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有沒有一直感覺很孤獨?

我有很多話都想說,最近看了什麼書,看個什麼電影,看了什麼劇,最喜歡哪本書里哪句話,聽了那個笑話,看電影讀書有什麼感受有哪些共鳴,都想有一個人可以好好說,跟一群玩的好的朋友走在路上,路過報刊亭看到有意思的新聞也想很他們說,讓他們也聽一聽這個有意思的事,一轉頭他們都笑著走遠了,我知道他們都是開玩笑,笑著說不等我,不等我,然後等我自己發現沒有人回應我的時候看著我哈哈大笑,我是真的好難過,感覺好孤獨,沒有人願意認真的聽我說話,大家都挺忙的。我沒有可以說話的朋友,也沒有什麼朋友,不喜歡出門,不喜歡人多,不知道怎麼讓別人喜歡我,自尊心強又敏感,佔有慾又強,總覺得朋友應該是我一個人的,跟朋友在一起總覺得被忽視。我自己一個人在家的時候,不跟大家在一起的時候,不考慮別人的時候,哪怕就是什麼也不幹,我自己也覺得很滿足,不覺得孤獨,反而和朋友在一起就會莫名難過。


來跟我玩


一個人去小飯店吃飯,服務員問「幾位?」
「我自己」
服務員指了指空調旁邊旮旯里的小桌子,我看了一眼,坐到了一張正常桌子邊上。
「這桌有人定了」
我換到了,另一正常桌邊坐下「這個也定了?」
……
點了一份鐵鍋燜面,一份大拌菜,一邊吃,一邊流淚。
……

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大家上班的時候來了,下班就回家了,自己住單身,連吃飯都沒伴兒,也沒有男票,還常常相親失敗,覺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孤獨最寂寞的人,渾渾噩噩的上班,下班,浪費糧食。後來經歷了上述事件,決心活的更自信,於是更努力的工作,得到領導同事和學生的認可,有時間就讀書,苦情的《活著》《米》《悲慘世界》,哈哈,頓時覺得生活如此美好~去操場鍛煉身體,跑步,發現好多人都比跑步,去逛街,買漂亮的衣服,養花,整理房間…越來越自信,越來越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然後就發現,自己沒那麼孤獨,沒那麼寂寞啦。

生活就是在你覺得很無望,堅持不住的時候,再堅持一下下。

祝好。


每天我們會跟很多很多人擦身而過。在商場里遇見許多相見不相識的路人;去餐廳和幾個陌生人同坐一張桌子各自吃午膳;在漆黑的電影院里和坐在旁邊的人一起觀賞電影,我們都一同哭過笑過。 然後我忽然發現,原來在地鐵里人與人是如此靠攏,雖然你我毫不相識,但又身貼身地共用每一寸空間,互相呼吸對方的氣息。

在城市裡,原來人與人是這麼近又那麼遠。 我和你每天跟成千上萬的人居住在一起,有人叫我們作命運共同體──我們一起分享生活、我們共用空間,而且我們還一起經歷地方的種種患難得失。 我們一起,但我們都一起的寂寞。 在黑壓壓的人海中找不到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我們就好像被關進同一個困牢的陌生囚犯。 到底是什麼令我們在人群中落泊?


孤獨是一個現代人的病。 這裡說的孤獨不是因獨處而生的個人感受。 孤獨是指現代人與人之間失去了聯繫的狀態。 前者偶然隨機遇而生,我們時而獨處,時而跟其他人在一起;後者卻是因現代的結構,我們無所逃循。 當你發現到這一點,你才可能會由後者過渡到前者,因著自身的狀態而深深的感到一種無法改寫的孤獨感。


