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出了 29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洪堡大學,世界排名卻在 20 之外?而且德國大學整體在世界排名不靠前,為什麼呢?


先來試試解答問題的後半段。豆瓣上有個「留學德國」小組,這個問題在那裡也討論過,我就憑回憶總結一下好了。

德國大學排名靠後,是由若干因素綜合導致的。

首先,德國大學資金有限。它們絕大多數都是公立、公營,所有的精英大學(Exzellenzinitiative)都是,這與排行榜上靠前的英美國家很不一樣——美國的好大學絕大多數都是私立研究型大學(private research university);英國的大學名義上雖然是公立,但學校並非國家所有,教員亦非公務員,國家撥款只佔收入的兩成左右。

而德國大學也不收學費,只需要每學期註冊時交幾十到一兩百歐元的雜費即可。部分州曾經試著收過兩三年學費,每個學期五百,但是後來又取消了。即便在收學費的時代,學校也無論如何不可能靠收學費維持下去——兩百歐元是什麼概念呢?在德國做零工一個小時能拿到八歐元左右,賺到兩百歐元的學費基本上只需要兩周時間,而一個家庭的月可支配收入平均約是兩三千歐元。拿這個價錢對比一下英美學校開出的學費吧。

學校的資金有限,就不得不把錢用在必須的地方——可不是三公消費,而是給實驗室配儀器、維護建築、買書、交授權費、組織戶外教學活動這種雖然重要但是對排名幾乎沒有影響的事情上面,而學校的國際綜合排名則是有錢才能去考慮的奢侈工程。老實說,以德國高校的資金狀況能保持住今天的排名,已經算是奇蹟了。大概也正是因為如此,德國才會想要評選「精英學校」——說起來這個評選的原因其實挺可憐:聯邦政府二〇〇〇年拍賣 UMTS 頻段弄到一些錢,想要發給大學改善一下生活,無奈僧多粥少(德國有三百多所大學),只能挑幾個最重要的發一下。

其次,德國大學缺乏選拔功能。不論公立私立都必須按照大學法(Hochschulrahmengesetz)運轉的高校,更像一個全國性的福利組織——法條規定學校「要照顧有孩子的學生的特殊需求;要為殘疾學生考慮周全,使他們儘可能地不需要外界幫助而就學;照顧到國際學生,尤其是歐盟內部的交換生,考慮國際學生的特殊需要;高校通過履行職責來教育公眾」。實際上也的確如此。德國大學對於德國國民來說是寬進嚴出的地方,申請學校相對容易,但畢業率很低。而且本來德國貧富差距不大,也不收學費,窮人要貸款上學、甚至上不起學的狀況幾乎並不存在。

選拔性弱,社會責任大,德國大學就不得不以教學為重,做科研並不算出色。而所有的高校排名都很基本上都是偏重科研成果,比如 THE 的標準就只考慮到三成的教學,畢竟教學並不像科研水平那樣便於量化。但德國承擔科研工作的主力實際上是一大批科研所——比如弗勞恩霍夫協會、亥姆霍茲聯合會、萊布尼茨聯合會、洪堡基金會、以及大名鼎鼎的馬克斯·普朗克科學促進協會,這樣的國家注資的研究所,德國有超過五百家(具體數目不記得了,不過相差不遠),還不算各個企業和大學合作的小研究室。如果把這些研究所併入大學一起核算的話,德國學校的排名應該會有一個整體的飛躍,大概在德語世界裡面的學校排名最高的瑞士聯邦理工(ETH)就是那樣一個狀態(瑞士的兩所聯邦理工和四個研究所同屬一個機構),不過這與德國教育建設的綱領相反。

此外,德國大學喜歡偏科,尤其是理工科,有大量的工業大學(TU)。更小的應用科學大學(FH)更是往往只有幾個科系,力求做到最好,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大學並沒有幾所,德國人自己搞的排名也只有分科排名。但對於國際排名來說,自然還是綜合學校比較有優勢。

最後,就好比星座理論對於談戀愛有影響一樣,德國學校排名低對於吸引外國學生來說也有影響,畢竟在沒有親身對比過的時候,排名是很重要的參照。再加上在德國生活有語言障礙,獎學金也不多,第三世界聰明成績好的學生會更傾向於選擇去英美學校,國際影響力自然也就不高。不過這倒不止是德國面臨的問題,不少歐洲如雷貫耳的好學校,在國內都不為人知。

