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年輕人喜歡說自己是「精神疾病患者」?

本人95後,不論是網路還是現實生活中,見過很多同齡人以及比自己年齡更小的同志們常常會證明自己經歷過多大風雨或是多大打擊,對心理學一竅不通卻常常說自己是抑鬱症、精神分裂或者狂躁症患者,現代社會人們不應該會有那麼大的壓力,並且更沒那麼大的精神疾病發病率,尤其還是針對還在學生時代的年輕群體們,究竟是倫理電影誤導還是真的存在這種事實?


為什麼沒有人喜歡說自己是弱智(智力發育障礙)和腦癱呢?

卻有很多人聲稱自己是自閉症患者。其實自閉症患者中多數都有智力低下,高智商自閉症比例很低的。

而且在網上拿自閉症當標籤的人,裡面一個自閉症都沒有,一個都沒有。建議拿自閉症刷時髦值的去當地兒童福利院做做義工,親自陪自閉症兒童玩,然後就明白什麼是自閉症。


與前面幾位理解的不同,題主強調的是抑鬱症的真實性。
現在有很多學生,對於心理疾病淺顯的了解,認為這是很牛逼的特徵,一遇到什麼挫折,短暫的情緒低落,就如此斷定【啊我有抑鬱症】並驕傲地跟同伴炫耀:【我跟你們是不一樣的】可以說是一種變相的虛榮
像類似於各類視頻彈幕中出現率極高的密集恐懼症,十個裡面九個假。

他們渴望關注,渴望與眾不同,他們恐懼平庸,期待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與別人不一樣的特點。


真正的LGBT不會把自己的取向掛在qq空間的置頂
真正的抑鬱症不會每日無病呻吟

其實誰希望自己是病態的呢。

這可能才真的是一種心理疾病吧。


人們喜歡給自己貼標籤是很常見的,但現在這些標籤已經從「我是白羊座,我是O型血」 變成了 「我抑鬱,我焦慮,還強迫加自閉」了。

Papi醬前幾個月發了一個視頻,小編深有體會。開篇第一句話是:「朋友們,這年頭你沒個心理疾病,你好意思出門嗎?好意思上網嗎?好意思自稱Fashion嗎?」

心理疾病似乎變成了新的流行,這些愛給自己貼心理疾病標籤的人們,早上起床要想的第一件事再也不是今天要穿什麼衣服了,而是先要想想:今天打算得個什麼酷炫的心理疾病好呢?

為什麼有些人會願意「認領」心理疾病?

1. 將心理問題「浪漫化」(Romanticization)

心理問題的「浪漫化」,即指人們認為有心理問題是迷人又炫酷的體驗。在心理學進入流行文化之後,各類心理疾病與先鋒藝術、文藝創作緊密結合,成為了審美的一部分。

如題主所說,媒體對於名流、藝術家患精神疾病的報導,也使得不明真相的群眾覺得,是精神疾病讓這些人出類拔萃,能夠書寫、描繪或演繹出不一樣的作品。

小編很多朋友都跟我說過,他們對於心理疾病患者的印象基本來自於《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頗具科幻主義色彩的暢銷書。

也有很多人,包括小編在內都曾被自閉症兒童的天才畫作所感動,認為自閉症兒童內心有一片不受拘束的幻想空間。

在這樣的語境下,人們當然看不到自閉症中2/3的患者無法獨立生活,3/4的患者智力發展遲滯。心理問題背後嚴肅的、代表苦痛的意義被遮掩,且被蒙上想像中美麗的外衣。

異常甚至病態,在很多人眼中變成了「天才」或是獨樹一幟的標誌。人們通過給自己貼上心理問題的標籤,表達著自身對於獨特性的需要。

2. 「我也有」心理疾病(「Me-too」mental illness)

在追求獨特性的同時,人們也在追求認同感。

人類學家認為,人們會選擇用其所處時代所能理解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衝突與痛苦。當媒體或專家們將某一心理疾病的癥狀引入公眾視野(包括我們所做的心理科普),人們便會選擇這些癥狀進行自我表達。

