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困難就心煩,很想逃避,不能坦然的接受失敗。心理學上是如何解釋我現在這種狀態呢?

自小父母比較強勢,一定程度上壓制了我的個性發展,沒有主見,不太自信甚至有點自卑。父母對我的學習要求極為嚴格,也因此我自幼就是個完美主義者,堅持要麼全有。要麼全無的想法,不接受任何「過渡狀態」,時至今日,讓我覺得自己做起任何一件事,都有一種失能的感覺。心裡想著一定要做到完美無缺,但又明白想一蹴而就,困難重重,因而再三拖延。最後索性選擇放棄不做,自己一個人躲在角落裡對影自憐,在這種惡性循環中,對自己的評價也越來越低,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好。望各位心理學達人能從專業角度剖析一下我現在的狀態,提出寶貴的建議。


像穆里尼奧學習:先穩住!先穩住!先穩住!

我特別喜歡一位足球教練——穆里尼奧。這個從用十年時間,從一個翻譯成為一代名帥的男人有很多智慧和技巧。
我甚至記得住他自傳里的每個字,看過所有關於他的紀錄片,研究過他所有經典比賽的戰術。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戰術,是所謂的「逆境控制術」。

在穆尼尼奧職業生涯的早期,他還只能執教葡萄牙國內的一支弱隊:利亞那。
利亞那在面對強隊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很早就失球的極度不利局面。
一般的主教練面對這種情況,常見的做法是:讓球員壓上進攻,整體後防線提前;立即換人,做出戰術調整;加快比賽節奏,瘋狂反撲。
但這樣的做法往往會導致:心態過急,失誤增多,防守薄弱,體力流失嚴重。

如果再趁亂被對方進一個球,基本上這場比賽就崩盤了
而穆里尼奧的做法比較與眾不同:
他會首先命令球員,控制住球,控制住比賽局勢,避免再次丟球。
其次,他會要求球員放慢節奏,保留體力,用頻繁的傳球牽引對方球員跑動,消耗體力。
最後,等到對方球隊體力不支,穆里尼奧會把一直沒有用掉的換人名額用完,換上體力充沛的球員,突然加快整體的比賽節奏,全隊壓上進攻,在最後20分鐘終結比賽。
總結起來就是三句話:先穩住,等時機,再出擊!

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先穩住。

既不要著急反撲,消耗剩餘的資源和心力。

也不要就此放棄,一潰千里。
而是先穩住局勢,在慢慢集聚力量,等到時機合適再反擊。

小時候,我與父親下象棋,大部分棋局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局勢相當,但是我依然勝少敗多。
原因很簡單:每當我出了個昏招,不小心丟了個馬或者丟了個炮,我就很著急把兵力的劣勢扭轉回來。棋風會突然變得特別冒進,這時候就會留下很大的破綻,讓父親乘虛而入,最後丟掉整盤棋。
所以在我成年後,每當我遇到很多困難,落於下風,或者在某件事情上感覺自己掌控不了要完蛋的時候。我都會對在心裡先對自己默念:先穩住!先穩住!先穩住!
一旦局勢真的穩下來了,就會發現情況真的沒有剛開始想像的那麼糟糕;甚至很多時候,在稍加等待和控制之後,局勢都能逆轉回來。

我分析大多數人面臨逆境,不管是事業的逆境,感情的逆境,健康狀況的逆境,常常是以下幾個原因:

1.周期性變化:比如行業,比如心情,比如生理狀態,都會隨著時間做出周期性變化。所以遇到低谷的時候先穩住,隨著時間的推移狀況自然就變好了。很多人減肥遇到平台期就會心情鬱悶,感覺剛出點效果就又沒效果了,於是心情難受大吃大喝又胖回去了。這時候只要先穩住,撐過平台期,自然就能達到苗條身材的彼岸了。
2.運氣: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我們遇到困難,純粹是因為運氣不好:可能是突然換了領導跟你氣味不投,處處為難你;可能是伴侶某段時間心情不好,天天跟你吵架;也可能是你苦苦追求很久快要到手的某個女神,突然跟她的前男友複合了。
這些事情都是你不能控制的。遇到了別著急崩潰發泄,也別忙著自怨自艾。
先穩住,說不定過兩天領導又換了,伴侶心情好了,女神又跟男友分手了。
人的一生運氣基本是守恆的,你這段時間運氣較差,過兩天就會慢慢好起來。
人生就像打麻將,關鍵是你在手氣不好的時候也別亂打。如果在運氣不佳的時候輸太多,等到手氣好了之後,損失太大也挽回不了了。

