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出現極度想刷社交圈等碎片信息的焦慮感?

怎麼解決?
大家說因為太閑,其實閑下來反而不會很像刷社交,反而是越忙越想刷(這種忙不是四處處理事情的多線程忙碌,而是例如對著電腦想個方案、急著出一個稿件的單線程忙碌),忙到極點的時候一有空隙就刷一下,為什麼呢?


謝邀 @劉柯 。簡單的說,一方面我們寄希望於社交網路緩解真實生活的焦慮感,另一方面社交網路的某些局限可能會誘發更複雜的焦慮情緒

繁忙的生活很容易滋生不易察覺的焦慮。對於那些短暫而且輕微的情緒,沒有必要耗費太多的認知資源應對,我們傾向於採用類似自動化的情緒調節策略。轉移注意是一種不錯的策略,尤其是將其轉移到社交網路。有趣而且迷人的信息,便捷而且輕鬆的互動,都構築起和真實生活截然不同的情境,讓我們能夠和焦慮感隔絕開

與此同時,社交網路也可能誘發新的焦慮。「發現更大的世界」意味著眼花繚亂的碎片信息,意味著前途未卜的溝通交流,這些在空閑的時候我們都未必能妥善處理,在本來就焦頭爛額的時候無異於最後一根稻草。社交網路佔用了其休閑屬性不符的認知資源,總體來看又缺少現實的意義,從而在原有焦慮的基礎上產生了新的焦慮

更為嚴重的是,沉溺於社交網路,會讓已經很緊張的工作時間進一步減少,來自焦慮源的壓力可能會壓垮我們,讓我們選擇自我妨礙的方式,避免工作失敗帶給我們的負性自我評價。也就是說,我們寧願相信是沉溺於社交網路讓我們失敗,也不願意承認是我們的能力不足以支持我們成功,然而這樣的自我妨礙不能真的處理掉焦慮


開始寫這個答案的時候,還在構思怎麼組織語言,前幾個回答的反響不太滿意,再動筆也有些心裡沒底,我能感覺到那種焦慮不安。然後,令人驚奇的事情不出意外的發生了——毫無原因的,我順手拿起了手機,解鎖,愣了兩三秒,鎖上,又放回去了,回去了,去了,了……整個動作一氣蛤成,就像發生過千萬次一樣,在我有意識的注意下,幾乎無意識的發生了。喂,我在寫這樣的答案,這種事情真的好嗎?

敏銳又閑的蛋疼的人,總會從這樣的事情中發現生活的奧秘。在寫答案的過程中,我有意識的放縱了自己,然後得到了這樣的一份第一手資料:這裡為止,我總共拿起手機7次——其中2次是新的微信,在閱讀完無關緊要的信息之後,都順便瀏覽了一眼朋友圈;還有1次拿起手機沒有解鎖就放下了;另外4次中,一共登錄知乎2次(手動斜眼,我明明就在知乎上耶),知乎日報1次,新浪NBA1次(然而賽果我中午就知道了),微信1次,QQ1次,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和QQ,我連載入界面都沒看完就叉掉了。在這樣令人震驚的事實面前,我不得不承認——

我竟然出現了這麼多次的焦慮——我才不會讓你們猜到我在想什麼。我發現這7次停下來的時候,有6次是在停滯著不知道怎麼繼續,而又有4次在放下手機,重新開始寫答案的時候,會刪掉或者修改停下之前的最後一句。我能感覺到,拿起手機、即使什麼都沒有做,也會讓稍有意識的焦慮平復下去,畢竟可以不那麼注意寫答案這件事情,哪怕只有十幾秒都足夠了。


我們或許應該承認,社交網路有足夠的魅力,足以深刻的影響情緒調節的策略。在焦慮的時候,社交網路更新鮮、有趣的特質,很容易吸引我們的關注,並且有可能提供安全、舒適和愉悅的體驗,讓我們以非常廉價的方式調節焦慮。所以我們沒必要妖魔化社交網路。但是廉價也有廉價的劣勢,社交網路的作用機制是注意轉移,和解決令我們焦慮的事情幾乎沒關係,此外還有副作用,而且出現的幾率不算低,因此不能當做調節焦慮唯一或者首選的方式