至於問題的前半段,哥廷根和海德堡大學都出過四五十個諾貝爾獎啊,諾貝爾獎更多地是加歷史聲望,排名則主要是看當前實力,兩者沒太多關聯。


我也來說兩句吧

我覺得德國大學排名不高主要有幾個方面。

第一點,德國真正類似於美國國家實驗室的實驗室基本都是 亥姆霍茲研究集團,馬普所這樣的研究集團,它們都是獨立的,充其量與學校合作。 出的成果也都基本屬於這些研究集團的。

舉例說明,亞琛工大附近有個比較有名的亥姆霍茲研究中心叫於利希研究中心。 亞琛和它有非常多的合作項目,而且裡面也有很多有名的教授參與兩邊很多項目,但是2007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就是於利希研究中心的,只有英文的維基把他算到RWTH頭上,其它任何關於大學的介紹,都沒這教授什麼事。

第二點,德國的大學主要是以教育為主的。

第三點,學校很多,政府都得養活,其實學校的經費比起美國就很少很少了。如果去查下,德國錢最多的兩個學校 RWTH和TUM,每年經費也就11億歐元。 美國的大學呢,MIT每年40億美元,哈佛好像更多。這當然沒辦法比。如果有人想反駁說UC Berkeley沒多少錢,但是UC Berkeley倆國家實驗室每年經費就40到50億美元。

第四點,學校和工業界的聯繫非常緊密。這當然是好事,但漸漸會導致學校的成果主要以實用性為主,而不是一些真正理論,未來可以轉化成實踐的東西。

第五點,學校的大牛還是太少了,縱觀德國幾大名校的教授,很少有美國頂級學校的背景。如果國際化交流很少,怎麼可能被英美承認呢。

第六點,其實德國教授的英語還是不行。 原來有一次上課,全是德國人,就我一個中國人,教授問,懂德語不,我說懂,他說,太棒了,終於可以不用說英語了。所以德國真正好的東西,牛的東西都是德文的,英美的排名才不管這些。

第七點,國際交流不好。 德國最好的大學其實跟英美幾乎沒什麼太多好學校的交流。 就拿我們學校來說(亞琛工大),最好就是跟UC Berkeley交換,其它的大牛學校一個沒有。

第八點,提到樓主說的洪堡大學。現在就論理工科,洪堡大學早都不是以前的洪堡大學了。就算有幾十個諾貝爾獎在那撐著,也不可能在前列,當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它的排名還是要比德國現在真正好的理工科大學排名高。工科最好的大學RWTH,才4個諾獎,當然排名不行,而且RWTH學科綜合度極差。

最後一點, 比起美國大學,德國大學的生源還是差。美國大學有高昂學費,讀不出來就瞎了,沒人會蛋疼非得名校不進。而且美國競爭激烈,牛人都想進那幾個頂級大學,所以嚴進嚴出。德國呢,相對來講自己州的人還是喜歡呆在自己州里上學。周末還能回家,雖然名校在那放著,但也不是真正厲害的人都願意去的(普通學校也不差),所以導致雖然名校牛校有,但是學生質量普遍不行。 RWTH 淘汰率70% ,80%也就很正常。


這個問題提的真好, LZ真給洪堡面子。她很少(讀作:基本上不可能)能排進前50的。

Im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 2012/13 der Times Higher Education erreichte die HU Platz 99 und geh?rt damit zu den besten vier Universit?ten Deutschlands.
Im Top Universities by Reputation 2012-Ranking belegte sie Platz 64 und war damit die zweitbeste deutsche Universit?t.
參見:Humboldt-Universit?t zu Berlin Wikipedia

首先,洪堡大學的介紹里,除了1973年的一位經濟學獎得主以外,其他都是1956年以前。
然後,洪堡官方的29位諾貝爾獎名單,發現這個1973年的諾貝爾獎不在裡面。
最後得到的結論是,洪堡的29個諾貝爾獎,都是在50多年前。

參見:Nobelpreistr辰ger

以洪堡大學為例,來解釋為什麼德國整體大學的世界排名不夠靠前:

德國真正的綜合型大學很少。比如柏林範圍內,綜合型大學一共有三所:柏林洪堡大學,柏林自由大學,柏林工業大學。其中,因為有柏林工業大學在,所以洪堡大學和自由大學都是沒有工科的。
同樣的例子,因為有LMU在,慕尼黑工業大學是沒有開設人文科學學院的。LMU也不會開設任何工科學科。另外,像會計這種實用型的專業,是不可能在University里看到的,它們只能開設在Fachhochschule(類似於應用技術大學)里。
(LMU: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t München,慕尼黑大學)