Ethan Watters在《像我們一樣瘋狂》關於厭食症的章節中寫道:

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去診所求助的厭食症患者大部分已經聽說過這一疾病,知道它的癥狀與常見病因。

他們本身對此心理疾病有符合其典型癥狀的期待,甚至抱著「嘗試看看」的心態去表現出這些癥狀。

換句話說,人們通過「患厭食症」這件事,來彼此競爭或抱團,尋求在群體中得到認同。

給自己貼上心理疾病「標籤」的人們,也許有著相似的訴求:

以當今時代流行文化所能接受的新形式——聲稱自己患上某種心理疾病(甚至真的逐漸發展出相應的癥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負面感受,並獲得其在特定文化圈層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心理疾病有風險,「認領」需謹慎

比起有心理疾病就被當成「神經病」的年代,如今大眾對於心理疾病的接受程度要高得多。這一部分也要歸功於心理疾病名稱與術語的普及。

研究表明,對於真的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們來說,準確地使用心理疾病標籤會鼓勵他們尋求專業幫助。

心理疾病的科普也有助於人們接受「他人有心理問題是可以求助的」這個事實,而不會對此避而不談。

然而凡事矯枉過正則容易跑偏。以隨意的態度聲稱自己患有心理疾病,甚至將心理疾病作為玩笑或談資,可能會帶來危險的後果:

  • 心理疾病簡單化

隨意給自己貼心理疾病的標籤,會強化大眾對於心理疾病的浪漫想像,使得人們對於心理疾病的理解過度簡單化(oversimplification)。

比如,人們可能會誤以為抑鬱症只是情緒不好、對很多事情提不起興趣,而沒有認識到真正患抑鬱症的人會有一系列情緒、認知、飲食、睡眠與軀體癥狀,並有較高的自殺風險。

  • 應對方式隨意化

隨意給自己貼心理疾病的標籤,也會讓大眾對於真正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所應採用的應對方式產生理解偏差。

如果我們濫用「抑鬱症」來自我標籤,當我們發現自己「說振作就真的振作起來了呢」的時候,不免也會想當然地認為,其他稱自己患有抑鬱症的人,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好起來。

但如果真的對患有抑鬱症的人說「振作起來」,對方很可能會感覺更糟。

此外,我們還想說明的是,通過網上的自測題發現自己在某些心理疾病的量表上得分較高,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做出自我診斷,認定自己患有某種心理疾病。

事實上,自我診斷是非常危險的。心理測試可以幫助我們評估自己的心理健康風險,理解我們的情緒狀態,而只有專業的精神科醫生,才有資格作出診斷。

心理類標籤逐漸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像是新的星座、血型、各種人格分類一樣。

樂觀來看,流行文化接納心理疾病,意味著人們願意了解它,願意通過這些標籤來了解自身。

但這些標籤代表的是真的疾病,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也實實在在經受著痛苦。這值得且需要我們嚴肅對待。

歡迎關注公眾號:簡單心理(janelee1231)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簡單心理


一個原因我覺得可能是心理學知識還普及不夠,導致大眾對這些症都缺乏了解,只是單純從字面上看,有點焦慮,強迫就自己給自己斷定焦慮症強迫症。
另一方面我覺得大多數年輕人有些自我為中心比較渴求關注,如果有了這些症,更能引起周圍人的關心。
如果真的有這些症的人是不會輕易告訴別人的,相反會隱藏起來,因為這些症帶來的是痛苦,多數人只會努力去擺脫它。


對心理認識過程中發生的事,由閉口不談,到笑談,亂扣帽子的現象。。。


有一種心理活動叫「繼發性獲益」,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發現疾病可以給自己帶來好處(比如被人更多的關注、寬容、照顧),那麼他們就有可能通過加重自己的問題來維持這些好處。

所謂的90後乃至更年輕的人,其實已經不能像80後那樣簡單用「xx後」來劃定為一群人了。現代網路技術與城市化發展已經把新一代的人們的朋友圈撕扯成了碎片,他們很難像80後以前的人那樣輕易地在身邊找到同伴了。