3.積累不夠:很多時候你遇到困難,都是你的積累不夠。可能是能力、經驗、資源,也可能是人脈。所以遇到困難別著急否定自己,覺得自己生不逢時或者不是這塊料。你只需要一點耐心一點時間好好積累一下相關的資源。等積累夠了,突破和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講一個我的親身經歷:幾個月前,一位創業做app的朋友來找我請教推廣技巧。我給他講完後,他按照我的方法,三個月,花了幾萬塊錢,就把每日新增用戶數從不到100,做到了每天新增四千多。
但是他發現,做到了每日新增四千,就很難再突破五千了。他非常苦惱,想砸100萬,把每日新增用戶數從不到5000直接做到每日新增10萬。
但是他又不知道把這100萬花在什麼地方。
於是再來找我,我告訴他:
亂砸錢是會死的!

遇到瓶頸別著急,先穩住。

你現在之所以遇到瓶頸,不是你營銷推廣做得不好,而是其他環節的資源沒跟上。

UI太丑了,是不是得換個設計師重新設計一下;app佔用內存太大了,是不是得優化一下;使用有點複雜,是不是得優化一下使用路徑。

最重要的是,你的產品上線的時間太短,用戶基數太少,需要一些時間來積累。即使是現在每天只有看起來不多的四千新增用戶,一個月下來也有12萬,一年下來也破百萬了。你慢慢積累,把每個環節優化好,用戶也慢慢積累起來,一年之後自然就有機會一炮而紅了。

最後他聽進去了我的話,一步步按照系統方法來做,現在的用戶數據也很可觀了。

小結:

在以後的日子裡,不管是你創業融資遇阻,職場晉陞困難,感情狀況不佳,以及遇到其他許許多多的逆境、困難、瓶頸,希望大家都能提醒自己:先穩住!
重要的不是接下來立刻就要贏,而是現在不能輸。
古語說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炒股講求的「及時止損」。
都是這個道理
最後小結一下穆里尼奧的人生逆轉三步驟:
第一步:控制,不讓情況惡化,也不著急反撲
第二步:積聚力量,等待機會

第三步: 抓住時機,趁機反撲
最後,祝大家以後都有順利的人生,以及面對不順利時的冷靜、沉穩和耐心。
附我的微信公眾號:吳寒笛可愛多(也可搜索whdkad)

http://weixin.qq.com/r/VkyRiUjEoxXcrQzq9xlE (二維碼自動識別)


執著於完美主義,非黑即白的人,是一種偏執的心理狀態。性格偏執的人,由於追求全好與最優,也許能夠取得外在的某種成功,但並不是一種心理健康狀態。比偏執更好的狀態是整合的狀態,即知道有好有壞,能夠接受與面對自己與別人的不好。

一般而言,人的成長過程,便是一個從偏執走向整合的過程。每個人都曾經會有那麼一段時間,執著於簡單的理想主義的境界。曾經遇到一個大學生,每天沉浸於知識、技能的學習,而排斥去戀愛;他渴望擁有完美的友情,而討厭具有功利色彩的人際關係。其實,完美的、理想的、純粹的、簡單的狀態是人主觀建構出來的狀態,並非世界的本質,世界從本質上來講是複雜的、變動的、有好有壞的,因此整合的狀態才是更加客觀與合理的狀態。

整合的過程並不是輕鬆與快樂的過程,而是一個痛並快樂的過程。當我們發現本來在心目中完美的父母竟然那麼地普通,當一個人發現本來完美的伴侶竟然有種種令人喪氣的缺點,我們會感到憂傷與抑鬱,並為失去這個純粹美好的對象而難過。心理諮詢的過程便是一個整合的過程,所以心理諮詢絕不僅僅是輕鬆的過程,而是一個要不斷面對自身陰暗面與負面記憶的過程,此時,除了會有愉悅與滿足的體驗之外,也會有一種莫名的憂傷與失落。

當一個人最終發現自己永遠不可能達到那個理想自我,當一個人最終發現永遠也找不到理想中的友情或事業,他可能會相當失落與沮喪,但同時也會更加現實與清醒,接受自身及世界的不完美,並能充滿感恩的態度享受與面對現存的一切。