洪堡大學和自由大學共同開設的科目中,也會相互交流取長補短。
比如,在日耳曼語言學和文學學院,他們是商量好每個學校的研究方向,不重複,並且相互補充。雙方的學生可以互相選修課程,學分相互承認。

所以經常會出現的情況是,世界排名上前一百名有洪堡大學的,不可能出現柏林自由大學;有柏林自由大學的,不可能出現洪堡大學。

這換做在中國,應該是政府出面整合合併,然後排名突飛猛進,類似於浙江大學。

在德國,小朋友上大學,別人一般會問,什麼專業,再問哪個學校,然後衡量出這個學校在這個專業上排名如何。比如很有名的LMU大學的人文學院的很多專業是非受限申請,意思大概就是隨便申請,成績不要太差基本就收。同樣的專業放在Jena這個小城市,非常出名,每年有將近6倍的人去報考,所以錄取要求非常高。這不是能夠根據世界排名來評估的。

總之德國人沒有很在乎大學在世界的排名,但是非常在乎自己所學的專業今年年度的全國排名。比如有個德國姑娘,在某個工業大學讀機械,每年都會告訴我們她所在的專業是從全國第四升到全國第三,還是又掉回了全國第四。德國學生還會在乎的排名是本學校食堂的全國排名。至於世界排名他們真的不是很在乎。

ps:

1. 關於德國大學國際化(英語化)的程度:我認識的自然科學的博士生們的工作語言都是英語。工科基本上都是德語。人文科學有些方向是英語,有些方向是德語。

2. 洪堡大學每個學期的雜費是280。 其中180歐是學期票的費用。學生宿管收40多歐。剩下的50歐左右才是付給學校的雜費。平均國家給每個大學生每年的補貼大概是5000-6000歐按人頭髮放到學校(請看清楚,是學校),不論學生國籍和背景。

3.洪堡大學註冊學生常年大概是3萬多。包括本科、碩士、博士和各種交流學者、研究所里掛在洪堡大學的學者。每年招新生大概3000人。這規模放在國內,和清華北大差不多。和動輒一個系每年就招上千人的山東大學完全不能比...


4年前的問題了啊。。。謝邀
我現在在TUM就讀,TUM上一次獲諾獎是2007年,一共是12個諾獎。今年TUM的排名是世界46(QS),是TU9第一,但是不如隔壁LMU,我們學校只有理工科,沒有人文學科,比世界上那些綜合大學還是吃虧些,還有我們學校比較偏向教學,科研的話,有馬普所這種研究機構。TU9中我們學校並不是門門專業都排在前面的,RWTH很多專業是全德前幾,TU Darmstadt的航空航天不錯,其他TU 都有自己的強項,德國人選專業不會選大學只會選專業,所以有的好大學的爛專業成績要求就不會很高,一些所謂的無名大學可能專業德國第一,分數會要的很高。我們學校比較有錢,有寶馬,英飛凌,西門子,等等這種金主。所以經費足,所以學科都能照顧到,可是一些小的大學不行,只能把經費都放在一個優勢學科里,這樣也會影響綜合排名。還有一個TUM和LMU的國際化都不錯。

主校區最老的教室,你想想你坐的位置,諾貝爾獎獲得者曾經在這上課睡覺,是不是有點小激動


瀉藥,我們學校在泰晤士排名到82我已經高興半天了。不是一個思路的沒法排名,大學是教育場所,教育為社會服務。不同國家對於承擔主要高等教育職能的大學的分工不同所以沒法比。就好比你把一個公司里的人進行能力排名...那人力資源科的科員和銷售科的科員比能力,意義畢竟不是太大,是吧。


試圖以一個整數反映大學質量的各種大學排名,不比星座書靠譜多少 [000],茶餘飯後吹吹牛就可以了。而且有很多大學排名,你得說出是哪個排名,才好對照他們的排名標準來分析。而且分析是很累的事,還是講講八卦比較好吧?

