來是一條很漫長的路,會花費我青春里的很多時間,我不能像其他人那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自己想要的東西…我祝願其他和我一樣的人們…能夠堅強的在治療的路上走下去,總有一天,會好的…不是嗎?
精神分裂症是指精神活動與現實社會的不協調,主要表現為情感淡漠、矛盾意向、內向性和聯想障礙
人格分裂是指分離型障礙中的人格障礙,由於部分或全部失去對過去的身份、意識、認知而產生新的人格
主要區別的話,精神分裂症主要強調的是客觀現實與思維的「分裂」,包括情感意志行為的異常等,偶爾甚至出現妄想、幻覺等。
而人格分裂則是一種主要由社會因素導致的精神障礙,舊稱癔症,是個體的認知、記憶、意識、身份的缺失,從而產生的新的補充,並演變成新的人格特徵。強調的是行為模式和習慣的遺忘和改變,不一定伴有嚴重精神癥狀
建議可以查詢一下ICD-11、DSM-5中相關的條目,至於CCMD-3的話,僅做參考吧。
如果只是想了解相關電影的話,高票答案那麼多字還是可以消磨時間的我是一檔熱門肥皂劇的主人公,身邊的親友全是演員,生活中的每一秒鐘都有上千部攝像機對著我。導演為了使情節真實有趣而將我蒙在鼓裡。
他們刻意讓我起疑心,增添劇情的趣味性,拍了一部叫做《楚門的世界》的電影給我,並為此創造出許多獎項冠在電影上。
我的生活更加煎熬,我愛我的家人,珍惜我的朋友,所以我不願走出這個巨大的攝影棚。哪怕一切都是假的。我也不敢向他們坦白我的疑心,因為我害怕,害怕觀眾不再對我感興趣,導演不再願意進行投資,以致於演員們全部離開。
為了保持這一切,我不惜犧牲掉羞恥心,明知一舉一動都暴露在攝像機下,我卻仍像正常人一樣在洗澡時欣賞自己的身體曲線,排泄完畢不忘觀察一下成色,夜深人靜後用與所有人一樣的節奏自瀆。
只是在偶爾想起楚門的早安午安晚安時,會在內心發問:楚門,或是這位演員,會不會十分同情我呢?
他們到底想要暗示我什麼?
彼時我不敢看與這部電影有關的任何東西,只敢在內心思考我的疑惑,以我的認知來看,他們可能暫時無法窺探我的內心世界。
楚門的招牌微笑,他的掙扎、彷徨、困惑無法停止地在我腦海里無限循環。
這部電影的策劃者,會不會是我的施維亞,會不會是想給我善意的暗示,卻向觀眾解釋為刻意讓我起疑心,增添劇情的趣味性?
我忽然變得沒有那麼多顧忌,將這部電影看了第二遍。
一小時零四十三分鐘後,我不再受道德和感情的限制,決定離開熟悉的環境,哪怕離開這群我真真切切愛著的演員,尋找真正的自由。
能束縛我的人,只有我自己。
我隨時都有可能離開影棚了,如果以後再也見不到你,那麼祝你早安、午安、晚安。謝邀
榮幸
-------
轉自《重口味心理學》
多重人格障礙(1)
所有心理疾病的源頭,實際上都是潛意識發生了問題。因為對於意識來說,你是可以控制擺平的,那些浩大而詭異的潛意識卻遠遠超出了你的掌控範圍,如果它們出了問題,必然立馬陷你於水火。
因此精神分析,通常就是對潛意識的分析。
你最早接觸「多重人格」一詞是在什麼時候?我回想了一下自己,就是希區柯克的那部1960年的黑白老片了——《驚魂記》。
後來這種題材的電影越來越多,有大家非常熟悉的《致命ID》《搏擊俱樂部》《禁閉島》等等,體驗精彩之餘也讓大家對心理學更加心嚮往之。
多重人格有個對大家來說可能非常生疏的學名: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ssocialiveIdentityDisorder,簡稱DID),可以從字面理解成分開後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
有時候有人會跟你開玩笑說:「你是愛我的**,還是愛我的靈魂?」在這裡,我們可以把多重人格障礙看做是一個**中裝了多個靈魂,它們輪流來享用、驅使你的**。
「**」,就是你的軀囊,是你照鏡子時鏡中你的模樣。
「靈魂」,就是你自己獨有的行為模式、語音語調、習慣性姿勢等。
比方說,你的親人在家中等候你歸來,這個時候樓道里響起了腳步聲,很多時候他們不用眼睛,僅靠聆聽那腳步聲的輕重緩急便能分辨出來是不是你。而這個你獨有的腳步聲就是你「靈魂」的一部分。換句話說,靈魂就是你的氣息,你的性格,你為人做事的方式……是人們常說的就算你化成灰他們也認得的東西。
因為多重人格障礙簡稱為DID,所以下面這個故事中的男主角我們就稱為D吧。
D是個27歲的黑人兄弟,他有很嚴重的頭疼病,一天疼兩次,一次疼半天,總之是很能疼。而且有一點很奇怪,他總是記不起頭疼的時候自己做過些什麼。
一次,又挨過了一個頭疼難忍的夜晚之後,他終於忍不住選擇去醫院住院治療。不知情的人以為黑D兄弟忍受不了頭疼的滋味,其實那只是一部分原因,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他聽到了關於他在頭疼發作時所做的一切,不禁一身冷汗。
到底D在頭疼時都做了些什麼讓他如此後怕?答案如下:
跑到外面和人打了一架,其間試圖用刀子刺死對方,但被警察發現,逃跑過程中左腿被射中一槍。
拿著菜刀追著自己的妻子和只有三歲大的女兒滿屋子跑。
試圖把一名男子淹死在河中,但是扭打過程中他自己卻先掉了進去,結果逆流遊了四百米回家了,第二天早上醒來時發現自己全身濕透,卻搞不清楚這是為什麼。
選擇住院治療對於D來說真是再明智不過了,因為他接下來的頭疼和其失去記憶時的行為都會在醫務人員的觀察與掌控之內。
醫務人員不久就驚訝地發現,D在頭疼期間會以不同的名號自稱,舉止也發生改變,完全跟換了一個人一樣!