這個問題讓我來回答有難度,因為本身也是常常走入這樣的心理誤區而不能自拔。
但你既然邀請我作答,那我就同你分享逐漸改變過程中的心路歷程。
同你類似,我的母親是個強勢的人,嫉妒,好勝心強,凡是不甘落於人後,有著強迫性人格傾向。最簡單的例子,比如衣服沒有洗或者什麼事沒做完,晚上睡覺都睡不安穩。
有強迫性人格傾向的人對於秩序感的要求很高,算是完美主義。
而我的童年則是和母親單獨長大的。父親是位軍人,一直到我八歲才轉業,那時我已經讀了小學。所以說,我的童年人格形成期,基本上沒有父愛,只有母愛。而這種母愛夾雜著苛責、溺愛,充斥著非黑即白的觀點。就同你所說的的,「要麼全有要麼全無」,也許是受制於他們那個文革時代的洗腦,要麼正確要麼錯誤,要麼是好人要麼是壞人。白色和黑色之間涇渭分明,沒有灰色的緩衝地帶。不知你是不是獨生子女?是否可以體會那種深刻的、苛責的愛,讓你對父母感到敬畏害怕,他們又佔據了你的全部,你又無比的依戀他們----這種怪異和矛盾的狀態?
人格心理學上說,人格的形成期是2-8歲,在這個階段,正確的引導和父母言傳身教對於孩子潛意識的形成和人格形成具有最重要的作用,少年時期和成年之後的經歷僅僅是強化或弱化這種人格傾向而已。就像心理學上所說的「首因效應」。就像幼年時期嚴重受到母親強迫性人格傾向(不算障礙)的影響一樣,至今我都保留著完美主義心態和強迫性思維誤區。這種影響和誤導幾乎是潛移默化的,在你不知不覺的時候便已植根於你的內心。(種了什麼種子便會發什麼樣的芽,有時候我覺得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還是蠻有趣的)。
這種錯誤的引導方式便造成「習得性無助」。
可能在你的成長過程中,無力對抗父母的權威,久而久之也就認命了這種模式。這種習得性無助帶來很多惡果,我覺得,你我身上都有這種「習得性無助」帶來的人格弱點。
簡單的舉個栗子來說明什麼是「習得性無助」。一隻小象在很小的時候被拴在一棵小樹上,它的力量太小,用力掙脫也擺脫不了小樹束縛,這樣過了幾年,當它長成大象,輕輕用力便能連根拔起小樹的時候,它反而沒有拔掉小樹的想法和勇氣了,依然會被一個繩子拴在小樹上不敢動彈。這便是小時候固有的模式造成認知上的障礙。
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原因,主要來源於嚴苛的家庭環境和青少年時期的學業挫折而致。家庭環境是最重要的誘因,小時候,我們可以說是為父母的期望而活,久而久之便失去自我,長大了也不知道什麼是自我意識,事事都在乎別人的評價和眼光,我們哪能凡事達到別人的要求呢,所以你必然活得很累很累,小時候讓自己滿足父母的要求,長大了,不斷的苛求自己去滿足他人的期望,絲毫沒有把事情的出發點起始於自己的訴求。
當你遇到困難就心煩,想去逃避,實際上不是在逃避困難事情本身,而是逃避面對困境的那種無助感,恐懼一旦未能完成難題將面對各種別人異樣的眼光。
這樣造成的結果是拖延症
拖延導致Deadline到達的恐慌,恐慌時又想尋求其他方式的注意力轉移。最後可能跌跌撞撞完成了事情。但是完美主義者大部分屬於高成就動機的,容忍不了低質量的結果,會對自己的成績評價低下,形成惡性循環:低自我評價----加深不自信----恐懼做不好----恐懼心理影響行為----做的更差----更低的自我評價。
暫時想到這麼多。等有時間了再貼上建議,如何面對困境。

=====================2014.04.07補充==================


其實題主自己已經找到原因了,我來深化一下內在的心理因素。

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幾點:從小由於父母的壓制而造成的自信心不足,由此產生了心理創傷,以及因此對自我的放棄以及對父母的懲罰。安全感不夠。

題主的這種個性是在父母的強勢要求和壓制下形成的,想必經常聽到的是負面,批評,消極的話語,日積月累,導致了自信心不足,自卑,沒有自信。沒有主見,是因為強勢的父母在很多大事小事上都幫你拿主意了,就算你有別的想法,也會被強勢的父母以各種方式(包括所謂的跟你講道理,或者直接壓制,然后冠以都是為了你好的名義,又或者,完全忽略你的訴求,直接幫你做了其實你不認可的決定)否定了。由此而產生的影響是,你再也不會願意去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了,因為表達出來也沒用,總是會被你的父母忽略或否定;另外一個就是,你失去了自己為自己做決定的信心和能力。

