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資本主義需要自由勞動力而不用奴隸?
假設題主說的奴隸指的是是「奴隸主包吃包住而不開工資的勞動力」,自由勞動力指的是「老闆發計件/計時工資的勞動力」。很顯然,奴隸的勞動和獲得報酬的特徵是「多干少干一個樣,干好乾壞一個樣,干與不幹一個樣」。
「 奴隸是沒有財產的,除了多吃少乾沒有任何追求 」
《國富論》里的原話不記得了,是這個意思。
所以如果企業家使用奴隸做勞動力,他們會偷懶,不幹活兒,效率低,監督成本高。不僅企業家賺不到錢,而且勞動力的狀況也得不到改善。使用自由勞動力,他們有激勵多干,監督成本低,企業家和勞動力都可以賺到錢。
有人可能會反駁,說如果工資只能夠吃飯,自由勞動力和奴隸還有什麼區別?!
首先,激勵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奴隸是「偷懶-吃飯」,自由勞動力是「努力幹活-吃飯」,生產效率也是提高的。
其次,我承認在上面的情況下,自由勞動力的狀況還不如奴隸。但是題目是站在「資本主義」的立場上問的,只要企業家認為能多賺錢,肯定會選擇自由勞動力而不是奴隸。
再次,但是勞動力市場上的工資取決於勞動力和企業家之間的談判能力。
巧了,我剛好有個農場。
我是來給資本家洗地的,要罵我就罵吧,沒有關係的親。
我農場里絕對不需要奴隸,實際上我的員工上班都很隨意,想啥時候上工啥時候上,能夠完成任務就行。來去自由,利潤分成,按勞分配,地位平等,我是個生產管理者,而不是生產組織者。
資本家,哪怕是現代農場主,都會更願意僱傭自由人,而不是蓄養奴隸,原因來自於兩個方面:
資本家方面:只承擔有限責任。
現代經濟實體,主要就是有限責任公司。資本家責任僅限於投資,即使企業負債了,也不可能讓資本家割腰子賣了還債。
我是個資本家,那麼不管盈虧,我只用付出投資進去的錢。
我要是奴隸主,就有可能被割腰子。我對於奴隸需要負無限責任,一個奴隸莊園的莊園主是無限責任實體,儘管他給予奴隸的少之又少,但是奴隸一旦造反,就會割他腰子。
資本家破產,你只能索要法律規定的那部分資產,不能跑到資本家的門口去耍賴去,更不能割了資本家的腰子賣錢。
奴隸造反了,會把奴隸主吊起來打,乃至於割了腰子賣錢。
為我自己腰子著想,我肯定願意僱傭自由人,對他們負有限責任,支付更高的報酬。而不是拿我的腰子去冒險,負無限責任,支付低到可憐的報酬。畢竟錢沒了可以掙,腰子沒了又不會自己長出來。
勞動者方面:需要高素質勞動者。
我的農場是這個畫風:
給不熟悉的朋友解釋下,從上到下是文洛式溫室,發酵床養豬,無土栽培。
這些都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而不是出工不出力的奴隸。他們沒有自由,沒有自己的財產,在勞動中不可能給自己帶來利益,必然是出工不出力的,甚至有可能給你暗中使壞。
綜合以上兩個因素,現代勞動,實際上是一種利益共享,是在勞動過程中的一種分工:資本家負責管理生產,籌措資金,引進技術,分配利潤。勞動者負責從事生產,貢獻才智,提出建議,分享利潤。雙方是合作關係,資本家免於失去腰子,勞動者免於失去自由。
每個人的臉上都笑開顏。
那麼我為什麼要蓄養奴隸呢?
我公司叫益豐農業,effective agriculture science technology,EAST。位於西藏拉薩。我在知乎的專欄叫做:圍農夜話。
反對上述的大多數答案……
首先,資本主義曾經使用過奴隸……例如美國南方的農業資本家、荷蘭在東南亞的種植園等……
假定奴隸可以被視為自由勞動力的一個完全替代要素,使用奴隸比使用自由勞動力擁有更高的固定成本,和更低的可變成本……
同時,假定給每個勞動力配給的其他成本,與勞動生產率呈正相關關係,給奴隸配給的其他成本本身會導致蓄奴的固定成本上升(有工具的奴隸更容易逃跑、有知識的奴隸更容易逃跑、在每個奴隸被分配工作的土地越多的情況下奴隸越容易逃跑),但給自由勞動力配給的其他成本不會導致固定成本上升……
綜合起來看,影響資本家(實際上也可能是每一個生產者)選擇蓄奴還是選擇僱傭的重要因素如下:
蓄奴的固定成本(包括購買、監督、防止逃跑的成本等,在奴隸制非法並且被群眾反對的現代還要加上法律成本和輿論成本)有多高
生產過程有多麼傾向於勞動密集
全要素生產率有多高
奴隸和自由勞動力本身的勞動生產率各自有多高
在使用自由勞動力進行生產的時候配給給單位自由勞動力的其他成本有多高
假定法律中立:
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過程將會越來越傾向於資本密集而不是勞動密集
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某一產品的全要素生產率本身在降低(因為在產品本身不變的前提下,單位產品價格越來越便宜)
伴隨著教育制度的發展,自由勞動力將會附帶越來越多的人力資本而在從19世紀中後期到現在的環境下,配給給自由勞動力的其他成本是相對適中的(其他成本過高還是過低都會導致增強奴隸的吸引力)
這幾點都會促使越來越多的資本家轉而採用自由勞動力,而不是蓄奴……
在使用奴隸的資本家越少的情況下,剩下來的使用奴隸的資本家就越是能夠降低蓄奴的固定成本的資本家(同時也包括某些特定還處在蓄奴利潤最大化階段的行業的資本家);同時,市場上的一部分自由勞動力(主要應是和奴隸具有差不多的人力資本的自由勞動力)也害怕面對奴隸的競爭——則已經不再使用奴隸的大多數資本家和這些自由勞動力將會聯合起來,促使法律變動,從而讓蓄奴行為變得難以繼續……
其實同一模型也可以幫助我們思考,為什麼到了現在,在奴隸制早就被依法廢止的時候,依舊在性服務業等領域出現使用奴隸制的情況……
參考資料:
Rogowski, R. (2013). Slavery: a dual-equilibrium model with some historical examples. Public Choice, 1-21.