回想一下80後小時候,在一個院子里,同一單位的孩子們到傍晚時分就聚集在一起捉迷藏,誰家有了一台紅白機,就可以有一群孩子圍在他家的電視前一人玩一把魂斗羅。當你很容易找到共同的情懷時,你是可以對這群有共同情懷的人產生歸屬感和安全感的。

但90後以後的人面對的社會又是什麼樣呢?小區的住戶來自天南海北,很多鄰居老死不相往來,各種娛樂活動各有各的小眾粉絲。在這種環境下,是很容易讓人喪失歸屬感的。因此一些人找到了一條捷徑,希望通過向身邊的人宣稱自己的疾病來獲得更多的關注,感受更多的安全感。像抑鬱症這種精神疾病,既很難證偽,又可以讓人覺得很嚴重,而且又不會嚴重到會失去基本的人格穩定,這當然就是繼發性獲益的最好素材。

無病呻吟並不是一種小資情調,只不過是一群可憐的孤獨者在以錯誤的方式宣示自己的存在而已。殊不知真正的抑鬱患者有可能社交功能已經降低到很嚴重的地步了,哪還會見人就宣稱自己抑鬱呢?就比如張國榮,要不是他去世了,世上有幾個人知道他有那麼重的抑鬱症?大部分的抑鬱症患者除非是在網路這種可以隱匿身份的環境下才可能會有一些表露的意願,在現實中最多有一兩個好友能知道就不錯了。那種還活著的時候就被釘進了棺材裡的感覺,豈是心情不好那麼簡單?

對於大部分無病呻吟的人來說,他們的台詞一般是這種邏輯:「我病了,所以你應該如何如何。」他們在意的是如何用這個「資本」去控制別人。而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的邏輯是:「我病了,我該怎麼辦?」他們是真正在意自己該如何獲得救助,不會以此來要挾別人。

特別註明:有一些人是真的有心理疾病在求助。心理疾病不是精神病,是會有自知力並且會求助的(精神病在不發作時也會有自知力並且可能伴生心理問題),因此,在還意識得到要求助時,需要掌握正確的求助方式——看醫生。一般第一次檢查300元左右就能搞定,加上藥費不會超過500。實在有經濟困難,也可以先在網上找個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的表來做(大約1小時能做完,結果可以做診斷的重要參考但不作為確診依據)。那個表有測謊,是不是真的一做便知。實在不想做,scl90也能湊合(90題15分鐘左右)。科學的檢測總好過空口無憑,對吧?再說一般人對抑鬱症並不了解,會以為只是心情不好,求助完了被開導一陣,搞不好更抑鬱,耽誤治療啊。


「我的朋友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卻不肯告訴她的父母。她小的時候父母離異,後又複合。她父母離異這件事帶給她的打擊較大。曾整日做噩夢。後來遇到奶奶去世,她開始逃避,患上了抑鬱症和焦慮症。現在好不容易好些,卻又發現自己得了精神分裂症。她不敢告訴自己的父母,怕他們不相信自己說的話。
她只能告訴我這一個閨密,我勸了她很久。也沒有方法。
嗯,我們現在都只是初中生。」

這是我最近看到的提問,問題里的孩子有情緒問題么?有一點。有抑鬱症?還早。有精神分裂症?扯淡。

但對於提問者以及事主,他們堅信自己的說法,並且是有證據的,三次醫院門診的「診斷」,目前情況對著診斷標準是「符合」的,所以,「肯定就是啦」
這樣的熊孩子,以前有沒?其實也有呀。
就如十年前,各種論壇里充斥的自稱自閉症的孩子,現在還有?沒了,因為大家都知道自閉症是腦發育障礙,這標籤貼不得了。
再往前呢,倒是不多,但一言不合跳樓的,喝葯的都有,那時人們更多講的是青春期的叛逆。
相對於三十年前,70後,80後缺少的是這些網路發達後隨手可得的信息。你看,即使診斷標準,現在小孩子百度一下也就有了。