安全感不足:因為兩個原因。一是因為,自己想做的決定,大多都不能做。由此會覺得這個世界不安全,自己的真實需求得不到預期和有效的反饋和回應。第二是因為,強勢的父母其實本身就是安全感極度不足的人,就算看上去很自信其實也只是表面的假象而已。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父母要控制你,對你有高要求?那是因為他們本身的安全感不足,所以需要通過各種的要求和控制,讓你的成長處於能夠讓他們掌握的範圍內。小孩子對心理能量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從小就能感受到父母安全感不足的孩子,自身安全感也會不足。

題主一直要追求完美,某程度上來說是一種強迫症。父母從小一直對你的要求,讓追求完美的行為,已經刻在你的潛意識印記里了。可是,意識層面確實認為自己自信心不足,能力不夠。這兩種矛盾的情感一直在內心打架,是強迫症產生的根源。

題主現在會自暴自棄,實質上是潛意識中對父母的懲罰。潛台詞是這樣的:我現在這個狀況,都怪你們,都是因為你們太過強勢,對我各種要求,我現在才會變成這樣子的!所以,一切都怪你們都怪你們!

我想,題主小時候,曾經因為父母的強勢和嚴格要求,受過一些心理創傷。這些心理創傷並沒有被好好的關注和照顧,心結一直沒有解開,一直深藏在題主的潛意識裡困擾著題主。題主的這些自暴自棄的舉動,其實是潛意識中對題主父母的懲罰。

了解了內在的心理原因,才能真正的走出來。題主當然可以繼續去怨恨父母,放棄自己,繼續自暴自棄。但是題主既然來提問了,想必是想拜擺脫過去,過上新的生活。跟題主分享一下我的想法:意識層面上,要明確,自己的人生由你自己掌握,父母不能左右我們的選擇,我們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雖然在過去,父母對你的強勢,對你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其實他們已經在能力範圍內,做到他們的最好的了。他們肯定是愛你的,但是,他們卻不懂如何去表達。他們用了自己認為對的方式來愛你,但卻完全忽略了你的感受。是的,他們使用了錯誤的方式來愛你,他們沒有用你喜歡的方式來愛你。放過自己,同時也放過你的父母,你才能迎來新的生活和積極的改變。雖然意識層面你可能會理解和體諒了,但你的潛意識層面還是未能和那個傷害過你的父母和解,這時候,最有效的方法,是去做心理諮詢(有效的心理諮詢才有用)。但是,心裡諮詢也看緣分的。如果不做心理諮詢,那就慢慢的自我思考自我沉澱,去想一下為什麼父母會如此強勢的要求你。你可以試著去了解他們兒時的成長經歷,嚴格要求的父母,在他本身的原生家庭中,肯定也有對父母嚴格要求的父母,這是原生家庭鏈條傳遞的結果。只有當你了解了,才有可能去體諒和理解,才有可能放下對父母的怨恨,從而改變自己。


我也這樣,最要命的是等到發現自己又在逃避的時候,往往已經浪費太多太多時間了。

我現在用番茄鍾治自己的毛病,就是每個番茄鍾之前都要求先想好這個番茄鍾做什麼,目標盡量明確,有助於預防逃避。

再有,遇到難事,會先寫寫或想想,把心裡的煩惱傾訴一下,再把事情分解成可執行的小步驟,這樣也有助於預防逃避。

有的時候即使有明確的行動綱領,內心深處還是抗拒,想拖沓,想逃避。我為這樣的時刻準備了一些小卡片,上面用簡短的話寫下我腦子清醒時想明白的道理。比如,拖沓只會讓事情變得更麻煩、最大的困難是困難本身等等。我會讀這些小卡片讓自己恢復理智。

還有個小心得就是,畏難其實是一種情緒,就像一滴墨汁落入水中,情緒剛產生時濃度是最大最難以抗拒的。如果能淡定的接受自己的情緒,該幹嘛幹嘛,等一會兒墨汁就會化開,情緒濃度就降下來了,就不會那麼難受了。