給一個角度完全不同的小補充。
奴隸和自由勞動力的性質差異是一個法律問題。具體來說,奴隸不具有法律意義上的人格,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人」,而是法律意義上的「東西」或者「牲口」。再具體點說,奴隸沒有參與投票的政治權利,沒有通過法律程序締結婚姻的民事權利,沒有以自己名義簽署合同的民事權利等等。而自由勞動力在法律意義上,則是一個人,理論上和資本家擁有相同的政治權利和民事權利。
這個差異的本質是抽象的和理論層面的,而不必然是具體的。事實上,大多數人對奴隸制的一個重大誤解是,把奴隸想像成美洲種植園裡的奴隸。這固然是一種奴隸制的表現,但並不是奴隸的必然屬性。比如在古希臘的奴隸制下,許多教師、管家、商人的身份也是奴隸。這些人從事的是當時最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可以擁有充分的人身自由和優越的生活條件,一些奴隸甚至可以成為某個小城的首富。這些人的實際生活條件可能遠遠好於務農的普通公民,唯一的問題在於不具有法律意義上的「人格」。所以,認為奴隸只能從事無創造力的體力勞動,卻無法從事高技術含量、需要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勞動的觀點是不符合真實歷史的。關於奴隸制對創造性勞動不利影響的討論,可以詳見回復區中@司馬懿的留言。我完全是同意的,我寫這個答案只是想說明奴隸制在歷史上並不必然和困苦、勞動環境惡劣掛鉤。
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話題,就是西歐廢奴思想興起的時間點其實微妙的早於資本主義(當然這取決於對資本主義的定義),而且肯定顯著地早於工業革命。比如美國建國時期對於是否廢奴的討論很難說和資本主義有什麼關係。
打個比方,假設等等的設想類答案不可避免地透露著一股民科氣息,完全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學風。 @馬前卒 否認資本主義的本質要求著從奴隸制發展到僱傭勞動制散發著一股反歷史的反動氣息。
之前贊了一個答案,指出工人比奴隸便宜這是完全正確的,但還不夠完善,沒有從唯物史觀的方面來回答它的內在機理。僱傭勞動制是和資本主義一起成長起來的,需要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方面的歷史發展,來解釋奴隸制或農奴製為什麼發展到僱傭勞動制。農奴或者是奴隸是依附在土地上的,這是有限的生產力的情況下的必然結果,他們被視為土地上的客觀生產條件的附屬物。這時候剩餘產品和交換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農奴或者奴隸離開土地,那麼他找不到生活資料就不能生存。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手工業的發展,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和剩餘勞動的增加,一方面積累著一無所有的工人,另一方面積累著資本的生產資料。資本需要自由的工人以便使工人便宜,剩餘價值的生產使工人釘死在僱用工人的地位上。由於私人的商品交換的自由與平等成為了資本主義初期的上層建築,以便進行價值的生產,因此政治的解放為工人也贏得了自由交換的勞動力商品的地位,但這絲毫不改變生產關係的實質。此時工人隸屬於整個資產階級,而不是單個資本家,因此他可以隨時自由地離開某個單個資本家,而在勞動力市場上找到自己的生活資料,這對資本家也是有利的,因為這有利於把工人從土地束縛上釋放出來,並集中到城市或資本所在的工廠,找到大量的便宜的自由的一無所有的勞動力。因為工人只能賺取勞動力商品的價格,但決不會妨礙這種剩餘價值的積累,在這種生產關係中,資本已經佔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因此,工人的自由勞動力的地位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是一定生產關係條件下的必然產物,而這一生產關係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並為生產力的發展程度所制約。
這是我寫在介紹美國早期歷史的一篇文章里的內容,我覺得可以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
算算奴隸制的經濟帳
說道奴隸制,絕大多數人腦海里都是一群衣不遮體的人在辛苦勞作,旁邊一個滿臉兇狠的監工揮舞著皮鞭。然而你要是真的不小心「穿越」了,會發現要找到上述義務教科書里描述的情況真的是很難。尤其是你如果穿越到18、19世紀的弗吉尼亞,你就會發現這裡幾乎所有的奴隸主都比你的老闆要通情達理的多。
在我們的教科書里,被定義的奴隸制實際上包括三種風馬牛不相及的社會關係。一種是發生在生產力較低的社會奴隸制度,一些無法獨立生存的人作為主子家庭的一部分,為他勞動、處理家務,發生戰爭時還追隨他上戰場,在部族內發生權力爭鬥時充當打手。幾乎所有的民族都經歷過類似的時期,在不同的民族中他們不同的稱呼,被翻譯為奴隸實際上是不完善的,它實際上是一種人身依附關係或者說庇護制,主人對於這些依附者存在剝削關係,但是也有一種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合作關係,所以這種依附者不一定是被迫的,也有主動投靠的——這也是為什麼在蒙元和滿清時官員如果可以自稱是皇帝的奴才都感到無比光榮,這說明他們之間還有一種更親密的關係。第二種是所謂的「亞細亞模式」(確切地說是「非歐洲」模式),奴隸以血緣關係結成一個群體,這個群體大部分內部事務自我管理,但是要以群體為單位,按照要求為主人提供某些產品或服務,這種模式大多起源於一種征服——納貢模式,我國西周社會裡這種制度非常普遍,這種模式也是印度種姓制的濫觴。
第三種奴隸沒有其他屬性,僅僅作為一種財產或生產資料來使用。這種也就是被當作最典型奴隸制度,但是實際上它卻是整個人類歷史上出現少見的一種關係。即便是被認為這種關係最發達的古希臘羅馬社會,奴隸也只是全部人口中的很少一部分,因為奴隸勞動並不一定總是合算,它始終要和自由僱傭的勞動力相互競爭。當然所有人都會說,奴隸只要管吃飯穿衣就行了,而支付僱工的薪水不僅要滿足吃飯穿衣還有讓人家有點結餘。但是帳卻不是這麼算得,比如說你需要支付購買奴隸的錢,而且是提前支付,也就是說你如果不把這筆錢用於購買奴隸,也可以用於放貸,所以在日後折舊這筆成本時別忘了你還損失了利率——當然你也可以這樣操作,放貸給一個明顯還不起錢的人,讓他用身體做抵押,如果到期還不了錢就把他變成債務奴隸。(不過這麼做一定要注意政治風向的哦,有時候政府會禁止這種行為,並會出台法令釋放債務奴隸。)
通常採購奴隸會是一筆可觀的支出,很多「創業者」都會陷入融資的困難,所以在市場上還有其他選擇,比如有專門出租奴隸的奴隸主,你可僱傭奴隸勞動。當然對於「長線投資者」來說,你的奴隸也可以是用上一代奴隸「繁殖」的,但這種奴隸如果不考慮技術培訓的話,往往比購買奴隸成本更高,它的成本包括女奴因為懷孕而無法工作造成的損失,奴隸成長過程中的養育費用等,所以成本最低的方式還是實行「獵奴」,直接用軍事手段獲取成年勞動力。