最後經過大家一番艱苦卓絕的辨認和分析,一致得出了D的另外三個分身:小D、中D和大D。
小D,看起來非常儒雅,冷靜又理智,能很好地控制自己。
中D,就是只多情的蜜蜂。
大D,這個角色可不得了,是個心狠手辣的暴徒。
最可憐的D,對他這另外三個「兄弟」的存在一無所知,四個靈魂擠在他那狹小的軀體里你爭我奪,誓要把**獨佔。
心理學專家們把D圍作一團,緊鑼密鼓地分析,最後對D的三個兄弟分別來了個身份認證:
小D:是在D6歲的時候第一次出現的,因為那時D目睹了他母親刺傷了他的父親。
中D:D的母親有時非常喜歡把他打扮成一個女孩,所以有一次在這種場合下,中D悄然登場。
大D:在D10歲那年,他被一群白人青年野蠻地毆打,就在這個時候,大D出現了,宣稱他存在的全部原因都是為了保護D。
大家可以把三位「兄弟」的性情和他們出現的時機對比看一下,自己揣摩一下個中意味。如果還是不解的話,後邊會為大家揭曉答案。
咱們繼續。
「D氏四兄弟」就是這樣在D的體內有你沒我地鬧騰得歡暢。
其中,跑到外面跟人打架、用菜刀追著老婆孩子跑是大D所為。
中D會做些什麼呢?是見到漂亮姑娘就邁不開腿了,拍打著翅膀在姑娘屁股後面嗡嗡個不停。
小D看上去最完美,也最惹人愛,會偶爾出現在D認真工作的時候。
三兄弟是如此,唯獨沒有交代D的性情,難道他自己是個謎嗎?你們覺得真正的D會是個什麼樣子?
事實上,這裡有個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的說法。
核心人格是自娘胎里出來時原裝的「靈魂」,就是D,非核心人格就是D後來出現的另外這三個「兄弟」。
通常情況核心人格是消極的、依賴的、內疚的、抑鬱的,要不怎麼會讓別的「家庭成員」乘虛而入?
所以D可能會是個外強中乾的男人,因為他變成大D後能夠出去與人打鬥還佔了上風,證明他也許是個大塊頭或者有著強悍的體魄,是個肌肉型的猛男。但是他需要變成大D後才可以做到這些,又反映出了他作為D時的懦弱,因此一個看上去很兇悍卻不敢較真,遇到強硬問題時會逃避退縮膽小害怕,甚至想偷偷一個人躲起來大哭一場的形象就擺在我們眼前了。
但是還沒有完。
非核心的人格可能是敵對的、控制的,有的時候,更權威的非核心人格反而會來掌控整個局面,它會把時間分配給其他人格,並且常常會把那些人格安排在不舒服的情況下出現。你們覺得「D氏四兄弟」中誰來當家做主?有人認為是大D嗎?因為出風頭的事全他一人幹了。但是錯了,當家的不是大D,還是D。
多重人格障礙(2)
?因為誰掌控局面誰分配時間啊。大家看D總是在身體很不舒服(頭疼)的情況下才讓其他三個「人」出現。我不爽了,才把爛攤子留給你,你不去也得去。所以感覺到D的腹黑和「悶騷」沒有?
現在再來看D,這時就整合成了一個表面看似中規中矩或者偏於強悍,但私底下欲狠無力沒事只能偷著壞,幻想狂妄現實囊軟的既可憎又有那麼點可愛的男人。
D說過,他對那三個哥們兒的存在一無所知,那麼反過來小D、中D、大D三人對D的存在也一無所知嗎?那可不一定。也就是說大多數情況下核心人格是無法感知到非核心人格的存在的,但是反過來,非核心人格卻不一定感知不到核心人格的存在,所謂「兄弟」們在暗,D在明啊。
「D氏兄弟」一家四口的故事看到這兒,我心中一直有個小小的疑惑。疑惑就來源於我先前看過的那些電影,無論是《驚魂記》還是《禁閉島》,其中人格只分裂成了兩個,《搏擊俱樂部》里是諾頓和皮特,還有本書叫《三面夏娃》,充其量是三個,看到D我知道了還能分成4個。那麼,一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究竟能夠分裂成幾個人格?
專家這時出面了:「跟你說,你們那都不是事兒,我們的臨床研究表明,一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平均可以有13~15個不同的人格。」
人們都說愛情沒有性別、種族甚至物種之分,實際上多重人格中的分身也是沒有性別種族甚至物種限制的。比如說,一個人可以同時具有一個嬌小可愛的女性和一個強有力的男性兩個分身,其中男性的一方充當起了保護女性的角色;一個人可以同時具有主人和寵物兩個分身,他的人格時而是人,時而又變成一條毛茸茸的大胖狗。
電影中不同人格間的轉換往往神不知鬼不覺,讓你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現實生活中的轉換也確實如此,是瞬間的,如同川劇的變臉,「嗖」的一下就過去了。而且換了「靈魂」後還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改變。一項研究表明,37%的病例發生了優勢手的改變,一下子就變成了左撇子或右撇子。還有人之前有眼睛斜視的問題,變成另一個人格後這個問題也神奇地消失了。
那麼什麼情況會誘發人格的轉變呢?我要說幾乎是任何情況,比如看到一隻橘子。就是這麼簡單而偶然。
在這裡給大家看一張圖,是一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在不同身份下寫出的筆記。
我們都知道,有很多情緒問題,如傷心、抑鬱、焦慮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自愈。——這裡我用到了「情緒問題」這個字眼,顯然它並沒有上升到障礙的高度。——實際情況是,絕大部分的心理障礙是絕對沒有可能自愈的,多重人格障礙患者也是,一旦患上,如不治療,將會持續終生,而且當他們到了新的環境生活,可能還會增生出新的人格。
患上該病是如此難治療,沒病的人可不可以偽裝患上多重人格呢?