較大程度感同身受,雖未必一致,列剖析供參考:

a.生活有不同色彩,但某類人對負面的不良色彩是優先反應的,表現出悲觀、擔心最壞結果。同時順境下缺乏自我認同和成就感(有時是認為完完完完全可做更更更更好;有時則痛苦認為是100個師攻下1個師的「勝利」)。

b1.內心有一高大、神聖的理想化自我,且相對穩定,長年不因環境而調整;

b2.對於涉價值觀或偏好的多種選擇,對問題的多種見解,過分尊重「多」中每個「一」,而沒有形成自己的「一」。表現為意向不一,自我分裂,除了追求理想化自我上的統一,具體事物上無明顯傾向,

b3.不適應A→B→C→D→……逐層遞推式論證或自我驅動,習慣「神聖/完美 源頭」→A(或許有→B,但一、二長度的遞推居多)。論證上表現為邏輯鏈短,經不起追問,對許多事懸置判斷。自我驅動上表現為目的優先反應而非手段(比如閱讀,有人直覺是要通其奧義;有人先考慮看多少);另外,長鏈比短鏈有更多「觸腳」(C,D……),故有時短鏈更遲鈍,也與長期僵化、低效率產生出的怠惰有關。

c.內心防禦機制強大,害怕暴露(可能僅怕暴露的過程,而非具體對象、後果,暴露後多釋然,怕相對靜止的當前平衡被打破),逃避真相,自我麻痹(別人看到自己想塑造的方面的反面,現實自我與理想化自我往往懸殊,有時在強化自我對立面而不覺)
d.生活體驗、真實感削弱。力度或時間上思考遠多於行為。
e.情緒易大起大落,由現實造成的傷痛被自己放大。

以上體會有參考下書(非書評),自然不專業,可能生造了些概念且不深刻,未察錯字。
至於解救之道,重症者自救難,可尋專業幫助,藥物亦無不可(視情況輕重)。但多讀此類書籍,更深了解自己的話,有時所得啟示可勝治療。
另外不必將自己作為「異類」批判。如果只有少數植物易被風颳倒,我想我不願接受它們先天不健康,而好奇如果它們長好會是怎樣子。有觀點似?是精神問題根源在文化或環境而非個體。

有暇可試讀:

《神經質人格》 劉翔平 ISBN:9787303107674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卡倫·霍妮的
《我們時代的神經質人格》
《我們內心的衝突》


世界上另一個我。

你好。

我曾經差點因為這種想法而想過自殺

但是,間接性的想再挑戰自己一次的想法把我拉了回來。

我們可以走的比別人慢一點,只要自己想清楚每一步要如何走下去就好。

最後,隨遇而安。


果然,童年的經歷對一個人有著莫大的影響,過去已經成為不爭的歷史,只能從現在起從思想端正,努力客服困難。
首先,不要以為生活只是為難了你,其實生活在為難我們大多數人,哪裡有完美的人生?生活到處充滿煩惱:買的房子鄰居太吵,遇見的人對你不好,自己呆著無聊,出去玩又太吵,新買的鞋子磨腳,點的菜不合胃口情緒煩躁...歲月只是偶爾靜好,但是,我們因此就要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么?當然不可以,越是墮落,愈加墮落。
這樣想想四不四平衡了點呢?所以,可以哭,可以鬧,可是我們還要學會克制,哭過鬧過後,要慢慢去努力,事情發生了不可以逃避,總要解決,人的悲喜總是比較平衡的,當你的快樂來了,就趕緊積極行動起來。忍耐才是生活真正讓我們做的事,偶爾的一點點歡樂,是我們當牛做馬的上好飼料!哞哞~如果真的太難過,哭吧,或者其他方式發泄,然後吃飽,喝足,睡一大覺,醒了,一定會好很多的!
其實。
這是我想對自己說的。


這是長期以來困擾我的核心問題之一。

剛剛有一個小感悟:逃避困難,其中一個原因是對任務切割的不夠小,不夠細。

之前有一個巨大的困惑:如果把一個 deadline 任務在幾周內切割成小塊任務,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小塊任務並沒有 deadline,沒有足夠約束力。所以在每天的任務沒有完成,並不會有什麼懲罰和激勵。獎勵自己是很無效的,左手倒右手。
待續…


推薦閱讀:

我總想什麼都想清楚了,才去行動,但是就算想清楚也不好好執行,怎麼辦控制這種衝動???
如何從低落,對自己的否定中走出,積極高效地生活學習?
「拖延症」跟「懶」是一回事嗎?

TAG:心理學 | 拖延現象 | 心理調節 | 完美主義 | 注意力缺陷渙散障礙AD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