當然,有些因素我們注意到了,還是可能降低副作用的危害:

  1. 一定要意識到「我在使用社交網路」,而不是在處理正在解決的事情;
  2. 一定要意識到「我正處在焦慮情緒中」,而不是無意識的由情緒引導行為;
  3. 一定要找到「社交網路的替代品」,可以是健身、冥想或者其他有意思的事情,這些事情沒那麼容易沉溺其中;
  4. 不要過度苛責自己,不要因為使用社交網路(導致拖延)而過度自責,這反而會誘發更嚴重的焦慮,試著接受自己偶爾的放縱,我們才有可能有更多的認知資源,更好的調節焦慮、解決問題。

喏,你看我寫到這裡都沒有再拿起來手機,說明當問題見到曙光和希望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不再想的起來社交網路。不過,我現在又有些焦慮,要不要藉機推銷一下賣不出去的前幾篇答案(點這裡,這裡和這裡)還有那本《情不自禁》呢?


好問題。我講下我的情況,不知道適不適合題主。

我在剛開始使用facebook時,發現每當有新消息推送進來時,我都會興奮一下。 我把這個現象命名為「小紅點效應」。 故名思議,就是屏幕上新產生的小紅點會讓我產生快感。
「小紅點效益」產生的原因並不難解釋。每一個新產生的小紅點都代表著一次他人與你的溝通互動,而人類天生就有與他人溝通的需求。神經學研究也早已表明,人與人之間任何非負面的交流,都會使大腦內產生多巴胺,即快感。而溝通越順暢深入,產生的多巴胺就越多。從行為主義的角度看,小紅點的產生是現象,背後的多巴胺分泌則是對應的正向強化。因此久而久之,人們會形成條件反射,看到社交網站上的小紅點時直接小爽一下,同時不自覺的渴望看見新的小紅點。

作為容易上癮的動物,既然小紅點的產生能給我們帶來快感,我們自然就會想辦法去創造條件,去找更多地紅點。 很快我就發現,想最快最多的獲得他人的回應,就需要關注並答覆他人發布的信息(通常就是點贊和評論)。我們越勤快的刷社交網站,就越了解他人的感興趣的問題,就越能找到溝通點,而溝通的次數就會因此增多,產生的小紅點也越來越多。長此以往,我們就對紅點帶來的快感產生的心理和生理依賴就越來越深。而這種依賴,本質上就是一種成癮。

在平常的生活工作中,我們越是忙碌感到壓力,就越會傾向於尋求一次短暫的快感,來平衡我們心中的焦慮。由於智能手機是如此的方便,能讓我們幾乎隨時隨地都能上網。於是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成癮,習慣於頻繁的刷社交網站,成為了小紅點的俘虜。

而當我們與社交網站隔離時,我們就失去這個刺激多巴胺分泌的途徑。此時的我們,就跟找不到煙的煙民是一樣的,焦慮感由此而生。

至於戒除.....我這個重度成癮者可沒資格談。
當然道理很簡單。一是毅力,強迫自己長時間不去看社交網站。一段時間之後生理心理上的依賴就減弱了。二是轉移注意力,用更好的東西替換他,尋找更加的健康的娛樂途徑,比如性,運動,閱讀和面對面的交流,同時合理的分配時間。當其他事物帶來的快感更加強烈時,我們自然就會拋棄原先的習慣。


現代科技「及時行樂」的特點,加上原始的快感激勵系統,就讓我們成了多巴胺的奴隸,從此欲罷不能。
手機、互聯網和其他社交媒體拉進了我們與人溝通的距離,降低了人與人之間溝通成本,不是么,點個贊,關注一下-----這樣,就與世界另一端的人建立了聯繫。
根本原因都是人類太孤獨造成,多麼渴望存在感和認同感啊,社交網路是無意中激活了我們的獎勵系統。


題圖:愛德華·蒙克,《吶喊》

我們經常生活在焦慮的狀態。是的,就是像上面這幅畫中的人物,瘋狂的瀏覽、收集更多、更多的信息。豆瓣能一下子翻十幾頁、微博能一看一天,知乎嘛,呵呵,乾貨好多,每篇似乎都有用,然後不小心就收藏到根本消化不了。