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這裡我們要再提一遍電影《致命ID》,它簡直可以成為多重人格障礙的科教片了。影片中有司法人士和心理學專家坐在一起爭論男主角是否應該定罪的情節,其中,司法方提出這個兇手會不會是在偽裝多重人格障礙?因為當時的法律規定對於精神障礙患者可以免予追究刑事責任。後來不幸慘遭毒手的那位心理學專家這時極力替男主角申辯,他遞給了司法方一本日記,裡面赫然呈現了具有不同字體、語氣和行文方式的文字,就與上面那張圖片中的內容類似。司法方看過後遲疑了……
剩下的內容就留給已經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回憶,沒看過的人自己找來看吧,接下來我要給大家講一個新故事,一個關於多重人格能否被偽裝的故事。
故事的名字就叫「丘陵殺手」。
20世紀70年代晚期,有位叫KennethBianchi(以下簡稱K)的男子在洛杉磯地區殘暴地強姦並殺害了10名年輕婦女,並把她們的裸屍拋到不同的土堆上。「丘陵殺手」因此得名。雖然事後有無數證據表明K就是那個丘陵殺手,他卻一直不停狡辯,哭天搶地,引來專業醫師的注意,認為他可能是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接下來,他的律師順水推舟地帶來了一位心理醫生,隨即便催眠了K,然後該醫生問他:「我能不能和你身體中的另一部分聊聊天?」這時,一個憑空出世的叫做S的人出來答話了:「我等了你們很久了,沒錯,我才是那些案子的兇手,你想把我怎麼樣?還有啊,K他什麼都不知道,他可是無辜的啊!」
有了這種證據,K以及K的律師都覺得十拿九穩,氣定神閑。只是沒有料到,一山更比一山高,控方律師見狀請出了MartinOrne先生(現在已經故去,以下簡稱M),來「料理」一下K的心理問題。
M是誰?那可是當時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及精神病學專家,在催眠及多重人格障礙領域響噹噹的泰斗級的人物!
隨即,PK開始,大師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第一招:欲擒故縱。
一次與K的深入會談中,M佯裝不經意地提到,一個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礙患者應該至少分裂出三種人格。不久之後,K體內的S2就出現了。
第二招:打草驚蛇。
一日M約見K,提出一個非常誠懇的請求:請把這一天的時間都給我好嗎?隨後,M大爺手提量表,像打了雞血,對K進行了一整天心理測試的狂轟濫炸。這些戰火中誕生的測試結果表明,K與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礙患者還存在著非常大的差距。
第三招:釜底抽薪。
M聯繫警方搜查了K的住處,發現有很多關於精神病理學的教科書,因此推測,他可能研究過這類問題;調查採訪K的親友,發現他在被捕之前從未出現過任何心理異常。
三招過後,K完敗於大師腳下。M最後得出的結論是:K的多重人格障礙是偽裝的!在這份有力的證詞基礎上,K最後被認定為有罪並判處無期徒刑。
多重人格障礙(3)
實際上,還有種非常簡單的區分偽裝與否的方法:裝病者總是急於顯示自己的癥狀,而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礙患者則會試圖掩蓋自己的癥狀。
多重人格障礙與精神分裂症之間雖然有很多共同點,但它們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心理障礙。最直觀的區別在於:前者是一個**多個靈魂,而後者是一個**一個靈魂。
除此之外,兩者都會產生幻聽,但區別又在於:
多重人格障礙患者聽到的聲音來源於內部,自己頭腦里,是自己跟自己的對話,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則會認為那是天外之音,是別人發出來的。
同時多重人格障礙患者能認識到所有這些只是種幻覺,往往會自己壓制住這種聲音,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則認為那些聲音都是真實的,儘管實際上它們並不存在。
該進行下一個案例了,而且該案例的經典程度無與倫比。
它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具有里程碑般的意義!這就是著名的「安娜案例」。安娜對於精神分析理論的發展以及隨後出現的精神分析治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為她的出現,人們才把目光迅速投向了潛意識領域,因此她也被認為是精神分析的第一位病人。
一提潛意識,是不是大家就會下意識想到了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的概念真是為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認為心理分為兩個層次,意識與潛意識。
就像一座巨大的錐形冰山,把它放入海里,露出海面的那一小部分用刀切開,然後裝進意識,而海面下真正的龐然大物部分卻用來裝盛潛意識。因此整個心靈的冰山裡,潛意識才是真正的大BOSS。
現在我們把冰山放入我們的腦中,在它們接合的地方開一道門,放一個小人兒把守。
白天我們工作學習忙碌,都靠著上面的小冰山接受來自各種渠道的信息:所有的看過的東西,聽過的聲音,聞過的氣味……
有一些我們剛接觸過就忘記了,或者過一段日子後忘記了,但是弗洛伊德認為,你其實並沒有真的忘記,它們只不過是順著那道小門溜入了下面的大冰山中。可是我們自己渾然不知啊,因為儘管潛意識不可否認地存在,但自己所能察覺到的只是浮出水面的小冰山中的意識。
只有當我們心理控制鬆懈的時候,也就是守門的小人兒精神恍惚的時候,這些被關在大冰山中的潛意識才會撒了歡地通過小門跑到意識中去,只可惜這時的我們不是被催眠了,就是在做夢。所以夢境總是那麼百轉千回,當我們清醒後,守門的小人兒也重新振作,把那些逃走的潛意識又重新統統趕回了大冰山中,剛才發生的一切一下子恍若隔世……