長久以來,中國主要而言都是一個農業社會,人與土地有分不開的聯繫,落地生根,正是一代代人的故事。 生於斯,長於斯,死也死於斯,世世代代若無戰亂或者其他動蕩,一家一姓就會在一土一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人從來都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每一個人都是活在關係網路當中。 你是一家一姓的族人、別人的兒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親還有許多叔伯兄弟的親人。 家族會大大影響每個人的人生。 所謂各處鄉村各處風情,在某些族群,大房可能可以分得更多的土地,偏房則另作別論。 而你的工作到底是務農還是制衣,很可能就是被族群決定,甚至乎連工作也可能由宗族分配。 娶嫁也不是你一個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兩姓聯結影響的是家族的興旺和農作的收入。 所以,以往每個人都一般都不是以個人為先,而是以一家一族為首要單位,你的生命與其他人聯繫在一起。


但隨著現代的來臨,社會也慢慢不斷改變,時代的變更撕破了舊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時代的巨輪滾動到現代,工業開始興起,農業不再是最主要的產業。 若果想有更好的發展,農村的人就要到城市去謀求生計。 而且交通漸漸開始發達,一日千里不再是異想天開,人類能夠瞬間去到不同的地方。 人類於是乎開始被帶離他土生土長的家鄉。


如果只從社會具體上的改變而言當然不能完全解釋現代的問題。 要說盡就要說到人類的自身處,而最翻天地覆的轉變從來都是發生在人的腦袋裡。 在現代,我們理解自己的方式跟以往大大不同,「自我」這個概念在現代史無前例地膨脹。 我們當然還是一家一姓的族人、別人的兒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親還有許多叔伯兄弟的親人,但我們已不再完全從屬於一家一姓,又或者一宗一教。 人人都是自己的主人。 自主自由變成人類無法逃離的命運,你有權作種種決定,而選擇是一種自由,就連不選擇也是我們自由的決定。 工作是自由的、戀愛是自由的、宗教是自由的,個人的自由大大提高,每一個人都從他人的束縛解放出來。


自由的代價名為時代的寂寞,每個人自此都是獨立的個體,我的人生是我的,你的人生也是你自己的,我們各自為自己負責,所以每一個人都好像一顆顆互不相交的粒子。 我們雖然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但沒有什麼可以確保每一個人之間必然有連繫。 自由就是意味可以選擇,我們雖然不能決定誰是是我們的家人,可是往後要不要一起生活是個人的決定。 交不交得到朋友從來都沒有保證,伴侶更加講求緣份。 現代人與人的關係已經成了偶然,因為終極地我們都只得自己一個,沒有什麼能確定人與人之間必然有連繫。


說到底,現代人正處於一個孤獨的狀態。 正因如此,所以一旦連僅有的關係也失去,人就會變得真真正正只剩下自己一個,所以現代人的孤獨感特彆強烈。 孤獨感好像隨處可見,在放工後的人群、在少年的房間、在深夜只得幾個人的街道。 無論時空,大家都需要別人,別人也需要大家,只是各自的呼喊在這個時代的迴響比以往變得有所不同。


科技的進步改寫了人們親近的意義。 以往電腦面世的時侯足不出戶能知天下事,而且更能廣結天下賢士。 發展至今時今日我們只要一機在手,隨時隨地都能連結到去八千里路遠的人和事。 世界本應變得更細,可是人們就集中到虛擬的世界去。 而且的確,人類可以隨便地按幾個按鈕就可以跟任何人溝通,我們不必再一筆一划地寫信,然後再跑到老遠的郵局去寄信。 但正正因為溝通太方便了,資訊太過發達,大家都忙著接收手機又或者是電腦的信息,人們變得不再留意眼前的身邊人,兩個人對坐也只是各自刷手機。 我們忽略了眼前的小世界,而放眼到無限大的網路世界。 溝通自此多了一重阻隔,手機和電腦的熒光幕就擋在我和你的面前。 看來,我們變得更傾向於通過虛擬的網路與他人聯繫,而並非面對面與他人溝通。