而當下,孩子們更甚從前,不僅是學習診斷標準,更是去學習那些癥狀。「我是抑鬱症,我有情緒低落,我自我否定,我想死」「什麼?說我不是抑鬱症?我死給你看,死了總是抑鬱症了吧?」

抱歉,自殺並不等於抑鬱症的。同樣是診斷標準,醫生和普通人對其的解讀是不同的,要不醫科也就不是那麼難讀了。即使在醫學裡最落後的精神科也是如此,普通人看診斷標準,盯著癥狀對照,醫生更多是考慮癥狀標準後面那個叫鑒別診斷的東西。

那麼,這些孩子有情緒問題么?有呀。
需要關注么?需要的呀!
有人在做么?不多,校園的心理老師算一份,可是求助的少呀,孩子都學好了診斷跑醫院「拿葯」去了。
國內的心理學任重而道遠,只是可惜可惜。


首先必須說明,題主說的年輕一代對心理學乃至精神病學一竅不通,卻反以自己「得了精神病」為榮的現象確實存在。比如有一些孩子,甚至分不清精神分裂和雙重人格的區別,就給自己扣上了這樣的帽子,製造一種中二的幻想。

為什麼這些孩子會這樣做?而且為什麼恰恰是這年輕一代人?我想很重要的是:

1. 恰恰因為年輕,一些年輕人在不了解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前提下,僅僅從雜亂的渠道(小說、影視作品)中形成一種對這些疾病的籠統的「印象」,同時又因為不具備足夠的人生經驗和查找信息的方法,或者說也懶得去查正規渠道下的信息,因此存在對精神疾病的巨大誤解。

2.有了這種「誤解」作為基礎以後,又由於現代資訊的發達,一些年輕人百度了一下癥狀就自動對號入座了;殊不知真正的疾病診斷是很嚴謹的,甚至非面對面也是無法確診的,絕對不是百度一下癥狀發現吻合就可以自我確診的。然而這一批人,有了1中所述的「誤解」的基礎,也就形成一種思維定式,不再去深究其中細節,自己給自己確診了。並且,「紅色敞篷車效應」中,一個人注意力放在某一事情上,就越會發現這件事情不斷出現;對自我的診斷也是如此,越是對號入座認為自己是「抑鬱症」,可以相對應的癥狀就彷彿越來越多,這件自我確診的事情也彷彿越來越成為一個事實。

3. 這些人很難和真正嚴重的精神病患者有過直接甚至間接的接觸,因此並不直觀地了解這類病的嚴重後果和痛苦影響。對後果的認識被大量瑣碎而不確實的信息混淆,因此他們對後果的判斷是輕微的,並且帶上了中二色彩的凄美和悲劇感,自我沉浸其中。

互聯網上對疾病癥狀和嚴重後果的普及本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不是深入淺出的完整普及,只是斷章取義地「普及」一部分癥狀,以吸引更多關注的目光,這種做法無疑是只顧自己利益的行為,是對潛在患者不負責任的行為!


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路過 確診 治療了 而且好轉了很多。
目前和病友經營一個宣傳精神健康的公眾號,粉絲也不少了,說說我的看法。


精神疾病這個玩意兒吧,第一遺傳,顯而易見的就是一般精神病家裡肯定還有別的精神病,老一輩的人不懂這些,所以一輩子過的不開心他們也不覺得是自己情緒失調。

第二醫學水平發達了,要檢測就變成容易的事情了。以前的人自殺你會說這人腦子有坑,但實際自殺這種行為就是違反生物求生本能的行為,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就判定為有病。

其實有沒有精神病有題主說的這麼重要嗎?我看不見得。人能意識到自己的精神狀態有問題,不論是處於亞健康還是真的得了精神病,只要我們意識到了就是一件對自己有益的事情。

人生不長的,如果花了太多的時間難受,豈不是浪費了大好時光嗎?