儘管你意識不到潛意識神一般的存在,但它卻在冥冥之中左右了我們太多:為什麼我們選擇一種職業,而不是另一種?為什麼我們同某人結婚而不是另一個?為什麼我們會沒來由地害怕某些東西?這些除了能在現實中找到可意識到的理由外(比如薪水的優厚,結婚對象的漂亮英俊等等),更多的是由我們過去經歷過的但現在卻已經遺忘的事情決定的,也就是潛意識。
我的導師曾經說過:所有心理疾病的源頭,實際上都是潛意識發生了問題。因為對於意識來說,你是可以控制擺平的,那些浩大而詭異的潛意識卻遠遠超出了你的掌控範圍,如果它們出了問題,必然立馬陷你於水火。
因此精神分析,通常就是對潛意識的分析。
好了,終於順利地講完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下面可以開始走進安娜姑娘的世界了。
前面提到了安娜案例里程碑式的意義以及精神分析第一病人的名號,也許就會有人認為作為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的弗洛伊德應該就是她的主治醫師。其實不是,弗洛伊德甚至從未見過她,真正接手的是JosefBreuer——弗洛伊德早期的導師與合作者,下文中簡稱為J。
安娜是一名21歲的未婚女性,出身維也納一個顯赫的猶太家族。她對J的第一次造訪,見面後,安娜開始只抱怨說自己長期咳嗽。J一聽,可拉倒吧,只是咳嗽這麼簡單你能來找我?不說實話,那我就親手撬開你的嘴吧。J隨後對安娜進行了催眠。
催眠術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就是讓守門的小人兒昏昏欲睡,這樣潛意識才可以肆無忌憚地闖入意識的領地去鬧它一鬧,才使得患者自己意識到先前那些潛伏在暗處的讓他(她)道不清又弄不明的東西。
J成功地用催眠術勾起了安娜的記憶,重構了那些導致她前來就診的事件,這裡包含的可就多了:遠到童年的經歷,近到她正在照顧身染重病的父親,備感身心疲憊。
催眠結束後,J道出了安娜前來就醫的真正緣由,安娜頓時兩眼飽含熱淚,像見了親人一樣,徹底對J敞開心扉,竹筒倒豆子一般把其餘的癥狀都說了出來:「其實我還覺得我眼睛和耳朵有點不好使了,頸椎也難受,頭疼,右臂和右腿發麻……」
聽完後,J隱隱約約覺得可能還有其他問題,於是乾脆把她登記在冊,打算以後對其進行密切隨訪。
要說J的眼光還真是敏銳,就在安娜造訪的兩周後,她突然出現了短暫失語的狀況,緊接著,體內開始出現兩種不同的人格,來迴轉換,沒有任何預兆。
安娜從此有了安娜2。
前面說過,核心人格通常是消極的、依賴的、內疚的、抑鬱的,安娜自己確實是有點小內向還有點小抑鬱。可安娜2卻恰恰相反,她這叫一個能折騰:看誰不順眼上去就是一頓咆哮,叛逆,行為古怪,比如把襯衫上的紐扣全都扯掉。這也正印證了非核心人格敵對、控制、反.社會的特點。
多重人格障礙(4)
1881年4月5日,安娜的父親去世了,悲傷之餘,已經卸下重擔的安娜病情卻急轉直下。她人格轉換的頻率越來越快,變成安娜2時還出現以下癥狀:
①除了J外,其他人等一概無法辨認。
②只能說英語,而作為安娜的時候她還會說法語、義大利語和德語。
③只有J喂她,她才會吃點東西。
再後來,她的情況越來越糟,開始有自殺傾向。於是在1881年6月7日,她被J轉移到特殊的地方監護起來。這期間,J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使出渾身解數,卻始終未見效果。直到後來,安娜突然出現了迴避喝水的癥狀。J一看這架勢,心說她是鐵了心地要玩命啊,心急如焚,便又開始了對她的催眠。
答案緊接著浮出水面:有一次,安娜看到一條狗在水杯里喝水,頓時覺得非常噁心。J順勢誘導她表達出了內心真實的感受。當安娜從催眠中醒來時,她的恐水症竟奇蹟般的好了。
J頓時Bingo了,他領悟到了這種後來成為精神分析技術主要治療方法的東西,那就是:宣洩!得道的J迅速把這種方法運用於安娜其他癥狀的治療,而這些癥狀也奇蹟般的消失了。J立功了!
再後來,弗洛伊德對這項發現做了系統的論述,並把它運用到夢的解析之中,宣洩一切因為「壓抑」而產生的心理痛苦,取得了巨大的治療成果。
只是,儘管安娜的許多病狀都已被清除,她多重人格的身份卻並未發生改變。
安娜的朋友談起安娜時是這樣說的:她就像是過著「雙重的生活」,一方面,她是個柔弱的維也納19世紀末的文化精英;另一方面,她又是一個強硬的女權主義者和改革家。
沒錯,多種人格的身份並沒有妨礙安娜後來成為一個傑出而成功的人,很多常人看來災難般的精神疾病,其實都沒有阻止患者自身奮發成為一名優秀人才的腳步。
隨後的幾十年中,安娜先後成為德國法蘭克福猶太孤兒院的領導者,建立了猶太婦女聯合會,開辦未婚媽媽之家,致力於婦女兒童事業。
1954年,前西德政府特地發行了一套紀念郵票來紀念她。
安娜的案例就講到這裡了,終於到了可以好好侃侃多重人格障礙成因的時候了。
幾乎所有多重人格障礙的患者回憶時都有提到,在他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受到了極為可怕的、常常是難以啟齒的虐待。
塞比爾塞小姐下面就登場勇敢地為我們回憶了一下她的過去……
塞小姐的母親有精神分裂症,獸性大發起來連塞小姐的父親——一個有著錚錚鐵骨的漢子都差點要尿。母親虐待塞小姐的時候,他從不插手。我想他不僅僅是因為害怕,更多的是心中大概有著一種另類的情愫,幾分對塞小姐母親的愛?幾分無奈?甚至幾分袖手旁觀施虐場面時內心疼痛卻又有幾分快感的體驗?
塞小姐的童年裡幾乎每天都要遭幾次毒手,有幾回差點就沒命了。她一歲還不到的時候,母親就借鑒了日本文化中的捆綁藝術,變著花樣地施展在塞小姐身上,偶爾還把她吊到天花板的電風扇上旋轉……
端午節的時候,不知道大家那邊有沒有一項習俗,作者家這邊是這樣的:那天天亮之前要在手腕腳腕上紮上五彩繩,下一次下雨的時候把它們剪掉,順雨水漂走,一年的災病也都全沖走了。所以媽媽們會在天亮之前起床,輕手輕腳走到熟睡的孩子身邊,偷偷幫他們紮上五彩繩。等早晨孩子醒來的時候才會發現這突如其來的「小禮物」,濃濃的母愛就深深體現其中。
然而塞小姐遇到的情況卻是,也是夜裡,是很多個夜裡,她的母親也這樣悄無聲息地來到她身邊,把各種各樣的東西強塞進她的**里!這便是塞小姐的人生!