社交媒體就正好擔當其中之一的關卡。 我們認識的既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亦是一個活在網上的人,他們的形象也建立於各種平台。 每個人自此可以在網上是一個模樣,現實又是另一個模樣。 在紙醉金迷的生活背後可能是一貧如洗,平平無奇的人卻可能在日常生活大鳴大放。 這個他又等於那個他嗎? 又或者說,到底哪一個才是他? 人也許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維度,但在這個時代,人自我的分裂變得更加明顯和容易,要認識另一個人又可能多了一重阻隔。 到底怎樣才算真正認識一個人呢? 距離在現代所指涉的不再一定是物理上的距離,而是人人中間那不可估量的遠近。

村上春樹在《人造衛星情人》里為現代人的狀況做了總結:「我那時候可以了解。我們雖然是很好的旅行伴侶,但終究只不過是各自畫出不同軌道的孤獨金屬塊而已。從遠處看來,那就像流星一般美麗。但實際上我們卻個別封閉在那裡,只不過像什麼地方也去不了的囚犯一樣。當兩顆衛星的軌道碰巧重疊時,我們就像這樣見面了。或許心可以互相接觸。但那隻不過是短暫的瞬間。下一個瞬間我們又在回到絕對的孤獨中。直到有一天燃燒殆盡為止。」


孤獨這件事,並不因為你有了完美的戀人、幸福的家庭、體面的生活,就不存在。
對於人群中的一部分來說,孤獨就是日常中的一種感受,並不特別,也並不那麼悲劇。

我一直感覺很孤獨。
這是真的。
但我既不以它為恥,也不覺得自己孤獨是一件清高的事。
我曾經苦惱於此,為什麼我不能百分百享受或者沉溺於日常生活的功名利祿小幸福帶來的滿足,而是時刻都有一種不在狀態的感覺,但後來發現,這就是我,根本無法改變,我只能接受。

我在另一篇文章里曾經引用過西亞·馬爾克斯說的那句話——「安然度過生命的秘訣,就是和孤獨簽訂體面的協議。」

這是我認為的最好的解決方案。
接受自己這一生都可能會覺得孤獨的這種感受,但不要糾結於此,孤獨就孤獨了唄,有些人一輩子都瘦不下來,有些人一輩子都是窮光蛋,有些人一輩子都樂觀積極,孤獨只是自己生命中的一種特質而已。

人群中,孤獨的不只是你一個。
不要指望任何人理解,接受自己是個孤獨者。
然後, 大隱隱於市的活著吧。


在火車站候車時看見迎面走來一個女孩,二十來歲的樣子,瞬間就被她迷人的微笑、高貴的氣質、飄逸的長髮、時尚的裝扮所吸引,不到半分鐘的時間,我就設想了今後和她在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腦海里浮現出她依偎在我身邊的美麗畫面,我會每天接她上下班,周末帶著她出去郊遊,我的大腦高速運轉,無數美好的場景一幀一幀的切換,就在這時,我注意到女孩已經走遠,我乘坐的列車即將檢票,我馬上將視線轉移,老老實實的排隊等候檢票,對於剛剛見到的女孩以及我剛剛設想的一切美好場景,瞬間灰飛煙滅。就像是做了一個短暫的美夢,夢醒了,發現我還是我,周圍什麼都沒有改變。

我想這就是孤獨的極致

每當看見能夠吸引我的姑娘,我總會將自己的視線固定到她身上,同時腦子裡幻想著和她在一起的美好場景,但是,姑娘稍一抬頭,或是朝我所在的方向看過來,我又會小心翼翼的立刻轉移視線,生怕被姑娘發現我在看她。

其實我很想和她打聲招呼,甚至坐下來閑談幾句,留個微信,但是每一次我都放棄了,現在的城市生活節奏太快,人們都在關注自己,不喜歡被打擾,也不喜歡打擾別人,多年的乘車經歷讓我發現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在火車上緊挨著坐在一起的陌生人,如果是年輕人,幾乎一路上十幾個小時都不會互相說一句話,每個人都在玩弄自己的手機,或是直接坐在那裡發獃,反倒是一些中年人和上了年紀的老者,更喜歡和彼此嘮嗑。我覺得這個社會已經變得越來越不正常,越來越孤僻,也越來越孤獨。