我在法國的母校 Polytechnique,05 年 QS [1] 排全球第十,被我中國母校上海交大排 200 名以後 [2]。先別急著噴中國排名不靠譜,我也不知道西方為什麼特別看重 [3],法國校長排著隊去交大拉關係……然後法國總統傻客氣一拍桌,著手合併讓法國自豪的,以小而精著稱的工程師學校。交大排名不是重規模嘛,那法國就要打造豪華的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的航空母艦。然後,他就下台了,但是工程是開始了,不知現在怎麼樣。

洪堡大學 HU 和我現在的自由大學 FU 曾是一家,原柏林大學,冷戰時分家(1948)的,FU 在西柏林,HU 在東柏林。說實話我覺得 HU 要牛一點,可是德國精英大學 07 年就收了 FU,今年六月才收 HU [4]。然後我的中國母校又來挑撥。原柏林大學的諾貝爾獎,在交大排名中全算到自由大學 FU 頭上,HU 一看不樂意了,跑去找交大理論,於是第二年交大排名中這些諾貝爾獎又都算到 HU 頭上,於是 FU 又不樂意了,找交大理論……我不知道現在是怎麼處理的,你說交大這腳踏兩條船是不是欠的……

所以你說這種小孩子辦家家的事情,你理他幹嘛……

最後關於諾貝爾獎的數目,分家之前是 32 個,分家後 HU 有 8 個,FU 有至少 5 個。[5,6]
其中 07 年化學獎 Gerhard Ertl 是兩邊都有位置的 [7]。

[0] http://en.wikipedia.org/wiki/Criticism_of_college_and_university_rankings_(North_America)
[0] http://chronicle.com/article/Review-of-University-Rankings/127932/
[0]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47/n7144/full/447514b.html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QS_World_University_Rankings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lytechnique#International_Rankings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Academic_Ranking_of_World_Universities The ranking is regarded to be one of the three most influential and widely observe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rankings (WTF !!!!! 另兩家是 QS 和 THE,能好到哪裡去?)
[4]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E%B7%E5%9B%BD%E5%A4%A7%E5%AD%A6%E5%8D%93%E8%B6%8A%E8%AE%A1%E5%88%92#.E7.B2.BE.E8.8B.B1.E5.A4.A7.E5.AD.A6.EF.BC.88Zukunftskonzepte.EF.BC.89.E5.85.A5.E9.80.89.E5.90.8D.E5.8D.95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Humboldt_University_of_Berlin#Notable_alumni.2C_professors_and_lecturers
[6] http://en.wikipedia.org/wiki/FU_Berlin#Notable_people
[7]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rhard_Ertl


德國高校國際排名不高,也和語言原因有關。英語是國際通用的學術語言,不管是德國、瑞士還是中國日本,想要把研究成果或學術觀點推向世界,都離不開英文期刊和以英文進行的學術合作。在這方面,非英語國際還是很吃虧的。
具體到德國國情,公立高校更多地是為國家培養人才而不是開展國際競爭的場所,傳統德國高校的國際化(或英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為了適應日趨激烈的高校競爭,特別是為了吸引全球人才,德國高校近十年來加速國際化進程。從學制上,推行「博洛尼亞進程」,取消傳統本碩連讀模式,與英美學制接軌;從課程上,更多引入英文課程項目,開設暑期國際學校等;從資金和發展優先性上,圈出11所精英大學,鼓勵其開展國際競爭。
但是,這些做法也引起德國民眾的爭議:公立大學的第一要務是教書育人還是科研競爭?原本均衡發展獨具特色的德國高等教育模式,越來越受到「美國化」的挑戰。
筆者認為,以德國的科技實力、文化積澱,如果採取英美式的大學發展戰略,肯定會在大學排行榜上突飛猛進。但是,這是不是德國民眾最需要的結果?


非要排名的話就不要把西遊記和水滸傳里的人都混在一起排了。


北師大也有兩個諾貝爾得主,它也不是中國第一學府嘛


我和很多德國人討論過這個問題(主要是工程師),他們的想法和中國人很不一樣。

首先,思維方式就不一樣。
德國是個社會主義國家。
什麼是社會主義?無論收入多少,人人都有均等的機會上自己喜歡的學校就是社會主義。所以,德國大學並不追求中國式的精英,層層選拔式的教育,而是把教育資源平均分散到各地各個大學,包括E9也有這個意思,在各地區之間搞平衡。
德國的大學(注意,不是專業)的報考難度基本相當,唯一的差別是畢業的難度有區別。好的大學特別難畢業。他們覺得,這樣才能做到公平.