塞媽媽會解釋,她這樣做是為了讓塞小姐接受成年時的性生活。但是,事實上她已經嚴重地損傷了女兒的身體。更嚴重的是,她狠狠撕裂了塞小姐的心,直到塞小姐成年後接受婦科檢查時,仍能看見身體里清晰的疤痕。除此之外,塞小姐還被強迫灌進大量效用強勁的瀉藥,卻不準去上廁所。
正是因為塞父親的不干預態度,弱小的塞小姐整個童年都在母親的虐待中度過。
就借著塞小姐的故事,我們進入她的世界,想像一下你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了童年,你會怎麼做?你還太小,不會逃跑,也不會給警察叔叔打電話,所遭受的疼痛幾乎是難以忍受的,但你根本就不知道這是不正常或錯誤的。只有一件事你可以做,就是躲進一個虛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你可以成為另外一個人,使接下來的幾個小時更容易忍受些,那麼下一次你還會尋求這種躲避的方式。在你的意識中,你需要創造的身份數量是沒有限制的,15個,25個,100個……為了擺脫生活的痛苦,你在所不惜。一份研究報告也證明,100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中,有97個都在兒童時期受到過嚴重的精神創傷,而且往往是軀體創傷和**。他們中的很多人的經歷也都像塞小姐的遭遇那樣令人髮指。有的孩子被活埋,有的被火柴、蒸汽熨斗燙傷,有的被刮鬍刀或玻璃片劃傷。
多重人格障礙(5)
這裡再有請一下「D氏四兄弟」出場,來回答一下前邊提出的問題:大D、中D、小D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重新看一下小D、中D、大D出現的時機:
小D,是在D6歲的時候第一次出現的,因為那時D目睹了他母親刺傷了他的父親。
中D,D的母親有時非常喜歡把他打扮成一個女孩,所以有一次在這種場合下,中D悄然登場。
大D,在D10歲那年,某次,他被一群白人青年野蠻地毆打,就在這個時候,大D出現了,並且宣稱他存在的全部原因都是為了保護D。
再來看他們的樣子:
小D,看起來非常儒雅,冷靜又理智,能很好地控制自己。
中D,就是只多情的蜜蜂。
大D,這個角色可不得了,是個心狠手辣的暴徒。
大家現在是否恍然大悟?
D在目睹了母親的衝動暴行後,心靈備受衝擊,為了逃避這種痛苦,開始幻想母親能夠是個溫柔克制的人。可是求不得,苦,於是乾脆自己搖身一變,變成了理智又冷靜,能很好控制自己的小D。
因為母親有時非常喜歡把D打扮成一個女孩,D內心充滿抵抗不滿,渴望自己能像個爺們兒一樣爺們兒。可是求不得,苦,因此花心浪情的中D出場了。
D被一群白人青年野蠻地毆打,備受羞辱,他幻想自己能是超人、蜘蛛俠、蝙蝠俠、鋼鐵俠、變形金剛……可是求不得,苦,於是暴力兇殘的大D現身了。
但是,並不是所有精神創傷都是由虐待引起的,還有可能是戰爭或自然災害。
曾經有心理學者描述,在戰火紛飛的地區,一個小女孩親眼目睹了雙親被地雷炸死,在極度悲哀的情況下,她試圖一點一點把他們的屍體拼湊在一起……
還有一些人,是潛意識裡為了逃避目前生活的困境,才會增生出多重人格,比如逃避打官司,逃避生活和工作中承受的嚴重壓力,逃避生離死別等等。
此外,先天的遺傳因素也會多多少少參與其中。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多重人格的障礙通常是在經歷了嚴重的軀體或精神創傷後引起的。有人看到這兒會突然蹦出來說:「創傷後應激障礙也是由嚴重的軀體或精神創傷造成的吧?」
沒錯,就是啦。
但為什麼有的人被刺激後會變成多重人格,有的人則會成為應激障礙呢?咱們還得從發達國家人口收入的分布說起。
據說發達國家的人口收入分布是一個完美的棗核型,最貧窮和最富有的人口分別佔據了它的兩端,而中間的大部分是中產階級。同理我們也可以這樣看,有些人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有些人很不容易受到心理暗示,他們就在棗核兩端。而大多數人對心理暗示的反應是適中的,是個心理暗示的「中產階級」,居於棗核的中間。
很容易受暗示的那部分人更能輕易把自己從嚴重的創傷中分離出來,人格上一人變多人,就多重人格了。而對於很不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人來說,他們沒那個「本事」,所以只能乖乖地承受應激障礙。
你問我中間那部分怎麼辦?我說:隨便!
本來就是,不是所有受了大創傷的人就一定要變成多重人格或者應激障礙。除去童年時受到傷害的人可能難以倖免以外,成年後再遇到激烈的事,成敗與否就看你自己了。
有研究表明:只有在生物學和心理上對焦慮情感比較脆弱的人,才有患上這些障礙的風險,而有些人,即使承受了最嚴重的精神創傷,也是不為所動的。
關於多重人格障礙其實還存在著很多爭論,奉上以下幾個給大家做一參考:
①儘管治療師在從業過程中接觸過許多多重人格障礙資料,但是大部分治療師還是很少能碰到現實案例的。
②某種程度上,多重人格的診斷和治療具有文化界限,絕大部分的案例是在美國被觀察到的。
③多重人格障礙存在性別偏見,因為絕大多數多重人格的患者是女性,男女比例1∶9。
④催眠可用於治療多重人格,但同時也可引發多重人格,因為來訪者在治療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其他暗示,為了逃避一定痛苦而自己衍生出多個「我」。所以催眠是個危險的東西,不是任何心理治療師都可以隨便做的。
最後,我要講一講多重人格障礙的治療,為此我特意去重新看了一遍《致命ID》,終於弄明白了:除了胖子、心理專家以及那些司法人員,片子里剩下的所有人,包括妓女、中年夫妻倆、青年夫妻倆、小男孩、旅店老闆、警察、罪犯,都是那胖子一個人的分身,所以他們都有著同一個出生日期。後來,死掉的人的屍體詭異而不留痕迹地不見了,那就是作為分身來說,它被胖子整合了,收了。所以所有發生在旅館內的腥風血雨,人物一個一個被幹掉,其實都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胖子自己在大腦中整合這些多出來的人格的過程,場面實屬激烈!