為了監視奴隸勞動,你還必須僱傭監工,或者自己充當監工,這樣你就不能去做其他工作,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成本支出,當然僱傭自由人也可能偷懶,但是管理自由勞動者要容易一些,使用奴隸勞動管理成本更高。此外你還要承擔奴隸的養老成本,即便是在最冷酷無情的社會,人類的法律和道德也不允許把喪失勞動能力的奴隸直接「處理」掉。而且奴隸有可能生病,你還要提供醫療保障,而且不能讓他過度操勞,不然你的投資就可能隨著奴隸的疾病和死亡打水漂。奴隸不僅可能生病,也可能反抗,但是最有可能會逃跑,所以逃奴造成的風險成本也是必須計算的。此外,奴隸可能是一個從很遠的落後地方掠奪來的,所以更有可能是一個牧民或者獵人,所以必須進行很多的培訓才能具備農業和手工業的勞動技能,所以還必須記入一筆不菲的培訓費用。所以這樣算下來,使用奴隸勞動的成本實際上是很高的。
下面我們推演一下,假設總成本是Z:X為奴隸的日常生活費用,P為奴隸採購成本,F為逃奴等現象造成的的風險成本,C為奴隸的培訓費用,N為奴隸的有效使用壽命,M為分攤到每個奴隸勞動者身上的管理費用。
那麼Z=X+M+(P+F+C)/N,那麼假設一個自由人的工資是X1,管理成本是M1。那麼只有X+M+(P+F+C)/N& 所以真正適應使用奴隸勞動能符合經濟的行當是很少的,大體上主要集中在礦山和手工業作坊,因為這些工作自由人不願意做——礦業危險而勞累,這一點就不多說了。而手工業作坊的工作在農業社會裡並不受歡迎,因為散漫的農業勞動者並不喜歡作坊里有時效和紀律的機械勞作,這一點就提高了用工成本。而且技術熟練的工匠要價非常高,如果自己培養的話就必須對他進行約束,不能隨便跳槽,從這一點來說,農業時代的手工業作坊都有強烈的試圖控制勞動者的企圖,在奴隸制無法維持下去時,他們會通過學徒制度或者讓工匠負債,充當債權人的方法來實現這一點。而且這些地方勞動力非常集中,可以用很少的管理者可以管理一大群勞動力(M變小),所以在這些行業里使用奴隸勞動是算的,同樣的原因,中世紀的威尼斯共和國使用很多奴隸作為地中海上的划槳船槳手。 所以我們看的的是,一般來說,奴隸適應於這樣的情況:自由人不願意乾的工作,要求的工資非常高,遠遠高於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費用,並且行業的勞動場所人員密集,便於用較少的監工進行管理。但是僅僅是這些也只是形成了使用了奴隸的需求,並不能真正造成奴隸制度,如果僅僅是這些需求的話,那麼我們應該看的在礦業和手工業作坊里的奴隸使用應該是一直是有利可圖的,它從經濟角度來看應該是持續,而不是隨著其他行業的奴隸制一起崩潰。 那麼我請大家注意上述公式中的F一個項目,造成這個成本的最主要是由於奴隸逃跑造成的損失。我們現在假設你是一個奴隸主(好吧,我知道你不是奴隸主,拜託帶入一下角色),現在你的一個奴隸逃跑,你打算怎麼來追回這件會走路的「財產」。
選項A:聽之任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他去吧。後果是你損失了一大筆財富。
選項B:帶上親戚朋友,去追捕奴隸,這個過程中你要請客吃飯,還要支付各種差旅費用,如果找到了最好,如果找不到你的損失會比A更大。
選項C:登個懸賞廣告,讓「專業人士」去處理——會有專業的逃奴追捕人員去應對這種情況。這種專業人士不僅經驗豐富,而且有一點非常大的優勢,那就是他們會同時接下很多奴隸主的委託,比如一個奴隸A向東方逃竄,但是追捕人員H錯誤的向北追捕,結果失去了奴隸A,但是卻捕獲了另一個委託人要求追捕的奴隸B,而另外一個追捕人員在追捕逃奴C的時候捉住了奴隸A。簡答的說,專業人士的優點就是,專業化的社會分工產物與規模經濟的良好結合,它的成本要比你自己客串追捕人員效率高得多,成本也低得多。也就是說,奴隸制經濟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在一定區域內有一大堆奴隸主,逃奴追捕業務足以養活一些專業人士,這樣才能控制逃奴成本,所以一旦社會上的其他行業已經放棄奴隸制,那麼剩下的行業就很難生存。
而且要非常注意的一點,那就是如果有人蓄意藏秘逃跑奴隸,那麼就會給追捕工作帶來很大麻煩。這些藏秘行為有一部分是由於好心人的同情心,但是大部分是出於一種卑鄙的目的——獲得廉價的勞動力,就像現代發達國家僱傭和藏秘非法移民一樣。所以立法非常重要,必須有嚴格的《逃奴法案》來懲治這種行為——而要社會通過這樣的法案,必須是奴隸主們在社會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比如你在一個中世紀的農業社會中的一個礦山經營者,你跑到國王和貴族們的會議上,要求通過一條《逃奴法案》,他們一定會覺得你腦子進水了。如果《逃奴法案》不能在全社會通行的話,那麼後果就會很糟糕,就像美國的南北關係經常引起爭執的問題,就是雙方政治家達成的《逃奴法案》到底是不是違憲,南方的「專業人士」到底有沒有權利在北方的自由州中追捕逃跑奴隸。
算算奴隸制的經濟帳2——奴隸制農業
假設你現在有一大片地,你打算如何經營它?你說你打算蓋樓做房地產商——抱歉,在這一節里我只能讓你從事農業,你必須把這塊地用於農業,現在你有如下選擇:
A、把地租出去,然後按年頭收錢,也就是貨幣地租形式。這種方式是最簡單省事,你躺著數錢就可以了,當然也是最腐朽和沒有進取心的,任何一個朝代如果發現地主們都熱衷於收取貨幣地租的話,那麼說明這個階級已經走向沒落了,等待他們都不是被經濟革命淘汰,就是被政治革命要了小命。
B、把地佃租出去,然後和佃戶進行產品分成,也就是實物地租模式。可能有人要問它和貨幣地租有區別嗎?答案是區別大了,在實物地租里,地主往往要非常積極的參與到農業的經營里,以確保土地的長期產出最大化。地主必須和佃戶一起確定種植的農作物品種,也許還要提供種子、農具和耕牛,以及改善土地的灌溉系統,以及制定各種土地改良計劃。當然還要準確估計每塊地的產出,不能讓佃戶少報產量,黑了你應得的那部分。最後你還要和商人和市場打交道,把收穫的作物賣掉(或者以物易物)。總的來說,地主是勞心者,在從宏觀上管理著土地,而佃戶則是勞力者,從細節上操勞,所以實物地租要求一個經驗豐富,有領導能力的地主才能勝任。
C、把土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土地連成大片的作為自己的收入,另一部分分成小塊交給農民去耕種,作為對他們的報酬——要求他們抽出部分時間為你工作,也就是勞役地租形式。這種模式的好處是簡單易行,因為他不用為農民們的日常勞作操心,也不用評估當年的收成情況,因為你的收入非常明確,都在你屬於的地里。當然大部分人可能會說,這種模式一點也不簡單,因為你要親自監管一大片土地,這不比和農民「聯營」的模式更省心。但是實際上這種地租模式農業的經營都相當粗曠,基本上一年三次農活,春天播種,秋天收穫,中間進行一次除草,所以你一年只要組織好三次「戶外活動」就可以了。這種情況都是發生在地廣人稀,商業又不發達的時代。因為地廣人稀,所以土地不是稀缺資源,沒必要精耕細作,同時沒有商業市場,收穫的糧食只要夠吃就可以了,不管是地主和農民都沒有提高農業單產的驅動力。所以你沒必要逼著農民拚命種田,因為收穫過多只能是在穀倉里爛掉,還不如讓你的農民們勞役時間做點其它事情,比如為你修建城堡,維護周圍的道路、橋樑和渡口。在哪種商業往來非常有限的時代里,領主們豐富自己生活的各種需求都要靠附近農民們的勞動去解決滿足,需要木材就要農民們去砍,需要羊毛也要農民們去剪,然後還要徵用他們的妻子和女兒紡成線和織成布,所以勞役地租非常符合你的心意,而實物地租只會造成糧食浪費。當然如果你需要女人了,也可徵用你的「初夜權」,不過如果你的領地里有威廉.華萊士那樣的刺頭就麻煩了。總之,在哪種經濟條件下,地主(或者領主)的需求很多,但是唯獨他們沒有要求農民提高農業產量的需求。
