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孩不喜歡聽取批評和指正?
最近房東讓我教他五六歲的兒子學英語(ABC這些東西)。我發現一個現象:他只喜歡被誇讚,不喜歡被批評。而且比較容易驕傲,也極其容易喪失信心。他做得不錯的時候,我會誇讚一下,他就非常高興,表現得興緻勃勃;但是一個字母讀不好或者寫不好,他就失去耐心了,覺得自己學不好(我還沒有加以批評和指責)。我教完會布置幾個字母讓他自己去寫。寫完我檢查發現有地方寫得不好,我給他指正,他就故意逃避,不願意聽;如果是表揚,那他就非常開心的在旁邊聽。我覺得不願意反思錯誤很難進步,所以我覺得這是個問題。所以我想提問:
1、這是不是小孩的性格問題?
2、是不是大部分小孩都有這個問題?
3、怎樣改變這種情況?
4、對於一個五六歲的小孩是不是我想多了?
你只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卻沒告訴他怎樣能做對。比如他寫得不好,是什麼不好?圓不夠圓?那你先要教他畫圓,畫魚吐泡泡,越吐越小,他能把小泡泡也畫得很圓,就一定能把字母也寫圓。是他忘記a的小尾巴了嗎?給他看小蝌蚪變青蛙的故事,告訴他小蝌蚪「誒喲」有個大腦袋和小尾巴,他就不會忘記了。他寫的字母大小不一?你給他畫2道橫線,告訴他這是火車鐵軌,他的字母串起來是火車,要正好和鐵軌上下貼住才能跑哦,他就會特意留意字體大小了。
你看,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怎樣能把一件事做得更好,只知道一味地要求要好好好,誰不會反感呢。教育是要有智慧,動腦筋的。
我也只想聽好話,不喜歡被批評。
糾正實際上是在強化錯誤,多做正面示範才是王道。
此小孩屬於九型人格的3號(成就者),其核心世界觀是:這是個只有贏家才有價值的世界,所以我竭盡全力地避免失敗。正因為關注於輸贏,所以具有競爭意識。在一般狀態下:競爭意識太過強烈,所以:只能有我贏、我勝的時候(強化、美化自己的成績),沒有我輸、我敗的時候(弱化、淡化、無視、逃避自己的失敗)。
爭強好勝的3號只是九種性格的一員,在人群中有1/9的屬於3號,包括小孩、老人、成人,也包括男人和女人。
每種性格有自己的運作方式,但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的運作方式是正確的、正當的,所以不太理解與自己行為模式不一樣的人! 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是如此之深,如何才能理解他人?
人與人之間的理解不能通過改變他人的想法來進行,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只能通過改變自己的想法。
性格是每個人兒時與父母的長期交互中漸漸形成,改變是可能,但談何容易! 改變自己已經困難重重,改變他人可是難於上青天!
成年人也不喜歡
小時候,我是孩子王,經常欺負小夥伴們,但是鄰居的媽媽們都會說我學習好,人品好,所以我不敢欺負小夥伴們了,因為我要面子,要堅持他們心目中的形象。我還記得她們誇我從來不貪吃,不會羨慕別家的孩子有吃的,我沒有吃的,於是我真的做到了。讚揚的力量真偉大啊,其實他們的心裡也許是在說,"不要欺負我家孩子了","你家那麼窮,別來搶我家吃的"。批評的效果是讓我這個孩子王惱羞成怒,把"一把剪刀"做的更絕,而讚揚會讓我飄飄然,做個他們心目中的好孩子。
不只是小孩子不易聽取逆耳的意見吧。
事實上比起那些裝作在聽實則不走心的小孩來說,這種容易調動學習積極性的學生要好辦得多。一方面可以強化「學好的知識越多越容易受讚揚」的暗示,把做得好的和一般的部分都列出來,這是鞏固的過程。剩下來未掌握的部分,對他來說就是更難的知識,應該「重新學」而非簡單地糾錯,並且最好給他及時反饋出正確知識的機會。畢竟教學目的不在改善學生的性格,五六歲的小孩能坐定下來認真聽講已經可以了……
當然不妨向孩子提出改變態度的期望,這有利於他成長,只是真正轉變的過程會極其漫長,所以對題主的情況來說還是因材施教更重要。
推薦閱讀:
※孩子 2200 元的耳機在學校參加活動時被同學搶走弄斷,該索賠嗎?
※我對身邊人友善、會給老人讓座,但是喜歡抽煙、喝酒、紋身,不喜歡上學,我就不是好孩子嗎?
※大學讀哪些書可以增加知識,或者是提升眼界?
※我家窮養我這個姑娘了有錯嗎?
※如果滿足一個孩子從小到大的所有要求,那麼到他成年他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