其次,由於德國長期處於封建制,各地之間互相不服氣的情況很嚴重。
拜仁州的人,看不起北邊的人;北邊的人不喜歡南邊的人;甚至近在咫尺的杜塞爾多夫和科隆,也存在強烈的互相鄙視的關係。
這種情況直接導致德國人在擇校時,更願意選離家近的學校,而不是所謂「名牌大學」;各地的生源質量都差不多。

第三,大部分德國人沒有生活壓力,所以也不會拚命幹活。
所謂福利社會養懶漢,德國人相對歐洲其他國家來說還算勤勉的,但是和美國人亞洲人比就差遠了。。


我把自己在另外一個帖子的回答搬一點過來,全文請follow下面的鏈接

作者:Ruobing Shen
鏈接:為什麼世界大學排名前 50 大學列表中沒有德國的大學? - Ruobing Shen 的回答

本人首發於知乎,轉載請聯繫作者,謝謝。
作為中國,美國,加拿大,義大利,法國各大高校都呆過至少倆周的「學者」,就這個話題淺談zhezhi一下。
1,科研經費。
首先德國不缺科研經費,德國的科研經費基本歐洲第一,導致很多歐洲國家的學生來德國讀博,因為他們都沒錢funding Phd啊。剛sabbatical過來我們組交流半年的西班牙教授,就明確說學校沒錢funding phd,現在招的phd都是類似中國CSC資助的那種,並且這個教授還是西班牙運籌協會副主席這類級別的人物,所在學校院系基本也是西班牙的top2。而且德國phd,博後工資,普遍比美國高,這裡的高,指的是當地生活水平,比如德國博後工資,比當地碩士畢業後就業的平均工資要高。再說說我們海德堡IWR(交叉學科計算中心),一入會,每年給你1500歐的出差開會經費,還有1500歐可以用來邀請教授,其他學校Phd等等過來科研合作,自己在會議上碰到聊得來的老闆同意你過去合作的,也可以申請IWR另外的funding,讓你去對方學校學術交流。具體可以見鏈接
HGS MathComp Graduate School IWR: Guest Programme
2,大學教授制度。
最主要的原因,在我看來,是體制問題。德國大學的教授,每個系,個數基本都是固定的。也就是說,新的教授職位,唯一的可能性(當然也有州政府或者學校批准新開一個教職,但是很少很少),基本就是老教授退休退下去,然後才有一個職位空出來。這麼一來,全世界年輕的科學家,都不願來德國,因為要謀道一個教授,就要等著上一個老教授退休。年輕的學者,往往是科研的新生和主要力量,美國各大高校院系,幾乎是每年都有補充師資,當然也和越來越多中國人去美國留學擴大了招生規模有關。當然最近德國也終於開始與時俱進,有了和美國Assistant Professor相似的Junior Professor這麼個職位,但是數量還是少之又少。最近一個和我合作一年多的博後,跳槽去工業界了,他已經是做了7,8年的資深博後了,但是因此今年一個月,之前的組由於funding問題,沒有給他續約,他需要找另外的組,中間有一個月jobless。雖然後來順利找了海德堡另外一個教授的組,但人家畢竟也是快40的人,拖家帶口的,而且教授職位遙遙無期,於是乎跳槽了。(德國工業界進去基本鐵飯碗,就算要炒魷魚,也要付你一大筆解散費)然後因為教授職位的稀少,導致每個教授的組一般都無比龐大。比如我二老板的組,常年3個博後,6個左右博士,還有像我這種和他合作找他做二老板的phd6個左右。而且每個老闆配有一個小蜜,只負責這個老闆的事宜。據說德國教授的小蜜制度,其他國家都是沒有的。於是乎,教授分給每個phd的時間少之又少,基本都是博後帶博士,教授主要和博後meeting。我在美國每周和教授meeting能三次,這邊平均三周meeting一次。當然了,有利有弊,來了這邊逐漸培養起獨立科研的能力。(扯遠了)
3,生源。
由於中國留學生想到出國(大陸),排名基本是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第五名也有可能是香港,新加坡,德國等歐洲國家被排到很後面的位置。因此,德國高校的生源,比起美國來,差不少。我研究生就讀的Clemson美國本科排名50-60,研究生院排名應該更低,但是一堆北大清華浙大的。海德堡大學德國綜合前三,幾乎見不到中國top5學校的,倒是有一堆這些學校過來交流的學生,估計是奔著暢遊歐洲的打算。當然這個主要是針對中國學生的生源,不過或許也適用於全球的學生吧。於是乎導致選擇來德國或者歐洲其他國家留學的最大因素,是因為免學費(這點無法考證,畢竟我是來了以後才知道免學費這件事,然後有點後悔碩士沒有考慮德國)。
4,德語,and 德國人骨子裡的傲氣(守舊)。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教授有學期開了門課,簡介上說英語授課,於是我準備去旁聽。第一節課,教授禮貌的問了問,這裡有誰不說德語的,幾個同學舉手了。無語的是,教授說,本門課用德語授課。於是乎,我也跟著那幾個小夥伴灰溜溜出去了。德國大學近幾年開始國際化,以前的diploma制度取消了(以前沒有本科,只有類似本碩連讀的diploma,導致國內本科畢業來德國留學的,要重新讀這個diploma,苦不堪言),英語授課的碩士項目也越來越多(本科的類似項目貌似還不多)。但是,一些老資格的教授,還沒有那麼開明。因此,德語成了一部分優秀學者來德國發展的障礙,因為一部分博士,博士後的職位,要求德語,因為有teaching duty,所以少了很多優秀的剛出爐的博士來德國做博後。當然拉,來德國讀博,不像美國,是基本不需要再修課的,因此在這點上,德語完全不是問題。(在美國,一個學校拿了碩士,跳槽去另一個學校讀博,基本還要按照大綱再修很多的課,還有qualify這座大山,這些在德國都不存在)題外話,令我吃驚的是,老闆最近給了不說德語的我一個帶teaching的contract,博後待遇。簡直受寵若驚。於是乎,開堂第一節課,「同學們,為師的德語那是很溜的,但是,為了你們以後國際化的職業發展,本堂課,一律用英語,不謝。」
。。。。。。。。