如果你的農場處於商業程度非常高的環境里,迫切的需要提高單產的話,那麼最好的模式不是和佃戶進行聯營(實物地租),因為以家庭為單位的土地經營並不能達到最佳效率,所以我們推舉D模式,也就是你直接經營所有的土地。
因為農業是靠天吃飯的,有農閑和農忙季節之分,所以在一年之中對勞動力的需求是不同的,通常在D模式的經營中,需要兩種勞動力,一種是常年在農場勞動,另一種是在農忙季節臨時僱傭的。我們國家在土改之前地主家有長工短工之分,就是指這種情況,長工在地主家吃住,通常他們都是社會上最貧窮的出身,和地主是一種人身依附關係,不僅要料理農活,還要從事僱主的家務勞動。而在古羅馬的農業中,長工的工作則經常是由奴隸來完成的。如果不考了勞動力價格的話,那麼長工比奴隸要有優勢的多,因為僱主對長工有有效的懲罰措施,他們很容易被監管,並且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也會努力工作,因為一旦偷懶被逮住就有可能被辭退。而奴隸則是花錢買來的,他不用擔心被辭退的問題,離開監工的眼睛就有肯能偷懶,除了偶爾給一兩鞭子,主人幾乎沒有什麼可以懲罰他的。買到特別頑劣的奴隸是尤其令人頭痛的事情,因為這種買賣沒有試用期,也沒有無理由退貨,所以你只能認栽,唯一挽回部分損失的辦法是把這個奴隸帶到遠遠的地方,找一個不知底細有愛貪便宜的買主賣掉,比如喬治.華盛頓就曾經把自己的一個不服管教奴隸委託給去巴貝多(英屬西印度群島之一)的船長去賣,並告訴他可以隨便賣任何的價格。
那麼為什麼不採用長工而使用奴隸,這通常是由兩種情況引起的,一種是奴隸的價格非常便宜,比如在古羅馬時期,羅馬人戰勝對手後經常把全城的人都賣為奴隸,這樣市場上充斥著大量廉價奴隸,奴隸的價格比使用長工要便宜的多,所以即便效率低一點也是合算的——當然這種情況是比較反常的,很難持久。另一種是勞動力非常稀少的情況下,為了保證農業生產的進行,你必須儘可能的買斷勞動力的所有權,就像當年在美洲發生的情況。如果是像中國和印度這種到處是廉價長工可以僱傭的地方,只有腦子進水的人才想要使用奴隸——除非是家僕和性奴(荷蘭人曾經打算在東南亞引進奴隸經營蔗糖業,不過後來發現中國移民比奴隸好用)。所以說刨除古羅馬那種反常情況,奴隸制就是當商品經濟遇到了勞動力短缺的後果。中世紀早期時,歐洲勞動力缺乏,但是沒有人想要實行奴隸制,因為沒有商品經濟的市場,採用勞役地租更符合利益。
應該說,農業並不是使用奴隸作業的好行當,不僅僅因為相當多的農業生產是分散進行的,不利於監管,而且農業是靠天吃飯的,有季節性的,農閑對於你重金購買的奴隸來說,等於是閑置資產,只會不斷提取「折舊」,而不會產生利潤,損失會很大。
大部分採用奴隸制經營的農業實際上都很少是單純的農業,都帶有工業和手工業的性質,比如前文提到的蔗糖業,此外如橄欖油業、葡萄酒業,靛藍業都需要投入很大勞動力進行作坊內的壓榨發酵等勞動。另一個特點是農閑的季節相對較少,比如煙草和靛藍的種植,它需要先育種、整地、種植、繁瑣的田間管理,然後最絕妙的是這些作物的收穫方式,它們不是一下子進行的,而是一點一點的進行,比如煙草它是成熟一片收穫一片,靛青也是一點點的每個月採摘一次,所以這些行業里奴隸資產閑置率是比較低的,不像種植糧食作物,春播秋收兩個月忙完一年閑。
即便是這樣的行業里,農業勞動對於奴隸的閑置還是有很多的,為了降低勞動力浪費的方法是採用多樣化的經營,在農閑的日子裡種植一些別的作物,最常見的方式是種植糧食和蔬菜,這樣你的種植園可以減少外購這些食品的費用,降低成本。但是問題來了,這些農業並不是勞動力非常密集的,分散勞動的話有限的監工們無法監督這些工作,那麼怎麼樣才能防止奴隸偷懶呢?所以你需要一些經濟措施來激勵奴隸利用自己的閑置時間,比如說你可以把一些閑置的土地分成小塊分配給奴隸們,然後降低日常的糧食和蔬菜的配給,讓他們在空閑時自己種田來養活自己。從理論上說奴隸們的勞動量增加了,但是實際上這種措施對於絕大多數奴隸來說更受歡迎,因為如果份地經營的好的話,就會有很多剩餘產品,可以拿到市場上去出售,換取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一件漂亮衣服,一件給孩子的玩具等——這些東西都是奴隸主不可能發放給奴隸的。
我寫道這裡,有人可能會感到詫異,為什麼這些奴隸可以自由的去市場做生意,但是事實上就是如此,很少有奴隸制像我們教科書里描述的那樣用手銬腳鐐嚴密監管的,大部分奴隸的自由程度不會低於我們舊社會的長工,而且待遇肯定比長工要好,在南北戰爭前廢奴主義者和南方論戰的時候,南方就說這裡的奴隸的待遇都比北方的僱傭奴隸(工人)要好。而弗吉尼亞奴隸主更是以對待奴隸友善而著稱,當然我們不應該認為就是他們所宣揚的英國紳士精神的產物,而是經濟環境的產物,因為侍候煙草是一項玩弄手指的相當精細的活,你揮舞鞭子不會提高生產效率,懷柔手段更有效果——不管是什麼時代,要想發財就就不能任性,別跟「錢途」過不去,哪些標榜自己「很任性」的,要麼是富二代,要麼是窮光蛋,沒有需要靠自己賺錢的。
大部分奴隸都可以自由的在主人所居住的地區自由活動,並且不同主人的奴隸之間存在一種社會交往,所以逃跑並非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防止奴隸逃跑,完善的逃奴追索機制和高水平的「專業人士」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奴隸制經濟必須達到經濟規模才能生存。
算算奴隸制的經濟帳3——奴隸製為什麼不流行了
如果按照上述分析,就現在來說,仍然有很多的行業和地區是適合奴隸制勞動的,但是為什麼現在奴隸制不流行了呢?馬克思認為奴隸制妨礙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所以被淘汰了。但是我們如果審視西印度群島和北美的奴隸制生產,就會發現他們的生產力始終在提高,當然我不得不說個人對歷史的了解還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有限,不敢和先賢理論這些問題,我們可以把西印度群島的蔗糖生產,卡羅來納的靛藍生產和弗吉尼亞的煙草生產都看作是特例,而不是通例。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發現除了妨礙生產力的提高,還有很多因素導致了奴隸制的消失。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勞動力的供給。隨著時間的繼續,人口越來越多,需要找工作的人也越來越多,相對來說生產資料反而短缺了,那麼到處都是廉價勞動力,誰還搞奴隸制。奴隸制如果我們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的話就等於是終身僱傭制,它的成本是相對較高的,而且不利於懲罰哪些偷懶耍滑者。所以在人類社會早期,地廣人稀,容易催生奴隸制度,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錢有勢的人就會發現,只要緊緊握住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就會有無數的窮鬼自動送上門了讓你剝削了。就像我們說舊社會的地主對佃戶很刻薄,現在的老闆對員工很壞,但是沒有佃戶願意退佃,也很少有員工願意被炒魷魚一樣,但是如果你是在當年的北美就不一樣了,天地無限(我喜歡這部電影),到處是生存和發展的機遇,如果沒有某種強制措施防止「員工自主創業」的話,那麼僱主們很快發現自己成為光桿司令了。
