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性題材的電影大多以 Bad Ending 結尾?


我想說,死了最多算戲劇衝突需要,分手不能算壞結局異性戀電影里也有很多,那沒有什麼和普通愛情電影特別大異其趣的啊?

陳冲演的《面子》,非常可愛清新不造作的happy ending,放在東亞語境里來說的更顯難得。朱利安摩爾演的《孩子們都很好》歷經了孩子們的生父門,劈腿,難熬的青春期,還是沒有分開的快樂結局。《指匠情挑》收穫寫作和獨立的自由,歸於田園。《同心難改》都已經團圓的太濫俗,《羅馬的房間》,《天使的性》都不算什麼悲傷結局甚至有點滑稽,還有等等好多… …

愛情電影悲劇更打動人就是了,無論同性異性。《斷背山》那麼棒的電影,要改成團圓結局簡直不忍看,《墜入》的點在出軌,與同性相戀是狗血糖霜。所以還是要看電影要表達什麼,《阿黛爾的生活》更接近戀愛真相,就是相戀,疏離,分開,無論同性異性,誰都一樣。


藝術源自生活


我看的幾乎都是女同電影,而其中大部分都是happy ending。像是,指匠情挑(fingersmith),驚世狂花(bound),面子(face),南茜的情史(tipping the velvet),羅馬的房子(room in rome),蝴蝶,看不見的世界(the world unseen),同性難改(I can』t think straight),等等。
所以我覺得是因為樓主看的不算多,或者題材看的不夠廣泛。


《養子15歲》
講述了瑞典的一對同性戀情侶Goran和Sven 打算收養孩子,但他們被拒絕了,突然有一天禁令消除了,他們可以領養孩子了,有可能可以領養一個瑞典孤兒,他們挑中了1歲半大(1,5)的帕特里克。沒想到最終來到他們家裡的卻是一個15歲大的帕特里克,這小子不但對同性戀極其反感,而且是個有犯罪歷史的不良少年。之所以有這後果,原來是因為官方文件上的小數點點錯位置了。幻滅之餘,他們被迫開展了一段「非一般」的家庭生活。

這電影不錯,推薦


這樣子電影才算寫實。


悲劇更能使人印象深刻,引發共鳴吧。。。而且同性戀情大多給人的印象就是最後沒有個好結局,畢竟受世俗的眼光,悲劇更能引起情感的升華。。。


社會為他們造成了好多的無奈。他們都是內心寂寞的人,脆弱過度,想要阻斷眼光與評論太難。若要逃脫,終是勇氣不夠。逃得了世俗,也逃不過自己。這就是社會所帶給他們的,從來都放不下的思想枷鎖。


這段時間一直關注有關gay話題的知乎 看到有一貼直男和gay如何做朋友 看到大家發的很多感人故事 都很感動 同時卻都是bad ending 後來 看電影平常心 孔雀死的時候哭的稀里嘩啦!!!!


天使的性就是Happy Ending啊。最後兩男一女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了一起。


有看過的唯一一部有同性戀的電影,忘記名字了,是一部英國電影。
一個GAY和一個女孩同租一間房子,結局是這個男同找到自己喜歡的那個人,那個女孩也找到了自己愛的那個人。只記得那個女孩是做服裝設計有關的工作的。

評論里有寫,叫相思成災


推薦閱讀:

怎麼判斷自己的性取向是先天形成的還是後天接觸造成的心理暗示和對號入座?
長得矮的基佬有市場嗎?
中國還要多長時間才能實現同性戀平等?
穆斯林國家和地區有同性戀么?如果有他們的狀態是怎樣?如果沒有如何解釋喜歡一性別不是自己能決定的?
中山大學女生出櫃算不算道德綁架校長?

TAG:電影 | 同性戀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