洪堡大學在二戰以後歸了東德,後面的事情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一直以來,德國大學整體在世界排名不靠前,有各種原因,很多人都會以為德國人不在乎排名,不愛關注世界大學綜合排名;
客觀原因上,偏科、經費原因、人才培養機制不同……等等都是制約德國大學和英美國家大學綜合實力競爭的短板,所以很多人都會有疑問;
或許,談及專業排名,德國人更偏愛,很多學校都有自己的強勢學科,甚至強到沒朋友。

無意看到《Aachener Nachrichten》(亞琛新聞)網上有一篇報道:「RWTH auf Platz 78 der welt bestenUniversit?ten」(亞琛工大世界排名78),裡面寫道「Aachen geh?rt zu den 100 bestenUniversit?tsstandorten der Welt.」(亞琛屬於全世界最好100所大學的所在地),可見亞琛媒體對於亞琛排進世界大學綜合排名的前100,還是很興奮的。

亞琛新聞里,提到的是2016-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世界大學排名(簡稱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上榜的大學裡,德國的41家大學有九家前100位。對比國內,北京大學是中國排名最高,從去年的42位躍升至29位(把慕尼黑大學從29擠到了30),清華大學則從去年的47位上升至35位。

不得不提,還有兩家世界大學排名機構,比較出名: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上海交大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軟科世界大學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ARWU)。

三家各有特色,總結起來就是:泰晤士和QS相對近似、稍有不同側重、但整體評價較好;軟科世界大學排名看學術、重獎項、重牌子。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原來和QS是一起,後來2010年分開,在QS排名的基礎上作了一些優化調整。將原QS排名的六個指標改成了五個一級指標、並擴展細分成了十三項二級指標。
QS世界大學排名參考6項指數,這六項指數包括:· 學術聲譽· 企業聲譽· 師生比· 師均論文引用數· 國際教師比例· 國際學生比例

上海交大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軟科世界大學排名)的指標包括:· 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校友摺合數· 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教師摺合數· 各學科領域被引用次數最高的科學家數· 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論文的摺合數· 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論文數

在亞琛工大的網頁上搜索,可以看到很多有關排名的新聞,可見德國大學對排名還是有一定的重視程度的,這畢竟關係到學校的聲譽和招生。
同樣的,海德堡大學也對大學排名有很多的新聞報道。
但對於排不上名的德國大學,自然就不會關注排名了,在耶拿大學網站上,搜不到任何信息,考慮到聲譽和招生,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何必去湊那個熱鬧?