生活中我是一個孤獨的人,甚至有些輕度抑鬱,但在工作中,我卻是一個十足的工作狂,我抽煙、喝酒,和每個人都侃侃而談,人際交往更是輕車熟路,在工作中我會因為一件小事和別人發火,甚至有時候會氣勢洶洶的領著一群小弟和對方動手,但在生活中,我卻沒有一絲和人爭吵的慾望,吃了虧也不願多計較一句,最多也就在心裡罵一句轉身離開。

也許這就是孤獨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不喜歡夜店,和朋友去酒吧就喜歡找個角落,安安靜靜的聽台上的人唱歌,不管氣氛有多嗨,我都沒有站起來狂歡的慾望,每次去KTV,我都搶著坐在點歌屏前面,給別人點歌,自己卻從來不唱一首,反倒是一個人回到住處的時候,戴上耳機,反反覆復的聽著自己喜歡的歌曲,越聽越焦慮,越聽越孤獨。

一個人開車的時候,總是喜歡把音響開到最大,U盤裡我存了76首歌,無一例外都是李志的歌,每次把車開到樓下,我都會把當時正在播放的歌曲聽完才會熄火。

也許這就是孤獨

愛無能、聽李志、工作狂、社交障礙、幻想大師,這些都是我的標籤。

這就是孤獨,我一直都是如此孤獨。


不如換個圈子,你就不會覺得孤獨了。

你有沒有想過,你和朋友在一起的感受,可能是因為被忽略導致的。

為什麼會被忽略。

只能說這個圈子不適合你。

在一個完全健康,活躍的圈子,你不會有太多被忽略的感覺,也不容易敏感,脆弱。


當然有

而且經常會感覺孤獨

其實我是外向的性格,但是非常矛盾的一點是我還非常喜歡安靜。所以這種雙面性格導致朋友不多,算來算去真正交心的朋友在大學裡也就兩個,關係很好但不能事事交心的有兩個,朋友不多。

我一直很羨慕有自己固定朋友圈子的人,她們有共同的愛好,可以天天一起玩一起無憂無慮一起吃飯逛街看電影,我和我的朋友們雖然關係好卻無法經常聚在一起,因為大家都在忙各自的事,都在為各種各樣的證書和考研而忙的焦頭爛額。

微信關掉打開好幾次,也就只有那兩個朋友經常聊天。

因為平時大部分時間都面無表情,辦事還十分迅速,所以在同學和校友心中留下了【這個人不好相處】的印象。

孤獨常在,但是如果不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裡狀態,傷害的只能是自己。

祝你好運,也祝我好運咯。


人與這個世界建立千絲萬縷的聯繫,需要抓住一些東西來證明自己的存在。這,正是孤獨。無論外在看起來多麼熱鬧,本質上還是孤獨。細想一下,人們為什麼要戀愛、結婚、生子呢?可見人是多麼地渴求陪伴,這不是孤獨是什麼?

即使是獨身自立的人,也必然有其它能起到陪伴作用的相關對象,可以是動物、事業、愛好……不一定非得是人。無論是以何種方式呈現,其中的內核都是孤獨。可即便你有足夠的陪伴對象,你終究會發現孤獨還是會時常造訪。

那是因為,陪伴只能在某種程度上緩解孤獨,但卻無法真正徹底根治孤獨,也難怪古人常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大概只有那些完全不需要依託外物來證明自己存在,也能夠充實愉悅的人,才可稱之為不孤獨。但能做到這樣的人,萬中無一,所以說,孤獨才是人生的常態,大部分人的一生,實質都是在不斷緩解孤獨的一生。