這就是信息焦慮(一定要區分「信息」和「知識」哦),我們常常:

  • 忍不住要刷朋友圈,去查看朋友們的新狀態;
  • 訂閱的公眾號數量遠遠超過自己的信息處理能力,很多公眾號其實對自己並沒什麼用,但是捨不得取關,害怕錯過有價值的內容;
  • 豆瓣、微博等社交媒體,一不小心就刷了半小時以上,完全忘了當初拿起手機是為了回復一條簡訊;
  • 知乎、微信中收藏了無數的「乾貨」,回頭想想並沒有卵用;

======一項針對貧窮和拖延的學術研究======

談起焦慮,不得不提哈佛大學教授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主導的一項關於貧窮和拖延的研究,其成果具體可參見:《稀缺:為什麼擁有太少後果會很嚴重?》(Scarcity: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結論很簡單:

窮人和過於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思維特質,即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佔據,進入一種「稀缺思維」,從而導致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

簡單說,在「?稀缺思維」的影響之下,本來擁有的資源也無法得到有效利用。陷入稀缺思維的人,即使真的有閑暇時間,有額外的精力,由於焦慮,也不一定能把時間利用好,把信息有效轉化為知識;(好可怕!)


忙起來團團轉,有時間的時候又不知道幹什麼好。對於陷入焦慮的人,給ta時間不一定能把事情做好,給ta好書不一定真能看得下去;(好像有點道理呢)


======理解焦慮心理======

不停刷朋友圈,忙的沒時間乾重要不緊急的事情,這些只是癥狀;

時間焦慮、信息焦慮,都是對癥狀的總結;
而這一切的背後,在於人腦的一個思維模式:稀缺思維。

所以,為了克服這些癥狀,戰勝焦慮,我們就得細細分析焦慮心理和背後的人腦思維:

  • 資源確實很重要:時間、金錢、精力(包括信息處理能力)

    時間是做事情必可不少的資源;精力,尤其是信息處理能力,是學習知識比不可少的資源;

  • 資源很稀缺/現實很殘酷:沒時間、知識學不過來


    現實中問題:現代人很忙,想做的事情很多,每個人都在多線程工作,同時做很多件事情;
    這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年產生的信息超過人類過去幾千年信息總和,所以,勤學好問的我們,想學的知識太多太多,永遠有讀不完的信息;

  • 長期稀缺,培養出「稀缺思維」


    長期的資源稀缺培養出了「稀缺思維」。而正如《稀缺》這本書所說,窮人和「大忙人」的稀缺思維導致自己的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佔據,導致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


    「稀缺思維」就是指人腦的思維模式和套路,即使資源並非決定要素,資源並不短缺,也忍不住要得到更多、更新的資源,英文里的表達就是Scarcity Mindset 或者Scarcity Thinking。具體癥狀如下表:

今天在和一位在行學員討論拖延,她說自己的拖延就好像是從原始人階段帶過來的本能,因為原始人不知道明天還能不能活下來,所以要及時行樂;她作為專業人士事務繁多,所以在截至日期之前的閑暇也忍不住拖延來放鬆娛樂。


稀缺思維,或許也是我們從原始人時期帶下來的人類本能。那個時期生存環境殘酷,實實在在就是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所以,不斷需要「更多」,永遠談不上「足夠」談不上「節制」。


======稀缺思維的危害有多大======

  • 陷入稀缺思維的人,會越來越焦慮;
    而如之前文章所說,焦慮會徹底摧毀行動力(信息一過剩,焦慮毀所有)。焦慮導致時間管理、信息管理的實踐無法執行;

  • 陷入稀缺思維的人,會越來也忙,但是忙和效果好是兩回事;
    在學習方面,會激進冒進,什麼都想學,但是信息過載會導致效率和效果雙雙下降;

本質上就是攀比:刷爆朋友圈的那雙鞋,以及FMO

前一陣,Adidas的那雙鞋刷爆朋友圈;這就是稀缺思維的一個典型案例。所以「說服」、營銷和炒作,背後都有「稀缺」這個心理學原理。甚至「江南皮革廠黃鶴」那個全國文明的廣告文案,都是利用稀缺原理:這個和小姨子跑掉的混蛋老闆,皮貨抵債,所以才讓我遇到「統統二十塊」便宜買到好東西的「稀缺」機會啊!