而不得不提的是,很多大學的新聞里,都側重提到了專業排名,顯得更客觀一些,畢竟哈佛、牛津這樣的綜合牛校,也不能保證每個專業都樣樣牛逼。所以,三個排名機構,對各個專業進行了大學排名,相比綜合大學的排名,德國人對專業排名更為看重,所以很多德國國內的媒體,在對比大學的時候,更多的都是對比各個專業的好壞,這樣對於大學來說是公平的,對於學生來講也是更公平的。

當然,
牛校+牛專業=100%完美(外在)
牛校+一般專業=90%完美(外在)
一般高校+牛專業=90%完美(外在)
修行好自己的專業素養=完美(內在)。


本來在曾經Elite9名單中的弗賴堡念語言類專業。
個人是從國內德語系1年+德國預科1年這樣申請到弗賴堡的本科。
可能文科類專業相比醫科類,IT工科類專業,文科專業不管有沒有贊助差距都不大。但是弗賴堡的語言類專業如德語,英語還是全德前三的。
但是不可忽視的是,上次看到本校一位漢學系教授申請到120萬歐的科研資金,主題為研究毛澤東主義,略感驚訝,這點科研經費真的不值得一提,而申請流程據說非常複雜,又大吹人文類學科很難申請,能申請到已很不易云云。
德國幾所大學能進世界TOP100的我每年都在關注,各種版本都看過,基本有能力進的也就如下幾所:
慕尼黑工大,慕尼黑大學,FU,弗賴堡大學以及海德堡大學

當然各種版本眾說紛紜,本人關注本校的排名,例如上海交大各年度排名,弗賴堡一直是全德第四,排名基本在90-100,QS基本在95-105,泰晤士報基本在100-150,紐約時報在150開外。
其實很好地反映了德國大學在世界範圍內的地位。
說句不好聽的,不要說FU和弗萊堡,除了慕村兩所和海德堡大學,想必國內人真的沒聽說過其它德國大學了(當然有中介吹捧萊比錫大學,那都是漿糊云云)

其實世界學術中心的轉移早在上世紀30年代,納粹對德國科學家的迫害已經使一大批精英外流到美國。冷戰又讓東德糟蹋了數所好大學(萊大,洪堡)。
其實要說學術改革,慕村真應該合併這兩所大學,得到一個完全的互補,我相信合併後的慕尼黑大學穩進TOP30。
當然這是一種幻想。

至於弗賴堡為什麼被剔除出E9,原因很簡單,原來的一個醫學研究所與弗賴堡大學分離,所以科研成果都算研究所的,與大學無關,出成果的機構獨立,落選自然也就不奇怪了。但是不得不說德國人的教育理念真的非常狗血,一個抄襲美國常青藤計劃的項目居然還有被剔除的原則。真心搞笑!E9本身入選的院校都很出色,也很有說服力(康斯坦茨除外),但是這次2012年又選出個E11,在原有基礎上又剔除3所(卡魯,弗賴堡,哥廷根),本人就很不解,並不是為本校護短,只是覺得像以前老的留德一輩吐槽的寧去西德爛校,不去東德大學的不萊梅也能入選,真心費解。北威的教育質量不敢恭維,除了亞琛,北威可以說沒有第二所院校有實力進Elite。如果說第一次,第二次評選都偏向性太強,那這第三次選出的E11可以說很照顧東德大學了,TU德累和洪堡都進了。洪堡是名正言順,問過很多德國大學生如果Abi考高分選FU還是洪堡,個個都回答洪堡,可見一斑。TU德累算是一所綜合性大學了,所以進E算是很正常。
再說說這個精英計劃的補助問題,每年每所大學不到2000萬歐的補助和英美大學相比真的是囊中羞澀,自從本校被剔除出精英計劃之後,本校的UB掃描儀居然都要收費了,一張要0.06歐!!
還有就是德國大學生源問題,真心建議應該收取學費,其實荷蘭就為我們樹立很好的例子,彈丸之地有4所大學在2012年排名中進入TOP100,排名首位的阿姆斯特丹大學甚至進入TOP50。而荷蘭的商科又是相當知名,在荷蘭大學商科畢業留在荷蘭工作難度不大,我的一位高中同窗就在荷蘭念書,讀的工科,畢業後留飛利浦工作,想必這個在德國就難上加難了。荷蘭大學之所以突飛猛進,和每年收取的學費不無關係,現在荷蘭一年本科生學費是RMB5萬,研究生10-14萬,我想如此高額的學費也為大學注入了很多科研資金吧。本人交過一學期500歐的學費,但是第二學期就廢除了,很多人如此慶幸,其實,學費才是凈化生源的最好方法,比如,南德收取高額學費可以有效打消不少東德華人來南德讀書的念頭。
總而言之,什麼投入什麼回報,聽到不少留德的振振有詞地罵留英的渣渣,那是因為你這出身認識不了牛劍的中國人,至於美國,連南德都來不起的更不提美國啦。