但不同人之間的孤獨也是有差別的,越是自我關注的人,越容易感到孤獨,而越趨向於無我的人,越不會感受孤獨,甚至都來不及去考慮憂愁和煩惱,正如孔子所說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無量壽經》


一直很孤獨
雖然大多數時候是我自己作的

從小就不愛交際,不喜歡玩耍,所有小朋友在玩的時候我都願意抱著一本書
可是那個時候我還有幾個朋友

有一天一個朋友去家裡找我,當時我在午睡,非常困,朋友一個勁拉我出去玩,我被鬧醒之後非常不爽,死活不肯同她一塊出去玩,僵持了一個小時左右,她走了。
她走後我並沒有繼續睡,我在後悔。
後悔到現在,後悔自己怎麼這麼倔強,怎麼這麼不通人情,後悔自己怎麼這麼宅

一直缺乏人際交流的人走到那裡都一樣
一個人走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上課,一個人逛街
最讓我覺得我的孤獨的是,走進熙熙攘攘的飯館,我會自覺地找一個沒人的桌子。
很少有人會再坐到我的周圍,我一直懷疑是我氣場有問題
有時候我也很想對面一個人,哪怕什麼都不說,讓我靠近一下人群的溫暖

真的靠近了人群,那矯情的樣子就蹦出來了
為了一些顯而易見的目的,他們在交流,在交際。
我曾經以為是不是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後來才發現,只有我,明明沒有目的,沒有交流慾望,還偏偏擠進去張望

再後來更歇了交流的心思
早知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也錯過了大部分同齡人純粹交往的年紀
慢慢地承認了孤獨的事實

你問我現在有沒有朋友,當然有
所有沒有被推走的朋友都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為什麼要推走他們?
當然是因為不純粹的交流越來越多

人無完人,願有一天我能不這麼偏激,不這麼孤獨

現在,讓我好好做一個孤獨的怪人吧


不孤獨,會來知乎嗎?

在美國,最孤獨的事就是遇不到什麼有集體記憶的人,而越老就越對別人家的集體記憶越沒興趣,有個朋友萬里之遙過來旅遊,路過我家坐坐,我都能激動好幾天,早早的把花園裡的亭子掃除乾淨,把書房閣樓的燈都檢查一遍。


2016下半年,我迎來了第一個孩子,分娩三天三夜,後來因為頭盆不稱而難產,順轉剖,出了醫院毫無意外的就抑鬱了,外加厭食,失眠,傷口疼痛,母乳不夠,整天以淚洗面,老公心大,從來沒有安慰過我,也沒有談過心,那時感覺很孤單,懷疑自己帶孩子的能力。
後來出了月子,自己一個人帶娃,做飯,取快遞,吃飯,收拾衛生等等凡是不能雙手抱娃的事情,都得等著孩子睡著了再干,每天沒有人能跟你說說知心話,也是孤單。
現在情況依舊吧,慢慢適應了,只是雙手抱孩子太經常了,得了腕管綜合征,孤單的日子,回憶起來異常難受,但是歲月的時光,總會熬過去的。
梅花香自苦寒來,我相信,明年的今天,我的孩子就會吧嗒吧嗒的走路了,當他一聲聲媽媽,媽媽的叫著我,我這輩子或許都不會再孤單了。
為母堅強,我想,大抵如此吧。


我現在看劇總喜歡開著彈幕,哪怕他們在彈幕里各種刷時間,刷無聊的梗,黑來黑去,劇透,表白,刷屏,我也不會把彈幕關了。
越來越不擅表達,可以一天只說不超過十句話,心事寫在日記里,因為怕把日子過成吃晚飯的時候想不起中午吃的什麼。倒是還會寫信,只是大部分也是寫在印象筆記或者匿名回答里。
越來越溫柔。面對別人的好意會手足無措,也不知道怎麼去跟新認識的人接觸。不喜歡隨隨便便收人禮物,或者接受別人的好意,總是怕無法回應,或者辜負別人的心意。
我依然是那個碰到路邊有隻貓都能停下來和它對視半天的人,走在路上還是喜歡抬頭看看天空和樹木,和陌生人說話會臉紅,有人接近會抗拒。
心情越來越平靜,越是難過的時候越是能面帶微笑,很少再有巨大的驚喜,只有一點一滴的小確幸。
其實我是個話嘮,一件小事可以翻來覆去說很多的那種。可是跟大多數人交流都太累了,我寧願說給自己聽。
孤獨嗎?也許吧,可是我真的習慣了。