  • 本質上,這是一種攀比心理。英語里有個說法就是FMO;

FMO = fear of missing out, 簡單說,就是「害怕落後」,擔心「人有我無」,「別人知道我不知道」,同時,可能心裡還悄悄地希望「人無我有」,「我知道別人不知道的」

  • ?大凡攀比,只能攀比表面的、「短平快」的內容;

攀比的時候,能攀比錢的多寡、房子的大小、誰老婆更漂亮、誰的官大、誰孩子的成績分數高。但是,極少有人會「攀比」內心精神世界、性格完善、美德與智慧。


落實到信息焦慮上,讀者們總是在嘗試獲取更多的網路熱門人物、熱門事件、熱門綜藝節目,從沒看見因為大家焦慮地急著去讀莎士比亞,沒有因為沒有去讀托爾斯泰而忍不住焦慮。


======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

時間焦慮、信息焦慮,這都沒有速效葯,但是我們可以努力提出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


首先,必須理解焦慮(FMO),承認這種心理機制的影響

根本問題在於: 由於太忙,接受的信息太多,長期的資源稀缺培養出的「稀缺思維」

  • 在現在的背景下,稀缺是個偽命題,稀缺僅僅是一種思維陷阱


    時間方面,每個人都有且只有同樣的24小時;信息方面,為了解決問題而需要獲取的信息並沒有那麼多,大部分信息並沒有價值,所以談不上稀缺;

  • 「稀缺思維」之下,本來擁有的資源也無法得到有效利用

其次,解決問題沒有速效葯,而是一個漫長的與自己鬥爭的過程

  • 針對時間焦慮,有專門的時間管理方法論可以解決;
  • 針對信息焦慮,有專門的知識管理方法論可以解決;
  • 從根本上解決時間/信息焦慮,需要依靠有效的個人的時間/信息管理實踐;需要通過大量實踐和思考總結,形成自己的一套時間/知識管理系統;行動為先,思維提升在後;
  • Efficient不等同於Effective,效率和效果是有差異的,所以,要去做重要不緊急的事情;
  • 依賴習慣的力量;
  • 依賴時間的力量,和時間做朋友,讓時間和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一些。

解決方案這部分內容太多無法展開,後面會單獨寫文章細細分析。寫這篇文字的時候,我忽然發現一直以來通過知乎、公眾號分享的內容,其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解決這種對信息、時間的焦慮。我們正在開發的「來自學習者、服務學習者」的產品,也是在做這樣一件事情。


希望我們能慢慢學會從容,不那麼焦慮。這將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是的,我要貼上自己的公眾號了,對不住啦======

http://weixin.qq.com/r/PjjXz2vEvzbArS_s920s (二維碼自動識別)


昨天看STAN的《有看點》里有一句是這樣的:

而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只能停留在淺層的觀感體驗上,通過每日滾動的信息流獲得發現時的快感。。。。

又是個好碎片的信息。


為什麼心急如焚時間很緊的人反而更願意選擇遊戲?


怕跟不上圈子的步伐。


這種習慣背後的根本原因和碎片信息信息爆炸信息焦慮什麼的壓根沒有關係!

這只是表面,本質是焦慮心態下的強迫行為,不一定僅僅局限於刷碎片信息這一種方式。有的人在焦慮的時候習慣掰手指,有人習慣玩頭髮,有人習慣咬指甲,有人習慣吃東西特別是甜食,有人習慣轉筆,這些聽起來是不是都有些耳熟?這是我們曾經用來緩解焦慮的強迫行為,現在智能手機終日不離身的情況下,刷社交網略正式加入肯德基豪華午餐,成為一種新的強迫行為。

從「忙」和「閑」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誤區,決定這種行為是否出現的關鍵變數是焦慮還是放鬆,具體到題主這裡,就是在進行一些比較困難的,有挑戰性的,或者時間非常緊迫的工作時,會產生巨大的焦慮,忍不住要經常中斷一下這個痛苦的過程。