我一點都不後悔去看病,我也感謝我的醫生,感謝這些藥物。我今天能夠這麼開心的生活,是他們帶給我的。不然我還在發瘋,還在沒有理由的哭,還在為生而為人,我很抱歉而愧疚,還在為討好別人而委曲求全。

題主,你可以在各種精神疾病領域的調查研究中發現,這些病的確診率是逐年升高的,這是好事。當你開始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就為你的生活質量而負責。

我們選擇治病,不是硬抗,是因為這樣讓我自己快樂,而不是讓別人同情我。希望你能在不理解的情況下,選擇包容一個病人的感受。

順便宣傳一下我的公眾號
雙相躁鬱世界id:bipolar_world


因為年輕,得了中二病而不自知。但是很抱歉,對那些以為「患有各類精神疾病意味著在某些領域擁有世所罕見的天賦」,並「藉此掩蓋自己在另一些領域的低能」,進而「反襯出自己其實十分牛掰」的中二病,我要說:正是因為你們這些本來沒病裝病的中二病的存在,那些本來就飽受精神疾患困擾的人更是雪上加霜。

精神疾病從來都不意味著天才病,更不意味著你高人一等。這都是一些小說電影電視劇的錯誤渲染。

就算是這樣,總有那麼幾個中二患者會這樣想:為什麼我不能得一些聽起來超酷的病,比如超憶症之類的?

與此相對,沒幾個年輕人會宣稱自己有AD。聽起來超遜是不是?(超憶症什麼的,AD什麼的嚴格來說屬於神經疾病不屬於精神疾病)

抑鬱症怎麼樣?聽起來也不錯,感覺很深沉的樣子呢~
真相是ta們沒有經歷過罷了。不知道真正的抑鬱症患者看起來一點也不酷,而是雙目無距形容枯槁。連活下去的態度都變得曖昧不清似無所謂的真患者哪裡還有氣力到處炫耀自己得了抑鬱症。

通常,統計意義上的通常,真正困擾的人有的沒意識到自己病了,有的不敢說,不想說,怕被說,不看病,還要隱瞞。那些統計意義上不通常的,是少部分主動去看醫生的。

如果精神狀態可以保證到處炫耀有精神病,我只想說這類人,不要再迫害真正困擾的人群了,本來ta們就已經很艱辛了。


葉公好龍


怒答:是事實

首先,題主的問題提的很爛,具有明顯的暗示性,讓人覺得身邊的人喜歡裝抑鬱症。

讓需要被公正對待的一個群體,被人認為是「矯情」。在別的位置,我已經開噴了。面對題主這樣沒有素質假裝有素質的不懂裝懂的自以為是的人,最值得這種公正的報復。

可我時刻用美德限制自己,至少在知乎這樣還算可以的位置,我必須表現的得體。所以我現在開始回答您的「問題」

-------------------------------------------------------回答在此---------------------------------------------------------------

真的存在這種事實,中國抑鬱症患病率在1.6%-4.1%之間,這是國家衛計委給出的數據(2015.10.9)。且逐漸升高。而壓力顯然比中國低許多的美國,抑鬱症患病率不降反升。根據FDA-統計美國大約有半數的人曾服用過抗抑鬱藥物。

-------------------------------------------------------回答結束---------------------------------------------------------------

然而我們從題主的問題中,卻能看出更大的「問題」

這個「問題」,首先,對回答者很不禮貌。提問沒有用 請問,謝謝,希望這些表示禮貌的詞語。再此提出批評。

其次,請大家看到這句話

抑鬱症作為一種 神經疾病 。治療時,人們掛的是神經內科,就連醫院裡的主任醫師這個級別的醫生,都不一定是什麼心理學專家。

可見答主在描述問題是 自己也 一竅不通 一派胡言 ,你說的那些「同志」是不是對心理學一竅不通我不知道,反是現在您對心理學和醫療常識都一竅不通。

再看第二句話

???.png 請問你哪裡來的數據?? 那你發病率是多少吧。

請問這個數據是否是這樣得來的:

我,答主,嗯,好好的,沒病。樣本等於一,發病頻率等於零。額恩..發病率0%

從此可以看出題主作為一個提問者提問時根本就沒有思考過問題,也沒有查找過任何資料。相當於整篇問題描述,除了「本人95後,見過很多同齡人以及比自己年齡更小的同志們常常會證明自己經歷過多大風雨或是多大打擊」一句是事實以外。其餘都是題主所臆造的。

所以對於這個真正的卻沒有被提出來的問題:「你為什麼覺得別人的抑鬱症是假的」

我的解答是:可能是你的「年輕的同志」,認為你是一個不了解抑鬱症,又不肯思考的頑固的人。所以他們故意,含糊其辭來搪塞你,讓你覺得他是假的,然後你就不屑於和他交流,他就通過這樣 ,沒有傷害任何人的,圓滑的,避開了你。

這是我知乎的首次答題,本來沒時間的。完全是因為被題主字裡行間的戾氣激怒了。但是題主只要在看了我這篇回答之後,願意真誠待人。自己多思考問題。並向為自己有強烈暗示性的提問向大家道歉,我很願意為我自己字裡行間里的戾氣為答主道歉。

在此祝大家身體健康。


看過一篇文章有一個觀點,大致意思是:身處在社會中的人時常會面臨各種身不由己的事情,沒有辦法直接拒絕但是如果說「我病了」,更容易達到這個拒絕的目的。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總不能直接說自己不願意和廉頗爭列,所以「稱病」便是委婉表示拒絕的一個讓雙方都心照不宣的辦法。

精神疾病需要治療,但是心理有各種不適應還是多數人會有的情況。前者屬於病人,後者屬於適應不良的範疇。老實說對照著一些疾病的表現去學習並不能解決問題,更多的還需要想辦法克服所謂的「心魔」。

另外,感覺醫生並不強調得了什麼症。我前段時間持續的焦慮情緒引發了一些軀體不適,長期低燒、疼痛等等,醫生的結論是沒有器質性疾病,但是這個狀態確實是很影響生活,再加上一直睡眠狀況非常不好,需要藥物來幫助改善但更多需要個人的改變。之後,開了點葯,做了一次諮詢,過了幾天那些癥狀慢慢減輕了(除了失眠耳鳴),然後該考研複習就複習去了。目前在思考,之前那些長期低燒、胸痛、莫名疼痛等等會不會也是「學習的癥狀」,或者是繼發性獲益。。。

======================================================================

失眠時間挺長了,也算是有一些體會:

1.避免標籤化。

2.如果有一些癥狀及時看病,如果得到緩解(比如軀體不適、失眠)沒必要把所有心思關注在這些上。

3.心病還需新葯醫,嘗試改變心態。儘可能遠離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只能說儘可能。

4.心理量表沒必要和疾病名稱聯繫起來,那些數據一般能表現個人當時的狀態還有一些人格。(吐槽一下,我的艾森克測試中掩飾程度比較低,果然是社會化程度堪憂啊【允悲.jpg】)

5.免責說明:默認把題目中「精神疾病」當做心理的問題,以上對真正的精神疾病無效。


「現代社會人們不應該會有那麼大的壓力,並且更沒那麼大的精神疾病發病率,尤其還是針對還在學生時代的年輕群體們」
題主原話
沒有這麼大的壓力是你沒有壓力,問問美國讀phd的,壓力大不大?
正是學生時代才有可能得精神病,青春期是精神病高發期
不知道題主怎麼想的
想來是身邊有人自稱抑鬱症之類的,題主不信吧


謝邀。

見過很多同齡人以及比自己年齡更小的同志們常常會證明自己經歷過多大風雨或是多大打擊,對心理學一竅不通卻常常說自己是抑鬱症、精神分裂或者狂躁症患者。

我剛上大學的時候,強行給自己加了個戲,不吃蔥姜蒜,每次我說「唉呀忘了說了,我不吃這個東西」的時候,都感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太子爺。說白了,就是人太普通了,學習馬馬虎虎,長得憨態可掬,又沒有啥特長,那麼多同學呢,二十歲不到的大小夥子,肯定是想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啊,就加了這麼一個戲。