高二狗。女生。平時自己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去廁所,一個人逛商場。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也沒覺著有什麼。平時吃過早飯,會去學校的一個小樹林里坐一會,獨自走過長長的走廊,陽光透過樹蔭,到最深處,會默記幾首詩或詞,哪裡一般沒有別人,偶爾有鳥划過天空,一直很孤獨,但也一直很幸福。


第一次讓我感受到人最根本的孤獨的是EVA。。。心之壁的這個概念真的是既抽象又具體,每個人都會有根本無法向外界提起的心事,這些事情都會讓我們再明顯不過的感覺到人與人之間區隔的存在。

情侶之間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會期望愛人之間可以無話不談,我們是最好的朋友也是最有愛的一對,但是慢慢也發現其實不論再如何親密,你也不可能完全了解一個人,ta總會在一個時刻讓你失望。
一開始面對這種情況,絕大多數人包括我都是非常失望的,為什麼明明最親密最信任的枕邊人,卻讓你最傷心?但是仔細想想,其實就是因為我完全不切實際的忽略了人與人之間天然存在的區隔,從而放大了這種所謂「孤獨」在人與人之間交往中的比例,就像你覺得完全空白的一張紙上有幾個小黑點,燈光暗的時候你不一定察覺的了,燈光強了就覺得很乍眼。人和人之間原本也永遠做不到100%的心靈互通,再親密的朋友和愛人,也總會有做不到的時候,這再正常不過了。因此,調低期望值,承認人和人之間的獨立性,你就會發現,其實相互交融的空間並不小,遠沒有達到可以稱作一般意義上的孤獨的程度,因此我覺得這種所謂「孤獨」與其叫做孤獨不如叫做距離感更合適。

順帶發散一下。
我也會經常想,這種距離感從何而來?我們原本其實並沒有把彼此分的那麼清楚的傳統,因此在傳統中我們可能並不會感受到像現在這樣明顯的,和他人的距離感。而如今隨著商業社會的發展,首先需要明確的就是所有權的概念,這個概念就把人和人之間的界限做了一個明確的劃分,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有形的無形的都要做這樣明確的劃分,這和我們的傳統有著明顯的區別。
我們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大體上都是從上一輩的生活方式中繼承了大部分的內容,這其中多半也包括這樣一定程度的不分彼此,而我們又是受商業化現代社會的思維模式衝擊更大的一代人,我們同時接受傳統和商業社會中的生活方式,這本身就存在著矛盾,其中一個與此題相關的矛盾正是「如何定義人與人的界限」,這正個矛盾讓我們擁有對親密的人更高的交融度的預期,同時又擁有更明顯的界限意識。