當然如果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並不是所有的奴隸制都是被廉價勞動力打敗的。其中一些原因我們上面以及提高過,那就是奴隸制要有規模經濟,不然沒辦法控制奴隸逃跑造成的損失,而在人類社會中的很長一段時間經濟的主體是農業,而農業並不是適合開展奴隸制的行業,大部分時間,奴隸制被限制在茫茫農業社會中的少數工商業密集地區,這些孤島經濟體往往會由於戰爭、商路改變而消失,到中世紀時奴隸制整個的從歐洲社會中消失了,這種消失並不是作為奴隸反抗的成果(斯巴達克起義都沒能終結奴隸制的發展),也不是社會的進步,它最主要原因是當時商業往來被戰爭和動亂打破了,各地區進入自給自足的狀態,專業的大型工商業區域無法生存,剩餘的地區性的小工商業沒法達到奴隸制的規模效益,因而也無法生存。
當然也有人會提到一些反例反駁我常規農業領域內不宜用於大規模奴隸制勞動的說法,比如斯巴達的希洛制和古羅馬的奴隸制農業。對於希洛制它是農奴制還是奴隸制至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性,如果就它的運作模式來看,屬於勞役地租和實物地租的結合體。而古羅馬的奴隸制農業產生的幾個因素是軍事掠奪帶來的大量奴隸供給,地中海發達的商業往來,這樣促成了橄欖油和葡萄酒種植園內大規模的奴隸使用。另一個因素羅馬本土被征服地區的納貢,使羅馬城市的奢侈品消費變得非常繁榮,在市郊農莊里飼養孔雀、種植花卉等奢侈品農業變得非常有利可圖。隨著奴隸價格的上漲,本土的橄欖油業和葡萄酒業奴隸莊園很快就被行省的產品競爭壓垮,到公元一世紀時,隸農制就基本取代了奴隸制在農業中的勞動。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來自外部要求廢除奴隸制的壓力。因為奴隸制會極大的壓制一部分勞動者的消費能力和消費多樣性,所以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奴隸制就會限制市場需求的增長,而沒有市場需求,生產就沒法擴大。而沒法擴大生產,最終科學技術和生產力也就沒法提升——這一點要非常注意,大多數人都喜歡那種戲劇性的歷史情節,所以流傳了太多的關於發明家企業家的傳奇故事,但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更依賴於建造產業鏈中不斷的改進和積累,發展到一定程度,不管有沒有這麼一個人推動一下,也會一切都水到渠成。(這些發明家之所以傳世,關鍵不在於他發明了什麼,而是他在第一大堆同時代的發明家中能夠早一步,抑或是僅僅是打贏了專利官司——就像瓦特和貝爾)
而且這種對消費的限制不僅僅體現在消費品領域,而且也體現在生產工具領域。比如澳大利亞的羊毛農場,早期剪羊毛用的動力剪刀價格不菲,而且並不能提高生產效率,但是澳大利亞的剪羊毛工們在這種工具出現不久就紛紛購買,因為它能讓他們的工作時感覺輕鬆些。大量的剪刀銷售又會刺激規模化的生產,進一步降低成本,並且也有足夠的利潤進行產品的改進,這些技術改進既能運用與剪刀本身,也可以運用於其他生產領域,最終整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提升都會得到好處。如果這些剪羊毛工都是奴隸的話,那麼奴隸主肯定不會掏錢購買這些不能提高勞動效率的工具。在西印度群島的蔗糖種植園裡,奴隸主甚至很少給奴隸配備犁,比照蔗糖業龐大的投資,採購幾部犁花不了幾個錢,但是因為甘蔗是多年生植物,每年只要新種植很少一部分就可以了,所以工作量不大,讓奴隸在農閑時節慢慢挖坑就可以了。在人類的技術發展歷上,提高生產效率並不生產工具的改進的最重要目標,大部分的改進都是讓使用者更舒適,如果少了這個目標就會讓技術的發展失去動力。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廢除奴隸制可以釋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這樣當少數廢奴主義者指出這些事實的時候,就會得到大量工商業者支持,而獲得巨大的力量。所以在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奴隸制就會樹下很多敵人,這些人的利益需求可以讓他們採取包括政治和軍事手段去努力終結奴隸制。
反對現存所有答案。
在這樣一個政治經濟學問題下,用情感宣洩替代理性思考,用庸俗理解替代科學理論,可以,這很馬克思,很《資本論》。某些答主連基本概念都弄不清,就信口開河,大放厥詞,開展批判了,實在滑稽。更不用說他們批判的邏輯與資本主義矛盾運動毫無關係,充其量是人學的倫理批判。
首先我們要確定本問題下的基本概念,那就是什麼是自由勞動力。在某些庸俗理解下,自由勞動力就是八小時工作,五險一金,帶薪休假,真是夠「自由」的。這種理解可以休矣。所謂自由勞動力,就是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勞動力,取消了依附關係的勞動力。和這個勞動力的所有者——勞動者的待遇沒有一點關係,哪怕他就是待遇比奴隸還慘,他也是自由勞動力。
可見,貨幣所有者要把貨幣轉化為資本,就必須在商品市場上找到自由的工人。這裡所說的自由,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自己的商品來支配,另一方面,他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自由得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東西。
——《資本論》第一卷,第四章
自由勞動力是資本主義存在的基本條件。
它們需要轉化為資本。但是這種轉化本身只有在一定的情況下才能發生,這些情況歸結起來就是:兩種極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必須互相對立和發生接觸;一方面是貨幣、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他們要購買別人的勞動力來增殖自己所佔有的價值總額;另一方面是自由勞動者,自己勞動力的出賣者,也就是勞動的出賣者。自由勞動者有雙重意義:他們本身既不象奴隸、農奴等等那樣,直接屬於生產資料之列,也不象自耕農等等那樣,有生產資料屬於他們,相反地,他們脫離生產資料而自由了,同生產資料分離了,失去了生產資料。商品市場的這種兩極分化,造成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資本關係以勞動者和勞動實現條件的所有權之間的分離為前提。資本主義生產一旦站穩腳跟,它就不僅保持這種分離,而且以不斷擴大的規模再生產這種分離。因此,創造資本關係的過程,只能是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條件的所有權分離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使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產者轉化為僱傭工人。