相信在這種時刻,即使看到什麼有趣的文章甚至任何稍微長一點的段落,都沒有耐心沉浸其中,忙裡偷閒真正享受閱讀,而是不斷條件反射一般刷刷刷,越刷越煩躁,繃緊的神經其實並沒有一刻鬆懈。

「真正閑下來的時候反而不會想刷社交」是因為那個時候放鬆下來了,就自然沒有這種需求了。


所以最根本的,還是想辦法緩解困難任務帶來的焦慮本身,而不是想辦法改善閱讀習慣什麼的。


1:加足夠多的朋友


2:用各類線下活動佔據自己的時間

最後就是,你拿出手機,想起好久沒刷朋友圈了,然後刷了一下,然後一直往下拉,拉不到上次的最新一條了!!!


如果你永遠也刷不完那些消息,你就不會想:「再刷一把,刷到上次結束的地方」


面對一個人 你會很想和ta傾訴點什麼,互動面對有來無回的情況就會焦慮


面對一群人各說各的,嘰嘰喳喳,你會發現 你不說點什麼,其實也沒什麼


總比一焦慮就點根煙還是好點的


因為你無聊也不是很忙


嘗試一下切斷相關應用網路連接。


-------------------------------------------------------------

就是怕跟不上時代

總想了解全局,結果要看的永遠都源源不斷

嚴重的好奇心總是讓人從這個鏈接點到那個鏈接,有時候看到沒有鏈接點會覺得鬆了一口氣,地毯式無死角行動終於結束。

總欺騙自己讀碎片資訊是有好處的,讓自己的更宏觀,更深的了解行業 了解世界

把干正事的時間擠占乾淨了還用這個理由安慰自己

而且明顯讀碎片信息輕鬆,容易多了,又能隔離現實困境,大腦不由自主的選擇了逃避


其實就想看看有沒有人關注我。。


盡量試著豐富自己的生活和現實生活里的朋友圈吧


我在答題的時候,其實我真的沒空啊。 就是沒空我才答題。


單從個人體會來回答…這其實是一種逃避…就是不願意做某件事但是又要找一個好理由證明自己其實是有其他事情要做所以才把這件事擱一邊不做的…
比如我在做題之前就會覺得我需要放鬆一下刷個朋友圈,再逛一下知乎,再瀏覽一下八卦才會有動力開始做題。
不說了,我再去瀏覽一下八卦就做題去了…


越是焦慮,越是忙,越想玩手機

好像把所有的社交軟體看過一遍才安心,然後才在心裡對自己默念:

好了,現在該看的都看完了,該工作了

然後長呼一口氣,泡杯茶,坐下來,繼續玩手機


對於我來說,我是不想去做正經事,比如記單詞、查資料,所以就刷微博微信等等,時間就過去了……
不行,頹廢T_T


從我對自己的觀察和反思中,我個人覺得是因為在智能手機出現之後我們喪失了一部分與孤獨相處的能力。
獨自一人長時間的工作,孤獨這個海怪就開始暴躁了,它開始對你私語:你要錯過了哦。你要錯過了哦。我要吞噬你。
智能手機和社交網路讓聯繫變得過於容易,直觀。我們體內與孤獨安靜相處的能力用進廢退了,於是在需要長時間專心工作的時候我們心裡的海怪開始私語,開始暗暗產生焦慮。
我個人的辦法是,承認孤獨,儘力相處。就像前幾天看的哪個答案里寫的「對於下雨我們無權讓它停止,我們能做的就是帶把傘。」
我會把數據關掉,還做不到不聽歌,允許自己手癢的時候打開數據看一眼。--不過一般沒什麼消息,我就老實關了。 其實想想挺可笑的,對吧。


推薦閱讀:

內心充滿怨恨,無法原諒別人怎麼辦?
如何接納與肯定自己來克服自卑感?
Mbti中 s高和n高的人相處起來 預估會有什麼衝突情況發生?
處於舒適區中的人如何讓自己變得努力、有野心?
什麼樣的人才算是真正虛偽的人?

TAG:心理學 | 拖延現象 | 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