現實中的治療是,治療師通過催眠患者來引出每一個分身,進行錄像和錄音,然後分析這些分身的前世今生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就像對「D氏四兄弟」的分析一樣。然後再分別約出每一個分身進行談判,制訂治療的計劃,最終說服每一個分身:通過整合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你(分身)也是可以從中受益的。
就像影片結束部分那樣,心理專家勸導胖子放棄警察的分身,警察便就在隨後的打鬥中死去了。但是最後唯獨落下那個兇殘的小男孩沒有整合,待這個孩子把妓女這個分身幹掉後,重新用邪惡的力量佔領了胖子的身體。於是在汽車內,胖子突然啟動,勒死了百密一疏的心理專家。
精神分裂是生理疾病,多重人格是心理疾病。
這個問題我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
先說說病因吧,鄙人全是最早一代留守兒童,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到廣東打工,我那個時候大概五歲吧,在發病之前我記得她回家的頻率大概是四年一次,一次不超過一星期!發病之前我就沒見過她幾次。父親有精神病史,缺乏母愛和父親遺傳可能就是病因了!
體驗:那個時候我初一還是初二大概十二歲吧,住校!其實體驗還是不錯的,一開始就是睡不著,我也不記得有多長時間沒睡覺,有多長時間沒吃飯。最初的那一段時間完全不受支配,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只記得我有在半夜到處跑,用牙刷刷鞋,然後刷完了鞋刷牙。為什麼要這樣干?我他么自己也不知道!然後就是我特別驚嘆當時的想像力,上課的時候老師講課講到某個詞,我會用筆寫下來,然後跟那個詞相關的詞全部寫下來,之前我那個時候是覺得他們有關聯的,當時的場景大概類似神盾局特工裡面科爾森畫地圖那種!還有就是無意中聽到的任何一句話任何一個詞我都覺得是在說我。
我也不記得這種狀態持續了多久,還是被發覺異常了,然後就被領回家。然後就開始了漫長的康復之路,最開始是縣城某醫院,給我看病的有幾個實習醫生,當時給我的診斷是青春期精神分裂,缺少母愛什麼的,然後就給我開了葯,我記得那個葯叫維思通,利培酮片!然後吃藥,然而那個葯病沒有什麼卵用,無非就是吃了睡,睡了吃!然後在家治病期間有無故跑到墳頭睡覺的……突然覺得自己能預知未來!總之那個葯就是沒卵用,對了這個時候我老媽依舊在外打工,畢竟她覺得家裡多了個病人治病更需要錢,他還是沒回來!然後又換個個醫院,是一個年紀比較大的醫生,給我拿了兩瓶葯黃色糖衣藥片有點像牛黃解毒片那種,然後就開始慢慢好一點了,然後我老爸覺得我應該是差不多廢了,拉我去辦了准生證,再然後我老媽回來了,再然後我他么就好了。
整個過程差不多持續了兩年到三年吧,期間還找過神婆,喝過符水什麼的!對了之前有提到過我老爸也有精神分裂史,你們知道他是怎麼康復的么?據我奶奶講是吃了幾個豬心好的,他那個年代沒什麼治療條件,我奶奶說的我服!
好了之後,我便重新從初一開始,繼續讀書,上大學,哦,不,大專應該不能叫大學,然後畢業,工作!期間沒有複發,就是偶爾失個眠,就像現在,男人嘛,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
網上說,精神分裂不可治癒,我想,我和我老爸應該算是醫學奇蹟了吧(這個高帽子戴的有點高啊)。
補充一下,精神分裂跟電影里是不一樣的,不要覺得好奇好玩兒!很嚴肅的事好么!
我只發現我的字跡會不一樣......
文學作品總是把它寫得很神秘,但事實上它只是痛苦的根源。
不確定是不是精神分裂,只是當時我出現幻聽,頭暈頭脹,已經分不清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哪個是真實的世界,哪個是自己假想的,哪句話是自己真實聽到的,哪句話是自己幻聽的,索性自己聽到什麼也不做反應。感覺自己當時已經病態了,坐著的時候腦袋會不由自主的猛地動一下,控制不了。
當時的我特別幼稚,興奮,總想做什麼讓別人注意到我,包括在樓上衝下面走過的老師潑水,很多正常人難以理解的,自己當時就覺得那麼做特別正常。還有那會兒完全意識不到自己有問題,剛開始覺得自己的幻聽就是事實,認為天氣會隨著自己的心情變化,自己能把蝴蝶招過來,自己有神力,在心裡自己念叨,還覺得自己的做法已經證明了自己有那能力。
我的高中是灰暗的,就是現在想起來也會覺得太難受了。那個時候慢慢好起來,有一個原因自己給自己杜撰了個天使,不斷的重複讓自己相信,它會一直陪伴著我,給我關心和愛,給予我寬容和諒解,然後自己就慢慢平靜下來,想著天使希望我笑,希望我每一天都開心快樂,即使全世界都拋棄我,它也會在,我要好好活著。(寫了好多,最後基本都刪了,有些話還是想自己留著吧)
我不知道怎麼形容現在的情緒,就是很不想活了。不堅強也好,太矯情也罷,我感覺身體里有兩個人,相對立的兩個人,很累。不想多說什麼,這種感覺就是想解脫…
一個少年人格,一個少女人格嗎ww(逃
記得上小學開始腦海里就一直有個聲音在跟我對話,無論做什麼事,我都得跟他討論,並且有時候會被他強行控制意念,現在想想真是恐怖.