——《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十四章
因此,不言而喻,只有在已經發展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貨幣資本循環的公式,G—W…P…W′—G′,才是資本循環的當然形式,因為它是以僱傭工人階級的社會規模的存在作為前提的。我們已經知道,資本主義生產不僅生產商品和剩餘價值;它還再生產並且以越來越大的規模再生產僱傭工人階級,把絕大多數直接生產者變為僱傭工人。因此,既然實現G—W…P…W′—G′這一過程的首要前提是僱傭工人階級的經常存在,所以,這個公式已經包含生產資本形式的資本,從而也包含生產資本的循環的形式。
——《資本論》第二卷,第一章
只有當勞動力同生產資料分離時,才可能存在僱傭勞動制,這是最明顯不過的道理。那麼這種僱傭勞動制有什麼好處呢?我們假設沒有自由勞動力,所有的勞動者都依附於一定的剝削者(奴隸主,地主等等),那就意味著,資本本身產生,增殖,擴張,而需要新的勞動力時,它將無法在市場上找到這樣的勞動力商品,這就使資本主義本身的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
但是,更典型的是第二種怨言,這就是:即使有了貨幣,還是不能隨時買到足夠的可供支配的勞動力,因為俄國的農業勞動者由於村社實行土地公有,還沒有完全和他們的生產資料相分離,從而還不是完全的「自由僱傭工人」。但是,後者的社會規模的存在,卻是G—W即貨幣轉化為商品能夠表現為貨幣資本轉化為生產資本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資本論》第二卷,第一章
沒有自由勞動力,也就不可能出現龐大的產業後備軍,而產業後備軍對資本的再生產同樣起著重要作用。這樣的道理也可以用于思考自由勞動力。
過剩的工人人口是積累或資本主義基礎上的財富發展的必然產物,但是這種過剩人口反過來又成為資本主義積累的槓桿,甚至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的一個條件。過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產業後備軍,它絕對地隸屬於資本,就好象它是由資本出錢養大的一樣。過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實際增長的限制,為不斷變化的資本增殖需要創造出隨時可供剝削的人身材料。隨著積累和伴隨積累而來的勞動生產力的發展,資本的突然擴張力也增長了,這不僅是因為執行職能的資本的伸縮性和絕對財富——資本不過是其中一個可伸縮的部分——增長了,也不僅是因為信用每當遇到特殊刺激會在轉眼之間把這種財富的非常大的部分作為追加資本交給生產支配。這還因為生產過程本身的技術條件,機器、運輸工具等等,有可能以最大的規模最迅速地把剩餘產品轉化為追加的生產資料。隨著積累的增進而膨脹起來的並且可以轉化為追加資本的大量社會財富,瘋狂地湧入那些市場突然擴大的舊生產部門,或湧入那些由舊生產部門的發展而引起的新興生產部門,如鐵路等等。在所有這些場合,都必須有大批的人可以突然地被投到決定性的地方去,而又不致影響其他部門的生產規模。這些人就由過剩人口來提供。現代工業特有的生活過程,由中等活躍、生產高度繁忙、危機和停滯這幾個時期構成的、穿插著較小波動的十年一次的周期形式,就是建立在產業後備軍或過剩人口的不斷形成、或多或少地被吸收、然後再形成這樣的基礎之上的。而工業周期的階段變換又補充新的過剩人口,並且成為過剩人口再生產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
——《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十三章
毫無疑問,建立在人身依附關係上的奴隸制,農奴制,都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由此可見,資本主義對自由勞動力的需要是自身運動發展的必然,它不僅必須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還要在再生產中不斷地製造出這樣的條件。
最後,我建議不學無術的倫理學人學「博士」們再溫習一下《資本論》第二版跋中馬克思引用的一段解釋他的觀點的話。
「在馬克思看來,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那就是發現他所研究的那些現象的規律。而且他認為重要的,不僅是在這些現象具有完成形式和處於一定時期內可見到的聯繫中的時候支配著它們的那種規律。在他看來,除此而外,最重要的是這些現象變化的規律,這些現象發展的規律,即它們由一種形式過渡到另一種形式,由一種聯繫秩序過渡到另一種聯繫秩序的規律。他一發現了這個規律,就詳細地來考察這個規律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各種後果……所以馬克思竭力去做的只是一件事:通過準確的科學研究來證明一定的社會關係秩序的必然性,同時儘可能完善地指出那些作為他的出發點和根據的事實。為了這個目的,只要證明現有秩序的必然性,同時證明這種秩序不可避免地要過渡到另一種秩序的必然性就完全夠了,而不管人們相信或不相信,意識到或沒有意識到這種過渡。馬克思把社會運動看作受一定規律支配的自然歷史過程,這些規律不僅不以人的意志、意識和意圖為轉移,反而決定人的意志、意識和意圖……既然意識要素在文化史上只起著這種從屬作用,那末不言而喻,以文化本身為對象的批判,比任何事情更不能以意識的某種形式或某種結果為依據。這就是說,作為這種批判的出發點的不能是觀念,而只能是外部的現象。批判將不是把事實和觀念比較對照,而是把一種事實同另一種事實比較對照。對這種批判唯一重要的是,把兩種事實盡量準確地研究清楚,使之真正形成相互不同的發展階段,但尤其重要的是,同樣準確地把各種秩序的序列、把這些發展階段所表現出來的聯貫性和聯繫研究清楚…… 馬克思給自己提出的目的是,從這個觀點出發去研究和說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這樣,他只不過是極其科學地表述了任何對經濟生活進行準確的研究必須具有的目的……這種研究的科學價值在於闡明了支配著一定社會機體的產生、生存、發展和死亡以及為另一更高的機體所代替的特殊規律。馬克思的這本書確實具有這種價值」。
所以,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絕不建立在應然——道德倫理上認為正確的事情和實然——現存的事情的差別之上,而在於現存狀態S的自身矛盾運動中的否定方面必然導致S向序列的下一階段S"的前進。
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看到一堆談種植園的...就沒有人引用 A. Conrad J. Meyer (1958): The Economics of Slavery in the Antebellum Sou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6, pp.95-130.