原來的柏林大學早已經不存在了。柏林大學分裂成了倆部分的歷史,大家都耳熟能詳,就不必贅述了。一個是西柏林的」自由的柏林大學「,另一個是東柏林的」洪堡柏林大學「。
倆家分家之後,在東柏林的洪堡大學每況日下,而地處西柏林自由世界的柏林大學卻蒸蒸日上。
這29位諾貝爾獎得主就不應該算在任何一個柏林大學的頭上,倆所學校都是後來重建的而已。
再者,英美排行榜做廣告的成分很大,一邊是教育產業,另一邊是公立教育,英美怎麼可能分蛋糕給歐洲。
很多時候,這些榜就是一個笑話。交大的也不承多讓。


簡單說:
1.文理工分科。
2.主要科研力量在科研機構,不在大學。
3.科研投入下降。


我說說可能與這個題目關係不大的答案吧。
一流人才去美帝(全世界都往那跑,所以非常擠)。這造成結果是美帝大學像金字塔頂層一樣。其他的就要分地區和富裕程度。一般來說,有錢的土豪往英聯邦國家跑。牛一點去牛校,水一點去水一點學校。特別牛的有獎當然也可以沒啥錢(或者公派)。沒啥錢的就往歐洲其他國家跑(德,法,荷。。。),亞洲人(主要是中國人)也偏愛(日,韓,新。。。)這樣導致結果是英聯邦國家不愁錢,當然科研經費就不是問題。人才也有了,錢也有了排名當然沒問題。其他地區呢,只能靠政府和企業撥款,所以得出的結論是大學越集中的國家,科研實力越強排名越好(瑞、日)。
另外,德國學生素質還可以,至少不差。英語也很好。所以,其實和生源語言關係不大。


看題主描述,我猜是看完十年前的「大國崛起」之後的疑問吧?(這麼說是因為我當你的感覺和題主描述給人的感覺很像)
我曾經非常敬仰德國,讀很多書,感覺德國出的大師真多呀,真的很能體會題主心情。
直到去了德國,有一種幻滅之感。尤其是感覺當地的學生水準還不如國內同學呢(是不是我接觸的水準不夠高?)
沒有去過德國的同學要明白,二戰對於德國的影響就像文革對於中國的影響,之前之後簡直不是一個國家呀。
可能我沒接觸過德國的核心技術,但就一般生活的感覺,德國現在蕭條的很,德國人對於工作的熱情,感覺和90年代的中國有一拼,很有一種養大爺的感覺。也不是說不認真,就是感覺不到熱情。
但是你能說現在的德國不如「黃金時代」的德國么?肯定不是的,但完美的德國或許只存在於德粉的內心。


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偶爾培養出一兩個天才,而在於持續輸送大批量精英。


上面都是忙著幫德國找客觀原因的,這裡找一點主觀原因,德國的高教的科研部分確實有點掉隊了,德國的科研現在主要靠馬普所撐著,至於大學的水平,在上個世紀末就已經開始脫離世界主流。

至少我現在的這個領域,德國科研機構已經十多年沒有像樣的成果出來了,這倒不是德國單一國的趨勢,整個歐洲都有點這意思,一方面是各個國家的科研投入都不足,二方面整體氣氛都太寬鬆缺少壓力,現在拼勁最足的還是美國和亞洲。

其實只要看博士生以及新晉的助理教授在美國大學和在歐洲大學所承受的壓力做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無論德法英還是北歐,都太悠閑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小孩不喜歡聽取批評和指正?
孩子 2200 元的耳機在學校參加活動時被同學搶走弄斷,該索賠嗎?
我對身邊人友善、會給老人讓座,但是喜歡抽煙、喝酒、紋身,不喜歡上學,我就不是好孩子嗎?
大學讀哪些書可以增加知識,或者是提升眼界?
我家窮養我這個姑娘了有錯嗎?

TAG:教育 | 德國 | 大學 | 柏林Berlin | 德國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