後來上初中了病情還是沒見好,自己去了當地的醫院,醫生說小孩子能有什麼事吧啦吧啦的就把我趕走了,再到後來去外地上學慢慢他就消失了,不過他走了緊接著來的卻是抑鬱,目前輕度,如果加重會選擇服藥吧。
返回
TA說
安慰記
心理科普
如果我精神分裂了
原創2016-11-28
如果我精神分裂了
我會努力正常生活
如果幸運 我還想創作些什麼留下來
也許是音樂 也許是小說
但請你
不要質疑僅屬於我的主觀世界
哦對 也不要嘲笑我
我敏感又脆弱
可卻從沒想過傷害誰
就讓我在想像中的世界裡自在安睡
你的尊重
是最動聽的搖籃曲精神病患者不是你們眼中的猴子。
精神分裂和多重人格障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精神疾病,這個可以自己去找科普,google一下就有。沒必要上知乎來問。
還是那句話,精神病患者不是你們眼中的猴子。
大多覺得自己精神分裂的都是,你,想多了,孩子,洗洗睡吧,精神分裂也不是你想得就得的
還有人格分裂的,也不是你想得就有了的
這兩種病會讓患者十分痛苦,精神分裂症,終身服藥,讓藥品副作用弄的冷漠,木訥並不是什麼神奇的病,無非是腦子裡多巴胺,5-羥色胺異常了其實 白天人模狗樣 晚上瘋瘋癲癲 每天不能做自己 活得好辛苦 兩個微博都是我 還是自己和自己玩最好玩
白天正能量慢慢,晚上抑鬱自殺黑!白天思維敏捷,晚上智商捉急。白天神智清楚,晚上各種被迫害妄想症加臆想症。白天嬉戲喧鬧如虎,晚上孤獨寂寞如狗
去醫院看的時候,醫生說是雙相情感障礙,還特么是軟雙相=.=不是啥專攻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私立醫院,就在市裡一個三甲醫院掛的心理科看的。
我也曾相信自己應該就是那個,但我覺得精神分裂好像也有點像,反正差不多吧應該,我也不想吃藥,因為一吃藥我就變得不像我了,像個世外高人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獨處於整個世界之外,特別不喜歡那種感覺,一點兒都不像活人!
不管了就答這個題算了。反正肯定也有人懷疑我是炸病嘛。誒嘿我就是炸病,我就喜歡這種異常狀態,讓我感覺好像是活著的!!!就現在稍微有點混亂...等我理一理...
我現在這個狀態是我大多數情況下的狀態...我也不知道是雙相里的哪個...還是說是精神分裂?不太懂...我這種狀態下就比較...膽小吧...說窩囊有點難聽...感覺自己這種狀態下好像正常一點...但是說話表達能力不是很好...不知道怎麼去描述...比較迷茫...沒什麼動力去做事情...唉有很多想說的...但是懶得打字...等我狀態好點兒了我再回來寫...
嗯……現在好很多了但是突然又不想答這個題目了……烏雲密布,陰雨綿綿,懸崖峭壁上矗立著一座破舊的城堡。七個人,不同身份,卻都在一場意外中來到這座城堡。他們的身份各不相同,有粗魯的計程車司機、有圓滑美貌的項目公關、有年邁的歷史老師、有正直勇敢的記者、有唯利是圖的律師、有急著為女兒過生日的寵物醫生,還有一個什麼都想不起來的女人。
這是電影《你好,瘋子》的開頭,有點詭異卻讓人忍不住想跟隨鏡頭了解真相。
七個人想盡一切辦法,想知道這究竟是什麼地方,站在高高的木椅子上想遠處看,他們驚訝的發現原來自己被關進了精神病院。
七個人都不承認自己就是瘋子,他們寧願點擊也不吃藥,想盡一切辦法試圖逃出生天,他們不厭其煩的做著各種各樣的舉止,去像院長證明一件事——我們是正常人,我們不是瘋子。
可院方卻丟下了一句話:你們中只有一個人是瘋子,找到他,你們才可以走出去。所以,你們猜,誰是那個瘋子。
一開始我也認真的在推理誰的舉止最異常,誰是在假裝正常人,誰是那個瘋子。可是當那個名叫安希的失憶女人面對院長時突然不斷變換語氣,像「變臉」一樣用另外六個人的身份說話的時候我才驚覺這部片子在拍什麼。
沒錯,瘋子只有一個,答案也是唯一的,那個人就是安希,因為另外六個人都是安希幻想出來的「朋友」。從頭到尾,所謂的「七個人」都只不過是安希一個人罷了。
而安希的「瘋」就是傳說中的「多重人格」。
你可能不了解「多重人格」,接下來,我會透過這部電影帶你走進「多重人格」的世界,體驗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湊齊一桌麻將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多重人格,這個名詞有個你可能不太熟悉的專業術語叫分離型人格障礙,精準的定義就是個體在不同情境下表現出多種完全不同的人格,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一個身體里住著好幾個靈魂」。
為什麼會產生多重人格?
會患上多重人格的人往往自閉、內向、懦弱,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解決問題,而是通過幻想創造出另一個「自己」,來幫助自己收拾『爛攤子』。
在主人格(真實的自己)遭受重大打擊或者有急迫需求的時候,往往會突然跳出來,幫助主人格解決問題,成為其附屬人格。
這樣還不夠清楚?好,讓我們結合這部電影來分析一下。
女主安希是一個遇到事情容易害怕,比起解決更願意逃避的人。
安希從小沒有父親,在對父愛的極度渴望中,她虛擬了一個「總是為女兒過生日」的好爸爸的形象,也就是電影中的那個醫生。在安希需要父親的時候,這個人格就會順理成章的佔據安希的身體,彌補她父愛的不足;
安希沒有朋友,她總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生活,就在這時一位和她全然不同的閨蜜上線了,她陪著女主逛街,教她搭配衣服,給了她溫暖的友情。這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位女公關,當然,這個角色也是安希自己想像出來的。
渴望過洒脫的生活,渴望坐著車兜風忘記一切煩惱,於是計程車司機作為「哥們」的形象來都女主安希的腦海里。
在學校被欺負,沒有存在感,一個溫柔和藹的歷史老師就在這時悄然登場,幫女主點亮前進的道路。
在被誤解時說不出辯解的話,你就需要一個能言善辯的人替你擺平一切,於是律師的身份也在適當的時候潛入了安希的身體。他總是第一個跳出來為女主辯護,總是大聲的幫女主說出心裡的那句「我反對」。他充當了女主一個人的辯護律師,女主是他永遠的當事人,而且是永遠無罪的當事人。
還有安希第一個崇拜的人,也是第一個喜歡的人,她把初戀寄托在自己的想像中,塑造了那個剛正不阿的記者角色。
明白了嗎,每個角色都彌補了女主的一種感情缺失,每個人的存在都在幫助主人格解決一定的問題,救主人格於水火之中。
就像小時候遇到困難,看似普通的路人甲就會突然變身奧特曼,把眼前的怪獸給打趴下。擁有多重人格的人會在每一個難以度過的當下,突然虛擬出另一個自我,變身為想像中的人格來打倒心底的「怪獸」。
在一次一次的逃避中,一個又一個人格像陪伴你良久的好友一般寄居在你的身體里。他們,像是一個個跑龍套的演員一樣,在舞台的黑暗處蟄伏著,等到一個屬於他們的情景,便借用你的身體,粉墨登場。
多個人格之間會相互干擾嗎?