存在的秘密:新視角下的美國內戰前南方奴隸制經濟 - 知乎專欄
我更不用說聯邦黨人文集了
知乎馬克思歷史學家完全不用管歷史上的材料說明當時的人怎麼想的,他們只需要抓住階級鬥爭替當時的人想就行了
(我就沒有看到一個人說:「美國,英國這兩個地方太複雜了;我們簡單的處理一下德國和沙皇俄國的情況」)
賺的更多,剝削得更多,不必支付奴隸非工作時間的飼養費用。
工人僱傭的價格等於勞動時間的費用加上由於勞力市場競爭而產生的溢價。
你以為資本主義不想要奴隸??哪個統治階級還不想要奴隸們徹底跪舔他啊!!——須知工人沒徹底淪為奴隸,是工人自身抗爭的結果,不是資本家的賞賜!
反動派之所以反動,就是因為他不認為他做的事情是反動的而已。所謂眼不見,心不煩——可是世界上還是有那麼多苦難的人啊!你們這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君子們,倒是勞煩睜開那麼一絲的雙眼,看一看這周遭的世界啊!!
【圖片出自皮村工友之家博物館。衷心感謝他們為工人們所付出的一切。】
另外冷靜下來想一想,資本家還是喜歡自由勞動力的。不然那些臨時多餘的,負了工傷的,太老的工人們應該怎麼處置呢?——衣冠楚楚的資本家又不是野蠻人,隨便殺人總是不好的嘛。
誰說資本主義需要自由勞動力不需要奴隸?現代美洲奴隸制度就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沒有資本主義,種植園經濟怎麼突破歐洲舊制度,在西半球叢林中打造如此之大的單一作物經濟區?又怎麼把上億人口從非洲內陸驅趕出來,販賣其中數千萬到美洲定居?所謂的資本主義不需要奴隸,那是19世紀初才開始的一種特定趨勢。我們可以注意一下各殖民大國廢除奴隸貿易的時間:
1807年英國人在英帝國內部禁止販奴,1833年禁止英帝國內部蓄奴,同年美國建立廢奴協會。法國1848年正式廢奴(大革命期間的法令並未落實)。俄羅斯1861年廢奴,美國1865年……
可以看到,這基本就是工業革命成果在各地紮根的時間。換句話說,工業資本主義倡導廢奴,而之前的手工業-商業資本主義需要奴隸。。
為什麼呢?因為工業革命大大降低了工具和能源的價格,用機器替代人的簡單勞動更廉價,讓勞動力從事那些機器幹不了的複雜勞動更有效率,更利於資本增殖。有了這個經濟基礎,之前嚷嚷了數百年的廢奴運動(從西班牙派到美洲的傳教士開始)才真正落到實處,才開始成為資本主義主流社會的戰爭理由和道德高地。如果生產力水平還停留在手工業時代,簡單勞動力只能從奴隸身上獲得,在販奴運動中來得最晚,販奴最多的英國人怎麼會主動落實廢奴呢?
實際上,資本主義製造的奴隸制度不止是美洲黑奴。就在西歐資本主義崛起,對單一大宗貨物(如穀物)產生旺盛需求的時候,東歐還有一個被稱作「二次農奴化」的趨勢。本來已經日趨自由化的東歐農民重新成為貴族的奴隸,在廣闊的土地上生產出口物資。可以說,資本主義在工業化之前不僅不拒絕奴隸,反而在全世界製造奴隸制度。
東歐「再版農奴制」莊園經濟的性質問題
東歐(主要是指普魯士、波蘭)的「再版農奴制」莊園經濟,與美洲(主要是指 美國內戰前的南部)的奴隸種植園經濟,確有某些共同之處:
首先,它們產生的時間都 在16世紀左右,雖然後者產生的時間略晚於前者,但仍在史學家所說的「擴大的16世紀 」範圍之內;
第二,它們產生的背景在很大程度上都與西歐資本主義的興起有關,因而 都在某種程度上受西歐「核心」地區的制約和影響;
第三,它們都與西歐當時的「殖民 運動」有關:一個是「條頓騎士團」等對東歐的軍事入侵和殖民,一個是「新大陸」發 現後出現的越洋大移民;
第四,由於 受西歐「核心」地區的制約和影響,二者在生產上都呈現出某種「出口導向」的特點, 為西歐資本市場提供糧食和原料;
第五,兩地 區先後採用的主要勞動形式,無論是種族奴隸制還是「再版農奴制」都屬於強迫勞動, 勞動者人身都在很大程度上處於對主人的依附地位;
第六,它們都對各自所在地區的經 濟和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在美國,南部的棉花種植園經濟,曾是該國東北部「進口替 代」工業興起的必要條件;在俄國,農奴曾是1721年以後彼得大帝推動的工場手工業所 需勞動力的主要來源,其作用亦並不限於農業領域;
那,為什麼工業化之後的資本主義要廢奴呢?
從經濟學的角度說,奴隸制度也是一種交易——先用暴力剝奪奴隸的一切(包括生命),再把生命「租」給奴隸,加上一點食物,交換他的全部勞動力。奴隸拒絕交易的結果就是死(僱主收回生命)。很明顯,「租賃」生命的基本單位是一條命,半條命的奴隸是沒力氣幹活的。這意味著「合同」的「租金」條款不能量化修訂,只能在生與死之間做選擇,即最大的一筆「報酬」無法根據奴隸的勞動質量和數量調整。
在失去工資靈活性的情況下,你無法指望奴隸(被充分洗腦的除外)從事複雜勞動。因為幹得出色你也無法支付兩條命,幹得稍微不好你也不可能發放0.7條命,最多是在飲食供應上調節一點津貼水平,幾乎不影響總「收入」。可以說,奴隸的「報酬」是非常恆定的。
薪水如此缺乏彈性,被暴力驅趕奴隸只能從事一些指標非常清晰的簡單勞動,如收棉花,挖土,砸石頭、划船……自古苦役犯最常去的地方就是採石場和農場,因為奴隸在更複雜的勞動中缺乏效率,監工也無法提高調整報酬來製造差異化勞動,來增加分工。
工業革命推出了廉價的蒸汽動力,外燃機非常笨重,輸出的力量也不穩定(燃燒發生在機器之外),暫時還不能取代複雜勞動,但替代大多數簡單勞動不成問題(看下面的圖)。資本主義因此進化為工業資本主義,才敢於誇口說自己不再需要奴隸,才希望奴隸們能在自由勞動中出賣多樣化的勞動力。至於此前幾百年的史上最大規模販奴運動……就當作別人的事情,直接洗白吧……
(蒸汽挖掘機)
(蒸汽拖拉機)
最後補充一句, @ 三千鴉殺 同學說得對,奴隸到僱傭勞動力的轉化未必意味著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美國南北戰爭前,南方奴隸主經常攻擊北方失業工人比奴隸還慘,許多奴隸被解放後也的確發現收入不比當奴隸的時候高,穩定性則大大下降……但無論如何,工業化的大潮不可阻擋,黑奴至少新增了賣淫乃至賣命的選擇。到了20世紀,除了最落後的國家,沒人會再懷念奴隸制。
相關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942829/answer/94314269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707746/answer/67218284
歷史已經證明房奴的生產力比全世界所有形式的奴隸強。
奴隸沒有購買力啊……
殖民地瓜分完了那麼多工業品就只能內部消化了因為工人比奴隸還要便宜。
「奴隸的損耗對於奴隸主而言是莫大的損失,工人的損耗對於資本家而言P都不是。」
對於奴隸社會而言,奴隸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這一方面意味著奴隸從自身的生殺予奪到自己的勞動成果都屬於奴隸主,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奴隸主要對奴隸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在理性的前提下)負責。