前兩年很出名的「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其實就是一個例子。

  • 從這個例子具體來說,如果按照傳統的觀念,你媽覺得你冷,那是因為你媽愛你,母親與子女之間的界限沒有那麼清楚,所以你不管冷不冷,老老實實穿上才是孝順。很多人是這麼乾的,因此他們在這中間不會感覺到矛盾。
  • 而如果按照更現代的觀點,你媽當然會關心你能不能照顧好自己,因此她覺得你穿的少的時候,必須要做出提醒,這個動作是出於愛的,但是她也會明確的意識到,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穿多少是屬於你自己決定的事情,她只有建議的權力,因此就算是你在她眼裡再怎麼作死,她也只能默默給你準備好厚衣服,以備你冷了想穿找不到,這種情況下雙方也不會感覺到矛盾。
  • 而我們的現實情況是:母親覺得你穿的少,她自己心裡沒有那麼多所謂的界限的定義,所以她會往你身上強加衣服,而我們作為相對獨立的個體,在被強加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選擇怎麼穿的權利受到了侵犯,所以或輕或重的抱怨幾句,重的比如我就因為這個事兒和我媽講了半個小時所謂界限的定義和她以後應該怎麼干,輕的就是在自己的圈子裡吐槽「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這種矛盾,凸顯了各人意識的不同,讓我們也意識到其實人與人之間還是有界限的,沒有人可以完全懂你,連你的母親也不例外,所謂的孤獨感油然而生。
需要強調的是,這種距離感其實是多方面的,只要是親密的人之間的接觸中或多或少都會存在。因此理解的時候請發散一點,不要聚焦於這一個例子。

在承認了所謂的距離感之後,我也發現陌生人之間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強的距離感,每個人其實都渴望被接近,被了解,哪怕只有一點點,這讓我感到很安穩,因為即使是陌生人,可以交融度的空間也無處不在,那麼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是不是可以永遠也不孤獨呢?其實也不是,還是對於距離感的期望值的問題。


有時候,"主動地孤獨" 只是為了避免被"邊緣化"的尷尬


人註定是孤獨的。每個人都囚禁在自己的意識里,自己出不去,別人進不來。所謂的理解,不過是推己及人,終究還是自己的感受。


一個人吧,想吃火鍋了,
然而鍋底就要六七十,想了想,算了吧,

一個人吧,想看電影了,
然而這不就是去吃狗糧嗎?不看了!

一個人吧,正在看知乎,
誒,這個挺有意思的啊,然後也就沒了,

一個人吧,想炒個菜露兩手,
算了,好麻煩,還是樓下黃燜雞吧,

一個人吧,買點兒新衣服,
嗯,進門看到一件,挺不錯,那就它了,

一個人吧,看場球賽,
好球!額,好尷尬,還是別叫了吧,

一個人吧,看本小說,
看到作者對孤單的描述,不自覺的就流下淚了。


我覺得大家有點把孤獨妖魔化了吧。一個人真的可以干很多事情,也可以很享受啊。我也不喜歡跟人社交,聊八卦覺得很無聊,明星啥的我都不認識幾個。我出去旅遊基本都是自己去,跟別人去覺得總要遷就好麻煩。平常閑的沒事在家看看劇看看書,真有人來叫還要猶豫下人那麼多好麻煩不想去咋辦,所以現在叫的人也少。

所以我覺得其實應該多花時間學習如何讓自己更享受一個人的生活,自己的提高、自己的升華、自己的愉快其實都是為了自己啊,不一定非要跟別人說,說出來了反而有些刻意,好像自己是為了得到誇獎贊同才做這件事一樣。我現在自己坐在床上看書都能把自己看的心中沸騰了,然後就睡不著了。。自從搬了家一個人住、又領了只貓之後,簡直過得不能再愜意了。

當然,作為人還是需要一些人際交流的。之前有一段時間就太獨了,人確實會變得有些悲觀和失落。所以現在刻意的會隔一段時間約約人出來聚聚,但也都是一對一的,過去一年來參加超過兩個人的活動就只有一次。

孤獨不應該是痛苦,而應該是自我提升和享受。感覺自己的內里在文字與思想的浸泡中一點一點豐富起來,那是種很美好的感覺。


其實最好的熟悉關係就是互相沉默的時候又不尷尬


推薦閱讀:

你有多恨一個人?
如何讓星期天的晚上過得更有意義?
有哪些你覺得「恨不當初死,留作今日羞」的人物?
曾是小明星後來泯然眾人是什麼感覺?
有哪些方法能夠幫助得了抑鬱症的朋友重新面對生活?

TAG:生活 | 情感 | 人生 | 人際交往 | 孤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