不同的人格就像不同的故事線一樣,他們只會在屬於自己的場合出現,不會意識到別的身份的存在,當然有時候他們也會努力為自己加加戲,企圖多佔用主人格的軀體一點時間。
在電影中,在安希的腦海中,其他的幾個人格彼此之間都不認識,甚至會為了證明自己不是瘋子而互相傷害。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脈絡,有自己的身份,自己的字跡,自己的興趣愛好,自己的性格特徵。他們像一個個真實存在的人一樣,相安無事的活在同一個軀體里。
他們是服務於主人格的幾個「朋友」,平時乖乖的待著,等到主人格心理防線崩潰的時候再跳出來。
就像你看電視的時候換台一樣,從這個頻道調到另一個頻道,從暴力片跳到愛情片,從淚流滿面跳到歡欣鼓舞,從狂暴粗魯跳到溫文爾雅,完全沒有一絲預兆。
畢竟這些情緒都是每個人都會有的,而多重人格的人所擁有的每一種人格都會將該種人格體現的淋漓盡致,因為他們就是被創造出來進行這項使命的。
所以,溫和的角色只會在需要溫暖的時候出來,帶給人很多安慰;而被欺負的時候,暴力的形象就會接過交接棒,展現出萬分的兇狠。
為什麼要消滅多重人格?
寫到這裡,你可能會說,既然所有的人格都是被創造出來解決主人格的麻煩的,那我們幹嘛還有消滅他們呀,有他們的陪伴不是很好嗎?
其實並不是這樣。你能想像某一天的自己突然表現的像另一個人,說話的語氣和語調判若兩人,走路的姿勢也改變,沒有預警的說著和自己真實的身份毫不相關的話嗎?
沒有邏輯,失去對自我的掌控,落入另一個人的手中,完全的被操控,像個木偶。
更可怕的是,就像後宮每個妃子都想獨得恩寵一樣,各個附屬人格也會不遺餘力的去佔據主人格。他們會想辦法讓真實的你沉睡,這樣他就可以在你睡著的時間裡登上舞台為所欲為了。他們會放任自己去做那些平日里你自己不敢去做的事,等你醒了,就只能獨自去背黑鍋。沒辦法,誰讓動手的真的是你本人呢?即使那不是你的本意。
多麼想小時候被人惡作劇,一個人握著你的手去打另外一個人,然後指著你對被打的人說「不是我,你看,是他才對哦。」
在美國曾經有一位多重人格的患者,他被控訴強姦了幾名少女。可是在審案件的時候,這名罪犯卻聲稱自己根本沒有做過這樣的事。在經過一群心理醫生的鑒定後,才認定犯下這種滔天大罪的是他24個分身中的一個人格。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人格居然是一名年輕的少女。
不同的人格一旦產生,就會像幽靈一樣存在在你的身體里。他們利用你的雙眼觀察、感受、接觸著這個世界,並隨時準備侵蝕你的意志,徹底的取代你。
電影中的安希習慣了她附屬人格的陪伴,寧願自己一直病著,也不願承認那些給予她溫暖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她折磨著自己,久久的不願承認自己就是那個瘋子,從而才有了電影開頭那個「找出那個瘋子」的殘酷遊戲。
有人說治療多重人格就像是一場謀殺。因為每一個人格其實都有他自己獨有的生命軌跡,在那些曇花一現的出場里,他們藉助一個身體,延續著自己的故事。
安希不願意殺掉他們,而是用另一個方式結束噩夢。影片的最後,那些陪伴著安希一路走來的「朋友」主動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們說「我們不走,安希就永遠沒有辦法做她自己,也就永遠不能真正的快樂」。
安希的六個附屬人格就這樣用一種溫情的方式和她道了別,在她的腦海里乘著公車,在藍天下,揮手走遠了。
很溫馨是不是,可是字幕後居然還有彩蛋,讓看完後原本很感動的我瞬間不好了。不行,不能我一個人嚇到,我要分享給你們!!
最後一幕是精神病院的院長慢慢的走進從浴缸里伸出頭來的安希,輕聲說「好了,安希,現在就剩我們倆了。」
什麼,玩我嗎?原來院長也是安希的附屬人格呀,並且按劇情分析很有可能是最近才冒出來的,並且這個人格更聰明更可怕。因為他懂得借主人格之手滅了其他六個人格,從而讓自己可以更輕易的扳倒主人格。
我真的好心塞,有一種破案破到最後,漏掉最強boss的挫敗感。告訴我,為什麼電影總是溫馨不過三秒。讓我害怕又心疼的安希呀,請你打敗這個更強的對手,我祝你好運。最後,我想對導演直接而真誠的說一句: 媽的,我們續集見!!!
推薦閱讀:
※15歲小女孩突然間不肯說話,是精神出現問題了嗎?
※為什麼有時候明明知道這是負面情緒,會讓自己痛苦卻不想改變反而很沉浸其中?
※怎麼看待「死都不怕了還怕活著么」的觀點?
※親密關係恐懼怎麼辦?
※從內心抗拒與人交流,並且情感冷漠,這是種心理疾病嗎?應當如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