而對於資本主義而言,工人和資本家只有契約關係,工人出賣勞動力,資本家付給工資。在這個過程中,資本家不再需要為工人的生老病死負責,也不必關心工資「是否真的足夠工人生存」的問題(在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曾有過「1840年英國的工人階級平均壽命只有15歲」的調查結果結果)。通過維持一定規模的失業大軍、以及聯合其他資本家制定「君子協議」等方式,資本家可以通過持續壓低勞動力價格加深剝削(據說就連灣區的IT工程師待遇也是被幾大巨頭聯手壓榨過了的),直到工人的待遇不足以維繫勞動力再生產為止。(經濟學中有一個詞形容這種「管殺不管埋」的情況叫做「負外部性」)
除此之外,在奴隸主「無法輕易購買置換奴隸」的前提下,奴隸會選擇各種方式消極怠工(包括破壞生產工具);但對於資本家,則可以隨時解僱消極怠工的工人——在資本家壟斷了所有生產資料、工人只有出賣勞動力換取生存物資的前提下,工人就必須更加賣命才能避免「被淘汰」「被餓死」的命運。從這個角度來看,資本主義之下的工人,其生存狀況恐怕比奴隸更加凄慘。
相關答案:什麼叫做負外部性? - 知乎
------20170412
聲明一下,本回答只是以公認殘暴野蠻的奴隸製作為參照物,以敘述「原教旨資本主義對工人的殘酷無情之處」,並無「為奴隸制洗地」之意。
在奴隸社會,奴隸主以對武力的壟斷來奴役奴隸;
在封建社會,地主以對土地的壟斷來奴役佃農;
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以對生產資料的壟斷來奴役工人。
它們的共同之處,是少數人以某些方法壟斷了多數人賴以生存的生計,並以此作為剝削大多數人勞動所得的借口與工具。千年之間,剝削的本質沒有變,只是剝削的套路變得更精細、而名目變得更隱蔽了而已。
並不是剝削的套路變的「儒雅」了,剝削的力度就變得更輕了。在現代社會,人類既不應該被法理教條所顯性奴役,也不應該被經濟生計所隱性奴役。
咱不掉書袋,雖然資本論三卷一直在講這個,估計很多人也沒興趣學政治經濟學。
資本主義不是不想使用奴隸,而且還在早期推動了近代奴隸市場發展。資本主義通過不斷進化形成了較高的生產力,因此作為生產要素的勞動力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與其他要素的流動速度相匹配,例如,貨幣資本、生產資料、科學技術、地租等,如果不能匹配就會引發市場失靈,進而造成經濟危機。但是強人身依附關係造成勞動力的市場性太差,所以必須打破這種束縛才能避免市場失衡,所以現代資本主義需要破除奴隸制。但是單純的自由勞動力也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資本主義的要素動態重組速度了,所以AI在一定程度上要為普通勞動力載入新的快速產業適應能力,這是未來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向。因為電子化的資本流通、信息化的商務流通、共享網路化的技術流通都已經將生產要素中的其他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所以AI物聯網等現代工業的使能技術需要將自由勞動力再次提升完成新的資本主義產業升級。勞動力將變成人+機器的組合,逐步的走向無差異的勞動力供給。
自由勞動力有幾大優勢
1,主觀能動性更強,奴隸類似於終身僱傭,所以反而幹活沒那麼積極主動,而自由勞動力的收入基本上和能力掛鉤,變成中產的可能性比奴隸大多了,因此有積極性專研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使用成本更低。奴隸由於終身僱傭,所以奴隸主不得不為其吃飯,生病,生子付出成本,不是奴隸主心好,而是奴隸主也沒有經濟條件頻繁更換奴隸,就好比你養車肯定得經常考慮保養,租車就不考慮了,自由勞動力更類似於租車。
3,自由勞動力消費水平更高。奴隸由於基本沒有私產,所以沒有多少閑錢消費,自由勞動力賺的雖然不多,但有條件消費,而要發展資本主義,消費市場是很重要的。看看解放前的西藏,由於農奴制盛行,消費市場非常萎縮,少數富人撐不起消費市場,必須有大量的中產階級才行,而自由勞動力更容易成為中產階級。
4,教育的發展。資本主義要發展,工人素質必須提高,否則無法完成複雜的生成任務,你開個磚窯可以找一些只會出苦力的,但開個印刷廠至少需要不少認識字的。但教育水平越高,越不想當奴隸。
5,人員的自由流動對於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如果某地有好機會,奴隸主一般很難組織大量奴隸前去爭取機會,而如果有大量自由勞動力,都不用你組織,自己就趕過去了。如果市場對某方面特長的有需求,資本家貼個廣告專招這類人就可以了,奴隸主要麼從別的奴隸主那邊購買,別的奴隸主看這方面人才緊俏不願意賣,要麼還得培訓自己的奴隸,效率就低了很多。
奴隸制會導致怠工和生產低技術化,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
如何充分榨取人的生產力和生產激情呢,那就是給予他們一個希望,讓他們心中懷揣夢想,然後讓他們永遠追逐理想而不能實現
如果不是資本主義的話其實還挺勵志的
順便修正一下,資本主義不需要奴隸是個偽命題,資本主義原始資本積累時期有很多奴隸的,非洲還有捕奴隊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是資本,如果是奴隸的話,那麼奴隸是資本家的財產,那麼資本家不需要付給奴隸工資,但是要保證奴隸活著。
如果奴隸死了,那麼就是資本家的財產受到了損失。
如果奴隸去幹活,那麼奴隸的生產效率是很低的,因為奴隸乾的再多再好還是奴隸,他們沒有任何意願工作,能夠活著就行了。
所以,資本主義給與你自由不是基於高尚的情懷,而是因為可以讓你自由的去死而自己不受到損失。
農業社會奴隸都淘汰了好嗎?
1、破壞生產工具:程序員一不小心把電腦燒了還是小事,運維一不高興把數據全刪了奴隸主就是滅了人家九族也挽不回損失啊!
2、消極怠工:程序員奴隸看著電腦,啊啊我沒有靈感代碼寫不出來你能怎麼著,寫出來很用心的給你藏一堆bug、後門你能看得出來嗎?
其實奴隸也不是完全消失,你看黑磚廠還有,因為黑磚廠不存在上面的問題啊。
推薦閱讀:
※房地產、銀行、貸款、政府、貧民、富民、泡沫、經濟崩潰,他們之間是什麼聯繫關係?
※巴菲特是如何管理投資的風險?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
※國內有哪些 PPP 模式失敗的案例?
※德法民眾如何看待希臘可能退出歐元區?
※怎樣合理地驗證一個群體是否受到了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