淺層次的是矯情和淺薄,深層次的是自卑和焦慮。

在一個最想炫耀的年紀沒得炫耀、又等不及自己花幾年的功夫培養出某項技能,就只能秀一些「無法證偽」的技能來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最常見的就是說自己「吃啥過敏」,「抑鬱症傾向」,「不能喝涼水」之類的,又不花錢,又輕易的營造一種為了你忘了愛的氛圍。

你說你不吃腥的,我怎麼知道你到底吃不吃。你說你抑鬱,還自己解釋抑鬱症外表看不出來,別人也不能追著你要病例吧。

怎麼解決?多看書,別矯情。鍛煉身體,別沉迷網路。

你覺得你說自己抑鬱症的時候是這樣的。

實際上在比你大三五歲年紀的人的眼裡,你是這樣的。

畢竟。

抑鬱症發病率1%多,很有遺世獨立的感覺。

痔瘡發病率60%,顯然就不那麼非主流了。


我在其他回答里總結過一部分人的新型宗教
叫做狗肉教

意思是掛羊頭賣狗肉裝逼佔便宜教

說的有點啰嗦啊,其實我也沒能力更精簡措詞了。

這裡有幾個關鍵詞,一是賣狗肉,就是真實行為的意思,二是掛羊頭,就是你說的那些精神類疾病,三是裝逼,衣食住行和裝逼是人類的五大必需品,所以裝逼不怪他們,畢竟人人都需要裝逼,但是用疾病來裝逼,屬於比較low的行為,然後就是佔便宜,這是真實目的。

下面我們來討論為什麼要用精神類疾病做羊頭,這個首先要考慮國家的政策法規,精神類疾病患者確實是被法規特殊考慮的人群,他們確實會因為自我行為控制力比較弱的原因,被賦予某些特權,比如一部分精神類疾病殺人不犯法,再加上社會環境的同情心和政治正確相結合,就讓一部分人認為,得到了這個認可,就等於有了某些特權,這才是真正的目的。

由於普通人對於精神類疾病的不了解和精神類醫生的數量和質量的雙重不足,又造成了偽裝這種病況比較容易的特點,殘疾人也容易得到大家的同情和幫助,但是偽裝起來比較難,這些人可不捨得自戳雙目去贏得公交車被讓座的權力,所以只能在精神類疾病下手。

利用偽裝去得到好處,其實是動物的本性,一般聰明的人會裝傻,漂亮的人會賣萌,打架高手會裝脾氣好,籃球高手會裝他們不會打……這都可以理解,而靠裝作精神類疾病獲取利益,說明了這些人,沒有能力裝逼格更高的逼,只能鑽現階段精神類疾病堅定困難的漏洞去裝逼→_→

於是他們成為了狗肉教的一大流派……
關於狗肉教的其他流派,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我會根據問題情況,陸續向大家講解的


可以逃脫責任


題主的說法不準確。

「喜歡」是指感到快樂而且願意,那些人的行為只能表明「願意」或者「自我認可與認同」

如果題主是想表明行為現象的頻率程度,可以用中性化的往往、經常、不少等等。

關於這種行為現象的出現,當然有誤用,無法準確描述自身心理感受的結果,進而引發歸因分析的失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情緒問題以及心理疾病問題,並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稀缺,「不應該如此之多地發生」並不成立。


中國抑鬱症患者人數有9000w左右,15個人裡面就有一個,很少嗎?只是大部分人不會專門去找心理醫生而已

下文摘自 人民日報


如果你真的是抑鬱,那你應該明白,在得知自己是抑鬱症的那一刻,應該是欣喜,而不是絕望。


推薦閱讀:

為什麼總是習慣性地反駁別人?
為什麼感覺美國特別能出叼炸天的傳奇人物?
為什麼國內某些人看電影的時候素質那麼差?
如何看待」軍人依法優先」這六個字?以及軍人花了納稅人的錢就應該服務這種看法?
如何看待因霧霾停課後某些學生的反應?

TAG:心理 | 抑鬱症 | 社會現象 | 心理學現象 | 年輕人的煩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